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杜甫·秋興八首原文、賞析
杜甫·秋興八首原文、賞析1
秋興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譯文】
楓樹在深秋露水的侵蝕下逐漸凋零、殘傷,巫山和巫峽也籠罩在蕭瑟陰森的迷霧中。
巫峽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烏云則像是要壓到地面上來似的,天地一片陰沉。
花開花落已兩載,看著盛開的花,想到兩年未曾回家,就不免傷心落淚。小船還系在岸邊,雖然我不能東歸,飄零在外的我,心卻長系故園。
又在趕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搗制寒衣的砧聲一陣緊似一陣。看來又一年過去了,我對故鄉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注釋】
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傷:使草木凋落衰敗。
2.巫山巫峽:即指夔州(今奉節)一帶的長江和峽谷。蕭森:蕭瑟陰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陰:風云蓋地。“接地”又作“匝地”。
5.叢菊兩開: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從離開成都算起,已歷兩秋,故云“兩開”。“開”字雙關,一謂菊花開,又言淚眼開。他日:往日,指多年來的艱難歲月。
6.故園:此處當指長安。
【寫作背景】
《秋興八首》是唐大歷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時所作的一組七言律詩,因秋而感發詩興,故曰“秋興”。杜甫自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棄官,至當時已歷七載,戰亂頻仍,國無寧日,人無定所,當此秋風蕭瑟之時,不免觸景生情。因此寫下這組詩。
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至廣德元年(763)始告結束,而吐蕃、回紇乘虛而入,藩鎮擁兵割據,戰亂時起,唐王朝難以復興了。此時,嚴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憑依,遂沿江東下,滯留夔州。詩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壯志難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作品賞析】秋興者,遇秋而遣興也,感秋生情之意。《秋興八首》是杜甫晚年為逃避戰亂而寄居夔州時的代表作品,作于大歷元年(公元766年),時詩人56歲。全詩八首蟬聯,前呼后應,脈絡貫通,組織嚴密,既是一組完美的組詩,而又各篇各有所側重。每篇都是可以獨立的七言律詩。王船山在《唐詩評選·卷四》中說:“八首如正變七音,旋相為宮而自成一章,或為割裂,則神態盡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總起,統帥后面七篇。前三首寫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為前后過渡之樞紐,后四首寫所思之長安,抒發“處江湖遠則憂其君”的情愫。聲身居巫峽而心系長安就是這組詩的主要內容和線索。
全詩以“秋”作為統帥,寫暮年飄泊、老病交加、羈旅江湖,面對滿目蕭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國家興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寫長安盛世的回憶,今昔對比所引起的哀傷;寫關注國家的命運、目睹國家殘破而不能有所為、只能遙憶京華的憂愁抑郁。
全詩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麗的意境。格律精工,詞彩華茂,沉郁頓挫,悲壯凄涼意境深宏,讀來令人蕩氣回腸,最典型地表現了杜律的特有風格,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首章對秋而傷羈旅,是全詩的序曲,總寫巫山巫峽的秋聲秋色。用陰沉蕭瑟、動蕩不安的景物環境襯托詩人焦慮抑郁、傷國傷時的心情。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長安”的主題。
起筆開門見山敘寫景物之中點明地點時間。“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搖落,白露為霜。“巫山巫峽”,詩人所在。二句下字密重,用“凋傷”、“蕭森”給意境籠罩著敗落景象,氣氛陰沉,定下全詩感情基調。
接著用對偶句展開“氣蕭森”的悲壯景象。“江間”承“巫峽”,“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風云在天而接地陰,可見整個天地之間風云波浪,極言陰晦蕭森之狀。萬里長江滾滾而來,波濤洶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實景;“塞上風云”既寫景物也寓時事。當時土蕃入侵,邊關吃緊,處處是陰暗的戰云,虛實兼之。此聯景物描繪之中,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和時局那種動蕩不安、前途未卜的處境和作者胸中翻騰起伏的憂思與郁勃不平之氣。把峽谷深秋、個人身世、國家淪喪囊括其中,波瀾壯闊,哀感深沉。
頸聯由繼續描寫景物轉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觸動羈旅情思。與上二句交叉承接,“叢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間”句。“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對叢菊,故云“兩開”,“叢菊兩開他日淚”,表明去年對叢菊掉淚,今年又對叢菊掉淚;兩開而字,實乃雙關,既指菊開兩度,又指淚流兩回,見叢菊而流淚,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見羈留夔州心情的凄傷。“故園心”,實即思念長安之心。“系”字亦雙關詞語: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長安,系于故園。從云安到夔州苦苦掙扎了兩年,孤舟不發,見叢菊再開,不禁再度流淚,心總牽掛著故園。詩人《客社》一詩亦云:“南菊再逢人病臥”,《九日》又云:“系舟身萬里”,均可參讀。此處寫得深沉含蓄,耐人尋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園,為下七首張目。
尾聯在時序推移中敘寫秋聲。西風凜冽,傍晚時分天氣更是蕭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將來臨,人們在加緊趕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樓上,晚風中傳來急促的砧聲。白帝城在東,夔州府在西,詩人身在夔州,聽到白帝城傳來的砧杵之聲。砧杵聲是婦女制裁棉衣時,槌搗衣服的聲音。砧即搗衣之石。此詩末二句,關合全詩,回到景物,時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羈旅之情更見艱難,故能結上生下,下面接著寫夔州孤城,一氣蟬聯。錢注杜詩稱:“以節則杪秋,以地則高城,以時則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別,末句標舉興會,略有五重,所謂嵯峨蕭瑟,真不可言。”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詩風沉郁頓挫,憂國憂民。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揭露和批評。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為解救人民的苦難做出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
杜甫詩歌的風格可以用四個詞來概括:
沉郁頓挫:杜甫的詩歌在語言上,普遍認為具有“沉郁”的特點,“沉郁”一詞最早見于南朝,“體沉郁之幽思,文麗日月”,后來杜甫寫更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語言,“至于沉郁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對杜詩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其詩歌風格的形成,與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著密切關系。同時,杜甫處于盛世末期,少時有雄心壯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后來安史之亂爆發,國運衰微,加之仕途不濟命途多舛,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詩詩風大有轉變,趨近現實主義。而杜詩對意象選擇的個性化,是杜詩語言的基礎。常在杜詩中出現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嘯、殘炬、急峽、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觀,以及織女、老婦、老農、嫠婦等普通百姓,還有官吏、將軍、惡少等權貴勢力,都表現了杜甫對“中興濟世的熱切,對淆亂乾坤的指斥,對橫行霸道的憤慨,對漂泊流離的悲傷,對生靈涂炭的悲憫,對物力衰竭的惋惜,對博施濟眾的贊美”,而正是這些沉重情感的表達,使得杜詩的語言趨于“沉郁頓挫”。吳沆《環溪詩話》評杜甫晚期詩句“恣肆變化、陽開陰合”又云:“惟其意遠,舉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吳沆又說:“凡人作詩,一句只說得一件事物,多說得兩件。杜詩一句能說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詩,但說得眼前,遠不過數十里內,杜詩一句能說數百里,能說兩軍州,能說滿天下,此其所為妙”。
兼容并蓄:杜甫的詩歌在風格上,是兼備多種風格的,元稹這樣評價杜甫:“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秦觀也有類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淡之趣,兼俊潔之姿,備藻麗之態,而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眾家之長,杜氏亦不能獨至于斯也。”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氣。主流觀點認為,杜甫詩歌的風格沉郁頓挫,語言精煉,格律嚴謹,窮絕工巧,感情真摯,平實雅談,描寫深刻,細膩感人,形象鮮明。“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他的創作風格。就杜詩特有的敘事風格和議論風格而言,有學者認為是受到《詩經·小雅》的影響,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調,又與《離騷》相近。也有學者認為,杜詩具有仁政思想的傳統精神,司馬遷的實錄精神。還有觀點認為杜甫詩作具有“人道主義精神”。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曾把杜甫與李白并論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王安石表彰杜詩“丑妍巨細千萬殊,竟莫見以何雕鎪”的成就。陳善《捫虱新語》卷七:“老杜詩當是詩中《六經》,他人詩乃諸子之流也”。蔣士銓《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詩詳注集成序》亦稱“杜詩者,詩中之《四子書》也。”
煉字對仗:杜甫的詩歌在格律上,具有煉字精到,對仗工整的特點,符合中國詩歌的“建筑美”,例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就是杜詩煉字與對仗高超的體現。另外,在體裁上杜甫有許多創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創造性也是他文學創作的獨到之處。
內容深遠:杜甫的詩歌的內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題材廣泛,寄意深遠,尤其描述民間疾苦,多抒發他悲天憫人的仁民愛物、憂國憂民情懷,杜詩有詩史之稱,這種說法最早見于晚唐,“杜逢祿山之難,流雍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號為詩史”。到宋時成定論,但詩史之義各有各說。人有以史事注杜詩,認為杜詩為紀實的詩,可以補史證史,所以稱為詩史。這種說法只重史事之虛實真假,而輕視詩的情感特性。有人認為杜甫具史識史見,其筆法之森嚴,可媲美漢朝歷史學家司馬遷。而詩有評人評事者,皆可“不虛美,不隱惡”,故號詩史。此說可取。另一說是,杜甫之詩之所以號詩史,因其悲天憫人,感時傷事,這種說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但也有不喜歡杜甫詩者,楊億就不喜歡杜甫,劉放《中山詩話》云:“楊大年不喜杜工部詩,謂為村夫子。”
杜甫·秋興八首原文、賞析2
秋興八首
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現存杜甫的七言律詩有一百五十余首,多數寫于詩人晚年,即旅居成都及羈留夔州其間。夔州的七言律詩以沉雄悲壯、蒼勁凝煉著稱。
持續八年的安史之亂,至廣德元年(763)始告結束,而吐蕃、回紇乘虛而入,藩鎮擁兵割據,戰亂時起,唐王朝已難復興。永泰元年(765)嚴武病逝,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失去憑依,遂賣船東下,準備出川。次年(大歷元年——766)春末攜家來到夔州。因時局不穩,不能北返,滯留夔州近兩年。國軍日哀,詩人晚年多病,加之知交零落,壯志難酬,夔州時期,詩人心境異常寂寞。《秋興》是杜甫七言律詩的代表作品之一。寫于大歷元年秋,時詩人寄居西閣客堂。西閣地處夔州山麓,俯視大江,兩岸絕壁對峙,江流湍急。
《秋興》是八首蟬聯、結構嚴密、抒情深摯的組詩,八首猶如大型抒情樂曲的八個樂章。它以憂念國家為主題,以夔州蕭瑟的秋色,清凄的秋聲,詩人暮年多病,羈旅的苦況、關心國運盛哀的深情為基調。八首互相支撐,構成整體。悲壯蒼涼,意境深閎。但組詩的每一首詩,以自己獨有的表現手法,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色調表現基調的思想情緒。因之,它又有相對的獨立性。這里選的是第一首詩,是組詩的序曲。全詩因秋起興,通過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的形象描繪,烘托出陰沉蕭森、動蕩不安的環境氣氛,令人感到秋色、秋聲撲面驚心,更好地表現了詩人羈旅的孤寂抑郁。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意思說霜露凋殘了夔州江濱的楓林,巫山巫峽一派蕭森氣象。這是詩人站在山麓遠望,突出感受到的。玉露即白露,玉露凋殘楓林,點明秋已深,滿目蕭瑟。第二句,從大處落筆,把握巫山巫峽深秋特有的氣象和詩人的.迷惘不安。有了第二句,詩的意境擴展開來,詩有了氣勢,也寫出了詩人的心態。“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兩句,以豪邁宏闊寫風云變化和哀傷。江間,指長江巫峽。塞上,指巫山關塞,江間、塞上,點出夔州的山和水。浪涌、風云,緊扣秋色。江間波滔洶涌,上及于天,仿佛天也在翻動,巫山風云下及于地,似與地下陰氣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波浪滔天,風云匝地,秋日蕭森之氣充塞于巫山巫峽。這兩句是前面“氣蕭森”的具體化。我們感到這兩句的形象有力,內容豐富,意境開闊,因為詩人不是簡單地再現眼見耳聞,不是單純描摹江流湍急、山塞風云和巫峽深秋的外貌特征,而是著力表現它們內在的精神,賦予江水、風云以某種性格,這就是天上地下,江間關塞,到處是驚風駭浪,動蕩不安,蕭條陰晦,不見天日。同時,它形象地表現了詩人的極度不安,翻騰起伏的憂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也象征了國家局勢的變易無常和臲硊不安的前途。這種既掌握景物特點,又把自己生活經驗中最深刻的思想感情融會進去,以最生動、最有概括力的語言表現出來,使被描繪的景有了生命,而作者企圖表現的情有所附麗。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深,語簡意繁,心情寂苦而意境奔闊。
五、六句:“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叢菊兩開,指離開成都東歸的旅途中兩次見到菊花。去年秋,詩人因病滯居云陽,今年秋,又以道路阻隔淹留夔州,叢菊兩開,合云陽與夔州為兩秋,他日淚,即前日之淚。前日因見菊花而落淚,現在又見菊開,不禁灑落前日曾流之淚。這淚,是漂泊思鄉之淚,也是見菊開始悟歲月易逝,深感人生蹉跎的半辛酸之淚。“孤舟一系故園心”,意思是沒料到船一系纜江邊就長期不行,而思故園之心也似被牢牢拴住,心境得不到片刻舒展。故園心,是思鄉之心,也含有思故國之心。第七、八句:“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急切的暮砧聲把詩人從對故園的沉緬喚醒,回到夔州的“系舟身萬里”(杜詩《九日》),深秋客無衣的現實之中。刀尺,指剪裁;砧,搗衣石砧。古人制作塞衣,通常先把衣料在砧上搗平,然后裁縫。處處催刀尺,家家趕制寒衣,搗衣聲此起彼伏,這種帶有季節性的習俗,常給征人、思婦的心靈上增添幾分感傷。古典詩歌中常用以寄寓懷人思鄉的情緒。這首詩在薄暮白帝城急促的搗衣聲中結束,而詩人羈旅天涯的無窮憂思卻隨著砧聲在巫山巫峽中擴展、延伸。
前人用“沉郁頓挫”四個字概括杜詩的主要藝術風格,在他的七言律詩中,這首詩就充分顯示了這種藝術風格。
【杜甫·秋興原文、賞析】相關文章:
秋盡杜甫原文及賞析08-07
杜甫《秋興八首》賞析06-29
杜甫《秋興蓬萊宮闕對南山》翻譯賞析11-02
杜甫《秋興八首》翻譯賞析01-13
杜甫詩詞《秋興八首》的詩意賞析03-29
杜甫-《秋興八首》10-13
杜甫《登高》原文及賞析04-30
杜甫登樓原文及賞析12-07
杜甫的《江漢》原文及賞析09-15
杜甫的絕句原文賞析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