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教學反思的范文(通用10篇)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那么什么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觀潮》教學反思的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觀潮》教學反思 1
《觀潮》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記敘文。作者通過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的景象,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贊美了這一“天下奇觀”,表達了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將教學重點放在朗讀訓練上,通過反復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但我們班上讀得好的學生很少,多數學生朗讀不夠到位,唱讀現象嚴重,這是我今后教學中要加強的。我覺得在語文課上,學生應該“讀”占鰲頭,以讀為主,以讀為本。讀是培養語感的主要方法,是培養閱讀能力的基礎,要讀字當頭,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學生具有一定的朗讀能力,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出良好的情境,讓學生的朗讀訓練落到實處。
一、激發興趣。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有學習的動力,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因此,在教學三、四自然段時,我讓學生自主選擇最喜歡的語句讀一讀,談感受,鼓勵并引導學生讀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讀出天下奇觀的氣勢,讀出觀潮人群的驚奇。為了幫助學生感悟自然美和語言美,我還組織學生比賽讀、輪流讀、表演讀等形式,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
二、充分感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內容,并將文本內化為自己的個人感受的'基礎上,學生才能將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讀出真情實感。因此,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的內容,體會到了錢江潮的雄偉氣勢后,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增加對錢塘江大潮的感性認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在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閉上眼睛,腦中浮現畫面。然后讓學生復述情景,盡量用上課文中的生動詞語。從中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
三、加強指導。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礎上,教給學生一些普通話朗讀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頓、語速等。如“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一句,為了突出錢江潮的壯觀氣勢,應該讀得稍快,強調出“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顫動”等詞語。
通過本節課的朗讀訓練,不但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感悟情感 ,而且朗誦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相信,只要堅持不懈,學生的朗誦水平、語文能力都可以得到較大提升。
《觀潮》教學反思 2
上完《觀潮》這一課后,上網查看了一些教學案例,在思想上有了很深的啟發和感受。再對照《新課程標準》認真反思,確有許多遺憾之處。我想這些新的認識和感受對我在今后的教學中定有新的突破。
《觀潮》這篇課文是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的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與文本融為一體,感受大自然的壯麗奇特的景觀,我在教學設計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創設心靈的境遇。
“心靈”即指人的思想感情。有了豐富的思想感情,才有對事物的認知熱情,我在課堂上喜歡看見學生迫切求知的眼神,喜歡聽富有稚氣的表達。他們的認知若是在情感中激發的,獲得知識將是最牢固的。因此,在課前,我設計了與學生“課前交流”的簡短對話,以商量語氣激發學生當“小記者”,學生信心十足表示贊同,然后相機以寓于有趣、生動、優美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學生引入所要學習的情境之中,讓學生愿意與作者去觀潮的情思。從學生的神情和學習狀態,我認為他們自認是“小記者”的'身份表述的語言是自豪的,愿學的情感是真誠的。并且飽含愉快的心情進入課文佳境。同時,課堂中教師讓自身投入情感狀態帶動學生,才能真正達到師生雙邊活動。
二,注重學生主體參與,發展多種能力。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通過學生實踐活動“習得”,不是老師教會的,在教學環節中,我設計了讓作者一起去錢塘江大堤上去觀潮,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的興趣,然后圖文并茂,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文中優美詞語,重點句子學生在“****、互動、思辯、表達”中得到理解,如:學生看完“潮來時”課件后,很快能抓住文中重點詞語理解句子,領悟文美的蘊意。使其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得到提高。印象最深的是部分學生總不敢舉起小手,這一細微處老師不能忽視,我用風趣“摸瞎”游戲指名學生回答問題,讓學生在驚奇中自主的舉起了小手,調動學生積極性。
三、以課文為本,教會學生寫作方法。
教完作者的觀察順序及從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在學生理解課文后相當明了。因此,我讓學生小組討論寫作方法,繼承傳統的“引用貫通”的教學方法,并用動作演義“人生鼎沸”的場面。再結合生活實踐中學會運用,知道如何描述場面,這一環節在整節課堂上看上去是“重復”的導教,但間接的讓學生加深了記憶,落實積累到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調查學生學習情況延伸到課堂外繼續學習知識的求知欲望。
閱讀課外書籍,積累課外知識是提高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的必要途徑。但對學生提出強硬的要求他們盲目的去讀背,我想這樣做是事倍功半的。教完本課后問學生: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嗎?然后照應課前設計,大力表揚課堂上表現不錯的“小記者” 并鼓勵他們進一步為親朋好友當好“小導游”作準備,給學生自信舞臺,讓學生把課堂上的學習熱情真正落實到生活中去。
《觀潮》教學反思 3
《觀潮》是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本文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作者寓情于景,通過對錢塘江大潮雄奇壯麗,氣勢非凡景觀的描繪,抒發了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為了讓學生與文本融為一體,感受大自然的雄偉壯麗的景觀,我在教學設計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學生主體參與,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整堂課中,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的環節里,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為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
二、指導學生朗讀,感受雄奇壯美的景象,深化感情。
為了幫助學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達感情,我著重采用了朗讀的方法。首先我指導學生們自由朗讀,再談感受,并鼓勵他們讀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讀出天下奇觀的'氣勢。然后我來讀,學生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出畫面,幫助學生感悟自然美和語言美。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讀書的熱情,而且激發了他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三、抓住文章重點,整體感知教學,體會感情。
教學時我抓住文章重點,圍繞“觀”這個中心詞,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的思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學思考題: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錢塘江潮雄偉壯觀景象的?找出你認為最能體現潮水雄偉、壯觀的詞句。小組討論交流后師明確。由于導入新課時,已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同學們通過讀、思、議,明白了“僅如銀線”是抓住潮來時的形狀特點。在觀看插圖之后,再回到文中細細品評,學生陶醉在有聲有色的情境中。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四、賞析重點語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表達。
教學中設計品文析句的環節,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因此,在教學第一段時,我讓學生先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海潮的雄偉壯觀,然后分析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按什么順序來寫的?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作用?這樣加深理解了課文內容,進一步學習了作者按一定順序抓住特點的表達方法。
總之,從整堂課的教學可以看到,學生通過充分讀,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通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樣,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而且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總的來講,本課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讀、悟、品的環節中耗時過多,積累語言這一練的環節因時間把握不夠,如一詞多義等的訓練就稍顯不足了。另外,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氣氛跟平時的課堂相比還顯得不夠活躍,除了客觀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學感染力還有待于提高。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通過這次教學,有滿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彌補我的不足,盡全力給學生上好每一節課。
《觀潮》教學反思 4
新學期的第一課,我準備的當然很充分。
1、課件準備充分。如,從網上下載關于錢塘江大潮的視頻。為的是讓學生能直觀地去感受錢塘江大潮的潮來之前、潮來之時、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尤其是讓他們知道,潮來之時,海潮那白浪翻滾,聲音如山崩地裂的樣子。
2、盡量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有些句段的含義,并談自己的感受。
準備充分,不一定代表成功。課堂上出現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使我措手不及。
1、班級的多媒體不夠清楚,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如:潮來之時是按從遠到近的順序介紹的。所以,從遠處水天相接出現的一條白線學生根本看不清楚,聲音越來越大,發出的聲音如山崩地裂,學生體會的也不夠深。讓他們想象說說潮來之時的樣子時,很多孩子只停留在“轟隆隆”這個詞上。也許課堂上我沒有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引導者作用。
2、學生的表現,使我講課當中消極起來。新的學期、新的班級讓我講課的時候,無從下手。也許學生也一樣,新學期、新老師對他們來說很難一下子適應。所以,我講課的時候,回答問題的同學寥寥無幾。使我很難受,總覺得,自己哪里講得不夠清楚。
哎!慢慢來吧!一切都在摸索之中!!
《觀潮》教學反思 5
1、突出朗讀訓練。教學中采用了齊讀、默讀、引讀、指名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挖掘觀潮人群情緒的變化,通過情緒的變化體現“天下奇觀”。如潮來前引導學生抓住“昂首東望”“等著”“盼著”等詞語,說明人們的心情如此急切,自然是想一睹“天下奇觀”的.風采。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讀、悟、品的環節中耗時過多,積累語言這一環節做得不夠好,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氣氛跟平時的課堂相比還顯得不夠活躍。除了客觀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學感染力還有待提高。
《觀潮》教學反思 6
《觀潮》是一篇文質兼優的寫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透過對農歷八月十八日的錢塘江大潮雄奇壯麗,氣勢非凡,景觀的描繪,抒發了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學,不但要使學生增長見識,學習作者觀察及表達方法,受到語文潛力的訓練,還要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到達教學目標,本節課我遵循“學生為主體,我為主導,訓練為主線”這一原則,堅持導讀法教學。讓學生在導讀中分析、綜合、比較,在分析、綜合、比較中導讀,以讀代講,寓講于讀,使學生在分析、比較、綜合的思索過程中理解課文,獲取知識,提高聽說讀寫潛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營造一個“實在、有序、簡單”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參與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緊扣文題,質疑問題;讀、找、議,培養自學潛力;有機地運用教學、課件強化感性認識;反復訓練朗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熟讀成誦,積累知識。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起動機
上課開始,我先用一段飽含情感的話語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觀賞過潮水嗎?世界上有潮汐的地方不計其數,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國錢塘江大潮那樣雄偉壯觀,千百年來令人贊嘆不絕的,卻不多見。你們想不想也去見識見識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氣勢磅礴、雄偉壯觀的景象呢?”然后播放從《神州風采》里的“海寧觀潮”一片中截取有關片斷。讓他們設身處地地感受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陶醉于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引起了他們的學習動機。
(二〉抓住文眼,整體教學,體會感情
教學時我抓住文章重點,圍繞“觀”(觀:奇觀)這個中心詞,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的思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學思考題:1、課文按照什么順序來寫觀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來體現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2、找出你認為最能體現潮水雄偉、壯觀的詞句。小組討論,再填表(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所看到的和聽到的景物)。由于引入新課時,已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同學們興致勃勃地透過讀、劃、議,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白色城墻”、“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這些詞語是抓住潮來時的形狀特點。在觀看插圖之后,再回到文中細細品評,學生陶醉在有聲有色的情境中。從潮水越來越近,潮頭越來越高,聲勢越來越猛的景象中,領略到大自然的完美,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三〉指導朗讀,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為了幫忙學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達感情,我著重采用了朗讀的方法。首先我指導學生們自主選取最喜歡的語句比賽讀、表演讀等,再談感受,并鼓勵他們讀得有滋有味,有情搞笑,讀出天下奇觀的氣勢,讀出觀潮人群的驚奇。然后我來讀,學生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出畫面,幫忙學生感悟自然美和語言美。這樣,不僅僅激發了學生讀書的熱情,而且激發了他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四〉品文析句,理解課文,學習表達
教學中設計品文析句的環節,能使學生賞境悟情,更好地理解課文資料,把握作者的思路,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因此,我在教學“白線向我們移來”那段時,我讓學生找出描述大潮形態和聲音的句子,并要求他們說說作者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好在哪里?(作者運用了比喻修辭手法。這樣寫好在具體形象地寫出了從近處觀察錢塘江大潮時,所聽到的聲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體現了錢塘江大潮非凡的氣勢。)這樣加深理解了課文資料,進一步學習了作者按必須順序抓住特點的表達方法。
遺憾之處:
一、字詞的理解、學習太過粗略。雖然是四年級。但對于字詞的理解掌握不夠重視。對個別詞的運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積累的機會。
二、對學生的理解,還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線還是按老師的設想去落實,是否又有情感灌輸之嫌呢?
三、由于課堂容量較大,本節課缺少課堂練筆的機會,語文就應是習得的,這樣的機會在課堂不應缺失。
《觀潮》教學反思 7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盡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趣味,讀得津津有味。
經過讀,讓學生自我來理解課文資料,如讓學生談談“你為什么喜歡這句?”,培養學生的語感,落實五好目標中的“朗讀好”。在“句子比較”這一環節里,經過不一樣語氣的朗讀,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幫忙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并有針對性地設計一道填空文段讓學生口頭回答,同時也落實學生的“口才好”,更能夠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一堂課下來,感覺自我對課堂的'幾個地方把握不好。一:字詞的理解、學習太過粗略。雖然是四年級,是向高年段過度的時期。但對于字詞的理解掌握不夠重視。對個別詞的運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積累的機會。二:對學生的理解,還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線還是按教師的設想去落實,是否又有情感灌輸之嫌呢?我在課堂上并不夠大氣,有時候拘泥于小空間。不能從整體上把握、調控,教師的教學機智待加強!三:讀的方面,在生生互動、點評做的不夠好。期望在以后的課堂改善!
《觀潮》教學反思 8
開學之后,班主任的事特別多。四年級的孩子對我們這所學校來說還是“新生”。發書,衛生大掃除,選舉班干部……不知道多少班級工作要在這幾天開展起來。而學校沒有安排“開學第一課”的時間。因此,不少的事情只能在我的語文課上去完成。
今天終于帶著孩子們學完了《觀潮》。學完后居然有如釋重負的感覺。學習這篇課文的經歷還堪稱“曲折”。
記得第一節語文課,孩子們初讀課文結束,正打算檢查孩子們的字詞掌握情況。結果廣播通知我班的清潔區打掃得不夠徹底,還需要清掃。于是,部分孩子被抽調到操場上進行衛生打掃。于是,那一節課最后演變成了自習課。
第二堂課還比較順利,完成了教學計劃。在檢查字詞的時候,我發現了班上的兩個特別學生,拼音不會讀,開口即錯。在后來上課的過程中,我重點關注這兩個孩子。我發現這兩個孩子根本不會聽講,他們一副茫然無措的樣子。盡管我時時走到他們身邊,時時提醒他們注意聽講,但是他們如故。我估計他們的問題在于他們對語文課沒有任何的'興趣,而且自控能力特別差。這樣的孩子該如何引導呢?的確是個大問題!
在上課和孩子們的交流中,我還有了一些新發現。
第一,四年級的孩子在課堂上比較隨意。回答問題的時候根本不思考,一部分孩子是人云亦云,另一部分孩子是隨口打哇哇,想到什么說什么。
第二,孩子們沒有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讀書的時候姿勢不正確,彎腰屈背,眼睛離書本非常近。特別難受的是,老師剛剛把他們的背扶直,等我轉過身,他們又恢復原樣了。上課過程中讓孩子們自由朗讀的時候,孩子們一般都不會放聲朗讀,而且,不少的孩子盯著書不張口。更讓人覺得郁悶的是部分部分孩子在老師讓他們讀課文中的某個段落或者某個句子的時候,他們根本不知道讀什么內容。那就更談不上默讀了,默讀的時候我估計孩子們一個個都會呆若木雞,根本不會邊讀邊思考,邊讀邊圈點。
第三,孩子們的字跡特別潦草。昨天晚自習的時候,我讓孩子們完成作業,寫下課題后我走到每個孩子身邊去檢查。那整體狀況真的不敢恭維。孩子們沒有注意筆順規則,寫的字歪歪扭扭的,連基本的橫平豎直的規則也沒有遵守。因此,我取消了完成作業的計劃,成了一節寫字指導課。不少孩子們在我的指導下字變得工整了,但是書寫的速度特別慢,而且少數的孩子大概沉疴太久,我的指導無濟于事。
教給孩子們學習方法,這應該是最近教學的第一要事。看著孩子們一個個可愛活潑的樣子,我信心滿滿。
《觀潮》教學反思 9
《觀潮》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記敘文。作者經過對農歷八月十八錢塘江大潮的描述,寓情于景,贊美了這一“天下奇觀”,表達了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將教學重點放在朗讀訓練和語言積累運用上。
一、讓“讀”占“鰲頭”
語文教學大多是經過讀,讓學生經過自我的理解體會,把潮水的聲勢浩大讀出來。但我們班上讀得好的學生很少,多數學生朗讀不夠到位,這是我今后教學中要加強的。我覺得在語文課上,學生應當“讀”占鰲頭,以讀為主,以讀為本。讀是培養語感的主要方法,是培養閱讀本事的基礎,要讀字當頭,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學生具有必須的朗讀本事,教師應當為學生創設出良好的情境,讓學生的朗讀訓練落到實處。
1、加強指導:
教給學生一些普通話朗讀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頓、語速等。如“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一句,為了突出錢江潮的壯觀氣勢,應當讀得稍快,強調出“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顫動”等詞語。
2、充分感悟:
僅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資料,并將文本內化為自我的個人感受的基礎上,學生才能將自我的感情融入文本,讀出真情實感。這篇課文的朗讀訓練應在學生理解了課文的資料,體會到了錢江潮的'雄偉氣勢后進行。
3、保護學生自尊心:
學生朗讀后,教師不能以簡單的好與不好來評判,要引導學生一齊討論該生朗讀的優缺點,不僅僅注重橫向的比較,更要注重縱向的比較,對有提高的學生要給以鼓勵,保護他們的自尊心,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4、激發競爭心理:
開展朗讀比賽,教師給學生誠懇的評價,并給學生以期盼的目光,使外在的激勵變成學生內在的競爭動力。
5、激發興趣: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有興趣才有學習的動力,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能夠為學生創設一些朗讀的情境,如表演讀、配樂朗讀等。讓學生在這些訓練過程中感受到語言的魅力,朗讀的樂趣,視朗讀為一件樂事。也能喜歡這些句子。這樣處理朗讀,學生就會讀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加有興趣。改變了以往那種不管學生有無興趣,都必須按照教師所提的要求進行朗讀的被動局面。還比如學習新詞,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天經地義。可是設計中我們讓學生當教師,教師當學生。學生既然都會讀,并且都愿意領讀,那為何不能讓他們當教師,教師來作學生呢這種主角的轉換,所得到的效果可能遠遠勝過學生被動跟讀的常規做法。
二、注重積累和運用,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如果學生上完《觀潮》只了解了錢塘江潮是怎樣回事,那么這堂課就成了地理課。語文課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應當只是讓學生理解課文資料,應當借助課文資料,設計各種語言訓練的情境,千方百計地讓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我們比較注重課文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比如課文語言的積累,我們經過各種形式的很多的朗讀,讓學生熟讀成誦,從而使學生在讀懂理解的基礎上,比較簡便地到達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
對課文中的新詞,我們改變了以往一開始先集中教新詞語的做法,而是滲透在讀課文的過程中,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有機地讓學生進行理解。在讀完課文后再讓學生根據意思說出詞語,然后經過朗讀讓學生加深記憶。這樣教學詞語不僅僅節儉時間,也十分有利于學生對詞語的積累。
詞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運用,所以教師教學詞義時就要有這種意識,盡可能研究如何讓學生學會運用。這堂課中“人聲鼎沸”和“悶雷滾動”兩個詞語的教學設計就力求體現出讓學生會“運用”的思想。教師先在課堂中創設出具體情境,然后讓學生根據情境運用課文中的詞語來概括。這樣教學詞語,無疑為學生以后運用這些詞語搭了一級臺階。不僅僅解決了意思理解的問題,更為學生以后的獨立運用作好了準備。
從學習語言的心理過程看,積累和運用是兩個不一樣層次的學習水平級。如果能創設新的情境,將學過的詞語、句子用一用,給學生有語言實踐的機會,這樣對學生內化課文的語言,對學生語言的發展極有意義。這堂課的最終一個環節,就是結合課文資料,設計了一個綜合運用本堂課學過的部分詞語、句子的練習。由于不是課文資料的簡單重復,而是要求學生根據自我的理解靈活運用學到的詞句,各種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這個練習設計是比較成功的。
三、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采用了錄像手段,第一次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第二次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背誦,既幫忙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教師還多次使用了實物投影,打出了學生喜歡的句號指導朗讀,打出學生書面練習的結果加以評點,對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了實實在在的作用。
《觀潮》教學反思 10
《觀潮》一課在教學預設中首先要考慮的是:四年級的孩子閱歷較淺,能有幸看到“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的小朋友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如何讓學生走進文本,感悟文本,真正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洶涌之威,咆哮之勢,感受到的動感之美是首要問題。通過本篇課文的教學,我覺得自己在以下方面抓的較成功:
一、住住重點詞句,品析詞句,感悟課堂內容,本節課教學重點是學習課文二、三自然段,這兩自然段這種描繪了錢塘江大潮來之前的平靜與潮來時的'驚濤駭浪形成鮮明對比,尤其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潮水由遠及近,排山倒海之勢,在教學時,在學生通過句鄉初步感受錢塘江大潮后,引導學生品詞品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再通過整體的朗讀感知作者由遠及近的觀察順序。
二、以“聲”、“像”輔助理解,對于“悶雷滾動”、“人聲鼎沸”、“山崩地裂”等詞語,讓學生自己茉莉聲音來理解,對各種形態的潮水則是在初步感知上配以錄象輔助學生理解。
三、以讀感悟:我主要參取了以下讀法:師激情范讀,學生自讀、齊讀相結合,理解后的感情朗讀和背誦。
語文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永遠擁有殘缺的美,我總覺得在品詞品句處理的時候過于零散,不利于學生對課文的總體把握。
【《觀潮》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觀潮》的教學反思(通用23篇)11-11
觀潮教學實錄11-02
《觀潮》教學實錄02-04
《觀潮》教學實錄(精)07-04
《觀潮》教案及反思(通用13篇)06-14
觀潮教學實錄12篇11-03
觀潮教學實錄(12篇)11-03
《觀潮》教學感想(精選7篇)06-23
《觀潮》教學實錄(精選12篇)05-25
《觀潮》教學實錄(7篇)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