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作品讀后感(精選10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郭沫若作品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郭沫若作品讀后感 篇1
《銀杏》是郭沫若寫過的一篇文章,在我讀完這篇文章時,情不自禁的心里總覺得有種東西在升騰,雖然說不出來是因了什么,可又一字一句地映在腦子里,慢慢的有了些頓悟,而且越來越清晰。
作者文中雖然在描述銀杏,但卻是另有所指。難道他不是在借銀杏表述中華民族幾千年悠久的歷史文明?不是在表述中華民族所具有的民族精神嗎?端直、蓬勃、堅牢、莊重代表著他的氣質;媚嫵、青翠、瑩潔、精巧代表著他的魅力;滋養、燃料、云冠、華蓋則代表了他的美德。然而就是這樣的精神,人們漸漸淡忘了,他們吃著白果,卻想著洋槐和幽加里樹。難道不是指他們喝著黃河母親的乳汁,卻在依阿取容,做著媚外降敵的勾當。作者憂心忡忡,長此以往,中國會不會從地面上隱遁下去。因此作者包含深情、發自肺腑地呼喊:愛銀杏吧!愛我們的國家吧!不要讓我們中國幾千年所傳承下來的歷史文明和民族精神隱遁吧!
在當今的社會里,也存在這樣的蛀蟲、垃圾。有的披著奉公為民的外衣,拿著國家的俸祿,背地里卻做著貪腐斂財、出國享受,禍害百姓的伎倆;還有的冷漠麻木、自私自利,成了金錢的奴隸。一個人如果沒有了氣節,就會被別人看不起,就會變成社會的棄兒,同樣,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了民族精神,就會挨打,就要受氣,也必將退出這個強敵如林的世界大舞臺。所以,這篇文章也是告誡我們每一位的中國人,勿忘國恥,牢記使命,把我們中國的歷史文明傳承下去,把民族精神發揚下去,只有這樣,中國才能像一個巨人,永遠屹立與世界的東方。
在被郭沫若的深深的赤子之情感染的同時,我還感受著他不拘一格的語言魅力。如:端直、蔥蘢、媚嫵、依阿取容。這些都折射出作者獨具匠心,不取已成的個性與豐富的想象力。確實值得我們后人的借鑒。郭沫若的作品就是耐人尋味,不管是感情的體驗,心靈的洗禮,還是寫作技巧的純熟,語言的魅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郭沫若作品讀后感 篇2
《郭沫若散文》是一本不錯的書,我讀了之后對里邊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些小感觸,先來說說郭沫若,郭沫若是我們大家都很喜歡的一位作家,在學術上也很有貢獻。在圖書館看到這本,抓過來看看,感覺郭沫若比較關心下一代的成長,許多文章有寓言的感覺,非常適合青少年閱讀,此外雞、貓、花、樹經常是他的題材,我們寫不出周記之類的都可以用到。
《郭沫若散文》中的作品,回憶中的點滴,感覺《我的童年》《我是中國人》和《孤山的梅花》還是充滿了喜感的,可能不能這么說,就是充滿了生活氣息,里面還有其他很多其他的生活小事,說明了郭沫若是經常寫日記,喜歡思考生活的好孩子,其中《浪花十日》中關于為了女兒小章魚撒謊的故事,后面又反省了“不該,真是不該。”恩,果然是好孩子,時刻三省我身。關于屈原里面就只提到關于演出什么的,下雨啊,作詩啊,以及作品要反映時代精神,而歷史要還原,即“史學家是發掘歷史的精神,史劇家是發展歷史的精神。”從這一點來看,他倒是遵循了自己的想法。
郭沫若的作品還是很值得大家去讀一讀的。
郭沫若作品讀后感 篇3
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
顏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適宜。
白鶴太大而兼生硬,且不用說,即使像粉紅色的朱鷺或灰色的蒼鷺,也覺得大一些,而且太不尋常了。
然而白鷺卻因為它的常見,而被人忘卻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的腳,增一點兒則嫌長,減一點兒則嫌短,素一點兒則嫌白,深一點兒則嫌黑。
在清水田里,時常有一兩只白鷺站著釣魚,整個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圖畫。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專為白鷺而設計的。
晴天的早晨,每每看見白鷺孤獨地站在小樹的絕頂,看來像是不大安穩,而它卻很悠然,這是別的鳥少有的一種嗜好。人們說,它是在了望嗎?
黃昏的空中,偶爾可以見到白鷺在低低地飛,悠然地觀看這情景,可說是鄉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或許有人會感到美中不足——白鷺不會唱歌,但是白鷺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優美的歌嗎?
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味無窮的歌。
郭沫若作品讀后感 篇4
青春型”的詩人郭沫若以其生花妙筆在《石榴》一文中將尋常石榴盡態極妍地活畫在讀者面前。石榴那悅目怡情的活潑情態讓讀者不由得為之怦然心動,油然生出崇敬與向往。
作者飽含喜悅激情描繪出石榴的亮麗形態。你看,那奇崛的枝干,清新的葉片,陸離華貴的花瓣,經由梅柳的映襯、擬人化的描摹、形象化的比喻,石榴兀自搖曳出無限情致,萬千風度。不止于此,作者更滿情崇敬與贊美之情,由石榴紅瑪瑙的花瓶兒上插花的豐姿中,從石榴露出透明光嫩的皓齒的笑態中,敏銳而深情地透視出石榴活力四射、蓬勃向上的內在神韻,并以“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臟嗎?”“可是誰用紅瑪瑙琢成了那樣多的花瓶兒,而且還精巧地插上了花?”的奇妙比喻反問讀者,叩擊讀者心靈,鏗然撥響讀者的心弦,悠然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我本來就喜歡夏天”,“我更喜歡這夏天的心臟”,這既是作者的縱情謳歌,又何嘗不是讀者的心聲?有了前面對石榴細膩的繪形寫神墊底,朋友說起昆明石榴的外形特大、子粒特豐腴、酸甜美味兼備之時,作者聞而潛溢唾津,自在情理之中了。不要說作者,就是讀者讀到這里,恐怕也早已禁不住心旌搖動,神往之至了。
呵,奇崛清新的《石榴》,夏天的心臟的贊歌!
郭沫若作品讀后感 篇5
千百年來習慣欣賞中和之美的中國讀者,最初遭遇《天狗》,無不為其驚世駭俗的粗獷美、強悍美所震顫。然而一旦品出其獨特的況味與神韻,則無不留連忘返,連聲稱絕:這是一首獨步詩壇的奇詩!
詩作的主體意象"天狗",既是詩人自己的化身,又是五四時代個性意識覺醒了的一代知識者的象征。它以雄強勇武一往無前的氣概,發出了徹底破壞、毀滅一切和重新創建一切的戰斗吶喊。顯然,只有具有了真正的個性意識和自由意志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新文學革命的先驅者,才會擁有如此徹底的推翻舊社會建立新社會的革命思想,才會擁有如此浩蕩的英雄救世創世的磅礴恣肆的激情。詩人借助天狗這一意象,以雄偉激揚之勢和暴躁凌厲之氣,彰顯出解放了的人之情感凌駕一切、控制一切、指點一切的權利和力量,并能動地反映了自由自主自強自立的"真人"的本質,從而創構出一種嶄新的詩美傳達經驗。
《天狗》在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方面,也帶給讀者一種全新的審美感受。它是強烈的情感之錄音。為保證激情的暢抒,《天狗》不僅采用第一人稱"我"直抒胸臆,而且從頭到尾的二十九句詩行都以"我"字開頭,自始至終的單調句式反而增強了全詩一氣呵成的整體連鎖性,信口開河、不加打磨的粗厲語言反而凸現了詩的力度,拒絕包裝、徑直袒陳的赤裸情感反而更易于與讀者交流共鳴。
《天狗》是想象藝術的杰出范例。詩作的開頭以幻覺讓實我進入幻我,以飛落天外的奇特想象創造出一條神奇的天狗,將破壞舊世界創建新世界的理性意蘊寓托其中,使之獲得了具象化、形象化、生動化的表現。同時,詩人還巧妙地運用夸張、變形等手法,極力拓展想象的空間。經由這一連串的想象和夸張,詩人對自己個性的張揚可謂已達極至,詩情感染的魅力閃射出明亮無比的光彩,不僅為詩作提高了藝術品味,而且為現代人自由情緒的抒發插上了寬廣的翅膀。
郭沫若作品讀后感 篇6
在提倡文化解放人身自由的五四青年時代的文藝作品當中,《天狗》是最能夠代表這個時代的精神的作品。
《天狗》這首詩歌的想象奇異,手法突出,是一個具有強烈的叛逆精神和狂放自由的個性的形象。詩歌是夸張的手法表現了“天狗”氣吞山河,雄踞宇宙,頂天立地的大偉人的形象,以雄渾的力量來噴發出破舊迎新的澎湃精神。
詩歌的第一節寫的是“天狗”的氣勢以及氣魄。詩人借用古代天狗吞食日月的故事來膨脹偉大的自己,宣揚自己碩大無比的形象。既表達了“天狗”的磅礴氣勢,也表達了這個磅礴氣勢的無可匹敵的精神。第二節順應第一節的氣勢來寫“天狗”可以吸收天地精華來創造新宇宙以及新人生。第三節描寫天狗終于爆發自己的力量來進行重生。“天狗”是一種精神的自己以及力量的擴張。
新東方培訓機構提供中學各學科、英語托福、雅思、新概念英語、四六級、口譯培訓、法語培訓、德語培訓,日語培訓等等課程的學習。課程多,分類細,方便大家的選擇。滿足不同階段的學習需求。
郭沫若作品讀后感 篇7
《郭沫若散文》給了我很多的感觸,讓我們對詩,對詩人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詩不是做出來的,只是寫出來的。我想詩人的心境譬如一彎清澄的海水,沒有風的時候,便靜止著如象一張明鏡,宇宙萬匯的印象都活動著在里面。這風便是所謂直覺,靈感,這起了的波浪便是高漲的情調。這活動著的印象便是想象。這些東西,我想是詩的本體,只要把他寫了。出來的時候,他就體相兼備。大波大浪便成為雄渾的詩,便成為屈子的《離騷》,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李杜的歌行,但丁的《神曲》,彌爾頓的《樂園》,歌德的《浮士德》。小波小浪的漣漪便成為沖淡的詩,便成為周代的國風,王維的絕詩。日本古詩人西行上人與芭蕉翁的歌句,泰戈爾的《新月》。這種詩的波瀾,有他自然的周期,振幅,不容你寫詩的人一毫的造作,一剎那的猶豫,硬如歌德所說的連擺正紙位的時間也都不許你有。說到此處,我想詩這樣東西倒可以用個方式來表示他了:
詩=(直覺+情調+想象)+(適當的文字)。
照這樣看來,詩的內涵便生出人的問題與藝底問題來。Ihalt便是人的問題,Frm便是藝的`問題。歸根結底我還是佩服你教我兩句話。你教我:一方面多與自然和哲理接近,以養成完滿高尚的詩人人格:一方面多研究古昔天才詩中的自然音節,自然形式,以完滿詩的構造。我們心中不可無詩意詩境,卻不必定要做詩。
我想說,郭真天才也!
郭沫若作品讀后感 篇8
想起顧城那首著名的詩:“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我想擺脫過去的悲觀和失望,我不想再去關注丑惡,我們沒有理由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來增加自己的痛苦;所以我要歌頌一切美好的事物,做我們力所能及的工作,讓靈魂升華,讓心靈慰藉,讓生活幸福。我改變我的看法,正是有悟于郭沫若的《女神》。那時的社會應該更黑暗,可并不影響他樂觀向上、放聲高歌。
我就以我的這首歌,這篇特殊的“讀后感”,表達對郭沫若的感謝,表達我對生活的熱愛。
我更愿意風是溫暖的春風,吹響曲曲生命的贊歌;也許它是夏日的狂飆,我更愿意它帶來生命的甘霖;就算是吹黃秋葉的西風,我已隨風嗅到豐收的果香;就算是凌冽咆哮的北風吧,我開始了編織雪天的童話……
我更愿意花是絢爛的夏花,盡情綻放生命的蓬勃;我更愿意月是如水的明月,定能洗去思想者的寂寞;我更愿意雪是純潔的天使,向人類傳播品格的高蹈……
我要歌唱大海的深邃歌唱藍天的廣闊,我要歌唱草原的寬廣歌唱高山的巍峨,我要歌唱友情的真摯歌唱愛情的純潔,我要歌唱生命的意義歌唱幸福的生活,我要歌唱正義我們不要邪惡,我要歌唱勞動我們不要懶惰……即便人生有痛苦也要痛并快樂著,即便人間有黑暗也要歌唱新年的朝陽正在噴薄!
郭沫若作品讀后感 篇9
今天我讀完了郭沫若的《女神》,也想起了早些時候,我到郭沫若故居的情景,樂山沙灣古鎮沉浸在一片寥峭寒雨之中,我對郭沫若仿佛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認識,對他的作品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遙想當年領軍創造社的輝煌,《女神》《星空》的燦爛,《屈原》與《棠棣之花》的朗聲高調如今全部成為了《天上的街市》里《沙上腳印》,最終淹沒在《黃海中的哀歌》,一切的一切都為商業社會的《天狗》所吞噬,在《輟了課的第一點鐘里》的那一刻,怕死的,飽受屈辱的詩人《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死》,《死的誘惑》啊,《火葬場》!在這《洪水時代》,《太陽沒了》,只剩下《月下的司芬克司》,在《黑的文字窟中》到處都是《如火如荼的恐怖》,《金錢的魔力》控制了整個世界,《朋友們愴聚在囚牢里》,《血的幻影》《歌笑在富兒們的園里》。
當下,我為一個篤信文學的迷茫人,獨自徘徊在沫若故居后花園里,在灰蒙蒙天空之下,望不見遠處的美人山,僅有冬樹的寂寞,屋檐水的滴落,沫若兒時讀書的綏山山館毫無聲息地舊,好衰時喲。
魯、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這位在舊版《現代中國文學》上聲名赫赫的中國現代文人,此時此地,在自己的故鄉連同自己的故居,都成了歷史的一顆琥珀,一顆栩栩如生而被塵封遺忘的文物。
當我跨出沫若故居門檻后,驀然回顧,驚訝這故居竟然為這樂山沙灣古鎮最后的瓦房民居了,那個舊時代最后的殘夢了。
遠山無影,寒氣籠罩著沫若故居老屋,真個冷冷清清凄凄慘慘切切,叫人也無從尋尋覓覓了。
多讀讀這些文人的作品,多走走這些文人走過的地方,感受一個文學的世界。感謝郭沫若讓我對文學燃氣熱血。
郭沫若作品讀后感 篇10
女神是喚醒我們愛國的希望,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需要激起這個愛國的決心,激起全民的真正的赤子真心。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本詩集,更是中國新詩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它凝聚著獨特的主題和風格,彰顯了五四時期的“愛國激情”,而郭沫若更是新民主主義文化運動的主將。
在詩集中,作者將想象與現實結合,通過神話故事,或是現實生活中普通的事物來表現破舊立新,用于革命的大膽叛逆精神。詩人作為舊時代的叛逆子,他站在新時代的頂峰,將無比強烈的情懷和恢弘的氣概注入了這本詩集,注入了這個時代。他將無限的豪情播撒,將處于迷茫的青年拉入了正途。在“爐中煤”中,作者將自己自喻為爐中焦黑的煤塊,而更表現自己胸中的一腔熱火。他將祖國喻為年輕的女郎,充滿了激情和活力,而表達在新的時代中,我們將埋葬過去,開拓未來。而在“鳳凰涅槃”中,作者將神話再現,用鳳凰的再生來預示舊中國將在烈火中重生,將會抵御社會的黑暗,將會把所有邪惡和腐敗的勢力殲滅。而更表現了詩人對光明,新鮮,美麗,芬芳,生動,自由,悠久,凈朗的民族新生的向往,而渲染出大和諧,大歡樂的喜慶景觀。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郭沫若沒有隨波逐流,而是將自己的滿腔愛國情懷化為遒勁有力的文字,來喚醒沉睡的民族。他的文字集中地體現了“五四”時期激昂奮進,毀舊促新的時代氣息,而他更是被譽為“給新詩安上翅膀的第一人”。
他運用了諸多的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將絕對自由安插在文字中,凸顯了新時代所需要的真正的氣息,引領了一代傳奇。
【郭沫若作品讀后感】相關文章:
郭沫若詩歌作品《心燈》賞析09-13
郭沫若詩歌作品《晨安》賞析03-07
《郭沫若散文》的讀后感12-24
郭沫若散文讀后感10-27
《郭沫若年譜長編》讀后感08-13
郭沫若名言09-25
郭沫若的經典名句12-26
郭沫若經典名句12-26
郭沫若語錄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