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反思匯編15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么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歸園田居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歸園田居反思1
《歸園田居》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時的一組重要的詩歌作品,寫于其“不為五斗米折腰”之后。厭倦了官場的繁縟禮節,迎來送往,向往山川田園的陶淵明,最終結束了時仕時隱的生活,選擇在摯愛的田園中度過余年。
《歸園田居(其一)》更是清楚地告訴讀者——他要回家。于是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詩歌本身的特點,上課時緊扣一個“歸”字來預設問題,從“歸”來鑒賞詩人的情感,體會他的精神追求。所以我提出四個問題:“緣何歸”、“歸何方”、“從何歸”、“歸如何”在課堂上師生合作共同解決,并在中間穿插了陶淵明身世簡介,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尤其是從“抓意象、辨角度、明白描”等入手去體會陶淵明筆下淡泊寧靜的田園之美。領悟詩人對真實的追求與堅守,考到陶淵明的那份純真、自然。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首先太過依賴于自己預設的問題,教條地只會按著多媒體的播放順序上課,卻忘了學生是活動的,他們的思想是與我不同步的,因此當學生的思想跳躍時,我卻未能跟上他們的腳步,有點手忙腳亂。
其次重點不夠突出,在授課過程中喜歡面面俱到,導致重點不突出。為了“全”卻失了“全”也是此堂課的最大的缺點。雖然我的'教案寫得密密麻麻,做的認真、仔細,學生也由于是賽教課更是積極努力的配合,尤其是連發言也努力猜測我預設的答案,讓我的心不由的沉重。因為我和學生都缺少了對詩個性的解讀。我們都參考了大量的資料,都被這些資料束縛的展不開自己的解讀,讓我們的想象與聯想在限定的世界里游走,失去了“人”的魅力。
再次在引導學生關注詩歌的煉字與比喻、白描等寫景角度時,我更沒有充分地信任學生的能力,我怕他們基礎差,不能說出我預想的答案而使課堂教學無法順暢的進行。所以我掌握著整個課堂,依然重復著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老套路。這種教學模式影響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讓這堂課看似滴水不漏,教學環節齊全卻毫無生機。
寫到這里,我不禁捫心自問:自己精心準備的教學設想難道就是要看到這樣的局面?在他們點頭的同時是否真的走進了詩歌的內容與情感,是否感同身受的領略到了詩人筆下那個恬靜美麗的田園生活?是否知曉了“復得返自然”的“自然”二字在詩人心中的分量……
想到這些,我真的對于自己這堂失敗的賽教課懊悔萬分,明明是為了求“完美”,卻上成了支離破碎,毫無亮點的一堂課。
課后說課、評課時,聽著同僚給我提出的意見,我深深地明白了:詩歌教學切莫貪|“全”“多”。希望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能將這種求“全”卻失“全”的做法戒掉,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因此,這堂課成了我教學路上的警鐘,讓我時時牢記自己在課堂上的位置,也讓學生有更多的想象和創造的空間成了我課堂追求的目標。讓自己多一份驚喜,少一點后悔吧!
歸園田居反思2
今天上完青年教師匯報課,我如釋重負,雖然并不是特別激烈的比賽,但我還是愿意多準備準備,好好學習學習。
講《歸園田居》,針對我們班學生的具體情況,我設計了三個很簡單的教學環節:一是復習詩人陶淵明的相關知識,我想盡管他們以前都學過,可是基礎都不夠牢固,復習一下還是有必要的;二是讓學生多讀課文內容,結合曾經學習過的《歸園田居》(其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課文分析本首詩歌所蘊含的的作者情感;三是復習藝術手法有哪些,并找出本詩涉及到的藝術手法。其中第二個是重點,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多讀、多思考。
上課情況與預想的有一些差別,尤其是時間分配上,本想把大多時間安排到第二個目標上,可是,在復習詩人相關情況階段就已經占用了很多時間,到了第三個環節,時間就非常有限了,下次還是要安排好時間。我想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學生對以前的`知識有些陌生,二是自己沒能正確引導學生。還有個問題就是每個教學環節之間的銜接上不太順暢,沒有組織好合適的語言進行每個環節的更替,這是以后要多加注意的。在語言表達上,說話不夠精煉,有些可不說的話說多了,以后應該更加精簡語言,做到“不多說一句廢話,每句話都說得恰當好處。”
其他老師給我提的意見也多是這些,可是有個一直困擾我的難題就是:如何調動學生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呢?似乎每次上課都是這種氛圍,只是個別學生積極配合,多數學生都只是聽聽,好像課堂跟他們并無瓜葛,完全置身事外。這也許與自己的性格也有關系吧,不喜歡吵吵鬧鬧的環境,喜歡安靜悠閑的生活步調,但我想,生活還是應該嘗試著去改變一下,試著運用一些手段活躍一下課堂氛圍。
歸園田居反思3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表現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這首詩和其他的詩對比來看,作者的“愿”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實,就像一個老農站在那里說話,讓人覺得很親切。作者雖志在田園,但初歸時的勞動效果不大理想,莊稼長得不好,豆苗還沒有草多。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蕪貧瘠,雜草叢生,地廣人稀,難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說明他不善于勞動,一個封建士大夫,剛離官職的縣太爺,既沒有耕作經驗,又沒有耕作能力,種不好莊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對“草盛豆苗稀”的狀況是不甚滿意的,但不文過非,這符合他一貫“任真自得”的性格。蕭統說他為人率直,不矯飾言辭,曾與人飲酒,不論貴賤,若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詩人襟懷坦蕩如此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晨興”寫早起;“帶月”寫晚歸,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勞。“理荒穢”,寫他歸耕后墾荒工作的艱難。盡管每天勞動時間很長,從日出到月出,身體很疲憊,然而詩人沒有絲毫怨言,反而有“帶月荷鋤歸”的悠閑筆調寫出他勞動后的輕快。 陶詩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于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里,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 我們好象看見詩人在月出山崗后,心滿意得地扛著鋤頭,哼著詩句,漫步歸家的情景。此時,人與月與自然環境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統一體,詩人心靈的舒暢,通過藝術的筆觸,凈化為一種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詩歌美,活脫出一個美好靜謐的意境和悠閑自得的形象。“帶月”句可說是神來之筆,它變勞苦為歡快,化困倦為輕松,具有點染之功。 “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后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濕了有什么可惜的呢?這兩句是進一步寫田園荒蕪,歸耕艱難。以上六句敘寫耕作生活,真切樸實,宛如在目。“衣沾不足惜” 這句話看似平淡,但這種平淡正好映射了結尾這一句“但使愿無違”,使得“愿無違”強調得很充分。這里的“愿”更蘊含了不要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它既有儒家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返璞歸真、順應自然的意念,并且這二者常常融為一體。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這首五言詩,主要是采用“賦”的手法,通過敘事來表現思想感情,其中沒有景物的描寫、氣氛的烘托,也沒有比興的運用,幾乎全用敘述,只在未尾稍發議論,以點明其主旨。全詩敘寫真實,發自肺腑,所以《后山詩話》說:“淵明不為詩,寫其胸中之妙爾。”《藏海詩話》說:“子由敘陶詩,‘外枯中膏,質而實綺,癯而實腴’,乃是敘意在內者也。”日本學者近藤元粹說這首詩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陶詩受到中外詩評家的如此贊譽,可見其征服人心的藝術力量。
歸園田居反思4
上完本節課,我認識到自己在內容講解和環節安排上既有閃光點也有不足之處。
得:
第一,選準了以“歸”為突破口,設置問題,這樣文章的思路就很清晰,便于學生把握詩歌的內容,進而易于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注意引導啟發學生,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很好的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第三,引導學生初步掌握了鑒賞詩歌的步驟:景境—意境—情境。
失:
第一,由于初上講臺,教學經驗不足,授課過程中“面面俱到”導致重點不突出。
第二,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的過程中,方法不夠得當,引導不夠到位,導致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顯得有些被動。
第三,在講解和表達方面用詞還不夠精當,不僅是學生在接受知識上存在一些困難,而且有時還會對學生產生一些錯誤的導向。
第四教學環節不夠完整,最后的背誦環節應當堂檢查結果。
歸園田居反思5
《歸園田居》是一首學生較為容易理解的詩歌,對于高一學生的學生來說,他們具備一定的詩歌感受能力,但缺乏系統的詩歌鑒賞常識,所以高一詩歌教學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樣規范系統,必須根據高一學生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就教學效果來說,這個教學目標的設立還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它對于學生今后規范地鑒賞詩歌架起了一座橋梁。
根據詩歌本身的特點和高一學生的實際,我在上課時緊扣一個“歸”字展開,如為何歸、從何歸、歸向何、歸去何,從“歸”來鑒賞詩人的情感,體會他的精神追求,《歸園田居》上課時間為一課時,主要訓練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間穿插知識回顧和對詩歌的反復朗讀。在上課的過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預設的教學思路進行講授,知識回顧、朗讀、討論等環節都能較好地進行,但課堂的重點在鑒賞陶淵明筆下的田園風光陶淵明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詩人,初中已學過《桃花源記》,學生對陶淵明的性格、詩歌風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為了提升他們的探究能力,設置了討論環節,讓他們就“陶淵明的歸隱”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們討論的很積極,看法很多,并且都能自圓其說。這個環節反映的效果比較好。整堂課上下來,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對于我拋出的每個問題都能積極思考,主動回答問題,氣氛很好,在時間上也掌握的剛好。
當然有些地方我還應該引導學生往更深層次去挖掘、去品味,今后我還要加強對這方面的學習和提高,學會更好的引導學生往深層次去思考去品味。
歸園田居反思6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深受“新課改”的影響,我也在積極努力地踐行新課改理念。新課改要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要在課前認真備課,“備教材,備學生”,并在課堂上起到主導性作用,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巧妙掌控課堂流程,促成教學生成,提高課堂效率。
《歸園田居(其一)》是陶淵明的名篇,對了解陶淵明的精神世界來說是很重要的篇目。而高一學生對陶淵明是比較熟悉的,他們在初中學過很多陶淵明的作品,如《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飲酒(其五)》等等,所以理解詩歌主旨,把握詩人感情對于學生來說還是較容易的,于是我想把這首詩歌作為田園詩歌鑒賞的一個范例來講,讓學生初步掌握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從“煉字”的角度,通過分析意象特點及所運用的藝術手法,感受詩歌中田園風光美的意境,體會詩人借寫景句抒發的情感。并且把“啟發學生借陶淵明的生平經歷思考人生的舍與得”作為本節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課堂教學思路較清晰,重點比較突出,流程也很順暢。但作為一節年輕教師的公開課,由于經驗不足,心理素質欠佳等原因,某些課堂上的不恰當處理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須做深刻反思,現具體歸納如下:
反思一:關于教學目標的完成
這節課的預設教學目標有兩個:一是通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意象(藝術手法)——意境——感情”鑒賞詩歌的方法,重點分析詩歌中運用的藝術手法。二是從陶淵明的人生經歷中感悟人生的“舍”與“得”。第一個目標是最主要的,課堂上也用了大量的時間來讓學生討論交流,從小組代表發言來看,學生掌握的情況還是不錯的,但是由于在第一個目標上花了太多時間導致第二個目標完成地有些倉促。所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分析重點詩句,而不是句句分析,做到合理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這樣才能留下足夠的時間來完成第二個教學目標。
反思二:關于教學的'預設與生成
《歸園田居》上課時間為一課時,主要訓練學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在上課的過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預設的教學思路進行講授,但課堂的重點在鑒賞陶淵明筆下的田園風光,鑒賞詩句和描繪整體畫面對學生來說是有相當難度的。如學生無法準確分析出詩句中的藝術手法,描繪畫面可能順序不當、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譯詩句,不一定能鑒賞出田園風光的美,而教師由于經驗不足,不能給予學生恰當的引導,合理的評價,尤其是針對一個學生對主旨的偏激理解沒能夠及時引導,而是置之不理,導致沒有很好地促成教學生成。
歸園田居反思7
對于課文的教學,一是“選取一個詩句,展開想象,描繪詩中畫面。”這一教學環節一來為學生學詩提供一個角度—————通過想象豐富詩之簡潔背后的意蘊,這樣才能做到真正走進詩歌;二是為后面的“探究詩人形象”做好鋪墊和蓄勢。因此怎樣才能保證這一環節學生學習的效果顯得尤為重要。我親自“下水”,想象“種豆南山下”的畫面,寫了這樣一段話:“我辭去了官職,興沖沖地來到我日思夜想的山林,抬望眼是座座青山,山峰高聳入云。四顧滿目是翠竹綠樹,草兒青青,樹木繁茂,那隨風搖曳的一樹樹翠綠令人精神為之一振。啊!這就是我向往的南山,是我渴望自由的地方。
就在南山的山腳下,我開墾了一塊豆田,把豆種下去,小小的豆苗就會一個一個地冒出來,這是多么有生機的景象啊!”
親自為學生做引領,精彩果然不期而至,后來學生的表現告訴我們:教師的“下水”示范為學生打開了思維,為他們提供了可模仿的范本,他們的展示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異彩紛呈,博得了老師的贊賞。
由詩文到詩人,是對教材的深入和挖掘,通過一堂課的.教學而達到詩人豐滿形象的樹立,僅僅依靠《歸園田居》這一首詩還略顯單薄,故為了實現在“探究詩人形象”這一教學環節的有效性,我通過一番比較之后選擇《飲酒》組詩里的第五首作為課文的互補,通過朗讀、賞析《飲酒》(其五),抓住“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詩以及句中“心遠”“悠然”這兩個詞的玩味,結合課文里的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來讓學生感受這是一位堅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愿在自然田園中追求自我,守志安貧,淡泊名利的高潔之人。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能在學生心里留下關于我國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些許痕跡,能從陶淵明身上感受到一種人格的高尚,能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誘惑,時時想起“但使愿無違”,我愿足矣。
歸園田居反思8
教學目標:
1.訓練通過揣摩語言、想象畫面與體味情感來鑒賞古典詩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討論陶淵明的精神世界,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與探究能力。
教學步驟:
一、 導入課題
二、 知識回顧
《桃花源記》: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
《五柳先生傳》:不慕榮利
《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歸園田居 種豆南山下》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小結陶淵明特點:志趣高尚 厭惡官場 樂于歸隱
三、 研讀全詩
(一) 朗讀全詩,讀出詩情(全班讀、教師范讀)
(二) 研讀詩歌,品味真情
以“歸”字為核心研讀全詩
1、 為何而歸?
性本愛丘山
守拙歸園田
2、 從何而歸?(塵網、樊籠)
3、 歸向何處?
詩人筆下的田園風光是怎樣的?
你最喜歡的詩句是什么?
發揮想象力,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人筆下的田園風光。
要求:要素齊全,想象合理,描繪生動
4、 歸去如何?
鑒賞“復得返自然”,體會重回大自然的'自在、自得、自樂之情。
(三)小結詩歌,回味歸情
四、 討論
我們如何看待陶淵明的歸隱?(自圓其說,言之成理即可)
五、 布置作業
從《歸園田居》五首和《歸去來兮辭》看陶淵明的精神世界。(不少于1000字)
六、 結語:構建自己的心靈家園
歸園田居反思9
這節課是對新教育實驗提出的有效課堂的一次嘗試和實踐。教學設計的理念是以課文《歸園田居》(其五)為依托,引入了《五柳先生傳》的片段和《飲酒》(其五)的賞析,使整節課形成一個由文到詩,到人,再回到詩的回環,使學生對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初步留下一個完整的印象,受到詩人的高潔品質和人格的感染,實現對教材的拔高處理,增加初中語文課堂的深度和廣度。
如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該采取哪些措施予以保證?這是我們在備課過程中著重考慮的問題。我們主要實施了以下舉措:
1、擷取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里的三句富有特色的話:“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來請學生們猜猜“此乃何許人也?”一方面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探究詩人形象的興趣,學生有濃厚興趣的課堂應該是有效課堂的前提。另一方面《五柳先生傳》里的'這三句話與執教的詩《歸園田居》(其五)對形成陶淵明這位詩人的立體形象有相互映襯的作用,即《五柳先生傳》片段引入是對執教文本的一點有益的補充。
2、三步讀詩法指導學生由淺到深、層層深入地朗讀詩歌,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讀詩、直接觸摸文本的平臺,用通過聲音演繹詩人的情感和自己的感受,而且一步一步指導提高。
歸園田居反思10
《歸園田居》是第二單元《詩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詩意相對前兩首較好理解,所以本詩設計為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以問題點撥的教學方式。這也是對單元整體教學中強化訓練這一環節的落實。
既然是教師以問題來點撥學生,那么這看似簡單的一兩個問題就成為了設計的關鍵。依據高考詩歌鑒賞類試題的命題特點,我設計了兩個問題: 1 著眼于詩歌內容:你認為這首詩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感情?結合詩句回答。此問重點落在要求學生闡述結論的依據上。有此帶出詩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和關鍵詞,近一步鞏固單元教學重點——通過抓直接抒情的關鍵詞句讀出古詩的情感。 2 著眼于詩歌的表現手法:你認為本詩在描寫景物時主要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以此帶出對“白描”這一重要的知識點的鞏固,并進一步體會古詩“寓情于景”的表現手法在陶詩中的運用。最后,我又設計了一道練習題:將陶淵明筆下優美的田園風光用現代散文的語言再現出來,意在提升學生對本詩精華部分的體悟,并訓練學生的'改寫能力。
這首詩這樣處理下來,教師覺得很輕松,學生也很有成就感,因為他們感覺到是自己通過思索和討論解讀出了一向較為畏懼的古詩,利用半節課的時間就完成了這首詩的學習。
這節課后,我又追加了一節課外詩歌鑒賞課,繼續給學生“練兵”的機會,提升他們對古詩的感受力,學生反應很積極。此次月考表明,學生已初步具備了解讀古詩的能力。
歸園田居反思11
【教學實例】
某次,與高二的學生一起學習陶淵明的詩歌《歸園田居》,在組織學生討論了這首詩的主題、意象、意境、情感和表現手法之后,我讓學生質疑。我的本意是想讓學生就這首詩的句子含義和其他內容提出疑難問題。但兩分鐘過去了,沒有一個學生發言,我以為學生可能都沒有什么疑難問題可提了。
正準備進入下個教學環節時,有個男生卻主動站了起來,說了這樣一句話:我不贊成陶淵明那種消極避世的思想和做法。這突如其來的一句話就像一石激起千層浪,話剛一說完,立刻引起全班同學的哄堂大笑和竊竊私議。而我聽后,卻是一陣驚喜:
一喜學生能主動發言并且提出如此大膽的觀點,表明這位學生對課文的學習有自己深刻的感悟,他不懼怕名人,敢于批評名人,這種思想和精神正是我們目前的教學所提倡的;
二喜這位學生提出的這個觀點很有深入探討的價值,超出了我課前的預設。在上課時,我原只打算指導學生正面理解這首詩的內容,正面評價陶淵明其人,并不想深入探討陶淵明的為人處世問題,但學生的發言突破了我的預設,我不得不順著學生的發言來展開課堂學習。于是我急問:為什么?這位學生回答說:因為他有做官的才能,卻辭官不做。
如果人人都像他那樣,那國家誰來管理?那不亂套了嗎?好,有見解。大家掌聲鼓勵!一陣熱烈的掌聲過后,我邊對這位學生的發言進行評價,邊抓住如何結合課文的學習來評價陶淵明這一歷史人物這個問題對全班學生進行引導:這個同學的觀點說得好,它涉及到如何評價陶淵明的為人處世態度的問題。這位同學不是只滿足于理解這首詩的字面意思,而是能夠透過詩歌的內容感受到詩人為人處世的態度,對這首詩的'閱讀有較深刻而獨到的見解,這就是閱讀理解深刻的表現。如何評價陶淵明的為人處世態度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大家對這個同學的說法有什么不同的意見,請結合詩人的時代背景和思想個性積極發言。
聽我這么一說,許多同學都積極主動地做了發言。有的同學說:我不贊成這位同學的觀點。做不做官是每個人的自由。我有才能,但我不一定要做官;我不愿做官,卻要強求我,那我一定不能盡心盡力做好官。我在其他崗位上好好工作,不也一樣是為國家、為老百姓做貢獻嗎?有的同學將詩人所處的社會背景和我們現時的社會背景進行比較,將陶淵明所處的時代和思想個性與李白、杜甫等詩人的時代和思想個性進行比較,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整堂課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生生互動的熱烈場面和深入探究的教學效果。
【評析】
新課標指出:教學課程資源不僅包括課堂教學資料和課外學習資料,而且還包括教師和學生這一活的教學資源。課堂教學資料和課外學習資料是固定的、非動態的,而教師和學生這一教學資源卻是不確定的、動態的。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一旦被激活,學生就會隨著教學內容的進展和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提出許許多多有價值的問題,有些問題的提出可能超出教師原先的教學設想。有時學生的一句不經意的話里,卻包含了豐富的、意想不到的對拓展教學內容、對啟發學生思維和教師的教學思路十分有利的教學資源。
能否靈活地抓住并利用這一動態的教學資源,服務于課堂教學,是檢驗一個教師的教學理念是否先進,衡量一個教師課堂駕駛能力和教學機智是否高明的標準。教學理念落后,駕馭能力差、教學機智不高的教師遇到學生提出的超出自己教學設計的問題時將會措手無策,對學生所提的問題或不予理采,或以一言半語來敷衍學生,甚至訓斥;而教學理念先進、教學機智高明的教師則是注重學生的獨特理解和感受,歡迎學生的異想天開或奇思異想,對學生的這種發言不但積極鼓勵,還善于利用這一資源。教師在備課時既要對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情有所預設,但又不囿于原有的教學設計,要善于根據課堂情況的變化有所變通,調整或改變原有的教學計劃,并因勢利導。
這對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都有著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在上述的教學課例中,學生的發言,確是出乎我的教學設計,我不得不調整和改變原有的教學設計,并恰當地運用了學生的這一教學資源,使這堂課的教學達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由此,我深深地感觸到,在閱讀教學中要確實注重學生的獨特理解和感受,這是開發和利用學生這一教學資源、激活課堂教學,開創課堂教學新局面的關鍵所在。學生中隱藏著無限的教學資源,只要善于開發和利用,經常創設一些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平等、寬松的學習氛圍和教學情境,不斷鼓勵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各抒已見,大膽表達自己的閱讀理解和感受,相互交流不同的見解,那就會產生許多生動活潑的教學場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這是我在嘗試新課標教學中的一份意外的驚喜。
歸園田居反思12
今天講了《歸園田居》借用了之前出去培訓時候的方法,讓學生們畫圖講解,7班效果可以,6班的圖稍微簡略了一些,主要原因如下:
1、課前自己準備不足。之前有點想讓學生畫圖,但是又覺得學生可能會不愿意在語文上花費這么多時間,所以也就不敢布置這樣的作業,想讓畫圖是中午的時候決定的。其實學生很喜歡這種創新的教學方式,還有這種跟正常授課無關的東西,他們都喜歡,下次更加大膽的嘗試。
2、具體操作出問題。主要是教室電腦上沒有QQ之類的軟件,學生的圖無法展示,所以我就在他們畫圖的時候趕緊嘗試,7班是登陸了QQ,6班是用上了希沃授課助手,這個過程還算順利,但是還是稍微耽誤了一下,下次要改進,希沃授課助手其實挺好用的,以后統一。
3、學生的'程度。因為7班時間相對充裕,所以小組討論時間比較多,畫的畫也還不錯,分享的也還行,但是6班畫畫時間有點短,所以畫的還不是很好。下次時間要再統籌一下。
4、分組效果更好。7班分組,有很強的集體感,6班以同桌兩人為單位,畫的并不是很好,其中一個女生很積極的想講,我一看畫的不好,所以就說不讓了,沒想到她好失望。每班的分享名額都是4、5個,這個還是不錯的,但全由他們報名這個不行,下次我要定一半人數,然后其他讓踴躍參加。從而保證課堂上每個人都顧及到了。不至于語文課上總是就那兩個人活躍。
5、學生講過如何自己過度到自己的課文上,需要自己琢磨。
但今天6班講完課文學生給我鼓掌,我就很開心了,這個鼓勵很暖,加油。
6、分享期間課堂紀律要控制好,學生的分享可能會很搞笑,但我拿出話筒,來統籌紀律,不然太吵了,下次要說清楚紀律再行事。
歸園田居反思13
《歸園田居(其一)》是高中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的詩歌,也是陶淵明關于歸隱田園生活五首詩歌的第一首,對了解陶淵明的思想和精神世界來說是很重要的篇目。高一的學生對于陶淵明已經很熟悉了,初中的時候學習過《桃花源記》、《飲酒(其五)》等等,所以對陶淵明的人生經歷、思想以及詩歌風格已有一定的了解。
我把這節課的學習目標主要設置為:多梯度誦讀詩歌、賞析景色描寫的詩句、感受陶淵明精神光輝這三個方面。整節課主要圍繞詩眼“歸”字展開,主要分為“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后如何”四個方面,其中“從何而歸”、“歸后如何”比較簡單,“為何而歸”中加入對陶淵明時隱時仕的探討,“歸向何處”中主要賞析田園風光的描繪。
在第一次備完課并且試講以后,組長王老師悉心為我指點,因為這一首詩歌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且容易理解,所以整堂課比較平,沒有突出重點。這節課的重點應放在田園風光的鑒賞上,在這部分最后可以讓學生用優美的語言描繪畫面或者加上方法指導。對于學生讀的.方面要充分,在聽示范讀的時候就可以布置任務讓學生劃分節奏、體會情感。最后一個問題我設置的是“如果你是陶淵明你會怎么做?他給了你什么啟示?”在王老師的指導下,現在教學提倡情景式教學,于是這個問題換成了“如果你是陶淵明,現在又有一個出仕機會,你還會再去做官嗎?”
經過磨課、修改過后,就到了公開課了,公開課上基本按照我設計的流程走,還算順暢,但是講完后我發現了自己存在許多問題。
第一,語言需要斟酌錘煉。語言所傳達出來的魅力對于一堂課來說尤為重要,特別是語文課。特別是對于本節課,一節詩歌鑒賞課而言,更是需要優美流暢、打動人心的語言。但是由于準備時間比較匆忙,語言顯得有些平淡和隨意,沒有展現出語文課的精彩之處,沒有很好地用語言感染學生。所以,語言還需要好好錘煉和打磨。
第二,重點把握不太準確。我把這節課的重點放在了景物描寫的特點上,并總結歸納了賞析景物描寫的角度。但是總結景物描寫角度放在這節課來講并不是很好,容易出現講不透的現象。這類方法總結其實放在散文中更佳,更容易讓學生一下子就理解掌握。其實學生初中就學習過陶淵明的詩歌,那本節課就要讓學生對陶淵明的認識進一步深化。這首詩其實很簡單,如果學生對陶淵明的思想及地位有深刻的了解,這首詩自然是不講自懂了。分析詩歌緊扣文本,《歸園田居(其一)》是陶淵明歸園系列的第一首,陶淵明此時究竟有沒有想明白?有沒有徹底放下?這個時候其實應該是還沒有的,只是后來田園的生活讓他越來越堅定了自己的選擇,最終徹底做到超脫。那學習這首詩,就可以和同系列的幾首進行對比閱讀,體會詩人在不同時期的不同思想感情。
第三,讀沒有體現梯度性。在誦讀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齊讀,讀完糾正字音。然后播放示范朗讀視頻,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受詩歌節奏和情感。最后再挑一個同學起來試著讀讀。被我選中的這位同學表現得很好,讀的感情很充沛。但是我想對于大多數同學來說,這幾遍誦讀并沒有呈現出階梯式上升的效果,沒有很好地體現梯度性。誦讀對于一首詩歌來說十分重要,要做到以讀代講,以讀代練。對于讓學生充分朗讀方面,還需要不斷地改進。
歸園田居反思14
課前,師傅陳老師和李老師都給我做了悉心的指導,從教案的設計到課堂教學如何展開,每一個細節該如何把握,時間方面應該如何安排,都給予了詳細的指導,在自己的具體的課堂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一、遺漏了詩歌藝術特色的分析環節。
詩歌藝術特色分析本應該是在探究詩歌意象環節之后緊接著進行的,但是由于我的疏忽直接進入了下一個鑒賞方法的環節。等到總結鑒賞方法的最后一個詩歌藝術特色時才想起來還沒有講這個,于是又匆匆返回去講解。導致整個課堂顯得有些脫節,很混亂。究其原因,緊張在所難免,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準備不夠充分。如果心中有底,胸有成竹,就不會發生這種現象。所以,課前還是要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次,我是真正體會到了“教師要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這句話的深刻含義。課后,徐斌老師跟我講,遺漏的環節索性就不要講,直接總結鑒賞方法,讓學生按照總結的三點去分析其他的詩歌,靈活處理課堂的`突發情況,這也是教學藝術的一種體現。徐老師的這個點評對我來說非常重要,能靈活處理課堂上的突發情況和自身的狀況,正是體現出一個老師的教學藝術之所在,在這一方面我應該努力學習,不斷提升。
二、課堂時間安排不合理。
本堂課的最后一個環節我設計的是“學以致用”,讓學生根據總結的鑒賞方法來鑒賞陶淵明的另外一首《歸園田居(其三)》。可是,在教學過程中,只是讓學生把這首詩讀了一遍就下課了,沒有達到訓練方法應用的目標。因為前面詩歌分析用的時間太長了,有一些不必要的環節繁榮拖沓,浪費了時間。比如,“知人論世”的環節讓學生直接填空就可以檢查預習情況,分析意象的時候也可以再緊湊簡略一些,這樣就可以在后面留3—5分鐘的時間完成課外閱讀鑒賞訓練。
以上是我在課堂上出現的問題,在詩歌鑒賞這類文章的教學法,我還存在著很大的欠缺。如何設計最優的教學方案,讓學生活動起來,真正的掌握這類文章。師傅為我寫的精彩的點評讓我感動,更是受之有愧,彭主任的精當專業的點評也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公開課上完,收獲是豐厚的,以后,我爭取把每堂課都當成公開課,虛心聽取各位專家教師的意見,不斷提升自己,爭取在課堂的內容和形式上都有更進一步的提高。
歸園田居反思15
本次課總的來說,預先設定的教學任務完成了,流程基本清晰,但是不足也是顯然易見的。現反思如下:
首先,在課堂節奏把握方面。本次上課有一個很大的弱點就是節奏把握得不夠好。前面朗讀范讀等耗時太多,導致后面的教學節奏過快,整堂課重點不夠突出。
其次,教學設計方面。《歸園田居》是一首非常典型的陶式田園詩,我將教學重點設置為:品味《歸園田居》的田園生活之美,通過品味田園之美讀懂作者對于官場的厭惡。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節奏把握不當,對于寫景詩句的鑒賞品讀只采取了教師一邊板書一邊引導分析的形式,沒有給學生自主發揮的空間。
在延伸拓展環節我讓學生將盧梭的《瓦爾登湖》節選部分與陶詩對讀,希望他們一邊讀一邊思考并討論再者在描寫景物方面的異同,然后引出白描和細描的區別,這一過程也是學生將自己在陶詩中學到的鑒賞景物描寫的方法用于實踐的過程。由于時間關系和班上學生的學情,我直接列出了白描和細描的概念,然后讓學生自己區別兩篇文章兩個是白描哪個是細描,這樣子同樣不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再次,在教學機智方面。在講述陶“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的.過程中,蔡詩詩同學認為“應束帶見之”只是一件小事,陶為此辭官似乎有點小題大作。當時我有點慌了神,告訴她是因為陶淵明這個人厭惡官場的繁文縟節,其實我對自己的這個說法都不太自信,回答她的聲音很小。好在學生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沒有繼續追問。課后有聽課的老教師指出了我的回答并不完整,陶的歸隱一方面是個性使然,另一方面還有社會的因素。我在處理這一突發事件上的失敗不僅僅是因為我經驗不足,更重要的是我的教學準備不夠充分。現在想來,我當時可以把這個問題提出來讓全班同學一起思考,并借題發揮,將此問題與《歸園田居》的主旨聯系起來。
最后,在個人基本功方面。有時教態不太端正,比如拿書的姿勢顯得隨便等;黃特認為我的范讀雖然有激情,但是語調把握不到位;楊光亮老師指出我的板書水平還需要提升。對于前輩們指出的這些缺點,我一定會加以改正。
感謝學校給我這次上公開課展示自我的機會,也感謝每一位不辭辛勞前來聽課并幫助我進步的老師!
【歸園田居反思】相關文章:
歸園田居反思02-09
《歸園田居》教學反思11-26
《歸園田居》反思[必備]07-04
歸園田居03-27
歸園田居反思(15篇)02-10
歸園田居反思15篇02-09
《歸園田居》反思精選15篇12-02
歸園田居陶淵明12-22
《歸園田居》說課稿12-13
《歸園田居》的賞析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