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岑參《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閱讀練習及答案
在各個領域,我們最不陌生的就是閱讀答案了,閱讀答案有助于我們領會解題思路,掌握答題技巧。你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幫助到我們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岑參《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閱讀練習及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唐〕岑參
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
平明發咸陽,暮到隴山頭。
隴水不可聽,嗚咽令人愁。
沙塵撲馬汗,霧露凝貂裘。
西來誰家子,自道新封侯。
前月發安西,路上無停留。
都護猶未到,來時在西州。
十日過沙磧,終朝風不休。
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
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
山口月欲出,先照關城樓。
溪流與松風,靜夜相颼飗。
別家賴歸夢,山塞多離憂。
與子且攜手,不愁前路修。
注釋:【1】天寶八年(749),岑參為安西四鎮節度使(兼任都護)高仙芝幕府掌書記,本詩為作者首次赴安西途中所作。宇文判官,高仙芝屬下。【2】誰家子:指宇文判官。【3】安西:指安西節度使治所龜茲鎮。【4】西州:唐時州名,在吐魯蕃一帶。【5】沙磧:沙漠、戈壁。【6】颼飗:風聲。
12、下列對這首詩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一驛”兩句寫西行路程的遙遠,同時也寫出行進的迅速。
B、“沙塵”兩句勾畫出一個餐風宿露、鞍馬風塵的騎者形象。
c、“自道”一句點出騎者身份與近況,又暗示其興奮與自豪。
d、“十日”四句寫作者此次西行的沿途景況,描繪非常真切。
1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人初次赴安西邊塞,因為過隴山途中的艱難和邊塞的艱辛等,情懷悲壯。
B、詩人既贊賞宇文判官的坦率真誠,也對其戍邊是為妻子而打算的想法不解。
c、本詩寫事、寫景、寫情真切,展現了當時戍邊將士的生活圖景和精神世界。
d、本詩采用近體詩的形式,格律嚴謹,對仗工整,一韻到底,富有音樂美感。
14、本詩前面已說“令人愁”,結尾又說“不愁”,前后是否矛盾?請結合詩歌內容簡析。(6分)
答案:
12、d
13、c
14、【答案要點】不矛盾。詩前面之“令人愁”,指因行役和思鄉而愁。結尾“不愁”指詩人為宇文判官以身許國、公而忘私的戍邊情懷和愛國精神所感染,要與他一道攜手共赴邊塞,為國效力,不再憂慮西行征途前路漫漫。全詩先“愁”后慷慨,以昂揚情感收結全詩,前后情感變化并不矛盾。
【評分標準】答不矛盾1分,答矛盾不得分。簡析“令人愁”“不愁”各得2分,扣題干小結情感不矛盾1分。)
【答案示例】不矛盾(1分)。詩前面“嗚咽令人愁”之“令人愁”,指詩人初赴安西途經隴山,因路程之遙(遠離家鄉)、速度之快和聞流水之聲,產生了行役之情和思鄉之感(之愁)。(2分)結尾“不愁前路修”之“不愁”,是詩人聽了宇文判官“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等一席話后,被他以身許國、公而忘私的戍邊情懷和愛國精神感染,(1分)詩人的精神為之一振,要與他一道,攜手共赴邊塞,同赴國事,為國效力,不再憂慮西行征途前路漫漫,因而“不愁”。(1分)全詩先因行役和思鄉而“愁”,后因戍邊和愛國而慷慨,以昂揚情感收結全詩,所以前后情感不矛盾,體現了全詩慷慨昂揚的格調。(1分)
《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相關擴展
譯文
一個驛站又是一個驛站,驛騎疾馳有如流星一般,
黎明時分從那長安出發,傍晚已經越過隴山之顛;
隴水聲聲令人不忍去聽,嗚嗚咽咽多么使人愁煩。
一路風沙塵土撲滿馬汗,晨昏霧氣露水打濕衣衫,
那西方馳來了誰家男兒,自說是新近里立功封官,
上月間從安西啟程出發,一路上不停留急把路趕。
都護現在尚未到達駐地,出發時還在那西州旁邊,
十天間越過了浩瀚沙漠,狂風吹起沙土從早到晚。
戰馬行走在那碎石道上,四蹄磨出鮮血灑在路間。
置身萬里之外報效朝廷,自己并無任何追求貪戀。
并非不知邊塞艱難辛苦,豈是為了妻子兒女打算。
邊塞山口明月正在升起,月光先已照上高高城關。
溪水聲聲伴著松濤陣陣,在靜夜里颼颼刮過耳邊。
離家之仿只靠歸夢排解,關山塞外離憂縈繞心間,
愿與為友攜手同赴國事,不愁那前方的征途漫漫。
賞析
全詩大體可分為三層,開頭六句敘述離長安西行情景;中間十六句敘述路遇宇文判官情景,最后八句敘述夜宿隴山情景。
詩的開頭從離京西上軍起。一開始就寫渾騎的飛奔。“一驛過一驛”寫路程的遙遠,也透露著行進的迅速;“驛騎如星流”,寫行進的迅速,包包含著路程的遙遠。“如星流”這一比喻把飛馳的驛騎寫得很形象。接著用“平明發咸陽,暮到隴山頭”,對路程的遙遠和行進的急切加以補充。以上四句從奔赴邊關的急切方面寫。以下兩句則從奔赴邊關的悲愁方面寫:“隴水不可聽,嗚咽令人愁”寫抵達隴山及產生的感受。關于隴水,《隴頭歌辭》說:“隴頭流水,鳴聲嗚咽,遙望秦川,心肝斷絕。”詩人途經隴山,自然要產生古今相通的行役之情和思鄉之感。如詩人在《經隴頭分水》中寫到的:“隴水何年有,潺潺道路傍,東西流不歇,曾斷幾人腸”。這正是“愁”的內容。以上點出題目“初過隴山”,寫總的感受,以急迫而悲慨的情調引起全詩。
以下十六句寫途中遇字文判官及雙方交談所得邊地情景。詩中先以“沙塵撲馬汗,霧露凝貂裘”來勾劃出一個餐風宿露、鞍馬風塵的騎者形像,為“誰家子”的出現蓄勢;緊接著又用“西來誰家子”一向來強調,然后以“自道新封侯”來點明騎者的身份與心理。“沙塵”、“霧露”兩句可見旅途之艱辛,而“自道”一句卻又見騎者的興奮與自豪,在上層“嗚咽令人愁”的基礎上,格調為之一轉。“前月發安西”以下八句是騎者即字文判官敘述沿途情景。先以四句寫路途的遙遠,又以兩句寫天氣的惡劣,再以兩句寫道路的坎坷艱難,從各個方面極寫“塞垣苦”,描繪極為真切。邊塞如此艱辛而逼出的卻是極高昂的情調:“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這就直接揭示出騎者的內心世界,以身許國,公而忘私。這樣,上面對邊塞苦寒的極力鋪寫,就成為了突出騎者的必要鋪墊。建安詩人曹植曾在《白馬篇》中描寫了一個“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在壯士籍,哪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赴邊戰士的形象。在兩詩的比較中可以看到,這種以身報國的愛國精神,是古今相遇的。這些詩句,為“西來”的騎者所“自道”,是戍邊將土坦率真誠的表白,也是詩人對他們的贊許,其中也表現了詩人的胸襟。
詩的最后八句又收筆寫隴山夜景和詩人心境。詩人以“山口月”寫所見,以“溪流與松風”寫所聞,構成蒼涼荒寒的隴山夜景,用它來牽動、來烘托詩人的“離憂”。“別家賴歸夢,山塞多高憂”承上兩句夜景寫愁懷,詩的情調為之一抑,真切傳達出遠離家鄉的詩人的情懷,而最后兩句:“與子且攜手,不愁前路修”,情調頓時一揚,扣應題目“呈”字,以昂揚情調結束全詩。
全詩寫初過隴山途中情景,時而有急促的行進,時而有深沉的鄉思,時而有邊塞的艱辛,時而有昂揚的斗志,使詩的情調如波浪洶涌,充分表達了初赴邊塞的詩人復雜的情懷;而以“嗚咽令人愁”開頭,以“不愁前路修”結束,說明“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這種慷慨昂揚的格調乃是作品的主旋律。由于有深刻的切身體驗,詩中寫景寫事寫情都極為真切,生動地展現了當時戍邊將士的生活圖景和精神世界。
【岑參《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閱讀練習及答案】相關文章:
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閱讀答案03-22
岑參 《過磧》12-07
岑參《早發焉耆懷終南別業》閱讀練習及答案03-10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閱讀題03-22
武威春暮聞宇文判官西使還已到晉昌岑參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21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考題及答案06-03
岑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01-07
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閱讀答案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