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書筆記(精選73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么能落下!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1
時隔幾年,再次讀著《弟子規》,我不再是兒時那幅無知的面孔了,更多的是深深地思考,更多的是一種對人生的感悟,更多的是對為人處事的理解。
首先,是在待人方面!《弟子規》中,強調對父母要孝,對長者要敬。這無疑是一個真理,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我們就是強調百善孝為先。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思想的解放,我們不能再“愚孝”!對父母是要態度謙恭語氣溫和,對父母的教誨也要聽從。但如果一味順從父母,把父母的`所有話都作為真理,那么即使在父母眼中你是個聽話的好兒子,但在社會中你未必是個優秀的青年!對父母的孝不是一味順從,是要在理智上的一種順從!
在待人上還講到對長輩要尊敬,要懂得尊老愛幼,這是不變的真理,只不過方式要有所改變而已,不必“騎下馬,乘下車……”在對待兄弟之間,必須和睦相處要有一種博愛之心,即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積極響應國家構建中國特色的和諧社會。
其次,在做人方面,對我的教誨更是大!第一,作為社會主義的優秀接班人,我們必須有合理而規律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不貪睡。同時還要求我們衣著要整潔,不要過分追求華貴,也不要過于的與人攀比,衣物整潔即可。第二,《弟子規》中強烈要求我們要作誠信之人,講信譽,講誠信。這也是我們現在構建誠信社會的一個響亮口號。第三,《弟子規》教育我們要有一顆虛懷德納諫之心,善于聽取別人好的意見和建議。同時,要有一顆不恥下問之心,不懂就問的謙遜的態度。第四,《弟子規》中強調“勿飲酒”,在現在的社會中,勿飲酒是不可能的,也是不顯示的,只能說盡量少飲酒,畢竟少飲怡情,多飲傷身嘛。第五,《弟子規》中教育我們要有一中堅忍不拔的人格,不怕苦,不怕累,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即所謂:做事勿畏難!第六,文中強調“斗鬧場勿近”,雖然,大家都這樣認為,可是我認為我們應當有責任心,應該及時撥打電話號碼如110等,以免事態嚴重化,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傷害。
最后,《弟子規》中強調我們讀好書,好讀書,因為讀書好。要熱愛讀書,用知識來充實自己的頭腦,為自己的成才之路做好鋪墊!然而,《弟子規》中強調,有余力,則學文。我認為必須全力學文,因為我選擇了這條路,全力以赴就是我對自己最大的回報。無論怎樣,全力以赴,我就不會后悔!
讀完《弟子規》,無論是在待人,為人,處事,學習等各個方面,都讓我獲益匪淺。當我認真寫下這篇文章之時,我對自己的人生又有了一番新的體悟,這種體悟是一種心靈的蘇醒,更是一直弄個前進的動力。衷心希望這種動力,能一直保持下去,支持我走完大學時光,意氣風發的走向自己的工作崗位和這個社會!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2
讀書是我最大的嗜好,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既能讓我們得到知識,還能讓我們從中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今天,我又認真拜讀了《弟子規》這本書。我發現這本書與我以前看過的《弟子規》不太一樣,這本書不但有訓誡的語言的翻譯,還附加了相關的一則小故事,讀起來沒有那么枯燥。既有趣味性,又蘊含哲理。
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的第一句話:“弟子規,圣人訓。守孝悌,次謹信”。它的意思是:作為學生除了要言行規范,還要做到孝順父母,尊重兄長。書中還插入《代父從軍》這則故事。讀完這個故事,花木蘭那孝順父母的形象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
生活中我也要像花木蘭學習,我要像她那樣,孝順父母。今年因為要參加畢業考試,媽媽為了更好地照顧我們,她干脆不去廣東打工了。每天我們還在做著香甜的夢,媽媽就悄悄地爬起來做早餐給我們吃,吃完了又不辭辛苦地開車送我們去學校,因為我家離學校有幾公里遠。晚上,還要在燈下輔導我們做功課。看著媽媽日漸消瘦的臉,我和妹妹都很心疼。記得有一次我和妹妹因為爭著玩游戲鬧翻臉了,媽媽只是數落了我一句:“做姐姐的.怎么能這樣,就不懂讓著一點妹妹嗎?”我聽了委屈著跑到同學家躲了起來。天黑了,我也不回去。媽媽又是打電話給爸爸和我的要好的同學,又是挨家挨戶地去詢問,看我在不在。當媽媽找到我的時候已經是晚上十點了,那時我看見媽媽的眼睛紅紅的,臉更是憔悴不堪,我心里馬上后悔。我這么任性,我不是個孝順的孩子啊!
現在。我又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今后,我要向花木蘭學習,好好復習功課,爭取畢業考試取得優異的成績,作為孝順父母的禮物。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3
《弟子規》教誨我們,幸福的源泉在于以一顆感恩的心,一顆付出的心對待他人,要有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心境,要有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境界,這樣我們的人生之舟才會劃向幸福的彼岸。因此,不管是老師、家長,還是學生,都應該迅速投入到力行《弟子規》的熱潮中。學習《弟子規》,不僅是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思想升華的過程。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需要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就要把圣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融入到一點一滴中。
我相信《弟子規》就好像是一盞燈,燈光亮一些,我們身邊的黑暗就少一些。這也應了《弟子規》里的一句話: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就讓我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弟子規》為模范,為成為一名文明的實驗學生而努力吧!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4
同學們,你們讀過《三字經》中的《弟子規》嗎?如果你能了解它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弟子規》可以教會我們孝、義、禮、仁、忠等許多做人的道理。除了這些,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在《弟子規》中,我最喜歡的就是人則孝中的一句: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在現今社會中,我們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很嬌生慣養。父母教誨的話都不情愿去聽,有時還跟父母斗嘴。這樣的態度會使用父母非常的傷心。
我告訴你們一件真實的事吧。有一次,我一個星期都沒有練鋼琴,星期天上鋼琴課時,被鋼琴老師教訓了,晚上回家后,爸爸知道了這件事,也責備我一頓,我很后悔沒有練鋼琴,但是我嘴上還不承認錯誤,反而和爸爸頂嘴,晚上全家人都睡了,我聽見了爸爸對媽媽說:“孩子她媽,我很擔心女兒的學習,今天她與我頂嘴的事我很傷心,唉,她什么時候才能懂事一點呢?”
聽到爸爸這么說,我真的后悔和爸爸吵架,爸爸是多么的疼愛我,而我卻總是意氣用事。爸爸罵我也是為了我好,希望我將來能干一番事業。讀了《弟子規》之后,我更明白了父母對我的'愛。所以,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的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須從地接受。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5
人生里處處都有抉擇,下對了抉擇就會有幸福的感覺。抉擇也有輕、重、緩、急的順序。有句古話[至要莫若教子]。教好孩子是人生的第一大事。孩子教好了,對國家有用處,也給以后的自己鋪了幸福的路。兩全其美的事就在于孩子教好沒有?
在現在的學校里面,家長們知道孩子做人做事態度重要,卻還是注意分數問題。因為把分數拉上去見效很明顯,所以就只看到了眼前的那一點利益,而不去想以后。這就是錯誤的抉擇。
針對八千多個中學生做心里問卷,有做過幣的;有打過人的;還有在商場里偷東西的,當問道自己的品德是否高尚時,大部分的學生都覺得自己的.品德高尚。因為他以自我為中心,以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對的,但自以為的不一定都是對的。所以這就是教育上錯誤的抉擇。
人生最難的不是奮斗,而是抉擇。所以我很幸運,父母為我選擇了正確的道路。沒有掉入深淵。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6
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八年級五班的王鶴飛,我演講的題目是《感悟弟子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媽媽說過,爸爸說過,老師也說過,可我總是有種似懂非懂的感覺。自從我們學校開展了誦讀《弟子規》活動,我對這句話漸漸地有了真正的理解。我終于深深地懂得了什么是規矩,什么是方圓,什么才是真正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弟子規》這些規矩,看似平常無奇,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去實行,那帶給父母親的歡欣快樂,可不是有形的東西可以媲美的`喲。《弟子規》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弟子規》給我們規范了做人的道理,如果我們做到了,我想我們會是一個文明高尚的小朋友。
就說我吧,我以前學習習慣很不好,又不講衛生,媽媽經常說我,我很不高興。學習弟子規后,我慢慢地改掉了以前的一些壞習慣,媽媽也開心地笑了,夸我懂得了不少規矩。
弟子規里有一段叫有余力,則學文,這一段中有一個故事。
內容大致是:魏國有一個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貧苦,整天為生活奔波,但只要一有時間就坐下來學習,所以知識淵博,人們都佩服他,附近的人紛紛前來求教,并問他是如何學習的,董遇告訴他們,學習要得用三種空余時間,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們聽了恍然大悟,原來就是要得用這“三余”學習。董遇生活很貧苦,但他專心學習,我們現在生活富裕了,就更應該努力學習。董遇面對重重生活上的困難,他沒有回頭、放棄,我們并沒有遇到困難,如果不專心讀書學習,就辜負了爸爸、媽媽、老師,和親人對我們的期望,所以同學們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按照董遇說的那樣利用“三余”學習。
沒有規矩,真的不成方圓,我們將來的路還長著,我們從小就應該人人守規矩,盡責任。行為上守規矩,學習上守規矩,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做一名文明向上的好孩子。
相信我們一定能用規和矩畫出真正的方和圓。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到此結束。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7
全文很長,生僻字、通假字多,記憶困難。即便強記硬背,因似懂非懂、不解其意,很快又會忘記,不但占用了許多時間,而且學習效果不好。
如果改編成小故事,小漫畫等,這樣的學習效果一定會很好。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8
我很欣喜的經過路上圖書室這個平臺,讀了我們的國學經典《弟子規》,從這本書中我受到了許多啟發。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讓我感到十分慚愧。記得有一次,媽媽在染頭,不細心染膏進眼睛里了,喊我幫忙。我卻只顧玩電腦,很久才慢吞吞地應答。害得媽媽的眼睛得了眼病,打了好多天的點滴。此刻想起來,我實在是太不應當了。要明白,媽媽頭上那一絲絲銀發是因我而生的。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做哥哥的要愛護弟弟,做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對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明白了這些以后,每次我有好吃的和好玩的東西,我都會惦記給我的'小表弟留一部分的,從不一個人享用。家里人都我夸我是個懂事的好孩子,媽媽也一向以我為榮。在和表弟相處的時候,我還學會了寬容別人,學會了體諒父母。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清晨要早起,晚上要遲睡。人的一生很短暫,轉眼間從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此時的寶貴時光。我們所明白的魯迅先生,一生都在與時間賽跑。他在課桌上刻的“早”字至今還印在我的腦海中。地球上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經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要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就是我的座右銘,所以我會時時刻刻提醒自我,要做一個和時間賽跑的人。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無變。”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要通報一聲,以免父母掛念。平時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選定的職業或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輕易改變。以前我去哪里玩,都不告訴父母,回來的時候也不聲不響的。自從我明白了這句話后,決心改掉這個壞毛病,做一個讓父母放心的好孩子。
《弟子規》是我的良師益友,和它朝夕相處,我就會成為一個既懂事又歡樂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9
聽人說《弟子規》的道理很簡單,早就知曉,我很是羨慕。《弟子規》讓我在快樂中得到了提升,也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它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著我幼小的.心靈。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早點知道這些道理,也許我的成長歷練會大不相同。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成——————”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有很多我卻做不到,以前覺得父母愛子女都是理所應當的事,身在福中不知福,無法體會父母的艱辛和苦衷。“親所好,力為具;親所嚴,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父母辛苦供養我上學,而我卻不能如他們所,讓他們非常失望;父母委婉的建議,我不但不聽,還會覺得恨厭煩,有時甚至故意和父母唱反調。自從學了《弟子規》,我才知道,家庭、事業和身體的好壞,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乃孝之始也。
讀了《弟子規》,作為一名小學生,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啟示: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孝敬父母,說話做事要小心仔細,多和思想高尚的人在一起;在學習之余,要多讀書,多學習一些科學文化知識。這個道理也許人人皆知,但是做起來人們往往忽視了如何付諸行動。
《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我受益匪淺。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10
作為家長、老師的我,自從學習了《弟子規》這本圣經,更使我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忠孝思想不可丟。”有德有才為上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乃危險品。可見“德”的重要。作為父母,為了不讓自己的子女成為次品,更不想讓其成為社會的危險品,我們應該怎么辦?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弟子規》以“入則孝”開篇,更凸顯其意義的重大。在這方面,我言傳身教,以身作責,為孩子做榜樣。
我母親已有八十多歲了,從去年身體一直不好。因為在本村,我會時不時的過去照看,尤其在星期日或下雨天,我會經常陪在母親身邊,為母親鋪床、洗腳、提水、看火,陪母親說話、聊天等,以盡做女兒的孝道。有時下班或星期日,我會帶著孩子過去。當看到我為母親端煤時,孩子便說:“媽,還是我來端吧!”有時還會主動問我“媽,今天給姥姥干什么?”“端玉米軸兒”,直到把箱子端滿為止。孩子這點小小的舉動,也正用行動詮釋了“孝”的意義。就在兩個月前母親住院期間,我由于外感風寒,從醫院回家時突然感冒了,肚子疼、渾身疼得不愿下床。兒子按照我的教法,親自為我沖藥、熬粥喝,看到這些,我還真有一點小感動。孩子今年雖然還不到十周歲,但我覺得真的長大了,學會照顧自己的媽媽了。此時我也正聯想到《弟子規》中說到的“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這幾句話。是呀,是弟子規教育了我,教育了我的孩子。
“出必告,反必面,”“事雖小,勿善為,”“物雖小,勿私藏”……這些,我的孩子做到了。不管上學還是放學回家,都要打招呼;違反道德的事不會去干;不是自己的東西,肯定不會據為己有,哪怕是家里柜子上放著的錢,他也不會私自拿走,甚至買東西找回的錢也會如數交還。以前教育孩子的道德規范,如今在《弟子規》中逐一得到了體現,這更使我認識到“孝”的廣泛。“親所好,立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我們永遠都要記住:為人子女應“以孝為先”。
以前總是認為:孩子還小,在和長輩或他人相處時不嚴格要求他們,好吃的好玩兒的都給孩子享用,以至于他們認為這些是理所應當的,不知道禮讓長輩及他人,養成了不少的壞習慣。《弟子規》指導我們:“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長者立、幼勿坐”。
記得剛開始學習《弟子規》時,我從電腦上找出來并為孩子做了解釋。當時我是站著說的,剛說完“長者立,幼勿坐”,孩子便說“媽,你快點兒坐吧,要不然我都不能坐。”一句出于淘氣的話,卻讓我的心里有一點兒暖融融的感覺,說明孩子懂得了什么是“長者立,幼勿坐”。在以后的日子里,也漸漸地付諸于行動。[平時吃飯時,孩子的爸爸沒有下班回家,就讓孩子先等一等;有了好吃的就先讓孩子撿好的先給奶奶送過去;如果在奶奶面前說話聲音大了,我馬上會提醒孩子:尊長前,聲要低;當我說話聲音大時,孩子也會比出食指在嘴前做出“噓”的動作來提醒我。就這樣,我們互相勉勵,比以前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以前我的孩子上學經常忘記帶東西,物品隨處亂放。因缺少事先計劃和準備,以至到時東找西找,匆匆忙忙,身心慌亂,錯誤百出,結果耽誤時間不說,還經常發生口舌,使家庭氣氛緊張。在三年級的時候就有過好多次,不是忘記帶英語書,就忘記帶語文書,要不就是忘帶彩筆,紅領巾更是,找不到五間屋子就帶不上。因為我要上班,奶奶也跟著找,本來早晨的時間就不多,這樣搞得就更緊張了。通過背誦理解《弟子規》,孩子更直觀地認識到“事勿忙,忙多錯”的道理。《弟子規》“謹”的`一節,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逐漸警惕自己的言行,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在逐漸養成。如“起床、盥洗、穿衣、吃飯、坐立走”等。孩子的進步使我們做家長的感到無比欣慰。
《弟子規》不僅是教育孩子的,也是教育我們的。作為家長的我們,首先做好孩子的領路人,成為孩子成長的榜樣。其實我的這點做法不足掛齒,距離《弟子規》的要求還相差甚遠。但為了我們的孩子,也為了家庭與社會更加和諧,我希望我們能夠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11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儒家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學文等思想都在《弟子規》中有明確的行為規范。那么,這些行為規范對于現代人會有什么作用呢?我是帶著疑問、好奇的心去拜讀的這本書。
《弟子規》那本金色的小書,短小而精悍。傳承著中華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凝聚著一輩輩人。
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里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澤凊。晨則省,昏則定。
我讀它、品它,學會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規》中的《入則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讀了弟子規中的的《入則孝》后,讓我感到十分慚愧。原以為為父母做幾件家務事就是“孝”了,現在才發現其實什么是“孝”我一點都不懂。反而,父母對我百依百順,照顧到家,我想要的東西想方設法的滿足我,還反倒覺得父母為自己做的是理所當然,甚至有時候他們對自己過于擔心還覺得他們很煩,討厭他們。我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當父母呼喚我們的時候,應當立即答應,不能遲緩,執行父母命令時應當立即行動起來,不能拖延偷懶。
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時,我檢討了自己,發現我們不一樣了,玩電腦、打游戲??很忙,父母喊好幾聲我根本就不聽,邊打游戲還邊說:“你煩不煩,叫一聲好了,還連續叫五聲,真討厭!!!”大人過來拍我肩膀,我很惱火地說:“你好煩人哦,你看你看,我這一關沒過去,又被別人打死了,就是你。”如果爸爸媽媽說去樓下買個什么東西,我會很不耐煩的,不情愿的去,心里還會有所怨言,弟子規,讓我深刻醒悟到自己的錯誤,我會在今后加以改正。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從這句話中我知道了: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的聽明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的接受。上高中的時候,因為談戀愛,所以學習成績直線下降,爸爸找我談話,問我為什么成績會下降的這么迅速,開始的時候,我會說:下次我一定努力,因此,爸爸也沒有追究,相信了我,隨著高考的臨近,我從班級的前幾名掉到十名之后,爸爸似乎知道了我在上學期間談戀愛,
不誤正業,很嚴厲的批評了我,我當時特別不服,沒有悔改,和他大吵了一架,現在想想自己真的很過分,說的話一點也不像晚輩,沒有禮貌,弟子規讓我再一次得到了升華,從此以后,我對待家長的教誨認真聽取。
父母呼,父母命,父母教,父母責是所有人生命過程中都會出現的事情。這個父母句4次重復父母,說明了父母的重要性。父母把我帶到了這個世界上,給了我生命、給了我體膚、給了我智慧、給了我力量,他(她)們是我的啟蒙老師,是我的良師益友。那么,我應該怎樣孝順自己的父母呢?
孝順孝順,首先要從孝順自己的父母開始。
“孝”的結構是上老下子,是強調血緣延續的重要性。今天的長輩是昨天的小輩,今天的小輩是將來的長輩。小輩不孝敬長輩,你又憑什么,又怎么能夠指望當你成為長輩后,你的小輩會孝順你呢?
孝是沒有條件的。
冬則溫,夏澤凊。晨則省,昏則定。
冬天寒冷的時候要伺候父母,使其溫暖,夏天炎熱的時候則讓父母涼快。早上向父母請安,晚上要伺候父母安眠。由此,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東漢年間的黃香,早年喪母,與父親相依為命,冬天黃香首先睡在席子上,用自己的體溫把席子弄暖和。然后,再讓父親去睡。夏天,黃香用扇子把席子扇的涼快一些。這樣父親就能安然入睡了。
“臥冰求鯉”同樣講的.是孝是沒有條件的這個道理的。西晉時期的王祥,母親早亡,他一直和父親及繼母生活在一起。而繼母總喜歡在父親面前挑弄是非欺負王祥。所以,王祥從小也就失去了父愛。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王祥仍然拼命滿足繼母的要求。有一次,繼母病了想吃鯉魚。可大冬天的,河里的水都結冰了,怎么辦?于是王祥脫下衣服,趴在厚厚的冰上,用自己的體溫去融化冰。我深深的被王祥的這種孝心感動了。回想自己平時跟媽媽說話時,經常用命令的口氣說:“媽,你快去給我倒杯水”、“媽,你給我點零花錢”??學了《弟子規》之后,我發現我用“您”來稱呼父母了。學著用商量的、請求的語氣和父母說話了。
父母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他們溫暖的大手緊握你的小手;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們擁入他們暖和的懷抱;當我們學習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為我們耐心的講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對我們無私的付出。你們發現過嗎?他們頭上已悄悄爬上歲月的痕跡——因我們而生——那一絲絲銀發??
感恩父母,他們只需要你以后過得好就好,他們只需要你在他們工作勞累時在他們耳邊輕輕說的那一聲:我愛你們。他們或許也不需要這種溫馨的話語,或許他們所需要的是我們的一個輕輕問候,一個關懷,一個懂事的行為,一個好的成績,對于那些成家立業的孩子,家中父母需要的是他們的常回家看看。
父母是我們這一生中,為我們付出最多的人,他們毫無私利,毫無所求,他們只是一種默默
無聞的愛的奉獻,他們為我們付出了汗水,青春,付出了一切,需要的就是我們的開心,我們的幸福。沒有任何人能與他們相比較,我們得懂得一個人的根本,就是去孝敬父母,尊敬父母,可有些孩子連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沒有,整天只知道讀書,成了高分低能的人。父母過分的溺愛孩子,把孩子培養成溫室的花朵,他們往往經不住風吹雨打;還有些孩子不尊敬父母、長輩,認為父母、長輩所做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他們體會不到父母、長輩的良苦用心,這都是不可取的。尊老愛幼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作為新時代的我們也應該具備這種美德。
《弟子規》給我最大的教誨就是“孝”,這也是給我感觸最深的,讓我今后更加的懂得去孝敬父母,讓我不再刁蠻任性,不再做家中的公主,讓我學會了作為一個乖巧女兒所應該做的事情,從此以后,我要以《弟子規》來時時刻刻檢討自己,端正自己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12
弟子規讀后感 現今有很多人都誤以為在現在文明的社會,高科技、高物質享受的社會當中,傳統的文化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所以有很多古圣先賢所留下來的這些文化精髓,可以說是遭人所遺棄,很多人都不曉得這些寶藏它的可貴。尤其近一、兩百年來,中國遭受極大的動亂,許多的傳統文化道德都在這個蕩亂的時代當中,被破壞殆盡。尤其是道德,德教,在今天可以說是已經完全失去了。很多人也很感嘆,當今的社會不安寧,人在茫茫的人生當中,不知所為何來,可以說是茫然無知。
我們再看世界的動態,我們也可以從最近這種局勢的發展,深深感受到世界的災難一天比一天的嚴重,許多有志之士也莫不為這樣的時代潮流在擔心著。我們也深信,如果再不好好挽救這個社會,這個世界恐怕岌岌可危了。 我們都知道,人一生出來,與我們最接近的就是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才能孕育優秀的下一代。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社會它的動亂,我們可以說源于家庭不健全。我們如何來改善這樣的社會,應該要從教育著手,而教育最根本的基礎點,就建立在家庭當中。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有可能學校的教育,社會教育才有可能更進一步的發揮出來。所以在今天當中,我們為什么要來學習
《弟子規》?也就是這個原由。
《弟子規》,它是一本教我們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礎規范。每一個人能了解你應當如何做人,不但你個人的修身會得到進步,在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滿,子孫也都可以興旺,都可以得到這些良好優秀的賢子孝孫。
所以在古時候,他們非常重視兒童教育,從小就了解應該如何把小孩教好。為什么他們這么重視?因為小孩一生出來,他沒有受到社會的污染,他很純潔。在這個時候你好好的教他,你教他善,他就是善;你教他惡,他就變成惡。你教他讀書,他就會瑯瑯上口;你教他跟兄弟姊妹友愛,他會友愛。你講故事給他聽,他能牢牢的記住。所以如果錯過小孩這一段學習的這個時段,就非常的可惜。
我們也看到很多家長他們憂心忡忡,覺得自己的子女很難教,不曉得如何教起;也很擔心社會里頭有那么多的誘惑,即使在家里好好教,都恐怕抵擋不住外頭的誘惑。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如果每一個做家長的,他都有省悟之心。什么省悟之心?有那種憂患意識,如何把自己的子女從家里、從根本做起。每一個做家長的,他們能如此做,更進一步,做家長的也學習《弟子規》,你就可以以身作則做很好的表范,讓子女來效法,這樣可以說是相得益彰。
所以,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不會做人,這一生也休想有很好的成就。
首先,我們就從總敘開始看起。一本書,它的開頭總是會有提要,提要就是總綱領。看到總綱領,我們就能清楚的知道,它的內容所講解的是什么。所以,“總敘”就是勾勒出《弟子規》這一本書,最主要的綱領有哪幾項。《弟子規》這一本書,可以說完全融入儒家經典的精華。從“學而篇”里頭所摘錄的一章叫“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從這一章所摘錄出來,也就是儒家教導所有學生、弟子,應該要如何盡到一個人的本分。后頭展開來看,完完全全都是教我們如何落實。我們明白《弟子規》的綱領之后,我們也要深入它的義理所在,能完全明了它的內容義理所在,我們才有辦法去落實。
“弟子規。圣人訓。”我們剛剛有提到《弟子規》就是從《論語.學而篇》所摘錄出來的,完完全全都是儒家它的經典重要所在。此地講的‘圣人訓’,我們狹義的來講,可以說就是孔老夫子;廣義來講,我們都曉得凡是古圣先賢、列祖列宗,只要他們有好的典范,他們有立教于后世的,值得我們后人學習的,我們都可以稱為訓誨、訓勉。所以我們此地所講的,它是有范圍的,所指的圣人是指的至圣先師孔老夫子,孔夫子他教我們應該如何從家庭、從自身做起。其次“首孝弟。次謹信。”最重要的我們要明了要從‘孝弟’著手。我們都曉得,我們的身體是來自父母,所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們既然已經深深
的明白,我們是從父母那里所來,我們就應該要知恩感恩。能知恩感恩,這個孝心才會生得起來。我們看看這個“孝”字。孝,從它的造字由來,是一個“老”字,再一個兒子的“子”,也就是指兒子背負父母,背負年紀大的父母。它告訴我們一個意義,就是代代相傳。我們要代代相傳,我們就要效法父母,我們就要照顧父母,我們就要孝順父母。能孝順父母,我們才能稟承父母的志節、父母的志向。父母對我們的期望,我們也應該好好去落實,這樣才能代代相傳。而不是我們現在當今人所感慨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如果一代不如一代就不叫代代相傳,就一代比一代差了。我們能代代相傳,是表示我們能接受父母的教誨,我們能承傳父母所留給我們的一些德教,我們再傳下去。“弟”,弟的意思,此地的“弟”應該讀成“悌”,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們現在豎心旁的“悌”。我們看一個“心”,再一個弟弟的“弟”,我們就曉得,做哥哥的他心里有弟弟的存在。什么意思?就是做哥哥的他知道懂得來照顧他的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愛他的哥哥,也要尊敬他的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愛。“友”,古人的造字就是兩只手疊在一起。我們都曉得,兄弟姊妹都是從父母而出。在父母,視所有的兄弟姊妹,他的這個子女完全都是一樣的,都是同氣所生,就好像一棵樹木一樣,同氣連枝。子女就像枝干一樣,父母就像樹,樹本身的樹干一樣。所以為人子女的,不但要孝順自己的父母長輩,
而且在兄弟姊妹當中,還要彼此友愛,相互的照顧。我們想一想誰跟我們最親?在家庭里頭,父母之外,就是兄弟姊妹。兄弟姊妹不親,又親誰?所以圣人告訴我們,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先懂得要孝;要行孝,要行悌。這兩樣你都完全明白,你能做到了,再來我們就要懂得如何修身養性。修身并不是很困難的事情。所謂“修身”,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修正自己不對的種種的言行舉止。所以接下來圣人告訴我們,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態度、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言語,一切的造作都要謹慎。簡單的講就是要有禮節,要知道制止自己不對的行為,要了解我們做任何一切事情都要合乎禮。什么叫合乎禮?就是你內心當中,要心存有恭敬之心。
我們想到現在的人誰都不服誰,誰都高喊自由的社會里頭,人因為有這樣錯誤的觀念,自由就是為所欲為,所以社會才會這么紛亂,家庭才會不合。家里的成員才幾個人,往往沒有辦法和睦共處,所以家庭不幸福,在社會怎么會安定?人與人相處怎么不會紛爭?所以懂得約束自己,懂得禮貌,懂得一切都有恭敬心,我們在立身處世方面,就可以得到和諧。人人都能如此,社會哪有不安定的這種情形!
你的修身做好了之后,我們接著還要下一步,還要再下一步,更提升人生的境界。這個時候我們要培養愛心,培養自己的慈悲心。
接下來我們再看“泛愛眾。”這句。孟子說到人皆有惻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13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一聲聲稚嫩的童聲為我拉開了桌上那已被陽光照耀得暖融融的書本。是古代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孔子教誨的精華,流傳千年而不變,孔子信仰著“百善孝為先”的說法,他的弟子們用短短的三言韻語簡潔明了地指示出學生該走的正確的道路,我也受益匪淺。
孝是一個人應盡的職責,讓每一個老人都能享到天倫之樂是我們這些做兒女的責任,可又有多多少人為了一張張花花綠綠的鈔票喪盡了天良,干出了如同禽獸一般的事。《弟子規》中有一句話:“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意思是:冬天要讓父母溫暖,夏天要讓父母涼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請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孝者就是如此,黃香可謂是古代難得的`孝子,他的母親在他9歲那年因病去世,父親的身子也很虛弱,他從小就很懂事,家里的苦活累活都是他承擔起來的。夏天的傍晚,太陽雖然已經躲到了山后可床上的枕席還是如火中燒般的滾燙他就搖著蒲扇把枕席扇涼,讓父親舒舒服服的入睡;冬天,他更是用自己的體溫來溫熱父親的被窩。
再想想我呢?父母對我盡可能地滿足我的欲望,希望我過一個快樂開心的童年,而我有時卻對他們有種種的不滿,我現在很后悔,后悔我以前的歇斯底里,后悔對他們發過脾氣……
總之,弟子規讓我懂得了許多,讓我更加深刻的理解到:這世上,孝可以讓人更加美麗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14
或許作為學生的同學們會說,現在我們還是學生,這對我們來講還是很遙遠的。真的遙遠嗎?一點也不遙遠。我想問一句:身為學生的我們,除了向父母要錢,你一個月還會打多少次電話回家問候父母,問候家里的一切呢?不要省幾塊錢的'電話費,不要以為父母并不在意這些,要知道在你特地打電話回家關心他們時,他們是很欣慰的。只是我們不懂,所以往往就吝嗇了關心父母的話。你還在等什么,馬上拿起自己的手機給自己的爸爸媽媽打個電話吧?/p>
孝,并不是要讓你為父母做上什么驚人動地的事,實際上最平常最基本的關心、問候又何嘗不是孝道的表現呢?“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人世間最遺憾的事。雖然我們不能像《弟子規》書中寫的那樣“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孝敬父母,但起碼不要讓這樣的遺憾一而再再而三發生?/p>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15
今天,天空陰沉沉的,太陽躲到云彩里睡大覺了。我拿起了《弟子規》這本書,細細地品讀起來。讀到“父母叫,須靜聽;父母責,須順承”時,我深受啟發。
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我們好,應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父母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讓父母生氣、傷心。讀到這里我感到非常慚愧。平時,每當爸爸媽媽教育我怎么做人處事時,我只會一只耳朵聽,一只耳朵扔,把它當做耳旁風,根本不放在心上。我要是做錯了事,爸媽說我,我會想盡一切辦法為自己辯護,把黑板說成白板才罷休,有時氣得爸媽哭笑不得。
總之,通過學習《弟子規》使我受益匪淺,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我以后要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再也不讓爸爸媽媽操心了。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16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圣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了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等。在做到這些后,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細讀《弟子規》,發現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卻是我們最無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訓誡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關懷朋友,都因為心懷感恩,正因為感恩,所以對人對物多了虔誠的敬仰之心,尊敬發至內心,而后謙虛謹慎的做人。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做人的一些規范和道理。令我感觸最深的是“事勿忙,忙錯多,勿畏難,勿輕略。”這一句。意思是:做事不能匆匆忙忙,否則容易出錯,不要怕困難,也不能隨便敷衍了事。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簡簡單單的二十四個字概括了整篇弟子規的資料。第一句話就點明了弟子規是圣人們對我們的教導。后面十八個字把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七個部分都概括了,弟子規本身就講的是做弟子,做學生,做兒女的規矩,于是我們便帶著這樣的想法,開始讀弟子規。
初讀弟子規,并沒有什么太大的感受,等讀了五、六遍,六、七遍以后,才琢磨出點意思來,我反復讀,感受越來越深,這時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講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細心謹慎,要講信用。“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講的是和大眾相處時要相互愛護,并且親近有德行的人,多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十分重要不做不行的事,如果做了之后,還有剩余的'時間和精力,就能夠好好的學習對自我有幫忙的知識了。整篇文章都在講應當怎樣做兒女,應當怎樣做學生,應當怎樣做人。
我在讀弟子規,必須少不了父母的陪同。于是,我們一齊讀弟子規,理解弟子規,交流心得。有一天,我在爸爸的手機上看到一條信息,叫養生小專家。里面說修身養性排行第一的就是寫毛筆字。因為我也寫毛筆字,所以我也深有體會,你在不靜心的情景下是寫不好字的,可是你沉下心來寫一會兒,心就會靜下來。正如“余力學文”一段中的“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說的一樣,你不好好寫字,心靜不下來,沉不住氣,在心理上就會得疾病了。古人在清朝康熙年代就已經明白這個道理了。
在弟子規里,在家要孝順父母,要虛心聽從父母的教誨;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并要學禮、懂禮等;為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我的言行舉止,衣著要端正,說話要禮貌,懂得反省自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人在世上還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我的品行修養,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強人所難等,這些是我得到的啟發。
我不明白能夠用什么樣的語言來稱道這本書,覺得自我粗淺的贊美難以表過這本書資料之精致、意義之深遠。這是一本從古到今都讓人受益非淺的書,也是一本洗心凈腦的書。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于那言簡意賅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大愛、濃情、和諧、平實……生活在當今的時代,人們的內心浮躁,逐漸失去了那原始的寧靜和純真。在我看來,《弟子規》就是這樣一本能夠讓人返璞歸真的好書,在此推薦給大家閱讀,期望大家有所收獲。
讀完弟子規,理解完弟子規后,
我已經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明白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樣才能做呢學知識。怎樣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必須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忙我發現我有些地方做得好,也有些地方做得不到位,好的地方我會繼續堅持,并發揚光大,不好的我會改正并做到更好!,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我的。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17
最近,拜讀了我們祖先的杰作《弟子規》,這本書全文可是360句,計1080字,其基本資料,是融合古代圣賢對青少年學生的訓誡,教誨青少年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弟子規》即據此編寫,先后有序地講解了學童們孝敬父母、關愛兄弟、修身養性、為人處世、讀書求學的生活基礎規范。這本書分為入則孝、處則弟、謹篇、信篇、泛愛眾、親仁和余力學文。
細細品味后茅塞頓開,平時里對人生的點滴感悟都在圣賢的教誨中有明確的答案,字里行間充滿著人性的真正體現。
在弟子規第四課"信",我明白了能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實踐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母親履行的職責像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職責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凈心田。父母永遠的付出,不曾為回報等待,一心守候,只為子女成材。我學了"入則孝"以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一個對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如果說他能夠干成大事業,那也許是一種巧合;一個不懂得禮節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終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
《弟子規》里面的資料還有很多很多,需自我去細細品味。
生活似酒,人生像畫,歲月如歌。或許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許多酸甜苦辣,才會使歡樂的滋味更加甜蜜。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這是弟子規第一段。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是教做人,"有余力,則學文".而我們此刻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學文"上,大大忽略了做人教育。雖然也有品德課、政治課,卻只是背書、考試,過后水過鴨背,什么也沒留下,更別提深入骨髓的東西了。這是我們現代教育的最大失誤。
弟子規如何教孩子做人呢?這一段講的是總的原則,后面還會具體事情具體說。總的要求是:首先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一切言行謹慎、講信用。對待大眾平等仁和,親近仁德的人,向他學習。能夠做好這些,還有精力,才能夠學習知識,如果做不好這些,學習知識是沒有用的。
這個總的教育原則,到今日也是十分有意義的。如果每一個人能夠做到這些,我們的和諧社會才是能夠期待的。機器人能夠把全世界的知識放在自我的芯片上,可是他們沒有血肉,沒有靈魂,因為他們無法做到"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我們的教育,是要教育出一群機器人呢?還是要教育一群人?
現代生活的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心理壓力增大,子女教育困難,鄰里關系緊張,同事之間互相猜忌。應對這些問題,每個人總是想盡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擺脫以上煩惱。可是,最終的結果只是顧此失彼,不能到達真正意義上的歡樂。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18
學校近日舉行了“國學經典朗誦活動”,我有幸閱讀了中國遠祖著作——《弟子規》。其中,我明白了做人要孝順父母和誠實守信這兩個道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掀開《弟子規》的扉頁,這短短的二十四個字引起了我的深思。在古代時,人們已經懂了“百德孝為先”的道理。可如今,我們卻對父母橫蠻無理,應對父母的熱切呼喚,我們卻不理不睬;應對父母的再三交代,我們只是口頭答應,卻遲遲不肯動身;應對父母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并非虛心理解,反而強詞奪理……為此,我們應在“孝”上下苦功,盡量做到“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
做人不僅僅要孝順父母,還要誠實守信。這在《弟子規》中的“信”便有提及——“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其意思是:開口說話,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必須要遵守承諾,沒有本事做到的事情不能隨便答應,至于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的確,古往今來,人與人之間十分講究誠信,所以,我們要時刻牢記著“輕諾必寡信”的忠告;堅持著“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信念;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經過這次活動,我不僅僅對《弟子規》有了認識,還樹立了新的人生觀。在以后的歲月里,我應當嚴以律己,做一個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和知書達禮的人。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19
今年寒假,學校要求我們背《弟子規》。回到家我問媽媽什么是《弟子規》,媽媽說《弟子規》主要講在學習和生活中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媽媽還說要我對照自我的行為認真閱讀,背誦。我一聽來了興趣,心想自我平常是家里的乖乖女,應當不會與書中所說的有多大差距。
我每一天詳細閱讀《弟子規》卻發現自我在學習和生活中有許多缺點。
《弟子規》中說:"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可是我偏偏和書作對,我的書桌上放著練習本,練習冊,漫畫書……所有和學習有關,無關的書全都放在書桌上,東一本,西一本,我的書桌成了"舊書攤",要想找一本急用的`書,有時比登天還難。此刻我得好好收拾收拾,堅持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弟子規》中還說:"出必告,反必面。"可是我出去玩卻常常忘記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出去玩,沒有告訴媽媽,我回到家里媽媽狠狠地說了我一頓,我讀過《弟子規》以后,我明白自我做的不對,我出門時要和媽媽打招呼,回家時也要跟媽媽說一聲。這樣媽媽就不用擔心了。
我讀完了《弟子規》,了解了自我的缺點,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我必須要改掉缺點,做一個完美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20
學習《弟子規》,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僅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它告訴我們做人首先要尊敬、孝敬父母,是父母生育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弟子規》里有這樣的一句話“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都要盡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不能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如果連自我的父母都不愛、不孝敬,又怎樣能去愛別人呢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個人如果對自我的父母不孝順、和兄弟姐妹朋友不和睦,那么他的孩子都會看在眼里,有一天他的孩子還會去學習,自我的行為不光會影響自我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記得有一則小笑話是說,有個老人年紀大了,雙手經常哆嗦,他的兒子兒媳嫌棄他,有一次吃飯的時候,老人打破了一個碗,老人的兒子兒媳十分生氣,對著老人發了一頓火,從此之后,讓老人用木碗吃飯。有一天,這對夫婦發現自我的兒子在玩木頭,就問兒子在干什么,兒子說在給他們做碗呢,等到他們老的時候給他們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孩子最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身教。
如果每一個人能夠做到,我們的和諧社會才是能夠期待。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21
在學校的統一要求下,我讀了《弟子規》。《弟子規》原名《訓蒙文》,作者是清代康乾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后來清代儒生賈存仁將其修訂和改編,并將書名改為《弟子規》。其內容采用論語中的“學而篇”第六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一共三百六十句。其核心思想是孔子的“孝”“悌”“仁”“愛”,具體列出了為人子弟在家和外出時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求學等方面應有的禮儀和規范。我學習《弟子規》,主要有以下感想和體會:
一、我們要孝順父母
我們要聽從父母的`吩咐,為父母分憂,不讓他們擔心。“百善孝為先。”《弟子規》告訴我們要孝順長輩。孝的第一步是傾聽和了解父母的需要,第二步是按照父母的需求努力實踐。我常常十分愧疚,因為我最大毛病就是拖拉、偷懶。父母叫我做事時,我常常拖一兩個小時,有些事甚至一兩天不去做。孝為百善之首,我連這么小一點事都不能做好,怎么對得起父母?
二、我們要懂得如何為人處世
《弟子規》提倡對長輩要“孝”,對平輩和朋友則要“弟”。所謂“弟道”,即一種守望相助的同胞之情。我們與人相處懂得謙讓,出門在外要注意禮節。喝東西、吃東西時,或落座或走路時,都應該長者在先,幼者在后。會餐時,在座的如有領導、師長,不要看到遠處一道自己喜愛的菜,就不管不顧將其撩過來放到自己跟前,或者只盯著一兩道菜,別的菜連一筷子都不伸。這些禮儀是對長者的尊重,也是個人修養的體現。
三、我們要管理好自己
我們要生活有規律、外表整潔、愛干凈、行為規范,把自己變成一個有涵養有內涵的人。處事要穩重,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在做事時不會出現大的錯誤與瑕疵。給人良好的感覺很重要,一個衣冠不整的人不會有人愿意接近,一個過度飲酒,出入不良場所的人也不會有所成就。行為不端正的人不會讓人放心與信任。
四、我們要講誠信
凡出言,信為先。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相信大家都明白,造謠生事,敗壞他人名譽是極其可惡的。不要輕易承諾,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五、我們要懂得仁愛
眾人平等,不管是誰都有愛與被愛的權利,你不喜歡但是你不能傷害他,對好人贊嘆與傳播,對惡人制止、適當包容、教導、感化。
《弟子規》是古代圣賢的智慧結晶,它語言清晰明了,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文筆自然流暢,樸實無華,影響深遠。它是一本優秀讀物,對我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和行為道德,有著重要作用。在我看來,《弟子規》不僅是一本好書,而且是一面鏡子,一面幫助自己不斷完善自我、提高個人素質、培養良好習慣的鏡子。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22
利用暑假,我好好學習了《弟子規》。《弟子規》里教我們許多良好的習慣、品質,對我們與人、親友、社會交往,培養良好的品質有著很大的幫忙。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當我讀到只一句時,對這句中的“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不怎樣明白,于是便好奇地翻開這句的.解釋:讀書的方法要注意三到,就是信道、眼到、口到。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地做到。讀書是正在讀這一段就不好想到別的一段。這段還未讀完,不好應為沒有興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別的一段,而東翻西閱,比坑定寫信來,按部就班地讀完。讀書是要有規范,讀一本書或一門功課,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正因時刻剩余,等期限快到了才開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因此一規劃好就要開始趕緊用功。原來是這意思。看來,《弟子規》中的文言文字雖少,但表達的意思卻很深奧,值得我們去學習,探究里面豐富多彩的人生哲理。
平時,我在寫作業時經常分散注意力,一會兒玩筆,一會兒喝水,一會兒想別的事。記得有一次,我汗流浹背地走回家,喝了水,吃了東西后,就急忙打開語文評價手冊來訂正。沒有仔細看原文,草草地看了題目就盲目地把答案寫了下來。結果,第二天老師批改完后發下來,我打開本子,上方寫著三個鮮紅而又醒目的字:看原文。我只好仔細的熟讀原文。“找到了,找到了。”就是這句,我高興地說。看來,只有認真仔細地明白、思考才能把每一件事做好,做完美。
《弟子規》里還有著許多“規矩”,等著我們去學習,去明白,去體會。
《弟子規》里這些“規矩”看似平常無奇,但做起來卻不容易,如果我們認真去踐行,給父母開來的快樂是無限的,給自己帶來的收獲也是巨大的,因此,我們從小就要養成好的言行舉止、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將來,必須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就。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23
早就有了《弟子規》這本書,但在最近認真讀了它,才真正懂得這本書的重要意義。《弟子規》是中國很早以前的啟蒙課本,相傳是清朝李毓秀所著。它主要記載了古代圣賢對學生的'訓示。認真閱讀這本書,在讓我們體會先人智慧的同時,還教育我們如何孝敬長輩、如何禮貌待人、如何為人處事等等。
讀完《弟子規》,令我記憶深刻的一句話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要及時答應,不能慢慢吞吞的。父母交代你做什么事情,應該立即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辭偷懶。讀著這句話,我就聯想到自己。平時,奶奶讓我去洗澡,我總是用“等一會”來敷衍奶奶。等過了一會,奶奶又來叫我,但我可能被好看的電視節目所吸引,還是那句話“等一會”。時間等久了,經常逼得奶奶把電視關了,再拉我去洗澡。我知道自己這個習慣不好,通過學習《弟子規》,今后我一定要改掉這個壞習慣。
《弟子規》里還有這樣一句話“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對我很有啟發。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有一次,妹妹來我家作客,而我卻為了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和妹妹爭吵起來,爸爸媽媽有些責怪我不懂事,不該和妹妹計較,應該讓著妹妹,我還不理解,覺得爸爸媽媽是在護著妹妹。現在我真為自己當時的想法感到慚愧。
《弟子規》讓我知道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24
每天放學后,回家的路上,我總是抱著一本摯愛的書,那不是小說、散文,而是《弟子規》,這本我看得最多的書。
《弟子規》是一部針對孩子的行為規范,全部都是需要身體力行的內容。
老師說過,《弟子規》可以略讀,但我還是忍不住細細品讀,那每個三字韻語都教育了我太多。我記得最熟的一小段是:“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劉備訓子有句名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里也是這個意思,指有些事情不能做,當孩子做了不該做的事,無疑是給父母丟臉,那么作為孩子就有虧欠了。同時給了我深深的警醒:我們做的任何事情自己承擔沒有錯,但是我們更是代表自己的父母,作為人子決不能給自己父母丟臉,所以我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更是要為自己和父母想想,腦子清醒做該做的事。
“親愛我,孝何難。親贈我,孝方賢。”這句是天下子女們都應該知道的.,人與人的感情是相互的,一般家庭中,父母對子女都懷有與生俱來的愛;但在有些問題的家庭,父母跟兒女關系并不融洽,甚至有深刻的沖突,不管是哪種,作為孩子都應該有思想地孝順父母,這就能展現子女的道德水平了。論父母對自己怎么樣,我們都應該寬容善良地對待父母。更是告訴我們孩子:要孝敬父母,哪怕你覺得父母對你不那么好,但,他們畢竟是父母,你無權選擇父母!
《弟子規》是我的老師,他教育了我各種“不能”和“必須”,我看完了這一頁一頁密密麻麻的螞蟻,我仿佛瞬間長高了一大截,肚子里的墨水更是多了不少:及時改錯誤、尊師孝父母、未真勿輕傳、長者先幼者后……我最強烈的感受就是我們孩子要需要懂得好多,但是這些卻極其重要,因為只有做到這些才是一個有道德有素質的文明中國人,這更是我看了許多遍這本書的原因。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25
讀了《弟子規》這本書,我發現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同時明白了很多做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
有一次,我對姐姐說:“李澤涵,給我倒杯水。”現在想想,這是不對的`,自從我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學到了“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以后,每次我都有禮貌地喊她一聲“姐姐”。
還有一次吃飯時,媽媽把飯端來,我就自顧自地吃了起來,完全沒有想到剛剛辛苦勞累的媽媽。學習了《弟子規》的“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后,我每次吃飯前都等父母坐下后,我才坐下。以前我都是想著什么事情,總有媽媽幫著做,衣服脫了亂放,飯吃完了碗筷亂放。自從讀了《弟子規》之后,我明白了現在我長大了,懂事了,應該試著幫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弟子規》中說:“出必告,反必面”。以前我出去玩都常常忘記跟家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去同學家玩,沒有告訴媽媽,媽媽以為我在小區里面玩,結果找了半天都沒找到人,媽媽擔心極了。我回到家媽媽狠狠地說了我一頓。我讀過《弟子規》以后,我知道自己做得不對,我出門時要和媽媽打招呼,回家時要跟媽媽說一聲,這樣媽媽就不用擔心我的安全啦!
《弟子規》使我懂得了:首先,要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做一個有孝心的孩子。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語言要文明,不亂罵人,做事要講信用,說到做到。和別人相處時要平等博愛,并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這些事都是每日不可不做的。
《弟子規》這本書教會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所以,今后我要多讀一些好書,這樣才能更加地完善自己。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26
或許作為學生的同學們會說,現在我們還是學生,這對我們來講還是很遙遠的。真的遙遠嗎?一點也不遙遠。我想問一句:身為學生的我們,除了向父母要錢,你一個月還會打多少次電話回家問候父母,問候家里的一切呢?不要省幾塊錢的電話費,不要以為父母并不在意這些,要知道在你特地打電話回家關心他們時,他們是很欣慰的。只是我們不懂,所以往往就吝嗇了關心父母的話。你還在等什么,馬上拿起自己的.手機給自己的爸爸媽媽打個電話吧?/p>
孝,并不是要讓你為父母做上什么驚人動地的事,實際上最平常最基本的關心、問候又何嘗不是孝道的表現呢?“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人世間最遺憾的事。雖然我們不能像《弟子規》書中寫的那樣“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孝敬父母,但起碼不要讓這樣的遺憾一而再再而三發生?/p>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27
我閱讀和背誦這篇文章后,使我懂得了以下六方面的道理:
第一節 使我懂得了我們要尊老愛幼,尊敬長輩愛護兒童。努力做到聽老師和家長的話,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情。
第二節 使我明白了兄弟同學之間應該和睦相處。決不能貪圖錢財。努力做到團結大多數人,做一個平易近人的好學生。
第三節 使我知道了只有早睡早起才能身體好,使每天都能精力旺盛地學好每一門功課。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嚴格遵守作息時間。
第四節 使我懂得了做人不能欺騙他人,只有誠實待人才能使他人相信自已。我們要做一個誠實可信的好學生。
第五節 使我知道了人們應該愛護花草樹木,保護好我們生活的環境。
第六節 使我明白了我們必須充分發揮自已的`聰明才智,我要必須充分表現自已的才華努力學好每一科功課,爭取做一個品學兼優的三好學生。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28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來說說我的讀后感吧!
在弟子規的.第四課——信,我知道了能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實踐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處事的基本原則。母親履行的責任像秦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責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凈心田。父母永遠的付出,不曾為回報等待,只為子女成材。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29
新的一年又到了,剛開學我們學校就舉行了誦讀,《弟子規》的活動,每天中午12:50我們全校就開始 誦讀《弟子規》了,當我聽到全校一起誦讀《弟子規》時忽然覺得身心舒暢多了 ,我在誦讀時了解了一些話的含義比如“冠必正,紐必結”意思是:冠必須要帶正,紐扣必須要扣上的意思。還比如“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意思是:借別人的東西要問問他行不行,如果不問就可以看做偷。再比如說:“恩欲報,怨欲望。報恩長,報怨短。”意思是:恩一定要報,但怨可以忘記。報恩一定要報得多,報怨可以報的少。
我覺得《弟子規》不僅是拿來背的,還要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但總而言之,統而言之我還是覺得學校這次,誦讀《弟子規》的'活動是很有價值,很有意義的一次活動。我希望學校多辦一些這樣的活動。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30
讀《弟子規》一書,讓我有愛心。文中寫到“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句話的意思是:“對于大眾要有關懷愛護的心,人與人之間應該和睦相處,因為我們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同一塊土地上。”我以前愛吃的不給別人吃,玩具不給別人玩。
讀了弟子規,我明白了人們應該互相關愛。
這次玉樹大地震,讓我想起要關心災區的小朋友。學校組織大家捐款,我把平時攢起來的`零花錢捐給了災區,讓玉樹小朋友們有學上,有飯吃。
《弟子規》這本書真好,讓我明白做人的道理。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31
今天晚上媽媽叫我練琴,我沒回答。
媽媽對我說“你的弟子規怎么背的.呀,不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嗎?這個不能只會背,最主要的是理解它的含義,并且照著去做。”我明白老師為什么讓我們背誦了。以后我一定要照著上面說的去做。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32
《弟子規》教了我許許多多的事情,有些事以前我做錯了,但是《弟子規》讓我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
我現在終于知道跟家人、同學、大家吵架,是很不好的,所以我決定不要跟大家吵架,多體諒大家,也要珍惜這段美好的`時光,把所有錯的地方都改過來。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33
這幾天背《弟子規》,我沒覺得有什么難的。跟《三字經》對比,《弟子規》比它簡單一些。《三字經》講的`主要是古代歷史。
《弟子規》講的主要是人的行為習慣,因為每天都要接觸到,所以好理解,就好背。背了《弟子規》,我就知道了很多事情的規矩,就知道怎么做了。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34
我讀了一本非常有意義的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弟子規》。
《弟子規》這本書是根據我國大思想家孔子的教誨編寫的,其中提出了許多日常行為規范,它教育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言行要小心謹慎,做人要誠實守信。我們在學會做人以后,還應該好好地學習,以獲取有益的學問。
《弟子規》這本書是我的良師益友,我要嚴格按照書上說的.要求自己,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35
文明,這是一個我們大家并不陌生的字眼,它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也是構建和諧社會、文化校園的重要舉措。多年來,我們學校一直把培養同學們的文明習慣作為德育工作的重點。這學期,我們不僅創編了實驗小學文明禮儀三字經,還在理解背誦《弟子規》的基礎上,開展了弟子規,我踐行的德育實踐活動。
《弟子規》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儒家經典,是華夏子女傳統文明禮儀美德的精華,是教我們如何保持高尚的'人格,以及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讓我們在體會先人智慧的同時,既能了解古文化知識,又能學會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為人處事。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36
欲治國先齊家,欲齊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像畫畫,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象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憑著自己的意愿任意胡為,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后,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后,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于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兄弟姊妹較多,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又為人父母,該做些什么呢?一方面,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孩子的母親,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后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收益。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范。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范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書中提及“泛愛眾”。“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與孔子的“克己復禮為仁”的著名觀點是一致的。我平常生活中不高興時就要跟心愛的人耍耍小性子,賭賭氣,沒有考慮對方的感受,什么時候傷了對方自己也許還不知道。有時候為了完成一件心里想的事,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辦事比較著急,不達目的不罷休,或是沒有注意到方式方法,缺少與別人的溝通,往往事與愿違,事情也許辦成了,但達到的效果卻是完全不一樣的。由父母推己及人,其實每個人的感受和我的感受應該是相仿的,都需要關懷和愛。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遇到不如人意的事,要告訴自己,別人怎樣對我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怎樣去對待別人,“克己復禮為仁”,相信自己一定會做到的。天地間愛是最真摯、最感人的,在同一個地方生活、同一企業工作的我們,應該相親相愛,生活中彼此關心,工作中互相幫助、互助合作,這樣才能共創和諧環境、共建和諧企業。
《弟子規》這本書是古人從小就讀的書,而我們現在卻很少有人知道(包括我自己,如果不是蔡老師叫我們背這些東西,我也不知道它是何物)怎么說呢,《弟子規》這本書講的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禮儀孝都在里面,思想宗旨都是非常有教育意義的,它是教我們如何做人,學會怎樣做人。我們都是上帝的杰作,人生來就是一樣的,那為什么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人名垂千古,有人遺臭萬年,出生的時候我們是一樣的,但是在后來卻有著天差地別的不同情況。為什么呢?那就是后天的教育了。人字非常好寫,非常簡單一撇,一捺就是一個人,但是做一個人真的不容易,做一個有作為的人就又是難上加難。記得我們的高中語文老師說過,生活是什么?痛苦與折磨。人生下來就是為了吃苦的,人這一輩子不知道要經歷多少的坎坷與磨難,人就是在不斷的掙扎中成長。而弟子規就是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告訴我們該堅持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做。
我們活著總要做些什么,為父母,為自己,為兒女做些什么,進而為我們的祖國做些什么。我們這一輩子都在拼搏奮斗,都在為著美好的未來生活,我們渴望著人世間這美好的一切,我們都應該堅持著自己的信念,而《弟子規》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它是我們的精神食糧,我們應該將它所說的東西認真品味,或許我們會得到讓你終生受益的東西。。
書中提到關于“父母”的,我們一需要更多的互動,來交流彼此的心扉。我們需要那一抹溫柔的微笑,來包容對方。我們需要伸出每一雙手編織美麗了未來!讓愛佇立在心中,要我們擁有偕同前進的夢想,做人就是得這樣,聽父母的話,正所謂“不聽父母言,吃虧在眼前。”由此,我們也得孝敬父母,因為父母是我們的老師,教了我們許多道理,關心,照顧了我們一輩子。讓我們也關心他們一點,尊敬他們一點,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大學,回報父母的這份情。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我們需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了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匪淺。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后,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復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37
我愛書,更愛讀書。因為書是階梯,更上一層樓;書是面包,給人精神上的養料。讀書如水,滋潤你的心田;讀書如火,點亮你的希望;讀書如翅膀,幫助你遨游天宇。閱讀優秀的書,可以助人圓夢。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時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美的語言,我會記住它,并學會運用它。下面我就拿我讀了《弟子規》以后的感受談談我的體會吧!《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名為《弟子規》。其中,最使我難以忘懷的是這一段“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
這一段《弟子規》的'意思是: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即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叫你做事的時候,應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對父母親的教誨,要恭敬的聆聽;父母的責備,要順從接受。奉侍父母,要用心體貼,二十四孝的黃香(香九齡),為了讓父親安心睡眠,夏天睡前會幫父親把床鋪扇涼,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溫暖被窩,太值得我們學習!早晨起床之后,應該先向父母親問好。我回家之后要向父母親報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讀了《弟子規》之后,我才覺得自己以前是多么不懂事,不聽話。父母教訓我時,還時不時的頂嘴。父母叫我做事時,我總在那抱怨說:“為什么不叫哥哥做,偏偏叫我做,難道我就是你們的奴婢?”學習了《弟子規》后,我懂得了每當父母親喚時,恭恭敬敬的回答不能蠻橫無理;父母親教訓時,應認真改正,不能強詞奪理!可見,讀書是一種增長知識的途徑,也是一種提高修養的過程。所以,現在的我,一定要把書讀好!人們常說:“一日無書,百日荒蕪。”也就是說,現在的我,一天沒有書看,做什么事都枯燥無味。
書是精神食糧,這可不是我們吃的那個飯,而是我們精神上的支柱。書不能給你物質上的財富,但它卻能給予你精神上的安慰。展示你自身最高尚的修養;讀書是一把打開心靈深處的鑰匙,打開你內心最豐富的情感。多讀一些好書,可幫助我們在圓夢的路上走得更快!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38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多讀書,讀好書,使人受益匪淺。近段時間來,我在誦讀學校發給的國學經典教育讀本《弟子規》中,使我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懂得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在這一本書中,我切身收獲到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現在,電腦、手機已經普及,互聯網也無處不在了,很多大人,也有很多小朋友成了電腦迷、手機迷。我也不例外。在家時,我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只想玩手機、玩電腦、看電視。有時爸爸媽媽不允許我玩,或者網絡不能連接時,我就感覺十分無聊,就反復地說一句話:“好無聊啊!”媽媽聽了就說:“你覺得無聊,就來幫媽媽做家務啊。”我很不樂意,自己跑到房間里,關上門。無聊中,我翻弄書包,看到學校發的《中華經典誦讀讀本》這本書里《弟子規》的內容:“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老師說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父母叫我們,就趕快答應,不要慢吞吞的;父母讓我們去做事,就趕快去做,不要拖拖拉拉。父母教我們道理,就一定要恭敬地聽;父母批評我們,就要虛心接受。書里的這句話不是在說我嗎?媽媽叫我幫忙做一些家務,我應該樂意答應才對。于是,我走出房間,幫媽媽掃地、收拾東西。媽媽非常高興,表揚我長大懂事了。我發現,讀《弟子規》這本書很有趣,她的每段話都教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從此以后,我漸漸喜歡上看這本國學經典書了,一放學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讀《弟子規》的經典語句,領悟語句的意思。漸漸的,我改掉了癡迷玩手機、玩電腦的`壞習慣。
平時我放學回到家,把鞋子一脫,隨便扔;寫完作業后,草稿子、作業薄、書本等到處亂丟,一片狼藉;有時早上起床后,衣扣沒扣好,就上學了,早讀時同桌說我的衣扣七上八下的,我覺得好尷尬。我就想起《弟子規》中的“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慢慢地,我改掉了起居生活的一些壞習慣,注意生活的衛生細節了。
從讀詩中,我體會了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的道理--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人借物,有勿慳。
從讀詩中,我還領悟到了不能以勢壓人,要以理服人的道理--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從讀《弟子規》中,使我在學習生活中學到了很多很多……
《弟子規》真是一本神奇的書,誦讀后,我領悟到了很多日常中為人處事的道理。不訪大家也去讀一讀吧!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39
《弟子規》是一部成書于清朝并廣為流傳的兒童啟蒙讀物,目的就是要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為將來成長和發展奠定基礎。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 采納《論語·學而》篇加以引申擴展而成,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形式進行論述。
因為家庭濃厚的閱讀氣息,我從小便對中國古代書籍充滿興趣。還記得我年幼時,父母除了提供我好書,他們也時常陪伴我朗讀中國古代書籍。在這么多書當中,<<弟子規>>是我的最愛。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我發現了許多追崇西洋文化的華人常以不屑的.態度去看待中國傳統文化。他們認為這些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然而,他們的想法是極其膚淺的。相反,中國傳統文化不但不過時,還能使我們變成更加完美的人。身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愛惜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弟子規》。
從小,父母便教導我朗讀《弟子規》:“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并向我解釋它的含義。雖然當時有一些迷惑,但隨著年齡增長,我也漸漸地領悟其中的道理。《弟子規》指的是做一個好學生好子女應有的標準。“孝”時孝順。“悌”時兄弟間彼此誠心相愛的意思。從父母那兒學到的傳統儒家的道理,如待人以禮,孝敬長輩,為人真誠等,讓我一輩子受用不盡!
我們很難苛求一個從西方國家成長的華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多深的了解,所以我十分慶幸能夠出生在這樣一個中國傳統文化氣氛濃厚的家庭里。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40
尊敬的各位領導、教練、老師,親愛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我是初三一班的藍奎樟,在此我很榮幸能夠代表六棟樓來和同學們分享學習弟子規后的心得,以及感受。
《弟子規》原名為《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淑敏所作,其內容采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以五個部分而成,分為五個部分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后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而成,并正式改名為《弟子規》
《弟子規》于2009年2月進入校園,至今已快一年了,相信同學們對《弟子規》也有自己的感想,我認為“弟子”就是學生,父母的孩子;從廣義上來講,“弟子規”就是每一個人,“規”就是規范、道理。自從弟子規入校以后,學校少了隨手亂扔垃圾的'人多了主動揀起垃圾的人;學校少了講粗言爛語的人,多了尊師愛幼的人。我認為《弟子規》要從小做起,從孝做起。這是我接觸弟子規以來最深的感觸。孝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良傳統美德,所以我們要一直傳承下去。在中國,父母無時無刻不再關心自己的孩子。我的父母老是這么說:“好好讀書、好好吃飯、出門小心一點兒、不要感冒了”但是他們去從來不讓我擔心他們的身體;每次他們總是重復著那句話我們不用你擔心,你把自己照顧好就行了。我清楚地知道,我無法也不可能讓父母為我放下心來,因為我無論我有多聽話,或是有多么快樂,我永遠都是他們的兒子,永遠都是他們心中最難割舍的、長不大的、不懂事的孩子。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41
同學們,守信很重要,你們做到了嗎?
《弟子規》中“凡出言信為告炸與妄奚可焉”中明白,說出的話,要努力做到,不能反悔,我做到了。
一次,一位朋友借了我一本《童話故事》,那位朋友說:“下一星期還書(當時星期五)。”我說:“可以。”可是,由于那本書的'故事多,他很不可思議地說:“你確定。”我說:“我確定。”他才把書給我,到星期一,我把書還給他,他高興地說:“你這么守信,以后,我會經常借給你書的。”我笑了一下,走了。
同學們,守信對人很重要,我們一定記住呀!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42
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這點你們做到了嗎?
《弟子規》中“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這幾句說的`是做事要認真,不能馬虎,但是我總是匆匆忙忙地做事,改不掉這個壞毛病。
有一次,從補習班回來,我想看電視,于是就飛快地寫,英語字母寫的也不好,以為都寫完了,就開始看電視,到了補習班,老師檢查作業,突然大吼起來:“仝悅,你的作業怎么回事,英語字母寫的不好,還少寫了一項作業,并且家長還沒簽名!”我不敢說話,低著頭,心想,下次可得仔細點,真丟人呀!
以后,我再也不敢這樣寫作業了,作業做得一塌糊涂,還得挨批!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43
《弟子規》中“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中知道了:父母親教育我們時,我們要畢恭畢敬地聽,父母親責備我們是,我們不能跟父母頂嘴。
再聯系生活中,媽媽說這一點我做的很不好,在一次考試中,我成績很好,奶奶獎勵給了我50元錢,說讓我買書用,可是,我口饞,用10元買了一個饃和一包糖,回家后,爸爸檢查我的零花錢,發現我花了10元錢后,就說:“剛開始是1元、2元,后來5元、現在10元,你是越來越敢自己拿錢花了,以后是不是50、100你都敢拿,在你拿錢的`時候,要先給你媽媽說一聲,你知道嗎?”
我一直不說話,以后我一定會勤儉節約,要先給媽媽說,然后再花錢。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44
同學們,誠實是最重要的,你們都做到了嗎?
今天,分享的'是“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從中知道了,事情雖小,但我們不能藏,這樣,父母會傷心的。
還記得那時,我喜歡看書,有一次,我向一位同學借了一本《查理九世》,那位同學也沒說什么時候還給他,過了一兩個月,我在一次整理書桌時,發現了這本書,我也看完了,可是,我不想還給他,媽媽走進屋,看我在發呆,就問我怎么了,我告訴了媽媽,媽媽立刻讓我把書還給他,說不還人家書這是不誠實。第二天,我就把書還給了同學。
誠實的孩子人人愛!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45
今天,天空陰沉沉的,太陽躲到云彩里睡大覺了。我拿起了《弟子規》這本書,細細地品讀起來。讀到“父母叫,須靜聽;父母責,須順承”時,我深受啟發。
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我們好,應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父母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讓父母生氣、傷心。讀到這里我感到非常慚愧。平時,每當爸爸媽媽教育我怎么做人處事時,我只會一只耳朵聽,一只耳朵扔,把它當做耳旁風,根本不放在心上。我要是做錯了事,爸媽說我,我會想盡一切辦法為自己辯護,把黑板說成白板才罷休,有時氣得爸媽哭笑不得。
總之,通過學習《弟子規》使我受益匪淺,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我以后要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再也不讓爸爸媽媽操心了。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46
最近讀了一本叫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很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我讀完后的感受吧!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相處,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里為我們高興,我們也會更快樂。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要計較小事,這樣人會變得快樂。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47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弟子規》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一句。
媽媽給我講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呼喚時,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答應。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推辭偷懶。媽媽問我:“你能做得到嗎?”我聽后深感內疚。平時只要爸爸媽媽叫我,我都會假裝沒聽見,只顧玩我的。媽媽要我去做事,我會毫不猶豫地說讓爸爸去做。爸爸說讓我去做事我會說我又不是你的仆人。
讀了《弟子規》,讓我明白了自己以前是那么不懂事,要聽爸爸媽媽的話,不要讓爸爸媽媽傷心,做一個勤勞懂事的'好孩子。這也是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表現。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48
同學們,《弟子規》大家都讀過吧!但是,我們按照書上的去做了嗎?
今天,我讀了“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從中,我知道,我們要向他人學習,作業是學習的根本,有時間就要去學一些有益的知識,讀到這時,我想起來,在生活中,我是不是這樣做的呢?但是,想起那些事,我就失望的對自己搖了搖頭。
在生活中,別說向他人學習了,我連當時自己要報的英語班都沒心情去學,更何況去哪里獲得知識了。說到寫作業,那我更失望了,我每天都在玩,寫作業對我似乎就不是一回事,就說這次暑假吧,都快開學了,我才剛剛寫完,在余外的`時間去學習,那就更別說了,我非常愛看電視,一有空就看電視,爸爸媽媽一直說我,我都不當回事。
今天讀了這段話,我深刻的懂了其中的意思,要努力去做。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49
今天我閱讀了《弟子規》。
故事的名字是《代父從軍》,里面講述了花木蘭是位女子,一天,匈奴又要進攻中國,皇帝就頒布詔書,去中國各地發布消息讓以前的老兵上戰場打仗,花木蘭爸爸的腿受了重傷不可以打仗,但是,時間緊迫所以花木蘭只好女扮男裝混進軍營,他在這支隊伍里戰了二十三年,都沒有一個人發現他是一名女子。花木蘭面對名利從容淡泊,她只想回家照顧父母。她是一個勇敢、淳樸、有孝心的女子。
讀了這篇故事我懂得了要謙讓女孩子,也不能欺負女孩子,但是,女孩子也要勇敢,不可因為一點小事而退縮。
第二篇故事是《杜林與古文經學》,這個故事講述了一位勤奮好學的`小朋友,他叫杜林,他家很窮,但是有許多從別人家借來的書,還拜訪張竦為師,當時的人稱他為“通儒”他知識淵博,去全國各地拜訪,他回來時發現有兩個人在自家院子里,其實他倆是來拜訪杜林為師,杜林怕那兩個人把他的秘籍寶典燒掉,就讓他倆每年來一次。
這個故事告訴我了一個道理,要勤奮好學,愛護書籍,愛讀書,長大才可以做對祖國有貢獻的人。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50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他的名字叫《弟子規》。這本書講的是做人的基礎,要孝敬父母和尊敬長輩。要認真學習,誠實做人。要熱愛勞動,整潔衛生。
孝順篇:是講要孝順父母和長輩,還要愛護幫助比你小的人。
尊長篇:就是講的要尊敬長輩,比如說,在坐下或走的時候要讓長輩先,自己后。大人叫你的時候是應該及時回答的,不能慢慢吞吞,或不回答。
慎行篇:穿衣服的時候,要穿的整齊,在小時候是不能喝酒的.,早上起來的時候,應該疊好被子,才能下床。下床之后,還要刷牙和洗臉等。
交往篇:做人是不能胡說八道的,而要誠實,也不能撒謊說謊話,做事的時候不要急。
學習篇:在學習的時候,是要一心一意的,而不能三心二意。在看書的時候要安靜,而不能吵鬧。在寫字的時候要寫得漂亮,而不能寫的很丑陋。借來的書,看完的時候,如果還想看的話必須先還回去,再借來看。
這本書是教我們怎么做人的。希望同學們都認真的讀,認真的做,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51
這個寒假,我和爸爸媽媽一起閱讀了《弟子規》這本書,讀后使我感觸很深。
書中提到《弟子規》原名為《訓蒙文》,是依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的。它具體列述了兒童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行為規范,是啟蒙和教育兒童的最佳讀物之一。
在閱讀的時候,有很多字詞很難理解,爸爸媽媽就聯系實際耐心的給我講解,使我更加明白了內容的`意思和內涵。書中的“故事鏈接”欄目我很喜歡看,因為更容易看懂,對我閱讀理解《弟子規》提供了很好的幫助,使我從日常生活中的孝敬父母、做人做事等方面都學到了很多知識,明白了許多道理。
我很喜歡這本書,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定多讀多看這本書,并做到言行一致。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52
弟子規,圣人訓。目的是引導我們走正路,向古人先賢們學習,以儒家思想指導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這句話出自《弟子規》“入則孝”篇。我理解的意思是父母喜好的東西,做兒女的應該去盡力去準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恭順地去除。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使身體輕易受到損傷,以免讓父母憂慮心痛。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品德修養,不可作出傷風敗德、有辱家風的事情,否則會使父母感到蒙受恥辱。
孔子曾說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孝之始也。”作為子女,愛惜身體是必須做到的。只有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才有資格談孝敬,才有資格報效祖國,也是我們父母希望看到的。保護好自己的身體,才是孝敬父母的開始。可是現在經常出現許多因壓力過大、失戀或者遭遇不順而去自殘甚至以各種方式去自殺的人,像這樣毀壞身體,毀壞生命的`人,痛苦的不只是自己,更痛苦的是父母。這種自私、愚蠢且不負責任的行為無疑是對父母心靈的戕害。何談孝順?
無論是對父母,還是長輩都要去孝敬和敬重,他們所喜歡的去滿足,不喜歡的恭順的去除,這也是理所應當的。他們會討厭我們身上的壞習慣、壞作風。如果不斷地改正完善自己,父母也會高興,這就是孝的一種方式。可是,我們真正了解父母嗎?父母喜歡的是什么呢?做什么事情能讓他們高興呢?他們擔心什么呢?如果想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就必須要去深入了解父母,一天一天地關懷與陪伴,就會看到父母的笑臉。
總而言之,“孝”首先要是自己健康,變得優秀。而當我們離開學校,到外面的世界去努力打拼時,如果覺得辛苦和委屈,請不要害怕與退縮,因為我們的身后,總有父母用雙手托著我們,不讓我們受傷。似乎從小時候就是這樣,父母總會包容我們的幼稚,體諒我們的無力,照顧我們的弱小。所以當我們長大后,請呵護照顧他們,多一些耐心和溫柔陪伴他們,就像當年他們呵護我們一樣。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53
時隔幾年,再次讀著《弟子規》,我不再是兒時那幅無知的面孔了,更多的是深深地思考,更多的是一種對人生的感悟,更多的是對為人處事的理解。
首先,是在待人方面!《弟子規》中,強調對父母要孝,對長者要敬。這無疑是一個真理,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我們就是強調百善孝為先。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思想的解放,我們不能再“愚孝”!對父母是要態度謙恭語氣溫和,對父母的教誨也要聽從。但如果一味順從父母,把父母的所有話都作為真理,那么即使在父母眼中你是個聽話的好兒子,但在社會中你未必是個優秀的青年!對父母的孝不是一味順從,是要在理智上的一種順從!
在待人上還講到對長輩要尊敬,要懂得尊老愛幼,這是不變的真理,只不過方式要有所改變而已,不必“騎下馬,乘下車……”在對待兄弟之間,必須和睦相處要有一種博愛之心,即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積極響應國家構建中國特色的和諧社會。
其次,在做人方面,對我的教誨更是大!第一,作為社會主義的優秀接班人,我們必須有合理而規律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不貪睡。同時還要求我們衣著要整潔,不要過分追求華貴,也不要過于的與人攀比,衣物整潔即可。第二,《弟子規》中強烈要求我們要作誠信之人,講信譽,講誠信。這也是我們現在構建誠信社會的一個響亮口號。第三,《弟子規》教育我們要有一顆虛懷德納諫之心,善于聽取別人好的意見和建議。同時,要有一顆不恥下問之心,不懂就問的謙遜的態度。第四,《弟子規》中強調“勿飲酒”,在現在的社會中,勿飲酒是不可能的,也是不顯示的,只能說盡量少飲酒,畢竟少飲怡情,多飲傷身嘛。第五,《弟子規》中教育我們要有一中堅忍不拔的人格,不怕苦,不怕累,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即所謂:做事勿畏難!第六,文中強調“斗鬧場勿近”,雖然,大家都這樣認為,可是我認為我們應當有責任心,應該及時撥打電話號碼如110等,以免事態嚴重化,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傷害。
最后,《弟子規》中強調我們讀好書,好讀書,因為讀書好。要熱愛讀書,用知識來充實自己的'頭腦,為自己的成才之路做好鋪墊!然而,《弟子規》中強調,有余力,則學文。我認為必須全力學文,因為我選擇了這條路,全力以赴就是我對自己最大的回報。無論怎樣,全力以赴,我就不會后悔!
讀完《弟子規》,無論是在待人,為人,處事,學習等各個方面,都讓我獲益匪淺。當我認真寫下這篇文章之時,我對自己的人生又有了一番新的體悟,這種體悟是一種心靈的蘇醒,更是一直弄個前進的動力。衷心希望這種動力,能一直保持下去,支持我走完大學時光,意氣風發的走向自己的工作崗位和這個社會!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54
所謂德,即:道德。道是自然規律,德是力行。所以只有在生活中實踐,真干,處處力行弟子規,才是真正的學習,因為學而不習,等于無學。“不力行但學問,長浮華成何人”。
力行也一定要以身作則,從自己做起。身教勝于言教。所以末學要感恩我們的孩子們,他們的'每一個問題都是在幫助老師們成長,這就是“教學相長”的最好體現。末學更要知難而進,好好學習和領悟教育的真諦。讓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師,能為每位孩子傳道,授業,解惑,這是末學現在最大的目標和志向。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55
教育無小事,他不光只是在課堂上,更多的是將其落實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一心為孩子著想,用一雙敏銳智慧的雙眼觀察孩子,了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先知其心,然后才能救其失也。用真誠的.心喚醒孩子本善的心,讓他們順著天性幸福成長。
但,茍不教,性乃遷,順“天性”而非“個性”,這兩個詞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其根本區別在于:一個無私利他,一個自私自利。所以,要從小給孩子灌輸正知正念,培養浩然正氣,為自己培福積福,再造福,那么,他的晚年必定是幸福圓滿的。人生最難得的莫過于此。
讓末學跟孩子一起努力,從當下做起,一步一步向幸福出發!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56
今天我朗讀并背誦了《弟子規》,從“弟子規,圣人訓”一直到“事諸兄,如是兄”。
通過學習,我懂得了要孝順長輩,冬天的'時候要用自己的身體焐熱床鋪,夏天的時候要把床扇涼。長輩說話的時候不能插嘴。要主動給長輩讓座。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57
今年中心開展“閱讀經典,提升素養,厚德敦行”全員讀書活動,在閱讀《弟子規》這本書時,給我記憶最深的是當中的“親仁”篇,雖然篇幅短小,但卻始終告誡孩子們,內心一定要以仁義道德作業衡量標準,要明辨善惡,親近仁者,結交君子。“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要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用了這二十四個字,為我們進一步指出與君子交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好處,與小人交又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壞處,提醒我們在交朋友時應該注意些什么。
《弟子規》接下來又要求孩子,從小要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或者說與人交往的習慣,即“善要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大家應該相互提醒對方,跟朋友交往的時候,要勸人向善,這樣的話對兩個人道德的建立都有好處。如果你看見對方有過失,你不去規勸,那么朋友之間,兩個人都于道有虧,不是好事。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58
今天我閱讀了《弟子規:尊長篇》前四章,它的內容是: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長呼人,既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
它的意思是:兄長要善待弟弟,弟弟要尊敬兄長;兄弟之間和睦相處,對父母的孝心就包含其中了。
彼此把財物看得很輕,兄弟之間的怨恨又從何而生呢?說話時做到互相如忍讓,憤恨自然就消失了。
無論是吃飯時,還是坐立行走時,都要讓年長者在先,年紀小的.隨后。如果聽見長輩在叫喚人,就應立即代他去叫喊。如果叫喊的人不在,自己就應立即到長輩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
稱呼長輩,不可以直呼他們的名字;在長輩面前表現得謙虛恭敬,不要自我表現才能。
通過學習這篇尊長篇,我懂得了不僅要孝敬父母,而且要尊重兄長,與他們和睦相處。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59
今天,媽媽讓我去刷碗我立馬就去了,這是因為我從:《弟子規》這本書中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明白了他的意思。
自從讀了弟子規我就改掉了壞習慣,以前媽媽叫我去刷碗,我就對媽媽說:“不去,水那么涼誰刷啊?”
記得有一次,爸爸叫我去買煙,我說:“不去,我最愛看的電視還沒演完呢。要是偏讓我去買你等我看完電視的吧。”還有一次我的期中考試卷發下來了,我明明看得一清二楚是對的,可是媽媽就說是錯的。我和媽媽吵了起來,最后我和媽媽一起拿起筆算了起來。果然這道題是我算錯了,媽媽說:“你還不服氣,怎么樣這道題是你做錯了吧?”
還有一回,我把媽媽的`化妝品弄到了地上,碎了。媽媽回來看見她的化妝品碎了一地,心疼的問我:“你怎么把我的化妝品弄碎了?”我說:“一不小心就掉在了地上”然后媽媽把我叫到面前非常嚴肅的對我說:“你看看你,什么時候才能改掉馬虎這個壞習慣。媽媽教訓我的話我一點也沒往心里去,心里還想著今晚會吃什么。這就是我沒讀《弟子規》之前。
自從讀了《弟子規》之后父母召喚我們,要馬上答應,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做,要馬上去做,不要拖延或偷懶;父母教導我們,要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則被我們,我們要虛心的接受。做一個讓老師、家長、朋友喜歡的孩子。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60
《弟子規》,它是中國舊時的蒙學課本,相傳是清朝李毓秀所著。它主要記載了圣人對學生的訓示。讓我們體會先人智慧的同時,不僅僅能夠了解古文化知識,還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為人處事……
這本書大概是說了:我們要關心自我的兄弟姐妹,要關心自我的長輩,還要懂得該怎樣做人。
我讀了《弟子規》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離床喪三年居處變酒肉絕。”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先對自我父母的喪禮是這樣重視的,父母死了之后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這三年里他們要把屋子變得簡樸,樸素,不能有一點兒富貴的東西出現。但換回我們現代人能這樣做嗎?絕對不行!他們只能喪一個星期,過了一個星期,他們就到處去玩,喝酒吃肉類。現代人也不會把屋子變得樸素。
“冠必正,紐必結,襪必履,俱緊切”這句訓示教育我們外出時衣冠齊整。一個人衣冠齊整,讓別人看上去就覺得這學校的.校風必須很好,但如果一個人頭發不整齊、校服的紐扣沒扣好,讓別人看了就誤認為這學校的校風很差。所以一個人的形象很重要。此刻的社會,你的形象也可能決定你的前途。假若兩個人同時去面試,學歷一樣,其他條件差不多,但一個衣冠整齊,講求衣服的衛生;一個不注重自我的衣著,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說老板會選誰呢?當你找工作面試時,別人不但看你的學歷、本事,還要看你的形象呀。我們學校里也提倡過講究衣著整齊,形象要做好。所以我們從小講求衣著整齊,衣著的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我們以后的發展是有很大的好處的。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61
這本書是古代蒙學教案的一個大成,是最淺顯的那一類,可以理解為識字的基礎教案,算是古人在兒童教育方面的智慧結晶。
《三字經》起源于南宋,后世又不斷增補,往往被推為蒙學之首。即便在今日,再不熟悉古文的人,也都知道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經》開篇先強調了好的啟蒙教育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然后開始介紹一些常識,如三綱、四時、五行、六畜、七情等,然后再講讀書需循序漸進,讀完《小學》等蒙學書,再讀四書,四書讀熟了再讀六經,然后讀諸子,最后讀史書。由此轉而講中國歷朝的歷史沿革介紹了一遍,最后以奮發勤學、顯親揚名的著名事例作結。《三字經》可以說是實用性與可讀性最強的一篇蒙學著作。
《百家姓》據說起源于五代十國時期,將大約五百個姓按照韻律作了四字一句的編排,句子沒有實際意義,此書古時只是作為識字辨姓用的,比較沒意思。好在這個版本的書籍編撰者給每個姓注釋了起源來歷,所以有了點看頭。
《千字文》這篇就相當具有傳奇性了,據說南朝梁武帝為了弘揚書法,將王羲之的遺墨搜集而來,湊了一千個不同的字,讓他的大臣周興嗣編成一篇文章。按說,這基本上是一件強人所難的任務,但周興嗣竟然一晚上就編好了,就是如今這篇《千字文》。雖說《千字文》在全文的架構上很零散,形不成一個統一的中心思想,但在這種指定用字強求排列組合的情形下,能夠每七八句組成有意義的小段落,在文才上就已經可以驚為天人了。
最后是《弟子規》,這篇是清朝才出現的,主要是倫理道德教育,規定了居家在外所應遵循的禮儀規范和言行準則,雖然有些內容有些過時迂腐,但大多數內容放在現今也是很有意義的,比如“衣貴潔,不貴華”“話說多,不如少”,還有比如“勿搖髀”(不要抖腿),這些都是值得傳承的。
這些蒙學教案作為千百年來中國幼童的必讀物,肯定是有其價值的,不應該簡單地將其視為被時代淘汰之物,當今的人即便不背誦,也是該讀一讀,了解一下的。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62
讀《弟子規》有感讀完《弟子規》,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句是:“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
記得有一次我喝水的時侯,由于杯子沒有拿穩,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當時我想:“這回可慘了!爸爸回來一定會狠狠地訓我一頓的。”等爸爸下班回來,我一直躲著兇,沒有告訴他杯子摔碎的事。爸爸知道后,并沒有象我想象的.那樣,而是跟我說:“一個人一生都會有做錯事情的時候,一些無心之錯,只要認識到錯了,以后引起注意就可以了。你摔碎杯子不敢告訴我,說明你已經認識到自己錯了,我就不會再批評你了,怕的是犯了錯誤而自己認識不到。”
通過這件事情,使我對這句話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一個人不經意間做錯了事,而自己又認識到并加以改正,是可以原諒的;而存心去做錯事或做錯事不去改正,就等于是錯上加錯,是不可以原諒的。”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63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泛愛眾”字面解釋很簡單,就是要廣泛地關愛大眾,關愛眾生。雖然短短三個字,要想做到實在不容易。在當今社會,能夠廣泛愛大眾的人,必須是品行一流的人,而這樣的人,一定要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這種廣泛愛眾生的人,必須具有寬闊的胸襟和遠大抱負。而愛大眾的基礎,一定是能具足孝道的人,沒有孝心的根基,“愛眾”就是幌子,就變得流于表面。孝親是愛眾的基礎,它們又是一體的。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能夠對自己的老人關懷到極致,才能把博愛的力量傳遞出去,傳遞給身邊更多的老人。同樣,能夠對孩子關心,繼而輻射天下所有的孩子,這種愛的寬泛性才能建立起來。
在我的印象里,最有影響力的是我敬仰的周總理,記得以前看過一個回憶周總理的訪談記錄片,片中那些樸實的農民,當記者一提到“周總理”的名字,就會潸然淚下,甚至痛哭流涕。時隔周總理去世三十多年后的人們,能夠在提到名字就會當場痛哭的場景,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都說時間能撫平一切,而受到無盡恩澤的百姓們,還會因為偉人的名字而動容的,實在聞所未聞。他的感染力,在那個時代,早已滲透到人民血液中,成了人們割舍不去的記憶。記得周總理年少時就曾發下讀書立志的大愿: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里飽含了周總理的家國情懷,那種悲天憫人的胸襟,虛懷若谷的品德,是他成就大業的基礎,也是他一生做人、做事的真實寫照。
“親仁”字面解釋就是親近、依止道德高尚的老師,善知識,乃至仁人志士,君子,圣賢,高僧大德等。這個“仁”字蘊意很深。中國文化“仁”是一個核心思想。但應聲明,仁學不僅僅是儒家的專利,比如中醫學,在古代都叫“岐黃、杏林”等,其實中醫是針對西醫的叫法。“岐黃“這個詞我沒有進行考證,但我覺得它的淵源很可能出自于《黃帝內經》,因為《黃帝內經》中的“皇帝”與“岐伯”曾針對養生與修道,做過深層次對話,或許出于無限尊仰,后世就把醫之道說成“岐黃”之術,也因為“皇帝”問道,乃開后世愛民先河,也體現了醫學“仁”的思想。還有“杏林”,這個詞背后也有一個生動的故事,傳說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叫“董奉”的醫生,他常年為人治病不計報酬,只要求為人治病,若重病被治好,家屬需在其后山上種植五棵杏樹,若病輕被治好只需要種一棵,這樣十幾年后,后山上已種植了漫山遍野的杏樹,暖風習習,疏影搖曳,煞是好看。“杏林”從此成了醫家的代稱。可見,醫道的宗旨是救死扶傷,廣行善道的。而醫術稱為“仁”術,還可從字里行間中流露出些許端倪。左邊一個“單人”,右邊是“二”,其實,“二”為陰陽分判,天地分形的相狀。加之人立其中,所以醫家的仁學仁術,也是概括了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反過來看,孔子以“仁”作為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的標準,是有其深遠意義的。而我們要親仁,就是親近最高的道德,親近最有品德的人,乃至親近古圣先賢留下的最淵博寶貴的經典。
“有余力,則學文,”是指在其品行方面做得很好,尚有多余精力,可以學習文化。這里的文化,在過去儒學體系,應該是學問和技藝,《周禮》中講到六藝,分別是:禮(禮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書法)、數(計算)。當然,這還主要指儒家學問。其實從其他體系探討學問的話,可以升華更多復雜知識。尤其是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科學領域,越來越多的學科,分工比過去不知細致多少倍了,所以這個“學文”,在今天看來,也可以演變成龐大的技術知識。從總敘來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就是老祖宗的文化有個先后次序的問題,就是說把重要的放在最前面,以此類推,最后面的,是抉擇中可以先放下的。而通觀總敘,我們發現“余力學文”是最后一個陳述的,也就是說,古人和現代人對怎樣做人做事做學問,是有不同理解的。現代社會中,我們幾乎沿襲近代西方教育的理路模式,也就是說,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恰體現在這個關竅上,中國古代教育一直把德育教育放在最重要的地方,而現如今,才華、技藝的展現更占重頭戲。現行教育中,專才的.培養力度遠遠超過德育的培養。這是我國不能回避的一個現狀。看看那些分數決定一切的教育模式,我常思索,這和市面上賣罐頭的批量生產何其相似。人才在批量生產,批量加工,批量分流,批量包裝,批量銷售,感覺只有這樣,中國才可成高才生的生產國。可是試問,中國出過多少諾貝爾獎?中國近現代出過幾個真正的思想家,幾個大哲?中國的思想源動力在哪里?在思考這個過程中,我突然認識到,“德才兼備”,和“才德兼備”是有很大區別的,雖然一個字眼的調整,卻讓人們在教育方向的重心上,轉了一百八十度的彎,中國為什么罕見大思想家,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思想家需要品德給養,需要修心,需要察照,需要內省,需要坐忘等功夫,沒有這個心的升華,單靠“腦”這個工具,是不可能出大德大師的。一個有高學歷,高智商的人,如果沒有道德約束,試問,他會把自己的才學引向何處?世界的戰爭從未止息過,而那些靠頭腦運營世界操縱天下的人,為這個世界帶來的動蕩和不安,已不再是什么秘密。在此,學習《弟子規》的過程,讓我不得不進行一次厘辯。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64
“待婢仆,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中的貴端和慈你們知道什么意思嗎?貴端是指以端莊為貴,慈的意思是指仁慈,我再來鞏固一下這句話的含義吧。
這句話告訴我們:對待家中的婢女仆人,可貴的'是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雖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如果能進一步做到仁慈、寬厚,那就更完美了。
在生活中,你在寫字,同桌不小心靠了一下你的胳膊,你會在本子上畫一條斜線,只得撕掉重寫,你會非常生氣,并找一個時機故意靠他一下,這樣你們就會產生矛盾,對誰都沒好處,從今以后,我們要學會寬厚待人,學會容忍。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65
在我們上小學開始,我們就開了國學課,第一冊國學書的內容就是弟子規。我小的時候也知道弟子規,但內容不是很理解。自從學了這門課我知道了很多道理。像有好幾次爸爸教訓我的時候,我都對他說的很不以為然,感覺他說的不對。讀了“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我就臉紅了起來。還有每次吃飯的時候,爸爸、媽媽還沒坐下,我就已經開始吃了,這樣是不好的。“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這就是圣人對我們的'教誨。
《弟子規》里面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需要我們細細品味,認真學習。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66
這一段時間,我跟媽媽每天晚上看錢文忠教授解讀的《弟子規》。天啊,一句話竟然解讀了十頁。第一章里的總序,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圣人孔子教訓我們,要守規矩。首先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
其次要做事謹慎,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對大家有愛心,并且親近品德高尚的人,還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就應該學習其它有益的學問。其實,弟子規原來不叫弟子規,而叫訓蒙文。聽說是一位學者,把訓蒙文又重新修訂了一下,并把它改名為弟子規。雖然大家買弟子規的時候,原著都是李毓秀,但是修訂卻有兩個人,一個是賈有仁,一個是賈存仁。錢文忠教授認為是賈存仁。他還給我們講了很多例子。
說來說去,總序就是圍繞著“規矩”兩個字來寫的。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67
接受近二十年的國家教育
成績名列前茅
重點大學碩士學位
在全國最好的科研單位實習
······
對于一個整天研究外文文獻,接受西方科技教育,崇拜美國自由的人而言,國學意味著八股文、之乎者也這些令人費解的文章,各種不人道的條條框框、心理折磨,是古代統治者用來馴服民眾的工具。是的,在未了解之前,它已經被我貼上了“腐朽”、“霸道”、“落后”的標簽,真是應了那句“主觀臆斷、妄下定論”,現在想來有些無知。
20xx年6月,從南京風塵仆仆的返回石家莊,想在石家莊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打造屬于自己的世界。也是那個時候,在正奧醫藥接觸到了弟子規,每天晨讀,語速超快,第一次都跟不下來,由此可想,正奧員工對弟子規的'熟悉程度。通過了解,正奧的董事長秦總對國學甚是癡迷,不惜拿出重金鼓勵員工背誦弟子規,只是因為自己受益匪淺,通過背誦將大家領入門,每日踐行,有機會接受中國國學帶來的好處。
出身傳統家庭的我,從小至今,出門前總會告訴家里人,“我上學去了”或者“我去***家玩去了”,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媽,我回來了”,這似乎是一個規矩一樣,也許這就是家庭教育。現在我在《弟子規》中,看到“出必告,反必面”這句話,才知道原來這條規矩出自此處,原來我一直在踐行《弟子規》,只是由于無知而未知。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68
假期時,我按照老師的安排,學習背誦了國學文章《弟子規》,文章中雖然有很多的意思不太明白,但也學習到了很多東西,自己也按自己的理解,做了很多事情。文章中印象最深的'是:弟子規 圣人訓 守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余力 則學文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和長輩,關心愛護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道德的人,向他學習。假期中,我做到了尊敬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聽他們的話,為他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今后,我會更多的學習《弟子規》中的知識,更好的理解。
我覺得學習國學,就是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能讓我們更文明,更有禮貌,更懂事,更有利于我們現在的小學生成長。所以我以后要多讀書,特別是國學方面的書,多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等我長大了,好做一個傳播中國國學的學者。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69
在末學看來,婚姻跟愛情不一樣。愛情是兩個人的事,而婚姻卻是兩個家庭的事。古代人都講“門當戶對”,這是有根據的。一定要隨緣,要找志同道合的伴侶。愛情會隨著時間慢慢變成一種習慣,習慣又會慢慢變成一種親情,而隨之,年輕時的激情會慢慢消退。
為什么現在的離婚率逐年攀升,就是因為太兒戲,不夠重視。“閃婚”“試婚”等這樣的新詞出來,真的讓人很心酸。想想傳統的婚姻,都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而現在呢?像玩過家家一樣。因為男女關系的混亂,而造成現在男女生理問題的疾病也越來越多,受到傷害的孩子也越來越低齡化。作為90后的我,也更感責任之重大。末學也是剛從中幸免逃脫出來的一員,也更希望更多的青少年能受益,能覺醒。
真正的愛情是成全別人,是希望對方幸福快樂,而不是占有跟欲望。現在的青少年都想擁有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就像言情小說,像偶像劇里一樣。那只能是幻想。真正的愛情就是相濡以沫的生活,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雞毛小事,它是一種很平和很微妙的感覺,就是用心去感受。所以,對于愛情,一定要理性,而非感性,“沖動是魔鬼啊”。
愛的語言是正直的`,那些只會花言巧語的人就像是披著羊皮的狼,就像老師說的:“因為誤解而結合,因為了解而分開”。對愛不了解,很可能拿著愛到處控制別人。愛的行為是成全對方的善良,成全對方對的行為。女德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助夫成德啊!在末學心中最完美的婚姻就像歌里唱的那樣:“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直到我們老的哪兒也去不了,你還依然把我當成手心里的寶……坐著搖椅慢慢聊”。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70
家庭安定,國與興邦。一個家庭的組成一定要建立在倫理道德的基礎上的,而人倫關系中首正夫婦。夫妻之間不和諧,會致使婚姻的破裂,而離婚率的攀升,直接影響著下一代的教育,從而帶動犯罪率。當犯罪率高時,再有錢、有地位,也不會有安全感,社會治安不好,源自于家庭,婚姻不好源自于沒有學孝道。
《孝經》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行的根本,孝沒做到,恩義、道義的人生態度就沒法形成,就會長利害。《孝經》又曰: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就是說不愛自己的父母,而愛護他人,是違背德行的事。因此,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社會是個大染缸。不學好的,一定會學壞的。那么,我們身為父母,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什么好的給我們的孩子呢?
讓孩子從小接受圣賢的教誨。《中庸》里面講,物之終也。至誠可以感通,真誠的`言語和行為,不會因為時空而改變他的影響。正如孔老夫子、范仲淹的精神,永遠垂范后代。因此,孩子從小知道用真誠、用愛心經營他的人生,從小有人生格局、有智慧,就會減少摸索,相信他會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
無論是一個教育者,還是身為父母,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以身作則,也就是當孩子的好榜樣。正所謂,學為人師,行為示范。
《大學》里有句教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就是修養自己的德行和行為。而學問則貴在力行,學一句,做一句,讓孩子從小深刻感受父母的言傳身教,從小在圣賢文化的熏陶中成長,從小就懂得了培福、積福,為社會造福。有一顆為人著想的心,那他的福分將會伴隨一生。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71
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弟子規》作為國學經典,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弟子”就是學生,活到老,學到老,做圣人的學生。“規”是規范、道理;做人應知的規范,應知的道理。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使我在做人、做事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啟發。
百善孝為先,弟子規首先闡述了如何盡孝。在“入則孝”這一節中,我最有感觸的一句話是“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很難。依稀記得曾經的我因為心里的小小叛逆,卻美其名曰追求自己的理想而選擇遠離父母,同時也摒棄了他們給我規劃的人生道路。
我常常覺得和他們有隔閡、有代溝。對于他們的話,總是默默地聽著心里卻不以為然。然而,當我步入了社會,孤身在外,尤其是遇到困難、挫折時,才開始為當初想要掙脫父母的懷抱,過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想法而后悔。曾經在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時,也后悔當初沒有聽從父母的建議,選擇一條能夠預見未來的路,總好過現在的`不知所措。當我慢慢的發現,僅僅是陪伴父母這件小事想要做到卻并不容易時,我開始害怕“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許會成為我多年后的遺憾和無奈。
很多人都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而“入則孝”恰恰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并非一時之念想。所以以后我們要心懷對父母的感恩,將孝心落實到一樁樁一件件的小事上,這樣就不會再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為難和悔不當初的感嘆。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72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這句話字面的理解是,事情雖然小,作為子女沒有經過父母允許,就不應該盲目的去做,盲目的不聽勸告擅自去做,很可能有虧為人子女之道,有失本分。這句話主要是針對那些童蒙不知是非的孩子對其教化。當然也可以延展開來看,其實,文字本身有顯意識,也有潛意識,顯意識中,我們看到教育孩子的方式,孩子做事的分寸,我們怎樣與其互動。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很簡單的小事,孕育著深刻的道理。
早上起來,妻子還和我探討教育孩子的事情,妻子不滿于我對孩子的批評,我和妻子的教育理路有點區別,想來也真的需要中西合參。妻子喜歡西方早教革命之類的書籍,我喜歡傳統文化中,比如《三字經》中的“養不教,父之過”之類的教育方式。我教育以“嚴”為主,我妻子教育以“慈”為主。其實,折中看,我的理路方法,沒有融合生活,有一些認識中的誤區,妻子的特點是用愛來感化一切,不主張批評教育,主張引導教育。反省中,我發現,我們倆應該從中找到最合適的中庸方法,妻子不在身邊,我的教育奏效,孩子非常知趣,而妻子在身邊,我的方法會受到很大干擾。因為意見不能相合,也徒生不少煩惱。其實,西方教育理路上有成功的借鑒,但是歸根究底,還是老祖宗能夠包容這種教育模式,比如說到教育孩子,有一本書叫《規矩和愛》,單從書名看,就很全面提到教育孩子的兩大核心,規矩,愛。這本書是現代教育家用現代教育的模式來談教育孩子。但在現實生活中,立一個規矩,不能因愛的無限放大而被擠壓,這樣規矩就不能立起來。愛的不得法,也是溺愛的變身,那時候,分不出這種愛在現實中的作用,其實,建立規矩,就需要把道理擺清楚,讓孩子自己懂得怎么分辨,不是盲目的依偎甚至依賴,看似愛的初衷,會受到情緒的影響,讓自己難以自拔。
今天早晨起來,我聽到妻子的陳述,發覺自己的一些理論也需要調整,雖然,建立規矩和愛不沖突,也讓我感受到這種方圓之道,這種陰陽反演,是能夠培養好孩子性格的,但是,怎樣把這種滲透力,從夫妻之道中邁過去,回歸到怎樣單純教育孩子中,我還在這一條參證的路上摸索。話題轉遠,回答這句話來看,我們都是因為在教育的失真中,漸漸變得任性,沒有正確的引導,放任會變得最終不可收場。孩子任性而為的行為,其實是大人教育不夠深入造成的,單純批評孩子是不行的,要其明白這些道理,關鍵還在大人怎樣教育上,這個遺留的問題,決定父母的情商和智商的層次,怎樣智慧的告誡孩子是門學問,也是需要藝術方法的。
有一次,我給孩子買了很多吃的,然后,還給孩子買了兩個玩具,但是,孩子看到了更好的玩具,拽著我執意又要買,我知道玩物喪志的道理,也明白,她的需求建立在占有和欲望上,盲目的滿足孩子,勢必把孩子慣壞。我就任由她哭,離開玩具店,在車上看她情緒漸漸平穩,我就給孩子講了一些道理,比如,我談到自然界的一個現象。我說,爸爸看到你有毛病,會很直接地指出來,不會和你打啞謎。因為你還小,未必在是非中看得明白,就像一棵小樹,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因為環境的因素,變得不夠直,不夠精神,有些腐枝敗葉,在不經意間,會占據樹的主干,吸收過多的`營養,爸爸就要做那把讓你痛苦的砍刀,把它們砍掉,雖然暫時是痛苦的,但是,長大你會覺得我的做法是對的。長痛不如短痛,小樹長歪了,在稚嫩的時候,容易扭正,一旦長大再去砍你的毛病,不僅費時,更費事。這個道理告訴她,她似乎懂了,默默的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在以后,我的話就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弟子規》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雖然是不起眼的小事,也不能肆意妄為,不知收斂,如果我們放任這樣的行為,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怎樣平衡這些關系,需要智慧善巧。
弟子規讀書筆記 篇73
最近程老師給我們發了《弟子規》讓我們誦讀,我越讀越有興趣,當遇到不理解的就看看下面的.解釋,不久我就會背一些了: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 ,次謹信……
可是有一次一件事情讓我覺得學習弟子規很有用,一天中午,媽媽把飯做好了我正要坐下,忽然想起了那句,長者立,幼勿做。長者做,命乃坐。所以我等到媽媽說吃飯了的時候我才坐下。正吃飯時來了一位叔叔找爸爸,我正準備大聲說話又想起了 尊長前,聲要低。我就小聲的和媽媽說話了,叔叔見了還夸我懂事。
《弟子規》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句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已即到。我知道這樣做是更加尊重長輩。
學習《弟子規》對我們做人很有好處,以后我要好好學習它,并把它用在生活和學習中去。
【弟子規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弟子規》讀書筆記06-03
弟子規讀書筆記10-13
弟子規讀書筆記(精選31篇)06-15
弟子規讀書筆記(通用8篇)09-05
《弟子規》讀書筆記(通用24篇)09-02
弟子規讀書筆記18篇【必備】01-11
《弟子規》讀書筆記200字(精選10篇)11-05
弟子規|《弟子規》創造的奇跡06-30
《弟子規》09-22
《弟子規》經典名句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