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范仲淹《漁家傲》的教案(精選10篇)
《漁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創作,以下是小編搜索整理一篇范仲淹《漁家傲》的教案,歡迎大家閱讀!
范仲淹《漁家傲》的教案 1
教學目標:
1.訓練朗讀,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通過反復朗讀體會情感。
2.學會通過描寫——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3.抓住關鍵詞句品味賞析,體悟本作品的內涵
教學重點:
學會通過描寫——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難點:
品味賞析體悟
學法指導:
誦讀品味法。通過讀使學生體會詩詞的意蘊和作者的情思。
討論——質疑——點撥法。質疑解難,合作研討,互動探究,教師相機誘導點撥,引導學生鑒賞詞作。
描述法。激發學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語言再現詞的畫面,品味詞作的意境美。
競賽法。通過同學間的競賽,打破古詩文教學單調沉悶的格局。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讓學生欣賞這激昂 豪壯和婉轉 陰柔不同的兩首古典音樂,用合適的詞形容它們的風格
師:古曲可婉約如小橋流水,和風細雨,…也可豪放如大江東去,暴風驟雨令人品嘗回味,詞也擁有與古曲同樣的藝術特色,讓我們通過學習《漁家傲·秋思》來進一步體味
板書課題:《漁家傲·秋思》
二:新課
(一)讀 聽聽
1.注意聽范讀:點評好在哪里?節奏 感情 意境
試試
2.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自由讀一遍,提出有質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決:(看看注釋 處理好字音 節奏 感情)
個人表現讀(生品評:…..)
理解性的齊讀一遍(帶著感情讀出氣勢)
(二)品
3..同學們讀的時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闋里我們看見了哪些“景”?完善
雁去 長煙
落日 邊聲
千嶂 城閉
我看見了一幅圖 (落日歸雁,長煙落日 邊聲四起 古城落日 歸雁孤城 戍邊圖)
4.這些景是扣著一個“異 ”而寫的?異在何處呢?
明確:異寒 異聲 異勢
5.品讀上闋說說:通過以上景致的描寫渲染出怎樣的氣氛呢?
明確:荒涼 蕭瑟 肅殺
5.此景會讓人產生什么樣的感覺?
悲涼 寂寞 孤獨 思鄉
6.讓我們一起踏著文字,小組合作試著在下片中尋覓深藏詞人內心的那份情愫
我從.........中感受到.....
(濁酒一杯 思鄉 思親 )
(燕然未勒 使命 責任 愛國 憂國)
(悠悠羌曲 無奈 凄涼 別愁 )
(人不寐 焦慮 苦悶 悲憤 擔憂 )
(白發夫淚 悲愴 蒼涼 壯志難酬 痛心 )
教師小結:在寥寥幾十字間,描寫了景融入了情,將宏達廣博濃縮在咫尺之間,真可謂是:古詩詞哪!想讓我不愛你可不容易!
7.同學們帶著此情此意來配樂試背一遍
(三)拓
根據你對詞的理解領悟,用你能想到的.句子將《漁家傲》
(1)賞析本首詞中的任何句子,賞析時要首先注意:
品味富于表現力的“詩眼”或“題眼”。
例如:
無留意雖然是北雁南飛的具體表現,但更重要的是這三個字來自戍邊將士的內心,它襯托出雁去而人卻不得去的情感。
邊聲、角起和千嶂、孤城等景物把邊地的荒涼景象描繪得有聲有色,征人見之聞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異字通過這十七個宇得到了具體的發揮。
濁酒一杯撲不滅思鄉情切;長期戍邊而破敵無功;所以產生也無計的慨嘆。
羌管悠悠霜滿地一句,再次用聲色加以點染并略加頓挫,此時心情,較黃昏落日之時更加令人難堪
人不寐三字綰上結下,其中既有白發將軍,又有淚落征夫。不寐又緊密地把上景下情聯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時之所聞;霜滿地是不寐時之所見。內情外景達到了水乳交融的藝術境界。
“一杯”與“萬里”數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一杯濁酒,銷不了濃重的鄉愁,造語雄渾有力。鄉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
(2)用白話文改寫,拓寫上片或下片內容
例如:
1)一入秋季邊塞風光多么奇異,雁行陣陣南飛衡陽不肯停息。
軍號和著四面邊聲一起響起,叢山峻嶺之間,落照將盡煙霧飄動孤城緊剛。
一杯濁酒暫且慰我故土之思,功業未建男兒無顏回歸故里。
悠悠笛聲在嚴霜的夜空回蕩,又有誰能安然的入睡,將軍白了頭發士卒淚流不盡。
2)一隊人馬在邊塞的戈壁灘上緩緩前行,滿身鎧甲的將軍猛地勒住棗紅色的坐騎,馬仰頭長嘯,嘶鳴聲在狹長的山谷中激蕩回響。眾人抬頭,疲憊的眼神中頓時閃過熠熠的光彩。將軍古銅色的臉上露出難得的笑容,震顫的肌肉似乎要抖落滿面黃沙。“就地休息!”將軍一揚手中的長鞭,雄渾的聲音震蕩著兩面山上的碎石。黃黃的斜陽,染黃了將軍灰白的胡須,也給整個隊伍灑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仿佛突降在這荒漠邊緣的一隊天兵天將。站在秋天包裹著的西北邊塞,天地仿佛在此相接。邊塞的蒼穹似分外開闊空曠,寂寥深邃,沒有浮云的嫌礙,只有荒涼而不透明的成熟。南飛的大
(3)學生習作交流:
三:作業——課外積累
積累曾經學過的有關描寫邊塞風光和將士心情的詩句
1、李賀:《雁門太守行》:“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3、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4、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5、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6、王翰:《涼州詞》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范仲淹《漁家傲》的教案 2
一、教材分析
我授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25課《詞五首》中的《漁家傲秋思》,由范仲淹創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這是一首抒懷詞。當時范仲淹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市)。這是當時第一首描寫邊塞題材的作品,也是宋代最早表現軍旅生活的詞作。
二、教學目標
本課時,我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點:
(一)能力目標:通過反復吟詠,培養學生結合作品的寫作背景理解詞的內容、情感及學生感悟詩歌意蘊的能力。
(二)情感目標: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把握作者的感情,領會詞中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激發自己的愛國情感。
三、教學方法
誦讀感情法,熟悉詞作的`內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學習一些誦讀的技巧。感悟法:深入品讀,體會詩中的人生體驗、詞人的思想內蘊。
四、教學重難點:
1、利用想像、聯想等方式培養學生賞析詩詞的能力。
2、抓住重點詞句感受詞作意境品味詞作的內涵。
五、教具和學具:
教學中使用多媒體電腦、投影及課件。
六、課時安排:
擬用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七、教學內容和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影片介紹,使學生了解詞作的創作背景。
(二)通過播放影像資料,簡單了解詞作內容及詩歌朗誦的節奏變化。
(三)通過朗讀競賽,使學生熟悉詞作內容,初步形成對詞風的感性認知,步驟如下:
1.聽讀播放的錄音,要求學生在下面跟讀,跟讀的同時注意字音,注意語調和停頓。
2.學生通過放膽大聲自讀,形成初步印象。
3.學生分組(每組5-6人)朗讀,選出二人報名賽讀,其它學生把自己的點評寫下來。
4.學生點評。學生在點評的過程中,會談到重音、語速、停頓,并涉及到詞的內容和風格,老師適當點拔、引導。
(四)自主學習,回答問題,并詩歌賞析
1、“塞下”與“秋來”分別點明了什么?“塞下”點明了地點,“秋來”點明了時間。
2、“衡陽雁去無留意”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擬人。
3、從“四面”到“孤城閉”給我們描繪什么樣一幅圖景?描寫邊塞黃昏的蒼涼景色。
4、“濁酒”和“家萬里”分別寫出了什么情況?濁酒”表明邊塞生活的艱苦,“家萬里”表現了思鄉之切。
5、“燕然未勒歸無計”表達作者的什么心情?慨嘆功業未建,邊患未除,歸鄉無期。
6、“羌管悠悠霜滿地”帶給人什么樣的感受?惆悵難眠。
7、本詞最后一句采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互文
(五)問題探究通過理解進一步把握朗讀。步驟如下:
為了理解詞的內容,設置了以下幾個問題。(投影展示問題)
1、上下闋分別側重寫什么?
答:上片側重于寫景,下片側重于抒情。
2.寫的是何時何地的景色?哪個字統領了全部景色的特點?答:描寫塞下秋景用一個“異”字統領了全部景色的特點。
3.都寫了哪些景物?異在哪?
答:A、衡陽雁去無留意。“衡陽雁去”,實為“雁去衡陽”,“無留意”這是突出邊塞的異常苦寒——秋一到,雁就無留戀之情,這是與家鄉大“異”的。
B、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邊聲連角起”表明戰事緊,“孤城閉”暗示敵人強惡,戒備森嚴。再加上群山連綿,狼煙落日,構成一幅邊塞黃昏的蒼涼景色。——這與內地的繁華的景象迥然有“異”的。
4.下闋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從哪些語句可以讀出?答:哀傷。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5.為什么會這樣?詞中哪句點明了原因?答: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這是全詞的核心,作者揭示了自己和征夫們的的矛盾心理:既思念萬里之外的家鄉,卻又為家國未定,功業難成而不甘歸退。
教師小結:.在寥寥幾十字間,描寫了景融入了情,將宏達廣博濃縮在咫尺之間,真可謂是:古詩詞哪!想讓我不愛你可不容易!
6.同學們帶著此情此意來配樂試背一遍
(六)板書設計
(七)作業:
1、請把這首詞用散文話的內容表現出來。
2、課外積累:摘抄曾經學過的有關描寫邊塞風光和將士心情的詩句。
范仲淹《漁家傲》的教案 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品味詞中描寫的邊塞風光;
2、體會詞的韻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這首詞慷慨壯烈的基調,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清晰地了解整首詞分上、下兩闋寫景和抒情,以及詞作者通過景物描寫,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教學重點】
解讀全詞,了解邊塞風光和戍邊生活,體會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教讀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對照課文注釋,通讀全詞;
2、了解作者的生平概況以及寫作背景。
二、導入
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詩、宋詞更是這座瑰麗花園中的兩朵奇葩。前兩節課我們已經領略了盛唐詩歌的風味,那么,這節課我們就進入宋詞的學習。
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事跡,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那么,現在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曾經學過的有關描寫邊塞風光和將士心情的詩句。(學生回答,老師補充。)
1、王之渙:《出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2、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3、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4、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5、李賀:《雁門太守行》“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剛剛我們列舉的這些詩歌,它們所描寫的都是同一個主題——邊塞,因此,人們把這一類的詩歌稱之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漁家傲》也是反映邊塞主題的。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詞這一形式來真實地反映邊塞生活。由于作者有豐富的邊地生活經驗,所以詞中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
三、初步感知,學生朗讀
1、現在請同學們在預習的基礎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詞,體會詞中的韻味,以及詞人的思想感情。(老師領讀,學生齊讀)
2、同學們朗讀得很好,已經把詞中慷慨壯烈的韻味讀出來了。那么,這樣一首充滿著理想和抱負的詞,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呢?
四、文本賞析
(一)導入作者介紹以及寫作背景介紹:
1、背景簡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國家逐漸形成積貧積弱之勢,表面上一片升平,實際上危機四伏。寶元元年,西夏元昊稱帝,宋廷調兵遣將,揚聲聲討,但事出倉促,每戰輒敗。
1038年,西夏大舉進攻宋朝,攻取今陜北數縣,延州成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陜西經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擊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軍制,團結上下,生產戍邊,積極抵御。這首詩就作于此時。
2、作者介紹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范仲淹不僅具有很高的文學造詣,而且還有卓越的軍事能力,這就與他被稱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相符合。
現在請同學們看看注釋①中的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吳縣)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二)分析全詞
此時的范仲淹肩負著國家的重擔,我們知道,詩詞的創作往往講究情景交融,那么,當詞人身兼重任之時,他的筆下又會描繪出一幅什么樣的圖景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詞人眼中的西北邊塞大漠風光。
1、分析詞的上片
這首詞創作于邊塞是顯而易見的,那么,同學們知道它是創作于哪個具體的季節的嗎?
秋天。
很好,你們又是從哪里得知這一信息的呢?
“塞下秋來風景異“
(1)首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環境,“秋來”點明時節。此時此刻,詞人身處西北邊地,我們剛剛介紹過詞人的家鄉在蘇州吳縣,這樣一南一北的差異究竟會有何不同的風景呢?我們接著往下看看其中的.異別之處。
(2)“衡陽雁去無留意”
A、這句詞運用了一個典故。古代傳說,雁南飛,到了衡陽即止,同時,衡山的回雁峰也因此得名。
B、在古文中,“去”是離開的意思。那么,這里“衡陽雁去”的語序是否符合我們現代的閱讀習慣呢?如果不符合,那么正確的語序又是什么樣的呢?
“雁去衡陽”這里運用了倒裝的手法。
C、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飛,這是正常現象,可是,在這里,詞人卻用了“無留意”,為什么呢?同學們想一想,大雁南飛是自然界的常態,而這里作者卻賦予大雁以人的情感,這是運用的擬人的寫作手法。同時,這從側面反映出邊塞環境惡劣,以致連大雁都不愿久留,可想而知,戍邊戰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艱辛。
(3)“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A、首先,我們來找出這里所出現的意象:邊聲、千嶂、長煙、落日、孤城。
B、請同學們結合課本注釋,一起看看這些詞的意思:
邊聲:指邊塞馬鳴、風號等聲音。
同學們想一想,這種戰爭的混雜聲音在安靜、祥和的南方是否能夠經常聽到?不能。它是在特定的環境下才會出現的,由此可見當時戰爭的緊張程度。
C、千嶂:層層疊疊險峻的山峰。
孤城:孤寂的邊城。
同學們想象一下,在層層疊疊的山巒中,長煙與日落同時升起,這種情景與我們學過的哪一句詩相類似呢?
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二者無疑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D、既然有如此美妙的風景,詞人又為何用了“孤城閉”這三個格調與之相反的詞呢?我們想一想,戰爭的雙方,如果我軍的兵力足夠強大,那是不是就無需緊閉城門,大可主動出擊,由此可見,此時的形勢是緊張而又不利的,處于“敵強我弱”的狀態。
(4)詞的上片,詞人充分運用了聽覺、視覺、感覺,將所聽、所見、所感等現象連接起來,描繪出一幅蕭瑟、荒涼、緊張的邊地風光。
2、分析詞的下片
在這樣荒涼、蕭條的環境下,詞人的心情又會是什么樣的呢?我們接著來學習詞的下片。
(1)“濁酒一杯家萬里”
A、這里,詞人借酒消愁,請同學們注意一下,這杯酒是“濁”的,“濁”與“清”相反,混亂渾濁的意思。可見此時詞人心情紊亂,連所喝的酒都是渾濁的。
B、其次,“一杯”與“萬里”,兩個數量詞形成鮮明的對比,也就是說,用懸殊的差別來突顯詞人對家鄉、對親人的思戀,僅僅一杯濁酒是消解不了萬里的鄉愁。既然思家,為何不回家呢?因為“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歸無計”
這里運用了一個典故。燕然,山名。公元89年,東漢大將軍竇憲追擊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還”。但是,詞人這時還是“未勒”,說明還未功成名就,戰爭還沒有結束,因此,歸家之期是無法計量的,可以說是“歸期無期”。
3)“羌管悠悠霜滿地”
在這種有家無法歸的情況之下,詞人的所見所聞又會是什么樣的呢?
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種樂器,聲音哀婉、凄切。
B、對于“霜”這個意象,我們可以通過兩句著名的詩句來解讀,“月落烏啼霜滿天”(張繼《楓橋夜泊》)、“霜重鼓寒聲不起”(李賀《雁門太守行》)。從這兩句詩中可以推出,霜出現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屬于冷色調的一個意象。所以,同學們以后可以運用“以文解文”的方法來解讀文本,這樣既溫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詞人聽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滿地寒霜,心中難免頓生悲涼。
(4)“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A、這樣凄涼的夜晚,詞人睡不著,心愁滿緒,連白發都發白了,眼淚都流下來了。
B、同學們注意一下,這里僅僅是將軍頭發發白了,征夫流淚了嗎?不是。正確的解釋應該是將軍和征夫都白了頭、流了淚。這是運用了互文的寫作手法,表現出戍邊將士對家鄉親人的思戀以及渴望建功立業、報國壯志的情懷。
3、歸納總結
整首詞,上片以“異”字統領全局,借助“雁、邊聲、千嶂、長煙、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繪出一幅荒涼、蕭瑟的邊塞秋景圖,同時,揭示了邊地環境惡劣、戰事的緊張氛圍,由景入情,下片抒發了詞人思家憂國、壯志難酬的情感。
五、拓展學習
在解析完整首詞后,我們再回頭來看看這三個字“漁家傲”,從詞的結構來說,“漁家傲”是什么呢?
詞牌名。
對,很好,詞牌名。詞牌名是詞的格式名稱,很顯然,僅僅從“漁家傲”,我們是很難聯想到這首詞的內容,其實,這首詞有一個題目“秋思”。同學們,我們之前學過一篇與之相似的課文《天凈沙秋思》,你們還有印象嗎?
有。
好,那我們就一起把它背誦出來吧。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很好,看來大家對學過的知識都掌握的不錯。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兩部作品的區別之處。
(1)首先,從文體上看,《漁家傲》屬于宋詞,而《天凈沙秋思》是元曲小令。二者的產生時間不同,詞產生于晚唐,盛于宋;元曲產生于金元時期,盛于元。從風格上來看,詞比較嫵媚清麗,而小令則比較通俗易懂。
(2)從內容上來看,這兩部作品都選用了一些意象來描寫秋景,但是,《漁家傲》的意象(邊聲、號角、長煙、落日、孤城)大部分都是西北邊塞特有的,而《天凈沙秋思》中的意象(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則是江南水鄉常見之景。
(3)那么,通過這些景物描寫,作者各自又想要表達一種怎樣的情感呢?
《漁家傲》抒發的是戍邊將士的壯志難酬、思家憂國之情;
《天凈沙秋思》則是抒發天涯游子的思鄉之情。
無論是哪一種情感,作者都把他們切身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所以,我們才會被感染。我覺得,在我們的日常寫作中,只有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才能更好的打動讀者。
同時,在比較閱讀兩篇相類似的文本時,同學們應該從“文體、內容、情感”,這三方面來分析其中的異同點。
六、課后作業
那么,對于這兩部作品的比較閱讀就先到此為止,現在,全班同學再一起來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最后,我來布置一下今天的作業:
(1)背誦《漁家傲》;
(2)從中選擇一首擴寫成現代,展開想象,不用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譯,字數300字左右。
范仲淹《漁家傲》的教案 4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李清照的文學常識;體會作者在詞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反復誦讀,進而感悟詞作主旨;結合內容賞析閱讀。
3、品味本詞豪放的藝術風格,感受詞人對自由的渴望,對光明的追求。
教學重點:
目標1.
教學難點:
目標2.
教學方法:
朗讀、研討。
課型:
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釋題導入:
《漁家傲》是李清照詞作中的一首風格特殊的作品,是少見的浪漫主義名篇。
漁家傲是詞牌名。
二、整體感知:
1、李清照(1084―1151),號易安居士,濟南人。其詩文并美,尤長于詞,其詞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其詞藝術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創新。語言清麗雅潔,明白如畫,富有生活氣息,人稱“易安體”。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輯有《李清照集》。
2、在詞的創作史上,李清照是繼柳永、秦觀、周邦彥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約派詞人。她的詞清新婉轉、幽怨凄惻,極富抒情性。但這首詞卻表現出非常不同的風格,它氣勢磅礴,音調鏗鏘,是李清照詞中最別具一格的'杰作。
3、學習生字:謾(màn)
4、教師范讀,指導朗讀。
三、細讀品味:
1、“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寫天、云濤、曉霧、星河、千帆,景象極為壯麗。詞人把低垂的天幕、洶涌的云濤、彌漫的大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描繪出一種瑰奇雄偉的境界。
2、“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詞人在夢中飛上了天空,見到了天帝,天帝詢問她的去向。
上闕表現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相接的圖畫,描繪出一種瑰奇雄偉的境界。
3、“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友驚人句。”――“路長”“日暮”寫出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感受。“謾友驚人語”,流露出詞人對現實的不滿之情。
4、“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達了詞人決心要像大鵬一樣乘風高飛遠舉,奔向飄渺的神山尋求幸福。
下闋詞人借回答天帝的問話,抒發胸臆,感嘆遭逢不幸,渴望尋求幸福。
四、合作探究:
李清照是婉約派的女詞人,為什么能寫出這樣豪放的作品呢?
明確:封建社會中,女子生活于種種束縛之下,即使像李清照那樣有高度修養和才華的女詞人也不能擺脫這種命運,這無疑會使她感到煩悶和窒息。她作了兩首《臨江仙》詞,都用歐陽修的成語“庭院深深幾許”作為起句,這很可能是借它充分表達出她對自由的渴望,對光明的追求。但這種愿望在她生活的時代的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夢中虛無縹緲的神仙境界,在這境界中尋求出路。然而在那個時代,一個女子能不安于社會給她安排的命運,大膽地提出沖破束縛、向往自由的要求,確實是很難得的,在歷史上,在封建社會的婦女群中,這是很少見的。
五、教師小結:
這首詞意境開闊,氣勢磅礴,想象豐富。通過對夢境的描述,抒寫了詞人對現實的不滿,表達了詞人煩悶的心情,充分地表現了他對自由的渴望,對光明的追求。
六、布置作業:背誦并默讀這首詞。
七、板書設計:
漁家傲
詞人夢中所見所聞:海天相接、瑰奇雄偉。
詞人的理想和抱負:辛苦求索、未見光明。
范仲淹《漁家傲》的教案 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及作品的創作背景理解詞作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能夠有感情地吟誦詞作,讀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詞作中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點
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及作品的創作背景理解詞作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有感情地吟誦品讀詞作,感受詩歌意境,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質疑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詩歌
由《岳陽樓記》最后一段朗讀導入:
一篇《岳陽樓記》感動了歷代的文人墨客,讓我們了解了范仲淹作為政治家的憂國憂思。其實他還是一名武將,曾駐守邊塞多年,今天我們通過《漁家傲·秋思》這首詞來領略一下他的邊塞情懷。(板書課題)
出示學習目標
二、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介紹:
2、背景簡介:
3、釋題:
“漁家傲”是什么?
“秋思”這一題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三、檢查預習情況
1、讀準字音
2、說說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四、小組合作,提出質疑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1、“衡陽雁去無留意”這句詩如何理解?
2、“燕然未勒歸無計”是什么意思?
五、全班討論,解決疑問
六、有感情地品讀詩歌
今天咱們重新認識了范仲淹。在蒼涼悲壯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幾句詞寫出了自己和許多的將士們思鄉又憂國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讓我們也仿佛置身于邊塞的蕭索中感受著將士們悲涼的心情,這就是詩詞文化的魅力。
七、背誦詩歌
八、課堂小結:
綜觀全詞,詞的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真實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整首詞不失為一篇抵御外辱,報國立功的愛國詩篇。
九、課堂練習
范仲淹《漁家傲》的教案 6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通過對范仲淹生平的了解,理解作者先憂后樂的思想。
3、通過對具體字詞的品析,體悟豪放派詞作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的感情。
2、通過對范仲淹生平的了解,理解作者先憂后樂的思想。
3、通過對具體字詞的品析,體悟豪放派詞作的特點。
教學步驟:
【了文體,曉背景】
1、自學關于詞的簡介的微課,初步了解詞的基本知識。
2、教師介紹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的創作背景。
明確:提起范仲淹,很多人都會想起他的名篇《岳陽樓記》,其中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早已是深深的印入了我們的心中,范仲淹不僅是這樣寫了,而且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這樣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他曾經三次上書,三次被貶,始終不該直言敢諫,剛直不阿的風格,公元1040年,西夏十萬大軍大舉進攻宋朝,52歲的范仲淹臨危受命,擔負起了力挽狂瀾的重任,他的詞作漁家傲秋思,就寫于這一次的遠征之中。
【讀詞文,明詞意】
1、看配樂范讀,確準字音及斷句,自己大聲吟讀。
2、舉行吟讀比賽,看誰讀得好,并進行分析點評。
3、展開想象,在小組內交流,將整首詩改寫成散文形式。
明確: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隨著軍營的號角聲響起,四面傳來戰馬嘶鳴的聲音。像千里屏障一樣并列的山峰,煙霧彌漫中,落日朦朧,只見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緊緊關閉著。空對愁酒一杯,離家萬里,思緒萬千,想起邊患不平,功業未成,不知何時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聲音悠揚,寒霜灑滿大地。將軍和征人們不能入寐,他們都愁白了頭發,流下傷心眼淚。
【欣意境,品特色】
品析鑒賞詞的上闋與下闋,了解范仲淹的生平,理解作者先憂后樂的思想,通過對具體字詞的品析,體悟豪放派詞作的特點。
明確:
1、品詞的上闋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集中十萬兵馬,發動了大規模的三川口戰役,目標直指延州。李元昊利用突擊戰術,攻下了延州北邊的金明寨,活捉了宋將李士彬。隨后又擊敗了為延州解圍的宋將范雍,圍攻延州七天七夜,這時,不期而至的大雪紛紛而降,李元昊因糧草難以為繼無奈撤軍,延州的險些失守,震動了朝野,上下頓時驚慌失措,在這危急江山社稷的關鍵時刻,范仲淹主動請纓,以時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的身份,兼延州知府,于公元1040年8月,坐鎮此軍事要塞,當時西夏初立,氣焰熾盛,鋒芒正銳,而宋朝西部邊塞一線,支離破碎,人心渙散,范仲淹到延州后,立即對邊政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宋史范仲淹傳記載范仲淹到來之后,號令明白,愛撫士卒,迅速改變了邊軍腐敗的局面,軍心為之一振,邊民們都說,“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在日夜加緊訓練,整肅軍隊的同時,范仲淹下令招募流亡邊民,修山寨,定堡障,既加固了邊塞防線,又使延州大批流亡無著的羌漢民眾相繼歸業,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有了備戰的需要,他下令在嘉嶺山北麓,沿河之濱,鑿了一口深井,被后人稱為范公井,而且還在嘉嶺山頂,修建了瞭望臺,在石壁上鑿刻了胸中自有數萬甲兵這幾個大字,以示鎮守邊關的雄心,這一系列鞏固邊防之措施,快速扭轉了戰爭頹喪的局勢。
整個上闋主要是寫景,景物總體的特點是“異”,“異”的意思是延州秋季和內陸大不相同,有哪些不同呢?
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作者的所在地,當時的延州,是西北邊地,是防御西夏進攻的軍事重鎮,秋來點明了季節,風景異概括的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陸大不相同的風光,
“衡陽雁去無留意”,大雁是候鳥,每逢秋天,北方的大雁就要飛向南方過冬。古代傳說,雁南飛,到衡陽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王象之的《輿地紀勝》一書就有這種記載,“或曰雁不過衡陽,或曰風逝如雁之回”,所以王勃說,“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范仲淹此時更是觸景生情,塞外的氣候是如此的寒冷,大雁展翅向南方奮力飛去,毫無留戀之意,也是暗示大雁走了,家信難通,無法傳遞消息,所以一到秋天,邊境就是一片寒風蕭瑟,滿目荒涼的景象。
“四面邊聲連角起”,所謂的邊聲,是指帶有邊境特色的聲響,風聲,雨聲,人聲,馬嘶,種。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悲涼,凄婉,四面回蕩。
“千嶂里”描繪出延州處在層層山嶺環抱之中的畫面,長煙落日,就使人聯想到王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展現了塞外雄奇壯闊的風光,
“孤城閉”三個字,立刻讓人感受到這種在充滿了肅殺之氣戰地前沿,戒備森嚴,隱隱流露出邊境的緊張氣氛。
2、品詞的下闋
詞的下闋主要是抒情,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呢?
王昌齡在從軍行中寫過“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以笛聲來渲染出征戰士的思鄉之情,蒼涼的邊塞,對戍守的將士來說,真是欲留不忍,欲歸不能,而沉浸在思鄉的悲哀之中,
“濁酒一杯家萬里“,時近黃昏,城門早已緊閉,白發老將喝著濁酒,真是凄清孤寂,沒有身臨其境的人,真是很難品出其中的滋味,這里的一杯與萬里,緊密的相連,形成了強烈的對照,而作者內心的憂慮,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作為邊鎮的守將,又怎么能只眷戀于家人鄉親,而忘記國家的重托呢?
“燕然未勒歸無計”,一位邊鎮守將戰功未立,敵人未滅,何以報國,所以又流露出“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雄心壯志,這里詞人以借古書懷的手法,引用東漢將領竇憲追擊北單于的典故,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兩漢時代與匈奴長期交戰,衛青霍去病相聚大舉北伐,北疆之患仍綿延不絕,公元89年夏天,竇憲、耿秉率大軍和北單于在稽洛山展開戰斗,大勝敵軍。追趕北匈奴各部,到達和渠北醍海,出塞外三千多里,俘獲敗軍不計其數,之后,竇憲登上燕然山,受命中護軍班固刻石記功,由于國難家仇交織縈繞,作者是徹夜難眠,在這個時候耳聽得羌笛悠揚,眼見霜落滿地,更使人感到悲壯而又蒼涼,這種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在當時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流露出作者壯志未酬的復雜心情。
“將軍白發征夫淚”,在濃郁的抑憤中,表達了將士們的沉重心聲,北宋的戍邊將士,終年累月轉戰在荒漠的邊疆,戰爭之殘忍,生活之艱辛,使將軍平添白發,士卒熱淚縱橫,讀了以后真讓人,蒼涼悲壯,慷慨生哀。
3、了解范仲淹的聲望及文學造詣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的名臣,政治家,文學家,謚號文正,范仲淹少年的'時候,家境清貧但勤奮好學,當秀才的時候,就常以天下為己任,他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有一次被貶了之后,詩友梅堯臣寄了一首《靈烏賦》給范仲淹,并說,他在朝中屢次直言,都被當做烏鴉不祥的叫聲,愿他拴緊舌頭,鎖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飛,范仲淹立即就回答了一首《靈烏賦》,回復說,不管人們怎樣厭惡烏鴉的啞啞之聲,我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宋仁宗時,范仲淹官至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1043年宋仁宗慶歷三年,范仲淹對當時的朝政弊病,極為痛心,提出十事梳,主張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注意農桑,整頓武備,推行法制,減輕徭役,宋仁宗采納了他的建議,陸續推行,史稱慶歷新政,這也成為后來王安石變法的前奏,可惜不久,就因為保守派的反對,而不能繼續,但他對軍事制度,和戰略措施的改善,史西線邊防穩固了相當長時間,范仲淹倡導的先憂后樂的思想,已成為中華文明史上寶貴的精神財富,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公元1052年范仲淹帶病赴潁州就任,在途中溘然長逝,范仲淹死訊傳開之后,朝野上下是一片哀痛,西夏甘涼等地的少數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的聚眾舉哀,連日齋戒,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老百姓紛紛的為他建祠畫像,人們來到祠堂,象死去親人一樣的痛哭哀悼。
據歷史資料記載,范仲淹在戍邊期間,寫下了一組漁家傲的詞,而且每一首都是以塞下秋來開頭,但是很可惜的是其余的幾首都散失了,只有我們今天學習的這一首留傳了下來,這首詞開闊了詞的境界,是詞風上的一大變化,我們知道,詞從五代后唐以來,追求旖麗香艷,表現范圍十分的狹窄,而范仲淹的漁家傲擺脫了舊有詞風的束縛,繼承了唐朝邊塞詩派雄渾豪放的傳統,把描寫范圍擴展到了邊塞的戰斗生活,為北宋詞壇孕育了蘇軾,辛棄疾這樣的豪放詞派打下了基礎。
范仲淹《漁家傲》的教案 7
教學簡析:
本課是學生在初中階段接觸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詞作。李清照本是宋朝著名的婉約派詞人,而這首詞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詞,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來說,李清照南渡以后寫的詞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這一首卻是例外。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趙明誠病死。國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擊,從此,她只身飄泊江南,孤單寂寞地度過她那艱苦的晚年,處于“路長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個性格爽直、柔中有剛、不愿受現實生活束縛的人,所以,有時想象的翅膀飛進了另一個世界。她幻想出一條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擺脫人間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況。于是夢跨云霧,渡天河,歸帝宮,乘萬里風到仙山去。這樣豪邁的氣概,不凡的壯舉,就使這首詞顯示出浪漫的情調,豪放的風格,而和她的其他詞作風格迥然不同。
教學設想:
“韻律、內容、情感、語言”是詩詞這一文學樣式的四個基本要素。本課教學抓住這四個要素的學習來進行。以初讀把握韻律切入,進而再讀感知內容,接著三讀體味詞中寄寓的情感,最后四讀賞析詞中優美的語言。要讓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初步掌握李清照詞作的基本特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調動學生已有的詩詞學習經驗,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豐富情感。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引導學生品味我國古代詩詞深邃的內涵和優美的韻味,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詞中深刻的思想內涵,體驗詞中的浪漫風格和豪邁氣概。
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結合時代背景和詩人的生活經歷、思想傾向,品味詞的語言有意境。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詞的語言及意境。
教學方法:
以朗讀為主,學生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請根據我的描述說出古代詩詞作家的姓名。
1、他,唐代著名詩人。他的詩想象豐富,構思奇特,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被后人稱為“詩仙”。代表作有《靜夜思》——李白
2、他,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反映民生疾苦,有“詩史”之稱,他的組詩“三吏”“三別”膾炙人口,他本人被譽為“詩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散文,并開創了豪放詞派,字子瞻,我們學過他的詞《渙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蘇軾。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他曾在《岳陽樓記》中抒發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壯志。上學期我們學過他的一首詞,反映邊塞生活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范仲淹。
今天我們再學一首《漁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兩宋的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知人論世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歷城人(今山東濟南),是婉約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變”為界分前后兩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滿,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變”,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戶,多寫閨中女兒情;南渡以后,“飄流遂與流人伍”,視野開始開闊起來。據《金石錄后序》記載建炎四年(1130)春間,她曾在海上航行,歷盡風濤之險。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有《漱玉詞》傳世。
三、感知內容
1、讀準字音:帆殷勤嗟謾。
2、讀出節奏。
3、哪些詞句你讀不懂?誰能幫幫他(她)?
4、這首詞的內容是什么?你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夢)
四、欣賞意境
作者在夢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圖: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寫天、云、霧、星河、千帆,景象已極壯麗,其中又準確地嵌入了幾個動詞:“接”、“連”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而“轉”、“舞”兩字,則將詞人在風浪顛簸中的感受,逼真地傳遞給讀者。所謂“星河欲轉”,是寫詞人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在轉動一般。“千帆舞”,則寫海上刮起了大風,無數的舟船在風浪中飛舞前進。船搖帆舞,星河欲轉,既富于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為全篇的奇情壯采奠定了基調。
2、看到了天帝: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詞人經過海上航行,一縷夢魂仿佛升入天國,見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詞人塑造了一個態度溫和、關心民瘼的天帝。“殷勤問我歸何處”,雖然只是一句異常簡潔的問話,卻飽含著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來,一直飄泊無依,如今天帝這么關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溫暖啊!這次竟然得到訴說的機會了。這就引出了詞的下片,由她訴說自己的困難和心愿。
3、還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問:“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意思是說,我告訴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遠,現在已到了黃昏,還沒有到達。即使我學詩能寫出驚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長嗟日暮”,出自屈原《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遠,茫然不知所措。一個“嗟”字,生動地表現出她那徬徨憂慮的神態。下句,“謾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這一句含有兩層意思:一是慨嘆自己有才而不能為世所用,有懷才不遇之感;二是社會動亂,文章無用。
4、作者既然有這樣苦衷,她希望怎樣解脫呢?請看:“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鵬那樣乘萬里風高飛遠舉,離開那齷齪的社會。叫風不要停止地吹著,把她的輕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過著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萬里風”句,出自《莊子逍遙游》:“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扶搖”,風名。“九”是虛數,是多的意思。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鵬高飛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樣飛旋輕快的小舟。“三山”,指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個神山。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為什么夢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極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從上文的意思來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就是說,盡管她有才華,有理想,有抱負,但在現實社會中根本得不到實現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這樣想的。可見她的夢想仙境,正是她對黑暗現實不滿的表現。她要回到那沒有離亂,沒有悲傷,沒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間存在著戰亂、殺戮、欺詐、孤獨、寂寞的現實。所以,她的那種思想活動,并非消極的,而是積極的,有現實意義的。
6、小結:
這首詞,“夢歸”是關鍵,全詞寫夢境,籠罩了一層浪漫主義的色彩。在風格上走豪放一路,為我們創造了開闊的意境。梁啟超評價這首詞說:“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玉集》中語。”
延伸閱讀:
李清照——《漁家傲》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彷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
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范仲淹《漁家傲》的教案 8
教學目標:
1、學會抓住關鍵意象,來分析意境,體會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鑒賞能力。
3、激發學生學習宋詞的興趣,掌握誦讀的方法。
教學重點:
抓景物,析意境,品情感
教學過程:
一、古詩導入
1、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事跡,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并且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邊塞詩詞,回顧一下,我們學過的有哪些?
2、今天我們要學習另外一首邊塞詩的名篇:《漁家傲》。
二、知人論世
1、這首詞的作者是——范仲淹。所謂“知人論世”,首先讓我們一起走近范仲淹。
2、(出示作者簡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蘇吳縣人。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成就亦讓人驚嘆。散文《岳陽樓記》為千古名篇,其中的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愛國的寫照。他的詞能突破唐末五代詞的綺靡風氣,有《范文正公集》。朱熹稱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風流人物”。
了解了范仲淹,下面我們就要來誦讀這首詞了!還記得我們的三步讀詩法嗎?
三、傾情誦讀
(一)出示:三步讀詩法
1、整體感知,字正腔圓地讀,
2、理解詞意,有板有眼地讀。
3、賞析品悟,有情有味地讀。
(二)誦讀第一步:整體感知,字正腔圓地讀
1、字正腔圓——字音準確、清晰、響亮,腔調圓潤、飽滿、婉轉。
2、初讀此詞,你知道上闋和下闋分別寫什么嗎?(板書:上闋寫景,下闋抒情)
3、男女生分讀。注意字正腔圓。
(三)誦讀第二步:理解詞意,有板有眼地讀
1、有板有眼——把握節奏、韻律、輕重緩急等。
2、借助注釋,自己試著理解詞意。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同桌討論討論,也可以問問老師。
3、指名說說上下闋的意思。
4、指導有板有眼地讀。
(四)誦讀第三步:賞析品味,有情有味地讀。
1、抓景物,析意境(賞析上片)
(1)請學生讀上片,其他學生思考:上闋中哪個字是關鍵,也就是上片圍繞哪個字來寫的?
板書:異
(2)“異”在何處?再讀上片,畫出詞中描寫的景物。
(3)請你再讀讀上片,關注這些景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你能從視覺和聽覺方面來比較比較邊塞秋景與江南秋景有何不同嗎?
這些景物給你什么樣的感覺?或者說上片的寫景渲染了一種怎樣的氣氛?
(5)這樣的景物和下片抒情有什么聯系呢?
插入寫作背景:1038年西夏李元昊稱帝后,連年侵宋。由于積貧積弱,邊防空虛,宋軍一敗于延州,再敗于好水川,三敗于定川寨。1040年,因為守邊官員貪生怕死,范仲淹主動要求調到軍事要地延州(今陜西延安),主動挑起了這保民衛國的重擔,希望能擊退外敵。他在西北邊塞生活達四年之久,對邊地生活與士兵的'疾苦有較深的理解,治軍也頗有成效。當地民謠說道:“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西夏不但不敢入侵,還稱他為“胸中自有數萬甲兵”,這首詞就作于此時。
2、品情感(賞析下片)
(1)詩人的情感集中體現在哪個字上面?
明確:淚
(2)將士們流下的是什么樣的淚?這一“淚”字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流下的是思念家鄉的淚,更是功業未成、壯志未酬的英雄淚。
(3)這些情感體現在哪些詩句中?
明確:“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全詩核心句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在范仲淹心中,大丈夫就應該像竇憲一樣“北擊匈奴,去塞三千余里,刻石記功。”就應該像霍去病一樣“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就是他為什么夜不能寐,輾轉反側的原因。齊讀下片。
今天咱們重新認識了范仲淹。在蒼涼悲壯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幾句詞寫出了自己和許多的將士們思鄉又憂國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讓我們也仿佛置身于邊塞的蕭索中感受著將士們悲涼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
古往今來,有著滿腔愛國情懷卻壯志未酬的詞人又何止范仲淹一人!
六、課堂小結
一曲《漁家傲》唱出了范仲淹的思鄉報國,唱出了他的無奈與悲傷,也寫出了他的壯志未酬,更讓我們知道了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道不完的情懷,寫不盡的思鄉,讓我們再次吟誦他的這首《漁家傲》,希望范仲淹那偉大的人格永遠激勵著我們每一位中國人!
范仲淹《漁家傲》的教案 9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詩歌,準確把握詩歌內容和情感。
2、學習欣賞詩詞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誦讀詩歌,準確把握詩歌內容和情感。
三、教學難點:
學習欣賞詩詞的方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宋詞的天空中,群星璀璨,但被文學史上稱為一代詞宗的只有李清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她的《漁家傲》
PPT出示課題
學習詩詞,我們多是從哪入手?誦讀!當代文人朱自清也說“詩歌的靈魂,一半在天上,一半在誦讀里。”在天上那一半我們是抓不住的,詩無達詁!因此我們要抓住誦讀的那一半。古人欣賞詩詞也常說“因聲求氣”,因:依靠、憑借、通過,今天我們就用這個方法來貼近李清照。
(二)出示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就是我們課堂的方向,誦讀是我們抵達目標的途徑,請大家自讀,注意讀準字音。
(三)初讀:知事
1、自讀:讀準字音。重點:嗟轉
2、齊讀:讀準停頓。
學生齊誦————先自評、教師評價
教師提示:略顯平淡。說話的停頓完全用自然地語言節奏,讀詩詞卻必須帶幾分形式化的音樂節奏,體現詩詞作為歌的一面。請同學們聽錄音:注意聽準節奏,思考:這首詞寫了些什么內容?
3、聽讀:(播放錄音)
重點:九萬里風/鵬正舉
學生回答聽到的內容:夢境、兩個人的對話等
朗誦無論是節奏,還是在情感起伏變化上都處理的比較細膩,讓我們沉醉。
你們認真傾聽的態度更令人欣喜,這份認真將是我們領略李清照風采的最好姿態。請同學們再次讀詞,并用你自己的語言寫出夢的內容(學生寫),然后說給大家聽。
4、默讀:熟知內容
用自己的語言敘述這首詞的主要內容
早晨,漫天的`云濤洶涌翻滾,霧氣彌漫漂移,(海面上刮起大風)無數舟船破浪前進,(我坐在顛簸的船上,仰望天空,只覺得)天河都要旋轉起來了。(迷迷糊糊中)仿佛我的靈魂回到了天帝住的地方,聽到天帝在說話,懇切的問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答說,路途遙遠而天色已晚,我雖然能寫出驚人的詩句,但毫無用處。大風正起,我就要像大鵬一樣乘風高飛。風啊,你不要停,把我的小舟吹到海上的神山上去吧。
你們的回答體現了你們認真的態度,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應該是什么?(夢)如果用一句話呢?
指名回答:
教師總結:(天接云濤,星河流轉)天人對語
天帝:問/歸/何處?(板書)
詩人:報/去/三山(板書)
夢是人心中最真實的折射,你們李清照的這場夢又折射出了她怎樣的內心世界呢?這就需要同學們深入去讀詞。請拿起筆用批注閱讀的方法,寫一寫你讀到李清照,然后在小組內交流。
(四)品讀:知情(批注閱讀,合作探究)
思考:說說你讀到的李清照?
請圈劃能表達詩人內心情感的關鍵詞,用如下格式:
我從________這一句中(這個詞)讀到了一位________的李清照。
學生談論交流回答
教師歸納
在同學們的賞析里,我們看到李清照她滿心的苦悶,渴盼知音。渴盼聆聽,渴盼幫助!
因為此時李清照正顛簸在逃難的人群里,她自己雇船、求人、投親靠友,帶著她和丈夫一生搜集的書籍文物,希望追上皇帝,送給朝廷,但皇上看到身后跟隨的人太多不利于逃跑,干脆下令驅散百官。李清照望著龍旗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感到無限失望。
但李清照絕不是一般的弱女子,她偉大之處就在于:即使在痛苦與失意中,仍然保有男兒一般永不屈服的自我!
它借助《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這種大鵬起飛的浩大聲勢,表達自己的有壯舉。并隱括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來表達自己不停求索的情懷。
我們把文學創作中這種引用古籍中的古詩或詞句,豐富而含蓄的表達內容和思想的修辭方法叫做“用典”,這些典故恰恰體現了李清照性格中不屈與倔強。這是次靈魂,請大家用誦讀去體會。
請各小組設計自己的誦讀并展示給大家
(五)賞讀:知志
1、小組組織朗讀,并展示。
2、師總結指導朗讀。
起句所寫景雄闊宏大,浩淼夢幻,語速要慢,起句要高昂,尾音要延長;天帝問詢情意懇切,“歸何處”要親切,要輕一些;
下片我的回答:前兩句情感基調較低,“謾”字中有無奈,有悲憤,要重讀;“九萬里風鵬正舉”述說自己要有壯舉,聲調要高起來,“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是詩人的心之所歸,一定高昂且堅定!
齊讀
(六)比讀:知人
人們說李清照是半生陽光半生冷,她出生在書香門第,年少時無拘無束,聰敏率性。成家后,夫妻志同道合,鑒古玩,品美酒,賞佳景,琴瑟和鳴,溫暖幸福。
但隨著丈夫的離世,金人南下的鐵蹄,李清照淹沒在國破家亡的歷史中,她以女子之身懷天下之事,思公卿之責,慷慨寫下: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學生齊讀
(七)結語:
歷經磨難,李清照不再是以淚洗面的弱女子,它有著真實的情感,真實的憂愁,這憂愁中有憤懣,感傷中有倔強,柔韌中有堅毅,有一種骨氣在支撐著她挺起腰身,直面慘烈的世道,站在人生歸途(板書)的十字路口,她依然選擇自由與安寧(板書)
這是人生的至善之境,又是人生上下求索的堅毅追求!
讀詞,讀到最后,不僅懂了作者,也是在讀我們自己!
范仲淹《漁家傲》的教案 10
教學目標:
1.訓練朗讀,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通過反復朗讀體會情感。
2.學會通過描寫——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3.抓住關鍵詞句品味賞析,體悟作品內涵
教學重難點:
學會通過描寫——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詩人會觸景生情,更喜歡借景抒情,讓詩詞情景交融。李白孤獨時看山,山亦孤獨;杜甫國破時賞花,花亦落淚;蘇軾思親時望月,月亦有恨。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在駐守西北邊關時,看見塞外奇景,會引發怎樣的感情呢?我們走近范仲淹的《漁家傲》。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歷三年(1043年)間,詞人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那么,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情懷的范仲淹,在邊塞的秋色中,又會有怎樣的感懷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
二、解題
三、走近作者(回顧,介紹)
四、背景介紹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歷三年(1043年)間,詞人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抵御西夏發動的戰爭。在他鎮守西北邊疆四年期間,對邊地的生活和士兵的疾苦有較深的了解,治軍也頗有成效。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深為西夏所憚服,當地民謠說道:“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詞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五、聽朗讀,注意節奏停頓
六、感知內容:這首詞的上下片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上片側重于寫
下片側重于寫
七、合作探究賞景
1.上片寫了何時何地的景物?哪個字統領全部景物特點?
2.上片里我們都看到了哪些景?“異”在何處?
3.上片通過對這些景物的描寫,渲染出怎樣的氣氛?此景會讓人產生什么樣的感覺?
八、合作探究悟情
在下片中尋覓深藏詞人內心的那份情愫。用“我從xxx句中,感受到xxx”來談一談
九、思維訓練
發揮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話描繪此詞所展現的畫面。
十、課堂小結
《漁家傲·秋思》這首詞通過描寫邊塞的戰地風光,寫出了邊塞將士的艱苦生活,抒發邊關將士壯志難酬和思鄉憂國的情懷。
整首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讀來真切感人范仲淹以其守邊的實際經歷首創邊塞詞,為蘇、辛豪放詞開辟先路。
十一、課外積累
積累有關描寫邊塞風光和將士心情的詩句
1.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賀《雁門太守行》
2.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3.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4.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
5.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6.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涼州詞》
【范仲淹《漁家傲》的教案】相關文章:
范仲淹《漁家傲》09-15
漁家傲的范仲淹06-29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09-15
漁家傲范仲淹譯文10-26
范仲淹的漁家傲的翻譯05-25
范仲淹漁家傲詩意07-31
漁家傲范仲淹詩詞09-17
范仲淹漁家傲的意境10-09
范仲淹《漁家傲》賞析11-14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賞析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