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壁賦優秀說課稿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赤壁賦》說課稿優秀(精選10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赤壁賦》說課稿優秀,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赤壁賦》說課稿優秀 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后赤壁賦》是一篇駢散結合的經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選讀》中第四單元的一篇基本閱讀篇目。如何更好地鑒賞這篇課文,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便成為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這篇賦句式相對整齊,而誦讀是欣賞語言的節奏美,把握情感的最好手段。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為通過誦讀,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由于文章結尾借道士化鶴故事表達的主旨比較隱晦,學生難以理解,所以設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來看,這篇文章是蘇軾處于人生最艱難的時期完成的作品。文章中面對挫折的那種坦然、達觀的態度,對今天的中學生來說很有教育意義。所以,可以通過這篇文章來引導學生,培養他們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2 教學目標:
(一)學生分析
學生經過前三個單元文言文的學習,對于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已經有了一些直觀經驗的積累,獨立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現階段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有如下三方面的需要:
1、繼續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
2、逐漸將重點轉移到“鑒賞”的層面。
3、嘗試文言文閱讀研究性學習。
(二)目標確定
根據以上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確立如下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賦的相關知識;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誦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本內容。
過程與方法:反復體味文中優美的語言,提高語言感受能力;知人論世;與作者在同時期創作的其它作品比較閱讀,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復雜情感和深刻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蘇軾的思想,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教學重點:
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的積累;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了解本文景、情、理統一的特點;在充分地把握與鑒賞的基礎上進行背誦。
(四)教學難點:
深入分析文章中蘊含的哲理,如何理解文章結尾道士化鶴的寓意。并作出評價,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
解決辦法:
1.介紹與課文相關的作者生平經歷,并把兩賦一詞揉合起來理解,力求知人論世,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復誦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與意境之美。
(五)教學步驟:三課時
二、 說教法和學法。
1、總體思路:從誦讀——研讀;從整體感知——深層評價;從感性——理性的原則
2、第一課時,運用多媒體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復誦讀整體感知,通過質疑、交流的手段達到積累和總體把握文章內容的目的。
3、第二課時,教師設計問題,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學生討論,深入分析文章內涵,利用“比較閱讀”“知人論世”等方法開展研究性學習。
4、第三課時,探究、討論并理解文章結尾道士化鶴的寓意。由此引申拓展古典詩歌中動物意象的傳統意義。
5、恰當地利用學案、多媒體、營造氣氛,擴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由蘇軾的《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余平生功業,黃州密州儋州)這首詩導入課文。從而讓學生理解政治得失與文學創作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感受到一個真實的蘇軾,更好地理解蘇軾的獨特人格。
(二)、朗讀全文,整體感悟。
朗讀時,注意作者感情的變化。通過朗讀初步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主要內容。之所以設計這一環節,是因為無論怎樣鑒賞一篇文章,其前提都離不開一個“讀”字,“讀”是學好文言文的一個有效途徑,它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根本。在讀的方式上做些靈活的調整,教師范讀,聽錄音朗讀,然后單個同學朗讀,一組朗讀,全班朗讀等。
(三)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讀全文,解決生字詞,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
2、找出本段有詞類活用現象的句子
3、本段出現的特殊句式
設計該環節是要學生明白語文的性質是姓“語”,從而突出語文工具性的性質,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母語的情操。至于文中字詞句的具體涵義,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之上,結合課文注釋,已經能夠獨自找出,教師稍做點撥即可。
(四)、結合注釋,疏通第一段文章大意。(由學生合作完成)
(五)找出文章中寫景的句子,感受蘇軾的心情。
(五)、布置作業:
誦讀課文并思考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變化的?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的學習。學生齊讀課文。
(二)梳理文章思路,掌握重點實詞、虛詞,把握作者夜游赤壁時情感的變化。
(在本環節的教學中,要體現出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教師稍做點撥,提出與文章思路相關的有代表性的問題。)
(三)投影前《赤壁賦》,讓學生找出前、后赤壁賦寫景的句子,找出不同點。
學法:給學生從游的方式、時序景色、寫作重點、作者心情上去比較,理解為何時隔3個月,作者的心情卻發生了改變。
第三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的學習。學生齊讀課文
(二)梳理文章思路,掌握重點實詞、虛詞,學生疏通第三段的大意。
(三)重點鑒賞文中寫景的語句以及道士化鶴的寓意。
設計這一環節的教學,主要是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在語文工具性的基礎之上,同時兼顧語文的人文性,對學生情感與價值觀的培養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文中的第一、二段都出現了寫景的語句,對于這些語句的鑒賞,學生可能無所適從,教師可讓學生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來鑒賞,也可以讓學生加以想象,以散文式的語言擴充語段。對于道士化鶴這一情節,學生也很難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讓學生說出一些與“鶴”字有關的一些成語或熟語,從而提取鶴這一象征意義。至于道士,讓學生明白他們的職業以及終極目標是什么,他們以追求長生不老、超然物外為終極目標,這些教師只做點撥即可。
(四)知識鏈接:古典詩歌中動物意象的傳統意義。
設計這一環節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對動物的意象進行積累,方便以后的文言詞賦的學習,掌握這一內容,相信學生在以后答題的過程中能較好、較快、較準確地答題。
(五)、全文總結:
本文著重寫蘇軾自身情感的變化,由景而樂,得魚酒更樂,樂而再游赤壁。又因景而悲,悲而長嘯,放任漂流,隨遇而安。由“橫江東來”的孤鶴,引出道士化鶴的夢境,從而含蓄地表達自己希望超脫塵世的心情。
《赤壁賦》說課稿優秀 2
一、說教材
大凡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哲理意蘊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 “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并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吊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出哲理的意蘊文章“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它是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二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是這篇文章的一個教學重點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鑒賞”二字,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大綱中 “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 的這一要求
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1)“以文為賦”——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論世”——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以下教學重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二、說教法
根據新大綱的要求,中學生應能夠誦讀一定量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奏富于變化,第一課時應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復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下搜集資料,寫好發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把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這篇課文教學課時設計為兩課時
三、說學法
現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僅是學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基于這一點并根據這一篇文章的特點,設計以下學習方法:1、通過反復誦讀培養韻律感;2、小組合作,理解文章內容;3、學生自主探究鑒賞,提高審美情趣
四、說教學過程
一、關于作者:
作者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是黃州、惠州和儋州他曾有詩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儋州惠州” 蘇軾寫作赤壁賦正是在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的時候教師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的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二、聽錄音或教師范讀,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輕重和變化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正讀音—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之后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予以糾正,教師予以點評
三、根據注解分小組討論疏通文意之后,學生質疑答疑,教師引導總結,提示重要知識點,舉例:
詞類活用——
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后思考回答
教師點撥:
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脫
五、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系
教師板書:以景動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六、作業: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赤壁賦》說課稿優秀 3
一、關于設計理念:
新的語文教學大綱肯定了語文的工具性,也重視了語文的人文性。因此,在教授古代散文時,必須注重積累、誦讀、感悟和熏陶,讓學生在學習古代名篇的同時,全方位地感受到它們所蘊含的思想和文化價值,培養他們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情感,并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和審美素養,以塑造出健康的個性和完善的人格。
二、了解教材:
《赤壁賦》是蘇教版高一年級語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通過對風景和古代文化的欣賞,它以客觀和主觀的契合方式,展現了對社會人生的哲理思考。文章以蘇子和客人們一起泛舟赤壁為開端,通過船上的音樂和客人們的高歌,展現了人生短暫,宇宙永恒的哲學命題。隨后,作者表達了客人們因此感到的悲觀失落情緒,而蘇子則表現出豁達和樂觀的態度。文章以賓主盡歡的氣氛為結尾,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語意流暢,文理自然,姿態優美,讀后讓人心曠神怡,領略到了文化精髓與人性情感。
三、設定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重點字詞的梳理
(2)理解文體特點
(3)了解作者及其寫作背景
2.能力目標
(1) 理解文本內容,感受其情景
(2) 理解優美意境、深刻命題
(3) 結合美學鑒賞,領悟文學大師的風采
3.情感目標
通過辨證思維看待生活,培養開放豁達、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
4.教學重點
(1)理解古代文言知識
(2)理解作品中包含的復雜情感和深刻內涵
(3)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提高人生境界
教學時長:三個教學課時
四、了解學生學情:
在高一階段,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這得益于初中階段已經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文言知識。因此,在自己積極思考的基礎上,與其他同學相互探討和有時候及時得到老師的幫助,他們有能力讀懂這篇文章的精妙之處。不過,這篇文章雖然美妙,學生們卻并不一定能夠感覺清晰其中的美之所在。同時,對于相對單純的高一學生來說,文章表達的這種哲學思索有一定的難度,可能會在少數同學的心中激起相反的看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意這一問題。
五、教學方法:
充分預習、多次誦讀、分組討論、自主探究、發散思維、讀寫結合
多次誦讀可以使學生對文章的感受逐漸深入、細致。分組討論和自主探究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以學生為主導的學習過程可以促進每個學生的進步。發散思維訓練可以提高學生良好靈活的思維品質。讀寫結合可以使學生在讀寫中相互促進,實現雙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必要時需進行關鍵的引導,引導學生的活動,使每個學生在整體提升的基礎上有自己的發展。
六、教學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內容
完成知識目標
1.重點字詞梳理
2.了解文體特點
3.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以學生為主導的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進行幫助和指導。相關資料以教學案的形式提供給學生,學生自己閱讀了解,把握文本外的知識或和文本有關的表層知識,這些準備工作使學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文章。
4.了解作者
5.烏臺詩案
6.本文寫作背景
7.關于賦的特點
8.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并歸納文章的字詞,落實文言知識積累目標。此外,教師還需要進行誦讀教學,注意讀音和節奏,以讀來帶動知識積累,培養對文章的初步感覺。
9.合作探究,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完成文言知識體系的構建。
⑴對照注釋疏通課文大意,找出不理解的詞句商量解決。
⑵翻譯重點語句,注意詞句的特殊用法。
10.課堂檢測,鞏固落實。
一)、同一詞匯具有多重含義,重點詞匯,詞性靈活運用,特殊句式
二)、重點句子翻譯
9、板書規劃:板書重點文言知識,構建知識結構
第二課時內容
完成目標1:理解文本內涵,沉浸情景,2:領悟美妙意境,理解深刻的'命題和情感目標
1、導入:通過對蘇東坡的評價引入,他是有罕見多才多藝的,也是中國文化大師中最為慷慨大度的名人之一。他既偉大,也令人懷念。
2、整體領悟
要求學生整體朗讀一遍,思考問題,尊重學生的閱讀接受,領悟文章的“知識點”,完成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沉浸其中的目標。
A、以段落為單位,用簡潔語言概括各段的場景展示了哪些場景:
B、每個場景中表達出的情感氛圍是什么?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形成紀錄板:
場景 情感氛圍
一、漂泊紅蓮圖 愉悅
二、悲歌演奏圖 悲傷
三、游客離別圖 恍惚
四、蘇子勸慰圖 愉悅
五、歡愉賓主圖 快樂
3、深入探討,基于對整體領悟能力的提升,在解決“為什么,怎么做”的問題上帶動學生深入探討及指導他們更好地理解和領悟其中的意境。
文章所呈現出的五幅場景代表情感起伏的“愉悅——悲傷——恍惚——愉悅——快樂”的變化,再次讀文章,探究為什么愉悅?——為什么轉為悲傷?——為什么這么恍惚?——為何又轉愉悅?——為何快樂?
學生再次讀文章,然后分小組合作探討,完成領悟美妙意境,深度理解情感的目標。
總結問題:各小組選擇代表發言,總結問題。
《赤壁賦》說課稿優秀 4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赤壁賦》,下面我就從說教材、編者意圖、學生、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方面來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總體要求:著重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2、本單元教學要求:《赤壁賦》是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②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它上承《蘭亭集序》后接《游褒禪山記》。這三篇都是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它們與第一單元的現代抒情散文遙相呼應,互為補充,共同為“表達交流”部分的“寫景要抓住特征”“學習描寫”“學習抒情”提供基礎和范例。這三篇雖都是山水游記類散文但作者卻不僅僅停留于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傾注個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赤壁賦》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結合的典范,學習本文,在準確把握文言現象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還應該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鑒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就是本單元要學習的一個重點。因此,在《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鑒賞”二字,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
3、《赤壁賦》在高考語文地位重要,出題頻率高,是要求背誦的篇章。
二、編者意圖:
編者為什么要選入《赤壁賦》呢?我想可能是出于以下幾方面的考慮。
首先,從體裁角度。本單元的三篇文章《蘭亭集序》《赤壁賦》《游褒禪山記》分別從序、賦、記三種體裁的角度來選文。每一種體裁要選取最能體現這一體裁特征的文章,而《赤壁賦》完美地體現了“賦”這一文體的特點。
其次,從表達方式角度談,《赤壁賦》采用多種表達方式,融詩、賦、文為一體,或敘事,或寫景,或抒情或議論,各因其情理所宜而運用自如。敘事,則簡括清晰,歷歷在目;寫景則景物清爽,令人神往;抒情則情思幽渺,淋漓盡致;議論則即景生論,寓說理于景物描寫之中,賦予抽象道理以具體形象,生動感人。
再次,從文學審美角度來說,《赤壁賦》是傳誦千古的游記名篇,語言優美,描寫細膩,韻律和諧,讀起來瑯瑯上口。
第四,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角度來說,《赤壁賦》能夠讓學生正確面對挫折與困難,在挫折面前表現出一種灑脫、豪邁的氣度,達觀超然,積極進取的心態。對學生情感的自我發展與完善有重要的意義。
三、學情分析
我所帶的學生是普通中學的普通班的學生,底子較差,自覺性也不夠。所以上課起點要低,注重基礎。多鼓勵,多引導。經過必修
①的學習,高一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積累量,再借助工具書,文章字詞的理解難度應該不大,教師只需要在難點、疑點之處稍加點撥即可。但由于生活閱歷以及知識積累不夠的原因,學生對文中作者的情感變化和所獲得的人生哲理的理解往往會淺嘗輒止,教師宜多加引導。
另外,處于這個階段的學生都渴望長大,但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困惑、碰到挫折,又難以釋懷,心中充滿了迷茫。文章中蘇軾面對挫折的那種坦然、達觀的態度,恰恰使他們久旱逢春雨,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啟發意義。我將以《赤壁賦》為載體,引導學生,培養他們的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幫助他們快速成長為意志堅定,達觀超脫之人。
四、教學目標
在以上教材分析的基礎上,立足于學生的現狀,確立如下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賦的相關知識。
2、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
3、了解作者運用的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手法,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誦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本內容。
過程與方法:
1、反復體味文中優美的語言,提高語言感受能力。
2、培養對精品詩文的整體把握能力,能知人論世、領悟文旨、理通思路,賞析表現手法。
3、與作者在同時期創作的其它作品比較閱讀,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復雜情感和深刻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了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
2、培養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五、教學重點:
1、把握全文感情線索,學習景、情、理結合的寫法。賞析課文典雅、精美的語言。
2、感悟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感受蘇軾面對困難時樂觀曠達的情懷。
3、掌握“舞”“泣”等使動用法和“侶”“友”等意動用法及特殊句式。
4、了解知人論世的賞析手法。
5、了解“賦”這種文體,懂得主客問答形式的作用。
6、有節奏地朗讀并準確地默寫,因為此文在高考中地位重要。
六、教學難點:
1、了解主客問答這一賦體傳統手法在表達思想情感中的作用。
2、感悟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3、朗讀時節奏的把握和語氣的輕重緩急。
4、對“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理解。
5、學生沒有與蘇軾類似的人生體驗,較難理解作者遭受挫折后表現出的超脫的人生態度和樂觀情懷。
重難點突破方法:
1、介紹與課文相關的作者生平經歷,力求知人論世,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朗讀與分析結合,體會文章的語言與意境之美。
3、學生討論與老師點撥相結合的方法。
七、教法、學法
1、充分預習、多遍誦讀、分組討論、自主探究、發散思維、讀寫結合多遍誦讀可以使學生對文章的感受不斷深化細化,分組討論自主探究體現學生的合作,以學生來帶動學生,使大家共同進步,發散思維訓練學生良好靈動的思維品質,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以寫帶讀,是一種雙贏的訓練方式。
教師的意義在密切關注,必要的時候予以關鍵的引導,導演學生活動,使每個個體的學生都能在整體提升的基礎上有自己的發展。
2、重視誦讀感悟。本文是古代散文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宜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進入課文的情境,體會文中所描寫的景物的特點,領悟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和哲理。
3、討論釋疑。在課程理念下,學生應該對問題有自己的獨特的看法和見解。當自己的觀點與他有所不同的時候,適宜采用討論的方法以其達成一致,即使不能達成一致,也能博采眾家之長,增加自己的見聞和感受。
4、在講授過程中我采用采用追溯聯系法、提問法、討論法和交流互動法。學法指導采用多維聽記法、合作探究。突出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雙向交流特點,充分體現出老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的應有地位。其目的是把學生放在主動地位上,老師只是在關鍵處隨機點撥,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借助已有知識,在思考、討論、交流中解決問題,以達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作用。
5、說課前準備,收集有關蘇軾生平的資料,了解蘇軾其人及其文章的基本情況,明確《赤壁賦》的寫作背景,這將有利于對課文的思想內涵的理解。
6、以生為主,師生互動。
學習應該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的作用在于解惑和引導。因此本課在第一課時的安排上,更多的是靠學生自己借助工具書和書下注釋理解課文的字詞的含義,教師主要是將重點字詞和特殊字詞進行歸納以引起學生的重視。而第二課時對課文內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是本課的重難點,則主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完成。
八、說教學過程
根據本文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學生的接受能力,我將本課題安排為:導入文本、感知文本、擁有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塊,讓學生有所學、有所用、有所長,達到從誦讀到研讀、從整體感知到深層評價、從感性到理性的升華;也使教師做到從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本課擬上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林語堂曾這樣評價過一位古人:“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
這里描述的是誰?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就是蘇軾,一個曾自嘲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黃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學上“成熟”了。在這里,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后《赤壁賦》等名篇光耀千古。(激起學生對蘇軾的崇拜,渴望去了解走進他。)
二、介紹新知
賦是一種形體比較自由靈活的韻文,句子以四言、六言為主,講求文采,多采用問答形式和鋪張手法。賦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
三、走進作者
展示學生課前搜集的有關蘇軾的信息。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文學家,書畫家。
名字由來:古時候車前的橫木叫“軾”,登軾而望,可以高瞻遠矚,所以字子瞻,但軾這
東西又暴露于車前,是極易受到損傷的,正所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當初蘇洵給兒子取名為軾,就有警示兒子做人不可鋒芒太露之意,誰料東坡一生,恰因露才而屢屢遭嫉。(激發學生興趣,加深對蘇軾的理解。)
我用自編一副對聯來,幫助學生了解蘇軾在文學方面成就。(拉近了學生與文本,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對聯:詩詞文賦獨樹一幟,書法竹畫各有千秋。
(讓學生從這些方面談蘇軾。詩歌:與黃庭堅并稱為“蘇黃” 。詞:與辛棄疾并稱為“蘇辛”。散文:與歐陽修并稱為“歐蘇”前后《赤壁賦》。書法:列“蘇黃米蔡”之首。書法自成一體。“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四、了解背景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其實是諫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斷章取義地摘出他諷刺新法的詩句進行誣陷。“烏臺”即御使臺),后經蘇轍等人營救才免罪釋放,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從“烏臺詩案”到流放黃州是蘇軾人生的重要轉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獨苦悶。但是生性曠達的詩人在老莊佛禪和山水之樂中求得解脫,自號“東坡居士”,并寫了千古傳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這樣充滿哲學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為知人論世做鋪墊)
通過學習,與學生一起通過填虛詞與實詞來總結蘇軾的一生。
(雖然)才高八斗,(但是)仕途坎坷,(仍然)豁達開朗。歷史上少了一個失意的(政治家),多了一個有才情的(文學家)。
五、朗讀。
朗讀課文時,采用三遍讀法。第一遍聽錄音,目的是正讀音、識文字。第二遍教師范讀,目的是明節奏,察語氣。第三遍師生同讀。目的是斷句讀,品辭采,味情感,創氣場。與學生一起討論如何讀出語氣與感情。
明確:第一段寫赤壁美景,應讀出歡快的語氣。第二段飲酒歌詠部分應讀出歡快語氣,聽蕭部分應讀出凄清語氣。第三段嘆人生短促,應讀出悲愴的語調,反問句“而今安在哉?”應重讀。第四段要讀出雄壯語氣。第五段應讀出喜悅感。
這一課的最大特點是人物感情起伏很大,悲喜交錯變化,所以我們在朗讀時要抓住其感情線索,讀出作者的情,更要讀出情中包含的理。
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疏通文意。學生質疑答疑,教師引導總結,明確重要知識點
解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目的是讓學生自主學習,發現自己知識的缺陷,然后攻克。)
《赤壁賦》說課稿優秀 5
一、講教材
《赤壁賦》是人民教育版高中語文必修二、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個單元的課文都是古代山水游記散文。這個單元的課文不僅描繪了美麗的山川風光,還融入了風景,將作者的個人情感和興趣融入到寫作中。《赤壁賦》是一篇抒情推理的文章。本文描述了月夜的美景和劃船、喝酒、寫詩的舒適心情。然后,通過極度悲傷的蕭聲,主客之間引起了一個問答。他們討論了變化與永恒的辯證哲學,體現了作者豁達樂觀的精神。
二、說學情
學生是漢語學習的主人。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教學的基礎和起點。一年級學生的漢語知識有一定的積累,但本文的學習對他們來說仍然很困難。特別是,很難理解文章中對變化與永恒辯證哲學的理解。在這個階段,學生在文言文詞匯方面有一定的積累,但單獨處理文章仍然很困難,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文章。
三、說教學目標
因此,基于教材和學習情況,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感性地閱讀課文,解決生詞,學習文言詞匯。
2.通過獨立閱讀、討論、交流等過程,體驗作者和客人的情感變化。
3.體驗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感受文章所解釋的變化與永恒的真理。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理解課文內容,從中體會主人公情感變化為我的教學重點,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恒”的真理為我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朗讀法和小組討論法。
那么接下來我將著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的導入將會設置情境,播放王菲的《清風徐來》,這首歌中有一句歌詞——“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問一問同學們這句話的出處,由此引入課題《赤壁賦》,帶領同學們一起看看這句話背后蘊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并順勢板書課題。
(二)初步感知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加強誦讀習慣的培養,對領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語言,增強文章語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課伊始,我會讓同學們首先自讀課文,圈點勾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詞和難以理解的文言詞匯,然后講解文章中的文言詞匯。在解決了字詞的困難后,我將從指導誦讀入手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我會讓他們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梳理一下文章內容,理解課文大意,進而可以提問學生: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問題的設置,完全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聽和讀,理清文章脈絡,消化重點詞句,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三)深入研讀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與學的過程就是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現象,可能是前后認知的矛盾,還可能是需要挑戰的困境。為此,在這一環節,我將用多媒體展示出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將課堂放手給學生,同桌探討,課文的.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內容?這個問題的設置,能夠培養學生把握重要詞句以及歸納概括的能力,同時為后文的敘事抒情做下鋪墊。
接下來是對課文更為細致地品讀,主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閱讀第二自然段,找出重點字詞句,小組內說一說作者描寫了什么樣的歌聲和蕭聲,這樣描寫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通過學生小組間探討,得出,第二段通過“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這句話,描寫了一幅這樣的畫面:有會吹簫的客人,配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的聲音嗚嗚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余音在江上回蕩,像細絲一樣連續不斷。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飲泣。這句話是對蕭聲的詳細描寫,寫出了蕭聲的嗚咽,哀怨。為下文提出疑問,做出回答奠定了情感基礎。
接下來針對課文的三四自然段我會提出問題,首先請同學們根據全文,說說哪些段落闡釋了文章哲理?又闡述了怎樣的文章哲理?學生通過閱讀可以得出:三四兩段闡述了文章哲理,寫主客問答,第三段寫了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關于“人生無常”的感慨表達自己的見解,以寬慰對方,表現了蘇軾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基于此,我緊接著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心情在文中有著怎樣的變化?學生通過對于課文的學習可以總結得出:作者最開始游玩赤壁有著月夜泛舟的的舒暢;進而由蕭聲懷古傷今,突現悲郁之情;最后通過與客人的對話,明白了變化與永恒的哲理,再次展現了蘇軾樂觀曠達的心境。到此,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已基本完成。
(四)鞏固提高
在此環節主要通過開放式的問題來深入對文章的理解以及實現對人文性的實踐。通過同學們對課文主旨及作者的人生態度的理解,可以讓同學們結合生活經驗來談一談自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歷、理解不同進行回答。
(五)小結作業
課堂小結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會結合學生所談感受,再次總結本堂課的主要內容,強化本文的主旨情感。
課后作業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容的對話。我希望通過作業的布置,強化學生對本文的理解,并能夠為下節課的學習做下鋪墊。
基于此,我會讓同學們能夠將本篇課文寫成一篇小散文,再次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赤壁賦》說課稿優秀 6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大凡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哲理意蘊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并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吊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出哲理的意蘊。文章“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它是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三冊第六單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則是唐文——李密的《陳情表》、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詩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則重在情感和理趣。但無論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應該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鑒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就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鑒賞”二字,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
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以文為賦”——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論世”——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3、教學重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4、教學原則:
從誦讀——研讀、從整體感知——深層評價、從感性——理性的原則
二、說教法:
1、根據新大綱的要求,中學生應誦讀一定量的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奏富于變化,第一課時應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復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外搜集資料,寫好發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2、教學課時:兩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者和解題:
1、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的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
(1)赤壁的有關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
(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
二、第一環節: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和節奏的變化。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三、第二環節: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根據注解疏通文意。之后,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
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四、第三環節: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
教師點撥: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脫
五、第四環節: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系。
教師板書: 游 景 樂 (以景動人)
“水月” 歌 情 悲 (以情感人)
問 理 喜 (以理警人)
六、第五環節: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課時
本課時圍繞上一節課的兩個問題展開,以學生發言——討論——總結的形式,教師適時的引導。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師點撥: 現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二、引申蘇軾的山水意識
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四、結合詩歌單元《歸園田居》、《夢游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人格超越。
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
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脫曠達的
五、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
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六、結語:
(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了韻文的優美、綿長的特色。
(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七、布置作業:
(1)將文中的第一節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較《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的異同。
《赤壁賦》說課稿優秀 7
一、說教材
《赤壁賦》是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1第二單元中的一篇宋文。
這個單元選了四篇古代時寫景記游散文,有很強的可讀性、教育性。本單元的教學目標為:
1、引導學生欣賞寫景游記散文中豐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養學生對自然之美的感受力。
2、反復誦讀,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內容,注意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
3、仔細體會文章的藝術特色,鼓勵學生多背誦其中的優美語句。《赤壁賦》是本單元的重點篇目,引導學生掌握此篇的讀書方法,帶動學好其他三篇課文,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赤壁賦》是北宋大文豪蘇軾的代表作。蘇軾于“烏臺詩案”獲釋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五年七月作者游了黃州城外的赤壁,寫了本文,借以抒發自己被貶謫后內心的苦悶和對宇宙、人生的感悟。《赤壁賦》更代表了宋代散體文賦的特點。它融詩、賦、文為一體,或敘事,或寫景,或抒情,或議論,運用靈活巧妙,恰足以表現作者的內心矛盾和思想感情的曲折變化,文章因之波瀾起伏,充滿詩情畫意。
高一的學生人生觀世界觀正處在形成階段,對文中較深的哲學意味的理解,有一定難度;他們又處在高中階段文言文學習的起點,需要培養良好的文言文學習習慣。
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學生實際,根據新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語文。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熟讀并有感情地背誦課文,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 過程與方法
探究與活動,領會本文的思想內容,了解、品味作者的語言和思想魅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作者豪放達觀的人生態度,確立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
教學重點:在熟讀的基礎上,分析作者感情的變化。
教學難點: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二、說教法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高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奏富于變化,第一課時我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復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感情線索并熟讀成誦第一二段;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外搜集資料,寫好發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三、說學法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興趣是人積極認識事物或關心活動的心理傾向,是人學習活動的動力機制。因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基礎。本課我以“趣”引路,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具體學法指導一一體現在教學程序中。
四、說教學程序
本課我安排兩課時,共四個環節。
第一課時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創設情境
多媒體展示朱德同志在四川眉山市三蘇祠的題詞語,“我們先一起來讀一首詩‘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
大家知道其中的“一門三父子”是指誰嗎?其中最有名氣成就最高的當屬——?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名篇——《赤壁賦》”學生對這首題詞并不陌生,會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我再投影明確答案。
接著解題:先由學生介紹從網絡、書籍中查找到的有關蘇軾的資料,我再根據學生介紹情況強調下列幾點:
(1)關于赤壁的理解,我一邊展示黃州赤壁的圖片,一邊簡單解說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不同。
(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
(3)寫作背景
(理論依據)
這樣的導入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順勢引出的解題既是教給學生欣賞作品時恰當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又是下一教學環節順利展開的基礎。
第二環節:反復誦讀——感知情感
第一步: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讀課文,要求做到讀準字音,了解內容。
第二步:播放課文錄音,學生可以小聲跟讀錄音,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和節奏的變化,注意感知全文的情感變化。聽讀完全班初步理清課文的感情線索:樂—悲—樂。
第三步;意讀第一二段
首先讓女生試讀第一二段,請一男生評,再全班齊讀。
其次邊讀邊畫出寫景、寫情名句,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明確兩段的感情變化——樂轉悲 。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最后試背這兩段,全班分兩組,要求一組讀時,另一組丟開課本試背,再交換。同時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2)分析主客感情變化的原因。
(理論依據)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朗讀中感悟,是最原始,最基本的讀書方法,也是最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之一,特別適用于這篇精品美文。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理解詞語、句意,走進蘇軾筆下的赤壁美景,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體會“賦”的韻味,從而提高對古詩文的感受力。
第二課時
第三環節:探究交流——領悟內涵
探究上一節課的兩個問題,以學生合作學習討論、成果交流的形式展開學習,教師適時的引導。
一、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
教師點撥: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客——悲觀——自身渺小,人生短暫
主——達觀——隨遇而安,自得其樂
主客問答闡明變化與永恒的辯證哲理,即景生論,寓理于景,賦予抽象道理以具體形象,生動感人。
水 月
理 變 逝者如斯 盈虛如彼
不變 未嘗往也 卒莫消長
教師相機提示重要知識詞類活用——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二、分析主客感情變化的原因。
教師點撥: 樂——觀景而樂
悲——對比而悲
樂——解脫而樂
小結:蘇軾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以主客對話的形式抒發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為喻,闡述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三、有感情的背誦全文
(理論依據)
新的課程理念注重培養探究能力。在第一節課的誦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本環節問題的設置關注了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理性思維能力。同時學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效率大大提高。
第四環節:拓展遷移——運用創新
1、中國古代有詩文“窮而后工”的說法,蘇軾正是在貶謫黃州期間創作了大量名篇。如何看待“窮而后工”這種現象?你還能從古代文學家中舉出類似的例子嗎?
點撥:屈原,左丘明,韓非,孫子等“窮而后工”。
2、布置作業:
(1)將文中的第一段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較《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寫景的異同。
3、齊讀全文結束授課。
(理論依據)
《新課程目標》指出:“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通過廣泛的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從課內到課外拓展遷移,幫助學生理解“創作”與“生活”的關系,提高寫作能力。
《赤壁賦》說課稿優秀 8
教學目標:
1、學習重要的實詞、虛詞和重要的文言句式,培養文言閱讀能力。
2、培養學生通過誦讀課文體悟和鑒賞文章優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3、理清本文結構和感情發展過程。
教學重點:
1、學習重要的實詞、虛詞和重要的文言句式,培養文言閱讀能力。
2、理清本文結構和感情發展過程。
教學難點:
1、培養文言閱讀能力
2、理清本文結構和感情發展過程。
教學方法:
指導閱讀法,點撥法,討論法,分析法,歸納法
教學設計:
個性設計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朗讀課文和上節課自學情況導入本節課教學。
二、討論解決課文中的語言難點。
1、分組討論,解決問題。
2、老師點撥講解語言難點。
三、展示學習討論結果,了解學習情況:
1、老師對重點問題提問,學生回答。
2、學生互相提問,檢查學習效果。
3、教師點評、補充、總結討論的結果(也可讓學生總結)
附:本文重點文言語法舉例
詞類活用: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使動用法
侶魚蝦而友麋鹿——意動用法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名詞作動詞
東望武昌——名作狀
特殊句式:固一世之雄也——判斷句何為其然也——倒裝句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被動句
通假字: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一詞多義:
望:七月既望(農歷每月十五)西望夏口(向遠處看)
長:抱明月而長終(永遠)而卒莫消長也(增長)
虛: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太空)盈虛者如彼(月缺)
然:其聲嗚嗚然(……的樣子,形容詞詞尾)何為其然也(這樣)
四、研讀課文、思考討論問題
1、總結本文各段的內容。
2、文中人物的感情是如何變化的?
附:參考答案要點
1、總結本文各段的內容。
答:第一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第四段,寫作者針對客之感慨陳述自己的人生感悟和見解。第五段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
2、文中人物的感情是如何變化的?
答:第一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悅為主。第二段由“喜”轉“悲”。第二段“喜”由主人“飲酒樂甚,扣舷間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但喜極生悲,從客人悲涼的蕭中透出了極“悲”之情。第三段寫“客”的回答,闡發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悲傷。第四段主要寫蘇子批評客的觀點,闡發了自己的人生感悟。第五段感情轉悲為喜。
四、布置作業:
1、完成《學案》“階段2—知識梳理”練習。
2、翻譯課文。
《赤壁賦》說課稿優秀 9
一、課程導入(約5分鐘)
開場白:
“同學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位文人,他既是才華橫溢的詩人,又是豁達樂觀的哲人,更是仕途坎坷的官員。他,就是蘇軾。今天,我們將穿越時空,跟隨蘇軾的腳步,走進他筆下的《赤壁賦》,一同感受那場跨越千年的心靈對話。”
背景介紹:
簡要介紹赤壁之戰的歷史背景,以及蘇軾創作《赤壁賦》時的個人境遇,為理解文章情感鋪墊。強調蘇軾在貶謫黃州期間,雖身處逆境,卻能以超然物外的心態,借古喻今,抒發對宇宙人生的深刻感悟。
二、文本解讀(約20分鐘)
1. 朗讀感知:
首先,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字音、節奏,初步感受文章的語言美。隨后,教師示范朗讀或播放名家朗誦音頻,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情感基調。
2. 結構分析:
開篇:介紹赤壁夜景,營造氛圍,引出下文。
主體: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探討宇宙人生的哲理,展現蘇軾的豁達情懷。
結尾:以“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作結,表達超脫世俗、享受自然的心境。
3. 重點詞句解析:
選取文中關鍵詞句,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等,引導學生分析其象征意義,理解蘇軾對生命、宇宙的獨特見解。
三、深度探討(約15分鐘)
1. 哲理思考:
引導學生思考:“蘇軾在《赤壁賦》中是如何看待人生與宇宙的?”鼓勵學生結合文本,發表個人見解。
探討“變與不變”的哲學思想,理解蘇軾如何在逆境中尋求心靈的慰藉與自由。
2. 情感共鳴:
提問:“你能否從蘇軾的`經歷和文章中,找到與自己生活或學習中的某些共鳴?”鼓勵學生分享個人體驗,增進對文本情感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約10分鐘)
1. 比較閱讀:
簡要介紹蘇軾的另一篇作品《念奴嬌·赤壁懷古》,引導學生對比閱讀,分析兩篇文章在主題、情感表達上的異同。
2. 創意寫作:
假設你是蘇軾的友人,在赤壁之游后,你會如何回復他的感慨?請學生以書信或日記的形式,進行創意寫作,加深對蘇軾思想情感的理解。
五、總結回顧(約5分鐘)
總結:
回顧本課學習要點,強調《赤壁賦》不僅是一篇文學佳作,更是蘇軾人生哲學的集中體現。鼓勵學生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學會在逆境中尋找心靈的寧靜與自由。
作業布置:
完成創意寫作任務,并準備在課堂上分享。
閱讀蘇軾的其他作品,如《定風波》等,進一步感受其文學魅力與人生智慧。
《赤壁賦》說課稿優秀 10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了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培養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2、了解作者運用的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手法,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鑒賞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培養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了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培養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2、理解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賞析課文典雅、精美的語言。
教學難點:
了解作者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寄寓的悲憤苦悶的復雜情感。
教學方法:
指導閱讀法,點撥法,討論法,分析法,歸納法
教學設計:
個性設計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翻譯、朗讀背誦課文況導入本節課教學。
二、學習課文結構及鑒賞
(一)研讀課文、思考討論問題
1、文中人物的感情變化是因何引發的?
2、在第四段作者是如何闡發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3、你如何評價作者的觀點?
4、本文在寫作上有何特點?
(二)研討結果展示、總結。
附:參考答案要點
1、文中人物的感情變化是因何引發的?
答:第一段寫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確文、迎風賞月的舒暢飄逸,超然物外的境界。引發了喜悅之情有。第二段因主人“飲酒樂甚,扣舷間歌之”產生“喜”。但喜極生悲,客人的蕭中透出了極“悲”之情。第三段回答了“客”之所以“悲”,在于觸景傷懷,有感于人生短暫。第四段蘇子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變;而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著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應該輕物質而重精神,執著于自己的不朽事業,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和樂觀曠達的情懷。第五段轉悲為喜,是第四段的結果。
2、在第四段作者是如何闡發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答:作者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著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度。
3、你如何評價作者的觀點?
答:作者的某些語言容易被誤解為及時行樂,但這種思想并未從文章中直接反映出來,作者表明的觀點是希望一個人不要發無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種看似超脫塵世其實并不現實防幻想境界;而應適應現實,在目前這種寧靜恬適的環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懷抱。作者的這種觀點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作者不同意看問題絕對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辯證關系。但這種觀點并非科學,因為作者沿襲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抹殺事物質與量的實際界限。總之,在當時的背景下,作者的觀點還是積極的。
4、本文在寫作上有何特點?
答:(1)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合。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蘊涵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歷史陳跡、抒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與“不變’的哲理。
(2)“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那種詩的特質和情韻,同時又吸收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韻和對鍋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如“萬科泉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仍不同,它的書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將末,雖都押韻,但換的較快,而且換的處往往就是文義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立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3)象優美、善于取智的語言特色。如描寫好聲的幽咽哀婉:“其聲鳴鳴然,如想如幕,如泣如訴,余音禁裊,不絕如縷。舞的區之游故,泣抓舟之合婦。”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四、布置作業:
1、完成“研討練習”第一、二題。
2、完成《學案》上的練習題。
【《赤壁賦》說課稿優秀】相關文章:
《赤壁賦》說課稿03-23
赤壁賦優秀說課稿(通用11篇)04-09
《赤壁賦》說課稿件03-27
《赤壁賦》說課稿(精選21篇)11-09
《赤壁賦》說課稿范文3篇06-09
《赤壁賦》說課稿(通用11篇)11-16
《赤壁賦》優秀教案03-30
《赤壁賦》優秀教案04-27
《赤壁賦》高一語文說課稿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