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杜牧《阿房宮賦》原文及譯文
《阿房宮賦》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賦作。此賦通過對阿房宮興建及毀滅的描寫,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教訓,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警告,表現出一個正直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杜牧《阿房宮賦》原文及譯文。
杜牧《阿房宮賦》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見者,三十六年。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翻譯:
六國滅亡,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伐光了蜀山的樹木,阿房宮才蓋起來。阿房宮占地三百多里,樓閣高聳,遮天蔽日。從驪山之北構筑宮殿,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修到秦京咸陽。渭水和樊川兩條河,水波蕩漾地流入宮墻。五步一棟樓,十步一座閣。走廊曲折象縵帶一般回環,飛檐象禽鳥在高處啄食。樓閣各依地勢的高下而建,象是互相環抱,宮室高低屋角,象鉤一樣聯結,飛檐彼此相向,又象在爭斗。盤旋地、曲折地,密接如蜂房,回旋如水渦,不知矗立著幾千萬座。長橋橫臥在渭水上,人們看了要驚訝:天上沒有云,怎么出現了龍?復道橫空而過,彩色斑爛,人們看了要詫異:不是雨過天晴,哪里來的彩虹?樓閣隨著地勢高高低低,使人迷糊,辨不清東西方向。臺上歌聲悠揚,充滿暖意,使人感到有如春光那樣和煦。殿中舞袖飄拂,好象帶來陣陣寒意,使人感到風雨交加那樣凄冷。就在同一天,同一座宮里,氣候竟會如此不同。
那些亡了國的妃嬪和公主們,辭別了自己國家的樓閣、宮殿,被一車車送來秦國,日夜獻歌奏樂,成了秦國的宮人。星光閃爍,原來是她們打開了梳妝鏡子;綠云繚繞,原來是她們正在早晨梳理發髻;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層垢膩,2是她們倒掉的殘脂剩粉;空中煙霧彌漫,是她們在焚燒椒蘭香料。皇帝的宮車馳過,聲如雷霆,使人驟然吃驚;聽那車聲漸遠,也不知馳到哪兒去了。宮人們用盡心思修飾容貌,打扮得極其嬌媚妍麗,耐心地久立遠視,盼望皇帝能親自駕臨。可是有許多宮女整整等了三十六年,還未見到皇帝。燕、趙收藏的財寶,韓、魏聚斂的金玉,齊、楚搜求的珍奇,這都是多少世代、多少年月以來,從人民那里掠奪來的,堆積得如山一樣。一旦國家滅亡,不能占有了,統統運進了阿房宮。在這里把寶鼎看作鐵鍋,美玉當石頭,又視黃金為土塊,珍珠為沙石,隨意丟棄,秦人看見了也不覺得可惜。
唉!一個人的心,也就是千萬個人的心。秦始皇喜愛奢侈,老百姓也顧念自己的家業。為什么搜刮人民的財物一分一厘都不放過,揮霍時卻象泥沙一樣毫不珍惜呢?阿房宮中的柱子,比田里的農夫還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織布機上的女2工還多;建筑物上的釘頭,比糧倉里的粟粒還多;橫直密布的瓦縫,比身上衣服的線縫還多;欄桿縱橫,比天下的城郭還多;嘈雜的器樂聲,比鬧市的人說話聲還多。秦統治者窮奢極侈,使天下的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秦始皇這個獨夫,卻越來越驕橫頑固。于是,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四方響應,劉邦攻破函谷關,項羽放了一把火,可惜富麗堂皇的阿房宮變成了一片焦土。
唉!滅亡六國的是六國自己,而不是秦國;滅亡秦國的是秦國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唉!如果六國統治者都是愛護本國人民,那么就有足夠的力量抗拒秦國。如果秦國統治者同樣能愛護六國的人民,那么秦就能從三世傳下去,甚至可以傳到萬世,都為君王,誰還能滅掉秦國呢?秦統治者來不及為自己的滅亡哀嘆,只好讓后世的人為他們哀嘆;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嘆而不引為鑒戒,那么又要讓再后世的人為他們哀嘆了。
注釋
1.阿(ē)房(páng)宮:秦始皇在渭南建造的宮殿,始建于公元前212年,至秦亡時尚未完工,遺址在今陜西西安西南阿房村。阿房,指宮殿的四阿(即四周)有寬闊宏麗的曲檐。
2.六王畢:六國滅亡了。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的國王,即指六國。畢,完結,指為秦國所滅。
3.一:統一。
4.蜀山兀,阿房出:蜀地的山光禿了,阿房宮出現了。兀,山高而上平。這里形容山上樹木已被砍伐凈盡。出,出現,意思是建成。
5.覆壓三百余里:指從渭南到咸陽覆蓋了三百多里地。這是形容宮殿樓閣接連不斷,占地極廣。覆壓,覆蓋。里,這里為面積單位,不是長度單位。古代五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
6.隔離天日:遮蔽了天日。這是形容宮殿樓閣的高大。
7.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阿房宮)從驪山北邊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陽(古咸陽在驪山西北)。走,趨向。
8.二川:指渭水和樊川。溶溶:河水寬廣而流動的樣子。
9.廊腰縵(màn)回:走廊長而曲折。廊腰,連接高大建筑物的走廊,好像人的腰部,所以這樣說。縵,縈繞。回,曲折。
10.檐牙高啄:突起的檐角尖聳,猶如禽鳥仰首啄物。檐牙,屋檐突起,猶如牙齒。
11.各抱地勢:各隨地形。指阿房宮的宮殿樓閣隨地形而建,彼此環抱呼應。
12.鉤心斗角:指宮室結構的參差錯落,精巧工致。鉤心,指各種建筑物都向中心區攢聚。斗角,指屋角互相對峙,好像兵戈相斗。
13.盤盤焉,囷(qūn)囷焉,蜂房水渦:盤旋,屈曲,像蜂房,像水渦。樓閣依山而筑,所以說像蜂房,像水渦。盤盤焉,盤旋的樣子。囷囷焉,屈曲的樣子,曲折回旋的樣子。焉,相當于“然”。
14.矗不知其幾千萬落:矗立著不知它們有幾千萬座。矗,高聳。下文“杳不知其所之也”的“杳”,用法與此相同。落,相當于“座”或者“所”。
15.長橋臥波,未云何龍:長橋臥在水上,沒有云怎么出現了龍?《易經》有“云從龍”的話,所以人們認為有龍就應該有云。這是用故作疑問的話,形容長橋似龍。
16.復道:在樓閣之間架木筑成的通道。因上下都有通道,叫做復道。霽:雨后天晴。
17.冥迷:分辨不清。
18.不知西東:使人不能分辨東西。西東,一作“東西”。
19.歌臺暖響,春光融融:人們在臺上唱歌,歌樂聲響起來,好像充滿著暖意,如同春光那樣融和。融融,和暖的樣子。
20.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人們在殿中舞蹈,舞袖飄拂,好像帶來寒氣,如同風雨交加那樣凄冷。
21.妃嬪(pín)媵(yìng)嬙(qiáng):統指六國王侯的宮妃。她們各有等級,妃的等級比嬪、嬙高。媵是陪嫁的侍女,也可成為嬪、嬙。下文的“王子皇孫”指六國王侯的女兒、孫女。
22.辭樓下殿,輦(niǎn)來于秦:辭別六國的樓閣宮殿,乘輦車來到秦國。
23.明星熒熒,開妝鏡也:光如明星閃亮,是宮人打開梳妝的鏡子。熒熒,明亮的樣子。下文緊連的四句,句式相同。
24.漲膩:漲起了一層脂膏。膩,指洗臉水中浮起的胭脂、香粉。
25.椒蘭:兩種香料植物,焚燒以熏衣物。
26.轆轆遠聽:車聲越聽越遠。轆轆,車行的聲音。
27.杳:遙遠得蹤跡全無。
28.一肌一容,盡態極妍:任何一部分肌膚,任何一種姿容,都嬌媚極了。態,指姿態的美好。妍,美麗。
29.縵立:久立。縵,通“慢”。
30.幸:封建時代皇帝到某處,叫“幸”。妃嬪受皇帝寵愛,叫“得幸”。
31.有不見者:一作“有不得見者”。
32.三十六年:這里指嬴政在位執政的年數。
33.收藏:動詞作名詞,指收藏的金玉珍寶等物。
34.經營:動詞作名詞,指金玉珍寶等物。
35.精英:形容詞作名詞,精品,也有金玉珍寶等物的意思。
36.剽(piāo)掠其人:從人民那里搶來。剽,搶劫,掠奪。人,民。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民”為“人”。
37.倚疊:積累。
38.鼎鐺(chēng)玉石,金塊珠礫:把寶鼎看作鐵鍋,把美玉看作石頭,把黃金看作土塊,把珍珠看作石子。鐺,平底的淺鍋。
39.邐(lǐ)迤(yǐ):連續不斷。這里有“連接著”“到處都是”的意思。
40.心:心意,意愿。
41.奈何:怎么,為什么。錙(zī)銖(zhū):古代重量名,一錙等于六銖,一銖約等于后來的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錙、銖連用,極言其細微。
42.負棟之柱:承擔棟梁的柱子。
43.磷(lín)磷:形容物體棱角分明而突出。也指水中石頭突立的樣子。這里形容突出的釘頭。
44.庾(yǔ):露天的谷倉。
45.九土:九州。
46.管弦嘔(ōu)啞(yā):形容音樂聲音嘈雜。管弦,管樂和弦樂,此泛指音樂。嘔啞,象聲詞,指聲音嘈雜。
47.獨夫:失去人心而極端孤立的統治者。這里指秦始皇。
48.驕固:驕縱,頑固。
49.戍卒叫:指陳勝吳廣起義。
50.函谷舉:劉邦于公元前206年率軍先入咸陽,推翻秦朝統治,并派兵守函谷關。函谷,關址在今河南靈寶東北。舉,被攻占。
51.楚人一炬:指項羽(楚將項燕的后代)于公元前206年入咸陽,并焚燒秦的宮殿,大火三月不滅。
52.滅六國者:一本前有“嗚呼”二字。
53.族秦:滅秦。族,滅族。
54.嗟乎:一作“嗟夫”。
55.使:假使。
56.遞:傳遞,這里指王位順著次序傳下去。萬世:《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下詔曰:“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然而秦朝僅傳二世便亡。
57.不暇:來不及。
58.哀:哀嘆。
創作背景
《阿房宮賦》作于唐敬宗寶歷元年(825),杜牧二十三歲。當時朝廷大興土木,修建宮室。杜牧借古諷今,切諫時弊。
杜牧所處的時代,政治腐敗,階級矛盾異常尖銳,而藩鎮跋扈,吐蕃、南詔、回鶻等紛紛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國,已處于崩潰的前夕。杜牧針對這種形勢,極力主張內平藩鎮,加強統一,外御侵略,鞏固國防。為了實現這些理想,他希望當時的統治者勵精圖治、富民強兵,而事實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唐穆宗李恒以沉溺聲色送命。接替他的唐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戲無度,狎昵群小”,“視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進見”;又“好治宮室,欲營別殿,制度甚廣”;并命令度支員外郎盧貞,“修東都宮闕及道中行宮”,以備游幸(《通鑒》卷二四三)。對于這一切,杜牧是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啟》中明白地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可見《阿房宮賦》的批判鋒芒,不僅指向秦始皇和陳后主、隋煬帝等亡國之君,而主要是指向當時的最高統治者。
鑒賞
《阿房宮賦》被選入《古文觀止》卷七,編選者指出這篇作品“為隋廣(隋煬帝)、叔寶(陳后主)等人炯戒,尤有關治體”,很有見地;但由于對杜牧的社會環境和政治態度缺乏了解,還未能準確地揭示作者的創作意圖和這篇作品的思想意義。
此賦運用典型化的藝術手法,在不長的篇幅中,將宮殿建筑之恢弘壯觀,后宮之充盈嬌美,寶藏之珍貴豐奢,表現得層次分明而具體形象,由此得出秦始皇之所以統治不能久遠,即在于暴民取材、不施仁愛的結論,為當時最高統治者提供了深刻的教訓和警示。全文除了具有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外,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起勢雄健,涵蓋無窮,看似僅僅是敘事,實則于敘事中寓褒貶,為此后的許多文字埋下根子。“六王畢”“四海一”,一亡一興的原因和關鍵這些問題都在后文解答。例如在中間寫道:“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則六王之驕奢淫逸,不惜民力,已于言外見意。到了篇末,更明確地作了結論:“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從這里,就可以看出首句那個“畢”字下得好。“六王”之“畢”,其原因既在自身,那么,秦能統一四海的原因,也就不言可知了。這兩句一抑一揚,而揚秦又是為更有力地抑秦蓄勢。秦統一四海之后,如果吸取“六王”的教訓,“復愛六國之人”,就不會那么迅速地被“族滅”。誰知秦王一旦變成秦始皇,立刻志得意滿,走上腐化的道路。“蜀山兀,阿房出”,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樂,六個字概括了無限深廣的內容。“兀”“出”兩字,力重千鈞,自不待言。而從“兀”到“出”的過程,更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像的廣闊天地。第一,舉蜀山以概秦隴之山。由蜀山到關中要經過“難于上青天”的蜀道,憑借人力運送巨大的木料異常艱難。而一定要取材蜀山,見得秦隴一帶的樹木已經砍伐一空,還不敷用。秦隴之山盡禿而殃及蜀山,直到蜀山不剩一木而阿房始“出”,則阿房宮多么宏大,秦始皇多么驕奢已不難想見。第二,舉木料已概其他建筑材料。所需的木料既如此眾多,則其他的建筑材料需要多少,也不難想見。第三,舉砍伐、運送木料以概其他工程。而從木材及其他一切建筑材料的砍伐、加工、運送直到合攏來建成“覆壓三百余里”的阿房宮,都是役使人民進行的,這中間榨取了多少人民的血汗,葬送了多少人民的生命,也是可以想見的。“六王”既以“不愛其人”而覆亡,秦始皇又將自己的淫樂建筑在人民的苦難之上,那么,從“六王”的已“畢”,是很可以預見秦的將“畢”的。
廖瑩中《江行雜錄》上說:“杜牧之《阿房宮賦》云:‘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陸傪作《長城賦》云:‘千城絕,長城列。秦民竭,秦君滅。’傪輩行在牧之前,則《阿房宮賦》又祖《長城》句法矣。”《長城賦》(見《全唐文》卷六一九)以四個三字句發端,一句一意,層層逼進;又句句押韻,音節迅急,有如駿馬下坡,迅快無比。《阿房宮賦》正與此相似,說它“祖《長城》句法”,是很有見地的。但作賦以四個三字句開頭,并非始于陸參,而是創于晉人郭璞。郭璞《井賦》云:“益作井,龍登天,鑿后土,洞黃泉。”此后,南朝謝惠連《雪賦》以“歲將暮,時既昏,寒風積,愁云繁”發唱,無疑受了郭璞的啟發,卻青出于藍。《長城賦》學習《井賦》《雪賦》的句法,又比前者更勝。《阿房宮賦》則在取法前人的基礎上有更多的創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說明文藝創作既貴在創造,又需要借鑒前人。
“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兩句,緊承“出”字,總寫阿房宮的規模。上句言其廣,下句言其高。自“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到“高低冥迷,不知西東”,就廣、高兩方面作進一步的描寫。“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等句,既簡練,又形象。特別是“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更其傳神。不說長橋如龍,復道如虹,而說“未云何龍”,“不霽何虹”,不僅筆勢跌宕,而且從驚嘆語氣中表達了對那些建筑物的觀感,給客觀描寫涂上了濃烈的抒情色彩。
以上寫阿房宮的宏偉瑰麗,已寓貶義;但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因為完成如此宏麗的建筑,固然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但如果在完成之后用來做有利于人民的事情,那還是應該贊許的。所以,作者在寫了阿房宮的宏偉瑰麗之后,立刻將筆鋒伸向更重要的地方。“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這幾句用夸張的手法描寫了歌舞之盛(歌喉吐暖,舞袖生風,以致改變了氣候)。接下去,點出那些供秦始皇享樂的歌舞者,乃是六國的“妃嬪,王子皇孫”;既回應“六王畢”,又暗示秦統治者的前途。
從“明星熒熒”到“三十六年”一段上承“為秦宮人”,這是膾炙人口的一段。不直說美人眾多,卻用明星、綠云、渭漲、霧橫比喻妝鏡、曉鬟、棄脂、焚椒,間接地寫出美人之多,其手法已很高明。但還不止于此。通過形象而又貼切的比喻,既寫了美人,又寫了阿房宮。下臨渭水,高插青霄的樓閣,像蜂房似的布滿空際的窗戶,以及當窗曉妝的美人,都歷歷如見。而寫美人,又正是為了寫秦始皇。所以,接著便寫“宮車”之過。“宮車”日日行幸,而宮人尚“有不見者,三十六年”,則秦始皇荒淫到何種程度,也就用不著說穿了。
這一段也是前有所承的。陸傪《長城賦》云:“邊云夜明,列云鏵也;白日晝黑,揚塵沙也;筑之登登,約之閣閣,遠而聽也,如長空散雹;蟄蟄而征,沓沓而營,遠而望也,如大江流萍;其號呼也,怒風訇;其鞭樸也,血流縱橫。”《阿房宮賦》的開頭既然取法于《長城賦》,那么中間的這一段,造句、構思都有一致之處,可能也受了《長城賦》的啟發。當然,如果從句式的相似方面著眼,它受《華山賦》的影響更其明顯,洪邁《容齋五筆》卷七指出:“唐人作賦,多以造語為奇。杜牧《阿房宮賦》云:‘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其比興引喻,如是其侈?然楊敬之《華山賦》又在其前,敘述猶壯,曰:‘見若咫尺,田千畝矣;見若環堵,城千雉矣;見若杯水,池百里矣;見若蟻垤,臺九層矣;醯雞往來,周東西矣;蠛蠓紛紛,秦速亡矣;蜂窠聯聯,起阿房矣;俄而復然,立建章矣;小星奕奕,焚咸陽矣;累累繭栗,祖龍藏矣。’……則《阿房宮賦》實模仿楊作也。”楊敬之《華山賦》(見《唐文粹》卷六)一脫稿,即傳誦士林,轟動一時,韓愈、李德裕、杜佑都十分贊賞。上引數句,杜佑時常吟誦(見《容齋五筆》卷七《唐賦造語相似》條)。杜佑是杜牧的祖父,則杜牧熟習這篇作品是毫無疑問的。但杜牧的“明星熒熒”等句,絕不能說是“模仿楊作”,而是從楊作中吸取了有益的東西加以變化,用以表現新的主題,具有推陳出新的作用。
從“燕趙之收藏”到“亦不甚惜”,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進而寫珍寶之富。通過這一系列敘寫,形象地點出阿房宮的用途,從而對秦始皇進行了鞭撻。從開頭直到這里,作者以精練、生動的筆墨敘寫了阿房宮的興建、規模和用途,沒有抽象地發議論,而議論已寓于其中。讀者不難看出:用人民的血汗凝成、供統治者享樂的阿房宮,集中地反映著人民的苦難,也集中地反映著統治者的荒淫腐化。
于是,作者水到渠成進一步完成他的主題:寫阿房宮的毀滅,也就是寫秦統治者的毀滅及其毀滅之故,向當時的最高統治者敲響警鐘。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這是說“人同此心”,但繼之而來的“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卻對秦統治者的殘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擊。以下數句尤其精彩:“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是緊承“嗟乎”以下各句而來的。“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兩句,“秦”“人”并提。接著以“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的憤慨語總括秦的紛奢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然后用“使”字領起,擺出一系列罪證。秦統治者剝削、壓迫人民的罪證是不勝枚舉的。文學創作的特點在于通過個別表現一般,因而在一篇作品中也用不著從各方面羅列罪證。作者寫的是《阿房宮賦》,即從阿房宮著筆,就前半篇的敘寫作出了邏輯的推演。一連串用準確的比喻構成的排句,形象地表現了“秦”與“人”、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一樂一苦的兩個方面及其相互關系。一句句噴薄而出、層層推進,到了“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已將火山即將爆發的形勢全盤托出。再用“獨夫之心,日益驕固”從反面一逼,便逼出“戍卒叫,函谷舉”的局面,農民起義的熊熊烈火終于埋葬了統治者。而供統治者享樂的阿房宮也隨之化為灰燼。
作者寫《阿房宮賦》,其目的是給當時的最高統治者提供歷史教訓,為了豐富歷史教訓的內容,從“六王畢,四海一”以下,一直是既寫秦又不忘六國。就章法說,以秦為主,以六國為賓;就思想意義說,以六國為秦的前車之鑒。阿房宮中的無數美人,乃是六國的“妃嬪”;阿房宮中的無數珍寶,又是六國“取掠其人”的長期積累。六國一旦滅亡,則美人“輦來于秦”,珍寶“輸來其間”;那么,秦一旦蹈六國的覆轍,不以六國為鑒,最終也是自食其果;那么,當時的統治者又走秦的老路,當然也不會有更好的結局。寫到這里,真可謂“筆所未到氣已吞”!接下去,還不肯正面說破,卻以無限感慨揭示出六國與秦滅亡的原因:“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既指出六國與秦的所以亡,又指出倘能“各愛其人”,就不會亡。這才將筆鋒轉向“后人”——主要是當時的統治者:“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行文至此,作者以飽含激情的筆墨成功地表現了他的創作意圖。結句更有言盡意不盡的特點。
在此以前總結秦亡教訓的詩文很多,也有不少人能從統治者與人民的關系立論,但是,還沒有一篇作品像此賦一樣通過一個特殊的事物(阿房宮的興滅),把人民與獨夫的尖銳對立揭露得如此形象、深刻。
此賦結尾的一段議論也是有所借鑒的。《漢書》卷七十五載京房對漢元帝說:“齊桓公、秦二世亦嘗聞此君(周幽王、周厲王)而非笑之,然則,任豎刁、趙高,政治日亂,盜賊滿山,何不以幽、厲卜之而覺悟乎?……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視今,猶今之視前也。”《通鑒·唐紀·貞觀十一年》所載馬周的議論也與此相類似:“蓋幽、厲嘗笑桀、紂矣,煬帝亦笑周、齊矣,不可使后之笑今如今之笑煬帝也。”不難看出,杜牧“后人哀之而不鑒之”的議論,是和京房、馬周的議論一脈相承的。后人只“笑”前人、“哀”前人,卻不肯引以為鑒,硬是要蹈前人的覆轍,就只能使“后人而復哀后人”、復“笑”后人,這的確是可悲的。
明人吳訥在《文章辨體序說》中引了《古賦辨體》里對《阿房宮賦》的幾句評語,然后說:“吁!先正有云:‘文章先體制而后文辭。’學賦者其致思焉!”把文章體裁看得比內容還重要,這顯然是荒謬的。何況說《阿房宮賦》“太半是論體”,也不完全符合事實。作者先以約占全文三分之二的篇幅簡練地敘述,生動地描寫了阿房宮的興建、規模和用途,形象鮮明而含意深廣。“嗟乎”以下,當然發了議論。但是,第一,議論中有描寫。例如“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以下一段,不加判斷,只用農民、工女及其所生產的粟粒、帛縷等的數量與阿房宮的柱、椽、釘、瓦等相比較,而階級矛盾的尖銳化已見于言外。第二,議論帶有濃烈的抒情性。以“嗟乎”“嗚呼”開頭的各段,都洋溢著憤慨、痛惜與哀怨交織成的復雜情感。
這篇文章熔敘事、抒情、議論于一爐,概括敘寫與細致描摹有機結合,駢散相間,錯落有致,以氣貫通,情理融會,既富于形象性,又有極大的氣勢,在藝術技巧上極見才思。全文氣勢貫注,語言的排比錯落安排得很恰當。而最出色的是藝術想象入微,如“各抱地勢,鉤心斗角”,“高低冥迷,不知西東”,“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以及“嗟乎”以下一段中的那些對比,都是字字平易而意境盡出,這正是新體文賦所追求的藝術境界。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3),唐代文學家。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太和二年(828)進士,曾為江西觀察使、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和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的幕僚,歷任監察御史,黃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入為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以濟世之才自負。詩文中多指陳時政之作。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麗生動。人謂之小杜,和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以別于李白與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
相關練習及答案
1.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用16個字“,, , !”簡明扼要地交代了秦王朝滅亡的歷史過程,和篇首“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的氣勢構成鮮明的對比。
2.《阿房宮賦》是 朝 (作者)寫的(體裁)的典型代表。運用 (手法),借寫阿房宮的興建毀滅,闡述 的道理。他與 被稱為“小李杜”。
3.作者表達人人都想過好的生活,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句子是:“ ,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
4.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宮所繁華奢靡,與老百姓的的勞作吃穿作對比,其中描寫“樂聲之多與市井言語對比”的句子是:“ ,”
5.《阿房宮賦》最終要說明的道理是:“ ,; , ”
6.作者向當朝統治者敲響警鐘的句子:“ , ”
7.《阿房宮賦》的文眼是:“ ”
8.以下“而”字與其他三項用法有明顯不同的一項是()
A.則遞三世至萬世而為君 B.誰得而族滅也
C.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D.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9.找出下列與“秦人不暇自哀”句式不同的一項()
A.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B.忌不自信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句讀之不知
10.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長橋臥波,未云何龍?
(2)鼎鐺玉石,金塊珠礫。
(3)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4)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參考答案:
1.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叫,可憐焦土。
2.唐,杜牧,借古諷今,天下興亡,李商隱
3.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4.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
5.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6.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7.秦愛紛奢
8.D(四項均為連詞,但D項表轉折,A、B、C三項表順承,可不譯)
9.A(例句與B、C、D三項同為賓語前置)
10.(1)長橋橫臥在水面上,沒有云彩,哪里來的龍?
(2)把寶鼎看做鐵鍋,把美玉看做石頭,把黃金看做土塊,把珍珠看做石子。
(3)戍邊的士卒吶喊起來,函谷關被攻破,楚國人一把大火,可惜(富麗堂皇的阿房宮化為一片)燒焦的泥土!
(4)假使秦國(統一天下后)也能愛護六國的老百姓,就可以傳遞三世乃至萬世而做君王,誰能夠使他們族滅呢?
《阿房宮賦》教案
教學目標:
1、理解常見文言詞語“一”“焉”“之”“流”“走”等的含義和用法。
2、了解體會作者對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寫作目的。
3、了解唐代文賦的特點及與駢體文的區別。
4、體會本文駢散結合的特點,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詞語用法與作者觀點。
教學難點:
駢散結合的特點。
教學方法:
賞讀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理解時代背景,了解作者,知道“賦”的大體特點。賞讀第一、二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孟子曾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亦能覆舟。”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顛撲不破的真理:國富民強必以民為本。秦王不愛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國的事實,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論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宮賦》中兩次提起,為什么呢?這節課,我們就來解讀這篇賦。
二、解題
1、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萬年(陜西西安)人,著名詩人、文學家,唐宰相杜佑之孫。文宗太和二年(828)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為宣州、揚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歷任監察御史,黃、池、睦等州刺史,官終中書舍人。杜牧年少時即有經邦濟世的遠大抱負,猶喜論政治、軍旅之事,主張固邊、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孫子兵法》十三篇,人稱其有“王佐之才”。文學上主張“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兵衛”,強調文章形式要為內容服務。文、賦、詩皆工,詩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2、背景。
阿房宮,秦宮名,故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萬,工程浩大,至秦滅時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為阿房,故稱“阿房宮”。杜牧此文寫于唐敬宗寶歷元年(825),自稱有諷喻敬宗“大起宮室,廣聲色”之意。
3、賦。
“賦”是古文中介于韻文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形成于漢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鋪陳夸張手法,極盡渲染之能事,語言講究對偶,注重聲律,辭藻華麗,富有文采,稱為駢賦。唐宋時,它已經爪尖散文化,句式參差,長短不齊,多以散代駢,押韻也比較自由,人稱“文賦”。
三、指導自讀課文1、2兩段。
1、誦讀指導。
明確:要求反復研讀三遍。具體進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釋和工具書仔細自讀,著重點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讀完后,教師對一些重點詞語和疑難語句進行點撥;第二遍,借助教師提供的內容提綱仔細自讀,著重點是弄清兩段各自的內容層次,讀完后,教師指導學生回答“思考和練習”第一題;第三遍,借助教師提供的韻腳輕聲朗讀,著重點是通過朗讀體味文辭的優美和驕散兼行的和諧韻律,讀完后,指導學生回答“思考和練習”第三題。
2、關于重點詞語和疑難語句的點撥。
①重點詞語。
明確:“廊腰縵回”——“縵”的本義是沒有文來的帛,又通“慢”,“慢”有“寬緩”、“遲緩”等義;這句的“縵”,注釋為“索繞”,是由“寬緩”義引申而來,下文“縵立遠視”的“縵”,注釋為“久”,是“遲緩”義的引申。“回”,注釋為曲折。按“回”,《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為本課應重點掌握的實詞,它的本義是“轉”、“掉轉”(“回車叱牛牽向北”),引申義有“旋轉、回旋”(“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曲折、迂迎”“回轉、返回”(“碧水東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燈重開宴”),等等,要仔細分辨。
“鉤心斗角”——課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義,與現在用作成語的意思有別。在文言中也常用來指寫作中的巧思,如:“近時詩家詠物,鉤心斗角,有突過前人者”。
“矗不知其幾千萬落”——“落”,注釋為“座”、“所”是由“院落”義引申為建筑單位的量詞。
“妃嬪媵嬙”——“嬪”(pín)和“嬙”都是宮中的女官名,地位低于“妃”;“媵(yíng)”指陪嫁的人,把它與“妃、嬪、嬙”并列,是用來足成四音節詞語。
“輦來于秦”——“輦(niǎn)”,本義是手挽的車,秦、漢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車,這里用作動詞。
“盡態極妍”——這里的“盡”和“極”是互文,都是“盡量、極力”的意思。整個詞語是指用盡心思使姿態美好,用盡一切辦法使容顏妍麗的`意思。按“盡”,《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為本課應掌握的實詞,本義是“空、沒有了”(擔中肉盡,止有剩骨),引申義有“完全、全都”(秦地可盡王也)、“盡量、盡可能”、“到盡頭、到頂點”(林盡水源)、“死”(轉側床頭,惟思自盡),等等,要仔細分辨。
②疑難語句。
明確:“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這兩句歷來解說紛簇,但都難令人滿意。由“暖響”引起“春光融融”的感覺,由“冷袖”引起“風雨凄凄”的感覺,這是一種“通感”的現象,這樣來理解是大家同意的。但舞袖為什么用“冷”來形容?聯系下句看為什么會“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有人回答第一個問題,說用“冷袖”,是因為古人常用“舞袖”來詠“雪”,或用“雪”來“舞袖”,如:“舞袖回雪,歌聲遏云”(舒元輿詩句);“據似飛燕,袖如回雪”(張衡詩句)。這很有道理,但聯系下句看,仍難說通。我的看法是,前一句的“歌臺”、“舞殿”和“暖”、“響”,實際上均為互文見義,寫“歌”時同時包括“舞”,寫“舞”同時兼指“歌”。后一句的“氣候”,不是現代漢語的“氣候”,在古代常用來指“節令”,或用來指環境氣氛(均見《辭海》)。這兩句合起來,意謂:在一個宮中,正在演奏歡快的歌舞,在另一宮內,則正在演奏凄冷的歌舞,這就給人一種“在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節令不同或環境氣氛有異的感覺。
“綠云擾擾,梳曉鬟也”——這一句,課本無注。“綠云”,比喻頭發黑而密,古人常用它來代指婦女的美發;“擾擾”,這里是“鐐繞”的意思;“曉鬟”指“晨妝”,“鬟”是一種環狀發髻。為什么用“綠”來形容頭發,因為古代訓詁學有一條輾轉相訓(解釋)的原則,“綠”與“青”、“黑”可以輾轉相訓。“綠嶂百重,青川萬轉”(吳均句),“綠”和“青”是同一種顏色。不用“青云”,而用“綠云”,能給人一種更美的色感。
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筑到人物活動,鋪敘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四、研習第一段
1、補充解釋。
①六王畢,四海一一:數詞作動詞,統一。
②驪山北構而西折而:表順接的連詞。北、西:名詞作狀語。走:達。
③各抱地勢抱:適合,隨著。
④盤盤焉焉:……的樣子。
⑤矗不知其幾千萬落落:量詞,座,所。
⑥復道行空行空:橫跨半空。
⑦不知西東西東:互文見義,指各個方向。
⑧歌臺暖響響:聲響,指歌聲和樂聲。
⑨而氣候不齊而:然而。氣候:天氣(風雨晴雪),指情況。齊:相同。
2、本段主要寫什么?分幾層來寫?
明確:本段主要寫阿房宮的雄偉壯觀,可分三層。
①第一層(“六王畢”四句)寫秦統一的氣概,阿房宮的規模和建造它的辛苦。
②第二層(從“覆壓三百余里”到“不知西東”)從全景到本體構筑,寫阿房宮的雄偉壯觀,宏偉瑰麗。其中“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兩句,勾勒出阿房宮占地廣闊,凌云蔽日的雄偉氣勢,給人一個總體的印象:廣、高。自“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到“高低冥迷,不知西東”,就廣、高兩方面作進一步的描寫。
③第三層(從“歌臺暖響”到段末)用夸張的手法描寫了歌舞之盛,襯托出阿房宮的宏大寬廣。
五、分析第二段
1、補充解釋。
①辭樓下殿辭:離開。下:走下,名詞作動詞。
②輦來于秦輦:名詞作狀語,坐著輦車。
③朝歌夜弦朝、夜:名詞作狀語,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詞作動詞,彈弦,奏樂。
④為秦宮人為:成為。
⑤綠云擾擾,梳曉鬟也綠云:黑發。
⑥雷霆乍驚乍:突然。
⑦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動詞,往,到。
⑧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收藏、經營:動詞作名詞,金玉珍珠。
⑨齊楚之精英精英:出類拔萃的人。
⑩金塊珠礫塊、礫:名詞作動詞,當土塊、當石子。
2、第2段主要寫什么?內容可分為幾層?
明確:第2段寫阿房宮的美人和珍寶,揭露秦朝統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內容可分三層。
①第一層(從“妃嬪媵嬙”到“為秦宮人”)接上文,點出那些供秦始皇享樂的歌舞者,乃是六國的“妃嬪媵嬙,王子皇孫”。同時又回應“六王畢,四海一”說明歌舞者的由來。
②第二層(從“明星熒熒”到“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通過六組排比句,寫宮人梳妝打扮,既表現了他們的悲慘命運,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驕奢淫逸。
③第三層(從“燕趙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進而寫珍寶之富。由寫人的被欺壓轉而寫物的被踐踏。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領略了杜牧的華美的語言,希望同學們課后反復誦讀和咀嚼,模仿運用,只有如此,文章才有望增華。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賞讀第三、四段,欣賞文章結構,把握整體思路;比較閱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名篇《阿房宮賦》歷來受到人們的高評。“至杜牧之《阿房宮賦》,古今膾炙”(元·祝堯《古賦辨體》),“古來之賦,此為第一”。文章不僅有嚴謹的結構,而且還有絢麗華美的語言。這優美的語言既有堆紅疊翠的亭臺樓閣,又有百姓的嘆息,宮女的啜泣,帝王的呵斥,戍卒的吶喊。這節課,讓我們繼續欣賞這優美的語言吧!
二、指導自讀課文3、4兩段
這兩段難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讀。具體進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讀,讀完后教師提出若干詞語、文句來考查學生的理解情況,并略作點撥;第二遍,默讀、輕聲朗讀、斷續朗讀均可,邊讀邊體味結構思路和表現手法,讀前教師提示用韻情況,讀后教師提出若干問題要求學生解答,并略作點撥。
關于詞語、文句的考查和點撥:
“錙銖”、“庾”、“九土”、“獨夫”、“舉”、“族”——這些詞語,文言中常用,課本中均有注釋,要牢牢記住。其中“錙銖”、“庾”要注意寫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國,源出《尚書》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為九州的記載。“獨夫”,語出《孟子》,特指眾叛親離的殘暴君主;“族”,作“滅族”解,是封建時代的一種嚴刑。
“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嘗不這樣。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紛”,多;“紛奢”合用,指豪華、奢侈。“念”顧念。按“念”,《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為本課應重點掌握的實詞,本義是“思念”,引申為“念頭、想法”、“惦念顧念”等,這兩句是緊承上句具體說明。
“南畝”——即“田畝”。語出《詩經·七月》:“洗彼南畝”。注家謂古時農田多在南面向陽之處,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畝”代指“田畝”。
“架梁之椽(chu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條。注意“椽”的讀音和寫法。
“管弦嘔啞”——“管弦”,管樂器和弦樂器的合稱,古詩文中常用來代指音樂。“嘔啞”,形容樂聲嘈雜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暇”的本義是“閑空”,文言中常用“不暇”來表示“來不及”。“哀”,哀嘆、悲悼。按:“哀”《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為本課應注意掌握的實詞,本義是“悲哀、悲傷”,引申為“憐憫、同情”(“君將哀而生之乎”)、“哀嘆、悲悼”。4個“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人,但第三個“后人”是指另三個“后人”更后的人。后一個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為鑒戒,將使更后的人來哀嘆他的自取滅亡。
二、賞讀第三段
1、補充注釋。
①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心:心意,意愿。
②秦愛紛奢紛:多,繁華。
③人亦念其家念:顧念。
④奈何取之盡錙銖奈何:怎么,為什么。
⑤多于南畝之農夫于:比。南畝:田間。
⑥多于周身之帛縷周:全。帛縷:借代衣物。
⑦戍卒叫,函谷舉舉:被攻占。
2、分析第3段的內容和層次。
明確:本段由描寫轉向議論,顯示出作這篇賦文的本意。共分三層。
①“用之如泥少”以上為第一層,對秦統治者的殘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擊。
②從“使負棟之柱”到“日益驕固”為第二層,用六組比喻句排比,盡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也寫出了郁積人民胸中的憤怒和仇恨。
③最后四句是第三層,寫了三件史實:“戍卒叫”寫陳涉、吳廣起義,“函谷舉”寫劉邦破關,“楚人一炬”二句寫項羽火燒阿房宮。它們共同表現了貌似強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義的怒濤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飛煙滅的可恥可悲下場,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四、賞讀第四段
1、補充注釋。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名詞作動詞,族滅。
②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如果。愛:愛護。
③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遞:傳遞。為:做。
④誰得而族滅也得:能夠。
⑤秦人不暇自哀哀:哀嘆。
⑥后人哀之而不鑒之鑒:意動用法,以為鑒。
2、分析內容。
①“嗚呼”一詞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嗚呼”之后的四句話說出了一個什么道理?
明確:“嗚呼”一詞領起全段,表現了作者對歷史教訓的沉痛感觸,加強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嗚呼”之后的四句話提出論點,闡明興亡自取的道理。
②“嗟夫”后用假設語氣要說明什么?
明確:“嗟夫”后用假設語氣申述論據,指出愛民與長治久安的息息相關。
③“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一句中的四個“后人”,各指什么?這句話有什么深意?
明確:第一、二、四個“后人”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當時的唐統治者,第個“后人”指唐以后的統治者。這句話提醒唐統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轍。
④作者認為六國與秦滅亡的原因是什么?請一句話概括本段段意。
明確:原因都是不愛其民。段意是總結六國和秦滅亡的歷史教訓,向當世統治者發出警告。
五、欣賞文章的結構
1、根據內容,文章可分為幾大部分?它們之間是怎樣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它們之間什么關系?(結合“賦”的特點)
明確:文章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1、2段)是敘事,第二部分(3、4段)是議論。“賦”的特點在于“體物言志”,即鋪敘事情,抒發情志。因此說,兩部分之間是鋪事與寫志的關系。鋪事是寫志工的基礎,寫志是鋪事的目的。
2、文章的第3、4能否對調?為什么?
明確:兩段之間不對對調。第3段感慨是由第1、2段宮殿的奢華與人民的貧困對比中引申出來的。第4段的議論則穿透了歷代封建王朝改朝換代的表面現象,直逼其壓迫人民掠奪人民的本質。“眼光”更深遠,將一千年前的“史實”與千年后的“現實”聯系起來,生發成一條規律。
3、這篇文章的結構具有什么特點?
明確:文章的結構十分嚴謹、巧妙。先寫阿房宮的排場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著秦統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著他們的前途。再寫秦的紛奢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如火山即將爆發的形勢。最后寫秦不以六國為鑒,終于自食其果,那么當時統治者如不以秦為鑒,又會有什么結果呢?環環相扣,真可謂“筆所未到氣已吞”。
六、比較閱讀
簡要比較《阿房宮賦》與《過秦論》在寫法上與本文的異同。
明確:賦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學樣式,所以它的文學色彩更濃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寫、鋪陳、夸飾等文學手法的運用,所以《阿房宮賦》前三小節不拘于具體的“現實和真實”,而是發揮想象和聯想極力描繪秦的奢靡荒淫。《過秦論》嚴格說應是一篇史論,它應以史為依據、基礎,所以應集中更多的筆墨來陳述、記敘相關的歷史史實,再在史實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
七、課堂小結
讀一篇好文章,總是唇齒留香,《阿房宮賦》就這種文質兼美的好文章。好文不厭百回讀,希望同學們課后反復誦讀和咀嚼,模仿運用,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提高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
【杜牧《阿房宮賦》原文及譯文】相關文章:
杜牧《阿房宮賦》原文11-23
杜牧《阿房宮賦》全文及譯文01-24
杜牧《阿房宮賦》原文及翻譯12-28
杜牧《阿房宮賦》原文【精華】01-21
杜牧《阿房宮賦》原文及翻譯(實用)02-25
杜牧《阿房宮賦》閱讀03-23
杜牧《阿房宮賦》全文欣賞06-14
杜牧《阿房宮賦》寫作背景08-25
杜牧《阿房宮賦》寫作手法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