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濘》遲子建讀后感(精選7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泥濘》遲子建讀后感(精選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泥濘》遲子建讀后感 篇1
我也是小時候生長在北方一個平原上的小村莊,作者寫得那種雪的潔美及雪融后的泥濘以及由此生出的愛恨交織的復雜情感,我一直也是感受頗深,只是沒有像作家這樣精辟地用文字表述出來。
“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鬧時不慎將嘴里含著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著那泥水嗚嗚地哭,而窺視到這一幕的孩子的母親卻快意地笑起來……”這段描述讓我讀后會不由自主地生出笑意,這種情景也是我兒時經常會遇到的場景。做為70年代出生,而又生長在貧瘠農村的孩子們來說,一塊小小糖果有著無限的甜蜜和幸福愉快的記憶。而像上文所描述的那樣,從口中滑落到泥濘中的糖塊會讓歡愉的心情沮喪到極點。不僅如此,泥濘也限制了孩子奔跑,追逐,做各種兒時游戲的范圍,使好動的孩子們減了興致。否則就是渾身泥污,像個泥猴似的回了家,輕則是母親的嘮叨責備,重則是父親的大手在屁股上留下的紅紅的印跡。
再大些,是離開小村子去外面的鎮上讀中學,那時的柏油路只有一條主線是黃河防汛用的,更多的村子還是窄小的土路,記得是放寒假的時候,大雪過后,厚厚的積雪融化,將土路浸泡得泥有5CM厚,自行車不能騎只能手推著,但是走不了幾步,車輪和輪瓦間便被厚厚的粘粘的黃泥塞得緊緊地,車輪一點也不能轉了,只能用小木棍把黃泥摳掉,車才能前行,走不出幾百米,人被車和泥弄得精疲力竭,棉衣也被急出的汗浸濕了,遙望前行的漫漫泥濘路,人的心也絕望到極點。
那時人的心中只有對這泥濘的痛恨。
后來工作生活在城市里,天下雨雪不僅徹底沒有了泥濘之苦,而且平時滿眼的鋼筋混凝土,孩子的衣服上根本不用擔心沾上一點泥土,在家養花還要去很遠處找來泥土做花土。每每這時,心中便有些不太安然。
兒子二三歲的樣子帶他回我農村的老家,因為小村離黃河很近,媽媽便盛一盆細細的黃河沙給兒子玩兒,他用小鐵鏟鏟來鏟去,高興得不亦樂乎,不知為什么一些細細的泥沙會給小小男孩帶給如此的樂趣,讓他樂此不疲。那盆黃河泥沙一直玩到他五六歲的樣子。
還有一次,也是我和兒子回老家,快到回來時,適逢一場大雨后。家離長途車站還有三四里的土路,媽媽讓我換上膠底平跟運動鞋,兒子還是穿他的小涼鞋,我們倆個一路走來,腳底沾上了厚厚的黃泥,兒子興奮得小臉通紅,看著自己越走越高的鞋底呵呵地笑了,說:“看!媽媽,我也穿上高跟鞋了!”走到一條小溝的時候,兒子想跳過去,是他太小的緣故吧,一只腳完全陷入淤泥中,急急忙忙只拔出了一只光腳,鞋子空留在淤泥中,兒子由起初的緊張不安轉而變為哈哈大笑,笑他自己的窘相,笑他自己的光腳和那只陷在泥中的空空的鞋子……我不禁頷首淺笑,兒子的眼中沒有泥濘之苦,心中只有對這黃泥的新鮮的體驗。
好在現在農村村村通公路,小汽車也能在大雨天開回自己家院子了。
我沒有人家女作家由泥濘而生出的深刻人生哲理,只有最簡單的生活記述。
《泥濘》遲子建讀后感 篇2
我所喜歡的作家遲子建寫過一篇名為《泥濘》的散文,開篇伊始,作家寫道:“北方的初春是骯臟的,這骯臟當然來自我們曾經熱烈贊美過的純潔無暇的雪。”作家接著寫:“在北方漫長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場又一場的雪,它們自天庭盛開美麗的觸角,纖柔地飄落在大地上,是整個北方沉淪在冰清玉潔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飛雪中行進街頭,看著樹枝濡著雪絨的樹,看著教堂屋頂的白雪,看著銀色的無限延伸著的道路,你的心內便會洋溢著一股激情:為著那無以倫比的壯麗或者是蒼涼。”但是,看下去你就會發現作者的這篇文章并不是為了贊美雪的,她接著這樣寫道:“春風使冰雪融化……”她其實是為了寫溶雪之后的泥濘。
作家說她喜歡這種由于積雪融化造成的:渾然天成的泥濘。并且由此想到俄羅斯的一些知名的作家,想到俄羅斯文學:就是踏著泥濘“一步一步朝我們走過來的。”他甚至把“俄羅斯的藝術洋溢著一股高貴、博大、陰郁、不屈不撓的精神氣息,”歸結為與“春日的泥濘有關”,是泥濘“誕生了跋涉者,”“一個偉大的民族需要泥濘的磨礪和鍛煉。”看到這些我不禁對作家獨辟蹊徑,別具一格的思路佩服的五體投地。但是,我知道思路是作家對生活的敏銳的感悟和對生活實質的發掘,是天性的聰穎,更是勤奮的收獲,我沒有這樣的感受。不過,我從這篇散文里所得到的,是關于泥濘對我們的“磨礪和鍛煉”意外的東西,我的感悟僅僅停留在給予我們美麗的雪中。
在這篇文章的開頭我大段引用了作家對于雪的描寫,其實,對于雪的吟詠贊美的文字古今中外多如牛毛,生活在北方的人也身臨其境的感受過雪帶給我們的激動。“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雪讓大地,讓我們所能感受到的周邊環境,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應該說是雪帶給我們的享受。但是,正如作家所說:雪有兩重性,“它的美麗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種靜止的美、脆弱的美;當寒冷已經成為西天的落霞,和風麗日映照它們時,”它的丑陋便無奈地呈現出來。消融的雪變成了泥濘,白雪覆蓋下的大地又暴露出它的骯臟和丑陋。
我不喜歡雪的欺騙,我寧愿每一天每一時都能目睹事物的缺陷,當然不是隱忍和茍且,而是為了改造。
我們不應該用綠色去涂改黃沙漫漫的沙漠,而應該用野草讓沙漠變成綠洲。
東北人有一句俗話,“紙里包不住火,雪里埋不住死孩子”,掩蓋和欺騙只能是一時,而真實才能夠長久。面對是改變的開始,我們應該勇敢的面對一切丑陋。
《泥濘》遲子建讀后感 篇3
北方的初春是骯臟的,這骯臟當然緣自于我們曾經熱烈贊美過的純潔無瑕的雪。在北方漫長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場又一場的雪,它們自天庭伸開美麗的觸角,纖柔地飄落
到大地上,使整個北方沉淪于一個冰清玉潔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飛雪中行進在街頭,看著枝條濡著雪絨的樹,看著教堂屋頂的白雪,看著銀色的無限延伸著的道路,你的內心便會洋溢著一股激情:為著那無與倫比的壯麗或者是蒼涼。然而春風來了。春風使積雪融化,它們在消融的過程中容顏蒼老、憔悴,仿佛一個即
將撒手人寰的老婦人:雪在這時候將它的兩重性毫無保留地暴露出來:它的美麗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種靜止的美、脆弱的美;當寒冷已經成為西天的落霞,和風麗日映照它們時,它的丑陋才無奈地呈現。純美之極的事物是沒有的,因而我還是熱愛雪。愛它的美麗、單純,也愛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當然,更熱愛它們消融時給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濘。
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溝因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嘩嘩地響;燕子在潮濕的空氣里銜著濕泥在檐下筑巢;雞、鴨、鵝、狗將它們游蕩小巷的爪印帶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滿無數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樹龐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時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時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鬧時不慎將嘴里含著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著那泥水嗚嗚地哭,而窺視到這一幕的孩子的母親卻快意地笑起來……
《泥濘》遲子建讀后感 篇4
“泥濘可以誕生跋涉者。”這句話恰像久違的“清泉”淌過心間,說到我心坎上了
這讓我思緒飄飛縱橫,風起云涌的心就像那風中翻動的衣袖。
就像文中所說“我們不會刻意制造泥濘讓它出現在未來的道路上”的確,相信地,沒有誰會傻的可愛去刻意制造生活道路上的泥濘,然而,過慣了舒適的日子,卻希望可以在“泥濘”中跋涉一回。
的確,泥濘有時是顯得那么可愛。都說80、90后的一代過慣了無憂舒適的日子。也許“苦難”二字為何含義卻也只有在字典中尋找了;如果說可以穿越時空,旅回歷史。我會想旅回那質樸自然而又簡單和諧的古代。
但是,我會更想旅回那充滿烽火,金色苦難的中國近代。我愿意感受那樣的艱辛,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或許有人會說這是活膩了的愚蠢行為。可是,人不就這樣的嗎?
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這是人最自然最真實的一種本性。我只想說,未來的路還很長,我且以一種態度去看待將來的一切。這就是坦然,對嗎?
《泥濘》遲子建讀后感 篇5
遲子建、池莉、畢淑敏是我最尊敬的三位女作家。相比之于池莉直面生活的勇氣,生活細節的真實描繪取勝,畢淑敏外科醫生一樣直透人心的冷靜和條分理析、火沉于冰下的不動神色,遲子建則以豐贍的思辨色彩和雄健筆力,直透生命的本質讓人折服。
作為東北作家,作者將俄羅斯傳統文學和中國本土的思想相融合,東北廣袤的黑土和目力不所及的俄羅斯的傳統相互參照印證,使他的作品有華貴之氣。《泥濘》便是其中一篇。
“北方的初春是骯臟的”,作者起筆不俗,一開始便顛覆了春的風花雪月的概念,同時也給全文定下了灰暗蒼涼的基調。接著以雪的潔凈反襯大地的泥濘。筆鋒一轉,突出“純美至極的事情是沒有的,因而我還是愛雪,愛她的美麗單純,也愛他的脆弱和被迫消失,當然更愛她消融時給這片大地帶來的空前的泥濘。”
因為“泥濘常使我想起俄羅斯這個偉大的`民族,羅蒙索羅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普寧、普希金都是踏著泥濘,一步步朝我們走來的,俄羅斯的藝術洋溢著一種高貴,典雅、博大,陰郁和不屈不鬧的精神氣息,不能不說與這春日的泥濘有關,泥濘誕生了跋涉者,他給忍辱負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給苦難者以平和和勇氣。一個偉大的民族需要泥濘的磨礪和鍛煉,這會使人的脊梁永遠不彎,使人在艱難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珍貴、可愛、博大和不可喪失。”
接著作者由實入虛,從眼前之景轉入回憶,“想起木輪車碾過泥濘時濺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們跋涉其中的艱難背影,想起我們曾有的苦難和屈辱,我為雙腳仍然能碰到他而感到欣慰。”
這樣,由自然界的泥濘引申到對民族苦難歷史的態度“我們不會永遠重溫歷史,我們也不會刻意制造一種泥濘讓她出現在未來的道路上”,但如果承平日久,在面對著無邊的落葉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的時候,當我們的筆墨面對著白紙不再有激情而蒼白無力的時候,我們是否渴望在泥濘中跋涉一回呢,為此我真應該感謝雪,他帶來了寂靜、單純、一覽無余的美,也帶來了骯臟、使人警醒而給人力量的泥濘。
我幾乎是整段抄錄,因為好久沒有聽到這振聾發聵的新聲了。而且文筆起承轉合,九折回瀾。通篇象征,將眼前之景、回憶之景幻化成哲學思考,很少寫具體的苦難,但通篇全是對歷史的思索、應對苦難的態度,洋溢著陽剛之氣、思辨色彩而又不失文字的華麗溫柔。
金錢使人沉重,思想使人輕盈,女作家尚且有如此胸襟和思考,擺脫生活的沉重還是要多思多學才是。
《泥濘》遲子建讀后感 篇6
我想遲子健應該是一位游者吧,從杭州西子湖,再到魯鎮,沈陽胡宮,大興安嶺,巴黎等等,他的足跡不僅留在了他所踏過的所有的土地上,更留在他地文字上。
有時,她見過的地方多了,感觸也會有不同,在《光明于低頭的一瞬》中,她在俄羅斯的教學里,看到大師的壁畫,可這不是主內容,她的注意力在一個打掃燭油的老婦人。無論神刻畫得有多么莊嚴,平凡的美總會被注意,她的文字能讓我看到一個圍著頭巾,滿臉皺紋,平靜的婦人,在小心地用鐵鏟在刮燭油,每次只刮去一層,沒敢一下子用力,背景的教堂上壁面,是模糊的,再精美的藝術品在這最樸素,最誠懇的信徒面前,都暗然失色。
有時經常抱怨沒有事物可以寫,這個城鎮那么普通、樸素,沒有它的特殊。可城鎮的美,不就是由那些最底層的工人所搭建起來的,有人會記住那些戰役,那些將軍,可是那些為了保衛家園的士兵是最應該留在筆下的。
在《魯鎮的黑夜與白天》中,她能從魯迅故居的門檻,看到這里的多少次變故,經歷了多少次滄桑,更能從點歌的小孩子身上看到成年潤土的悲傷。還有那狹窄地老街,透入出舊時代的氣息。《故鄉》正是魯鎮的黑夜,沒有希望,沒有路,需要人們踏出路的黑夜,或許是那個點歌的小孩子具有的出人意料,用粗俗的歌去換生計,當然也有白天的美食,白天的建筑,在遲子健眼中,一個地方能有他的美,也有他的污,我們去游玩,可能只是為了玩,放松,走進任何一個博物館,只會去尋找那個名氣最大的,也只知拍照。
我們如今,太過于注意最重要的,卻無心去口味一下那些不重要的事物,正如世上所有的人都知道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瑪峰,但卻無多少人知道第二高的是誰,更不知它為何有這么高,能傲視群雄。
小學有篇文章叫作《楊桃》,由畫楊桃教導人們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世界如此之大,戰爭的未來是否是和平,各平的背后是否有危害?曾經的我也以為學魯迅的文章有何用?可現在想來,僅僅是不讓玩風箏,這么一個簡單的事后,有著那是人們思想的問題,而現在社會的種種自我保護的行為,也會對應著我們的社會缺乏誠信。也正如那刮油燭的老婦人,從她不敢用力去刮的油蠟的動作中,能夠看到她的誠懇。
而我們也應該這樣,也應該去看待一下我們所有事物背后的東西。我們玩干嘛?為了開心。我們學習干嘛?為了更快樂、輕松的未來。正因為我們了解這些事的背后的本質,我們才能更努力地做好它們。
《泥濘》遲子建讀后感 篇7
又是一個陽光很好的日子,好在立秋了,陽光也似乎變得溫柔了一點,沒有了初入伏的那絲戾氣。想起了朋友的一句話“無論什么季節,只要是陽光明媚的日子,做事情的勁頭就足,心情也會莫名的好……”是這樣嗎?
感覺的到,輕輕劃過的淡泊日子,簡單樸實而有質感。午后,陽光變得慵懶,淡粉的月季花兒,一層一層由里到外靜靜的鋪展開,開的恰到好處,沒有一絲張揚,卻也不卑不亢。讓人無端的心醉,就連那落在舊墻青瓦上的陽光也懾人心魄…一瞥間,撞到了地上鋪著的一層淡粉的落蕊,心,突然就有了那么一瞬間的失落。我知道,夏天,已經在我的周圍悄悄的落著,閉上眼睛,聽著那不知疲憊的蟬兒的鳴聲,有點替它們惋惜,短暫的生命正在隨著夏日的離去而一點一點走向終結,它們也只有趁著最后的日子,再秀一回精彩,然后,不管甘愿或不甘,也只能無奈的悄然退場。然而,不同的意念也會在有限的空中行走,心里還有放不下的念頭,偶爾,流星般從腦海流過,思維就有了一瞬間的短路,呵呵!是在替蟬兒嘆惜呢?亦或許是別的什么?想起了一句很經典的話“世界永遠不會完美,也不可能完美”。很好,抬頭,天空開闊,有一種云淡風輕的悠遠,輕輕的問一聲自己,可還有新的空虛需拿愛吃的東西來填充么?不禁啞然失笑,我的最愛,有點無理。
踩著年少時不知走過多少回的泥墻根,摸著青磚道旁開著的牽牛花,它還是靜靜的開著,不久后也將會靜靜的調零吧?美麗的花兒盛開的飽滿,調謝的也迅速。突然就想起了童年的那些趣事,那些模糊又清晰的場景,連同故事中的“人物”,都被映在午后淡淡的日光里,抓不住一縷痕跡,讓人忽而變的又高興,又惆悵……
回到院中,繼續瞅著那一片靜靜綻放,繁密雅致的淡粉色月季,聞著它淡淡的清香,讓我想起了《傾城之戀》里的女主角白流蘇,她也喜歡在夜風中聞著淡淡的花香,只是不知道,是不是也會是這淡淡的月季的清香?美的這么平靜,不帶一點孤芳自賞的傲慢,又溫柔,又深情。真是好,也真是寂寞。好的東西其實也就是自己選擇的東西,白流蘇和范柳原的“傾城之戀”最終也歸于平淡,甚至是世俗,但那是她的選擇,也許偶爾在午夜夢回的驚醒中,她亦會有一絲無奈,但無傷大雅…想起了曾經抄寫過的席慕容的一首詩,找了半天,還在:“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讓我們結一段塵緣,佛于是把我化作一顆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陽光下,慎重的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當你走近,請你細聽,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而當你終于無視的走過,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
偶爾望一眼地上的落花,依舊是粉粉的,和枝上的一樣美,不一樣的是:盡管都是美,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美,一個是生,一個是死,于是,便成一個完整的輪回……
【《泥濘》遲子建讀后感(精選7篇)】相關文章:
1.泥濘遲子建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