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詩《觀滄海》講課稿
引言:《觀滄海》是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的名篇,寫于東漢建安十二年秋。在《觀滄海》的教學上理解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是重點。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觀滄海》得講課稿,希望本文對正在備課的老師有幫助。
一、教學設想:
1、考慮到七年級學生誦讀古詩的通病是急于成誦:讀的速度太快,節奏感不強,這就不利于感悟與理解。要改變這種狀況,須從讀詩的節奏訓練人手。為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教師應范讀或領讀一兩遍,或挑選個別學生為全班領讀。以多種形式加強誦讀,以誦讀貫穿學詩的全過程,創造濃郁的學詩的氣氛。在熟讀的基礎上適當分析、點撥,加深對詩的理解。
2、至于串講或啟發提問,重點可放在景物描寫,因為借景抒情是這首詩的特點。背景也要講一點,切忌展開。
3、要遵照“詩無達詁”的原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啟發、誘導、排疑解惑,要講得精煉,講到點子上,使學生能說出自己的體會,使學生學得有興味,愿意多讀一些古代詩歌。
二、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內容,領會作者抒發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2、體味詩詞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妙處,通過對詩歌的具體分析讓學生了解寫作中如何借景抒情。
3、了解并掌握詩歌朗讀的技巧(節奏、語速及語調等方面的),學習一點詩的韻律知識。在反復朗讀中培養閱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啟發學生像作者一樣,心存遠大志向,將來為促進社會的進步而建功立業。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進行誦讀訓練。
2、理解詩歌意思,解說詩句的意思。
3、體會作者的情感。
4、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
重點難點突破方法:本人運用適當的音樂和畫面來創設情境,再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將學生帶入詩歌的情境中,然后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品味詩歌優美的語言,教師要在必要處進行引導、點撥和講解,使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詩歌。
四、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
1、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熟讀課文并嘗試用繪畫的形式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2、準備多媒體教學。
五、教學過程:
(一) 導語設計
曹操,一代梟雄,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已經一覽他的風姿。但是由于《三國演義》褒劉貶曹的創作傾向,導致作者并未能給曹操一個公允的評價。其實,據史料記載,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詩歌創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愴的創作風格被古代文壇所稱頌。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一首《觀滄海》就是寫在曹操事業的巔峰時期。那時,他即將統一北方,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經親臨的碣石山,又臨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也是如滄海般澎湃。就讓我們趕快來欣賞一下這首氣壯河山的大作吧,來感受它的雄渾氣勢。
(二)作者作品簡介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曹操的文學成就很高,與他的兒子曹植、曹丕并稱“三曹”,他寫的詩慷慨、雄渾、悲壯、有氣魄,多反映他欲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理想,《觀滄海》就是反映這一思想。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賽,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會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三)、字詞積累和基本技能訓練。
1、首先老師范讀課文,同學們仔細地聽,將生字標記出來,不懂意思的詞加上點,仔細聽這些字詞的發音。
2、掌握生字詞的讀音,認讀兩遍,對生字的結構進行講解幫助學生識記。
3、學生一讀課文,齊讀,讀準字音。老師要及時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4、朗讀詩歌要注意正確處理詩歌的節奏、語速及語調。古詩的節奏一般按音節劃分。四言的節奏型是:X X/X X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四言句) (本詩為四言樂府詩,韻腳 “峙”“起”“里”“志”等字,押的是“i”韻。) 賞景詩一般語速較慢,詩人往往是邊賞景邊歌從心來。此詩的語調比較激昂、雄渾有力。學生二讀課文,要讀好詩歌的節奏、語速及語調。看屏幕賞讀,一邊欣賞壯闊的畫面,一邊想象詩人當時的感受。
5、理解詩歌內容,先要明白字詞的意思。學生三讀:自讀,看注釋或資料,補充注釋一些字,然后釋譯全詩。譯一句就齊說一句。
原文:東臨碣石, 以觀滄海。 譯文:(揮師)向東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碣石山上樹木聚集在一起生長,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秋風颯颯,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出發的。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四)、賞析與理解:
學生四讀:快速默讀,然后說一說:作者觀海觀(看)到什么樣的景?(明確“寫了什么”)在文中標記一下,首先是哪些事物,請舉手回答。
明確:描寫了曹操登碣石山所見滄海之景:海水、山島、草木、洪波、日、月、星辰。
討論1:所寫之景有什么特點?
海水蕩漾 動景 山島聳立 靜景 實景
草木豐茂 靜景 洪波涌起 動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想象之景 虛景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總結:寫實景中有動有靜,這樣動靜互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威嚴和宏偉。常言說:世上最大的地方是海洋,比海洋還大的是天空,比天空還大的是什么?——人的心。用在這時候是不是最準確?曹操不僅看到了大海,還在想象中看到了日月星辰。那么,我們用一個什么詞來準確概括詩人的心胸?——博大!“日月星辰這些亙古不變的事物,好像都是從眼前的海中出來”,意思是它們也在運動中,它們每天要從海里升上天空,在它們日常運行的位置上去,那它們有一種什么精神才可以?——昂揚奮發的精神!那么,我們用一句話概括此詩:這首詩借寫所觀海景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奮發昂揚的精神。明確:最能體現詩人博大的胸懷的詩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那么,看到這么宏偉的景象,詩人的心里會想什么?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討論2:“詩言志”。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我們已經知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最能體現詩人博大的胸襟。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這一句:日月星辰這些亙古不變的事物好像都是從眼前的海中出來的,意思是不是大海主宰著一切?而這大海在詩人眼前,也在詩人心中,他是否在想,中國遼闊的山河大地何時為我曹操主宰,號令天下之“令”何時皆出于我曹操之口?“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不會為了寫景而寫景,我們透過這些景物了解詩人的情感。正是: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一統天下的宏大抱負。)
現在,讓我們帶著我們的遠大理想,像曹操那樣很豪氣地朗誦一遍《觀滄海》!
討論3:此詩分幾層來寫的?
明確:第一層(1—2)交代觀海的地點。
第二層(3—8)描寫海水和山島。
第三層(9—12)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討論4:這首詩是怎么寫的,全詩圍繞什么字展開來寫的?
明確:這首詩先寫景,在寫景中自然的抒情,這首詩采用借景抒情的寫法。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全由“觀”字展開。“觀”是“詩眼”。
(五)、小結:
“詩言志。”這首詩雖然全是寫景,但所寫的景物都是由詩人的“志”來統帥的。 詩的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讀其詩如見其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幾句詩,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來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用一篇小短文寫出學習這首詩后的感受、體會。
六、教學總結:
因此這次詩歌教學的地方比較成功的還是在于激發學生的興趣點。這一點在本學期有了較大的進步,也因為這一學期在這方面有很大的進步,所以,上得自以為比較成功的課的次數比以前要多了許多。
失敗的地方,是對詩歌的意境體會,對佳句的賞析,我覺得分析很不到位,原因可能有以下兩點。
一、由于學生活動增多,老師對學生的問題的闡述占用了課堂大部分的時間,導致老師對名句的賞析沒能深入。
二、備課時,對名句的賞析由于閱看了較多的資料,且沒把這些賞析的材料融合,導致混亂。
不過我和學生還是討論了這些詩歌那些句子是名句,學生還是能很好的指出該是名句的句子,然后我要求學生務必把這些名句背誦下來,以備考試用。這樣做,基本上也能應付考試的要求。
最近一段時間多用這種教學方法,也慢慢地熟悉學生可能感興趣的地方,收束起來難度也漸漸地降低,這還需要師生慢慢地適應。
【古詩《觀滄海》講課稿】相關文章:
觀滄海古詩的賞析08-28
古詩《觀滄海》的翻譯10-07
觀滄海古詩翻譯07-26
曹操《觀滄海》古詩賞析09-13
古詩《觀滄海》文學賞析09-07
古詩觀滄海翻譯與鑒賞07-13
《觀滄海》曹操的古詩賞析03-26
古詩《題西林壁》講課稿(精選5篇)10-17
精選觀滄海古詩詞欣賞09-29
古詩《觀滄海》教案(精選8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