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古詩課文觀滄海內容
《觀滄海》是詩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
作品原文
觀滄海
東臨⑴碣⑵石,以觀滄⑶海⑷。
水何⑸澹澹⑹,山島竦峙⑺。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⑻,洪波⑼涌起。
日月⑽之行,若⑾出其中。
星漢⑿燦爛,若出其里。
幸⒀甚⒁至⒂哉,歌以詠志⒃。
詞語注釋
⑴臨:來到,有游覽的意思。
⑵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桓得勝回師時經過此地。
⑶滄:通“蒼”,青綠色。
⑷海:渤海。
⑸何:多么。
⑹澹 澹(dàn 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⑺竦 峙(sǒng zhì):聳立。竦 ,通聳,高。
⑻蕭瑟:樹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⑼洪波:洶涌澎湃的波浪。
⑽日月:太陽和月亮。
⑾若:如同.好像是。
⑿星漢:銀河,天河。
⒀幸:慶幸。
⒁甚:極點。
⒂至:非常。
⒃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樂府歌結束用語,不影響全詩內容與感情。意為(我)十分慶幸來到這里,用詩歌(即觀滄海)來歌吟心志。幸,慶幸。甚,十分。至,極點。
白話譯文
(我)向東來到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涌著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創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尚和袁熙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余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毅然決定北上征伐烏桓。后來在田疇的指引下,小用計策。大約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于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聯系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戰爭了。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得勝回師經過碣石山時寫的。[5] 身為副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匯到詩歌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6]
文學賞析
這首詩是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詩人借大海的雄偉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原建功立業的抱負。
曹操這首《觀滄海》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詩人不滿足于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通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蕩不安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才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觀滄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觀滄海》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于景。因為它含蓄,所以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像,更耐人尋味。過去人們稱贊曹操的詩深沉飽滿、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從這里可以得到印證。全詩的基調為蒼涼慷慨的,這也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四言寫景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作者面對蕭瑟秋風,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運用作者的想象,寫出了作者曹操的壯志情懷。前面的描寫,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在豐富的聯想中表現出作者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抱負。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
藝術賞析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尚和袁熙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余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毅然決定北上征伐烏桓。后來在田疇的指印下,小用計策。大約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于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聯系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戰爭了。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得勝回師經過碣石山時寫的。[1] 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匯到詩歌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
【初中古詩課文觀滄海內容】相關文章:
初中語文《觀滄海》課文08-02
古詩《觀滄海》的翻譯10-07
觀滄海古詩翻譯06-17
觀滄海古詩的賞析07-10
初中散文課文主要內容08-08
古詩《觀滄海》教學設計05-25
古詩《觀滄海》講課稿07-30
曹操觀滄海古詩翻譯11-27
《觀滄海》曹操的古詩賞析03-26
古詩觀滄海翻譯與鑒賞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