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心得體會(通用20篇)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么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弟子規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弟子規心得體會 1
初次接觸《弟子規》,認為和兒時背的《三字經》一樣,不過是兒童的啟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為然。聽完某位名家的幸福人生講座之后,才知道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寶典,淺顯易懂的文字蘊卻含著做人的真理,不僅對于教育少年兒童,對于我們成年人如何經營我們的幸福人生,和諧的家庭有著重要的意義。
所謂“弟子”就是學生,活到老,學到老,做圣人的學生。“規”是什么意思?就是規范、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范。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地去學習、去感悟,就會明白許多的道理,為人處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準繩,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過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們現代人又有幾人能知曉呢?父親早年讀過幾年私塾,對我們的教育是嚴而寬,用餐時長輩不上桌,晚輩絕不可以動筷子,“長者先,幼者后”,有好吃的長輩先嘗。
所以,在我們的人生理念中,長輩就是太陽,我們是星星,永遠圍繞著太陽轉。父親老家在農村,生活非常貧困,爺爺奶奶生病時,母親把家中所有的積蓄和每月工資,全部拿出來給老人治病,而父母只好借債過日子。父母從沒有刻意要求我們姐弟孝順他們,而我們如今對父母都很孝順,耳渲目染父母的言行,對孩子來說是刻骨銘心的`。
早年雖然讀過《三字經》、《道德經》,但讀而不知其意,聽了幸福人生講座以后,才恍然大悟,《弟子規》是十善的細化,是孔孟之學和大乘佛法的契合點。儒家講的“仁”與佛家講的“慈”是息息相通的。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是以五戒十善來檢驗約束自己的言行。
然而五戒十善比較概括,具體運用到生活中有點不知所以然,所以常常犯小惡卻不能覺察,時常因為工作忙碌而忽視了別人的感受,話說出口不是很柔和,“怡無色,柔無聲”沒有做到,和同事討論問題,意見不統一,語調會不知不覺就提高了八度,“言語忍,忿自泯”沒有落實,學習《弟子規》后才發覺自己的缺點竟然有這么多。
除了前面的兩條,自認為還算及格外,其余每一條都有很多的不足,試想,如果時光倒退200年,當我們面對無邪而知禮的孩童,該是怎樣的汗顏。
弟子規心得體會 2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像畫畫,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象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憑著自己的意愿任意胡為,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
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后,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算起來,真正意義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其實,這么算也不見得正確,因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
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里的人民哪里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范。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范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心得體會 3
我今天讀了我們的國學經典《弟子規》,從這本書中我受到了許多啟發,《弟子規》共有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分別是: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等。
總序部分概括地介紹弟子規的主要內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做事要嚴謹,還要誠實、博愛,在做好以上這些事情的基礎上,還要去學習文化知識。
入則孝這部分內容主要講的是在家要孝順父母的道理。要虛心聽從父母的教誨,了解父母的好惡,力爭為父母生活的更好創造條件。在這些方面,我感覺自己做的還可以,為什么說只是還可以而不是非常好呢,這是因為在大多數時間我做的是好的,但有些時候在有些細節上還不夠注意,比如,有時父母教育我時,我嫌他們嘮叨,沒有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出則悌的主要內容是: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并要學禮、懂禮等等。我在尊敬師長方面做的很好,對于老師和長輩我都能做到見面主動問好,從內心去尊敬他們,但是有些時候和同學相處的'不太好,離“兄弟睦”的要求有點差距,我會努力做的更好。
謹和信的內容主要有:為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著要端正,說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我感覺自己在品行端正方面做的比較好,能夠以誠待人。但是在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方面做的不夠,有時東西擺放比較亂,而不經常收拾。
另外,我在經常反省自己這方面做的不夠好,不擅于和不愿意做自我批評,這是以后需要改正的,因為只有經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點,才能改掉缺點,從而使自己進步。
泛愛眾、親仁的主要意思是:人在世上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強人所難等等。
今天,我就讀到了親仁這一部分,以后我會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讀完的,從我讀的弟子規當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優點,我發現了自己的不少缺點,我一定會發揚優點,改正缺點,按《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弟子規心得體會 4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
雖為古文,但作者最初的立意對象為受訓的兒童,故而字意簡單,讀起來并不費勁,加之在網上查到楊淑芬老師的講解,使我對整篇文件的思想有了一個淺顯的認識。全文以人的品性修養為根本,教育一個人從小到大應該刻盡的本份和不應逾越的界尺,雖然覺得有些古板,但字里行間的勸叫,如明鏡般映照出我與文中教誨的德行的格格不入,隨之而來的是我對人生的迷惑和無助:我究竟應該怎樣活著?
在讀大學的時候,對儒家思想產生過濃厚的興趣,在并不深入的學習過程中,發自內心的感慨古人的智慧,之乎者也中深藏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和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倫理道德。但是,近代一百多年的社會的動蕩和西方文明的交融,使得原本清晰的文化脈絡漸漸模糊,尤其是肅清全社會價值取向的若干次運動,更是雪上加霜。
或許,對共產主義和建國領袖的崇拜支撐了上一代人的精神體系,到了我們這一代,原有的價值體系徹底崩潰,物資的充沛更加彰顯精神的蒼白,我們是文化缺失和精神貧乏的時代的產物,從何而開為何而去,我們沒有信仰,卻渴望信仰,我們對新的舊的道德標準都報以懷疑的態度,不屑于權威,卻又迷失在追求的過程中。
或許會有人笑我矯情,自己的事情都管不好,還去管這些似是而非的東西。但是,這樣的迷茫會影響我們的價值取向。偏激的、散漫的或者是憤世嫉俗的內心反映出來的正是我們自由主義。
看《弟子規》,覺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已經有一套社會認可的道德范本,遵循著約束著,在短短的光陰中,總有被主流思想認可的`圣賢書指引著,不管對個人發展是好是壞,但至少不會迷茫無助。一個人有一生都為之堅持的信仰,就算他資質駑鈍,依然會有所成就的。
細讀《弟子規》,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訓誡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關懷朋友,都因為心懷感恩,正因為感恩,所以對人對物多了虔誠的敬仰之心,尊敬發至內心,而后謙虛謹慎的做人。時下太多如我一般的年輕人,強勢的自我,對人對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而后標新立異,自由散漫而后無法無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照《弟子規》,發現,陋習多的不是一點,而是全部。欣喜,此書再次開啟我的啟蒙教育,內審自我價值觀,批判的接收古人為人處事的道理。
弟子規心得體會 5
我從學習《弟子規》有四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平時感到做得不錯,可仔細回想,做得并不是盡善盡美。應該怎樣盡到作為子女的孝道,我現在心中自有了答案。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佛法里說人有四種恩德必須報答:父母、師長、國家和眾生。上面已經提到了父母之恩;老師的恩德,啟發我們的智慧非常的大;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施政,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里頭;我們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眾生努力才有的結果。
我常常從電視電影里看到外國人吃飯前會念祈禱文,都是些感謝的話,而且還有感恩節,專門抽時間來想想如何感謝那些對自己有恩的人。時常懷著感恩之心,念念想著別人的恩德,人才不會那么自私,不會有那么多的不滿和怨言,人才會活得開心,社會才會和諧。
第三,為人要謙虛。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朋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讓別人喜歡與你相處,你的態度首先要恭敬,行動上要多為他人著想。“為他人著想是第一等學問”,“人情練達皆文章”,所謂做人難,不就是難在這里嗎?我們有時候會覺得敏感度不夠,其實是缺乏平日的訓練。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弟子規》讓我知道在平時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后,在獨處時都要持恭敬的態度,恭敬才會成為一個人自然流露的品質。
第四,要找準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想從《弟子規》學到做人的智慧。人生是一個過程,過得如何很大程度取決于選擇什么樣的'目標。“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從這句經文讓我明白了要以“德學”和“才藝”為重。把“努力學習,積蓄力量,努力工作,貢獻社會”作為人生的目標。因為如果以外在的物質作為追逐目標,無論多少都不能讓人感到真正長久的快樂,這種快樂可以充滿人生的每一個瞬間、每一個過程,這種快樂我想應該是可以帶入墳墓并影響后世的,應該不會讓人的一生有什么遺憾。
《弟子規》給我的生活一個指導,一個方向,讓我學會了什么是知足,知道了享受現在生活的快樂同時又有積極人生目標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其次,看了講座我深深地感受到不僅自己要去學習《弟子規》而且要不時的把自己的行為和《弟子規》的要求對照,看看哪些做到了,哪些差距還比較遠,我要從小事情,小細節做起。
例如:“首孝悌”,我們不管社會地位高低,權利大小,首先必須孝敬父母,“百善孝為先”嘛,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會孝敬的人,怎么能辦大事呢?所以我要繼續努力完善自己,讓自己的快樂帶給周圍的人,讓更多的人得到快樂和幸福!為社會和諧和穩定出自己的一份力。
弟子規心得體會 6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據宋朝朱熹《童蒙須知》改編后,經清代儒生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
這本書教導我們怎樣待人接物,書中那淺顯易懂的文字里,蘊含著許多做人真理。不僅對于教育少年兒童更對于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也有著重要意義。我們如何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形成良好品德和生活習慣;如何具備博愛精神及正確讀書方法等諸如書中所寫:“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毋變;”這是孝道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顯能”乃為如何友愛兄弟,尊長愛幼的最基本語言及行為規范,另外書中通過列舉生活中最易被視作瑣碎習慣及現象進而訓導如何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具備博愛精神和正確讀書學習方法等。本書中每一章每一句、列舉都是生活當中最為普遍、最基本性習慣和現象,而這些習慣和現象可以說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來卻不是那么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書中告訴道理:“不要因小而不為”,良好習慣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
《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人產生有益影響那就需要將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這樣做不僅提高個了人修養,更是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人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個社會變成和諧社會,這個世界才能變成和諧世界。
弟子規心得體會 7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里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弟子規》共分八個部分,首先《總敘》篇為我們介紹了《弟子規》正文七個部分的題目。《孝》篇告訴我們如何孝敬父母;《悌》篇告訴我們要尊敬長輩,與兄弟和睦相處;《謹》篇向我們端正了日常行為,要有一個好習慣;《信》篇教育我們要誠信待人。《泛愛眾》篇讓大家知道要愛護所有群眾,不分貧富;《親仁》篇告訴我們必須要仁義,否則人品不好;《學文》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要有好的學習計劃、態度。這就是古代學生的“日常守則”。
在這本書里講了許多故事,其中讓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
不管是喝飲料吃東西,還是和長輩一起時,一定要先讓長輩先吃先坐先走,作為小輩的要時刻尊重長輩。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認為孩子小,都可以讓著他們,等孩子大了就會做人的,把好吃的好穿的都只讓孩子先享用,這樣會讓孩子有一種錯覺,認為他們生下來就是享福的,大人們就是他們的傭人,一旦得不到滿足,就會發脾氣、撒嬌,讓大人很頭痛,其實都是大人溺愛所致的!
在第四課“信”,我知道了能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實踐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
《弟子規》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它能讓你明白許多人生道理,它能教你如何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它會使你迸發出無限的感想。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心得體會 8
我感觸頗多的是《弟子規》之《余力學文》。現在我就細讀《余力學文》的學習心得與力行情況和大家交流。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這一句就是教導我們學習文化知識要用心,要努力,要刻苦,要實踐,要理論聯系實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學習到真正的學問,我們才能夠真正起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作用。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如果只重力行,對學問不肯研究,就容易執著自己的看法,而無法契合真理。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這一句告訴我們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即:用心記,眼要看,口中讀,三者同步,缺一不可,只有這樣,才能學習到真正的學問。讀書時要有規范,讀這一段,就不要想到另段,這段還未讀完,就跳到另一段。學習某一科目知識,就不能羨慕別的科目知識,這一科目的知識還沒有學習完,還沒有完全掌握,就不能學習其它科目。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這一句告訴我們學習文化知識和技能,一定要有計劃,一定要刻苦用功,絕對不能投機取巧。遇到難通的地方,要專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達了,這正是所謂書讀千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如果反復思考,還不能了解的話,就用筆把問題記下來,向有關的師長請教,一定要得到正確的答案才可放過。
"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要保持干凈,書桌清潔,所用的筆、硯、臺要擺放端正。磨墨磨偏了,就表明這個人讀書的目的心術不正,亂寫字的學生,就表示這個學生的學習心態有問題。我們一定要愛護好自己的學習環境,把學習的環境維護得井井有序,才有益于我們的學習。懂得從人的`微小動作去觀察每個人是否有用,有才,這確實是很有道理的。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
存放經典著作,要有固定的書架或書柜,每一次讀書之后,要將書放回原處存放。書本有殘缺或損壞時,應補好,你愛書,書就愛你,有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獲,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獲。這一句是告訴我們愛惜經典著作是一件頭頂大事,沒有一件事情能夠比愛惜經典著作更重要。我們要像敬愛尊長一樣敬愛經典著作,要養成有條不紊、一絲不茍的認真態度,這是對中國文化的敬愛和尊重,
"非圣書屏勿視敝聰明壞心志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做為一個學子,從小就要立志讀圣賢之書、學圣賢之教、行圣賢之道,不是圣賢之書,則千萬不能看,若在學習圣賢之教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時,絕不能自暴自棄,而是應以圣賢為老師,為楷模,長期熏習圣賢之崇高品德,做"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榜樣。這一句教導我們一定要接受圣賢之教,學以致用,做人決不能自暴自棄,自己的命運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改變命運靠自己的力量。
細讀《弟子規》,不僅讓我明白了做人要有良好的品行,做學問則要注重書籍的選擇,而且做學問和做人一樣,先做一個好人才能做出好的學問。
弟子規心得體會 9
《弟子規》是古代圣賢人士智慧的結晶,它教會了我們的不僅僅只有做人的道理。《弟子規》在大多數人的心中就像是一個人生道路上的指路燈,它憑借著它思想的光輝指引著那些在茫然中前行的人們。看完《弟子規》后所有同學的感受都是受益匪淺。從《弟子規》那里我懂得了如何去孝順父母,而不是去頂撞父母,與父母爭執。不僅要孝順父母,我們還要尊重長輩,友善兄長弟妹。
原以為《弟子規》就是三字經,后來才知道《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的。期間的禮儀規范是我們做人的根本。做人就要像大樹一樣,只有把根扎牢了,樹才能茁壯長大,才能夠長得茂盛。而做人則需要先有好的道德規范,才能夠做一個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人,才能夠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處于不敗的境地。
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色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是受益匪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中做的不足的地方,不能做事拖拖拉拉。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事必定有一些原則,而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受到了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要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了《弟子規》就要把圣人教會貫徹到生活中。
然而“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告訴我們清晨要早起,晚上要遲睡。人的一生很短暫,轉眼從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要想更多的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做一個和時間賽跑的人。
對照《弟子規》我每讀一句話都能找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規》真是我的良師益友,和他相處,我受益匪淺。
弟子規心得體會 10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弟子規》作者李毓秀,字子潛,號采三,康熙年間人,在科舉道路上雖然失敗,他畢生研究《大學》《中庸》頗有建樹,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學者,是清朝早期杰出的教育家和學者。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熟讀弟子規,我明白一個人想要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孝順父母,尊敬父母。烏鴉尚知反哺,作為人更應該對養育自己的父母加以報答。一個人如果不孝順父母,不熱愛自己的家人,長大以后就談不上熱愛故鄉,熱愛祖國了。
說實話,當我真正領悟這則的意思時,我感到深深的羞愧。“父母呼,應勿緩’”以前的'我并沒有做到,甚至有時任性的什么都依賴父母,那時的我覺得理所當然,后來通過了解此句的真正含義,我明白這是對父母的不尊不敬。我明白了我的不足。
我相信在場的很多同學都有和我一樣的遭遇和感悟,所以讓我們行動起來吧:為了去做一個令父母驕傲的兒女,在家,應該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當父母回到家,應該為他們倒一杯水,遞一條毛巾;在外面的時候,應該乖乖的,不要亂跑,以免父母擔心......要知道父母心中永遠是為了你好,為你著想。
弟子規心得體會 11
我最喜愛的一本書就是《弟子規》,弟子規是一本古典文學,是圣人留給我們的教誨,它教我們應該怎么樣做人和做人應該具備什么,我們應該珍惜這本古典文學。
俗語說的好: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交朋友先要讓他相信你,而弟子規會告訴我們怎樣讓朋友信賴你,如果你做到了,你將有許多好朋友,因為他們信任你,雖然我做的不太好,但是我會努力把它做好的。
我有一個好朋友,她即是我的好朋友,又是我的`表姐。記得有一次,我和表姐約好一點點鐘去新華書店看書。姐姐總是讓我信賴,因為姐姐總是說到做到,除非姐姐不能出門。這次也不例外。我從表姐這也學到了誠信。那我更應該要該誠信,讓大家對我有信心,還有一次,我和堂妹一起去買本子,可是我等了好久,堂妹也沒有來,我想不等她了吧!要不然我也買不成本子了,可是做人又要有誠信,我應該怎么辦呢?這上疑問在我腦中排旋。于是,我做了一個果斷的決定,我就打了一個電話給堂妹,原來堂妹她玩忘池,現在又在寫作業,沒有來了。我只好一個人去買本子。我覺得堂妹沒有誠信,不過我相信堂妹以后會有誠信,也有很多朋友的。希望世界上的人都能懂的誠信。
弟子規心得體會 12
《弟子規》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經典的教育讀物之一,也是培養兒童品德修養的重要手冊。通過學習弟子規,我深感其中包含著豐富的教育智慧,對于塑造青少年良好品質有著重要作用。在研讀弟子規的過程中,我獲得了一些寶貴的體會,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經歷,分享一些對于弟子規的領悟與心得。
首先,弟子規教給我們要“小事勿傷大事畏”,這意味著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家長和學生因為小事發生爭執,結果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傷害。而弟子規告訴我們,只有從小事中培養起善良的品質和崇高的道德,才能在大事面前有所畏懼,避免傷害他人,也不會輕易因小事而發生爭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大事,更應注重小事,從小事做起,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其次,弟子規中強調了“起居有常”,這是為了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良好的起居習慣不僅可以保持身心的健康,也有助于提高效率和專注力。從小養成起居有常的習慣,可以有效地陶冶孩子的情操和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在我親身經歷中,我曾經有一位同學,他每天都會嚴格按照時間表進行起居,這使得他在學習和生活上都事半功倍。相比之下,那些起居無常的同學常常抱怨時間不夠用,效率低下。因此,我們要從小培養起居有常的習慣,這不僅有利于個人的發展,也有利于建立和諧的家庭和社會環境。
再者,弟子規中提到了“詩書禮樂”,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學習是一個人成長和發展的基石,而這正是弟子規給我們的啟示。每一個孩子都應該熱愛學習,用心學習。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我們才能了解世界,提升自己。有人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句話告訴我們,只有通過努力學習,我們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足。而禮樂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遠見和社交禮儀。學會詩、書、禮、樂,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素養,還能夠為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此外,弟子規中有一句經典的教導是“牽著手,慢慢走”。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在成長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循序漸進地成長。對于家長和教育者來說,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和發展規律,悉心引導他們學會獨立和探索。不應該急于求成,而是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發展,讓他們在溫暖的環境下慢慢成長。只有“牽著手、慢慢走”,才能保證孩子的成長質量和幸福感。
最后,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我意識到教育不僅僅是給予知識的輸入,更是引導孩子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弟子規通過對于對待父母、尊敬師長、友善待人等方面的教導,為孩子樹立了明確的道德標準和準則。而這些道德準則,是塑造孩子良好品質和培養正確人生觀的重要保障。因此,學習弟子規不僅要理解其中的條文,更要注重培養其中所蘊含的良好品質,讓這些品質成為我們行為的指南。
總之,弟子規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教育讀物之一。通過學習弟子規,我深刻認識到小事勿傷大事畏、起居有常、詩書禮樂、牽著手慢慢走等重要原則對于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教育不僅是知識輸出,更是培養孩子正確人生觀和道德觀的關鍵。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們應該牢記這些原則,堅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理念,培養出品德優良、心地善良的新一代。
弟子規心得體會 13
曾幾何時,一直以來,對于《弟子規》我總是不屑一顧,認為它只是封建社會的產物。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開始細心閱讀這本書,卻意外地感嘆起古人的智慧之深。《弟子規》中蘊含了多少精華道理啊!讓我們一起學習和閱讀吧,希望大家能從中獲得更多的啟示和智慧!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間李毓秀所創作的一本書籍,它的體裁模仿了《三字經》,采用了三言成語和疊韻的形式。該書旨在為古代子弟規范行為,包括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學敬師等方面。編纂《弟子規》時,作者參考了《論語》、《孟子》、《禮記》、《孝經》以及朱熹的語錄。即使到今天,我們仍然能從中獲得實際的指導意義。
現今發達的商品經濟社會與古代的社會環境有著很大的不同,但我們依然可以在現實和傳統之間找到一種承繼關系。中國擁有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積淀,這種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培養人才,即所謂的"育人"。毫無疑問,教育人才是至高無上的樂趣,因為它能夠塑造一個完善的人并提升其修養。因此,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中進行教育,以及如何提高個人修養。這是我們應從傳統中繼承和發揚的。在物質豐富、科技發展的`現實環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沒有依托,往往在紛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導原則,而在《弟子規》中所提到的做人的總綱“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教誨,以此成為做人的原則,那么我們在工作和學習時,就能加深自己的修養,在物質社會的時代不迷失,不動搖,時時保持清醒,和諧和同事之間、領導之間、親人之間、朋友之間以及陌生人之間的關系,進而和諧整個社會成員的關系,那么共建和諧社會就不會是一句空話。
《弟子規》中涵蓋了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學等各個方面的行為標準和作人準則,旨在鼓勵人們先正心后做事。在閱讀過程中,我深刻領悟到許多做人的道理,并從中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決心養成良好的習慣,以嚴格要求自己,寬容待人,并積極融入團隊。我會尊重領導,認真完成領導交給的任務,忠誠履行職責,與同事互助合作。作為服務窗口工作人員,我將塑造良好的服務形象,以禮貌待人,微笑服務,保持耐心回答百般問題。同時,我會始終堅持對人對事保持坦誠、公正、客觀的態度,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專業水平。為此,我積極參加培訓和學習,以提高工作效率。
弟子規心得體會 14
在沒學《弟子規》前,我從不給孩子做規矩,什么都是以孩子為中心,造成孩子現在有很多的不良習慣。看了《弟子規》后才發現我自已也沒幾條能夠做到,是我自己沒有給孩子起好帶頭作用,才造成孩子今天的局面。所以我決心和我的孩子一起改一起做。
我決心從"孝"開始改。孩子以前看到爸爸回家從不叫他,甚止有點討厭爸爸,從不讓他碰她,不然就會發脾氣。那時我就會對他爸爸說:"她不要你抱,你就不要去抱她嗎!真是的,弄的噢噢叫,嗓子喊壞了。"嘴上這樣說,我心里還暗自高興,說明女兒喜歡我這個媽媽嘛!因為爸爸很少陪她玩或教導她。可學了《弟子規》,我知道自己這樣的想法是很不好的,會造成女兒心理上的偏執。
一天放學回家,我把她叫到跟前說:"一會爸爸回來,你要叫‘爸爸回來了’。"她馬上說:"為什么?我不喜歡爸爸!"你現在學習了《弟子規》,首先就要做到愛自己的父母。《弟子規》中第一條"首孝悌",其中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你看爸爸其實也很愛你,每次回來都會說:"女兒我給你帶好吃的回來了。"爸爸每天在外面辛苦的工作掙錢養我們這個家,我們才會過上好生活。女兒聽了點點頭,說:"我懂了。"
過了一會兒,當爸爸真的回來時,女兒馬上又逃進了自己的房里,我知道這對她來說有點難,但我也沒放棄。第二天晚上,我又提醒她:"一會爸爸回來要叫爸爸的哦。"她沒響,點點頭。晚飯時,爸爸回來了,我眼晴看著示意女兒,她終于開口叫了聲爸爸。她爸爸很驚喜地看著她,說:"呀!女兒今天很乖嘛!"接下來,我們一家三口很快樂地享受了晚餐。從此,女兒見到爸爸不再躲避了,也愿意主動去和爸爸說話了。從此,我們的家比以前更和諧,比以前有了更多的樂。
第一步成功后,我同時教她不再亂發脾氣,當然我也決心改掉自己的急脾氣。為她做榜樣。我讓她跟我學做家務,如學燒菜。我發現她很喜歡燒菜。當燒好一樣菜得到我的贊揚后,她就會很興奮,飯也會多吃一些哦!
就這樣,在生活中,我們時時按照《弟子規》所寫的來要求自己。在我一次次的提醒中,女兒也漸漸進步著。一次,孩子奶奶到家里來,女兒去開的門,很熱情的叫了聲"奶奶好!"奶奶聽了很開心,孫女從沒有對她這樣親。當然,變化也是慢慢來的。接下來,我讓她去寫作業,我和奶奶聊天,只一會她就跑過來插兩句,我說:"去寫作業!"她又跑回房了,我們接著聊天,沒一會她又跑出來高聲插話,又把小兔抓出來擺弄。我故意生氣地說:"你又不聽話了,奶奶都看著呢!"她聽了,不好意思地回去做作業了。這在以前幾乎是不可能的。一小時后,奶奶要走了,我說:"琳琳,跟奶奶再見!"她在房里面喊了聲:"奶奶再見!"然后,就顧自已寫字。我說:"打招呼,要當著長輩的面說,"她卻說:"我在忙!"奶奶說:"哦,沒關系的!"然后走了。隨后我把女兒叫過來,我說:"《弟子規》里有沒有說可以這樣和長輩說再見的,你再忙,也要停下來,看著對方說再見,送出門。還有大人在講話,聊天,小孩不能插嘴。《弟子規》中說:‘對尊長,勿見能。尊長前,聲要低;問起對,視勿移。’在長輩面前要謙遜有禮,回答問題、打招呼、眼睛要看著對方……"女兒見我說得有理有據,低下頭說:"媽媽我知道錯了,下次一定改正。"看著女兒羞愧的表情,我知道她從心里知道錯了。雖然還做得不算完美,但女兒已經在進步了。
非常感謝學校,為我們推薦了《弟子規》。女兒的`愛發脾氣在班級里原來也是很有名的,一二年級的時候,我和老師都很想幫助她改變這個壞習慣,但是不大有效果。女兒也因此不太受同學歡迎。本學期,學了一個多星期的《弟子規》后,徐老師就對我說:"葛新睿在學校里進步很大!脾氣也不大發了,臉上還常常帶著微笑,"于是,我跟徐老師說了自己學習《弟子規》的感觸,并且告訴她,我要把《弟子規》推薦給我身邊的人一起學習。又過了幾天,徐老師又告訴我,不少同學和家長都說我女兒漂亮起來了。其實,徐老師說,是因為葛新睿脾氣變好了,經常面帶微笑,人就感覺漂亮了。我聽了很欣慰。我暗暗下決心:"全家踐行《弟子規》的學習活動,一定要堅持下去!"
女兒一直有作業拖拉的壞習慣,,經常要我做在她的旁邊看著寫。有一次,睡覺時間早過了,可她的速度還是不急不慢,慢呦呦。我火了,沖她喊:"你真是比蝸牛還慢,等你寫好天都亮了,明天還上課嗎?"她才匆匆收工,一看表11點了。我暈,頭痛呀!有時作業寫不完就不做了,留著明天做,這樣第二天作業更多了。老師也經常找她談心,講道理,她當時明白承認錯誤,回到家稍主動去寫作業,但速度還是慢。一天晚上她補作業又很晚了,還在玩手指,氣得我拿皮帶狠狠地抽她腿。其實,打在她的身上痛在我的心里,這是我跟她一起學習《弟子規》以來第一次發大脾氣,打她,我真的很痛心、無奈。第二天放學,姚老師跟我說她在學校里又發脾氣了,我想可能因為昨天打她了,情緒不快樂才這樣。當兩位老師知道原因后,又一次把她留下來跟她講道理,幫她回家做時間安排,我聽到老師跟她說:"你這樣做也是一次一次傷害你的媽媽。《弟子規》說:‘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我知道女兒還是很愛我這個媽媽的。只是她不懂怎樣做。聽到這里,我的眼淚也在眼眶打轉,真的非常感謝老師的教育,開導。當天晚上女兒按老師的要求做到了,8點半就完成了所有作業。第二天,第三天,在學校也能及時完成作業。學《弟子規》讓我最大的感受是貴在堅持。可能孩子的脾氣有反復,但是,我能夠時時提醒自己:"不能放棄!"我相信:只要以《弟子規》為準則堅持下去,相信孩子長大后定是一個有德之人。
弟子規心得體會 15
《弟子規》這本書我讀的很慢,因為我覺的他猶如一位“翩翩君子”,讀一遍是很難領悟其中的內涵深意的,因此,在每每讀到一個章節時,就反復的品讀,力求能夠熟記于心。越是深入的揭示這位“翩翩君子”,對于我這個即為人師,又初為人母的人來說,越是“竊喜”,因為他不僅能夠讓我在生活中不斷審視自己,不斷地提升,更為我提供了如何教育子女的范本,也讓我越來越感到生活充滿了陽光,充盈著幸福。
“百善孝為先”,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個人對父母都不孝敬了,何談孝敬他人?如果連孝道都做不到的話,又何談為兄弟為朋友?如果連孝道都做不到的話,又何談為社會為國家?人的一生中對自己恩德最大的莫過于自己的父母,懷胎的辛勞,生育、養育、教育的付出,這一切的一切都使我們時時念著父母的恩德,處處盡著為子女的孝道。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孝敬父母,回報父母,這是我們每個做兒女的都應該做的。如果說未成年的我在父母下班時搬一把椅子、倒一杯水、捶捶背減輕他們勞累一天的辛苦、逗他們開心是源于父母的表揚與夸獎的話,成年后的我卻感覺再多的舉動也無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再多的`挽留也止不住歲月染白父母的鬢角。
在父母眼里,我們永遠是孩子,父母的關心疼愛時時伴隨著我們。為人母的我對父母的愛有了更多的體味和理解: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吮著母親的乳汁離開襁褓;揪著父母的心邁開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兒歌聲中入睡,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成長;災災病病使父母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讀書升學費花去父母多少心血……可以說,父母為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
學習著《弟子規》,力行著《弟子規》,我對與父母同處的日子倍加珍惜,我不再因忙于工作,而整日“沒有時間”給父母電話;也不因忙于工作而只給父母買昂貴的物品來盡著孝道……我更注重從平日生活中諸多的小事做起:上下班時,和爸媽打聲招呼省的他們擔心;做錯事情時主動向父母道歉;父母身體不適時不忘陪同就醫,噓寒問暖;工作很忙,也會抽出時間和父母聊天,工作、學習、家事……每逢父母的生日我都會準備一份禮物,讓他們開心快樂……就是這點點滴滴,匯集著爸爸媽媽的笑容匯聚著我的生活。
《弟子規》這部圣典,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地走進我的生活,短小精悍的句子中蘊含著生活的真諦,在慢慢的品讀、細細的品味中,使我的修養和學識不斷地提升,讓我也越來越感受到幸福的陪伴。讓我們在物欲的社會里,多些細微的行動去孝敬我們的父母,也愿天下的父母快樂安康!
弟子規心得體會 16
在教育孩子們的過程中,每天老師堅持晨讀、晨練,通過廣播指導全園幼兒學習力行“鞠躬”禮,每天幼兒餐前和入睡之前,幼兒齊念《感恩詞》,感恩萬事萬物,從小培養幼兒感恩之心。在生活細節上,我們的老師不僅從言行舉止約束和規范自己,而且潛移默化地引導著幼兒,引導幼兒要珍惜每一滴水和米粒,要愛護每一顆小草和每一個小生命。在教學上,我們除了有傳統文化氛圍的境教,我們還進行主題教育活動。如:“入則孝”,感恩母親、母愛的主題教育,“愛國情,行大孝”端午節主題教育活動。目前我們正在落實如何開展《幸福人生講座》,學習蔡禮旭老師的《細講弟子規》,計劃7月初外派老師參加“弟子規種子學習班”。全體教職工從不認可到從“心”力行《弟子規》,讓我們看到了曙光、看到了希望。
我認為對照弟子規,如何做個好人是很容易的事,因為弟子規上已經給出了規范。不管我們做什么事,當我們不知道怎么做時,看看弟子規,這樣就能找到做事的標準。有的人學習弟子規,是拿著《弟子規》這把尺子量別人,我們力行弟子規是要把“利劍”戳向自己,而不是對準別人。還有人說學習弟子規,先把這104個字的弟子規背下來再去做,這就使我們這些成年人成了困難,實際上我們聽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士,他們學弟子規的成功經驗,弟子規是讓人去做的,不是讓人去背背而已,只要你在學中做,就能有所收獲。《弟子規》已于1912年國民政府禁讀之后,中斷了近一百年,我們什么時候學習最好、誰來學?我認為從你知道后就做起,沒有早晚。“弟子”意思就是“學生”,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學,學習是沒有先后。我們全民都要學習弟子規,當我們從孩子的出生,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成年人都要學習弟子規,要補好這百年缺失的一課。特別女性朋友,因為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做媽媽的要第一個先學習弟子規,從胎教開始,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要從現在開始。教孩子學習弟子規是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去教,讓孩子去學,從孩子學習說話開始,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按照道德這個標準去規范,各做各本份的事,百善孝為先,不孝就不能教了。
科學研究記憶力最強時期是在十三歲前,我認為國學經典,最好拿入國家的教育計劃,讓所有的'中國孩子在十三歲前能背誦國學經典,他們雖然當時記的時候可能還不理解,但是那些存儲在大腦中的國學典句,隨時從大腦提取,一生享用。好多學校成功實踐,就說明了這個問題,那么我們小學、初中、高中的學生怎么去學習呢,我認為,要利用校本課程,課外實踐這個時間去給這些所拉下的課程補回來。還要把國學經典的學習,同我們本國內外現在的情況結合起來,同世界未來和諧發展聯系起來。企業、機關、教育機構通過論壇、講座等學習形式,補好這一課。不過這些只是起到宣導的作用,而真正力行是我們每個社會人在生活、工作點滴中去做。我想“力行弟子規,構建和諧人生”,這個方向一定不會錯。
弟子規心得體會 17
《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后,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依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于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兄弟姊妹較多,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又為人父母,該做些什么呢?一方面,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孩子的母親,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后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的收益。
在我的童年時代,我曾經認為作為父母眼中的女兒,我的地位是無上至高的。他們必須聽從我的指揮,順從我的命令,任我擺布。然而,自從我學習了《弟子規》,我才明白了父母對我的愛,以及他們對我的放肆和傲慢的容忍。有很多次,我一回到家,就會立刻坐在椅子上,從不關心父母的感受,甚至還大聲喊:“給我倒杯水”。晚上吃飯的時候,我會大聲喊:“把飯端來”,當媽媽真的端來飯時,我卻沒有及時接應,只是說:“放在這里,我先看電視,等一下再吃”。但是,自從我學習了《弟子規》中的“出則悌”后,我不再耍小孩子脾氣了,開始聽從父母的教誨,順從他們的意愿。然而,人總有很多毛病,壞習慣更是數不勝數,一時之間難以改變,例如吃晚飯時,爸爸媽媽還沒坐下,我就已經坐下開吃了,這樣做是不好的.。有句老話說:“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這是傳統文化中的智慧。這些都是圣人的教誨,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它們的意義……
我以前直呼我哥哥姐姐的名字,這也是我的大毛病,不一會兒就直叫他們名字。可學了《弟子規》里有一句:“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從此以后,我會有事無事地叫一句“哥哥”或“姐姐”,使他們非常欣慰,他們還都說我乖了呢,這都是《弟子規》的功勞呀!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能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后,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復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弟子規心得體會 18
自從二年級開始學習踐行《弟子規》以來,吳楷陽從一個容易沖動的男孩慢慢的懂事了,有幾方面感受與大家分享:
感受一:尊老愛幼,因為家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老人家都特別寵愛孫子事事都幫著他做好,有時候吳楷陽也會對著爺爺奶奶大呼小叫吩咐他們做事,但現在不這樣了,知道照顧爺爺奶奶的身體,他們身體不舒服的時候也會很關心,每天晚上給他們端好牛奶,做好第二天早上的酸奶。弟弟出生以后就非常的喜歡他,跟他很親,很會照顧他,是媽媽的好幫手;
感受二:家務勞動,從二年級開始我們家的垃圾就歸吳楷陽倒了,要求他每天去上學的時候把垃圾一起帶走,剛開始不是很愿意,現在好多了慢慢這個習慣就養成了,現在家里的廢品歸他管理,賣的錢也作為他的`零花錢,讓他自己來管理這部分零花錢,所以積極性非常高,現在家里的一些家務勞動都開始學著做了,掃地洗碗都可以了;
感受三:家里的調和劑,有時候家里大人有點矛盾他會來調和,叫我們要學會“怡吾色,柔吾聲”,每次看我要發火了會叫我先笑笑,呵呵這樣我的氣也就消了。
當然還有很多好的習慣需要盡快養成,比如做作業的習慣,雖然現在規定作業必須做好才能吃飯,但還是得加快速度,比如整理書桌和自己的衣柜,能夠主動學會承擔,做一個陽光,自信,認真仔細的好少年。
弟子規心得體會 19
我覺得《弟子規》里的道理雖然簡單,但對于我的成長和人生經歷卻有著深刻的影響。它讓我在快樂中感受到了情感的升華,同時也教會了我更多做人的道理。閱讀《弟子規》不僅長養了我的智慧,也震撼了我的心靈。我常常想,如果我早些時候就了解了這些道理,或許我的人生軌跡就會完全不同。因此,我認為我們應該珍惜那些對我們最大的恩情——父母的養育之恩,并將感恩之心體現在孝道上。這也是《弟子規》第一章所強調的重要內容。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以前覺得父母愛子女都是非常自然的事。身在福中不知福,無法體會父母的辛苦和委屈,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德有傷,貽親羞;父母辛苦供養我讀書,而我有時卻不能如他們所愿。讓他們非常失望”父母委婉的建議,我不但不聽。
所以學了《弟子規》才知道,家庭、事業和身體的好壞,不只是自己一個人的事,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孝之始也”讀了《弟子規》。作為初為父母的我們,也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要教育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作到孝敬父母:說話做事要小心仔細。
這個道理人人皆知,但是做起來人們往往就忽視了其中的道理。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往往盡其所能讓孩子們學習更多的技能,畫畫、唱歌、彈鋼琴、學外語,家長們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過度的強迫會使孩子們產生逆反心理。
父母通過閱讀可以學習到正確的引導方法,耐心解決孩子們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幫助孩子們學會遵守生活規則,并培養傳統美德。例如,《弟子規》可以教育孩子們在公開或私下場合都要保持恭敬的態度,恭敬是一種自然流露出來的品質,與謙虛密不可分。如果沒有內在的謙虛,就難以真正做到對人恭敬。正如俗話所說,“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我曾經總是爭強好勝,驕傲自滿,視他人為低微。雖然我從小就讀過諸多名言警句,但卻一直沒有認識到謙虛是一種優美的品質。現在回想起來,我意氣風發的時候往往會招致失敗,讓自己落后于別人。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聽到別人的指責會生氣,聽到別人的贊揚會開心,壞朋友來了要減少交往,好朋友來了要增加交往;聽到別人的贊揚恐懼,聽到別人的指責欣慰,誠實地原諒士人,逐漸變得親密。”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和缺點,所以需要他人的幫助和提醒。
一個人的視野和聽覺是十分有限的,只有打破自己的狹隘思維,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和想法,才能拓寬自己的視野。學習《弟子規》,不僅是提升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思想升華的過程。只有心懷感恩與關愛,才能使社會變得更加和諧,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因此,我們需要學會愛身邊的每一個人,愛這個世界,為建設和諧的社會而不懈努力。
弟子規心得體會 20
弟子規是一本好書,我也不例外,我覺得弟子規是最為重要的,它不僅包括一些學生,更包括學生自己。
我的弟子規是xx年xx月的第二冊,由于弟子規的原因,在我家家里有一個小小的家庭,我家的弟子規有些差異,這個是有原因的。我家的小小家庭是在四個小時內的,所以,我們家的孩子都是很少出去玩的。
第一次去的時候,我們都很早就去了,就是在家里呆著,有的時候我都不會坐著,就是坐著。這讓家長很不理解,我家的爺爺、奶奶、小輩們就是這么過來的,我的爸爸、奶奶、小輩們也很少來,而且他們也很難接受我,這些都讓我很難接受。我的'哥爺在外地工作,所以也很少有回家的機會,所以也是我家的小小的家庭。
第一次去的時候,我很不愿意,我想去的地方是在外邊,因為家里人都很少出去,所以我很怕去,很怕去。我也希望自己在這樣的環境里能找到一些樂趣,這些樂趣的帶給我很多樂趣。
第一次帶弟子規這個小家庭,真的讓我很不舒服,我也很怕在家里,很怕去,所以我有時候也很害怕去,很害怕去的時候會很害怕去,所以我很害怕去,所以,我不敢去,怕去的時候會很害怕去了,所以一定要多去。
第一次帶弟子規,我的弟子規是一本好書,我的哥哥、奶奶、小侄子、小女孩,他們是在外邊讀書的,這讓我不得不去好好地讀,這是我家的小小家庭。
這么多次的教訓,我也要好好地讀書,我要在今后多讀書,我的弟子規不是很好讀,也不是很合格的,所以我很喜歡讀書了,所以,我也要好好地讀書。
【弟子規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弟子規心得體會05-16
弟子規心得體會09-28
《弟子規》心得體會08-15
《弟子規》心得體會06-21
學弟子規心得體會10-22
讀弟子規心得體會02-11
學弟子規的心得體會06-05
(實用)弟子規心得體會06-13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08-01
踐行弟子規心得體會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