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經(jīng)典句子
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句子很是熟悉吧,不同的句子類型在文章中具有不同的作用。那么你有真正了解過句子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赤壁賦經(jīng)典句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2、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3、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4、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5、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6、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
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7、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8、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
9、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10、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于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11、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前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后赤壁賦》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fēng)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wǎng)得魚,巨口細(xì)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于是攜酒與魚,復(fù)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fù)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yīng),風(fēng)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作者簡介
公元1037年1月8日,蘇軾生于眉州眉山。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jīng)》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fā)奮”的“蘇老泉”。蘇洵發(fā)奮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dāng)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fā)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xué)通經(jīng)史,屬文日數(shù)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學(xué)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rèn)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應(yīng)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其母在家鄉(xiāng)病故,1069年(熙寧二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dāng)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nèi),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 “平和世界”。
1079年(元豐二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以“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入獄,史稱“烏臺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既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于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yuǎn),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準(zhǔn)。當(dāng)他準(zhǔn)備要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常州一帶水網(wǎng)交錯,風(fēng)景優(yōu)美。他在常州居住,既無饑寒之憂,又可享美景之樂,而且遠(yuǎn)離了京城政治的紛爭,能與家人、眾多朋友朝夕相處。于是蘇東坡終于選擇了常州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
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fù)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后,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后,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為皇帝起草詔書的秘書,三品),知禮部貢舉。
當(dāng)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后,認(rèn)為其所謂舊黨與新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赤壁賦經(jīng)典句子】相關(guān)文章:
《赤壁賦》反思11-12
顧城經(jīng)典句子09-23
太陽經(jīng)典句子01-05
梁實秋經(jīng)典句子09-14
《心經(jīng)》經(jīng)典句子08-16
《赤壁賦》感悟作文12-26
《赤壁賦》優(yōu)秀說課稿12-25
《赤壁賦》課文分析12-20
語文《赤壁賦》說課稿08-19
“前赤壁賦”賞析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