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春江花月夜》有感4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春江花月夜》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1
斜斜地趴在木頭地板上,忙碌之后的閑余變得很充實。想象小豬一樣昏昏睡去,卻發現窗前的一切如此有感染力,使我不得不想象這些溫馨的過往。突然在轉念之間發現了一首很美的旋律,于是《春江花月夜》拉開了序幕。—引子
原來今天,我們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生存于世;原來今天,我們同樣持有悠久的情感放肆在這個凄美的夜晚;原來今天,我們一起走過漫長漫長的古道重新回到了自己的軌跡。
試著打開所有的感官,嘗試將生命的一切寄托在這個凄迷的夜晚。月光的動貌顯現眼前。月華隨云影蕩漾,在灰飛湮滅中,瀑布般的月光之花是生命的涌動,飄揚在這個了無盡頭的宇宙。寬敞的月河,你在最深遠的天際中閃動。
原來一切竟是如此簡單,一年年地過去,可每年的寄托都未相同,每年的今日一過,你又是新的輪回。生命在你的世界里是無所在的。因為你,是生活的永恒。
我聽見,你用親切的歌聲傳達生命無極限的真理;我聞到,你傲人的芳香向人們訴你孤獨的'憂傷;我看見,你牽動淡紅的繩子傳去女子對戀人的情感;我觸摸,你淡雅的影子也在一直支持我努力前進;我感到,你是浩蕩天空中的一面明鏡,無限和有限的年華,在你的手中已被牢牢把握。
今天,我在想月的日子里,告訴你我的心事,你將承載著無數人的夢想,漸漸老去。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2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張若虛這一首《春江花月夜》便已經道盡了人間美景。他雖只有這一首詩流傳至今,但是依舊無愧大師風范。試問自古至今,又有誰能夠將春,江,花,月,夜融入的這樣好,描繪的這樣美呢?
作為從小到大在江邊長大的孩子,我見過清晨陽光照射下的長江,平緩的江水緩緩向東流淌,金黃色的碎光鋪在上面,無端讓人有一種歲月靜好的美感;我還見過正午的長江,大大的太陽高高的懸掛在空中,與底下浩浩蕩蕩的長江呼應,太陽給長江披上金黃色的戰衣,長江給太陽搖旗納威,兩人如同親密的`戰友,向著前方的戰場義無反顧的沖去;我還見過夕陽下的長江,“半江瑟瑟半江紅”,便像一位古裝仕女一般,端莊賢淑,風資曼妙。我以為,陽光下的長江已經夠美了,卻不知道張若虛筆下的春江花月夜更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我仿佛看見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從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滿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察覺。州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多美的景色呢,想想似乎便可以醉了人心,亂了心神。而這美景是由古至今都在,而觀賞的人卻是年年代代不同。“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無端有一種遺憾,也有一種欣慰。
可是春江花月夜最動人心的卻不止是美景,更有其中絲絲縷縷的情。相思之情最是扣人心弦。“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只。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拌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古今往來,描述相思之情的詩句數不勝數,愛情和相思,自古以來是人類文學的永恒的主題,幾乎沒有哪一代人可以避免。而如此明月,如此美景之下,怎么不勾起滿腹情緒呢?似乎只有這樣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相思情懷才能配得上這凄清如許的一輪江月,也只有這樣純真的情,才能使高天皓月更加皎潔。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連鴻雁,游魚都不能傳達的消息,更何況交流閉塞的古代呢?只能游子遠眺思鄉,離人怨婦深閨哭等罷了。落月點染花樹凄清如許,他們年年歲歲又見證了多少的人間離情呢。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3
《春江花月夜》在中國詩歌史上出現,可能是一種偶然。倘若沒有明代的胡應麟拭去歷史的塵埃,慧眼識詩,將其從不計其數的古代詩作中挑出來選進《詩藪》,或許《春江花月夜》至今也掩埋在腐朽了無生機的一堆陳紙當中。幸得有胡應麟這位"伯樂","千里馬"張若虛及其作品才能在文學殿堂綻放異彩。有時候,瞬間的綻放,也需要永恒的等待,張若虛一等,就是上千年。
《春江花月夜》在中國詩歌史上出現,也絕非僅僅是一種偶然。偶然的背后,往往是不可抵擋的必然。《春江花月夜》被譽為"孤篇壓全唐",主要是其藝術成就。清王堯衢,王闿運,近代學者聞一多先生等等,對《春江花月夜》贊譽有加。《春江花月夜》本為樂府舊題,舊題多為宮體之作,張若虛將本為五言的舊題上升為七言,將格調靡靡的宮體視野轉向更為高遠的哲學方向,突破了宮體詩作的束縛,轉向更為高雅的藝術創作。雖然《春江花月夜》有樂府舊題宮體的痕跡,但在當時詩歌創作上藝術的突破是毋庸置疑的。之于《春江花月夜》的藝術成就,前人多有論述,此處亦不復贅言。
之前講授《春江花月夜》,思維仍然脫離不了"春、江、花、月、夜"五字的拘囿,籠統講授此文寫了五種景象。今日再觀之,驀然驚覺自身受限于固有思維。雖說比詩內容寫及"春、江、花、月、夜"五種景物,實則是要突出"月"這一意象重心。換句話說,《春江花月夜》一詩,是以"月"為核心的。讀此詩,重心應該關注在"月"上。
為何此詩解讀的重心在"月"上?
清朝王堯衢概括總結此詩的一個特點是:"春字四見,江字十二見,花字只二見,月字十五見,夜字亦只二見。"從王堯衢的點評中,直接指出"月"這個意象在詩中所占的分量。當然,王堯衢指出字面上與"月"有關的共十五處。這似乎從數字上說明了與"月"有關的內容在直觀數字上的優勢,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除了字面上直接體現寫月的內容外,還有好些文句是側面來寫月亮的。
例如"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兩句,按一般生活常識,"流霜""白沙"應該會反射月光,而此處有"流霜"而"不覺飛",有"白沙"而看不見,是側面寫月光。月光實在是太亮了,以致眼中所見只有月光。又如"江天一色無纖塵"句,江天如何才能成"一色",如何才能有如此空靈潔凈的視覺效果?只能在皎潔的月光之下,萬事萬物籠罩在月色之下,才能表現出這樣充滿美與想象的視覺效果。因此,這句詩歌還是在暗示寫月亮。諸如此類的'詩句,詩歌中還有不少。因此,我們可以概括地說,這首《春江花月夜》的核心內容在于"月",解讀這首詩歌的重要切入點,也是"月".
既然這首詩歌的核心是"月",那么"春、江、花、夜"的出現又有何作用?我們可以把其余四個意象作為"月"的陪襯。例如,"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水的出現就是為了引出"共潮生"的月亮。換個角度出發,"春、江、花、夜"都是月亮出現的背景,都是為彰顯"月"服務的。
張若虛集中筆力突出"月"的地位,到底為何?通過梳理文本內容,我們可以發現兩個作用。
一是"借月說理",把"江月"的豐富內涵上升到哲學高度。最能體現其樸素的哲學思想的詩句莫過于"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從人類的變與江月的不變形成對比,思考了人生與自然的關系。這種思維方式不僅僅是打破了樂府舊題宮體詩的內容限制,也極大提升了古人思考的維度,從簡單的即景抒情轉向思考天人關系的哲學高度。
二是"借月抒情",以月亮為載體,表達相思之情。借月抒情,難脫"借景抒情"的窠臼,但是張若虛的借月抒情,卻也有其獨特之處。以"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等句為分析范式,會發現張若虛的"借月抒情",寫月總有獨特之處。月亮本有引起他人相思之意,而且此時月亮照在"離人"的"妝鏡臺"上,猶如人于傷心時又聞傷心曲一般讓人情難自禁,肝腸寸斷。月光于"簾中卷不去",將月光視為有形之物,也算是化無形為有型之技巧。"搗衣"容易引發人的聯想,李白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搗衣"一詞,往往容易引發人的相思之情。而"拂還來",更言寄予思念之月光揮之不去。揮之不去的,是月光,更是無盡的思念之情。
較之"借月抒情","借月說理"的藝術高度似乎更高一些。畢竟,寫作的視野及技巧已經開始剝離了樂府舊題宮體的桎梏,開始走向有深讀的抒情與反思。當然,這里并不是說,唐詩里沒有說理之類,而是強調張若虛勇于打破寫作模式的束縛,進而開始進行革新與突破,這一點似乎比詩歌內容本身更為重要。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4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是中國最著名的詠月詩之一。張若虛作品不多,卻以此詩一舉成名,流芳千古。這里,我且不談張若虛,就談談這首詩。
我想,寫此詩的時候,一定是個月素風清的夜晚,文弱卻骨硬的詩人來到江畔。春夜,寒氣襲人,游人稀少。詩人舉頭望明月,低頭看江水,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于是詩性大盎然,吟詠出了這篇千古絕唱。
如果細細品味此詩,我絕對是狗尾續貂。我怎能和一些大家共論此文?所以,我只談自己膚淺的感受——僅僅是自己的。
“何處春江無月明”。這是作者看到眼前景色后的聯想,和“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幾乎異曲同工。但“何處春江無月明”,似乎有些滄桑或有更深遠的含義。我又從“何處”句,聯想到了“天涯何處無芳草”。是啊,哪里的黃土不埋人呢?怎么過,都是一生——你追求功名,殫精竭慮,錦衣玉食,是一生;你慕道求仙,拋卻世俗,甘愿淡泊,也是一生。你無論怎樣,都可以過得很不錯,只是看你怎么對待生活了。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這是多么讓人喟嘆的句子。我們可不可以把它凝成“物是人非事事休”呢?我們的上一代去了,我們這一代也正在去的路上,我們的后代正在蓬勃而起,正如當年的我們。宇宙是永恒的,而永恒的背后,是無盡的死與生的交替。人類的死的悲哀,在不變的宇宙中,只是一個小小的浪花。于我說來,死則死,倒不可怕,可怕的是稀里糊涂的死。實際上,當詩人寫這句詩的時候,他的心里也有許多悲涼和感慨啊。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句詩也是頗耐尋味的。江月待人,那一定是很浪漫的人了。可她苦苦地等,等來的大概是一場春夢。美好的青春年華倏然而過,唯鏡中雙鬢染霜——我那不可再回的`青春啊!幾多苦淚,幾多追悔,幾多頓足!然而,皆是無用,長江送流水,即是無奈也。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真可謂纏綿悱惻。
輕舟一葉,孤燈一盞,有相愛之人陪伴,于漠漠暗夜里悄然遠去,是一種解脫,是一種幸福。“從此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這種感覺對外人來說是羨慕,對自己來說,那真是一種巨大的解放。
然而,如果不是乘扁舟子的人,而是想乘扁舟子的人,看到此景,除了羨慕,更多的是什么?酸楚。
“何處相思明月樓?”當真揪心。天下最讓人心焦的,就是相思苦了。當初梁祝化蝶,就是為了解脫相思之苦。他們化蝶成仙,翩然而去,似乎是人間最完美的愛情。但其實,人人都知道,那是最凄楚的現實,也只有把痛苦的現實轉換成虛無的幻想,似乎能讓心里好受些。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不僅是人,哪個有生命的生物不是如此?——尤其對男女之愛更為看重。有情人天涯一方,那是怎樣的痛苦?怎么一個痛苦了得!
因此,古今中外,描寫相思的詩篇和音樂汗牛充棟,更可貴的,是大多數的作品細膩、柔情、委婉、纏綿,極動人。有的時候,我聽著聽著,不覺心酸,一天的心情都很低沉。但怪的是,這種低沉不是一種痛苦,而是略微帶點幻想、贊美和溫柔,頗有點“薄陰的天氣”之感。
讀古詩就怕想象。從文字里往外想象,天馬行空,一而二,二而三,以至無窮,生活百味,糅合一處,酸甜苦辣,逐一品嘗,倒也是精神世界的一個大餐。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相關文章: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09-18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6篇10-05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6篇)09-04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5篇)09-23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6篇)10-26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9篇)06-11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8篇09-05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11篇10-28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11篇)08-21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精選8篇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