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說課稿
引言:《觀滄海》,是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詩人借大海的雄偉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原建功立業的抱負。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提供《觀滄海》說課稿,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觀滄海》,我將從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板書等方面進行說課
一、 說教學目標
在研讀教材和對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認真分析的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1.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做到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
2. 讓學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3. 讓學生感受詩中曹操的博大胸懷和豪情壯志,在審美中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我確立其它目標的原因如下:
目標1側重的是技能目標,
目標2側重的是知識目標
目標3側重的是情感目標,也就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將圍繞著重音、停頓、句調等方面進行指導,讓學生體會如何朗讀;讓學生分析詩中的“景”,進而體會景物中蘊涵的“情”。所有這些體現了“三維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目標。
以上三個目標,抓住了本單元的訓練重點,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性質和特點。本詩被編于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課標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該單元有《古代詩歌五首》(事實上有兩首詞),這五首詩詞有一個共同特點,都采用了寫景抒情的方法,且《觀滄海》排在第一篇,遵照葉圣陶所說的“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的思想,有必要通過本詩的教學使學生深入理解借景抒情的手法,然后把這一技能遷移到其它四首詩詞的閱讀中,更好地理解其它四首詩詞。因此我確立了教學目標2;我為什么要確立教學目標1呢?一是任何詩歌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誦讀,以讀感知,以讀品味,是其基本原則;以讀帶講,讀中點撥是其基本方法。二是課本第67頁的教學提示中有一句話——“朗讀必須講究抑揚頓挫,在朗讀中要想象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感情”,因此我認為課本的編者是在告訴我們,在本詩的教學中,必須訓練學生的朗讀技能和朗讀能力。也許有人會問,為什么沒有把生字詞的學習作為其中一個目標呢?因為要作到“讀正確、讀流利”,就包括了掃清生字詞障礙,領會“碣、竦、澹、峙”等實詞和“以、之、哉”等虛詞的意義在里邊了。我為什么要確立目標3呢?大家知道,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性質之一。巢宗祺在解釋人文性時說:“人文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對學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1]事實上,對學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是通過一篇篇課文的教學來實現的,其中課文是載體,審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認為《觀滄海》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為什么這樣說呢?《觀滄海》是曹操在消滅了呂布、袁術以及袁紹主力后,于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北伐烏桓,追殲袁紹殘部,經過碣石山時所作,詩中描繪了詩人在登臨碣石山時所看到的波濤洶涌的大海圖景,又利用詩歌的重要特點——想象,給我們展現了一幅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壯觀美景,抒發了詩人消滅北方割據勢力,統一北方的雄心壯志。當然,曹操要實現這一壯志,當時要做的事還很多,比如劉表還未消滅,但我們知道,后來的曹操不僅統一了北方,還雄心勃勃地想征服江東乃至全國,赤壁之戰就是最好的詮釋。因此,通過本詩的教學,一方面可讓學生感受曹操的博大胸懷和遠大理想,另一方面也教育學生像曹操一樣,胸有大志,才能更好地報效祖國。
二、 說重點、難點
我把本詩的教學重點確定為借景抒情或寫景抒情的寫法,即教學目標2;教學難點確定為景物描寫中如何蘊涵了詩人的博大胸懷和理想,即教學目標3。原因有二:
從課本的編選意圖與課文的特點來看,人教社新課程語文教材的編寫都有兩大系統、三大板塊。兩大系統為閱讀系統和綜合性學習系統,三大板塊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本詩編在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屬于“閱讀系統”中的一篇,為“人與自然”板塊,目的是讓學生在感受自然中,體會大自然的雄渾壯觀,體驗自然景物中所蘊涵的作者的雄心壯志。本套教材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專題組元”,本單元編選了《春》、《濟南的冬天》等反映四季景物的課文,為“四季”專題。《觀滄海》顯然描繪的是秋景,但難就難在秋景中如何寄托著“情”,這需要指導學生 體會“詩言志”、“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文學主張,體會詩不是為寫景而寫景的,寫景是為抒情服務的這一本質特點。
從學生的認知情況來看,學本詩時,學生剛升入初中,以前并沒有深入學過借景抒情的寫法,很難體會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所寄寓的“志”:大海吞吐日月星辰,象征曹操所具有的消滅北方割據勢力,統一北方的豪邁氣概和雄心壯志。
三、 說教學方法(學習方式)
我打算指導學生運用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三種學習方式來學習本詩。其原因有二:一是這三種學習方式是新課程大力倡導的學習方式;二是從本詩的特點和所確立的教學目標來看,比較適宜于同時采用這三種學習方式。
四、說教學步驟
本詩用一節課時間來學習。
(一)開展自主式學習,完成教學目標1(約10分鐘)
1、學生課前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指名兩位學生來朗讀,注意節奏、語調、情感。讀完后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教師著重從語調、感情方面進行指導。
2、朗讀,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全班齊讀,講究抑揚頓挫,然后請兩位同學來說說詩中畫面及詩人的感情。
(二)開展合作式學習,完成教學目標2(約20分鐘)
1、把學生按4人一組來分,共同研討下列問題。
①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點撥:“觀”是全篇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所想。
②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物?顯示了什么?
點撥:“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全是寫實景,主要描寫了水、山、樹、草、風、波等景物。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萬物生機勃勃的壯麗秋景。
③ 詩中哪幾句是寫虛景?主要寫了哪些景物?顯示了什么?
點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寫的全是虛景,即詩人的想象,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等景物,它們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其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顯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壯觀景象,顯示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境界。
④ 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則把我們帶進一個開闊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詩人的感情嗎?請結合本詩的寫作背景來考慮。
點撥:詩不是為寫景而寫景的,寫景是為抒情服務的。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的壯麗河山。祖國壯麗的河山,更激起詩人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虛景描寫實際上是詩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自己統一北方,進而統一中國的雄心壯志。
2、小結,朗讀、背誦
⑴教師小結。 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過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理想。
⑵學生齊讀,當堂背誦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完成教學目標3(約15分鐘)
1.問:你能說出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嗎?結合曹操的生平,談談你受到的啟發和教育
點撥: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相比,氣象略遜一籌,因為詩人的意圖主要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曹操胸有大志,終成一代梟雄。我們要像曹操一樣,樹立遠大理想,將來報效祖國。
2.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一句是直接寫情的詩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請在課外找出二、三首類似的古詩或詩句,按如下要求加以學習。
⑴ 讀一讀 讀讀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些都是既寫景又抒情的詩句。
⑵說一說 說說這些詩中寫了哪些景物,表達了什么感情。
⑶比一比 把這些詩和《觀滄海》比較一下,看看其中有無虛景。
⑷背一背 背誦這幾首詩。
五、說板書設計
我采用表格式,來設計本節課的板書。請看:
登山觀海 實景 虛景
景物 特點 景物 特點
水、山島、樹木秋風、洪波 祖國山河美麗多姿,生機勃勃 日、月、星辰、銀河 、大海 詩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自己的遠大理想和豪邁氣概。
借景抒情:借實景、虛景抒發詩人統一中國的理想和建功立業的豪邁氣概。
為什么這樣設計呢?一是用表格顯得一目了然;二是有利于突出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七、說課文賞析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四言寫景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是實寫眼前的景觀,神奇而又壯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則是虛寫,是作者的想象。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這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作者面對蕭瑟秋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
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運用作者的想象,寫出了作者曹操的壯志情懷。前面的描寫,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在豐富的聯想中表現出作者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抱負。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
《步出夏門行·觀滄海》一詩全篇寫景,其中并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全詩表達了作者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統一中原的雄心偉志和寬廣的胸襟。
【《觀滄海》說課稿】相關文章:
《觀滄海》說課稿11-09
《觀滄海》說課稿06-20
《觀滄海》說課稿及練習04-17
《觀滄海》說課稿范例01-07
《觀滄海》說課稿(6篇)11-14
觀滄海說課稿精選7篇11-07
觀滄海說課稿精選8篇11-09
觀滄海說課稿6篇11-25
觀滄海說課稿(6篇)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