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教案范文八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登鸛雀樓教案8篇,歡迎大家分享。
登鸛雀樓教案 篇1
(一)復習引入,揭示課題。
1.指名背誦《夜宿山寺》。
2.學習《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1)簡介作者。(板書:王之渙)
(2)釋題。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永濟縣。因常有鸛雀在那兒棲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取名為“鸛雀樓”,樓共三層。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指名說出題目的意思。(將學生引入詩境)
(二)理解詞句的意思。
1.學生默讀詩句,查字典理解詞語,并結合詞義自己小聲說出每句詩的意思。注意啟發學生,對每個詞加以理解后,適當添加一些恰當的詞語,再調整一下順序,把意思連起來。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組講給其它小組聽。
5.小組內互講。(以上學生活動不少于15分鐘,意在培養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盡”“入海流”的意思。這里教師應向學生講清:鸛雀樓距離黃河入海處有千里之遠,在樓上是看不到黃河流入大海的。這里的“入海”是說明“流”的方向。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窮”“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三)反復誦讀,啟發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默讀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什么?(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生的想法)(板書:看想)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看到的?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的想法?詩人看到了什么?(板書:白日 盡 黃河 流)
2.出示投影,教師指圖描述。(這就是鸛雀樓。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氣勢壯麗的景色:夕陽靠著山慢慢地落下去,黃河水滾滾地向大海流去。)
3.學生邊想象,邊描繪畫面。
4.小組內互相描繪。(培養學生觀察、理解、想象和表達能力)
5.教師小結設問:鸛雀樓共有三層。這是詩人登上二層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黃河構成的氣勢壯闊的圖景,那么看著眼前的景象,詩人有怎樣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層樓)詩人登高遠望,寫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名句,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板書:站得高看得遠)這兩句表現了詩人一種怎樣的精神?
6.指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7.小結:后兩句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蘊含著“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引導學生領悟哲理,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四)指導朗讀、背誦
1.感情朗讀全詩。(自由練讀,同座互讀互評,指名讀,大家評)
2.小結。
3.背誦全詩。
(五)識記字形,指導書寫。
(六).總結。
通過學習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適時教育學生學習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七)完成課后3、4題。
布置作業
預習《翠鳥》一課。要求讀課文,注意字的讀音,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登鸛雀樓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課前查資料多媒體課件鼓勵學生背誦古詩詞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初讀古詩
1、(課件示鸛雀樓圖)很久以前,在我國山西有一座樓閣,示“鸛雀樓”詞,指名讀。(表揚已經認識這幾個生字的學生)(識字大王)
說說名字怎么來的如有生在課前已查到,鼓勵學生說,并獎勵查閱資料的認真。(查資料能手)
課件示“鸛雀”圖,說名字來歷:因這座樓上常有這種叫“鸛雀”的鳥飛來棲息,所以被人們取名為“鸛雀樓”
2、鸛雀樓初建時不怎么有名氣的。唐代時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渙的大詩人,他有一次登上這座樓時,作了一首詩,從此以后,這座樓就名揚四海了。這是一首怎樣的詩呢想不想學
這首詩的題目就叫—屏幕跳出“登”,指名讀題,齊讀。
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我們就來學這首詩。請小朋友先自己練讀古詩,看誰能不光把古詩讀準確,而且能和所有生字娃娃都交上朋友,先讀生字表中的生字。
(如有很多學生情不自禁地背出來的話,逗他們說不要上這一課了,談話中引導說出還要更準確地讀好詩、背好詩,學習生字,理解詩意等,讓他們都能認真地上課)
4、檢查生字
課件示沒有拼音的詩,且閃爍生字“雀、樓、依、入、欲、窮、目、更”
看,古詩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們招手了,我們來和他們打打招呼吧。你認識誰就和誰打招呼,不會的可以請小朋友幫忙!
指名一后進生上臺做小老師領讀,讀對全體跟他讀。(——你今天真勇敢,小手也舉得這么高,就請你)(給他帶上進步的桂冠)
再請一名學生(也給你帶上進步的桂冠)
5、檢查讀詩
生字都認得了,那讀好詩句就不成問題了,誰來讀
開小火車讀每句詩,注意引導讀出詩的節奏。(課件可畫停頓線)
6、那誰能把這首詩連起來讀好呢指名讀,齊讀。
7、指導質疑
請小朋友自己再輕輕地讀讀詩,想想哪里你不懂交流疑問。
古詩跟我們平常的課文比起來,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難度。但小朋友別著急,我們還是有解決的方法的,知道有哪些方法嗎(1我們可以借助課文里的插圖,因為這些插圖跟古詩的內容有很大的關聯。2反復讀,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多讀了,自然就懂了。3發揮想象,想象可是理解古詩的一大好幫手)
學習方法示于卡片。
二、品讀詩句
1、我們先來看看文中的插圖,圖上畫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景色感覺怎樣)
2、我們再來仔細地讀詩,先讀詩的第一句話。示“白日依山盡”,指名讀。
問:白日指什么(必要時解釋為何稱“白日:可能是因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陽區分開來,所以稱為白日;可能是因為當時山谷里的云霧很重,遮擋了太陽的光線,使得太陽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太陽怎樣呢看圖,讀句,想。
依山是說太陽下沉時是怎樣的(緊挨著西山)
依山盡是說太陽——
指名再說說這句詩描繪的情景。
我們來把這個壯觀的情景畫下來吧怎樣畫呢
簡筆畫:連綿起伏的山讓生添畫“白日”,再次感受“依山盡”。
多美的夕陽下山圖呀!這句話誰能讀好
指名讀,評,(“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讀出了什么樣的情景)再指名讀,齊讀。
3、那第二句寫的什么呢讀“黃河入海流”
這句詩向我們描述了怎樣的情景指說。
從這句詩的哪里知道黃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黃河水流是什么樣的呀可以用什么詞語來形容示圖,交流。示詞,認讀。
誰再來說說這句話描繪的情景,爭取用上我們說過的詞語。
黃河入海的源頭在鸛雀樓上是看不見的,因為離得很遠很遠,作者這樣寫是他在發揮——想象。
我們也來發揮想象,把黃河奔騰入海的情景畫出來。指名板畫。(必要時師幫助)
真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呀!
那我們能用我們的朗讀表現黃河入海的雄渾的氣勢嗎嗎指名,評,男女比賽,讀出氣勢。
4、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正挨著連綿起伏的群山下沉,腳下的黃河水正滾滾流入大海。詩人觀察的視野是多么開闊呀!這氣象是多么雄渾啊!我們把這句話連起來好好的讀讀,美美的欣賞一下這種壯麗的景觀。(示第一句話)
指名,兩邊賽讀,齊。
5、真有氣魄呀!此時的詩人他在鸛雀樓的哪里呀看著這樣壯觀的情景,詩人不禁思潮起伏,引讀——
他在想什么
引:千里目指想怎樣
要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必須要——
哪個字表示還要登樓示“更”。(只要再登一層就足夠了嗎一層并不是真的一層,而是還要往上的`意思。)
引導說:詩人想:要想——,就必須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話,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
這是因為——讓生試說。
板貼:登高才能望遠
指導讀。評。
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層樓
小結: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層樓,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們更上一層樓,明天,我們就會欲窮千里目!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話,讀出對這句話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嗎
從你們的朗讀中,老師感受到了你們那不斷進取的決心
5小結
這就是名揚天下的古詩“登鸛雀樓”,喜歡嗎那把它連起來好好地練練,呆會請你起來朗讀,老師還幫你們準備了配樂呢!
自由練習,指名,賽讀,齊讀。(可老師參與)
三、情境中指導背誦,
小朋友讀得多好呀!讓老師更喜歡這首詩了。我們把它背下來好嗎這首詩先寫——是詩人看到的,再寫——是詩人想到的,非常好記,是吧誰來背
設置情境:注意,你現在就是大詩人王之渙,此時,你正站在鸛雀樓上,展現在你眼前的是夕陽挨著群山下沉和黃河水滾滾流向大海的壯麗情景,你詩興大發,請—
(活脫脫一個小王之渙呀!)誰也來做一回王之渙我們一齊來吧!
回去背給爸爸媽媽聽,讓他們也欣賞欣賞!
四,延伸教學
小朋友,其實象這樣好的古詩詞呀,古詩書上有好多好多。我們平常應該多去讀讀、背背。我們要讓我們的小腦瓜里多積累一些好的古詩詞,因為這對你以后的學習是非常有好處的。
老師知道,我們二2班的小朋友已經在這樣做了,是吧那誰來向大家展現一下你的小本領呢指名背詩。
這么多小朋友想背呀,可時間不允許了呀。這樣吧,你們再準備準備,這個禮拜的班會課,我們來舉辦一次古詩誦讀會,到那時你們再來大顯身手,好嗎
過:下面我們要來練另一樣小本領了。
五、識字、寫字
1、記生字
這課的生字怎樣記住他們呢看田字格,同桌一起記。
交流:先說說難記的,再讓編出字謎的小朋友說說。
相機區別:人跟入,目和木
或:哪幾個字要提醒小朋友別寫錯或用錯
2、指導寫
問:哪些字感覺比較難寫,需要老師教的
示字,說說要注意什么寫此字。(背景音樂)
結束:小朋友今天表現非常出色,老師要獎勵你們一句祝福的話.
示:祝小朋友身體健康,學習更上一層樓!
齊讀
登鸛雀樓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1.談話。
小朋友已經學過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又要學習一首古詩。
2.板書課題: 17登鸛雀樓
指名拼讀“登”(dēng),要求讀準后鼻音。教學登字頭,指名拼讀“鸛”guàn。
3.解題。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這首古詩我們早就會背了,但現在我們放在課文中進行學習,大家覺得現在的要求是什么?(要會背,而且要有感情地背誦;要了解它的意思;要會寫)
二、初讀課文
1.幻燈出示課文內容。
2.由于學生已經能背誦,所以直接出示不帶拼音的課文,指名讀。
三、理解詩句
3. 學習一、二兩行。
(1)指名讀一、二兩行。
(2)理解意思。
① 出示課文掛圖。
設置情境:一天黃昏,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這氣勢多么壯觀。
②答問。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什么?
這是什么時候的太陽?你怎么知道這是黃昏的太陽的?課文中稱黃昏的太陽叫什么?這輪黃昏的太陽就要落下去了,(在圖上演示太陽落下的情景)它會怎樣落下去?課文中哪個詞是“靠著”的意思?(依)
引導學生理解“盡”,指名說說“盡”的意思,再演示太陽落山的情景,協助學生理解“盡”就是“完”的意思。
詩人站在鸛雀樓上還看到什么?
③ 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④ 看圖想象,有感情地朗讀一、二兩行。
2.學習三、四兩行。
(1)談話。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這一雄偉壯觀的'景象,他會想些什么呢?
(2)指名讀三、四兩行。
(3)理解。欲:想要。窮:窮盡。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遠的地方。更:再。
(4)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5)看圖體會,練習朗讀。
3.練說全詩的意思。
(1)自由練說。
(2)指名試說。
四、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自由讀。
3.指名讀。
4.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么位置?畫好再涂上顏色。
7.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一起點評。
8.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啟發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身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臺競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精彩。
五、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討論。
詩人登高觀景時的心情、神情、動作,會是什么樣子,他可能講些什么?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
六、作業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登鸛雀樓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認字,鞏固看拼音識字的能力。
2.讀詩體會這首古詩的節奏和韻味美,理解古詩的意思并會背誦。
3.認識本課的八個生字,學會筆畫“豎折”,并學寫“山、日”。
學習重點:
1.能借助拼音認字讀古詩。
2.正確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學習新筆畫。學寫生字。培養學生的`閱讀和識字能力。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的節奏感和音韻美。
教學準備:
錄音帶、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游,這個地方叫鸛雀樓,看,我們到了。
播放鸛雀樓的錄像。
2.看課文中的圖,說說景象如何?
3.有一個古人他到了鸛雀樓這個地方,還寫了一首詩,我們聽聽吧!做好指讀姿勢。
播放配樂朗讀《登鸛雀樓》
4.你們想讀這首詩嗎?請你準備好,小聲地方跟著老師讀一讀。
學生活動:學生手指書邊讀詩邊認字。
5.自己再讀一讀,在不認識的字上點上點。
6.這次咱們指著書大聲地跟著老師讀,注意點點字的讀音。
二、理解古詩意思
1.我說一句話,你說一句詩中的話,咱們試試。
師:太陽靠著遠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盡。
師:黃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黃河入海流。
師: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你們真棒,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小詩人,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詩中的景象(播放錄像)太陽下山,江水滾滾,奔騰而去。
3.見到美景,你再來讀詩,讀出你的高興與喜悅吧!
登鸛雀樓教案 篇5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
教學設計:登鸛雀樓教案教學設計好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說說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
二、教學生字詞
1出示生字
樓 依 盡 人 欲 窮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 高樓 樓房 鐘樓)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盡(盡頭 用盡 盡力 窮盡)
入(進入 入門 出入)
窮(窮盡 貧窮 窮苦)
3教學字形/article/
(1) 指名分析字形,說說記憶方法。
依和衣比較,入和人比較,窮和力比較,層和云比較。
(2) 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4指導書寫
欲:
樓:
三、課堂練習
1讀一讀,再抄寫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黃河 一層樓
2根據句意說出詩句
(1)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
(2)傍晚的太陽靠著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了。( )
(3)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
(4)再登上一層樓。( )
板書設計:
白日依山盡,
景 (看)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理 (想)
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學情調查,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進一步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習8個生字,認識1個偏旁,學寫“入”,“欲”兩個生字。
3、初步理解字義和詩句,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字義和詩句內容
教學難點:
提示最后兩行詩句所蘊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課前對學生進行學情調查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二課時:
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通過教學,進一步讀好、背好古詩,
學寫其它5個生字。
教學過程:(略)
在實踐中總結,在總結中提高
——古詩《登鸛雀樓》教后反思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根據母語的習得規律,認定學習語言是主體能動地把在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的過程。語文課上的語言學習,則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讀書活動內化課文語言,同時接受課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過程,語文教學強調主體因素,重視整合效應,明確提出以培養語感為核心,以指導讀書活動為“經”,以字詞的訓練為“緯”來構建語文教學的整體框架,堅持“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的基本教學策略。教完古詩《登鸛雀樓》后,對此我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一、學情調查,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現代教學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承認差異,尊重差異,教學不但要掌握全體學生發展的共同特點,而且要熟悉學生發展中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才能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擴大發展的局面。教學是師生間的教和學的雙向活動,教師的教學對象是學生,因此對學生的學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對學生知識背景的調查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于古詩《登鸛雀樓》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能讀、能背了。但“古詩”這種語言材料是一種結晶體,蘊藏著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過調查發現,他們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還不認識,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于詩意及蘊含的道理還不明白。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這方面的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2、對學生能力經驗的調查
二年級的學生通過以往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后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小朋友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小朋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學要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于學生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后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
3、對學生需求的調查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玩,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根據他們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在課前的學情調查時,設問:“誰愿意做代表為大家背一背這首詩?”就有學生主動站起來背古詩了。其次,在寫字這個塊面中,我利用游戲形式即“看誰找的對”來指導學生寫字,寓教于樂,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看看有點像,比比不一樣,就差一點點,錯了就變樣,寫時要注意,仔細想一想”。學生的興趣較高,覺得很有趣。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并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尋文明像,入境悟情,積累遷移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國著名思維科學家張光鑒教授說:“要想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必須緊密地聯系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的經驗和頭腦中貯存的相關信息模塊,作為感悟課文內容的前提準備和敲擊妙悟的“打火石””。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充分利用媒體來活用課文插圖,入境悟情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動態的圖與靜態的文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媒體直接演示,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學習“黃河入海流”時,利用媒體向學生展示生活中較難觀察到的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圖、文、聲立體輸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里越來越明晰,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樣感悟內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積累運用
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更要注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語言。在學習第一行詩句時,我充分運用他們已學過的課文《夕陽真美》中的相關語句,來幫助學生進一步入境悟情,教學效果顯著。此外,在本節課中,我也注意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根據教學內容教給學生一個詞“登高望遠”,并結合學生悟出的道理,來指導學生運用詩中的句子來鼓勵別人取得更大的進步。
3、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接著,按學生的意愿演示“詩人登樓圖”,形象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由課文《小松樹和大松樹》中小松樹長在山上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知識經驗,讓學生暢談自己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歷。學生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以上幾點是我執教后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后,在這節課中還存在許多的不足:比如,我這節課主要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來組織教學的,但由于自己的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總擔心放開了會收不攏,所以在體現學生學情這方面做得還不夠,對學生的學情預測得不夠準確,起點稍低了點,沒有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由于還不夠老練,在評價學生時,原先設計好的恰當的評價語言被一些蒼白無力的評價語言所替代,使學生未能真正體驗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悅感。還有,對多媒體的操作還不夠熟練。一是“黃河入海流”的畫面本應圖、文、聲立體輸出,結果“黃河水”只聞其聲,不見其景,當時我只能隨機應變,運用音樂創設的情境來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去描述,仿佛看到的情景及自身的感受。二是在學生寫字時我是配的優美典雅的古箏樂,結果課件并未播放。
不過,不管是得還是失,對我來說都是一種收獲。通過討論、試教,我在原有的基礎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這說明凡事都在發展,我也會不斷鼓勵自己,用取得的收獲增強自己的信心,用發現的不足作為自己對教學探索的動力。我要將它作為一個新的起點,不斷鉆研,不斷改進,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案 篇7
設計理念:語文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創新思維。通過鮮明的圖畫入手,創設情景,營造氣氛,主動探求知識,采用直觀教學、情境教學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后由圖入文,圖文結合,不斷理解文字傳達的意境。最后通過有感情地朗誦,漸入佳境,在讀中思、在讀中想、讀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
3、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感悟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誦讀詩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學難點: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具準備:掛圖、畫紙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1、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你能朗誦一首嗎?
2、 你們知道嗎?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詩人,他叫王之渙,他有一首詩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樓之后,看到將要落山的太陽和奔騰的黃河,想了很多,就寫下這首詩《登鸛雀樓》。(師出示板書,并解題)
3、 (師范讀)邊聽邊想:詩人在樓上會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二 、新課講授
(一)、課前感知:(出示掛圖)在這幅圖上,你們看到了什么?
(二)、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學習第一行詩句
1、 輕讀,邊讀邊看插圖,看看哪個詞的意思表示圖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
2、 “日”:太陽。“盡”:完了。天上的那一輪紅日是夕陽還是朝陽?從哪看出?
3、 “白日依山盡”是什么意思?(師帶讀、自讀、指讀、齊讀)
學習第二行詩句
1、 除了夕陽,那滾滾黃河水又將奔向哪里呢?
2、 你能說說黃河的流水聲嗎?(生模仿)
3、 把這氣勢通過讀表現出來。
4、 師讀:慢慢閉上眼睛聽,詩人在吟誦呢!(自讀、指讀、賽讀)
小結:這兩行詩主要講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傍晚的太陽靠著山慢慢落下去,黃河滾滾地流入大海 過渡:看到如此美麗的景色,詩人產生什么想法呢?
學習第三、四行詩句
1、 太陽從遙遠的山邊落下,天空中布滿燦爛的云彩。黃河滾滾向大海奔騰而去,發出巨大的.聲響。可是,在遙遠的山那邊,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為壯觀,想看到更遠更美的景色,該怎么辦呢?讀一下詩文,想一想?
2、 請仔細觀察圖,鸛雀樓共有幾層?哪一層有人?
3、 多少小朋友有這樣的經歷?(板書: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知道什么意思嗎?
4、 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會更多,所以詩人就這樣發出了感慨:“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誰愿意來讀一讀這句詩,當一下小老師?
5、 (齊讀),“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樣?
6、 這兩句詩是詩人在鸛雀樓上所想到的,并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五)、朗讀指導
1、 老師提個建議,詩歌還要講究韻律,如果掌握了詞與詞之間的停頓,也許會讀的更好?愿意聽老師的朗讀嗎?
2、 讓我們一起比比,看誰讀得最棒?最像我們的小詩人,好不好?
3、 指名讀,師生共同點評、再讀、齊讀。
小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是詩人寫下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要多學習一些知識、本領,眼界才能開闊。
三、小結
1、 古詩是我們的國粹,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1、 我們有時候把許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學習、生活……那么,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遠的情況嗎?課后想一想,然后說一說。
2、 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
五、板書: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景)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登鸛雀樓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識字8個
2、寫字3個,認識新筆畫學習筆順,先里頭后封口。
3、背誦
教學重點:
“山”的書寫,背誦《登鸛雀樓》
教學難點:
認字
教學方法:
引導法、圖示法
學習方法:
討論法、自學法、想象法
教具:
圖片、識字卡、小黑板
學具:
生字卡、識字卡、10個*卡
導學步驟:
導學步驟老師學生導課
授新
讀詩
認字
寫字
談話:十月一日國慶節的時候,咱們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 了好多地方,誰能說一說,今天老師帶大家去游一個好地方。
板書《登鸛雀樓》
放錄音:《登鸛雀樓》
出示黑板 古詩
指導讀
師范讀
指導畫出會認的字
檢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畫“太陽的形狀”
學習筆畫:先里頭,后封口
師用文具盒演示:
先進入,后關門。
3、板書“目”
抽生畫“眼睛”
小結:以后有機會去鸛雀樓看一看。 抽生說
齊讀課題
整體感悟
畫出節奏
生自由讀,小組讀,選出好的生表演讀
生畫出會認的字
同桌互認
給卡片排隊
同桌說一說怎樣記住這些字
生用△畫出來
生觀察圖:中間高,兩邊低
口頭組詞
生畫
口頭組詞、說話
生討論寫法
【登鸛雀樓教案】相關文章:
登鸛雀樓教案08-27
登鸛雀樓教案06-12
《登鸛雀樓》教案08-31
登鸛雀樓教案08-02
《登鸛雀樓》經典教案11-11
登鸛雀樓教案【熱門】06-18
《登鸛雀樓》教案及賞析07-25
【薦】《登鸛雀樓》教案09-11
《登鸛雀樓》教案【熱門】09-06
登鸛雀樓教案(優秀)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