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言文《觀潮》優秀教案
引言:《觀潮》課文全文描寫了農歷八月十八觀潮日錢塘江觀潮的壯觀場面。以下是小編分享的《觀潮》優秀教案,歡迎大家閱讀!
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掌握本課重點的文言詞句。
2.感受錢塘江潮宏偉壯觀的景象,體會作者的情感。
3.體會本文精煉生動的語言,感受文章多描寫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教學重難點
掌握本課重點的文言詞句。激發學生熱愛自然、贊美自然的豪情,爭做時代弄潮兒。
教學工具
多媒體、板書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南宋的國都臨安,即現在的杭州,觀潮地當時在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寧),每年農歷八月十八日舉行觀潮盛典。迎潮前有水軍演習,潮到時又有吳地少年弄潮爭標的表演。當日上到宮庭下到民間爭相觀看,萬人空巷,十分熱鬧。今天,我們和周密一道去體味一下南宋都城的生活風俗吧!
一、自主探究——預習與交流
【設計意圖:此環節旨在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
1.朗讀課文,圈點課文的生字詞。
霆(tíng) 齋(zhāi) 艨艟(méng chōng) 履(lǚ) 倏(shū)
舸(gě) 泅(qiú) 僦賃 (jiù lìn) 仞(rèn) 綺(qǐ)
2.理解課文的重點詞語。
(1)一詞多義
方:
①方其遠出海門(當……時)
②方出神(正)
③方七百里(面積)
觀:
①觀潮(觀看,動詞)
②天下之偉觀也(景象,名詞)
僅:
①僅有“敵船”為火所焚(僅僅)
②僅如銀線(幾乎,將近)
為:
①僅有“敵船”為火所焚(被)
②海涌銀為郭(成為)
③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算是)
以:
①以此夸能(憑借)
②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和時間詞等連用,表示時間助詞)
勢:
①勢極雄豪(氣勢)
②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陣勢)
能:
①以此夸能(本領)
②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能夠)
(2)詞類活用
①天下之偉觀也。(動詞作名詞,景觀,景象。)
②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形容詞作動詞,窮盡。)
③皆披發文身。(通“紋”,原指花紋,名詞作動詞,畫著紋身;刺著花紋。)
④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名詞作動詞,樹立,舉。)
⑤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形容詞作動詞,高過。)
(3)古今異義
①方其遠出海門(古義:當……時;今義:方形等。)
②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古義:接近、連接;今義:邊際。)
③吞天沃日(古義:用水淋洗;今義:肥沃。)
④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古義:兩個詞,意為疾駛和騰起;今義:跳躍著奔跑。)
⑤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古義:舉槍;今義:一種體育器械。)
⑥人物略不相睹(古義:人和物;今義:特指人。)
⑦皆披發文身(古義:畫花紋;今義:文字、文章等。)
⑧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古義:名詞,長官,官名;今義:一般作姓氏。)
⑨江干上下十余里間(古義:上游到下游,指地域,區域,名詞;今義:用來表示大約數目。)
3.作者鏈接
周密,字公謹,號草窗,原籍濟南,后遷吳興(今屬浙江)。南宋(朝代)文學家。宋末曾做過義烏縣官等職,宋滅后不再做官,他的詩文頗有成就,又能書畫。著有《武林舊事》、《草窗詞》、《齊東野語》。《觀潮》選自《武林舊事》,是他進入元朝后所作。
二、閱讀課文.合作與探究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合作學習,質疑、討論,師生共同解決問題。】
(一)整體感知
作者在《觀潮》這篇散文中,繪聲繪色繪形地描寫了這一壯美雄奇的景象。作者圍繞“觀潮”刻畫了哪幾幅圖畫?
【交流點撥】1.寫海潮的雄偉壯觀。——潮水洶涌圖;
2.寫水軍演習的動人情景。——水軍演習圖;
3.寫弄潮健兒的英姿。——吳兒善泅圖;
4.寫觀潮人眾之多。——游人觀潮圖。
(二)文本探究
1.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按什么順序對潮來之狀進行描寫的?寫出了江潮怎樣的特點?
【交流點撥】從形(僅如銀線)、色(玉城雪嶺)、聲(聲如雷霆)、勢(吞天沃日)幾個方面由遠及近。雄偉壯觀。
2.作者寫“觀潮”,為什么要寫“教閱水軍”和吳中健兒弄潮“?
【交流點撥】作者在描寫了錢塘江潮的雄偉景象之后,又濃墨重彩描繪水軍演習的宏大場面和吳中健兒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寫了風景,又寫了民俗,人借水勢,水借人勢,人助水勢,水助人勢,使兩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這樣的描寫,使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相互映襯,使讀者如身臨其境一般。
3.閱讀下面這首詞,說說詞中的哪些句子與課文的描寫相吻合。
酒泉子
潘 閬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潮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交流點撥】弄潮兒向潮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
(三)語言賞析
本文語言生動而形象,運用了準確的動詞和比喻、夸張等修辭,試舉例說明。
【交流點撥】
1.能準確地運用動詞。
如“披”“文”“持”“爭”“鼓”“迎”“上”“出”“沒”“騰”“變”“沾”的連用,寫出了弄潮兒生龍活虎般的形象特點,表現了動態美。
2.文中善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方法。
如“玉城雪嶺際天而來”中,“玉城雪嶺”是比喻,“際天”則是夸張,“大聲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則用夸張,使讀者對錢塘江潮的氣勢如同親見,感受很深。
課后小結
全文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用鏡頭攝像的筆法分別寫出潮來之狀,演兵之形,弄潮之勢,觀潮之盛。四幅圖畫各具情態,組成連軸畫卷,而且以前三幅為主,正面描寫,第四幅寫觀潮之盛側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課后習題
1.整理文章重點實詞、虛詞,翻譯文章第三段。
2.積累有關錢塘江潮的名詩句。
板書
海潮圖——-雄偉壯觀 正面描
觀潮 演習圖——-場面宏偉 寫與側
弄潮圖——-身懷絕技 面烘托
觀潮圖——-盛況空前 相結合
附錄:
錢塘江典故:
原先錢塘江的潮來時,跟其他各地的江潮一樣,既沒有潮頭,也沒有聲音的。
有一年,錢塘江邊來了一個巨人,這個巨人真高大,一邁步就從江這邊跨到江那邊了。他住在蕭山縣境內的蜀山上,引火燒鹽。人們不曉得他叫什么名字,因為他住在錢塘江邊,就叫他為錢大王。錢大王力氣很大,他打著自己的那條鐵扁擔,常常挑些大石塊來放在江邊,過不多久,就堆起了一座一座的山。
一天,他去挑自己在蜀山上燒了三年零三個月的鹽。可是,這些鹽只夠他裝一頭,因此他在扁擔的另一頭系上塊大石,放上肩去試試正好,就挑起來,跨到江北岸來了。
這時候,天氣熱,錢大王因為才吃過午飯,有些累了,便放下擔子歇歇,沒想到竟打起瞌睡來。正巧,東海龍王這時出來巡江,潮水漲起來了。漲呀漲的,竟漲到岸上來,把錢大王這頭鹽慢慢都溶化了。東海龍王聞聞,水里哪來這股咸味呀,而且愈來愈咸,愈來愈咸。他受不了,返身就逃,沒想逃到海洋里,把海洋的水都弄咸了。這位錢大王呢,睡了一覺,兩眼一睜,看見扁擔一頭的石頭還放在硤石(就是現在有名的硤石山),而另一頭的鹽卻沒有了!
錢大王找來找去,找不著鹽,一低頭,聞到江里有咸味,他想:哦,怪不得鹽沒有了,原來被東海龍王偷去了。于是他舉起扁擔就打海水。一扁擔打得大小魚兒都震死;兩扁擔打得江底翻了身;三扁擔打得東海龍王冒出水面求饒命。
東海龍王戰戰兢兢地問錢大王,究竟為什么發這樣大的脾氣。錢大王說:“你把我的鹽偷到什么地方去了?”東海龍王這才明白海水變咸的原因。連忙賠了罪,就把自己怎樣巡江,怎樣把錢大王的鹽無意中溶化了,使得海洋的水也咸起來的事情,一一說了。
錢大王心里好氣呀,真想舉起鐵扁擔,一下把東海龍王砸爛了才甘心。東海龍王慌得連連叩頭求饒,并答應用海水曬出鹽來賠償錢大王;以后漲潮的時候就叫起來,免得錢大王再睡著了聽不見。錢大王聽聽這兩個條件還不錯,便饒了東海龍王,把自己的扁擔向杭州灣口一放,說:“以后潮水來就從這里叫起!”東海龍王連連答應,錢大王這才高高興興地走了。
從那個時候起,潮水一進杭州灣,就伸起脖子,“嘩嘩嘩”地喊叫著,漲到錢大王坐過的地方,脖子伸得頂高,叫得頂響。這個地方就是如今的海寧。舉世聞名的“錢江潮”就是這樣來的。
八月半是最佳觀潮時間。其實,錢塘江涌潮變化是有規律的,潮汐的大小受天文、地理、河床高程、徑流的大小、主槽(航道)的走向和氣候等許多因素制約。其實陰歷每月的月半、月初均是看潮佳期,不必一定選在八月半。但是秋潮要比春潮大,因為錢塘江流域降雨主要集中在3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的梅雨和臺風季節;10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相對較少。
【文言文《觀潮》優秀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觀潮》優秀教案(通用15篇)07-25
《觀潮》公開課優秀教案(通用12篇)09-05
《觀潮》課堂實錄優秀11-21
《觀潮》優秀說課稿(精選10篇)09-01
觀潮教案(通用10篇)07-28
《觀潮》教案及反思(通用15篇)04-23
《觀潮》公開課教案(精選10篇)07-01
四年級文言文《觀潮》講課稿(通用10篇)03-30
《觀潮》資料09-02
觀潮的資料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