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登鸛雀樓》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登鸛雀樓》教案1
教學要求
1.會讀會寫6個生字,認讀4個生字。
2.理解詩句內容,回答課后問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1.學會生字、朗讀并背誦課文是重點。
2.指導理解詩句意思是難點。
課前準備掛圖、生字卡片、CAI課件。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并解釋題目,激發興趣
板書詩題并解釋詩題。
【鸛雀樓】舊址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前面可以望見中條山,下面臨近黃河。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鸛雀樓,又名鸛鵲樓。樓共三層,是當時文人游覽的勝地。此樓北宋時還存在,后來被河水沖毀。題目的意思是登上鸛雀樓。
【作者簡介】王之渙(688—742),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詩人。
二、教師范讀
教師一邊讀,一邊演示電腦課件(畫面:詩人正站在黃河邊的鸛雀樓上觀看景色,太陽漸漸地落下山去。)
三、學生輕聲讀,要求學生注意生字的讀音
四、指導學習生字
1.教師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書生字,帶領學生讀音、組詞。
2.學生書空練習。說說記生字的方法。
教師重點指導:
樓:lóu,讀邊音。“木”字作偏旁時,捺要寫成點。入:rù,獨體字,兩筆。注意和“人”區別開。窮:qióng,三拼音,上下結構,寫時不要少寫寶蓋頭下面的撇和點。目:mù,全包圍結構,要和“日”字區別開。更:gèng,讀后鼻音。獨體結構。有7筆。層:céng,讀平舌音,后鼻音。
五、課堂練習
1.組詞:
人()日()
入()目()
2.在練習本上抄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復習
齊讀課文。
二、導讀課文,適時演示電腦課件,幫助學生理解大意
1.指名學生朗讀后,逐行導讀。
2.指名試讀試講后,教師精講點撥:
第一句:白日:此處指傍晚的太陽。依:挨著,靠著。山:這里不是專指某座山,而是指連綿起伏的群山。盡:完。這里指落日漸漸沉下去了。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僅次于長江。入海流:向大海流去。其實,鸛雀樓距離大海尚有千里之遙,在樓上是看不到黃河流入大海的。但是,無論怎樣曲折迂回,最終還是要流入大海的。這里的“入海”是說明流的方向。這句詩的意思是: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一輪落日靠著連綿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黃河水正奔騰咆哮著向大海流去。
第二句:欲:想要。窮:窮盡,含有徹底的意思。千里,不是實指,而是夸張的說法,指很遠很遠的地方。更;再。這句詩的意思是:要想把很遠很遠的地方的景物都看到,就要再登上一層樓;也就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三、體會詩的意境
1.引導思考:想一想,這首詩寫出了什么樣的景色?
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總結:(1)這首詩寫出了壯麗的黃昏景色。作者站在鸛雀樓上,先向西眺望,看到泛白的太陽依傍著群山緩緩下沉,再俯視黃河,望著奔騰的河水向東流去,這是一幅多么壯麗的景象啊!目送落日,直到它逝去為止;放眼黃河,欲目送它流入大海。既有雄渾壯麗之景,又有留戀遐思之情,情景交融,意境開闊。(2)這首詩還表達了作者開闊的心胸和觀察美景的情趣。詩人面對日落水漾的.壯麗美景,游興未盡,不能滿足,他急于擴大自己的眼界,還想看得更開闊更高遠,于是寫出了要看盡這千里風光,必須再登上一層樓。
2.小結:這首詩寫的是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生的想法,描繪了祖國雄偉壯麗的山河。
四、指導朗讀,背誦課文
1.教師放朗讀錄音。學生跟讀,朗讀時要注意讀出節奏、重音和韻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自由輕聲讀三遍。齊讀三遍,練習背誦,檢查效果。
五、課堂練習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完成課后練習第3題。填空:
()依山盡,()入海流。
欲窮(),更上()。
板書參考
探究活動
1.組織一次登高的活動,讓學生說說登高望遠的感受。
2.收集與這首詩有關的資料,然后大家交流,看誰收集的多。
《登鸛雀樓》教案2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4個字,能做到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課文。
3、大致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
1、認識4個生字,會寫4個字,能做到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課文。
3、大致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難點】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準備】
教師:本課的生字、詞語卡片、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1、讀課文三遍,包括課后生字。2、勾出文中帶有生字的詞語。3、給田字格中的生字注音。4、給生字組詞,至少兩個,鼓勵找四字詞語。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師: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游,這個地方叫鸛雀樓,看,我們到了。播放鸛雀樓的錄像
2、看課文中的圖,說說景象如何?
3、著名詩人王之渙來到這里看到了這樣的景色,留下了傳送千古的名詩——《登鸛雀樓》,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詩吧!生讀題,學習題目中的三個漢字,只要求認。
二、讀熟古詩,認識漢字。
1、師:王之渙筆下的黃鶴樓是什么樣子的呢?先聽老師讀一讀,一邊聽一邊劃出停頓來。
2、師:你能在拼音娃娃的幫助下,自由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嗎?自己試一試吧!生讀完以后,交流展示。
3、詩歌讀得這么好,漢字娃娃一定記得很熟!咱們來打打招呼吧!
生:自由讀漢字,交流識字方法,組詞。
4、把漢字娃娃送回到古詩中,你一定讀得更好。生再讀古詩。
5、師:孩子們知道這首詩是什么意思嗎?我說一句話,你說一句詩中的話,咱們試試。
師:太陽靠著遠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盡。
師:黃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黃河入海流。
師: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6、你們真棒,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小詩人,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詩中的景象(播放錄像)太陽下山,江水滾滾,奔騰而去。能看著這樣的情景背誦嗎?練習背誦。
三、書寫生字。
1、師:調皮的漢字娃娃要孩子們送他們回家了,他們的家在哪里呢?(田字格里面)。
2、今天要求寫的漢字娃娃很少,你能寫好嗎?找找這些漢字在書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生交流寫字要領。
3、師:咱們在書寫的時候要注意:一看二寫三對照。生擺好書寫姿勢,做到三個一,然后開始書寫,努力做到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4、生寫完以后,展示,交流,評獎。
四、作業設計:
1、默寫古詩。
2、讀讀王之渙的`其他古詩。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站得高看得遠
教學反思:
登鸛雀樓
識鳥學字,揭示課題。
1.出示鸛圖片,認識這種鳥嗎?這種鳥有個美美的名字,叫鸛。板書:鸛齊讀鸛。這種鳥很特別,發現了嗎?它的尾巴特別長,是一種長尾巴鳥。一般,表示長尾巴鳥的字,用鳥字旁。再讀。
2.出示雀圖片,這又是什么鳥呀?(麻雀)我們發現麻雀的尾巴和鸛的尾巴明顯不一樣,顴的尾巴長,雀的尾巴短。對,這是一種短尾巴的鳥。
我們來看這個雀字,板書(雀)上面一個小,下面加個隹,注意小的豎鉤要變成豎。這是長丿,要寫舒展,課文中還有很多長丿的生字。
隹是一個新偏旁。隹是一類短尾巴小鳥的總稱。
3.鸛和雀,是兩種不同的鳥,但是放在一起,指一種鳥類,就是:鸛,黃河邊的一種水鳥,人們習慣叫它鸛雀。跟老師讀。
4.出示鸛雀樓圖片,這是什么?這是一座古代的樓臺。名字叫鸛雀樓。板書:樓
猜一猜,為什么這個樓有這個名字?據說常有鸛雀在這里停留,所以稱之為鸛雀樓。
讀讀這個名字。鸛雀樓有三層樓,很高,可以登高望遠。
5.這首詩是作者王之渙在登上鸛雀樓后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所以古詩題目叫登鸛雀樓。板書:登齊讀古詩題目。
指導讀詩題:登鸛雀樓,鸛雀樓樓的名字,要連讀。
《登鸛雀樓》教案3
一、教學要求
1、了解漢字“依”、“欲”、“窮”、“更”的造字意義,對漢字產生興趣。2、通過學習會朗讀、背誦古詩。掌握詩意,能夠感悟出詩人在創作本詩時的情感。
二、設計思路通過古詩中出現的重點字的漢字造字的意義的講解,還有一些漢字的小故事,讓學生對古詩的內容有更深的理解,從而走進作者,了解作者創作本詩的背景及意圖,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真正的熱愛。
三、教學過程
(一)激發學生興趣師:孩子們,你們喜歡聽歌曲嗎?(喜歡),那我們來聽一首好聽的歌曲《登鸛雀樓》(播放音頻,網絡上的算侵權嗎?不行就自己唱,嘿嘿),大家知道這首歌曲是根據誰寫的古詩改編的嗎?(唐朝王之渙)師:那大家看題目,有沒有同學知道為什么叫“登鸛雀樓”呢?解題:登鸛雀樓師:大家看,這兩個字里面有一個相同的部首,大家能找到嗎?能。(隹),鸛雀是一種短尾巴的鳥,(PPT播放隹的甲骨文,提到帶隹的字多數和鳥有關。)因為這種鳥經常愛停留在樓上休息,所以這座樓就得名“鸛雀樓”。(PPT播放鸛雀樓圖片)鸛雀樓就在山西永濟縣。有人說,作者王之渙是站在鸛雀樓上看到的景色,其實當時王之渙站在鸛雀樓上是完全看不到那個黃河入海的情形的;也有人說王之渙站在黃河邊上看到了滾滾的黃河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大海,詩人不禁感嘆景色太美了!可是他并不滿足,還想看到更遠的風景,于是登上了鸛雀樓。初步感知古詩初步感知古詩師:邀請同學朗讀古詩《登鸛雀樓》(要求讀得正確、流利即可)
(二)逐句解讀古詩
1、白日依山盡
(一)解開“依”字的秘密“這句話中的‘依’都是解這首古詩的重點字,誰來說一說,你是怎么理解的?”(暢所欲言)我們先來看“依”字,左邊的‘亻’旁就表示我們的身體或者說一個人,而右邊的‘衣’代表的是我們穿的衣服,衣服緊緊地貼著我們的身體。(可動畫或者圖片出示過程。)所以第一句“白日依山盡”的意思:理解起來就是太陽緊緊地依靠著山,緩緩地消失在山的'那一邊,也就是講的實際上是太陽的極限,就在山的另一邊。
(二)畫中有話:你能在山的那一邊,畫出要落山的太陽嗎?
2、黃河入海流
“太陽的極限是在山的盡頭,那么黃河的極限又在哪里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學生互動)黃河浩浩蕩蕩地向大海奔去,最后匯集到大海里,就不再叫黃河了,所以黃河的極限就是在大海里。
3、欲窮千里目
(一)解開“窮”字的秘密“解開這句話關鍵的字就是“窮”字,你們覺得“窮”字是什么意思?”(互動)有人“解開這句話關鍵的字就是“窮”字,你們覺得“窮”字是什么意思?”(互動)有人說是“窮”是沒有錢的意思。“沒有錢那個叫“貧”,并不是“窮”。為什么呢?你看“貧”字的下面是一個“貝”字,‘貝’在古代不但表示貝殼的意思,也表示富人家里的重器,就是那種下面兩只腳,上面一個像青銅器一樣的重器,就是家里最值錢的東西。結果,來了盜匪和強盜硬是給毀壞了,大家看上面的“分”字,這樣一來,富人家里值錢的東西沒有了,家里也就沒有錢了,變得“貧”了。(可動畫或者圖片出示‘貧’的過程。)那“窮”又是什么意思呢?”請同學們看老師寫的這個“窮”字,它是“窮”字的繁體字。(PPT出示)繁體字的漢字小常識:漢字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據今有四千年的歷史過程,到商朝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文字體系——甲骨文。在沒有進行漢字改革之前,人們一直使用繁體字,繁體字的優點是能夠較完整地保留原貌,更明確的表達意義,因為我們的古人在造字的時候,是根據對大自然和生活的觀察研究出來的,很多字都是象形字,所以很容易辨認。后來漢字又經過了多次的變革才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簡體字。
師:那了解了繁體字的小常識之后,我們來看這個“窮”字,你來猜一猜,這個字由哪三個元素組成呢?(穴字頭、身、弓三個元素組成)剛才老師說過了,古人在造這字的時候,是根據大自然和生活的觀察研究出來的,其實就是把當時的那個場景還原。“窮”字上面的“穴”字頭,(此處可以有圖或者PPT)我們可以理解為有一條小路直接通向山洞的里面。師:大家請看屏幕上這兩個字“窮”與“究”,那要講“窮”的意思,老師為什么又師:大家請看屏幕上這兩個字“窮”與“究”,那要講“窮”的意思,老師為什么又寫了一個“究”呢?這個“窮”和“究”他們是同源字。古人都比較好奇,所以一看到山洞就想進去“一探究竟”,剛開始的時候山洞比較大,人是直立著身體往里走的,隨著山洞越來越窄,身體就不能直立行走,而只能弓著身體,把身體彎下來才能走到盡頭。所以說,這個“窮”字其實就是盡頭的意思。
(二)學以致用
1、成語“日暮途窮”:師:你能獨立解出“日暮途窮”是什么意思嗎?解釋:太陽下山了,暮色降臨,古人因為沒有電燈,所以不能繼續趕路了,只好找個地方先住下來。
2、成語“圖窮匕見”:師:你能獨立解出“圖窮匕見”是什么意思嗎?解釋:在圖畫的盡頭,藏著的匕首就出現了。這個成語源自一個歷史典故《荊軻刺秦王》的故事。(也可播放荊軻刺秦王的動畫,也可不放。)
(三)漢字小故事師:“大家知道“千里目”是什么意思嗎?”(千里眼),我們先來聽一個“千里眼”的小故事:“話說《西游記》中的石猴出世的時候震天動地,凡間閃出了一道金光,一直射到玉皇大帝那里,于是玉皇大帝就派“千里眼”和“順風耳”前去查看,結果他們兩個人來到天邊,利用千里眼和順風耳的法力,回來報告玉皇大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再比如說:我們平時能不能看到太陽呢?(能),大家知道太陽離我們有多遠嗎?(1.5億公里),什么概念呢?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呢,你說遠不遠?(遠),那么遠,我們怎么還能看得到呢?因為太陽實在是太大了,相當于130萬個地球那么大。所以說呢,從這個小故事中,我們了解到其實我們人類還是能夠看到千里之外的東西的。但前提條件是這個物體得足夠大,那么中間還不能有任何東西阻擋。師:那么我們再回頭看看這句詩的意思就是,也是在講極限,那就是我們人師:那么我們再回頭看看這句詩的意思就是,也是在講極限,那就是我們人類眼目的極限。
4、更上一層樓
通過之前老師的講解,我們知道這首詩實際上講的就是極限的問題,要想讓千里目達到極限,必須更上一層樓。解開這句話中的“更”字就特別的重要。
(一)解開“更”字的秘密請大家看屏幕(PPT出示“更”字的甲骨文)“更”這個字,在甲骨文里是兩條魚尾巴,也可以理解為這個“更”字就是像魚刺的那樣特別密集的意思。
(二)學以致用:
(1)如鯁(gěng)在喉:解釋:像很多魚刺一樣卡在喉嚨里非常難受。
(2)作梗:
(3)田埂:
最后一句話是:更上一層樓,實際上并不是說再上一層或者兩層樓就行了,“更”就是要不斷地上,不斷地攀登,堅持不懈地,才能夠把我們人類的極限發揮到極致。
(三)總結延伸
親愛的孩子們,今天我們利用古人造字時所看到的大自然和生活的觀察研究的一些現象,重新解讀了《登鸛雀樓》,這首詩實際上就是講了極限的問題。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千里目”,這個“千里目”可以理解為是各種天賦,有的同學擅長唱歌、有的擅長運動、有的擅長畫畫……,但如果我們不去努力、堅持不懈地做,就不能很好的將它發揮到極致,那么天賦也許就會被埋沒和浪費。
《登鸛雀樓》教案4
教學目標:
1、理解古詩,體會詩人描繪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王之渙本人和他的《涼州詞》、《送別》這兩首古詩,并能背誦這兩首古詩。
教學重點:朗讀背誦《登鸛雀樓》,能背誦《涼州詞》、《送別》。
教學難點:理解詩人所要描繪的意境和詩中告訴人們的道理。
教具準備:PPT課件,古詩新唱視頻資料
教學過程:
一、師生問好,喊班級口號:“天天有進步,人人在成長!”教師對學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這節課都會有進步。
二、圖畫導入,了解詩意
1、導語導入:老師知道小朋們友們非常喜歡畫畫,上課前老師找到了這樣一幅畫。
(師出示登顴雀樓課文插圖)
2、誰能根據這幅畫編一個故事或說一段話?
生交流。
3、教師(邊指圖邊講)在我國唐朝,有一位大詩人,名叫王之渙。一天傍晚王之渙來到黃河岸邊,他看到夕陽挨著群山慢慢落下,像個大紅球,染紅了天邊,滾滾的黃河水浩浩蕩蕩流向大海。詩人感到,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還不滿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遠處的風景又是什么樣的,只可惜站在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個辦法讓詩人王之渙看到遠處的'風景嗎?
學生動腦想辦法。
4、如有學生提出可以登上旁邊那座樓時,教師相機講解:這座樓它叫鸛雀樓。板書“顴雀樓”。誰來叫叫它的名字?
學生齊讀“鸛雀樓”。
5、同學們,課題中就出現了兩個生字寶寶,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字“雀”,怎么讀?你怎么記住它?“樓”呢?
學生交流識字方法。
6、很好,我們開課就先認識了兩個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進步,為自己鼓掌。知道這個樓的名字怎么來的嗎?課件出示鸛雀樓資料。
7、同學們,我們接著來替詩人想辦法,詩人僅僅登上這座樓就能看到遠處的風景嗎?那我站在樓的一層,行嗎?
生(齊):登到最頂層!
師:誰知道為什么登上鸛雀樓就能看到遠處的風景呢?
生:因為站得高就看得遠。
8、你說得太好了!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后,明白了這個道理,想要看得更遠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寫了一首詩,題目就叫:《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利用小學生喜歡繪畫的特點,教師以畫的形式再現了這首古詩的內容:“鸛雀樓、高山、夕陽、詩人、黃河”,并啟發學生看圖說話,說出詩意,理解這首古詩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使學生對作者、詩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進入到古詩的學習中。)
三、指導朗讀古詩。
1、出示詩人,了解詩人。
2、課件出示古詩。教師示范讀古詩。
(不少學生躍躍欲試,因為他們在一年級就已經背過。)
2、請會背的同學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師能上來教一教大家?
4、出示節奏讀,學生按節奏來讀。
5、指導學生平仄讀古詩。
6、學生齊讀(背誦古詩)
過渡:剛才老師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經能背誦這首古詩了,現在請小朋友閉上眼睛,來欣賞一段優美的樂曲,邊聽邊想詩描繪的畫面。(學生閉上眼睛,在優美的古箏曲中,隨老師的提示進行想象畫面。)
四、學習古詩。
1、同學們,你們剛才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詩的前兩句)詩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換個詞語來解釋一下。
3、讀一讀前兩句來。
4、(出示詩的后兩句)詩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齊讀后兩句)“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呢?
5、你能用自己的話把詩的意境給描述一下呢?
6、從王之渙的詩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學生自由談談。
五、出示谷建芬老師的古詩新唱《登顴雀樓》。
學生邊聽邊學著唱歌,還可以配上自己的動作。
六、背誦古詩,拓展延伸。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首新的古詩《登鸛雀樓》,詩的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告訴我們站得高望得遠的道理,他意在告訴人們要不斷進取,奮發向上。同學們,請大家把詩的后兩句寫在自己的積累本上。當然,詩人王之渙他其實以邊塞最為出名,我們今天來了解一下他的邊塞詩《涼州詞》。(課件出示)
1、教師簡單介紹古詩的背景。
2、教給學生詩的節奏和停頓。
3、學生練讀。
4、自由背誦。
其實,王之渙有一首詩也很有名,這是一首送別詩,題為《送別》。出示古詩,教師范讀,領讀,學生自由讀并背誦下來。
(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應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唐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粹,課堂教學不能僅限于背誦這一首古詩,而要把本詩作為一個例子,一個引子,引導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比賽調動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又是展示本領的一個好機會,學生興趣盎然,高潮又起。)
七、同學們,你們背得太投入了,把掌聲送給自己。唐詩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精髓,相信大家還能背許多唐詩,將來一定也會寫出很多好詩,說不定也會成為一名大詩人呢!最后老師祝大家:學習更上一層樓!
八、學生在充滿期待中下課,并喊出班級口號:“我成長我快樂!”
《登鸛雀樓》教案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會寫“欲”“樓”。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3、簡單理解詩意,并從朗讀詩句中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
教學重難點:
1、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古詩。
2、體會最后兩行詩句所蘊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深刻道理。
教學準備:課件簡筆畫
一、導入
師:老師知道咱們班的學生都喜歡畫畫,今天老師也畫一幅畫送給大家好不好?(師在黑板上用簡筆畫畫出高山、黃河、夕陽、鸛雀樓、詩人,每畫一種,都讓學生說出畫的是什么。)
師生共同板書課題:鸛雀樓(齊讀)
相機簡介鸛雀樓,引出詩人王之渙
師:(邊指圖邊講)在我國唐朝,有一位大詩人,名叫王之渙。一天傍晚王之渙來到黃河岸邊,他看到夕陽挨著群山慢慢落下,滾滾的黃河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大海。他感到,這里的景色太美了!那么遠處的風景又是什么樣的呢?只可惜站在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個辦法讓詩人王之渙看到遠處的風景嗎?
生(齊):登到最頂層!
師(把詩人畫到鸛雀樓頂層):我們來試試,哇!真的看到了!那誰知道為什么登上鸛雀樓就能看到遠處的風景呢?
生:因為站得高就看得遠。
師:你太聰明了,和大詩人王之渙想的一樣。王之渙登上鸛雀樓后,把他看到的和想到的寫成了一首古詩,題目就叫:《登鸛雀樓》(課件出示課文)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17課《登鸛雀樓》。
師:伸出手指和老師一起寫課題。
師:登什么?
生:登鸛雀樓
師:所以我們在讀的時候,應該在“登”的后邊做一停頓,讓別人一聽就知道,作者登上的這座樓叫鸛雀樓,再讀課題:登/鸛雀樓
師:你懂的可真多!題目中的“雀和樓”都是本課的生字,仔細觀察這兩個字,說一說你是怎么記住它們的?觀察占格位置。(引導學生用加一加,減一減的方法識記生字)
師:編歌謠“雀”:少寫一筆,住多一橫
師:讓我們一起把“雀”字送回到田字格中(師范寫,生書空)
學生先描紅,再臨寫。
師:編歌謠,區分形近字。有木是高樓,有竹是背簍,用手摟一摟,數旁在后頭。
學生說關鍵筆畫,描紅臨寫“樓”
二、檢查預習,指導朗讀。
師:課文預習了嗎?
師:這些生字都認識了吧?我們開火車讀一讀。
師:這列小火車開的是又快又穩。誰能把這首詩讀一讀?
師:通過預習,把古詩讀的如此的流利,你們真了不起!老師想和大家比賽讀這首詩好嗎?
師:那老師先來吧!請同學們做評委。
生:給老師打一百分!
師:謝謝同學們!大家為什么給老師打滿分?
生:因為老師讀得很好!
師:好在哪兒?
生:老師的聲音很響亮。
生:老師有的地方讀得快,有的'地方讀得慢,“白日”連起來,“依山盡”讀得很慢,“黃河”這兒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個字都讀得很重,“欲窮千里目”聲音最高,“更上一層樓”這一句讀得一個字比一個字高,就象在上樓梯一樣。(師邊聽邊在詩中畫出停頓符號,著重號)
生:老師還帶上了表情讀!
師:沒想到老師的秘密都讓你們發現了!下面組內練讀古詩,每組推選一名同學和老師比賽。
師:同學們讀的真棒,愿意和老師合作讀一讀這首詩嗎?
師:我們一起讀題目,然后我讀一行,你們讀一行,注意要合作愉快哦。
師:白日依山盡
生:黃河入海流
師:欲窮千里目
生:更上一層樓
師:合作真愉快!想不想再來一遍?
師:那我們換個方式,這次我讀的聲音低,你們讀的聲音高,怎么樣?
師:白日依山盡
生:黃河入海流
師:欲窮千里目
生:更上一層樓
師:這樣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現在咱班的男女生合作一次好嗎?
三、體會詩意
師:同學們合作的太有默契了,現在讓我們休息一下,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太陽靠著山慢慢落下去)用那句詩可以描述此景呢?
師:再看看到了什么?(奔騰的黃河水滾滾地流入大海)
師:怎樣才能看到更遠的景色呢?
師: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遠,這就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師:同學們學的真認真,我們再來做個小游戲好不好?
師:我說句子,你們接詩句,看誰厲害。
師:傍晚,太陽靠著遠處的群山慢慢落下。
師:滾滾的黃河水流入大海。
師:想要看到更遠的地方,再登上更高的一層樓。
四、拓展遷移
1、小明演講比賽得了第一名,但舅舅卻對他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鼓勵他繼續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績。
五、背誦古詩
師:咱們班的孩子太棒了,我想現在有很多同學都會背這首古詩了,如果加上動作就更利于我們記憶背誦了,全體起立
師:自己加上動作試著背一背。
師:會背了嗎?誰愿意背給老師和同學聽一聽呢?
師:放學回家后,誰愿意背給媽媽聽?現在,我當你媽媽,你背給我聽好嗎?想想,到家了應該怎么說?
師:回家后,誰愿意背個姐姐聽?現在我當你姐姐,你該怎么說?
師:誰愿意背給奶奶聽?現在,我當你奶奶,奶奶年紀大了,耳朵有點聾,請你注意。
師:請同學們回到家后,把這首古詩背給家里的人聽。
《登鸛雀樓》教案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和蘊含的哲理。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口語訓練
二、導入課題
小朋友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鸛雀樓是我國四大名樓之一。古時候,經常有鸛雀鳥飛臨居住這座樓而得名。它位于黃河東岸,體壯觀,結構奇特,氣勢雄偉。很多詩人登上鸛雀樓,俯臨黃河,留下許多詩詞名篇。而王渙的這首《登鸛雀樓》最為有名。板書課題:登鸛雀樓
三、探究新知
(一)、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出示詩中帶斜線是的作用?(停頓)
學生讀題目(登鸛雀樓)所以詩的.標題應該這樣讀,登/鸛雀樓。全班齊讀。生再讀。錄音機范讀。
2、詩會讀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個字的意思,現在讓我們和詩人一起登上鸛雀樓看一看你們看。要想學一首古詩,要先把它讀好,那你再把詩讀一遍,把生字寶寶認一下。
(二)、學習生字
出示生字。問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師的挑戰?
1、檢查生字
鸛雀樓一共三層。那么每一層都會給你們帶來一些生字寶寶。如果你們讀準我們就可以一層一層的登上去了。
①現在看第一層:誰來讀?入層其中層是平舌音。
②第二層我要交給你們加大點難度了。三個字了。依河目
③第三關,那我再加大點難度。
最后抽查一下,隨便從中挑幾個字。
現在我們三層樓都登上了,沒有難住你。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個考驗,你就能站在最高的一層樓上看到美麗的景色了。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導寫字,注意筆順。教師在田字格中范寫,學生觀察教師運筆,重點區別人入的寫法,強調第二筆捺的位置,可采用兒歌指導記憶:
人入筆順都相同,不同之處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邊。千:去掉一筆是十。
明白區別之后在手掌心寫這兩個字。
(三)、品讀詩句
1、剛才讓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畫出來,小朋友們是不是發現古詩跟我們平常的課文比起來有點難理解啊。但小朋友別著急,讓我們先來看看書上的插圖,圖上畫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樣的景色?感覺怎樣?)
2、我們再來仔細地讀詩,先讀詩的第一句話。
3、那第二句寫的什么呢?讀黃河入海流
這句詩向我們描述了怎樣的情景?指說。從這句詩的哪里知道黃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那我們能用我們的朗讀表現黃河入海的雄渾的氣勢嗎嗎?指名,評,讀出氣勢。
4、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正挨著群山下沉,腳下的黃河水正滾滾流入海。詩人觀察的視野是多么開闊呀!這景象是多么壯麗啊!我們把這句話連起來讀讀,好好欣賞一下這種壯麗的景觀。(示第一句話)指名,兩邊賽讀,齊讀。
5、真有氣魄呀!此時的詩人他在鸛雀樓的哪里呀?看著這樣壯觀的情景,詩人在想什么引讀——
四、當堂練習
填空:()依山盡,黃河()海流。
欲窮(),更上()。
五、歸納總結(略)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教學反思:
(略)
《登鸛雀樓》教案7
1、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能聲情并茂地背誦課文。
3、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能力目標:
在本課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學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朗讀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學會書寫6個字,并且要認識11個生字。
教學難點:
依據本課教學內容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確定本課的難點為通過朗讀及背誦課文,讓學生感受要想看到美麗的風景就要登高遠望,同樣的道理,我們在做起他的事情時,只要不斷努力,不怕困難,一定會走向成功。
本節課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來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散想象、有感情朗讀及誦讀,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從本質上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一、激情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見一位有名的大詩人,你們高興嗎?生:高興。
師:但是,我聽說這位詩人特別喜歡接見那些會誦讀古詩的小朋友,你們說這可怎么辦?生:我會朗誦古詩。(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參與)
師:好極了,下面就請同學們來朗誦一下你知道的古詩吧。生:(朗誦古詩)
師:你們知道這么多古詩,真是棒極了!我想這位唐代詩人王之渙早就想見一見你們了。(出示詩人畫像)今天,讓我們一同來學習他的一首古詩《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間評:教師為了引導學生興趣盎然地走近古詩,在認識詩人王之渙時,設計了一個小難題,并且學生爭先恐后地朗誦自己知道的古詩,不僅創設了學詩的情境,而且還培養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二、講授新知
1、初讀感知
師:首先請同學們對照拼音自己讀一讀古詩。生:(自由讀古詩)
2、檢查讀的效果
師:剛才在古詩中,我們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們嗎?(引導并檢查學生認識本課生字狀況)
(1)難讀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讀錯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讀準、讀好的11個生字:登、樓、白、盡、黃、入、流、千、目、更、層。(電腦屏幕顯示生字)
3、同桌互相檢查,質疑答疑
師:通過朗讀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說一說。生:(說說對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對詞語、字的認識。)
師:誰還有不懂的問題可以提出來,讓同學和老師幫幫你。生:(針對自己不懂的詞、句或詩句向全班提出問題,盡量讓其他同學來答疑。)
間評:問題來源于學生,答案也應充分相信學生。如果回答不準確,老師再啟發引導,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學能力和習慣。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每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們想知道這首詩的節拍嗎?請認真聽老師來讀。
(2)誰能有節奏地讀給大家聽?(指名朗讀,播放古詩畫面,配合音樂,學生評議。)
間評:采用學生互相評議的手段,激發學生朗讀古詩的興趣,引導學生向朗誦有感情、節奏準確、吐字清晰的同學學習,并且在音樂、圖畫的渲染中,感受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內涵。
(1)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地聽錄音配樂朗誦,仔細地想象登上鸛雀樓時看到的壯觀美麗的景象。(放錄音)
(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繪出自己腦海中呈現的畫面呢?小組可以商量一下。(學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來表現,如:朗誦、表演、繪畫、語言描述。)
間評:充分給予學生自由想象、自由表達、自由學習、自由呼吸的學習空間,創設音樂、圖畫、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圍,激發學生以各種方式表情達意。
(3)讓我們再次登上這美麗的鸛雀樓,感受一下當時的壯觀景象。(屏幕展示動態畫面《登鸛雀樓》,鞏固感知、豐富想象。)
6、(1)師:詩人王之渙站在鸛雀樓上,氣勢磅礴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吟誦這首小詩?生:(體會朗誦,練習背誦)
(2)采用多種形式的讀、背。(領讀、默讀、自由讀、賽讀、全班齊讀)
三、課堂小結
師:(1)同學們,你們朗讀得真精彩,連大詩人王之渙也忍不住要夸夸你們了!(放錄音)
(2)老師想再考一考你們,我這里有幾首五言詩句,也請你仿照今天學的這首古詩的節奏來試著讀一讀,好嗎?生:(運用已掌握的朗讀方法,自由讀古詩)
(3)你們讀得真棒!希望你們也像詩人一樣,留心觀察周圍的景物,把自己對美好景物的喜愛之情,用詩歌、兒歌的形式表達出來。
《登鸛雀樓》教案8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登、鸛、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出示鸛雀樓的圖片,問:你們看這是什么?你們覺得怎樣?教師簡介鸛雀樓: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的永濟縣。因為經常有一種形狀像鶴的鸛鳥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鸛雀樓。樓一共三層,在樓上可以望見雄偉的中條山和浩浩蕩蕩的黃河,是當地的名勝。唐代有位著名的詩人叫做王之渙,他登上這座鸛雀樓后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章:《登鸛雀樓》(板書課題)那么,詩人登上了鸛雀樓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課件)看圖,聽錄音,整體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讀古詩。
1.自由讀,畫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詞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3.指名讀古詩,正音。
三、理解詩句意思。
1.自由讀古詩,讀后想想:
(1)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詩人想到了什么?(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小組討論、交流上述問題。
3.質疑、解疑,重點理解:
目:看。欲:想要。窮:盡。
4.說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什么道理。
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要奮發向上,不斷進取。
四、指導朗讀、背誦。
1.聽課文錄音,體會詩的節奏和重音。
2.指名讀,集體評議。
3.同桌互背。
4.情境體驗:把自己裝扮成詩人,看圖吟誦古詩。
五、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點指導:
入:與“人”的區別。
窮:部首是“穴”(穴寶蓋)
3.指導學生在田字格里書寫。
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古詩《登鸛雀樓》,描繪出萬里山河雄渾壯麗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遠”這一哲理,表達了作者奮發向上的精神。教學中通過自讀質疑,強調學生自學、自悟、自得,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教師輔以重點點撥,引導學生從詩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領會奮發向上的精神。板書設計層次清晰,說明詩句前兩行為作者所見,后兩行為作者所想。
《登鸛雀樓》教案9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鸛”“欲”2個生字,會寫“依”“窮”“目”3個生字。
2、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
3、了解詩的主要內容,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使學生了解“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理解并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了解詩的主要內容,體會詩的意境和情感。
教學素材:
《登鸛雀樓》的作者和寫作背景。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解釋課題
1、同學們知道黃河嗎?它是我國第二大河。在黃河流過的山西永濟縣有一座著名的高樓叫鸛雀樓。(課件出示2)(板書部分課題:鸛雀樓)
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詩人王之渙登上這座樓,感慨萬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篇(板書“登”完成課題)《登鸛雀樓》(課件出示3)齊讀課題。
2、注意讀準“登”字。你有什么好的辦法記住這個字嗎?(學生交流識字方法)
“登”是什么意思?(登上)討論:有什么好的辦法記住這個字呢?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
3、請同學們伸出小手和老師一起寫一寫課題。
4、過渡語:理解詩題后,你想知道什么?(啟發學生質疑)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現在請同學們自己讀讀這首詩,讀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要求。(課件出示4)
1、要求:
①借助拼音自由讀讀這首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②看看從這首里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你沒有讀懂?
③數一數這首詩有幾句?
2、(視頻播放)播放范讀古詩。(課件出示5)
3、指名讀古詩,檢查讀的效果。(教師點評)
4、領讀、齊讀。
詩會讀了,現在讓我們和詩人一起登上鸛雀樓去看一看哪里的景色吧!
三、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一)理解“白日依山盡”(課件出示6)
1、指名讀。問:白日指什么?(太陽)。依(依靠,依偎的意思)
2、(指“盡”)這個字讀什么?jìn再讀。我們平時常用到這個字,誰來組詞?“盡”是什么意思?(消失)
3、太陽怎樣?
“依山盡”是說太陽——靠著群山慢慢落下去,最后消失不見了。
4.指名再說說這句詩描繪的情景。試著說第一句話的意思。
5、指導讀第一句:白日/依山盡。(師范讀、指讀、齊讀)
(二)理解“黃河入海流”(課件出示7)
1、看到黃河的圖片,說說你看到了怎樣的黃河?
2、練說:我看到的黃河。(奔騰不息)(波濤滾滾)……
3、(課件出示8)“入”的意思?(流入)
波濤滾滾的黃河,會流入哪里?
指名答:黃河流入大海。引導學生聯系已學詩句:百川東到海。
前后位討論“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是什么意思?
練讀:黃河/入海流。(表現出黃河滾滾流入大海的氣勢)
(三)理解“欲窮千里目”(課件出示9)
1、“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希望)“窮”是什么意思?(窮盡)
2、“目”是什么意思?(眼睛)千里目,就是“目千里”,眼界寬闊。眼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甚至更遠的地方。
說說“欲窮千里目”的意思
練讀:欲窮/千里目
(四)理解“更上一層樓”(課件出示10)
1、同學們想一想,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必須要——“更上一層樓”。這是為什么呢?(引導學生想象在2樓的位置看得遠,還是在10樓的位置看得遠。)所以說——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板書:登高望遠)
2、“更上一層樓”這里表示“再、又”。誰來為“更”組詞?
3、誰來試著說一說“更上一層樓”的意思?
4、兩句詩中的千里和一層都是都是真實的數字嗎?不確切,我們把它叫做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的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和更上兩個詞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啊!
“更上一層樓”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他不僅告訴我們只有站得高,才會望的遠的道理,同時激勵我們不斷攀登高峰,向更高更遠的目標努力。
5、連起來說說3、4句的意思。
師:這句千古名句,可不光用在登樓上,還常常被人們用在學習,工作等地方來鼓勵別人。(課件出示11)
6.請你們各自也做詩人,來吟誦一遍。(指導學生用多種方法朗讀古詩)
練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四、感情朗讀、當堂背誦(課件出示12)
過渡語:我們把整首詩有感情地讀一讀。
1、確定感情基調
2、注意詩句的節奏,作者的心情。
3、朗讀。先試讀,在指名讀,讀后評議。
4、感情朗讀。《登鸛雀樓》這首詩雖然只有短暫的四行,卻向我們表達了不凡的胸襟抱負,和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讓我們有感情的讀一讀(交流讀后的感受)
5、同桌互背古詩。
小結:山銜落日水流入海,這是多么氣勢磅礴的山水圖啊!這里有詩人向上進取得精神,有高瞻遠矚胸襟的同學們,讓我們也銘記這首詩,讓他激勵我們在生活中學習上也樂觀進取,更上一層樓!
五、拓展延伸,編曲歌唱(課件出示13)
如此大氣磅礴、意境開闊的古詩,同學們想不想聽一聽它改編成歌曲后,是怎樣的?(播放歌曲)同學們課下也可以把喜歡的古詩試著改編成歌曲聽一聽!
六、分析字形,指導寫字
聽到同學們動聽的讀書聲,課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們交朋友。看,它們是誰?
1、了解筆畫筆順
依:
窮:
目:
鸛:
欲:
2、交流識記字形。
3、指導書寫
教師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讓學生伸出手指,跟老師一起比劃書寫。(提醒學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寫勻稱)
4、開始練字。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個別指導,糾正寫字姿勢。個別作業展評。
課堂作業新設計
1、填一填。
白日_山盡,__入海流。
欲_千里_,更上一_樓。
2、帶著動作將所學古詩背給家長聽。
3、為古詩配上美麗的圖畫。
參考答案:
1、依黃河窮目層
2、(自己設計合理的動作加入古詩里,合情合理即可)
3、(根據自己對古詩的理解,為古詩畫上美麗的圖畫)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
登高望遠高瞻遠矚
《登鸛雀樓》教案10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認字,鞏固看拼音識字的能力。
2、讀詩體會這首古詩的節奏和韻味美,理解古詩的意思并會背誦。
3、認識本課的八個生字,學會筆畫“豎折”,并學寫“山、日”。
學習重點:
1、能借助拼音認字讀古詩。
2、正確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學習新筆畫。學寫生字。培養學生的閱讀和識字能力。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的節奏感和音韻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游,這個地方叫鸛雀樓,看,我們到了。播放鸛雀樓的錄像。
2、看課文中的圖,說說景象如何?
3、有一個古人他到了鸛雀樓這個地方,還寫了一首詩,我們聽聽吧!做好指讀姿勢。播放配樂朗讀《登鸛雀樓》
4、你們想讀這首詩嗎?請你準備好,小聲地方跟著老師讀一讀。學生活動:學生手指書邊讀詩邊認字。
5、自己再讀一讀,在不認識的字上點上點。
6、這次咱們指著書大聲地跟著老師讀,注意點點字的讀音。
二、理解古詩意思
1、我說一句話,你說一句詩中的話,咱們試試。
師:太陽靠著遠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盡。
師:黃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黃河入海流。
師: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你們真棒,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小詩人,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詩中的景象(播放錄像)太陽下山,江水滾滾,奔騰而去。
3、見到美景,你再來讀詩,讀出你的高興與喜悅吧!
4、我們看著黑板上的詩,聽著音樂,配上手上的動作,現來讀讀。
5、誰愿意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做好指讀姿勢。
三、讀文后識字
過渡句:古詩大家都會讀了,這些字你認識嗎?(字詞課件)
1、文中“白日”“依山盡”變紅,指名讀。
2、“黃河”“入”變紅,指名讀、搶讀。
3、“千里目”變紅,小老師帶讀。
師:這些變紅的字詞,回去了,你還認識嗎?
點擊變紅的字詞,回到詩中,邊點擊生邊讀。
4、出示詞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還認識嗎?
(生字卡)黃、入、海、流、千、更、層、樓、
5、生字寶寶見到你們這么聰明又跑回詩里了。
看書,做好指讀姿勢,我們再來讀詩。看看還認識他們嗎?
6、這么美的詩你們能背下來嗎?孩子們試著自己背一背。給一定時間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導書寫
1、過渡語:太陽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詩句里的字會寫就更好了。
2、學習新筆畫:豎折
板書:豎折
3、看哪個字用上“豎折”了?“山”
4、觀察“山”字的結構,兩筆與“豎折”的關系。
帶著學生在田字格中寫“山”。
5、在田字格中臨寫“日”。
觀察“日”的結構、筆順、感知“日”的筆順。
總結:先里頭后封口或先內再外。
6、自己喜歡寫哪個字就寫哪個字。
五、作業
將今天學習的古詩背給家人聽。
教學反思
一、立足班情,因材施教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于古詩《登鸛雀樓》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能讀、能背了。所以,我根據學生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提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后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小朋友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小朋友,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學要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于學生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后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
二、以生為本,主動學習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玩,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根據他們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在課前的學情調查時,設問:“誰愿意做代表為大家背一背這首詩?”就有學生主動站起來背古詩了。其次,在寫字這個塊面中,我利用游戲形式即“看誰找的對”來指導學生寫字,寓教于樂,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看看有點像,比比不一樣,就差一點點,錯了就變樣,寫時要注意,仔細想一想”,學生的興趣較高,覺得很有趣。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并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三、入境悟情,積累遷移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
1、充分利用媒體來活用課文插圖,入境悟情
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動態的圖與靜態的文結合起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如學習“白日依山盡”時,我通過媒體直接演示,讓學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陽慢慢落山的美麗景色。學習“黃河入海流”時,利用媒體向學生展示生活中較難觀察到的黃河奔騰入海的壯觀景象,圖、文、聲立體輸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反復朗讀體會,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里越來越明晰,從而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進大海的那種磅礴氣勢,這樣感悟內化,有感情地朗讀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積累運用
語文教學注重語言的積累,更要注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根據教學內容教給學生一個詞“登高望遠”,并結合學生悟出的道理,來指導學生運用詩中的句子來鼓勵別人取得更大的進步。
3、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體情悟道
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先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接著,按學生的意愿演示“詩人登樓圖”,形象感知詩人站得越高,看得越遠,再由課文《小松樹和大松樹》中小松樹長在山上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知識經驗,讓學生暢談自己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經歷。學生積極性頗高,從而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這樣,通過學生自身的探索、體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突破了這個難點。
《登鸛雀樓》教案11
設計理念:語文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創新思維。通過鮮明的圖畫入手,創設情景,營造氣氛,主動探求知識,采用直觀教學、情境教學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語文課程標準》也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后由圖入文,圖文結合,不斷理解文字傳達的意境。最后通過有感情地朗誦,漸入佳境,在讀中思、在讀中想、讀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
3、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像力,感悟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誦讀詩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學難點: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教具準備:掛圖、畫紙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1、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不少古詩,你能朗誦一首嗎?
2、 你們知道嗎?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詩人,他叫王之渙,他有一首詩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樓之后,看到將要落山的太陽和奔騰的黃河,想了很多,就寫下這首詩《登鸛雀樓》。(師出示板書,并解題)
3、 (師范讀)邊聽邊想:詩人在樓上會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二 、新課講授
(一)、課前感知:(出示掛圖)在這幅圖上,你們看到了什么?
(二)、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學習第一行詩句
1、 輕讀,邊讀邊看插圖,看看哪個詞的意思表示圖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
2、 “日”:太陽。“盡”:完了。天上的那一輪紅日是夕陽還是朝陽?從哪看出?
3、 “白日依山盡”是什么意思?(師帶讀、自讀、指讀、齊讀)
學習第二行詩句
1、 除了夕陽,那滾滾黃河水又將奔向哪里呢?
2、 你能說說黃河的流水聲嗎?(生模仿)
3、 把這氣勢通過讀表現出來。
4、 師讀:慢慢閉上眼睛聽,詩人在吟誦呢!(自讀、指讀、賽讀)
小結:這兩行詩主要講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傍晚的太陽靠著山慢慢落下去,黃河滾滾地流入大海 過渡:看到如此美麗的景色,詩人產生什么想法呢?
學習第三、四行詩句
1、 太陽從遙遠的山邊落下,天空中布滿燦爛的云彩。黃河滾滾向大海奔騰而去,發出巨大的聲響。可是,在遙遠的山那邊,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為壯觀,想看到更遠更美的景色,該怎么辦呢?讀一下詩文,想一想?
2、 請仔細觀察圖,鸛雀樓共有幾層?哪一層有人?
3、 多少小朋友有這樣的經歷?(板書: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知道什么意思嗎?
4、 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會更多,所以詩人就這樣發出了感慨:“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誰愿意來讀一讀這句詩,當一下小老師?
5、 (齊讀),“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樣?
6、 這兩句詩是詩人在鸛雀樓上所想到的,并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五)、朗讀指導
1、 老師提個建議,詩歌還要講究韻律,如果掌握了詞與詞之間的停頓,也許會讀的更好?愿意聽老師的朗讀嗎?
2、 讓我們一起比比,看誰讀得最棒?最像我們的小詩人,好不好?
3、 指名讀,師生共同點評、再讀、齊讀。
小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是詩人寫下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要多學習一些知識、本領,眼界才能開闊。
三、小結
1、 古詩是我們的國粹,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1、 我們有時候把許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學習、生活……那么,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遠的情況嗎?課后想一想,然后說一說。
2、 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
五、板書: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景)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登鸛雀樓》教案12
教學要求
1.學會6個生字。認識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提示課題
同學們還記得黃河嗎?它是我國第二大河。從青海省流出,經過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等省區,在山東流入渤海。在黃河流過的山西永濟縣有一座著名的高樓,叫鸛雀樓。(板書部分課題:鸛雀樓)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詩人王之渙登上這座樓,看到遠處太陽正在慢慢地落下,樓下滔滔的黃河水奔流東去,興奮不已,寫下了一首詩(板書“登”完成課題)《登鸛雀樓》。
齊讀課題。注意讀準“登”字。
這座樓后來被黃河水沖毀,但是這首詩,卻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二、范讀課文
三、自學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要求:
1.借助漢語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2.畫出本課要求掌握和要求認識的字,讀準每個字音。
四、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
樓
入
窮
目
更
層
登
鸛
雀
依
2.朗讀課文。(指名朗讀,齊讀)
五、了解課文大意,指導朗讀
1.登上鸛雀樓,詩人看到了什么?(指導看圖:遠處,太陽靠近山頭,慢慢地落下去。樓下,黃河水奔騰著,流向大海。
2.讀詩句: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教師示范讀出夕陽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學生反復練讀。
3.眼前的景象吸引著、鼓舞著詩人,他想怎么樣?讀第三、四行。
教師講解:詩人想看到更遠的景物,就對自己說,我應該再上一層樓。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聯系登高活動,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4指名讀: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5.朗讀課文。以不同形式反復練讀。
六、識字、寫字指導
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窮:上邊是穴寶蓋兒,寫法與寶蓋不同。
目:比“日”多一橫。
更:第一筆橫較短,是間為扁“日”,第六筆長撇頂在橫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筆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層:外面是“尸字頭,里面是“云”字。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筆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后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七、抄寫生字(完成課后練習2)
八、復習生字,鞏固練習
1.認讀生字(包括要認識的字)。
2.練習背誦。
以個人、小組、全班等形式練習背誦。
3.完成課后練習3。
《登鸛雀樓》教案13
知識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能聲情并茂地背誦課文。
3、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能力目標:
在本課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學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朗讀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學會書寫6個字,并且要認識11個生字。
教學難點:
依據本課教學內容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確定本課的難點為通過朗讀及背誦課文,讓學生感受要想看到美麗的風景就要登高遠望,同樣的道理,我們在做起他的事情時,只要不斷努力,不怕困難,一定會走向成功。
本節課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來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散想象、有感情朗讀及誦讀,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從本質上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一、激情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見一位有名的大詩人,你們高興嗎?生:高興。
師:但是,我聽說這位詩人特別喜歡接見那些會誦讀古詩的小朋友,你們說這可怎么辦?生:我會朗誦古詩。(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參與)
師:好極了,下面就請同學們來朗誦一下你知道的古詩吧。生:(朗誦古詩)
師:你們知道這么多古詩,真是棒極了!我想這位唐代詩人王之渙早就想見一見你們了。(出示詩人畫像)今天,讓我們一同來學習他的一首古詩《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間評:教師為了引導學生興趣盎然地走近古詩,在認識詩人王之渙時,設計了一個小難題,并且學生爭先恐后地朗誦自己知道的古詩,不僅創設了學詩的情境,而且還培養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二、講授新知
1、初讀感知
師:首先請同學們對照拼音自己讀一讀古詩。生:(自由讀古詩)
2、檢查讀的效果
師:剛才在古詩中,我們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們嗎?(引導并檢查學生認識本課生字狀況)
(1)難讀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讀錯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讀準、讀好的11個生字:登、樓、白、盡、黃、入、流、千、目、更、層。(電腦屏幕顯示生字)
3、同桌互相檢查,質疑答疑
師:通過朗讀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說一說。生:(說說對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對詞語、字的認識。)
師:誰還有不懂的問題可以提出來,讓同學和老師幫幫你。生:(針對自己不懂的詞、句或詩句向全班提出問題,盡量讓其他同學來答疑。)
間評:問題來源于學生,答案也應充分相信學生。如果回答不準確,老師再啟發引導,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學能力和習慣。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每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們想知道這首詩的節拍嗎?請認真聽老師來讀。
(2)誰能有節奏地讀給大家聽?(指名朗讀,播放古詩畫面,配合音樂,學生評議。)
間評:采用學生互相評議的手段,激發學生朗讀古詩的興趣,引導學生向朗誦有感情、節奏準確、吐字清晰的同學學習,并且在音樂、圖畫的渲染中,感受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內涵。
(1)現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地聽錄音配樂朗誦,仔細地想象登上鸛雀樓時看到的壯觀美麗的景象。(放錄音)
(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繪出自己腦海中呈現的畫面呢?小組可以商量一下。(學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來表現,如:朗誦、表演、繪畫、語言描述。)
間評:充分給予學生自由想象、自由表達、自由學習、自由呼吸的'學習空間,創設音樂、圖畫、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圍,激發學生以各種方式表情達意。
(3)讓我們再次登上這美麗的鸛雀樓,感受一下當時的壯觀景象。(屏幕展示動
態畫面《登鸛雀樓》,鞏固感知、豐富想象。)
6、(1)師:詩人王之渙站在鸛雀樓上,氣勢磅礴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吟誦這首小詩?生:(體會朗誦,練習背誦)
(2)采用多種形式的讀、背。(領讀、默讀、自由讀、賽讀、全班齊讀)
三、課堂小結
師:(1)同學們,你們朗讀得真精彩,連大詩人王之渙也忍不住要夸夸你們了!(放錄音)
(2)老師想再考一考你們,我這里有幾首五言詩句,也請你仿照今天學的這首古詩的節奏來試著讀一讀,好嗎?生:(運用已掌握的朗讀方法,自由讀古詩)
(3)你們讀得真棒!希望你們也像詩人一樣,留心觀察周圍的景物,把自己對美好景物的喜愛之情,用詩歌、兒歌的形式表達出來。
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教案14
教學內容:
九年制小學語文第一冊《登鸛雀樓》
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遠望”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使學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遠望道理”。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古詩錄音、有關古詩的資料等。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來進行古詩背誦比賽 ,看一看誰的古詩背得又多又好,是“詩王”,好不好。
2、當學生背到《登鸛雀樓》時,教師引言導入,板書課題。(出示CAI課件)這天,當詩人王之煥來到了黃河邊上的鸛雀樓,登樓遠望,一輪紅日依傍著山巔逐漸下落,在腳步下,黃河波濤洶涌,奔騰入海,非常壯麗 。這時,詩人王之煥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為廣闊的風景,就必須努力再上一層樓,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9、《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3、介紹黃河。出示CAI課件。
二、自主、合作學習古詩
1、請學生讀古詩,檢查預習情況。請學生把學習的'情況告訴大家。
2、請學生用“O”圈出自己還不認識的字,并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聽教師范讀兒歌,正音。
4、教師領讀兒歌,學生跟讀。
5、分小組讀。
6、學生試讀。
7、同桌互讀。
8、抽學生讀。
9、自由讀
10、齊讀。
11、表演讀。
三、學習生字
1、請學生用“ ”畫出生字。
2、學生自己試讀。
3、小組學習,把自己會讀的告訴伙伴,把自己不會讀的向別人請教。
4、師教讀,正音。出示CAI課件幫助學習生字。
注意后鼻音“登”、“黃”、“更”、“層”。
5、小老師教讀。
6、叫號游戲。
7、用生字卡片開火車比賽。
8、擴詞擴句。
四、指導書寫生字。
五、朗讀背誦。
六、探究學習,養成習慣。
1、收集古詩,看誰背得多。
2、收集有關黃河的資料。
《登鸛雀樓》教案15
(一)復習引入,揭示課題。
1.指名背誦《夜宿山寺》。
2.學習《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1)簡介作者。(板書:王之渙)
(2)釋題。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永濟縣。因常有鸛雀在那兒棲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取名為“鸛雀樓”,樓共三層。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指名說出題目的意思。(將學生引入詩境)
(二)理解詞句的意思。
1.學生默讀詩句,理解詞語,并結合詞義自己小聲說出每句詩的意思。注意啟發學生,對每個詞加以理解后,適當添加一些恰當的詞語,再調整一下順序,把意思連起來。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組講給其它小組聽。
5.小組內互講。(以上學生活動不少于15分鐘,意在培養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盡”“入海流”的.意思。這里教師應向學生講清:鸛雀樓距離黃河入海處有千里之遠,在樓上是看不到黃河流入大海的。這里的“入海”是說明“流”的方向。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窮”“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三)反復誦讀,啟發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默讀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什么?(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生的想法)(板書:看想)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看到的?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的想法?詩人看到了什么?(板書:白日
盡
黃河
流)
2.出示投影,教師指圖描述。(這就是鸛雀樓。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氣勢壯麗的景色:夕陽靠著山慢慢地落下去,黃河水滾滾地向大海流去。)
3.學生邊想象,邊描繪畫面。
4.小組內互相描繪。(培養學生觀察、理解、想象和表達能力)
5.教師小結設問:鸛雀樓共有三層。這是詩人登上二層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黃河構成的氣勢壯闊的圖景,那么看著眼前的景象,詩人有怎樣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層樓)詩人登高遠望,寫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名句,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板書:站得高看得遠)這兩句表現了詩人一種怎樣的精神?
6.指讀全詩,進一步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7.小結:后兩句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蘊含著“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引導學生領悟哲理,體會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四)指導朗讀、背誦
1.感情朗讀全詩。(自由練讀,同座互讀互評,指名讀,大家評)
2.小結。
3.背誦全詩。
(五)識記字形,指導書寫。
(六)總結。
通過學習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適時教育學生學習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七)完成課后3、4題。
8.布置作業
預習《翠鳥》一課。要求讀課文,注意字的讀音,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登鸛雀樓》教案】相關文章:
登鸛雀樓教案08-02
登鸛雀樓教案08-27
登鸛雀樓教案06-12
《登鸛雀樓》教案案例09-22
《登鸛雀樓》教案【熱門】09-06
登鸛雀樓教案【熱門】06-18
(優選)登鸛雀樓教案06-19
【薦】《登鸛雀樓》教案09-11
登鸛雀樓教案(優秀)06-16
《登鸛雀樓》教案及賞析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