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詩兩首》最新教學設計
一、領悟詩情,理解詩意。
二、學習理解聯想和想像在詩中的作用。
三、學習理解詩歌的節奏和押韻常識。
四、培養學生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激發學生詩情,鼓勵學生寫詩。
第一課時
天上的街市
一、閱讀并整體把握理解詩歌。
二、進一步討論理解詩情、詩意,討論中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三、學習理解聯想和想像及其在詩中的作用。
四、學習理解重點詞語在詩中的表達作用。
五、學習把握本詩的韻律和節奏。
六、訓練學生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激發學生詩情,鼓勵學生寫詩。
一、開門見山,直接引入課題。板書“天上的街市”。
問:天上有街市嗎?那就讓我們來看看作者在詩中寫了些什么,是怎么回事。
二、聽課文朗讀錄音,然后再讓學生齊讀一遍。
三、整體把握,提問討論。
1.作者寫的天上的街市美不美?美在哪兒?
(讓學生發言討論,初步理解詩中描寫的街市美在什么地方。
可概括為: 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2.民間傳說的牛郎織女的故事與詩中一樣嗎?
(讓學生發言談牛郎織女的故事的主要情節,突出悲劇的結局。)
3.作者為什么把天上寫得這么美?為什么要把民間的悲劇故事改成詩中的那么美好、自由、幸福?作者為什么要寫“天上的街市”?
(意在引導學生追問詩人的內心世界,引出對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介紹。即理解詩歌一定要了解詩人的思想和寫作的背景。)
四、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1.郭沫若,四川樂山人。著名詩人、作家、學者。(讓學生看注釋,掌握要點。)他的詩歌的代表作是詩集《女神》和《星空》。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詩集,寫于1919年至1920年,詩集中充滿了“五四”時期的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時代精神,充滿了愛國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激情。
《星空》寫于1921年至1922年,當時是五四運動后,詩人最苦悶的時期。當時詩人正在日本留學,其間兩度回國。面對當時中國的現實,詩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現實,向往光明的未來。但五四時期那種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熱情已經消退,在《星空》中詩人流露出較濃的失望和悲愁情緒,但也表現了要求奮飛、新生和自由的愿望。本課兩首詩都是選自《星空》。
2.《天上的街市》寫于1921年10月24日,當時中國雖然已經受過“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的戰斗洗禮,但仍處于軍閥混戰、列強掠奪、民不聊生的黑暗之中。郭沫若在其著名詩篇《鳳凰涅槃》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展示已準備好的字幅)
鳳凰鳥活不下去了,不得不架上香木,把自己活活燒死,臨死之前,鳳凰鳥唱著歌,詛咒這個黑暗的世界:
“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鐵! 你膿血污穢著的`屠場呀!
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 你悲哀充塞著的囚牢呀!
茫茫的宇宙,腥穢如血! 你群鬼叫號著的墳墓呀!
………… 你群魔跳梁著的地獄呀!
昂頭我問天, 你到底為什么存在?
天徒矜高,莫有點兒知識。 我們飛向西方,
低頭我問地, 西方同是一座屠場。
地已死了,莫有點兒呼吸。 我們飛向東方,
伸頭我問海,海正揚聲而嗚咽。 東方同是一座囚牢!
………… 我們飛向南方,
啊啊! 南方同是一座墳墓!
生在這樣個陰穢的世界當中, 我們飛向北方,
便是把金剛石的寶刀也會生銹! 北方同是一座地獄!
宇宙呀,宇宙, 我們生在這樣個世界當中
我要努力地把你詛咒: 只好學著海洋哀哭!”
這就是當時的社會,當時的人世。(板書:屠場、囚牢、墳墓、地獄)
詩人面對當時中國的現實,感到失望和痛苦,他恨黑暗的現實,向往光明的未來。他有自己美麗的幻想和希望,《天上的街市》就表現了這種幻想和希望。
現在再請大家回答:作者為什么要寫這首詩?為什么把天上的街市寫得這么美?為什么要把牛郎織女的生活寫得那么美好、自由幸福?
(學生回答應當沒有困難了。可板書:抒寫心中的理想和追求。)
五、理清寫作思路,理解聯想與想像的作用。
1.現在具體看看作者在詩中寫了些什么?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老師引導學生逐段地歸納所寫的內容,在歸納時可讓學生討論作者是怎樣逐步從地上寫到天上,從物寫到人的,突出其中的聯想過程和情感的發展。對詩中的詞語也適當地引導學生加以理解。
板書:街燈──明星──街市──物品──珍奇 美麗、繁華
天河──牛郎織女──來往──閑游 自由、幸福 )
2.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和區分聯想和想像。
①作者從地上寫到天上主要用了什么方法呢?──聯想和想像。
②老師略作介紹:所謂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維方式和心理過程。客觀事物總是相互聯系的。在空間或時間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聯想,有相似特點的事物形成類似聯想,有對立關系的事物形成對比聯想,有因果關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聯想等等。所謂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形象的過程。也就是創造性的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結合具體例句進行說明。如從明星想到街燈,從街燈想到街市,這些是聯想;可想出天上有街市,那就是一種創造,就是想像。)
六、請學生再齊讀一遍課文,著重體會哪些詞語用得好,哪些句子特別美。(以引導學生討論的方法為主,以下要點供老師在學生不能回答時啟發用)
1.第一節的“閃”“點”,寫出了明星和街燈各自的特點。
前兩句的比喻,本體是“街燈”,喻體是“明星”;后兩句比喻的本體是“明星”喻體是“街燈”。這是一種回環往復的比喻,讀起來特別的美,而內容上又從地上聯想到了天上。這兩個比喻構成了從地上寫到天上的橋梁或天梯,寫得天衣無縫,不露痕跡,非常自然。
2.后面三節,用了四個“定然”,一個“定”,表達了十分肯定的語氣。明明是想像的,卻說“定然”,表達了強烈的主觀情緒,表現了作者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和追求。
3.“來往”一詞是因相隔天河兩岸而言,“閑游”是對他們已然團聚,正在享受歡聚的快樂而言,二詞的位置和配搭很準確,斷不可互換。
4.“朵”,用來作流星的量詞,而不用“顆”,寫出了流星的美,就像花兒一樣。與牛郎織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七、學習把握本詩的節奏和韻腳。
1.前段時間,有同學在作業中問我,寫詩一定要押韻嗎?應怎樣押韻呢?
現在就請大家來讀一讀這首新詩,看看他是否押韻,是怎么押韻的?(由學生發言歸納出)
韻腳:第一節“星”──“燈” 第二節“市”──“奇”
第三節“廣”──“往” 第四節“游”──“走”
本詩的韻腳都在每節的二、四句的末尾,各小節所押的韻不一樣。第一節是ing與eng韻母相近,第二節是i韻母相同,第三節是uang韻母相同,第四節是ou韻母相同。
其實,新詩押韻沒有嚴格的規定,只要讀來有韻律感,流暢、順口就行。新詩也有很多不押韻的,不過押韻的讀來,比不押韻的總要優美上口些。
2.新詩一般還具有一定的節奏,就像唱歌有節奏一樣。節奏感可以增加詩的美感,讀出詩的節奏,可以增強對詩的理解和領悟。(可先請一個學生來讀,要求分辯出節奏來,然后進行糾正。老師可就一些兩可的情況略作說明。)
八、同學們正在如花的年紀,,正是詩樣的年華,充滿了幻想和想像,正是有詩情,好寫詩的歲月,大家要多讀詩,學寫詩。
今天的作業就是請大家大膽地運用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方法,運用聯想想像等手段,每人寫一首詩。可以寫宇宙星空、太陽月亮、也可以寫清晨黃昏、課內課外,可以寫春花秋草、暴雨狂風,也可以寫人與人的對話、心靈的獨白……。最好是有感而發。寫得好的我們可以收集起來辦個詩刊。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人間:屠場、囚牢、墳墓、地獄 天上: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思路和內容:街燈──明星──街市──物品──珍奇 美麗、繁華
天河──牛郎織女──來往──閑游 自由、幸福
聯想:從一物想到另一物 想像:創造性地想出新的事物或形象
詞語:閃、點 定然 定 來往 閑游 朵
韻腳:第一節“星”──“燈” 第二節“市”──“奇”
第三節“廣”──“往” 第四節“游”──“走”
第二課時
靜夜
一、整體把握詩情,理解詩意。
二、學習理解詩中的景物描寫(實寫)與聯想想像(虛寫)的關系。
三、重點討論最后兩句詩的含義。
四、做聯想和改寫練習。
一、導語:
《天上的街市》寫的是美麗的夜景引發了作者無盡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麗幸福自由的生活圖景,抒發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們來學習郭沫若寫的另外一首詩《靜夜》,也是寫于1921年,在日本留學時的一個夜晚,面對朦朧的月色,引發了詩人的聯想和想像,抒發了詩人無盡的情懷。
二、范讀、學生齊讀。
三、引導學生具體分析理解詩意。
1.第一節寫的是哪些景物?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2. 這些景物構成了一幅什么樣的景象?
(月光朦朧,籠罩著松林大地,團團的白云遮掩著月亮和星星。給人的感覺是──朦朧、恬靜的美)
3.第二節寫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霧──鮫人──流珠)
4.第二節的“天河何處”起什么作用?與第一節有關聯嗎?
(承上啟下,引發聯想。因月、星自然聯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團團”而不見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處”的發問。上下過渡非常自然,聯系也非常緊密。)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處”的問題嗎?
(回答了,“遠遠的海霧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遠遠的、海霧模糊的地方”。這說明了“天河何處”是個設問句。)
6.作者為什么著一“海”字?用得好嗎?
(用得好。因白云茫茫如海,即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朧不清,如霧一般,故為海霧。詩人再由“海”產生了聯想,引出海中的神話故事。)
7.看注釋,理解最后兩句。先由學生講,然后老師進一步補充。
(補充:鮫人,亦作“蛟人”。神話傳說中的美人魚。張華的《博物志》中還說:“鮫人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綃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與主人。” 傳說中鮫人所織的綃叫“鮫綃”。《述異志》:“南海出鮫綃紗,泉室(指鮫人)潛織,一名龍紗, 其價百余金,以為服,入水不濡。” )
8.“鮫人在岸”,岸在何處?
(在南海岸邊,此在“海霧模糊”之海岸,即在天上。天上有海,岸邊有鮫人。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在天河岸邊。)
9.為什么寫“對月流珠”呢?是表達了一種什么感情呢?
(這個神話傳說中,最美的、最神奇的就是眼能泣珠,故作者既想像出鮫人,自然就會聯想到她的神奇本領。可這到底表達一種什么感情呢?在學生討論基礎上歸納。)
(這首小詩,寫于詩人留學日本期間,聯系當時的背景,和詩人的處境,我們可以感受到,當時,作者既有對現實的失望,也有對祖國、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在這月華滿天的時刻,詩人雖然寫的是鮫人在對月流珠,其實是詩人自己在對月流淚。詩人此時的哀傷、無奈、惆悵,化作了粒粒淚珠,以此來抒發自己的悲傷、思念之情。作者寫鮫人,目的是寫自己的情感,但通過這樣的聯想和想像,既含蓄,又有優美。
可概括為:一個凄美的故事,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的失望,對祖國、家鄉、親人的思戀之情。)
四、讓學生再齊讀此詩,體會作者抒發的情感。
五、郭沫若這兩首詩,都發揮了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寫眼前景的一般是實寫,寫不在眼前的想像的一般叫虛寫。請大家分別找出兩首詩中的實寫和虛寫。
(《天上的街市》中第一節是實寫,第二、三、四節是虛寫;《靜夜》中第一節是實寫,第二節是虛寫。)
六、任何兩個詞語都可以經過四五個遞進的聯想,建立起聯系。如“木質”和“皮球”是兩個意義相距很遠的詞語,但我們可以通過四步中間的聯想,就可以從“木質”聯想到“皮球”:
木質──樹林,樹林──田野,田野──足球場,足球場──皮球。
你也來試一試,完成“天空”和“茶”,“鋼筆”和“月亮”的聯想。也可任意選兩個詞作聯想的練習。
七、請看課文后邊的練習第三題,先讓學生讀《夕暮》,對詩意略作討論后,再把原詩改寫為一段散文。如果有時間,可以課內完成,并作課內交流,如果時間不夠,就留到課外去完成。
補充:
《夕暮》是一首寫景短詩,詩人廢名在20世紀40年代說過:“像郭沫若的《夕暮》,是新詩的杰作,如果中國的新詩中準我選一首,我只好選它。”這個評價有些夸張,但也可見這首小詩的魅力。
詩中用比喻的手法,編織了個童話故事般的情景,表現了詩人豐富的想像和善良美好的童心。
八、根據學生前一節課的要求和學生寫作的情況,繼續鼓勵學生寫詩,為下一節的練習課做好準備。
《靜夜》
郭沫若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朦朧、恬靜的美
天河──海霧──鮫人──流珠 一個凄美的故事,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的失望,對祖國、家鄉、親人的思戀之情。
“木質”和“皮球”:
木質──樹林,樹林──田野,田野──足球場,足球場──皮球
第三課時
內容:寫作講評和練習課
主要做法:將學生的詩歌作品和改寫收起來,選擇其中較好的進行講評,針對比較集中的問題作一些講解。然后要求學生課內背誦和默寫這課的兩首詩。
【《郭沫若詩兩首》最新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 郭沫若詩兩首》教學設計10-31
《郭沫若詩兩首》優秀教學設計11-18
《郭沫若詩兩首》精品教學設計11-16
郭沫若詩兩首優秀教學設計11-11
《郭沫若詩兩首》教學設計范文11-10
《郭沫若詩兩首》的教學設計11-10
《郭沫若詩兩首》教學設計模板11-10
郭沫若詩兩首《靜夜》教學設計02-18
《郭沫若詩兩首》教學設計(9篇)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