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品《觀滄海》有感范文
最近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再次體味曹操的詩作《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又有新的感悟。
回想01年秋風剛起,有幸“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晨白時,站在臨近碣石的金山嘴上(有的考證說碣石在此,其實錯也!真正應在鴿子窩的鷹角石旁的西崖頂上),觀看日出。只見東方海平線放出紅光,接著紅日水上水下相接,瞬間躍出海面,萬道霞光,極為壯觀。當紅日升高時,有人舉起手高叫,快拍照!快拍。一看,原來是想拍手托太陽的,引來一片歡笑和模仿。
一天晚上坐在臥床上,突見月亮升起,逐漸高離海平面,想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靈感一動,何不看看月出。第二天晚上提前了一刻鐘靜候,果然看到了平生從未見的奇景。只見東方銀光逐漸增大增強,一輪圓月緩緩騰出,銀波萬里,尤其是跳離水面一霎更是懾人心魄,仿佛巨大的夜明珠照亮海空,真是“幸甚至哉”也!
然,從未見旅游宣傳“看月出”,實在是疏忽,或明知不宣,乃失策也!而操卻觀得細微,遙想當年必看了日出月出,寫下了如此壯麗的詩篇!
由此,不禁想到,秦皇、漢武、魏武、唐宗、康熙、乾隆都到過此海邊,得到后世最不公正評價當數誰?!同樣都是中華民族杰出的貢獻者,為何評價卻是天壤之別?!我看,是評論家太“吝嗇”、太“正統”、太“保守”了,歷史上的評論家就不去說他們了,而在現代文明的熏陶下,我們的評論家還是在引經據典,追究細微末節,而不從現代的眼光,看大的方面,“暴君”、“奸雄”不離口,未免引人萬分感慨和不解!
【品《觀滄海》有感】相關文章:
觀滄海的詩意09-11
《觀滄海》說課稿07-11
《觀滄海》 教案08-26
《觀滄海》教案(經典)05-25
觀滄海教案11-02
《觀滄海》學案12-21
觀滄海教案11-05
《觀滄海》譯文05-25
賞析《觀滄海》09-22
觀滄海的體裁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