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觀滄海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觀滄海教案1
1、積累:
依據原文或提示默寫。
2、古詩詞賞析:
⑴解釋字詞:
①廣州花都區: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A、明月別枝驚鵲 B、路轉溪頭忽見
②南京:曹操《觀滄海》后兩行詩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請你說說好在哪里。(2分)
⑵把握律詩和詞的上下片的內容。
⑶領會詩詞的意境及語言特點。
⑷詩詞表現的思想感情:
①河南:《次北固山下》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是哪兩句詩集中表達了這種感情?(2分)
②廣州花都:《西江月》詞中上、下片分別表現了詞人怎樣的心情?請聯系上、下片內容作分析。(5分)
⑸名句賞析:
①河南:“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歷來被人稱道,作簡要賞析。(2分)
②成都:“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蘊涵了什么哲理?請聯系你的生活實際談談。(3 分)
③黃岡:展開想象和聯想,用簡明形象的'語言描繪出“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現的畫面。(2分)
⑹寫作手法:
①遵義:《漁家敖·秋思》上下闋分別以什么表達方式為主?(2分)
②南京:《觀滄海》前三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 ”寫的是動景,“ ”寫的是靜景。
⑺作批注:
揚州:批注是我國傳統的讀書方法和文學鑒賞、批評的重要形式,它直入文本,用簡潔的語言記錄閱讀者的感悟、品味、欣賞,體現閱讀者的眼光和情懷。
請運用下面提供的符號作標記,在《飲酒》詩旁寫出2至3個批注。(語言要簡明流暢.能讓讀者知道你已經讀懂了這首詩,并能欣賞它。)
⑻劃分誦讀節奏。(成都)
⑼古詩文比較閱讀:
山西《飲酒》《愛蓮說》
3、文言文閱讀:
⑴解釋字詞:①通假字 ②古今異義詞 ③詞類活用 ④重點實詞 ⑤重要虛詞
⑵多義詞的意義或用法辨析。
⑶用《古代漢語字詞典》選義項。
⑷給句子斷句。
⑸翻譯。
⑹內容把握:
①內容概括;②對課文內容的理解;③問答題。
⑺評價人物行為、古人做法對今人的啟示、談收獲。
⑻寫法研究。
⑼比較閱讀:
①河南:《鄒忌諷齊王納諫》與《新序》。
②南京:《孫權勸學》與《北史·傅永列傳》。
③湖北江漢:《曹劌論戰》與《文公伐原》。
④河北:鄒忌與諸葛亮的進諫方式有何不同?
觀滄海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詩人相關情況及寫作背景。
(2)學習古代詩歌的朗讀技巧。
2、過程與方法
(1)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及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2)能在有感情的朗讀的基礎上背誦全詩,體會詩人借景抒情的寫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悟詩人的情懷。
教學重點:熟讀成誦,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諧美。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借景抒情的寫法。
教學方法:誦讀法、聯想法、品讀法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中國古代詩歌源遠流長,從兩千多年前的《詩經》,到盛唐時期的李、杜,無一不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遺產中的瑰寶。今天我們一起走入古代詩歌,感受古詩精練的語言、和諧的意境和真摯的情感。
二、創設情境,指導朗讀
1、播放古箏曲,教師范讀四首詩歌。
2、結合注釋,輕聲朗讀。
(1)讀準字音
碣石(jié)澹澹(dàn)竦峙(sǒng)(zhì)枯藤(téng)昏鴉(yā)
(2)指導朗讀,注意詩句停頓。
五言詩,一般是“二二一”的節奏斷句。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七言詩,基本可采用“二二二一”或“二二三”的方法斷句。如: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斷句時要注意句意。
(3)品味詩意,學生自由朗讀。
三、研讀《觀滄海》
(一)關于體裁及寫作背景
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配置樂曲、訓練樂工和采集民歌的專門官署,漢樂府指由漢時樂府機關所采制的詩歌。這些詩,原本在民間流傳,經由樂府保存下來,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胸懷。
(二)簡介作者
學生活動:說說你心目中的曹操。
師:曹操,字孟德,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曾歷任大將軍、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詩人。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
(三)合作探究
聽課文范讀,思考:
1、本詩的感情基調:慷慨激昂,開闊豪邁。
2、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1)字詞解釋
臨:到達
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
竦峙:高高地挺立。
蕭瑟:形容內吹樹木的聲音。若:好像
星漢:銀河至:極點以:介詞,用
(2)翻譯詩句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秋風颯颯,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的運行,好象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象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3、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開篇點題,交代觀海的方位及觀察對象。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樸。
第二層(“水河澹澹”至“洪波涌起”)本層實寫,描寫海水和山島動靜結合寫出了大海的威嚴和遼闊。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
第三層(最后四行)本層虛寫,點明主旨。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幻燈出示:
1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
2層(3----8句):描寫海水與山島。(實寫)
3層(9---12句):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虛寫)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4、全詩是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5、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6、朗讀
3-8句,這六句描繪的畫面,動靜結合,請簡要賞析。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動靜結合,描寫了大海的全景。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描寫靜景,表現了島上的生機勃勃。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描寫動景,表現了大海的磅礴氣勢。
7、賞析“日月之行……若出其里。”
思想內容上:點明主旨,運用豐富奇特的想象和夸張的修辭,生動寫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氣吞山河、包孕萬物的壯麗景象。表達了詩人開闊的胸懷,抒寫了他統一中原、建功立業的雄心和抱負。
表現手法上:運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虛實結合,想像夸張的寫法。
(四)總結
詩歌主旨:這是一首借景抒情詩,作者以飽滿的激情,描繪了大海宏偉壯麗的景象,表達了詩人開闊的胸懷,抒發了他統一中原、建功立業的雄心和抱負。
寫作特點: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虛實結合,動靜結合。
觀滄海教案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觀滄海》。下面我將從教材解析、教學目標、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觀滄海》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中的第15課中的一首古詩。該單元是圍繞“親近自然”這一話題來編排的。
這首詩是東漢末期文學家曹操在一個秋天登臨碣石山后,觀看了雄偉壯觀的大海有感而寫的,表現了他博大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文章氣勢恢弘,風格豪邁,情感昂揚。很能夠激發中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是初中語文課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統一的佳作。
這首詩,有三個突出的特點:寫景上,抓住大海的浩瀚壯觀;抒情上,激情豪邁;手法上,用了情景交融、想象、夸張等主要手法。抓住這些特點,解析了文本特征,就容易確定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一節課的目標,除了準確解析文本之外,還要依據新課程標準和單元要求以及學生情況來設定。
本單元的要求是“反復朗讀,在整體感知內容的基礎上,揣摩、欣賞精彩句段和詞語。”這也是初中語文新課標的要求。新課標還指出“體會作者的情感和寫作思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質疑。”聯系《觀滄海》這首詩的特點(如上所述),這些要求都可以作為目標設定的范圍。
目標是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而定的,初一的學生由于自身閱歷的缺乏和知識結構的不完善,進入文本的深度有限,對詩歌的賞析能力不足。這首詩相比他們在小學所學的篇幅長些,意境更豐美,所以品讀是詩歌教學應該加強的地方。
鑒于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學定位為朗讀(感知)、品味(認知)、情感(升華)三個層面。具體目標如下: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通過朗讀,整體把握詩歌內容,體會文章情感。
2、初步學習運用詩歌鑒賞技巧,品析詩歌語言。(因為初一學生對品析方法掌握不多,只能是“初步”,品析能力有高有低,全在于老師的誘導與培養。)
(二)方法與過程目標:
1、在朗讀中,獲得語感情感體驗。
2、在探究中交流,在交流中提升。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詩人豪邁壯志,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感受自然,積極進取的精神。
重點是:
1、朗讀體會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賞析語句,品讀探究。
難點是:通過賞析主旨句,體會曹操博大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培養積極向上的精神。
有了具體明確的目標,還要有相應的教法和學法。
三、說教法與學法
(一)說教法
這節課,我主要使用:
1、朗讀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用于古詩教學,最恰當不過。)
2、品析探究法。有道是,一切學問都是從疑問中得來的。朗讀之后,只是提高了語感,達到初入文本,整體感知的層面。為了讓學生深入文本,憑借積蓄知識,依據自身經歷,運用聯想與想象,體會文章的意境美和情感美。還要品析探究。這是主要的教學方法,為了達成目標,我還將使用講授法(如詩歌賞析的角度)、對話法(如引入部分)、練習鞏固法等輔助教法完成教學。
(二)說學法
教法與學法是相輔相成,互為表里的,老師的角色就是誘導,學生角色就是探究,正如達爾文所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
我主要是引導學生:
1、借助工具書預習。
2、加強對文本的朗讀(課前課后都要讀)。
3、要學會批注和筆記。
4、學會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四、說教學設計
這節課,我打算用一課時,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一)情趣導入。
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導入重在激趣,吸引學生注意力,為上課蓄勢。先由網絡消息導入(最近網絡消息“曹操相貌復原,姿貌短小,男性雄風十足”“曹操相貌逼真復原,相貌英俊,驚嘆英雄真容”),然后讓學生談談“心目中的曹操”,老師順勢引入課文。
(二)告知寫作背景。特定的人,特定的經歷,寫出特定的'作品。介紹背景,有利于學生找到感悟文章的切入點,在欣賞中與作者對話,形成共鳴。
(三)進入文本,整體把握。
1、朗讀。老師范讀,集體讀,個性朗讀,師生評價(告知評價角度)。
2、學生質疑,交流解決。這個過程要花一定的時間,引導學生交流探討討論有價值的信息。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面向全體學生。涉及重難點的轉入下一個環節完成。在總結學生質疑研討的基礎上,重點解決如下問題:
這首詩主要寫了了什么內容?(整體把握)表達什么情感?
(四)深入文本,品析課文,突破重點。
再次朗讀之后設置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合作探究(同桌、鄰桌之間)。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抓關鍵詞,一點突破。)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抓思路,順藤摸瓜)
3.詩中寫了哪些意象?寫出了什么特點?用筆畫出來,讀一讀,說說你的體驗。(抓內容,體情感,層層滲透)
4.詩中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抓手法,為突破難點鋪路)
(五)由景入情,情感升華,突破難點。
對話引入:作者用恢弘的筆調,昂揚的激情,描繪了浩瀚壯闊的大海,催人奮進。劉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聯系作者的身份和寫作背景,分析作者要表達的情感。
解決步驟:
1、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2、賞析主旨句(“日月之行”句)(引導學生從手法,內容,情感等多角度賞析,且做好筆記)
以上幾個問題環環相扣,螺旋上升。這節課的主要目的已經達到了。 若時間允許,讓學生當堂背下這首詩。
(六)學以致用。通過練習中考題——《觀滄海》賞析題,讓學生輕松完成,體會成功的喜悅。題目(略)
五、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力求簡潔明了,涵蓋內容、情感、手法等方面,對理解課文起到支架性作用。
說課完畢,謝謝!
觀滄海教案4
教學目標:
1、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慨。
2、體會宏偉壯麗的景象。
3、寫實與想象。
教學重點:
目標
1、目標
2、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自主性學習:
1、學生課前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指名兩位學生來朗讀,注意節奏、語調、情感。讀完后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
2、朗讀,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全班齊讀,講究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充滿豪情壯志誦讀,然后請兩位學生來說說詩中畫面及詩人的情感。
合作性學習:
1、整體感悟
詩人站在碣石山上,望著蒼茫的大海,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詩人感到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美好的圖畫啊!看到太陽、月亮的`運行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是多么博大的胸懷啊!
2、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開始共同研討下列問題。
問: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理解:“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問:“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寫到人嗎?
理解:主要交代觀海地點、方位,句中雖沒有寫人,但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那種勃勃英姿。
問: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色?顯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全是實景,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蕩漾的動態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這是多么壯麗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圖畫啊!
問: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能說出這景象嗎?這種景象是一種什么樣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全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問:實景是一幅美麗的山水圖畫,虛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極其開闊,博大胸懷的境界,你能悟出詩人寫實虛景的感情嗎?
理解: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壯麗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詩人目睹祖國山河壯麗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強烈愿望。虛景描寫是詩人實際借助豐富奇特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愿望,以滄海自比,勾畫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詩人博大胸懷和豪邁氣魄。
3、小結,朗讀、背誦。
這是一首以寫景為主題的名作,通過對登山觀海的描寫,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學生齊讀,當堂背誦。
探究性學習:
問:你能說出此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理解:實景也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但跟虛景比較,氣象略遜一籌,因為詩人的意圖在虛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最能體現作者的博大胸懷。
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但全詩卻沒有哪一句是寫情的詩句,情寓于景中。你能說出古代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嗎?
理解: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等即寫景又寫情的詩句。
作業:
1、背誦全詩。
2、課外閱讀有關曹操詩句。
觀滄海教案5
學習目標:
1、了解樂府詩,作者及創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誦、背誦詩歌。
3、準確理解詩句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來。(重點)
4、深刻體會詩歌意境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難點)
教學過程:
一、大聲朗讀一分鐘
每日課前大聲朗讀一分鐘。《龜雖壽》
今天,仍學一首同出《步出夏門行》的樂府詩《觀滄海》。(PPT)
樂府”是漢武帝時設立的一個官署。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它沒有嚴格的韻律。
二、新課
1、聽老師范讀,(PPT)重點字音寫在書上,再請同學大聲讀詩歌。
2、自讀詩歌,思考:
1)全詩由哪一個字展開來寫?(板書)(PPT)
2)寫了哪些景物?找出關鍵字(板書)
3)哪幾句是寫看到的?(動景與靜景)哪幾句是寫想到的?(若)(板書)
(詩歌的PPT)請同學按照注解介紹作者(板書)
3、作者簡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代表作有詩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PPT)(七步詩)
4、創作背景:曹操在取得官渡之戰大勝,七年后,北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至此,統一了北方。凱旋而歸時登上秦皇、漢武到過的碣石山,放眼大海,曹操信心滿懷,只待揮師南下,掃平孫、劉,便可實現統一中國的宏愿了。此詩便作于此時。
5、師生合作,疏通文意。學習寫法。
觀滄海PK登泰山:(PPT)
秦始皇:嬴政
漢武帝:劉邦
魏武帝:曹操
偉大領袖:毛澤東
毛澤東的《浪淘沙·北戴河》節選(PPT)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法國文豪雨果說過:(PPT)
比大地更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回到詩歌(PPT)
6、從詩中所寫之景看,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的胸懷?體現詩人怎樣的胸懷?(寫法:借景抒情)
7、體會詩人的胸懷,再來讀詩。感情基調:氣勢雄渾,慷慨激昂。
8、小結:《觀滄海》寫了xx大海的寬闊洶涌xxxx,表現了詩人xxxx寬廣xx的胸懷,抒發了詩人的xx雄心壯志、宏偉抱負xxxx。(志鏈接PPT)(板書)
(此詩氣勢雄渾,慷慨激昂,充分流露出詩人大海一般的寬容,長天一般的高遠。即景生情,借景抒情,把眼前的大海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借大海吞吐宇宙萬物之氣勢來表現自己寬廣的胸懷,流露出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
三、背一背,請大家把這一首詩寫成現代文,或者把自己的感悟寫出來,讀給大家聽。
老師學寫一首:(PPT)
有感鶴湖
初到鶴湖,感觸頗多。
一感學校,高雅清新,身在其中,催人奮進。
二感老師,敬業有加,朝至晚歸,無怨無悔。
再感同學,知書達禮,志存高遠,力爭上游。
幸甚至哉,教之樂之。
四、作業:
1、背誦并默寫這一首詩;
2、小冊。
觀滄海教案6
學習目標:
1、熟讀并背誦詩歌。
2、理解詩歌內容。
3、品味語言,體會詩中描繪的宏偉壯麗景象。
4、體會詩人廣闊的胸襟、豪邁的氣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代梟雄曹操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話題,這一切都緣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調宣布--該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搶救性發掘的一座東漢大墓被確定為文獻中記載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陰險狡詐的白臉奸雄;在讀書人眼里,他是文才卓異的文壇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風云的亂世梟雄;在歷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偉略的蓋世英豪,真實的曹操是一位怎樣的人呢:
讓我們通過一首詩來初步了解一下這位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
二、簡介曹操及寫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曾歷任大將軍、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曹操是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代表詩作有《步出夏門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2、背景:
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借許攸之計,以少勝多,擊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對手--大軍閥袁紹。袁紹殘部逃到烏桓(當時遼東半島上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想得到烏桓的支持,以求東山再起。曹操乘勝追擊,征討烏桓。東漢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揮鞭北指,所向披靡,大敗烏桓。歸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東亭縣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現已不存,相傳已沉入大海),觀看滄海壯麗景色。此時,曹操躊躇滿志,意氣昂揚,揮筆疾書,便有了《觀滄海》一詩。
三、解題:
《觀滄海》是曹操《步出夏門行》的首章。《步出夏門行》是樂府舊題,又名《隴西行》。夏門,是洛陽的一個城門。曹操的《步出夏門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時所作的一組詩。這組詩共分五部分,開頭是序曲“艷”,下面是《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龜雖壽》四章。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四、朗讀課文。
1、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古詩的節奏一般按音節劃分,但有時也要根據意義加以調整,以避免讀破詞語。四至七言句的節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XX/XX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五言句XX/XX/X或者(XX/X/XX)
七言句XX/XX/XX/X或者(XX/XX/X/XX)
2、讀出語氣,讀出情感。
曹操以強大的優勢平定了烏桓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實現了人生的第一個目標,心情自然是豪情萬丈,激動萬分。此時登碣石山看到波濤洶涌的大海,更是觸景生情,堅定了他建功立業,統一中國,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動、豪邁、樂觀、激昂”的語氣,讀出對大海的熱愛之情和渴望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詩歌大意
1、學生根據注釋及老師提供的資料,分組合作,疏通文意。
2、交流學習成果。
參考譯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眺望蒼茫的大海。
水波洶涌澎湃,山島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島上有叢生的樹木,各種各樣的奇花異草生長得很茂盛。
吹起蕭瑟的秋風,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太陽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銀河、太陽和月亮燦爛,好像出自大海里。
慶幸得很,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六、研讀課文
1、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明確: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2、詩人在詩中都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浩蕩的海水、聳立的山島、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日月。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觀”到的?
明確:浩蕩的海水、聳立的山島、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
4、為我們營造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明確:
海水蕩漾是動景,山島聳立是靜景,相互映襯之中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草木叢生是靜景,洪波涌起是動景,動靜之間展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
5、詩中哪幾句又是寫虛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這種景象是一種什么樣意境?
明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狀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6、為什么曹操會產生這樣的想像?聯系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撫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滄海的浪濤一樣洶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想像,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小結:
這首詩虛實結合,借景抒情,描寫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博大的胸懷,抒發統一天下的宏偉抱負。
七、拓展閱讀
毛澤東的《浪淘沙北戴河》
八、作業:
1、背誦全詩。
2、課外閱讀曹操的其他詩歌。
觀滄海教案7
學習目標:
學習這四首詩,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理解四首詩歌的意境;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朗讀、背誦這五首詩詞;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難點:
理解詩歌的意境
學習過程
一、積累運用
(1)《觀滄海》極力描寫大海的壯闊及由此而想像的景象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寫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浪平靜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錢塘湖春行》寫春天迷人動感的四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凈沙秋思》畫龍點睛地將景中之意達到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
《觀滄海》中
⑴“觀”字的作用是什么?
⑵那些景物是實寫,那些是虛寫?⑶體現作者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句子是那幾句?
⑷本詩的主題是什么?
三、 討論交流,合作釋疑
《錢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寫的。錢塘湖,即杭州西湖。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發了詩人喜悅的情感。
1:統讀全詩,從中歸結出詩人的游蹤。
2:這首詩寫的是早春景色,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3:水面初平云低,寫的是怎樣的 景象?為什么說云腳低?
4:最后兩句是怎樣結住全詩的.?詩人最喜愛的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型臺秀模樣。根據你的理解,仿照加線部分,將下面這段話補充完整。(3分)
見了大河的洶涌,沒見過大山的巍峨,真是遺憾;見了大山的巍峨,沒有見過大海的浩瀚,仍然遺憾;見了大海的浩瀚,_____①_____,依舊遺憾;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還是遺憾。出發吧,永遠出發。世上有不絕的風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出門去旅游。回憶你自己曾旅游過的一個景點,假設你是某一景物,與游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運用擬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辭方式,寫法自由,字數不限。
記憶鐘叮當響。寫出幾句你知道的有關“秋”的詩句。
五、達標檢測
第一部分:
填空:
《觀滄海》一詩中的想象之句是:
《次北固山下》一詩的頸聯是:
《錢塘湖春行》的名句是:
《西江月》的名句是:
下面不是對偶的一句是( )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鄉音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劃出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明 月 別 枝 驚 鵲,清 風 半 夜 鳴 蟬。
七 八 個 星 天 外,兩 三 點 雨 山 前。
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句品析有誤的一項是( )
第一句詩的意思是: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舊年的春景生機盎然,令人難以忘懷。 [4]
“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時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異鄉的詩人更生思鄉之情?
詩人將“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現出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對下列詩句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寫的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先寫“客路”而后寫“行舟”,將詩人身在江南,卻神馳故里的飄泊羈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間,與末聯的“鄉書”、“歸雁”遙相呼應。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雖沒有述說難以忘懷的具體情景,但“沉醉不知歸路”不僅自然地引出下文,而且留給讀者豐富的想象。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以驚鵲寫明月,以鳴蟬襯清風,“驚”寫鵲,“鳴”寫蟬,有靜有動,有實有虛,有聲有色,有形有味,堪稱寫景佳句。
如果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改為“無數個星天外,幾陣陣雨山前”有什么不好?
《西江月》描繪了一幅 圖。
讀下面詩歌,完成8—9題
題李凝幽居(賈島)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對這首詩中詩句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
“題李凝幽居”中的“題”是“寫”的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靜的意思。
“閑居”一句中“少鄰并”的意思是說李凝自小就有鄰居緊挨著作伴。
“僧敲”一句中的“敲”,傳說曾想作“推”,“推敲”一詞即來源于此。
“幽期”句中的“幽期”,指歸隱的約定;“不負言”表示不違背諾言。
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第一聯用簡潔的語言勾畫了李凝居處的環境,并暗示出他隱者的身份。
“僧敲月下門”一句以響襯靜,與名句“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間兩聯重在敘事和寫景,首尾兩聯都明確寫出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全詩所寫之事雖然不大,感情亦無跌宕,便由于注重煉籽,故讀來回味無窮。
觀滄海教案8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
2.了解詩詞有關知識;詩歌五首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的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4.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詩歌,準確背誦詩歌。
5.了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6.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知識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字詞含義和詩歌大意;誦讀并背誦。
2、了解一些古代詩歌常識。
教學難點:
欣賞精彩文句,培養想象能力,體會詩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授課方法:講授法,問答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3課時
預習要求:熟讀四首詩歌,閱讀課文注釋。借助參考書,查出《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里面不懂的字詞。嘗試歸納兩首詩歌的主旨。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四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觀滄海》
1、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現在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三國演義》褒劉貶曹的創作傾向,導致作者并未能給曹操一個公允的評價。)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獻帝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敗兵強地廣的袁紹,此后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東征烏桓,也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稱帝,追尊他為武帝。善詩歌,《步出夏門行》《蒿里行》諸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對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有所反映。遺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輯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2、寫作背景: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秋風蕭瑟、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3、解讀題目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
4、朗讀感知詩意
(一)聽錄音,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正音: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zhì)蕭瑟(sè)
詩歌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2、理解字詞。
滄,青綠色。臨,到,登臨。碣石,(見課文注釋)。何,多么。
澹澹,水波蕩漾的樣子。竦峙,(見課文注釋)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成分,不譯。行,運行。若,好像。
其,代詞,指大海。星漢,(見課文注釋)。燦爛,光彩鮮明耀眼。
幸,(見課文注釋)。至,(見課文注釋)。以,連詞,來。
詠,以詩詞等來贊頌或敘述。
(二)整體把握,疏通文意。
合作探究:
(1)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2)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3)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4)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歸納詩歌主要內容和主旨。(討論回答)
內容:(開頭兩句)交待了觀海的地點,直陳其事。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描寫海水的'和山島。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
(最后兩句)直抒豪情。
明確:
第一層(1-2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事,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以下十句寫觀海所見。
第二層(3-8句):描寫海水和山島。
從大處落墨,從全景寫起,著力渲染大海那種蒼茫動蕩的氣勢。這一層全是寫實景。是作襯托用。
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動靜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接著山島寫草木,充滿了欣欣向榮的景象。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靜動相配,展現了大海波瀾壯闊的氣勢,“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從描寫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大海波涌連天的形態,而且仿佛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
第三層(9-10句):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
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運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何等氣魄!
主旨:(日月之行-若出其里)表達作者的昂揚奮發的精神,雄心壯志和博大胸懷
2、賞析詩歌。
A、作者觀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動的,哪些是靜的?
海水蕩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B、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三、課堂小結
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詩人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為即將揮師南下統一中國解除了后顧之憂。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了建功立業的愿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
這首詩寫登山望海的景象,氣勢雄渾,表達了作者壯闊的胸襟和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
四、作業:熟讀并背誦默寫。預習下首詩歌
觀滄海教案9
知識目標:
1、了解作者、作品。
2、品味語言,體味詩詞的意境。
3、深刻理解詩歌內容與情感。
4、有情感的背誦詩文。
能力目標:
1、品味詩句,感悟詩歌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2、了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反復誦讀中培養閱讀興趣,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誦讀并背誦,理解詩歌意思。
2、品味語言,體會意境(難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聯想、想象法。
3、討論、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都看過《三國演義》,知道曹操吧?說起曹操,常常會聽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奸雄,我們同學從歷史或文學作品中認識了曹操,你認為他是怎樣一個形象呢?
今天,我們就先來歷史地客觀地認識一下曹操。哪位同學可以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曹操?
二,作者、作品及寫作背景
1、作者及作品: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毫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之一。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漢獻帝到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后,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稱帝,他病死后,曹丕繼位后不久稱帝,追尊曹操為武帝。
曹操好作樂府歌辭,他的詩歌散文清峻整潔,氣魄雄偉,慷慨悲涼,篇中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了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
代表作品有《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求賢若渴之心,或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蒼勁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曹操樂府詩《觀滄海》。樂府,是原來是漢武帝是掌管音樂的官署機構名稱,后來演化為詩體名稱,是可以入樂歌唱的詩歌,后來有不入樂的也被稱為樂府或擬樂府。
2、寫作背景: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胸懷。
三、初步感知課文
1、教師范讀詩歌。
2、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
讀準下列加點字的字音
碣石()澹澹()
竦峙()豐茂()
3學生自由朗讀,熟悉詩歌內容。
4、全體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四、合作探究,感知理解
1、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詞
臨、澹澹、行、其
蕭瑟、若、何、洪波
2、研讀課文
學生帶著問題,先自主學習,后四人小組討論交流
①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②作者看到、聽到和想到了什么?
③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④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討論明確:
①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作者看:水、山島、樹木、百草、洪波
聽:蕭瑟秋風
想;日月之行星漢燦爛宏偉志向
③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事,“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蕩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驚人的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五、品讀賞析:
賞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
學生想像畫面。展現一幅怎樣的圖景?展現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派。
提問:為什么曹操會產生這樣的想像?聯系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結合背景: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撫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滄海的浪濤一樣洶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想像,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在這里,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里,借著滄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六、小結:
這首樂府詩虛實結合,借景抒情,描寫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奮發昂揚的精神。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讀其詩如見其人。
七、作業
1、背誦并抄寫和翻譯全詩。
2、課外收集學習曹操另外的詩歌,自學背誦。
觀滄海教案10
一、導入
這是一首傳誦千古的描寫大海著名詩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創者毛澤東主席來到秦皇島后,想起這首詩,揮筆寫下了“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的名句。那么這首詩究竟有什么力量,可以讓人千古不忘呢?我們來看這首詩。
二、學習目標
1、結合注釋,理解詩意,并背誦詩歌。
2、結合借景抒情詩歌的一般思路,理清觀滄海的寫作思路。
3、通過鑒賞詩歌中意象和意境,聯系寫作背景,領會作者博大的胸懷和遠大抱負。
三、讀準字音,讀對節奏
觀滄海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四、再讀詩歌,讀懂詩意
結合注釋,生動地描繪詩意。
1、東:向東;臨:來到;以:來。
2、何:多么;
澹澹(dàndàn):水波動蕩的樣子。
3、洪波:巨大的波浪。
4、日月:太陽和月亮;其中:大海之中。
5、若:如同,好像是;其里:大海里面。
6、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真是幸運極了,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小組活動:
組員一人一句,快速交流詩意。
做好總結,并派代表總結全詩大意。
譯文:眺望蒼茫的大海
向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
水波多么洶涌澎湃,山島高高地聳立在海邊。
山上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水中涌起巨大的波浪。
日月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淼的大海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真是幸運極了,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五、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借景抒情類詩歌一般寫作思路:
1、所至
-----
2、所觀
-----
3、所想
-----
4、所感
-----
請根據上面的思路,找到《觀滄海》里面作者的所至、所觀、所想、所感。
六、細讀詩歌,再現景情
1、本詩寫了一件什么事?請簡要概括。
2、詩人登山觀海,都看到了哪些景,它們分別有什么特點?作者運用了什么手法突出特點的?
小組活動:
①按照詩句的順序,用“景物+特點”的形式概括,并批注具體寫景手法。
②組內交流歸納,統一結果做好記錄。
如第二句:
海水和山島:澎湃巍峨,氣勢磅礴。(動靜結合)
3、作者由眼前之景,還想象到了什么?這樣寫有何作用?
作用提示:手法+內容+特點+情感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
運用想象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作者想象運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都包蘊在滄海中,表現了滄海胸襟寬闊和包羅萬象的特點,表達了詩人開闊的胸懷,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
4、作者登山觀海后發出幸甚至哉的感嘆,這句感嘆中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提示:結合所觀之景以及寫作背景加以分析。)
寫作背景:
1、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人民正處在戰亂的水深火熱之中。
2、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登上碣石,觀看滄海壯麗景色。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便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匯到詩歌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
3、詩人當時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的殘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結束紛爭和戰亂,一統天下。
情感:
①表達對祖國壯麗河山的喜愛與贊美。
②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樂觀進取的精神。
③抒發了詩人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④表達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感。
七、主題:
本詩運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通過描寫滄海的宏偉景象,表達對祖國壯麗山河的喜愛與贊美。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樂觀進取的精神。抒發了詩人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表達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感。
八、讀廣詩歌,拓展延伸
苦寒行曹操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東歸。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
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
仿照本節課鑒賞詩歌的方法,思考《苦寒行》中寫了哪些景?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詩人描寫風吹樹木聲蕭蕭,北風發出悲號的畫面。又以羊腸小路、恐怖戰栗的熊吼虎叫、罕無人跡的漫漫大雪等物象感嘆行軍的艱難。渲染了凄哀險惡的氣氛,整個詩歌彌漫著悲涼之氣。
表達了詩人對長期征戰的將士的同情,對戰爭結束,實現統一的強烈渴望以及自己必將排除萬難、取得征討勝利的決心。
觀滄海教案11
【教材簡析】
《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烏桓時所作。本詩的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后四句寫的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詩里洋溢著飽滿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教學設想】
本節課將安排一課時,以“一詩四讀法”貫穿學詩的全過程,創造濃郁的學詩的氣氛,同時針對七年級學生文化底蘊薄弱,詩詞形象思維能力差等特點,利用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等優點,采用視頻、音樂、圖片等營造詩歌氣氛,調動學生的情感,加深學生對詩的內容的理解。本課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小結和學生的'朗讀、討論等互動形式活躍課堂氣氛,以期達到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標。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作者簡介──背景介紹──學習新課──拓展研討──小結作業。
教學進程 教師活動及目標 學生活動及目標 導入新課
(7分鐘) 播放視頻《曹操煮酒論英雄》片段,以曹操對“英雄”的看法導入課文。 觀看視頻,然后齊讀曹操的“大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從中了解曹操的雄心壯志。 作者簡介
(1分鐘) 課件展示有關曹操的資料,引導學生記重點。 記錄曹操的身份及作品。 背景介紹
(1分鐘)
課件展示曹操登碣石山前的兩次作戰線路,引導學生了解由于曹操接連取勝,因此在等山觀海,棉隊洪波涌起的大海時,才會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了解曹操寫這首詩的背景,為理解整首詩做鋪墊。
學習課文(一詩四讀法)
一、朗讀
(5分鐘) 1、播放課文朗誦錄音及相關圖片,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并體會朗誦時的感情。 欣賞課文朗誦并體會讀詩的感情。 2、展示全詩內容,指導學生朗讀的節奏及語調、情感。 把握全詩的節奏及語調、情感,然后配樂齊讀課文。 二、譯讀
(7分鐘) 明確譯讀要求,點撥學生譯讀中的疑難點。 按座位順序,同桌之間一人讀句子,一人翻譯。(可提疑問) 三、背讀
(8分鐘) 以板書的形式與學生共同探討作者的寫作思路,從而加強背誦的效果。(板書見后) 明確作者思路后各自大聲朗讀背誦,看誰背得最快,分男女同學比賽。 三、背讀
(8分鐘)
明確說讀要求,即要把詩意擴展開來。舉例子示范: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可以說成是“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 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同學選擇最欣賞的一句話來說,然后每組派代表上臺比賽,看哪組說得最好。 拓展研討 一、比較閱讀
(6分鐘) 播放曹操的另外一首詩《龜雖壽》的視頻,請學生體會出與本課的相同點,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欣賞《龜雖壽》的視頻,男同學讀《龜》一詩,女同學讀《觀》一詩,然后分組探討兩詩的相同點。 二、形象探討
(2分鐘)
提出歷史上的曹操與電視上的形象有異同。 發表自己對曹操的看法。(可選擇任一觀點發言)
小結作業
(2分鐘) 小結本詩的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布置學生回家以本詩內容畫一幅畫,要表達出詩的意境。 明確本詩的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全班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觀滄海教案12
教學目標
1、了解詩詞有關知識。
2、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理解詩歌意思。
3、品味語言,體味詩詞的意境。
4、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誦讀并背誦,理解詩歌意思。
2、品味語言,體會意境
課時安排:1課時
導入課文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在課外已經接觸了不少優秀的古代詩詞,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陸續學習課本中的五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講究煉字煉句的創作精神。
1、導入新課
大家知道曹操吧?說起曹操,常常聽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奸雄,我們同學從歷史或文學作品中認識了曹操,你認為他是怎樣一個形象呢?(作一個簡單的名義調查)評價一個人物,歷史和文學兩種角度是不同的,前者更注重客觀性,后者強調藝術性,加上不同時代不同個體,出現對立的觀點是可以理解的,但要科學地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還是以客觀為準。
今天,我們先來歷史地客觀地認識一下曹操。哪位同學可以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毫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之一。東漢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軍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漢獻帝到都許昌,用他的名義發號施令,“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后,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稱帝,他病死后,曹丕繼位后不久稱帝,追尊曹操為武帝。
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曹操樂府詩《步出夏門行》組詩中的第一章《觀滄海》。樂府,是原來是漢武帝是掌管音樂的官署機構名稱,后來演化為詩體名稱,是可以入樂歌唱的詩歌,后來有不入樂的也被稱為樂府或擬樂府。
《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樣的圖景?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課文。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師配樂范讀。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
學生個人配樂朗讀。
全體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詞
請學生翻譯,并注意提醒校正。
補充:臨;到,登上,登臨;何;多么;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
參考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
海水多么寬闊浩蕩,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
在蕭瑟的秋風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運行不息,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豪情壯志吧。
4、研讀課文
學生帶著問題,先自主學習,然后小組討論交流
①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③詩中哪些詩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參考:①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事,“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問: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參考:“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是總寫全景,其中前一句寫海波動蕩,后一句寫山島巍然聳立。海水蕩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接著兩句寫島上的草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文“山島竦峙”展開。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表現了大海的雄偉氣勢。“洪”,大的'意思。這兩句是照應上文“水何澹澹”而寫的。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機和宏偉氣象。
這一層6句詩,結構非常嚴密,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心。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③研讀與賞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
學生想像畫面。展現一幅怎樣的圖景?展現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派。
問:為什么曹操會產生這樣的想像?聯系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結合背景: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經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撫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滄海的浪濤一樣洶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樣的想像,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在這里,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里,借著滄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5、小結:
虛實結合,借景抒情,描寫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博大的胸懷,抒發統一天下的宏偉抱負。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6、拓展與延伸
(1)曹操的歷史評價
陳壽:“漢末,天下大亂,雄豪并起,而袁紹虎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軍三十余年,手不舍書。書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魏書》
鐘嶸: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詩品》
許子將: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魏書》
7、作業
(1)背誦并抄寫和翻譯全詩。
(2)課外收集學習曹操另外的詩歌,自學背誦。
觀滄海教案13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做到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
2.讓學生理解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3.讓學生感受詩中曹操的博大胸懷和豪情壯志,在審美中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教學重、難點:
1、反復朗讀詩歌,理解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
2、景物描寫中如何蘊涵了詩人的博大胸懷和理想。
教學方法:
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
教學設施:
利用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等優點,采用視頻、音樂、圖片等營造詩歌氣氛,調動學生的情感,加深學生對詩的內容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走近詩歌,了解瑰寶
中國是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的文化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如果我們把中國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銀河,那么中國的詩歌就是其中最閃亮、最光彩奪目的一顆明星。中國是詩的國度,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我國的第一位偉大愛國詩人是屈原,我國詩歌最繁盛的朝代是唐朝,出現了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歌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我們學過的《靜夜思》是一首絕句,《長征》是一首七言律詩,《荷葉母親》《金色花》是散文詩,《秋天》是一首現代自由體詩……今天,我們就再次進入詩歌殿堂,進一步領略一下詩歌的魅力,學習一首樂府詩曹操的《觀滄海》。(板書題目)
二、評說作者
1、我了解的曹操。學生展示搜集的材料可以是故事(配畫)、名言詩句、歷史材料、古今對他的評價戲劇圖片等。(分組做卡片用投影介紹)
官渡之戰、孟德獻刀、捉放曹、望梅止渴、煮酒論英雄、華榮道、割須棄袍、夢中殺人
學生可能會說他多疑、忌才,是一代奸雄,甚至在戲文中也丑化為白臉奸臣。
《三國演義》中周瑜評價曹操:“操雖托名漢相,實為漢賊。”
愛惜人才:收張遼,放趙云、關羽
詩人,志向遠大: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2、歷史上的曹操!(幻燈片展示)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他政治上抑制豪強,唯才是舉,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軍事上具有雄才大略,精讀兵法,先后被封漢相,魏王。“挾天子而令諸侯”后,先后滅呂布,敗袁紹,征烏桓,逐漸統一了北方。后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曹操的'文學成就很高,魯迅說他是“改造文章的鼻祖”。曹操與他的兒子曹植、曹丕并稱“三曹”,是建安文學的領袖。他善詩歌,《步出廈門行》、《蒿里行》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壯,多反映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理想,《觀滄海》就是反映這一思想。
東漢末年著名的人物評論家許劭評價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史書《三國志》評價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魯迅說: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
播放圖片《曹操煮酒論英雄》,及曹操對“英雄”的看法。然后齊讀曹操的“大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從中了解曹操的雄心壯志。
三、解題:
觀,看。滄,是暗綠色。“滄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
具有雄才大略,胸懷寬廣的大英雄曹操面對滄海看到怎樣景,產生怎樣的情呢?
(板書景情)
四、初讀詩歌,感知內容
1、學生課前預習,掃清文字障礙。
指名來朗讀,注意節奏、語調、情感。讀完后請其他同學來指出讀錯的字詞。
2、指導朗讀課文。
學習詩歌重在朗讀,朗讀時應注意以下兩點:
(1)、讀準字音,讀準節奏。四言句XX/XX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2)、讀出語氣,讀出情感。應讀出怎樣的語氣語調?“詩言志”,結合寫作背景,體會詩中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
介紹背景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的烏桓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3、此時你就是曹操,你剛打敗了袁紹的殘余部落,打敗了烏桓,在回來的途中你經過了碣石山,面對波瀾壯闊的渤海,你想些什么?
統一了北方,實現了人生的第一個目標,心情自然是豪情萬丈,激動萬分。身為主帥的你,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看到波濤洶涌的大海,撫今追昔,一定會觸景生情,要做一番更大的事業。所以,要用“激動、豪邁、樂觀、”的語氣,要雄渾有力,讀出對大海的熱愛之情和渴望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
4、看錄像學名家朗讀,再激發學生朗讀熱情,自由讀,再找同學讀,齊讀。注意全班齊讀,講究抑揚頓挫,鏗鏘有力,充滿豪情壯志誦讀。
五、自主、合作、探究,共同研討下列問題,1、學生根據預習資料、小字注釋,老師點撥重點詞,自主完成疏通文意。
注意以下幾個詞詞義:臨,以,何,澹澹,竦峙,百草,蕭瑟,至,2、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描繪詩歌展示的畫面。明確要求,即展開想象要把詩意擴展開來,可以打亂原文順序。舉例子示范: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可以說成是“秋風吹來,林呼山喚,草木共鳴,海中的波濤呼嘯翻騰,上欲接天,風助浪勢,浪壯風色。”然后每組派代表上臺比賽,看哪組說得最好。
3、合作探究完成下列問題
(1)、問: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看到的滄海有何特點?詩中表達作者什么情感?
理解:“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十句都是觀海所見。
學生可能會答:波瀾壯闊,氣勢磅礴;對大海的喜愛和贊美。
(2)、問:詩中只表達“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寫到人嗎?
理解:主要交代觀海地點、方位,句中雖沒有寫人,但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那種勃勃英姿。從寫景的觀察點角度是定點觀察。
(3)、問:主要寫了哪些景色?哪些寫現實?哪些是想象?(板書實景虛景)顯示了大海什么特點?
理解: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蕩漾的動態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著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天宇中日月燦爛的銀河好象出沒于大海的懷抱之中。這是多么壯麗山河圖畫啊!展示大海蒼茫動蕩,生機勃發,寬闊博大(板書)特點。
(4)問:作者在觀滄海,為什么要寫山島、草木?
寫山島草木與洶涌的波瀾靜動相稱,避免了只寫大海的單調,更能襯托出大海的威嚴與生機。表達作者樂觀豪邁奮發向上的氣概。
(5)、問:為什么說虛寫的句子表現作者博大胸襟?結合曹操的生平,談談你受到的啟發和教育。
有句名言:世上最寬闊的地方是海洋,比海洋還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還寬闊的是什么?——人的胸懷。用在這時候是不是最準確?曹操不僅看到了大海,還在想象中看到了日月星辰出沒于此。那么,我們用一個什么詞來準確概括詩人的心胸?——博大!所以說這首詩不僅抒發作者對大海的喜愛與贊美,更是借景抒情,借助奇特的想象和夸張的修辭方法來以大海自比,通過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慨,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統一中國氣勢和胸懷。所以說最能體現詩人博大的胸懷的詩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六、背讀詩歌,小結課文
1、看圖片聽古箏配樂背誦詩歌
2、小結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全詩有直接抒情的詩句嗎?沒有,而是借景抒情情寓于景中。(板書借抒),詩不是為寫景而寫景的,寫景是為抒情服務的。詩人描寫實景實際上在謳歌祖國的壯麗河山。祖國壯麗的河山,更激起詩人要奮發向上(板書)、統一中國、建功立業(板書)的強烈愿望。虛景描寫實際上是詩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蘊萬千的景象來表現自己統一北方,進而統一中國的雄心壯志。毛澤東同志評其詩:“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手筆。”
七、拓展延伸(大屏幕展示)
朗讀:毛澤東《浪淘沙·北戴河》思考
1.詞的上片寫了哪些景?這些景構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下片的“魏武”指的是誰?“遺篇”指的是什么?
3.詞的上下片在表現手法上與課文有什么相同之處?
4.詞中抒發作者怎樣的情懷?
1大雨,幽燕,白浪,漁船,汪洋。“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來,給人以雨聲如鼓勢如箭的感覺;繼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氣勢,寫出浪聲如雷形如山的洶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飛落,一騰起,相觸相激,更兼風聲如吼,翻云掃雨,推波助瀾,真是聲形并茂氣象磅礴,這情景較之曹詩中的晴日所見更令人驚心動魄。
2魏武指的曹操,遺篇指的《觀滄海》。化“我”為“他”,“魏武揮鞭”恰似一幅生動、傳神的剪影,簡括而鮮明地勾勒出曹孟德當年策馬揚鞭、登山臨海的雄姿。借以暗示詩人馳騁沙場、南征北戰的戎馬生涯。
3兩詞上闕都是寫景,下闕都是議論;兩詞都采用了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表達方式。
4作者從波瀾壯闊的白戴河入手,描繪了祖國的壯麗景致,引用前人蕩氣回腸的不朽事跡,表達了作者的豪情壯志,景中含情,情中有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通過白描手法,描述北戴河惡劣的天,借而抒發豪放的風格、磅礴的氣勢、深遠的意境、廣闊的胸懷及叱吒風云的豪情,展示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前無古人的雄偉氣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懷。
展示共產黨人領導人民主宰江山的自豪之情。當年魏武帝曹操統一中國的愿望今已實現,只是主宰江山的并非哪個帝王而是人民。
作業:
1、背誦并默寫全詩。
2、課外閱讀有關曹操詩句及其他表現壯志的詩句。
3、預習后三首,運用學習《觀滄海》的方法試分析。
板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實景:生機勃發-------樂觀豪邁奮發向上
(借)景:{}抒情
虛景:寬闊博大-------胸襟開闊建功立業
觀滄海教案14
教學目標
1.了解曹操,積累有關的文學常識
2.理解詩歌內容,體會寫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
朗讀和背誦課文,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三國中有這么一個人物,一些后人評價他的關鍵詞是亂世奸雄、殺恩人、生性多疑兇殘。你們想到了誰?(曹操)其實,我認為曹操還有另一面,展示預習時收集到的曹操資料。全面的展現真實的曹操。
1.學生展示收集到曹操的資料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漢獻帝時任丞相,封為魏王。其子曹丕代漢稱帝,追尊他為武皇帝,史稱“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戰歷盡艱辛,其中既有勝利的喜悅,也有失敗的痛苦。但是他從不消極,總是積極進取,把統一中國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最大追求。在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北方的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在文學方面,他創作了《觀滄海》、《龜雖壽》、《蒿里行》等優秀的詩篇,其詩歌以“慷慨悲壯”的藝術風格而留名于后世。
2.寫作背景
東漢末年,割據勢力逐鹿中原之時,遼西一帶的烏桓強盛起來,他們南下攻城掠地,成為嚴重邊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打敗了袁紹,袁紹死,其子袁譚、袁尚逃到烏桓,勾結烏桓多次入塞為害。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討伐烏桓;八月即大獲全勝;九月,班師凱旋。歸途中經過碣石山,詩人登山觀海,看到了雄偉壯觀的滄海景象,觸景生情,于是就寫下了這首名傳千古的佳作《觀滄海》。
今天,就讓我們在《觀滄海》中,在他觀賞到蒼茫的大海中品味不一樣的曹操。
二、一讀,讀準字音節奏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
2.讀準節奏
古詩的節奏一般按音節劃分,但有時也要根據意義加以調整。
四言句XX/XX如“東臨/石,以觀/滄海”
3.指名學生朗讀,自評再學生互評
4.教師師范朗讀,學生小聲跟讀
5.全班齊讀,讀準字音節奏
三、二讀,讀出理解
1.聯系詩歌寫作背景,結合注釋理解詩歌
2.播放視頻,感受意境
3.指名學生朗讀,互評
4.全班齊讀,讀出理解
四、三讀,讀懂作者內心世界
1.哪一個字統領全詩?
明確:觀。
2.小組合作:站在碣石山上,曹操眼中看到的是一幅怎樣的景致?請結合背景,試著揣摩曹操當時的心境。
提示:抓住景物特點、詩句關鍵詞回答
明確: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生機無限,內心如波濤一般洶涌,曹操內心不服老,仍有自己的雄心壯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博大的胸襟,昂揚的斗志,抒發了統一中原建功立業的抱負。)
3.寫法總結:借景抒情
4.朗讀詩歌,讀出大海的壯觀,作者的開闊胸襟以及遠大抱負。
五、課堂總結
《觀滄海》借大海的壯觀景象,把眼前的海上景色與自己的雄心壯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六、作業布置
1.將《觀滄海》改寫成現代散文詩,寫出曹操的開闊胸襟與遠大抱負
2.拓展探究:收集、品讀曹操的其他詩歌,了解“奸雄”形象外不一樣的曹操,寫下你的閱讀感受。
觀滄海教案15
教學目的
一、理解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
二、體味詩詞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人博大胸襟和遠大抱負
2、借景抒情的表達技巧。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出示曹操圖片,播放《三國演義》音樂,明確詩人及寫作背景。
1、了解詩人: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開啟并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曹操在中國的影視劇形象中多以"奸雄“出現,但在歷史上其實是一個頗有作為的一代名家。
2、寫作背景:《觀滄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烏桓時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碣石山。他躍馬揚鞭,登山觀海,面對洪波涌起的大海,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胸懷。
二、感知課文。
1.解題:全詩圍繞哪個字展開?寫了哪些景?
明確:“觀”。
2.教師范讀后學生誦讀。
3.理解內容。
提問:開頭兩句交代了什么情況?“東臨碣石”的“臨”作何解釋?
明確:交代了作者所處的地方和來此的目的。“臨”作“登臨”講。
提問:根據這個開頭我們可以判斷,下文將要寫什么內容了?
回答:寫觀海所見的情景。
提問:下文到哪一句為止是寫作者所見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為止。(如有同學答到“若出其里”為止,就要引導學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
提問: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確:“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兩句是總寫全景,其中前一句寫海波動蕩,后一句寫山島巍然聳立。接著兩句寫島上的草木,“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一派生機勃勃。這兩句是緊扣上文“山島竦峙”展開。下面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寫出了海上景象的變化,表現了大海的雄偉氣勢。“洪”,大的意思。很明顯,這兩句是照應上文“水何澹澹”而寫的。這一層6句詩,結構非常嚴密,可見作者構思的精心。
提問:“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寫什么內容?
明確: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滄海中運行;夜空中燦爛的銀河,好像是滄海里映上去的。很明顯,這不是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而是他看到波濤洶涌的大海所產生的奇特想象。
啟發:作者寫觀海的內容到這里結束了,我們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來回味一下:作者在詩中描繪了怎樣的景象?作者筆下的滄海有怎樣的特點?再聯系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詩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通過想象,我們不難體會,作者筆下的滄海氣勢雄偉,胸襟開闊。根據“閱讀提示”我們知道,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他剛剛平定烏桓,回師中原,這正是他躊躇滿志的時候。面對著波瀾壯闊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發了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豪邁情懷。特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幾句詩,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來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
解釋:最后兩句是一般的結束句。
4.齊讀、背誦。
【觀滄海教案】相關文章:
《觀滄海》 教案07-20
《觀滄海》教案12-17
觀滄海教案06-09
觀滄海教案【薦】12-03
【熱門】觀滄海教案12-04
觀滄海教案【推薦】12-04
觀滄海教案【熱門】12-05
觀滄海教案【熱】12-05
觀滄海教案【精】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