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教學課程設計
教學目的:
1、 進一步了解詩歌朗讀的技巧,并運用朗讀知識反復詠讀五首詩歌
2、 通過對詩歌語言的品味欣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 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推敲,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理解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鑒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通過品味詩歌語言,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法學法設計:
1、誦讀品味 2、想象聯想 3、擴寫詩歌
課前活動設計:
課前任選一名詩人,每人準備一首古詩,感情朗讀,注意體會詩歌意境
教學過程:
飲酒 陶淵明
一、 導言:
詩歌是詩人生命的沖動,感情的傾訴,“情動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詩詞是語言的精華。因而學習詩歌,要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體會詩人的感情,達到與詩人心靈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會更好地領悟詩歌。
二、 回顧作者簡介,背誦有關作品,體會詩人的心境及生活態度
1、《桃花源記》 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理想?
2、 歸園田居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思考: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三、 整體感知:
1、反復朗讀詩歌,明確: 廬 喧 籬 的讀音
2、體會詩人的感情,小組比賽朗讀。
3、思考:這首詩描寫了怎樣的生活?表達了詩人怎樣的生活態度?
四、 賞析詩歌:[想象情景,體會意境與感情]
前四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敘述、議論]
思考:作者居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為何沒有車馬喧囂的煩惱?為何生活如此安靜、心靈如此安寧?
寫詩人身居人世,并非無俗事紛擾,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心境超脫世俗,不為名利所惑,不慕官場榮祿。因而“心遠地自偏”[平和的心態必然擁有平和的生活]
后六句: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神來之筆:寫景]
描寫自己采菊東籬時無意偶見南山,南山靜穆超然的勝景與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交感融合,表現了一種超凡脫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宋代大詩人蘇軾贊嘆:“因采菊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東籬的凌霜黃菊,蒼翠超然的南山,這些大自然高潔淳樸的'美好景致與結廬人境卻超凡脫俗的詩人融為一體,形成人與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在這種意境中包含豐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脫俗的牽掛,舍棄功名利祿,歸隱田園,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會見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脫俗的悠然。這種人與自然合一的詩情畫意、哲理的意境,是“無我之境”
[想象采菊老人悠然自得的神情]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秋日夕照圖 描寫]
菊花黃,南山青、夕陽紅、山氣飄、飛鳥還,大自然恬淡飄逸,各有所歸,人與鳥兒知倦而歸,詩人心如止水,如明鏡。大自然的純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從大自然中折射出來。
聯系:〈〈醉翁亭記〉〉“夕陽在山,人影散亂,樹林陰翳,鳴聲上下”
對比:〈〈天凈沙。秋思〉〉“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主旨句:抒情]
“真意“既指未受官場污染的淳樸民風,也指作者所追求的人生真諦。“真”也可理解為“返樸歸真”,此情此景,心中體會,難以言表。
五、 總結擴展:
1、 背誦詩歌,將此詩擴寫為一篇散文
2、 擴展閱讀:思考:這首詩表現出的思想情趣。
【《歸園田居》教學課程設計】相關文章:
歸園田居教學07-01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12-18
《歸園田居》教學實錄07-03
歸園田居教學體會12-21
《歸園田居》教學反思10-26
《歸園田居》教學反思10-02
《歸園田居》教學設計09-04
歸園田居教學反思09-04
歸園田居教案教學設計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