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送楊瑗尉南海岑參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
《送楊瑗尉南海》是唐代詩人岑參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的首聯說明楊瑗之所以不嫌南海偏遠而前去任職,是因為上有高堂父母須要奉養。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送楊瑗尉南海岑參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希望對你有幫助。
送楊瑗尉南海
唐代岑參
不擇南州尉,高堂有老親。
樓臺重蜃氣,邑里雜鮫人。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嶺春。
此鄉多寶玉,慎莫厭清貧。
譯文
楊瑗因為家中年老的父母須要奉養,所以不嫌南海荒僻而赴任,
因為臨海,這里有重重疊疊的海市蜃樓,城鄉居民多有鮫人混雜。
大海昏暗三峰常下雨,嶺上春花鮮艷五嶺如春。
這個地方多產寶玉,千萬不要嫌厭那里生活的清貧。
注釋
楊瑗:未詳。底本瑗下注:“一作張子。”尉南海:赴任南海縣尉。尉,用作動詞,任縣尉。南海,《舊唐書·地理志》:嶺南道廣州有南海縣。在今廣東廣州市北。
不擇:不加選擇,不嫌。
高堂:指父母所居之正室。老親:年老的父母。
重:重疊。蜃氣:即海市蜃樓。
邑里:城鄉。雜:混雜往來。鮫人:傳說中的海底人魚。
三山:在南海縣境,臨江三峰并起,高三十余丈。在今廣州市南。
五嶺:大庾、騎田、都龐、萌渚與越城嶺的總稱。在今廣東、廣西省邊境。
此鄉:指南海。多寶玉:多產珍寶珠玉。據韓愈《送鄭尚書序》,南海多珠寶象犀玳瑁奇物。
創作背景
從所寫內容來看,這首詩可能是詩人第一次出塞之后還居長安時(751)所作;也有人認為是大歷元年(766)詩人入蜀前所作。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人對將要前往荒遠的南州任縣尉的友人表示理解和同情,委婉地致以勸慰之意,因此創作了這首詩。
賞析
詩的首聯說楊瑗因為家中有年老的父母須要奉養,所以不嫌南海荒僻而赴任,孝情可感。古人有親老不擇官的說法,《說苑·建本》:“子路曰:‘負重道遠者不擇地而休,家貧親老者不擇地而仕。’”此詩即用其意。這兩句在贊美楊瑗孝順老親的同時,已經暗含了不宜前去南海為官的意思;如果不是父母年老,當官是不會選擇這樣的荒蠻之地的,更何況不過是縣尉這樣的小官。
頷聯言南海的風土人情,與中原大地不同。此處提及“海市蜃樓”和“鮫人”,意在強調其地獨特的風土人情。海市蜃樓在今人看來乃是人間勝景,但在南海這個特定的環境里,未嘗不是邊遠怪異之象,如韓愈所說:“漲海連天,毒霧瘴氛,日夕發作。”(《潮州刺史謝上表》)而當地居民也多“非我族類”的鮫人,未嘗開化,很難交流。設想朋友就要到這樣的地方去生活,雖只是平實寫來,而矜憫之情,自然流露于言外。這兩句描寫南海的奇異風物,自然有岑參好奇的因素,但主要還是形容其地荒蠻,不適合北方人居住。
頸聯繼續描寫南海的風物,色彩則趨于明朗。海邊夏雨氣象闊大,嶺上春花色彩鮮明。律詩中的第三聯是要“轉”一下的,作者也不愿過多渲染南海生活環境不如人意,畢竟還是要安慰一下遠行者,所以又從勸慰的角度講此處風景之美。
詩人在尾聯對楊瑗親切囑咐:南海這個地方多產寶玉,你千萬不要嫌厭那里生活的清貧。詩人語氣如此沉重,本意是要朋友轉換心態,結果反而可能強化對方憂遠傷別的心理;不過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朋友一片殷勤珍重的關懷之意。詩人下筆也有言外之意,既然南海多寶玉,何必加一“慎”字,可見他真正的意思是希望楊瑗以節操清廉為重。
在唐代,今天的兩廣地區還是尚未開化的蠻夷之地,說起來也算是“邊塞”了。只不過那里并沒有成就功名的機會,派去那里做官,多數情況下是一種貶謫和懲罰措施。韓愈被貶謫潮州時心情就極度郁悶,擔心自己不再能生還,寫詩對侄孫韓湘說:“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所以當朋友要去南海做一個小小的縣尉時,岑參贈別的基調就是同情和安慰。
名家點評
明·鐘惺《唐詩歸》:“不擇”妙,即所謂“高士為主簿”之意(“不擇”句下)。
明·譚元春《唐詩歸》:三字寫盡殘俗(“邑里”句下)。又云:不曰勿貪,而曰莫貪,立言妙絕,溫厚直諒(篇末)。
明·唐汝詢《唐詩解》:唐人結語多用虛詞,獨此有規諷意。
清·馮班《瀛奎律髓匯評》:落句有古人之風。
清·查慎行《瀛奎律髓匯評》:一、二兩句高。
清·何義門《瀛奎律髓匯評》:落句言不擇官而仕,止求祿養耳,不可為貧而忘意苡之嫌也。深婉有味。
清·紀昀《瀛奎律髓匯評》:結作戒詞,得古人贈言之意。妙于人手先揭破為貧而仕,已伏末句之根。
清·巢父《唐詩從繩》:尾聯寓意格。一、二上句,因下句是美其孝,結勉其廉,可見古人交道,不作臨岐握手套語。中二聯承“南州”字,末結復用“此鄉”字綰住,篇法緊密。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著眼起結。
清·盧麰、王溥《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正雅之音,高下共賞。五、六可謂名秀,不取尖妍。
作者簡介
岑參(715~770),唐代詩人。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三年(744)進士,曾隨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來于北庭、輪臺間。官至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因世稱岑嘉州。卒于成都。其詩長于七言歌行。所作題材廣泛,善于描繪塞上風光和戰爭景象;氣勢豪邁,情辭慷慨,語言變化自如。與高適齊名,并稱“高岑”,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有《岑嘉州詩集》。
人物生平
少年聰穎
約開元十年(722年),五歲的岑參開始讀書。
約開元十四年(726年),九歲的岑參開始創作文章。
約開元二十年(732年),十五歲的岑參移居嵩陽(今河南登封縣)。
約開元二十五年(737年),二十歲的岑參西上長安,獻書闕下,但沒有得到提擢,之后屢次奔走在長安、洛陽之間大約十年。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齡任江寧丞,岑參作《送王大昌齡赴江寧》以送。
守選三年
天寶三載(744年),岑參以第二人登進士第,之后是三年的守選期。
天寶四載(745年)春,岑參從長安出發,沿京洛大道東進,在孟津渡過黃河,到達河溯之地,尋找陶處士;然后向東北達到新鄉縣,拜訪縣尉王釜;之后經過相州到達鄴城,接著抵達了邯鄲,又經過清河縣到達冀州,之后由冀州向北達到瀛州,而后向西北而行到達安喜縣,拜訪了三叔父岑棓。夏末秋初時,岑參開始南返,先到井陘,拜訪李道士;再到黃河邊的黎陽縣,渡河到南岸的白馬渡,然后向東南直抵潁陽度歲。
天寶五年(746年),岑參由潁陽出發西返長安,先北渡黃河到達舊居之地王屋山,然后北赴晉州,在晉州故地重游;再到絳州,并在參觀驪姬墓;之后東渡黃河到達蒲關,在蒲關寄宿;最后到長安杜陵別業,送安喜縣人郭乂回鄉時作《送郭乂雜言》。為了順利參加的冬集,岑參再次東去潁陽向州府匯報守選情況,并領取應選解文。在等待官府發放應選解文期間,岑參曾到達匡城縣(在今河南長垣縣西南),受到周縣尉的招待,后于夜晚到達大梁投宿,又曾和好友韓樽在偃師東拜訪景云寺暉上人。秋季,岑參在獲得了官府發放的應選解文后西歸長安參加冬集,為順利得到授官而作《感舊賦》分送衙門有關“達人”。
【送楊瑗尉南海岑參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相關文章: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全詩翻譯賞析01-23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全詩翻譯及賞析11-24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原文翻譯及賞析大全05-22
岑參《經火山》原文與翻譯06-13
岑參《冬夕》原文及賞析10-25
楊白花柳宗元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9-26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原文及翻譯07-26
岑參《水亭送華陰王少府還縣》全詩及賞析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