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原文及翻譯拼音
觀滄海是我們初中的教學素材,對我們學習古詩文有很多幫助。下面小編帶來的是觀滄海原文及翻譯拼音,希望對你有幫助。
guàn cāng hǎi cáo cāo
觀 滄 海 曹 操
dōng lín jié shí yǐ guān cāng hǎi
東 臨 碣 石 , 以 觀 滄 海。
shuǐ hé dàn dàn shān dǎo sǒng zhì
水 何 澹 澹 , 山 島 竦 峙。
shù mù cóng shēng bǎi cǎo fēng mào
樹 木 叢 生 , 百 草 豐 茂。
qiū fēng xiāo sè hóng bō yǒng qǐ
秋 風 蕭 瑟 , 洪 波 涌 起。
rì yuè zhī xíng ruò chū qí zhōng
日 月 之 行 , 若 出 其 中。
xīng hàn càn làn ruò chū qí lǐ
星 漢 燦 爛 , 若 出 其 里。
xìng shèn zhì zāi gē yǐ yǒng zhì
幸 甚 至 哉 , 歌 以 詠 志。
注釋
①《步出夏門行》,一名《隴西行》,屬漢樂府"相和歌·瑟調曲"。共五部分,開頭是"艷"辭(即序曲),下分四解(四章)。此選第一解和第四解。兩解的題目為后人所加。
②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烏桓(遼東半島的少數民族),途經碣石山,作此詩。詩中描寫登山觀海所見到和想像的雄渾壯麗的景象。滄海,大海(指渤海)。
③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樂亭縣灤河入渤海口附近,后陷入海中。一說指今河北昌黎縣西北之碣石山。
④澹(dàn)澹:水波動蕩。
⑤竦峙(sǒngzhì):高高直立。竦,通"聳"。
⑥蕭瑟:草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⑦洪波:洶涌澎湃的波浪。
⑧星漢:銀河。爛,都像從大海里出來一樣。行,運行。其,代指大海。星漢,銀河,常用作星辰的總稱。
⑨"幸甚"二句:樂府本是用來配樂歌唱的,這兩句是配樂時附加的歌詞,與正文沒有直接的關系。意思是:好極了,讓我用詩歌來詠唱自己的志向。幸甚,表示非常慶幸。
譯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眺望蒼茫的大海。水波多么洶涌澎湃,山島高高的聳立在水中。山島上有叢生的樹木,各種各樣的奇花異草生長的很茂盛。水面上吹起蕭瑟的秋風,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日月的運行,好像出沒于大海的擁抱中。銀河的燦爛,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內。喜悅高興到了極點,用這首詩歌來抒發自己的志向。
賞析
從詩的體裁總體上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明顯是靜景。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這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
拓展內容
觀滄海原文及賞析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涌著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觀滄海》賞析:
開篇,曹操就寫“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意思是登上碣石山,觀賞蒼茫浩瀚的大海,很明確地點出了觀海的地點。一個“臨”字,便設置了一個觀察大海的最佳角度—“高”。正由于高,可以看得遠,詩人的胸懷才能徹底敞開,包攬滄海萬象。這一句不僅僅能夠自然地引出下文觀海景觀的描述,還定下了全詩的基調——雄壯宏偉。這是詩的開端,是全篇的總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說海水波濤激蕩,群山、島嶼巍峨、高聳。“澹澹”,渲染了大海的蒼茫;“聳峙”,顯示了山島的力度。使人一下子從這幅畫面里受到了一股雄渾之勢,一股堅實之力。描繪出了大海雄渾開闊的氣象,是遠觀,是全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意思是山上樹木郁郁蔥蔥,芳草萋萋,葳蕤茂盛。秋風吹來,樹木颯颯作響,掀起海上萬里洶涌波濤。此時呈現出的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烘托著詩人的滿腔壯志豪情。然而,畢竟是秋天了,一陣秋風蕭瑟,頓時“洪波涌起”,描繪出了秋風卷蕩下的大海的特有風貌。這部分是近景,是局部描寫。這些描寫都是實寫眼前景物,有靜有動,有遠有近,有主有次,最終都是為了寫觀海。
面對著氣吞山河的滔滔巨浪,詩人感受到了大海的博大的胸懷,就用“日月之光,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描繪出了一幅吞星漢,吐日月的滄海圖畫,這個畫面多么神奇、多么瑰麗,大海的形象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因而,詩人情不自禁地感嘆——“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詩人在《觀滄海》里,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運用“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借滄海遼闊之景,抒滿懷昂揚之情。因而使全詩含蓄、蘊藉,具有一種內在的吸引力和升華出一種外在的噴發力。而且,詩人寫景,并非平鋪直敘,而是發揮了高度的'想象力,把眼前的事物與想象的畫面結合起來,虛虛實實,虛實相融,創造了一個撼人心弦的藝術形象。
情感表達
詩人描繪大海,首先從大處著筆,著力于渲染大海的蒼茫、山島聳立的雄偉,展現出海的全景,這完全符合登高覽勝的實際情況。緊接著由全貌寫到局部分寫,把視線由遠處拉到近處,俯察腳下,叢生的樹木,繁茂的百草,蕭瑟的秋風,涌起的洪波。寫到這里,詩人展開了豐富的想象,仿佛日出月落,斗轉星移都“若出其里”。總寫與分寫構組,實寫與虛寫交融,在描寫中撥打廣闊的胸懷,給人以藝術上的享受,給人以積極進取的力量和信心。這就是曹操詩作的藝術的魅力。
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合著的。作者通過寫滄海,抒發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但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目睹祖國山河壯麗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詩人要統一祖國的強烈愿望。于是借助豐富的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愿望。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卻很含蓄。詩人正是通過對波瀾壯闊的大海的描繪,酣暢淋漓地抒發了自己奮發向上、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這一主題貫穿于他的整個詩歌創作中,成為了他彈奏的人生交響樂的主旋律。
觀滄海閱讀及答案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全詩是以哪個字展開? 觀
2、詩中哪幾個詩句是寫現實的?哪幾個詩句是寫想象的?
答案:現實之景:“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想象之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3、詩中哪幾個詩句最能體現詩人博大的胸懷?
答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4、“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一句中的“臨”是“登上”
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C )
A.《觀滄海》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
B.“山島竦峙”一句中“竦”與“聳”同義,為“高”的意思
C.本詩結尾兩句,與正文的內容有直接關系,起深化主題的作用
D.建安文學時的“三曹”包括本詩作者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
6、賞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答案:描繪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漢的壯闊景象,表現詩人開闊的胸懷和宏大的抱負。
【觀滄海原文及翻譯拼音】相關文章:
《觀滄海》的原文及翻譯(帶拼音)07-20
《觀滄海》原文及拼音04-02
觀滄海原文翻譯賞析拼音版04-29
觀滄海原文及拼音11-12
觀滄海帶拼音及翻譯09-23
《觀滄海》原文及翻譯09-08
觀滄海翻譯及原文10-23
《觀滄海》原文翻譯11-02
《觀滄海》的原文及翻譯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