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思古詩的原文及賞析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古詩的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你知道什么樣的古詩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靜夜思古詩的原文及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靜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注釋
舉:抬。
夜思:一作“靜夜思”。郭茂倩把它編入《樂府詩集·新樂府辭》,并說:“新樂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辭實樂府,而未嘗被于聲,故曰新樂府也。”
明月光:明亮月光。
舉頭:抬頭。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晉《清商曲辭·子夜四時歌·秋歌》:“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低頭:形容沉思神態。思:思念。
譯文
皎潔月光灑到床前,迷離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頭觀看明月呵明月,低頭鄉思連翩呵連翩。
賞析
這是寫遠客思鄉之情詩,詩以明白如話語言雕琢出明靜醉人秋夜意境。它不追求想象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筆觸,抒寫了豐富深曲內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無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李白這首思鄉之作,被稱為“千古思鄉第一詩”,感動了古今無數他鄉流落之人。
詩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謂平實樸素之極,以此清靜之景來襯出作者寂寞孤單。這首詩在寫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畫和行動舉止描寫相結合,第二句中,一個“疑”字點出作者內心深處迷離之因。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產生錯覺。這是作者極寫思鄉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離。后兩句作者從沉思中轉而清醒過來,便是一“舉頭”,再一“低頭”。為何要“舉頭”?因為作者后來既然已醒悟到地上應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產生了無窮遐想,這就是“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類古人有關月光傳情詩句所表述思親之情。他感到光看地上月光還不足以寄托自己情思,因而便“舉頭”仰望,這樣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從這明月里尋找家人從遠方寄送來美好祝愿。仰望既久,思念愈深,作者便又轉而“低頭”了。為何還要“低頭”呢?這是因為雖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舊不能從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無奈之中,只得低頭沉思不語了。以無情言情則情出,從無意寫有意則意真。于是,作者將對故鄉思念,化為寄情明月之舉,頭上明月,心中故鄉,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拓展:李白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先世隋時因罪流徙中亞,他出生在安西都護府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境內),五歲時隨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他在少年時期即“觀百家”,作詩賦,學劍術,好游俠。25歲時,抱著“四方之志”,出川東游,“南窮蒼梧,東涉溟海”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天寶初年曾進住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就遭貶去職。
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六十二歲病死在當涂縣令李陽冰家。李白幼時,他的父親對他進行過傳統教育,青年時接觸過道士和縱橫家,也受過儒家的影響,思想比較復雜,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他性格豪邁,渴望建功立業,但對當時的黑暗社會現實極為不滿,他熱愛祖國山川,同情下層人民,蔑視權貴,但也有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思想。他的詩現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樂府詩約占四分之一,其代表作為《蜀道難》、《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義詩歌的最高成就。
李白也是五七言絕句的圣手。五絕含蓄、深遠,只有王維可以相比;七絕則韻味醇美,音節和諧流暢,感情真率,語言生動,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標舉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標準,和王昌齡的七絕,被評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
【靜夜思古詩的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李白靜夜思原文及賞析11-23
李白靜夜思古詩原文及賞析10-10
靜夜思的古詩12-05
靜夜思原文翻譯以及賞析 李白10-08
《靜夜思》古詩詳解03-22
古詩李白靜夜思12-05
靜夜思拼音古詩12-05
古詩《靜夜思》的教案12-20
古詩鑒賞:靜夜思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