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原文及賞析
清代楊倫曾經在《杜詩鏡銓》之中認為,杜甫的這首《登高》高渾一氣,獨步古今,在杜甫七言律詩之中當屬第一,明朝的胡應麟則稱這首詩是“古今七言律第一”。這首曠世的悲歌雖然蒼涼,但依舊拔山扛鼎,杜甫寫出暮年之人的無奈,卻不會讓人看到消沉陰暗,而是涌動著對生命的仁愛和人生的悲壯。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杜甫《登高》原文及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登高》原文: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登高》白話譯文:
天高風急猿聲凄切悲涼,清澈水中群鷗嬉戲盤旋。
無窮無盡的樹葉紛紛飄落,長江滾滾涌來奔騰不息。
悲對秋色感嘆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獨自登高臺。
深為憾恨鬢發日益斑白,困頓潦倒病后停酒傷懷。
《登高》賞析一:
此詩載于《杜工部集》,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
此詩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對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里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回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沈德潛因有“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贊語。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透過沉郁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才點出一個“秋”字。“獨登臺”,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悲秋”兩字寫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獨愛登臺的感情,概括進一聯“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著的感情脈搏。此聯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尾聯對結,并分承五六兩句。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本來興會盎然地登高望遠,此時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飛揚震動”,到此處“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于言外”(《詩藪》)。
詩前半寫景,后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于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登高》賞析二:
杜甫《登高》雖是一曲悲歌,但毫無哀婉自艾之心,悲途末路之感,相反卻激昂悲壯,壯懷偉烈,一掃凡冗,獨標雄奇,隱然有凌云之意,每每讀來都不禁讓人為之氣奪。胡應麟譽之為千古七律第一,實不為過。
初遇《登高》,至于今日,彈指二十三年,總是想書寫一下對《登高》的觀感,但數次提筆都茫然不知所云悵然輟筆而退,捫心自問,以我的才力學識,想要說清登高的好處實在是有些力不從心。當初上海辭書出版《唐詩鑒賞辭典》,興興然翻找《登高》的鑒賞,卻發現通篇只是翻扒了胡應麟的分析,舍此殊無新意乏善可陳,便又悻悻然撇在一邊。后來又見過一些鑒賞分析《登高》的文字,雖不乏可觀處,但也都流于泛泛,用比較普遍的說法分析十分特殊的《登高》,其言不及意難以搔到癢處也就可想而知了。于是自己不免又要不自量力地提起筆來,試著說說對《登高》的理解,雖不敢說搔到癢處,但異于二三子者還是不忍珍為敝帚的。
個人以為,《登高》的特殊處在于寥寥八句,書寫秋氣悲懷,上不得仲宣《登樓》,下不濟永叔《秋聲》,卻另標新意,壯懷激蕩,讀來不禁令人氣奪,聲勢氣魄何至于此?其間自然有杜甫心緒操守氣節風骨,自然也有章法格局起承轉合,二者缺一,斷不會如此非史非野,于文質彬彬之間彰顯如此強勁的震撼力。杜甫自稱早年“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自詡晚年“老去詩篇渾漫與,春來花鳥莫深愁”,如《登高》這樣舉重若輕,隨意揮灑竟然卓然成恢宏之勢的神來之筆,想便是杜甫老去渾漫與的瀟灑風流的真實寫照吧?
《登高》是大歷二年(公元767年)杜甫顛沛夔州時期所作,其時安史之亂雖然平定數年,但關河以東局勢越發混亂,肘腋之間宦黨日強朝綱日廢,后庭方寸吐蕃弄強回紇嗜欲,天下大勢實在悲觀。杜甫滿腔愛國熱情,一身耿骨義氣,不但客寓夔州,而且沉疴日起,惶惶終日,自認重見社稷光耀朝綱振奮天下益安蒼生樂享,怕是此生無望他生未卜,其蕭索落寞悲愁苦澀可以想見,正是這種絕望孤寂悲苦無端的心境,在767年那個秋天,直接催生出千古七律第一的《登高》。
《登高》其詩,八句皆為偶句,在律詩中已屬少見,而其信手拈來,卓然成章,巧奪天工,全無痕跡,似無心為之,竟渾然天成的通脫磊落,又足令賞詩者擊節贊嘆做詩者廢然忘返。下面我就從結構上逐句分析一下,以資方家斧正。
全詩以“風急”起句,不但抓住了了夔州峽口高秋之際的自然氣象,更直接映襯出詩人心緒起伏波瀾跌宕的主觀情景,直接把讀者帶入詩人壯懷激蕩的精神世界中。接下來的“天高”為“風急”提供了一個闊大無疇的背景空間,令長風激蕩恍如天籟飛鳴,寥寥四個字便已有沖灑天地的磅礴聲勢,同時更為明確地凸現了詩人長空般闊大的襟懷和疾風般激蕩的心緒之間相得益彰的恢宏氣魄。但是這不是一種令人歡欣鼓舞的恢宏氣魄,而是一種沉郁蒼涼,悲壯壓抑的恢宏氣魄,正是這種沉郁蒼涼和悲壯壓抑,讓曾經唱和著李白那對未來不乏憧憬和向往的不遠千里送輕舟的依依惜別的熱切猿聲,變成了風聲呼嘯中那痛徹心腸的哀鳴,“猿嘯哀”因此成為全篇的題眼。在風急天高的寥廓江天之間,哭泣般的猿鳴仿佛也升入九天,與天風應和共鳴。
如果說“風急天高”凸現了強勢的動蕩與碰撞,并籍此抒發了詩人胸懷激蕩的內心世界,那么“渚清沙白”的靜謐舒緩,便如天風激蕩猿嘯清揚的動感氣氛中的一片清淡綠洲,為詩人的駐足提供一個穩定的空間,不但從字義上與風急天高形成工整對仗,而且在意境上也嚴絲合縫地成為上下偶句,既進一步襯托了風急天高猿嘯哀的氣魄聲勢,又從結構上到氣氛上穩定了全詩的走向。當然詩人悲秋的情懷心緒的主旋律還是激蕩的動感十足的,只不過這種靜謐的意境將有些暴烈的動感轉化為相對更從容更舒緩的有些悠揚的節奏,于是“鳥飛回”就成為水到渠成的靜中有動的舒緩過渡。這種過渡將與“風急天高”深深契合的詩人之心直接投射到另一番情景中。
從風急天高到渚清沙白便是全詩第一個節奏,在動靜交疊之際呈現出江天一體的深刻和諧的自然節奏,而這種節奏也恰恰是詩人內心深處胸懷激蕩又渴望平靜的深刻的內在節奏的曲折的投射。當然,這種讓人嘆為觀止的節奏絕不是詩人刻意為之的節奏,而是老去渾漫與后融入詩人生命運動本身的下意識節奏。
緊接著杜甫寫下了《登高》中最膾炙人口廣為傳頌的一句話: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渚清沙白,盡在眼底,飛鳥徘回,舉目可及,似乎詩人的心情也因此從天風浩蕩的激越中平靜下來,但是這種平靜不是一種簡單的反彈和平庸的失落,繼之而起的深沉的壓抑感更是讓這種悠揚的平靜生出一種一默如雷的深邃感和震撼力。無邊落木,蕭然飄落,道盡了秋意遮天蔽日的蒼涼,不盡長江,滾滾而來,道盡了世事蹉跎的滄桑,在盡在眼底舉目可及之間,無邊不盡陡然而出,直如異軍突起,讀來不由自主隨著詩人一同擴大其心胸,開闊其眼界,不由自主痛感營營小我之渺小,滔滔物議之微不足道。
詩人無意片面描摹自然景觀之龐然大象,而是要在壯懷激烈的昂揚主觀中尋找自然萬象與內心的契合點,這種自我的悲劇意識的彰顯突出體現在這個“來”字上。這個“來”字是一個完整充分的主觀視角,將天地萬象與個人主觀緊密聯系在一起,并通過個人主觀將天地萬象攝收在主觀之心中,這個心便是天人合一的大心,而非蠅營狗茍的小心,這個心便是可以容納滄桑物易世事悲涼的千古同心,這個心便是可以承載苦難面對災難躬行艱難而不輕言畏難的堅忍不拔的深深扎根于現實主義的偉大詩心。正是這樣一個心將《登高》這個普通的悲秋題材熔鑄成一個驚天動地燭照千古的激昂悲壯的偉大詩篇。詩人不是遠眺無邊落木飄落,俯瞰無盡長江東流,一個“來”字,便是無邊落木盡入懷抱,無盡長江流瀉心田,這種頂天立地的自覺,這種容天納地的闊大胸襟,使全詩煥然生色,不僅空前,亦復絕后,成為百代千古七律最為第一的絕筆。
當然,這種盡收天地萬象的偉大詩心,并非一味收納容攝的“貪婪”,而是吐納自如的揮灑奔放。從萬里悲秋中,我們看到了那磅礴大氣的噴放與張揚。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專寫此心此身,心是悲秋心,身是多病身,但是身的有崖與心的無限再一次彰顯了詩人的偉大與堅貞不屈,百年極言其去日無多,多病極言其每況愈下,但如此情形,其心不侮,尤心系萬里,志念悲秋,恢宏氣魄卓然大度不可一言以蔽之。流寓之客,多病之身,尤不能困厄這雄奇壯烈的詩心,江天浩蕩,萬里間關,詩人的情愫依然深沉宏大,恢宏鼓蕩。登臺一望,雖然也是故國千里的蒼涼感慨,去國懷鄉的憂思浩嘆,岌岌乎去日無多的絕望孤寂,但無一能遮蔽洋洋乎萬里悲秋的天地詩心。
在此我們有必要著重提一下全詩的第二個節奏,那就是不盡長江滾滾來與萬里悲秋常作客之間的節奏。滾滾來將天地萬象攝收于心中,萬里悲秋卻形成噴薄而出的聲勢和氣魄,這一收一放之間的節奏,其感染力尤勝于風急天高與渚清沙白那一動一靜之間的節奏。一收一放之間,近乎一張一弛的文武之道,張則天地萬象盡在胸臆,弛則壯懷悲情揮瀉萬里,吞吐之間,八荒千古,任意為之。正是收攝的壯大,鋪墊出噴發的聲勢,正是無邊落木與不盡長江的盡歸胸臆,蓄積出萬里悲秋的浩蕩襟懷。這收放張弛的節奏將頷聯和頸聯緊密地陶鑄在一起,既揮灑自如縱橫不羈,又凝煉有力渾然一體。反觀后學者,為律詩者大有人在,其頷頸二聯不是局促逡巡于井蛙之域就是放任汗漫于烏有之鄉,或復言疊意,或不知所云,面對先賢,能無愧乎?
杜甫人稱詩之圣者,不能忘俗正是其赤子之心。昊天無極,秋高萬里,長風鼓蕩,江流千古,病身百年,客寓無期,凡此種種,都不曾磨滅詩人激情鼓蕩的詩心,最后詩人還是以其本色道盡了登高悲秋的苦衷與心曲。艱難苦恨,詞短意長,既有身世飄蓬的苦悶,更有國事艱難的悵恨,繁雙鬢正道盡了詩人半生憂國憂民的內心苦難和亙古悲情。這里詩人并未把世事艱難與身心苦恨區分開來,而是混為一談同作為繁雙鬢的根源,從中我們似乎也略微可見,詩人的憂國憂民的憂思與喪亂無依的個人感遇已經水乳交融,混為一體,正如其賦詩運筆的老去渾漫與一般,他的愛國憂世的圣人之心也不再是主觀能動的表現,而成為一種血脈交融的自然流露。這也許就是艱難苦恨繁雙鬢之詞短意長之最意味深長處吧?它不只是點明登高悲秋的題眼,也是詩人一生人事蹉跎與文字光榮的蓋棺式的寫照。
當然,最耐人尋味的還是全詩最后一句。這一句與上一句勢成流水,而又對偶頗工。早年我曾為潦倒所惑,以為是詩人刻意渲染自己的愁苦艱難,因此以為是全篇瑕疵。后來得知當時杜甫因肺病剛剛戒酒,新停濁酒杯云云是近乎白描的直書境遇,便對此句有了新的認識。如果說前六句激昂震動,勢隱風雷,第七句微言大義,以國運身世為憾,寄意深遠,都曾一見之下便深深地震撼了我,那么這一句清新自然,率真質樸,實在不是當初少年如我能夠深切體會的。在艱難苦恨繁雙鬢的蕭索中,不得不因病戒酒,想要借酒澆愁也不可得,這個純粹個人性的缺憾,看似微不足道,但可能是一個人暮年絕望感傷中的最大甚至全部慰籍,這中間的談言微中舉重若輕,無限悲涼,曲筆為之,盡在環中,實在是讓人氣奪。
況且秋高萬里,落木無邊,傷時憂世,困病纏身,凡此種種,詩人慨以當慷,揮灑義氣,志出八荒之表,神游六合之外,昂然舉首頂天立地,吞吐天地的氣魄胸襟,去日無多,尤不忘國難之傷,幾近乎超人,突然轉而為一杯酒感嘆,平實親切,自然真摯,既沒有堂堂大言的矜夸,也沒有飄飄高世的自許,而是一個平常的多病老人。這婉轉跌宕的收筆,不更顯得六句奔雷之勢一句黍離之情的難能可貴嗎?不更顯得偉大的詩心生自一個普普通通的平常人的驚心動魄與一往情深嗎?這一句想要喝酒不可得的慨嘆,宛如劫火度盡后的山青水碧,輪回出落后的鼻直眼橫一般,每讀一次都讓我深深地感動,每讀一次都讓我重新品味太白固不可及,至如少陵又何嘗可及的絕望慨嘆。
這就是《登高》,或者更確切地說這就是我對《登高》的理解。其實這也是一些點滴之見,我想對《登高》而言還有很多可說,但我才學見識有限,也只能言盡于此了。
將要輟筆,我不免又想起那個老掉牙的稱謂,人言太白為詩中之仙,少陵為詩中之圣。后人大多認為太白奔放肆意,飄逸無端,實不可學;少陵信實厚重,出落有據,且積跬步以至千里,可從而學。但學者多肢解少陵,黃山谷“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略得其骨,陸放翁“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幾近其容,其他或亦有可觀,但總的說來據皮毛之士林比,得神韻之人全無。何以如此?大概因為仙可修不可求,圣可法不可師,一窺門徑,便落環中。就像《登高》這樣的詩篇,又豈是可隨便拿來學習的?
《登高》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這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托嚴武。不久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云安待了幾個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詞句注釋:
⑴登高:農歷九月九日為重陽節,歷來有登高的習俗。
⑵猿嘯哀:指長江三峽中猿猴凄厲的叫聲。《水經注·江水》引民謠云:“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沙:江邊沙灘。鳥飛回: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蕭蕭:風吹落葉的聲音。
⑸萬里:指遠離故鄉。常作客:長期漂泊他鄉。
⑹百年:猶言一生,這里借指晚年。
⑺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苦恨:極恨,極其遺憾。苦,極。繁霜鬢:增多了白發,如鬢邊著霜雪。繁,這里作動詞,增多。
⑻潦倒:衰頹,失意。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陽登高,例應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說“新停”。
作品評價:
《登高》在杜甫的律詩里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清代的學者楊倫稱贊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明代的胡應麟在《詩藪》中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胡應麟云:杜“風急天高”一章56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詩藪》)胡以梅云:對起對結,渾厚悲壯,大家數。此在夔州所作。江山境界,能助詩神。“風急天高”,極得登高之神情。(《唐詩貫珠》)
沈德潛云:昔人謂兩聯俱可截去二字,試思“落木蕭蕭下,長江滾滾來”,成何語耶?
李瑛云:前四句憑空寫景,突然而起,層疊而下,勢如黃河之水天上來,澎湃瀠回,不可端倪。而以五、六句承明作客,登高情事,是何等神力!末二句對結,“苦恨”與“新停”對,“苦”字活用。(《詩法易簡錄》)
詩句講解:
這首詩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托嚴武,可惜嚴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云安呆了幾個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
這首詩就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這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那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曠世之作。
1、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回翔。首聯兩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且句中自對,無一虛設。這是詩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構成一幅悲涼的秋景圖畫,為全詩定下了基調。登高而望,江天本來是開闊的,但在詩人筆下,卻令人強烈地感受到:風之凄急、猿之哀鳴、鳥之回旋,都受著無形的秋氣的控制,仿佛萬物都對秋氣的來臨惶然無主。“風急”,夔州位于長江之濱,三峽之首的瞿塘峽之口,素以水急、風大著稱。“猿嘯哀”,巫峽多猿,鳴聲凄厲。當地民謠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渚”,水中的小塊陸地。
2、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頷聯為千古名句,寫秋天肅穆蕭殺、空曠遼闊的景色,一句仰視,一句俯視,有疏宕之氣。“無邊”,放大了落葉的陣勢,“蕭蕭下”,又加快了飄落的速度。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它的境界非常壯闊,對人們的觸動不限于歲暮的感傷,同時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恒。透過沉郁悲涼的精工對句,顯示著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3、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我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對此秋景,更覺傷悲;有生以來,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頸聯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頓挫之神。詩人從空間(萬里)、時間(百年)兩方面著筆,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自登臺的感情,融入一聯雄闊高渾的對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脈搏。語言極為凝煉,乃千古名句。宋代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析此聯云:“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八意”,即八可悲:他鄉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又當蕭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齒,一事無成,五可悲;親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獨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4、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時世艱難,生活困苦,我常恨鬢如霜白;濁酒銷憂,卻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聯轉入對個人身邊瑣事的悲嘆,與開篇《楚辭》般的天地雄渾之境,形成慘烈的對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猶言困頓衰頹,狼狽失意。新停濁酒杯:一般解釋為戒酒,不妥。“停”是表示某種動作狀態延續途中的一時中斷,這一句是說,我一人登臺,獨飲濁酒,無親朋相伴,慢慢舉起銷憂解愁的酒杯,停在嘴邊——我的身體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飲酒不斷、未曾有過停杯體驗的我,不禁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現。“濁酒”是相對于“清酒”而言,是一種帶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時稱之為“醪”。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后兩聯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于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而格調卻雄壯高爽,慷慨激越,高渾一氣,古今獨步。
這首律詩很特別,其四聯句句押韻,皆為工對,且首聯兩句,又句中自對,可謂“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寫景而言,有工筆細描(首聯),寫出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的形、聲、色、態,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寫,卻生動形象,精煉傳神;有大筆寫意(頷聯),傳達出秋的神韻。抒情則有縱的時間的著筆,寫“常做客”的追憶;也有橫的空間的落墨,寫“萬里”行程后的“獨登臺”。從一生飄泊,寫到余魂殘骨的飄零,最后將時世艱難歸結為潦倒不堪的根源。
這樣錯綜復雜手法的運用,把詩人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蒼涼,表現得沉郁而悲壯。難怪明代胡應麟《詩藪》說,全詩“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名家點評
宋代楊萬里《誠齋詩話》:“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陣獨掃千人軍。”“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前一聯蜂腰,后一聯鶴膝。
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杜陵詩云:“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
宋代劉克莊《后村詩話》:此兩聯(按指“無邊落木”四句)不用故事,自然高妙,在樊川《齊山九日》七言之上。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此詩已去成都分曉。舊以為在梓州作,恐亦未然。當考公病而止酒在何年也。長江滾滾,必臨大江耳。
明代李東陽《麓堂詩話》:“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景是何等景,事是何等事?宋人乃以《九日崔氏藍天莊》為律師絕唱,何耶?
明代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老杜集中,吾甚愛“風急天高”一章,結亦微弱。
明代張綖《杜工部詩通》:少陵詩有二派。一派立論宏闊,如此篇“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及“二儀清濁還高下,三伏炎蒸定有無”其流為宋詩,本朝莊定山諸公祖之。一派造語富麗,如“珠簾繡柱圍黃鵠,錦纜牙墻起白鷗”及“魚吹細浪搖歌扇,燕蹴飛花落舞筵”等作,其流為元詩,本朝楊孟諸公祖之。
明代凌宏憲《唐詩廣選》:楊誠齋曰:全以“蕭蕭”“滾滾”喚起精神,見得連綿,不是裝湊贅語。劉會孟曰:三、四句自雄暢,結復鄭重。
明代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五:作詩大法,唯在格律精嚴,詞調穩契,使句意高遠,縱孜孜可剪,何害其工?骨體卑陋,雖一字莫移,何補其拙?如老杜“風急天高”乃唐七言律詩第一首。……“風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勁難明,深沉莫測,而力量萬鈞。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微說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元人憑此詩云:“一篇之內,句句皆奇,一句之內,字字皆奇。”亦有識者。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簽》:無論結語膇重,即起處“鳥飛回”三字,亦勉強屬對,無意味。
明代陸時雍《唐詩鏡》:三、四是愁緒語。
明末清初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陸深曰:杜格高,不盡合唐律。此篇聲韻,字字可歌,與諸作又別。蔣一葵曰:雖起聯而句中各自對,老杜中聯亦多用此法。吳山民曰:次聯勢若大海奔濤,四疊字振起之。三聯“常”“獨”二字,何等骨力!周珽云:章法句法,直是蛇神牛鬼佐其筆戰。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詩評選》:盡古來今,必不可廢。結句生僵,不惡,要亦破體特斷,不作死板語。
清代吳昌祺《刪訂唐詩解》:太白過散,少陵過整,故此詩起太實,結亦滯。
清代王士禛《帶經堂詩話》卷三:七言律有以疊字益見悲壯者,如杜子美“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江天漠漠鳥雙去,風雨時時龍一吟”是也。
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詩評》:七律八句皆屬對,創自老杜。前四句寫景,何等魄力。
清代張世煒《唐七律雋》:四句如千軍萬馬,沖堅破銳,又如飄風驟雨,折旆翻盆。合州極愛之,真有力拔泰山之勢。
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遠客悲秋,又以老病止酒,其無聊可知。千緒萬端,無首無尾,使人無處捉摸,此等詩如何可學?“風急天高猿嘯哀”,發端已藏“獨”字。……“潦倒新停濁酒杯”,頂“百年多病”。結凄壯,止益登高之悲,不見九日之樂也。前半先寫“登高”所見,第五插出“萬里作客”,呼起“艱難”,然后點出“登臺”,在第六句中,見排奡縱橫。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八句皆對,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變。昔人謂兩聯俱可裁去二字,試思“落木蕭蕭下”“長江滾滾來”,成何語耶?好在“無邊”“不盡”“萬里”“百年”。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氣象高渾,有如巫峽千尋,走云連風,誠為七律中稀有之作。后人無其骨力,徒肖之于聲貌之間,外強而中干,是為不善學杜者。
清代黃叔燦《唐詩箋注》:通首下字皆不尋常。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清代方東樹《昭昧詹言》:前四句景,后四句情。一、二碎,三、四整,變化筆法。五、六接遞開合,兼敘點,一氣噴薄而出。此放翁所常擬之境也。收不覺為對句,換筆換意,一定章法也。而筆勢雄駿奔放,若天馬之不可羈,則他人不及。
清代曾國藩《十八家詩鈔》:張云:此孫僅所謂“夐邈高聳,若鑿太虛而號萬竅”者。
清代施補華《峴傭說詩》:《登高》起二“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收二“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通首作對而不嫌其笨者,三四“無邊落木”之句,有萬鈞之氣;五六“萬里悲秋”二句,有頓挫之神耳。又首句妙在押韻,押韻則聲長,不押韻則局板。
杜甫《登高》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
2、總結領悟詩歌意境的方法。
【教學關鍵】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教學過程】
一、導語激興
同學們,在唐代的詩壇上,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幾乎一生都在流浪,成都的一個草堂成為他短暫安定生活的見證;他幾乎終生都在痛苦,沉郁頓挫成為他詩歌風格的最權威的概括。一場戰爭撕碎了他的心,帶給他常人難以忍受的折磨;多種疾病毀滅了他的軀體,最后病死在湘江的一葉小舟上。他,就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
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首詩:《登高》。
通過學習這首詩,我們要領悟這首詩歌的意境,總結領悟詩歌意境的一般方法。讀這首詩,我們能看到詩人焦慮的目光,能聽到詩人無奈的嘆息,更能感受到詩人心靈的震顫,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傾聽這一曲時代的悲歌吧!
二、放錄音,請學生齊讀
三、研讀課文
1、我們要領悟意境,首先要進入境。這境,就是詩人在詩中創造的生活圖景。首先包括了景,請大家回答:在這首詩中,詩人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風,天,猿聲;渚(水中小洲),沙,鳥;落木(秋天樹木落葉),長江。
景物如何?
明確:
急:呼嘯的秋風(有速度)。
高:天空遼闊(有立體感)。
哀:如哭似嚎(有感情)。
蕭蕭:落葉聲(有聲音)。
2、請大家發揮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這幅畫面。
(請兩位同學描述。)
請大家閉上眼睛,在老師的描述中想象畫面:這是一個蕭瑟的秋天,天空是那樣遼遠,遠處的樹林中傳來一陣陣凄厲的猿聲。小洲邊的水是那樣的清冷,岸邊的沙子是那樣的慘白,鳥兒在狂風中掙扎著,盤旋著,發出陣陣哀鳴。無邊無際的落葉在蕭蕭的秋風中飛舞著,奔流不息的長江波濤拍擊著江岸滾滾向前。
3、這是境中的景,除了景,境中還有詩人的形象,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詩人的形象。
詩人很老了(百年),衰老多病,常年客居他鄉(作客),志向得不到伸展(潦倒),他嘆息著國運和自身的命運(艱難),以至于白發增多(繁霜鬢)。
請大家當一回導演,把詩人在秋風中登高的動作設計出來,按小組討論兩分鐘,請各組推出一個代表。
(抽查兩個組,其他同學補充。)
明確:詩人少有壯志,19歲就寫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詩句,現在他的理想徹底破滅了。頂著秋風,他在詩篇中向我們走來:拄著拐杖,他顫微微走在那秋風呼嘯的山路上,狂風吹亂了他花白的頭發,枯葉飛舞著掠過他的衣襟,他一路咳嗽著,走走停停。風好大呀,他抬起頭,掙扎著登上了崖頂。然而,讀讀他的詩篇吧,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是一個垂危的老人,將不久于人世,他關心的卻不是自己。詩人的目光越過了千山萬水,胸襟是如此的開闊,這是一顆多么偉大的心靈!
4、現在我們來談“意”,也就是詩人在詩中抒發的的情,請大家用詩篇中的詞來概括詩人的感情。
明確:悲,恨。
5、同學們,假如你就是杜甫,現在,你就站在那高高的懸崖之上,眼前,風在拼命的刮,鳥在拼命的掙扎,落葉紛紛下,長江滾滾流;耳畔,風聲卷集著濤聲,濤聲夾雜著猿鳴,你會產生怎樣的聯想?
學生答:
“一葉而知秋”,何況落葉已蕭蕭而下;“問君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愁象流水象落葉那么密集。
落葉讓人想到生命的短暫,自己壯志難酬,心生感慨。
師:
這同學答的多好啊,看到落葉與流水,就想到時光一去不返,感慨自己壯志難酬。落葉歸根,百川歸海,而自己卻年老漂零在外。
下面我來談談我的理解:岸上枯葉似蝶,岸下猛浪若奔,我們分明已聽到了落葉的呻吟,聽到了長江的嗚咽。這那里是在寫季節,分明是一個時代的真實寫照!這個時代充滿了傷痛與悲哀,戰亂就象一場大風席卷了中國大地十幾年,在這場大風中,不知有多少鮮活的生命如木葉般紛紛而下,枯萎死亡;那滾滾長江流動著的不正是人們綿綿不盡的眼淚嗎?
現在我們總結一下領悟詩歌意境的方法:
⑴ 揣摩語言;
⑵ 聯想想象;
⑶ 聯系生平。
讀這一首詩,我們要看到詩人焦慮的目光,我們要聽到詩人沉重的嘆息,我們更要感受到詩人心靈的震顫,現在,就讓我們齊聲朗誦這一曲時代的悲歌吧!
【板書設計】
風 天 猿 渚 沙 鳥
落木 境 長江
作客 多病 │ 艱難 潦倒
意
↙ ↘
悲 恨
杜甫《登高》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講的是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七言律詩《登高》,這是一首“境界高遠、氣勢雄渾、語言精練、意蘊深廣、極具沉郁頓挫”,用一生的血淚鑄就,垂范千古的藝術經典。
教學的實踐使我深知,越是經典的作品越是對老師思想、學識、功底、眼界、能力的考驗。對經典作品的教學如果不能做到“入乎其內”,就會淺而無味;如果不能做到“出乎其外”,就會虛而不實。作為一個語文老師心藏萬匯,才能吐納自如;渾博深刻,才能創出境界。而經典的解讀最怕淺,最忌虛。對此詩的教學,我力求渾厚、力求展現語文課堂教學的大氣象。因此,在備課過程中,首先,我涉獵了大量有關杜甫的書籍,然后總結歸納,用簡明扼要的語言使學生了解杜甫。其次,我在網上搜索名人名家的朗讀,讓學生聆聽名人名家的誦讀,領會詩人寫豪情、感滄桑的情懷。有了充分的課前準備,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很快進入角色,通過逐字、逐句分析,一起走進詩人杜甫的內心世界。通過對詩的理解,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具有濃厚的愛國主義精神。
通過本次教學,加深了我對詩歌的理解,也進一步了解了杜甫的一生。通過對詩歌的感悟,使得我在教學過程中能很快帶領學生走進詩的意境,課堂氣氛融洽。詩歌鑒賞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如何通過聯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立體的、生動的畫面從而把握隱藏在文本背后的詩人的內在情思。據此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景、境、情的關系。根據新課標和大綱中“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學習方式”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難點:在理解詩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時,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悲國家之秋、社會之秋即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懷,這也是本詩的關鍵。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講析法和點撥法。學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進行學習:討論和辯論相結合的方法。
通過這次授課,我的收益頗多,我深深的感受到作為一名教師只有課前精心準備,認真對待每一節課;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適當的學習情境,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發揮想象的空間,提高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不足之處是在這節課上對學生發言的點評過少。
【杜甫《登高》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杜甫登高原文翻譯及賞析01-31
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詩賞析07-20
杜甫《登高》賞析10-18
登高習俗與杜甫的《登高》詩賞析10-12
杜甫《登高》的詩詞賞析09-15
杜甫《登高》內蘊賞析10-18
杜甫《登高》全文原文及翻譯04-17
杜甫登高原文拼音07-18
杜甫《登高》原文翻譯及鑒賞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