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山亭夏日古詩賞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山亭夏日古詩賞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山亭夏日
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精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1)這是一首寫景詩,詩歌通過哪些事物來表現山亭夏日的景色?
(2)有人說,“樓臺倒影入池塘”的“入”字用得極好,請結合全詩進行分析。
(3)這首詩寫夏日風光,用近似繪畫的手法,描繪了 等景物,構成了一幅色彩鮮麗、情調清和的圖畫,表現了詩人 的生活狀態。
參考答案
(1)綠樹陰濃,樓臺倒影,池塘水波,滿架薔薇。
(2)夏日午時,晴空驕陽,耀眼明亮,池水清澈見底,映在塘中的樓臺倒影,當屬十分清晰。這個“入”字化靜為動,正好寫出了此時樓臺倒映池中的真實情景。(意對即可)
(3)綠樹濃陰、樓臺倒影、池塘水波、滿架薔薇 (2分)悠閑自在(2分)
二:
(1)“樓臺倒影入池塘”的“入”字用得極好,你能說出好在哪里嗎?(5分)
(2)“水精簾動微風起”,明明是微風先吹起,作者為什么先說“水精簾動”?(6分)
【參考答案】
(1)“入”是映入之意,夏日午時,晴空驕陽,一片寂靜,池水清澈見底,映在池塘中的樓臺的影子十分清晰,這個“入”字就寫出了此時樓臺倒影的真實情景。
(2)烈日照耀之下的池水晶瑩剔透,微風吹來,水光瀲滟,碧波粼粼。觀賞景致的詩人先看到池水波動,然后才感覺到起了微風。
參考譯文
盛夏時節,綠樹蔥郁,樹陰下顯得格外清涼,白晝比其它季節要長,清澈的池塘中映射出樓臺的倒影。微風拂過, 水晶一樣的簾子輕輕晃動。薔薇花開滿了薔薇架,滿院都可聞到它那沁人心脾的香味。
賞析:
《山亭夏日》是唐末將領高駢的詩作。此詩寫在山間幽靜的庭院里,入眼都是綠樹濃陰,樓臺在水池中留下倒影,微風拂過,水晶一樣的簾子輕輕晃動,薔薇的香氣也在隨之蕩漾開來,充盈在庭院的每一個角落。詩人捕捉了微風之后的簾動、花香這些不易覺察的細節,傳神地描繪了夏日山亭的悠閑與寧靜,表達了作者對夏日鄉村風景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這是一首描寫夏日風光的七言絕句,寫出了山亭夏日的悠閑之感。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細玩味“陰濃”二字,不獨狀樹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時正是夏日午時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樹陰”才能“濃”。這“濃”,除有樹陰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淺之“深”意在內,即樹陰密而且深。《紅樓夢》里描寫大觀園夏日中午景象,謂“烈日當空,樹陰匝地”,即此意。因此,“夏日長”是和“綠樹陰濃”含蓄地聯在一起的,并非泛泛之筆。
第二句“樓臺倒影入池塘”寫詩人看到池塘內的樓臺倒影。“入”字用得極好:夏日午時,晴空驕陽,一片寂靜,池水清澈見底,映在塘中的樓臺倒影,當屬十分清晰。這個“入”字就正好寫出了此時樓臺倒影的真實情景。
第三句“水晶簾動微風起”是詩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兩層意思來說。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瑩透澈;微風吹來,水光瀲滟,碧波粼粼。詩人用“水晶簾動”來比喻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個水面猶如一掛水晶做成的簾子,被風吹得泛起微波,在蕩漾著的水波下則是隨之晃動的樓臺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觀賞景致的詩人先看見的是池水波動,然后才感覺到起風了。夏日的微風是不會讓人一下子感覺出來的,此時看到水波才會覺著,所以說“水晶簾動微風起”。如果先寫“微風起”,而后再寫“水晶簾動”,那就味同嚼蠟了。
正當詩人陶醉于這夏日美景的時候,忽然看到了薔薇,十分漂亮,詩人精神為之一振。詩的最后一句“滿架薔薇一院香”,又為那幽靜的景致,增添了鮮艷的色彩,充滿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詩洋溢著夏日特有的生氣。
此詩寫夏日風光,用近似繪畫的手法:綠樹陰濃,樓臺倒影,池塘水波,滿架薔薇,構成了一幅色彩鮮麗、情調清和的圖畫。這一切都是由詩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繪下來的。山亭和詩人雖然沒有在詩中出現,然而當人在欣賞這首詩時,卻仿佛看到了那個山亭和那位悠閑自在的詩人。
擴展:
《山亭夏日》是唐末將領高駢的詩作。此詩寫山亭夏日風光,用近似繪畫的手法,描繪了綠樹陰濃,樓臺倒影,池塘水波,滿架薔薇,構成了一幅色彩鮮麗、情調清和的圖畫。全詩以寫景見長,筆法多變。詩人捕捉了微風之后的簾動、花香這些不易覺察的細節,傳神地描繪了夏日山亭的悠閑與寧靜,表達了作者對夏日鄉村風景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創作背景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難以確證。詩題中的山亭,是山中別墅的一個亭子。詩人當時正在山亭上乘涼,見到山亭夏日的景致,有感而作此詩。
作者簡介
高駢,字千里。幽州(今北京市)人。祖籍渤海蓚縣(今河北省景縣),先世為山東名門“渤海高氏”。唐朝后期名將、詩人,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孫。
高駢出生于禁軍世家,歷任右神策軍都虞候、秦州刺史、安南都護等職。咸通七年(866年),高駢從南詔手中收復安南全境,并出任首任靜海軍節度使,任內修筑大羅城,奠定了現代越南首都河內的基礎。[后歷任天平、西川、荊南、鎮海、淮南等五鎮節度使,期間擊退南詔對西川的入侵,并多次重創黃巢起義軍,被唐僖宗加授諸道行營兵馬都統兼江淮鹽鐵轉運使。后因大將張璘陣亡而不敢出戰,擁兵自保,導致黃巢順利渡江、兩京失守,朝廷削其兵權和財權,僅加“侍中”虛銜和渤海郡王爵號。晚年嗜好裝神弄鬼,重用術士呂用之、張守一等,致使上下離心,終于在光啟三年(887年)為部將畢師鐸所囚殺。《新唐書》將其列入《叛臣列傳》。
高駢身為武臣而好文學,被稱為“落雕侍御”。其詩作“雅有奇藻”。[《全唐詩》編有其詩一卷。
人物生平
起家禁旅
高駢為唐憲宗時期名將高崇文之孫。祖籍渤海蓚縣(今河北省景縣),先世乃山東(太行山以東)漢族名門渤海高氏。他的家族世代為禁軍將領,父親高承明也官至神策軍虞候。
高駢早年入右神策軍,與同僚周寶過從甚密,待以兄長之禮。他年少時為人嚴謹,研習兵書;又喜好文學,常與士人交往,談論治道之理,為神策軍宦官所器重,后累官為右神策軍都虞候。
西討南征
唐宣宗大中初年,西北黨項族叛亂,高駢率領一萬禁軍戍守長武城(今陜西長武),在朱叔明麾下任靈州大都督府左司馬。當時,諸將均未有功,惟獨高駢多次發動奇襲,殺獲甚多。宣宗十分贊賞他,提拔為右神策軍兵馬使。
唐懿宗咸通初年,吐蕃犯邊,懿宗命高駢鎮守秦州,即委任他為秦州刺史兼防御使。高駢誘降吐蕃將領尚延心及渾末部一萬多帳落,收復了河州、渭州,隨后又出兵平定了鳳林關。
高駢鎮守安南時所筑“天威徑”遺址當時,安南都護李琢為人貪殘,斂賦于民,各族人民不堪忍受,于是聯結南詔,合勢侵略安南,占領交州(治今越南河內)。唐廷被迫遷交州于海門鎮(今中國廣西合浦,一說越南海防),并屢次派兵征討,均不能收復安南。咸通五年(864年)七月,經宰相夏侯孜推薦,懿宗任命高駢為安南都護、經略招討使,主持收復安南事宜。高駢抵擋前線后,集結嶺南五管(指廣、桂、容、邕、安南五府)兵力,一面招撫少數民族,誅殺叛軍首領,“一戰而蠻卒遁去”,至咸通七年(866年),收復安南都護府轄地。唐廷加其官檢校刑部尚書,以都護府為靜海軍,授高駢為節度使。在征戰期間,高駢考慮交州至廣州間的水路多有巨石阻擋,航運往來不便,于是招募工人役夫,整治江道,溝通交、廣間的物資運輸。自此之后,“舟楫無滯,安南儲備不乏,至今賴之”。
咸通九年(868年)八月,懿宗命令高駢入朝為右金吾衛大將軍,高駢舉薦從孫高潯代他鎮守安南。在中央任職半年后,高駢被調任為檢校工部尚書、鄆州刺史、天平軍(今山東東平北)節度觀察等使(即天平軍節度使)。在天平軍任上,頗有治績,官民稱頌。
鎮守蜀中
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唐懿宗駕崩,唐僖宗即位。九月,僖宗加授包括高駢在內的重要藩鎮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使其成為使相。
乾符元年(874年),南詔進攻巂州,大舉進犯西川,百姓都逃入成都躲避。僖宗于是在乾符二年(875年)授高駢為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觀察等使(劍南西川節度使),自天平移鎮西川。高駢行至劍州(今四川劍閣),顧慮到數十萬百姓聚集成都,容易滋生疾疫,于是不顧屬下反對,派使者大開成都諸門,放百姓出城復業,士卒也下城解甲,軍民大悅。當時南詔正在圍攻雅州(今四川雅安),聽說高駢赴任,遣使求和,解去雅州之圍。高駢至成都次日,命步騎五千人追擊南詔軍,在大渡河大破南詔,擒殺其酋長數十人。
戰后,高駢因功進官檢校司徒。他在任上刑罰嚴酷,濫殺無辜,并壓制蜀地悍兵“突將”,剝奪他們的職名、稟給,導致乾符二年(875年)四月突將嘩變,高駢帶來的天平軍不能鎮壓,高駢乃佯裝招撫,到六月就趁虛將數千“突將”及其家屬屠殺殆盡。另一方面,他筑成都府羅城(大玄城),加強防御。為防止南詔再度入侵,高駢還在南詔入蜀的要道增修關隘城寨,各派數千兵力守衛,如:邛崍關(今四川漢源北)、大渡河、戎州馬湖鎮(今四川宜賓東)平夷軍、沐源川(今四川沐川)諸城柵。此后,南詔同意和好,不敢再犯。幾年內蜀地較為安定。
大破黃巢
乾符五年(878年),高駢徙任檢校尚書右仆射、江陵尹、荊南(今湖北江陵)節度觀察等使(荊南節度使)。適逢王仙芝、黃巢起義軍轉戰江南,唐廷認為高駢鎮守天平軍時“軍民畏服”,而王仙芝的部屬多為天平軍人,于是任高駢為檢校司空、潤州刺史及鎮海軍(今江蘇鎮江)節度、浙江西道觀察等使(鎮海軍節度使),封燕國公。旋即加諸道兵馬都統、江淮鹽鐵轉運使。
黃巢軍沿長江南岸西進,高駢遣將張璘、梁纘阻擊,大破黃巢,降服其將領秦彥、畢師鐸、李罕之、許勍等數十人,迫使黃巢軍轉由浙江南進廣州。高駢建議派部將張璘率兵五千至郴州堵截,王重任率兵八千至循、潮二州堵截,自己親率萬人翻過大庾嶺至廣州追擊黃巢,等黃巢逃走時,再讓荊南節度使王鐸率兵三萬在梧、昭、桂、永堵截,但朝廷不許。
乾符六年(879年)冬,僖宗進升高駢為檢校司徒、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仍充都統、鹽鐵使,以鎮壓起義軍和主管江淮財賦。高駢抵達揚州后,修葺城壘,招募士卒,有“土客之軍七萬”。他“傳檄征天下兵”,一時聲威大振。唐僖宗和宰相盧攜對高駢深為倚信,接連進拜他為檢校太尉、同平章事。
【山亭夏日古詩賞析】相關文章:
夏日南亭懷辛大古詩賞析03-27
李白《獨坐敬亭山》古詩賞析優秀09-25
李白《獨坐敬亭山》古詩翻譯及賞析10-12
古詩:獨坐敬亭山釋義08-03
李白古詩《獨坐敬亭山》01-25
《夏日絕句》李清照古詩賞析06-12
李白《獨坐敬亭山》賞析08-28
曾鞏《道山亭記》賞析03-05
古詩詞鑒賞:獨坐敬亭山07-20
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賞析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