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故事》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范仲淹自小胸懷大志,苦學不輟。26歲(1015年)時舉進士初登仕途。1040年,以“龍圖閣學士”的官職出任陜西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侵犯。1043年出任副宰相后,和其摯友歐陽修等人提出了均田賦、減徭役等十項改革建議內容的“慶歷變法”,遭到皇親國戚等為首的反對而被罷去相位,他請求自貶為鄧州知州。
1044年到任鄧州后,仍志存高遠,以天下為己任,勵精圖治,大興教育之風。在城東南隅相繼主持修建了“百花洲”、“春風堂”、“覽秀亭”等建筑。并應好友滕宗諒(南陽籍,見注解)之邀,寫下了千古流傳的不朽名作《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亦成為激勵后人的千古絕唱。南陽人民為歷史上有這樣一位父母官而自豪。但是,南陽很少有人了解范仲淹是個虔誠的佛教信徒。他為官清正,愛民如子的思想基礎就在于佛法之中。現將《禪林珠璣居士篇》中介紹范仲淹修學佛法與高僧相處的情況,提供給大家,目的讓人們重新認識這位偉大的歷史人物。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依,在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若夜昏怠,轍以水沃面。往往饘(zhān)粥不繼,日昃(zè)固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譯文
范仲淹兩歲時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沒有依靠,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長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動哭著辭別母親,離開到南都,進入學堂。不分日夜刻苦學習,五年不曾解開衣服好好睡覺,常常發昏疲倦,就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頓稀粥都吃不飽,每天要到太陽過午才開始吃飯。終于博通《六經》的要領,對天下有慷慨抱負,他經常對自己說:“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
注釋
⑴孤 :幼年喪父
⑵適 : 古時指女子出嫁
⑶世家: 家世
⑷去 : 離開,離去
⑹饘粥:饘(zhān);稠粥
⑸南都: 今河南商丘
⑺昃:昃(zè);日偏西
⑻寢 : 睡覺
⑼或 : 有時
⑽怠 : 疲憊困倦
⑾輒 : 就,于是
⑿六經: 儒家的六部經典著作,指《詩》《書》《禮》《易》《樂》《春秋》
⒀旨 : 要領
【《范仲淹故事》】相關文章:
《范仲淹》的故事05-21
范仲淹食粥的故事范仲淹故事大全10-12
范仲淹的故事09-13
范仲淹的故事02-25
范仲淹的故事【薦】05-31
【推薦】范仲淹的故事06-01
《范仲淹的故事》說課稿06-30
范仲淹的故事[熱]06-23
(優)范仲淹的故事07-09
范仲淹的故事[精華]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