【推薦】采薇教案四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采薇教案4篇,歡迎大家分享。
采薇教案 篇1
一、說教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2第二單元的精讀課文,選自《詩經》。詩歌以追憶的方式,抒發了戰士久戍在外的愛國之情和思念家鄉的情懷。本單元處于高一上學期,學習內容為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這些詩歌在思想內涵和藝術成就上都堪稱后世詩歌的典范。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體現其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掌握古詩的文體知識,學會賞析詩歌。本文安排在單元第二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本首詩,是樹立學生學好古詩的信心,培養一定賞析能力和審美情趣的關鍵。
根據新課標的“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態度”三個維度,和高一學生古詩鑒賞能力較弱的現狀,我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體會士卒戍邊與思鄉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復雜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詩的語言美,賞析其重章疊句手法的藝術魅力。
3、熟記關于《詩經》的文學常識。
新課標指出,文學閱讀必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魅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因此,我將體會感情,品味語言,賞析藝術特色作為教學的重點。由于本詩是早期的文言詩歌,學生在語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難,因此教學的難點是品味語言,把握情感。
二、說教法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采用誦讀法和分析法進行教學。誦讀法是學習古詩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關鍵是要根據情感的變化,讀出節奏、語氣、語調而把握文意,體味感情。因此,范讀、多讀尤為重要。分析法在于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對課文的思想內容進行探究,從而使學生了解詩中體會的情感,體現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三、說學法
關于學法,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詩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課文思路的任務交給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背誦課文,使記誦和理解結合在一起,這樣才符合學生的記憶規律,也減輕學生課下的負擔。
四、說程序
本課計劃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如下:
一、導入:……
接下來我將從整體把握、體會情感、品味語言、總結藝術特色四個大環節來安排教學。
二、背景點撥,整體把握
首先學生回顧《詩經》的基本知識,我依情況略作補充。簡單介紹本詩的歷史背景:《采薇》大約是周宣王時代的作品,經常入侵中原,歷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邊外和命將士出兵打敗玁狁的記載。
進入課文后,明確生僻字讀音;朗讀課文,把握詩歌。讓學生對照注釋及工具書明確字詞讀音,老師強調個別容易讀錯的字,在預習基礎上基本把握詩歌大意。
三、疏通課文,體會情感
學生朗讀一至三節,找出通假字,如“莫”;語助詞如“止”“曰”;古今異義詞如“啟”“居”。以及個別短語如“靡室靡家”“載饑載渴”的結構,結合上《衛風氓》中出現的相同或類似的結構來理解。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抽查翻譯,糾正錯誤。
這三節都以采薇起筆,讓學生思考課文呢寫了薇菜生長的哪幾種形態,有什么作用?學生思考。這個問題不難,但學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點到用于表達士卒思歸之情的強烈。老師要補充,用薇菜的生長來反映歸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同時在藝術手法上,同《衛風氓》用“桑葉”來起興一樣,這里也是比興手法,引出下文。另外,戰士們靠野菜來充饑也反映了戰士們生活艱苦,興中有賦。
接下來,讓學生繼續找尋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長還用了什么來表現戍邊的漫長?明確:用年月的更替,從“莫”到“陽”。讓學生自行分析隨著年歲的增長,作者對戰爭,對家鄉的情感發生了什么變化,有何體現。這是一首戍邊戰士在歸來途中追憶戍邊生活的詩,戰士用追憶的口吻來回想過去,在追憶中流露出強烈的情感。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在課文中都找得到,學生找尋的過程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變化線索。明確:對戰爭,作者堅決抗戰,保家衛國,體現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同時內心又極度思念家鄉,要提醒學生注意作者強烈的痛苦,除了倍感久戍無期,同時不要忽視與家人音信隔絕,生死未卜的痛苦。
到這里,學生對這三節已經基本把握,現在可讓學生再次整理歸納作者情感的復雜和矛盾,要提醒注意作者對統治者不體恤士卒的不滿。
總結藝術手法,分析藝術手法可以提醒從《衛風氓》來入手,如重章疊句,比興手法,不僅表現感情遞進,還突出主題。
課文除了追述思歸之情,四、五節還追述行軍作戰的緊張生活。學生朗讀,對照注釋再次理解四、五節。歸納通假字如“爾”“棘”,古今異義如“君子”,“小人”,這兩節字詞在意義理解上比較難,可以讓學生翻譯,加強理解和掌握。
第四節前四句是自問自答,寫常棣花也是起興。請學生歸納這四、五兩節的大意,這樣能培養學生歸納能力,更好的把握這兩節。在課文中找出描寫緊張勞苦征戰生活的文字,如“三捷”“日戒”等。把握了大意后,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描寫我軍裝備精良,馬匹強壯中體現出來的復雜情感,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一定的憤恨情緒,士卒靠薇菜果腹而將軍馬匹居然如此肥壯,更何況是將軍自己,表現了對軍中不公的不滿。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語言美
讓學生談談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描寫離別經常用楊柳的用意。楊柳意象的把握對今后學習古詩歌很有幫助,回到課文第六節,想象前四句的畫面。畫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戰士的'情感,也能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為了突出人物內心的情感在寫作時經常用外在景物來襯托,在課文第六節里,楊柳和雨雪畫面備受人們贊賞,讓學生思考,談談自己的理解。楊柳和雨雪分別襯托了戰士離別時依依不舍和歸來時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這兩幅畫面中。指導學生這種寄情于景,以景寫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這時我提問,如何理解征戰在外強烈的思鄉之情以及歸途路上的傷悲痛苦?這個問題有一定的思考難度,讓學生在看似矛盾的態度中更好的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復雜真實的人物情感,更完整、準確的把握思想感情。
到這里已經分析完課文,現在可以讓學生完整歸納詩歌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歸納人物形象要求全面,準確,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把握課文,理解情感,訓練完整表達的能力。
五、總結藝術特色
由學生分析課文的藝術特色,教師補充。
指導學生參照《衛風氓》來分析本文的重章疊句,比興手法。同時要注意課文的多種敘事手法應用,如倒敘,追敘再回到現實的敘事線索。
布置作業:熟讀、背誦詩歌。預習下一課《離騷》。
(三)課題研究
〔參閱教科書第一章第四節,參考閱讀李海林《語文教學科研十講》(浙江教育出版社)〕
采薇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解家園之思得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得重要意義,以此滋養自己得精神世界。
研習文本,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得能力,并能表達自己得體驗感受。
進一步認識詩歌得文體特點,在把握情感得基礎上,能讀出詩歌得節奏、韻味。
2、過程與方法
自行誦讀、翻譯,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探究學習,通過這兩首詩歌中得鄉情之比較,探討詩歌中得鄉思情結得內涵,體驗這一美好得感情。
鑒賞詩歌,從詩歌得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比較鑒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家園之思對一個人得成長得影響,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得感情。
在更廣闊得閱讀視野中,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得異同,提高自己得文學修養。
二、教學重點
1、解家園之思得文化內涵,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得感情。
2、培養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得能力,表達自己得體驗感受,展開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得對話交流。
3、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得異同,提高詩歌鑒賞水平。
三、教學難點
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得異同,提高詩歌鑒賞水平。
四、教學方法
誦讀賞析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知識前提詳解
1、作者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定而成。《史記·孔子世家》說:共305篇。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國歷史上偉大得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學派得創始人。政治上主張嚴格遵守“禮”,特別強調“仁”,對我國古代教育事業做出重大貢獻,整理編定古代得文化典籍《詩經》《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其言論,主要記載在《論語》中,其思想,從漢朝后,成為封建社會得正統思想。
2、背景介紹
《詩經》得305篇詩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得作品,產生于今山西,陜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大體上說,《風》是民間樂歌,《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樂歌和舞歌。
《風》得絕大部分及《小雅》得少部分作品,具有較高得思想性和藝術性,代表《詩經》得最高文學成就。這些產生于民間得作品,或揭露當時得社會政治得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得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得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得悲歡,從各個側面廣泛得展示古代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得圖景。
3、相關資料
《詩經》得語言特點
《詩經》得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得各種句式。運用賦、比、興得表現手法,常常采用重章疊唱得形式,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得語匯。《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得起點。
《詩經》得重章疊唱及表現手法
《詩經》善于運用重章疊唱來表達思想感情,即重復得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得效果。增強詩歌得音樂性和節奏感,更充分得抒發情懷。
《詩經》里大量運用賦、比、興得表現手法,加強作品得形象性,獲得良好得藝術效果。所謂“賦” 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得手法。“興”字得本義是“起”。
《詩經》中得“興”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得開頭。大約最原始得“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并無意義上得關系,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
(二)、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尤其是重點字詞,句式,文章大體翻譯。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
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什么樣得主題?
明確:《采薇》是《小雅》中得一篇,表現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得歲月里得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對戰爭得不滿和對故鄉得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譯文:
野豌豆苗采幾把,一些豆苗已長大。說回家啊難回家,歲末又將來臨啦。沒有屋來沒有家,只因匈奴太兇煞。沒有空閑坐下來,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柔嫩剛發芽。說回家啊難回家,心總憂愁總牽掛。憂心如焚烤艷陽,又餓又渴實難當。戰事難將帳安定,無人歸家問音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莖葉老又硬。說回家啊難回家,轉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沒有一處可休閑。憂心積郁成久痛,只恐死訊往家送。
路邊何花爭嬌艷?白棣花開一片片。路邊何車真威武?將軍出征將路堵。戰車前方套上馬,四匹馬兒真高大。如此怎敢圖安樂?一月捷報一籮籮。
趨車策馬征四方,馬兒強健勢浩蕩。將軍樹威車旁立,兵士也靠車隱蔽。四馬雄威多整齊,雕弓箭袋不曾離。哪敢一日不戒備?匈奴戰事催人急。
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嘆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得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得悲傷、厭戰和對外族得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得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于外不得歸家得怨敵、思家與盼歸得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啟居”是這一心情產生得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得話說:“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得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得戰士得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征卒得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得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著這個基調敘寫得。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詩仍以薇菜逐漸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饑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得強烈得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得對戰爭場面得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得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憂心烈烈”、“憂心孔疚”得原因,也使前面得“王事靡盬”落到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得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得心情。有前面得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得戰斗之后,戰爭得幸存者終于踏上歸家得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得喜悅,而是營造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得場景,寫得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得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得路依然那么艱難。
4、明確特點,熟讀成誦。
從藝術上講這首詩很有特點。
首先,詩歌十分注重用具體生動得細節來展現生活圖景,比如,對戰爭場面得描寫,并不是直接寫刀光劍影和廝打拼殺,而是寫戰車、戰馬,寫象弭、魚服,寫勞累奔波,寫饑渴難當,但我們通過這些描寫可以想見戰爭得殘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得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再次,是它得旋律協調,音節和諧,一唱三嘆,詩得前三章開頭句式相似,反復吟唱,一方面以植物得生長暗示時間得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鮮明得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得音樂之美。
(三)、布置作業:
完成《學習與評價》相關練習。
板書設計:
采 薇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得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得悲傷、厭戰和對外族得仇恨。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得心情。
采薇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疏通課文,整體感知這首古代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反復誦讀課文,深入理解詩歌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作品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
3、背誦并默寫課文,歸納《詩經》的藝術特點,鑒賞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
學習方法: 頌讀法;討論法;文本研習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識前提詳解
1、作者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定而成。《史記·孔子世家》說:
“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禮義。……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認為,現存的《詩經》基本上經孔子刪汰選編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政治上主張嚴格遵守“禮”,特別強調“仁”,對我國古代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整理編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詩經》《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其言論,主要記載在《論語》中,其思想,從漢朝后,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2、背景介紹
《詩經》的305篇詩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產生于今山西,陜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大體上說,《風》是民間樂歌,《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樂歌和舞歌。《風》的絕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代表了《詩經》得最高文學成就。這些產生于民間的作品,或揭露當時的社會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的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的悲歡,從各個側面廣泛的展示了古代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圖景。
3、相關資料
《詩經》的語言特點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常常采用重章疊唱的形式,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匯。《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
《詩經》的重章疊唱及表現手法
《詩經》善于運用重章疊唱來表達思想感情,即重復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的效果。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更充分的抒發了情懷。
《詩經》里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 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詩經》中的“興”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并無意義上的關系,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
二、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尤其是重點字詞,句式,文章大體翻譯。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
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譯文:野豌豆苗采幾把,一些豆苗已長大。說回家啊難回家,歲末又將來臨啦。沒有屋來沒有家,只因匈奴太兇煞。沒有空閑坐下來,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柔嫩剛發芽。說回家啊難回家,心總憂愁總牽掛。憂心如焚烤艷陽,又餓又渴實難當。戰事難將帳安定,無人歸家問音訊。
野豌豆苗采幾把,豆苗莖葉老又硬。說回家啊難回家,轉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沒有一處可休閑。憂心積郁成久痛,只恐死訊往家送。
路邊何花爭嬌艷?白棣花開一片片。路邊何車真威武?將軍出征將路堵。戰車前方套上馬,四匹馬兒真高大。如此怎敢圖安樂?一月捷報一籮籮。
趨車策馬征四方,馬兒強健勢浩蕩。將軍樹威車旁立,兵士也靠車隱蔽。四馬雄威多整齊,雕弓箭袋不曾離。哪敢一日不戒備?匈奴戰事催人急。
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嘆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的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于外不得歸家的怨敵、思家與盼歸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啟居”是這一心情產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話說:“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的戰士的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的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著這個基調敘寫的。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詩仍以薇菜逐漸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饑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了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斗之后,戰爭的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么艱難。
4.明確特點,熟讀成誦。
從藝術上講這首詩很有特點。
首先,詩歌十分注重用具體生動的細節來展現生活圖景,比如,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并不是直接寫刀光劍影和廝打拼殺,而是寫戰車、戰馬,寫象弭、魚服,寫勞累奔波,寫饑渴難當,但我們通過這些描寫可以想見戰爭的殘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再次,是它的旋律協調,音節和諧,一唱三嘆,詩的前三章開頭句式相似,反復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之美。
三、布置作業:
完成《學習與評價》相關練習。
采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
2.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養成自主、合作的學習品質和習慣。
4.培養學生再造想像、創新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和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已經有兩千多年詩歌的歷史了。從古至今涌現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許多問答的詩人。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欣賞先人們給我們留下來的文化瑰寶。
二、學生初讀古詩,質疑
1.出示古詩,指名讀,齊讀,教師相機指導學習“薇、矣、霏”三個生字。
2.學生自由讀古詩,在書上標出不懂的地方。
3.學生質疑。
三、引導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自學
1.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問題,說明大家讀書認真,善于思考。怎么解決這些問題呢(小結方法:結合注釋,查找資料,上網等。)
2.自學。
四、引導學生小組內合作學習
同學們,你們通過剛才的自學,了解了哪些與這首詩有關的.知識,在小組內和其他同學交流交流。如果還有疑問,也在小組內提出來,請大家幫幫你。
五、檢查學習效果、組織討論
1.通過自學與討論,你們有了哪些收獲?誰愿意來和大家說一說?
2.指名講解詩句的意思,簡單介紹《詩經》。
3.教師相機提問重點詞“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談談詩的大體意思。
六、創設情境,加深感悟,引導讀背
1.播放多媒體課件。生想象當時的情景。
2.師作簡單講解:一位遠征戰士歸來,在回鄉途中,他撫今追昔,描寫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軍中的情況與心情。
3.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練習朗讀。
4.指名讀,師生互讀,讀后評議,齊讀。
七、總結學習方法
自讀質疑──結合資料自學──合作學習──組織討論──感悟背誦
八、根據剛才總結的學習方法自主合作學習唐詩《春夜喜雨》,師引導學生重點體會“喜”字。
九、背誦這首五言律詩。
十、布置作業,拓展學習
搜集幾首自己喜歡的古詩與同學交流。
【采薇教案】相關文章:
《采薇》教案05-27
采薇 教案08-11
采薇的教案07-11
《采薇》的教案07-17
《采薇》教案10-15
《采薇》經典教案08-31
采薇翻譯 采薇全文10-28
《采薇》優秀教案10-27
采薇教案范文10-04
《采薇》教案范例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