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詩詞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對各類古詩都很熟悉吧,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詩詞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古詩詞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
原文:
謁金門·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
清代:厲鶚
憑畫檻,雨洗秋濃人淡。隔水殘霞明冉冉,小山三四點。
艇子幾時同泛?待折荷花臨鑒。日日綠盤疏粉艷,西風無處減。
譯文:
憑畫檻,雨洗秋濃人淡。隔水殘霞明冉冉,小山三四點。
艇子幾時同泛?待折荷花臨鑒。日日綠盤疏粉艷,西風無處減。
注釋:
憑畫檻,雨洗秋濃人淡。隔水殘霞明冉(rǎn)冉,小山三四點。
冉冉:裊裊升動貌。
艇(tǐng)子幾時同泛?待折荷花臨鑒(jiàn)。日日綠盤疏粉艷,西風無處減。
臨鑒:對鏡。綠盤:喻荷葉。
賞析:
厲鶚詞以典麗見長,此詞“秋濃人淡”、“綠盤疏粉艷”兩句,尤為穎異尖新。上片是人看景,清遠空靈之極;下片是景中人,遐想綺旎。全詞清雅婉麗,意境幽美。風味在清真、白石之間。
古詩詞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2
作品原文
蘇秀道中①
蘇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蘇,喜而有作②。
一夕驕陽轉作霖③,夢回涼冷潤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濕④,且喜溪流岸岸深⑤。
千里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⑥。
無田似我猶欣舞,何況田間望歲心⑦。
作品注釋
①此題為編者所加。
②蘇:今江蘇蘇州。秀:秀州,今浙江嘉興。作者曾幾曾任浙西提刑,這首詩可能作于浙西任上。
③霖:一連數日的大雨。
④此句語出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床頭屋漏無干處。”
⑤此句語出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⑥最佳音:這里指雨打梧桐的聲音。
⑦歲:指一年的農事收成。望歲:盼望豐收年成。
作品譯文
一夜之間,炎炎烈日的晴空,忽然降下了渴望已久的甘霖;我在睡夢中驚醒,只覺得渾身舒適,涼氣沁人。我不愁屋子會漏雨,淋濕我的床;只是欣喜溪流中漲滿了雨水,不用再為干旱擔心。我想,那千里平野上,喝夠了水的稻子一定是蔥綠一片;于是覺得,這五更天雨水敲打著梧桐,是那么的動聽。像我這沒有田地的人尚且歡欣鼓舞,更何況田間的農夫,祈望著豐年,該是多么的高興。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充滿輕快旋律和酣暢情致的喜雨詩。這年夏秋間,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間止,大雨三日,莊稼得救。久旱遇雨,欣喜若狂,連衣服、床鋪濕了也顧不得,表達了詩人的喜雨之情和對民生的關注。詩人歡欣鼓舞,寫了這首七律。時為浙西提刑任上。首聯從夜感霖雨突降寫起,人們盼望久已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將詩人的心田也滋潤得復蘇了。頷聯正面寫一個“喜”字,表現出一種體恤民艱的崇高感情。頸聯承“且喜”句。末聯突出了廣大農民對這場甘霖的狂喜之情,進一步表現詩人與農民同喜悅之心。
三四化用杜句,十分自然。秋雨梧桐,一般都覺得愁人,作者卻說是最美妙的聲音,這也表明了他對人民的關切心情。一反雨打梧桐添惆悵的俗套,寫大雨后莊稼復蘇的生機,突出了“喜”字,體現了詩人的勞動人民感情。
這首詩詠物的技巧和起承轉合暫且不說,我們只來說一說這里面表現出的作者的心態,我覺得“喜”字是全詩的中心,發覺涼冷是一喜,看到溪流漲水是二喜,設想稻花秀色、桐葉佳音是三喜,百姓收成有了保證是四喜,這一“喜”字貫穿了始終。最難得的還有作者全詩都化用了老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詩意,表現出了關心國計民生,與百姓同甘苦共患難的可貴精神。
這首詩語言簡明洗練,輕巧明快,沒有任何難懂的.地方,體現了詩人對農民辛勤勞作的關心,把農民兄弟的快樂當成自己的快樂,與他們同喜同悲。一位不事農桑的文人士大夫能擁有這樣的情懷,不僅在封建社會,即使是在今天都是難能可貴的。這也從一個側面解釋了,為什么吉甫敢于為民請命,排擊煊赫一時的秦檜。
作者簡介
曾幾(1085——1166)中國南宋詩人。字吉甫,自號茶山居士。其先贛州(今江西贛縣)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歷任江西、浙西提刑、秘書少監、禮部侍郎。曾幾學識淵博,勤于政事。他的學生陸游替他作《墓志銘》,稱他“治經學道之余,發于文章,雅正純粹,而詩尤工。”后人將其列入江西詩派。其詩多屬抒情遣興、唱酬題贈之作,閑雅清淡。五、七言律詩講究對仗自然,氣韻疏暢。古體如《贈空上人》,近體詩如《南山除夜》等,均見功力。所著《易釋象》及文集已佚。《四庫全書》有《茶山集》8卷,輯自《永樂大典》。
古詩詞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3
原文:
喜遷鶯·暑風涼月
宋代:辛棄疾
謝趙晉臣敷文賦芙蓉詞見壽,用韻為謝。
暑風涼月。愛亭亭無數,綠衣持節。掩冉如羞,參差似妒,擁出芙蓉花發。步襯潘娘堪恨,貌比六郎誰潔?添白鷺,晚晴時,公子佳人并列。
休說,搴木末;當日靈均,恨與君王別。心阻媒勞,交疏怨極,恩不甚兮輕絕。千古離騷文字,芳至今猶未歇。都休問,但千杯快飲,露荷翻葉。
譯文:
謝趙晉臣敷文賦芙蓉詞見壽,用韻為謝。
暑風涼月。愛亭亭無數,綠衣持節。掩冉如羞,參差似妒,擁出芙蓉花發。步襯潘娘堪恨,貌比六郎誰潔?添白鷺,晚晴時,公子佳人并列。
暑風吹拂,涼月灑輝。那無數荷葉亭亭玉立,似綠衣使者帶著傳達命令的符節。荷花如少女含羞,掩映在綠葉之間,參差錯落,似懷妒意而爭美賽艷。羞與潘妃為伍,遠勝六郎高潔。白鷺飛來與芙蓉為侶,晚晴時刻,似公子佳人并肩而立。
休說,搴木末;當日靈均,恨與君王別。心阻媒勞,交疏怨極,恩不甚兮輕絕。千古離騷文字,芳至今猶未歇。都休問,但千杯快飲,露荷翻葉。
不要說去采陸上長的香草,緣木去摘水中開的芙蓉會有收獲。當年屈原恨與君王離別。雙方心有阻隔,媒人徒勞無功,即便勉強結合,也因情淺而易決裂。《離騷》千古流芳,至今未歇。一切休問,但舉杯暢飲,如露荷翻葉。
注釋:
謝趙晉臣敷(fū)文賦芙蓉詞見壽,用韻為謝。
喜遷鶯:詞牌名。有小令與長調兩體。此詞為長調,雙調一百零三字,仄韻。趙晉臣:《上饒縣志》:“趙不迂,字晉臣。”敷文:《鉛山縣志》:“趙不迂,士礽四子,紹興二十四年進士,中奉大夫,直敷文閣學士。”芙蓉:荷花的別名。見壽:為我祝壽。見,范圍副詞,釋為“我”。
暑風涼月。愛亭亭無數,綠衣持節。掩冉(rǎn)如羞,參差似妒,擁出芙蓉花發。步襯潘娘堪恨,貌比六郎誰潔?添白鷺(lù),晚晴時,公子佳人并列。
亭亭:挺拔嬌好貌。宋周敦頤《愛蓮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持節:帶著傳達命令的符節。節,古代使臣用以證明身份的信物。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掩冉:掩映,彼此遮掩,互相襯托。參差:不齊。芙蓉:一作“芙蕖”。步襯潘娘:潘娘系指南齊東昏侯寵妃潘妃。貌比六郎:六郎系指唐代張昌宗。張昌宗、張易之都以姿容見幸于武后,貴震天下,時人號張易之為“五郎”,張昌宗為“六郎”。《新唐書·楊再思傳》:“再思每曰:‘人言六郎似蓮華,非也;正謂蓮華似六郎耳。’其巧諛無恥類如此。”佳人:貌美的女子。
休說,搴(qiān)木末;當日靈均,恨與君王別。心阻媒勞,交疏怨極,恩不甚兮輕絕。千古離騷文字,芳至今猶未歇。都休問,但千杯快飲,露荷翻葉。
搴:拔取。木末:樹梢。靈均:屈原的字。離騷:《楚辭》篇名。屈原的代表作品。千杯:此處以荷葉喻酒杯。露荷翻葉:謂傾杯一飲。此以葉上露珠喻酒。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詞。上片詠荷。起句點明時令,用“愛”字領起五句正面詠荷文字,寫其姿態之美。接著從反面襯托荷花品第之美,再比荷花比佳人。下片抒情。先化用屈原詩意,嘆惜當年屈原忠而被謗,信而見疑,以寄托自身赤城報國卻連遭打擊的`慘痛經歷和憤懣不平之情。最后借千杯痛飲,澆胸中磊塊。全詞多處用典,寄托遙深。
上片贊賞荷花。首句點明時令,“暑風涼月”,正是荷花盛開的大好時光。以下用一“愛”字帶出“亭亭”五句,正面描繪水上蓮荷的美好儀態。滿地蓮葉,聳出水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凈植,似無數綠衣侍者持節而立。在這一群綠衣持者的簇擁下,千朵荷花,競相怒放。她們或時隱時現,如含羞少女,猶抱綠葉半遮面;或參差錯落,姿態萬千,似各懷妒意而爭美賽妍。這是一幅令人心醉的水上綠葉紅花圖。
“步襯潘娘堪恨,貌比六郎誰潔?”這兩句用南齊潘妃和唐張昌宗典故。以清水芙蓉之質,竟為一寵妃作襯托的工具,叫人痛心;以張昌宗輩無恥之尤,絕不能與芙蓉相比潔白。所以,詞人用“堪恨”“誰潔”兩組詞語,一方面表示對潘、張之流的鄙棄,一方面也就突出了荷花的質潔品高。前五句寫荷花的姿態美,這兩句是寫荷花的品格美。潘、張之流既不足道,那么,有資格能和芙蓉相提并論的,唯有白鷺。白鷺渾身皆白,象征著純潔無邪;一生往來水上,意味著超塵忘機。謝惠連有《白鷺賦》贊曰:“表弗緇之素質,挺樂水之奇心。”又因它風度翩翩,杜牧《晚晴賦》曰:“白鷺潛來兮,邈風標之公子;窺此美人兮,如慕悅其容媚。”詞中“白鷺”兩句兼含二義而以后義為主。傍晚雨晴,有白鷺飛來與芙蓉為侶,猶如公子佳人雙雙并肩而立。白鷺入圖,平添出不少生機與美趣,真是妙筆生花。
下片抒情,多半采用楚辭詩句,而又一意貫之。“休說”七句化用屈原《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勞,恩不甚兮輕絕”和“交不忠兮怨長”等句,原意為到水中去采緣木而生的薜荔,到樹梢去摘水上開花的芙蓉,不可能成功。男女各懷心思,媒人來回折騰,也是徒勞無功,雙方愛之不深,必然容易決裂。這是隱喻楚王聽信讒言,親佞遠賢,使屈原有志難酬。
“千古”兩句化用《離騷》“芳菲菲而難虧兮,芬猶未沫”詩意,謂屈原之世雖已去遠,但其《離騷》卻流傳千古,猶自發出沁人心脾的芳香。詞人贊美屈原有荷花那種“出于淤泥而不染”的高風亮節,贊美他精神不朽,流芳百世。同情他君臣異心的不幸遭遇,和赍志以歿的悲劇結局。尤其令人憤慨不已的是,這一切居然自古而然。所以詞人在下片一開頭就用“休說”一詞表現感情上的激憤,結拍又用“都休問”一句承轉跌宕:一切都休再提說了吧,“但千杯快飲,露荷翻葉”,唯求對花痛飲,一醉忘憂。殷英童《詠采蓮》詩云:“藕絲牽作縷,蓮葉捧成杯。”這里的“露荷翻葉”,是借喻傾杯式的豪飲。詞的結尾很是干凈利索,既巧妙地緊扣詠荷題目,又將自身滿腹牢騷不平之氣一吐而盡。
好用事,是辛詞的一大特色,人或譏其“掉書袋”,或褒其“驅使莊、騷、經、史,無一點斧鑿痕,筆力甚峭”(《詞林紀事》引樓敬思語),“任古書中理語、廋語,一經運用,便得風流”(劉熙載《藝概》)。就這首詞的用事來說,頗見特色。不僅多而奇,而且一意貫串,寄托遙深。上片用“步襯潘娘”“貌比六郎”兩個典故,下片大量運用楚辭入詞,都是用得貼切而意深。潘張因為長得俊美而受君王寵愛,屈原卻因品質高潔而被楚王流放,世上不能有這等道理。是以“堪恨”“誰潔”“休說”“休問”諸句,激蕩著一股憤郁不平之氣。辛棄疾生平以復國自許,文韜武略,集于一身,不想兩次被免落職,賦閑田園,正所謂報國有志,請纓無門。因此,當他握筆作詞時,常常借古人之酒,澆自己胸中之塊壘,這也正是辛詞好用事的緣故。
古詩詞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4
原文: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譯文
青天上的明月是什么時候升起的?我現在停下酒杯想問一問。
人追天明月永遠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卻與人緊緊相隨。
明月皎潔,如明鏡飛上天空,映照著宮殿。遮蔽月亮的云霧消散殆盡,幽幽月光盡情揮灑出清冷的光輝。
人們知道這月亮晚上希海上升起,又是否知道它早晨也希這云間消失?
月亮里白兔搗藥自秋而春,嫦娥孤單地在月宮住著又有誰與她相伴?
現在的人見不到古時的月亮,現在的月卻曾經照耀過古人。
古人與今人如流水般只是匆匆過客,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只希望對著酒杯放歌之時,月光能長久地照在金杯里。
注釋
題下作者自注: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丹闕:朱紅色的宮殿。綠煙:指遮蔽月光的濃重的云霧。
但見:只看到。寧知:怎知。沒(mò):隱沒。
白兔搗藥:神話傳說月中有白兔搗仙藥。
嫦娥:神話中的月中女神。傳說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藥,成為仙人,奔入月中。見《淮南子·覽冥訓》。
當歌對酒時:在唱歌飲酒的`時候。
金樽:精美的酒具。
賞析:
《把酒問月》這詩題就是作者絕妙的自己造象,那飄逸浪漫的風神唯謫仙人方能有之。題下原注:“故人賈淳令予問之”,彼不自問而令予問之,一種風流自賞之意溢于言表。
悠悠萬世,明月的存在對于人間是一個魅人的宇宙之謎。“青天有月來幾時”的劈頭一問,對那無限時空里的奇跡,大有神往與迷惑交馳之感。問句先出,繼而具體寫其人神往的情態。這情態從把酒“停杯”的動作見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來的一問分明帶有幾分醉意,從而倍有詩味。二句語序倒裝,以一問攝起全篇,極富氣勢感。開篇從手持杯酒仰天問月寫起,以下大抵兩句換境換意,盡情詠月抒懷。
明月高高掛在天上,會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當你無意于追攀時,她許會萬里相隨,依依不舍。兩句一冷一熱,亦遠亦近,若離若即,道是無情卻有情。寫出明月于人既可親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運用維妙維肖。回文式句法頗具唱嘆之致。緊接二句對月色作描繪:皎皎月輪如明鏡飛升,下照宮闕,云翳(“綠煙”)散盡,清光煥發。以“飛鏡”作譬,以“丹闕”陪襯俱好,而“綠煙滅盡”四字尤有點染之功。試想,一輪圓月初為云遮,然后揭開紗罩般露出嬌面,該是何等光彩照人!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攬接。不意下文又以一問將月的形象推遠:“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月出東海而消逝于西天,蹤跡實難測知,偏能月月循環不已。“但見”寧知”的呼應足傳詩人的驚奇,他從而浮想聯翩,究及那難以稽考的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月中白兔年復一年不辭辛勞地搗藥,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獨處的嫦娥,該是多么寂寞?語中對神物、仙女深懷同情,其間流露出詩人自己孤苦的情懷。這面對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從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實為一個,而今人古人則不斷更迭。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亦意味“古人不見今時月”;說“今月曾經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語備極重復、錯綜、回環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數,只如逝水,然而他們見到的明月則亙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礎上進一步把明月長在而人生短暫之意渲染得淋漓盡致。前二句分說,后二句總括,詩情哲理并茂,讀來意味深長,回腸蕩氣。最后二句則結穴到及時行樂的主意上來。曹操詩云:“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此處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種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長照金樽里”,形象鮮明獨特。從無常求“常”,意味雋永。至此,詩情海闊天空地馳騁一番后,又回到詩人手持的酒杯上來,完成了一個美的巡禮,使讀者從這一形象回旋中獲得極深的詩意感受。
全詩從酒寫到月,從月歸到酒;從空間感受寫到時間感受。其中將人與月反反復復加以對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繪與神話傳說,塑造了一個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顯露著一個孤高出塵的詩人自己。雖然意緒多端,隨興揮灑,但潛氣內轉,脈絡貫通,極回環錯綜之致、渾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轉韻,平仄互換,抑揚頓挫,更覺一氣呵成,有宮商之聲,可謂音情理趣俱好,故“于古今為創調”(王夫之《唐詩評選》)。
古詩詞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5
題葡萄圖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
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
作品譯文
半生落魄已然成了半旬老翁,獨立在書齋中聽著呼嘯的晚風。筆底有明珠卻沒有地方可以賣,只能閑置在慌亂的野藤中。
創作背景
明朝嘉靖年間,官居別駕的雷鳴陽在凈眾寺后的南山上,由下至頂建造了三座十分精致的山亭。史稱鳴陽三亭。亭子建好后,還沒有為亭子題名立匾。想請一位博學多才的名士,依山景轉換之狀,題寫三座亭名,雷鳴陽想到了會稽山陰才子徐渭。
徐渭不負厚望,上山觀景擬名,勞累一天,為鳴陽三亭題寫了“滴翠亭”、“怡心亭”、“觀潮亭”三塊匾額,見晚霞吐彩,日色已晚,就借宿在凈眾寺中。閑來無事,徐渭想與方丈對奕一局。剛踏進方丈室,迎面墻上掛著的一幅《墨葡萄圖》吸引他。他仔細觀賞,精心揣摸,覺得此圖神形皆備,物似現今、栩栩如生,非高手難以繪就,只是如此精美之圖,為何沒有題字落款!徐渭感到十分納悶就向方丈請教。方丈解釋道:這是先朝敝寺祖師智淵大師遺作。因他一生喜愛自己栽種的野藤葡萄,又擅長繪畫,留下此圖,成為本寺歷代傳世之寶。至于沒有題字落款,先祖師曾有遺言,凡能看得中此畫的人,必是飽學之士,務請題字落款,平庸之輦,不可與之涂鴉,免得污了此圖。因此多少年來,無人敢為此圖題字落款。“噢,原來如此!”徐渭釋然道。方丈又道:施主乃大明才子,貧僧早有耳聞。今日有緣光臨敝寺,實在是三生有幸,懇請施主為先祖師遺圖增色,題詩既為敝寺增光,亦為先祖師遺圖,請施主幸勿推卻。徐渭見方丈一片至誠,難以推諉,只得從命。
作品賞析
徐渭滿腹文才,卻似明珠復土無人識得,只落得懷才不遇,仕途失意,一生坎坷,如今年已五旬,還顛沛流離。想到這里,不由悲從中來。這悲涼凄切的詩句,徐渭從心底里發出了世道不公,壯志難酬的時代感嘆!“明珠”就是指葡萄,作者借葡萄畫無處賣,抒發了自己無人賞識,壯志未酬的無限感慨和年老力衰,孤苦伶仃的凄涼之情。
作者簡介
徐渭,初字文清,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青藤居士,或署田水月,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人。天資聰穎,二十歲考取山陰秀才,然而后來連應八次鄉試都名落孫山,終身不得志于功名,“不得志與有司”。青年時還充滿積極用世的進取精神,“自負才略,好奇計,談兵多中”,孜孜于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之中,并一度被兵部右侍郎兼僉都御史胡宗憲看中,于嘉靖37年(1558年)招至任浙、閩總督幕僚軍師,徐渭對當時軍事、政治和經濟事務多有籌劃,并參預過東南沿海的抗倭斗爭。他在詩文中熱情地歌頌了抗倭愛國的英雄,曾為胡宗憲草《獻白鹿表》,得到明世宗的極大賞識。本以為能施展抱負,但后來胡宗憲被彈劾為嚴嵩同黨,被逮自殺,徐渭深受刺激,一度發狂,精神失常,蓄意自殺,竟然先后九次自殺,自殺方式聽之令人毛骨悚然,用利斧擊破頭顱,“血流被面,頭骨皆折,揉之有聲”,又曾“以利錐錐入兩耳,深入寸許,竟不得死”。還懷疑其繼室張氏不貞,居然殺死張氏,因之下獄,度過七年牢獄生活。后為好友張元忭(明翰林修撰)營救出獄。出獄后已53歲,這時他才真正拋開仕途,四處游歷,開始著書立說,寫詩作畫。晚年更是潦倒不堪,窮困交加。常“忍饑月下獨徘徊”,杜門謝客,其中只在張元汴去世時,去張家吊唁以外,幾乎閉門不出,最后在“幾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的境遇中結束了一生。死前身邊唯有一狗與之相伴,床上連一鋪席子都沒有,凄凄慘慘。命運的困蹇更激發了他的抑郁之氣,加上天生不羈的藝術秉性,“放浪曲蘗,恣情山水”,一泄自己內心的情感,悲劇的一生造就了藝術的奇人。
徐渭平素生活狂放,對權勢不嫵媚。當官的來求畫,連一個字也難以得到。在當世凡前來求畫者,須值徐渭經濟匱乏時,這時若有上門求畫者投以金帛,頃刻即能得之。若趕在他囊中未缺錢,那么你就是給的再多,也難得一畫。實在是一位性情中人。
繪畫
徐渭的寫意花卉驚世駭俗,用筆狂放,筆墨淋漓,不拘形似,自成一家,創水墨寫意畫新風,與陳道復并稱“青藤、白陽”,對后世的影響很大,歷來被世人稱道。當然他的才氣還表現在戲曲的創作之中。他的雜劇《四聲猿》曾得到湯顯祖等人的稱贊,在戲曲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詩文書畫處處彌漫著一股郁勃的不平之氣和蒼茫之感。
書法
徐渭的書法與沉悶的明代前期書壇對比顯得格外突出。徐渭處于祝允明之后,他和祝允明一樣學書的路子毫無例外是屬于二王一脈,他傾慕王羲之的人品書藝,作為同鄉人,他對王羲之的法帖心摹手追,但給他的影響最大的'是宋人,其中取法最多的米芾。他在《書米南宮墨跡》一跋中激動地說:“閱米南宮書多矣,瀟散爽逸,無過此帖,辟之朔漠萬馬,驊騮獨見。”沒有廣泛的研習,是不會作出“瀟散爽逸”的恰切評述,可見他對米芾的深悟透解。徐渭最擅長氣勢磅礴的狂草,但很難為常人能接受,筆墨恣肆,滿紙狼藉,他對自己的書法極為自負,他自己認為“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又曾在《題自書一枝堂帖》中說:“高書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書。然此言亦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也。”這也難怪,“知者”又有幾許?
影響
徐渭死后二十年,“公安派”領袖人物袁宏道偶于友人陶望齡家翻到一本徐渭的詩文稿,“惡楮毛書,煙煤敗黑,微有字形”。但在燈下讀了幾篇,不禁拍案叫絕,驚問此人是今人?還是古人?竟拉起陶望齡一起徹夜閱之,“讀復叫,叫復讀”,以致把童仆驚醒。而后袁宏道不遺余力地搜羅徐渭的文稿,研究徐渭,大力宣揚徐渭,認為徐渭詩文“一掃近代蕪穢之氣”,認為徐渭書法“筆意奔放如其詩,蒼勁中姿媚躍出,在王雅宜、文征明之上”;又云“不論書法論書神,誠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俠客也”(《書林藻鑒》)。袁宏道還寫下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著名的人物小傳——《徐文長傳》。可以說他是徐渭第一個知音者,而后來追隨者不計其數,其中有八大山人朱耷、甘當“青藤門下牛馬走”的鄭板橋等,近代藝術大師齊白石在提到徐渭時曾說:“恨不生三百年前,為青藤磨墨理紙。”這足以說明徐渭對后人影響之深。
古詩詞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6
關山月
南北朝:徐陵
原文:
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
思婦高樓上,當窗應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陣上祁連。
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
譯文:
(1)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
十五的月亮映照在關山上,出征的人兒思念遙遠的故鄉。
(2)思婦高樓上,當窗應未眠。
想必妻子此時正站在高樓上,對著窗戶遙望遠在邊關難以入眠。
(3)星旗映疏勒,云陣上祁連。
旗星照耀在疏勒城頭,密布的濃云籠罩著祁連山。
(4)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
如今戰爭這樣殘酷頻繁,什么時候才能結束這從軍生涯回家。
注釋:
(1)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
關山:邊境要塞之地,指征戰人的所在地。三五月:陰歷十五的月亮。客子:在外地出游或出征的人。秦川:指關中地區,泛指今陜西、甘肅、秦嶺以北的平原地帶。
(2)思婦高樓上,當窗應未眠。
思:想到。婦:指客子的妻子。這句和下句時客子想象的情景。當:對著。未眠:沒有睡覺。
(3)星旗映疏勒(lè),云陣上祁(qí)連。
旗:星名。星旗:就是旗星,古代人認為它代表戰爭。映:照耀,映照。疏勒:漢代西域的諸國之一,王都疏勒城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疏勒縣。云陣:就是陣云,像兵陣一樣密布的濃云。祁連:山名,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的`天山。
(4)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
戰氣:戰爭氣氛。從軍:在軍隊中服役。復:又,再。
賞析:
《關山月》是一首較有感染力的抒情詩,引用漢代故事描述了因戰事而離別的夫婦間相思之衷情與哀愁。詩人又巧用十五圓月作引子,抒發了內心的深情。此詩雖只有簡潔八句四十個字,但寫得情景交融,歷歷在目,呈現出一幅征夫思婦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圖。詩人基于深厚的功底,功妙的藝術構思,簡潔的語言,成功地創作出這一首的古題新作。其中有三個值得賞析和品味的詩點。
首先,有感而作,國事家事也縈懷于心,將邊關戰爭和征夫思婦融于一起而描述在詩中。當時也是多事之秋,戰事頻繁,影響到國泰民安,百姓家庭團圓幸福,詩人抓住征夫遠在邊塞而思念家人的情思作為著筆點,既有了邊關戰事,更寫出了遠征戰士家庭的情感,流露出對征人遠離親人的同情,對戰爭的譴責,這首詩作成功之處就在于具有一定的現實性與人民性,擺脫了宮體詩作內容的貧乏。
其次,詩作構思設計的藝術性。以十五夜之月為線索,從而勾引出征夫在邊塞月下思妻,高樓上妻室念征夫的兩個情景畫面,這是在情景交融中抒發了兩地相思情增和怨傷。而后四句則又轉回到邊塞的征夫心懷:戰事猶酣,解甲歸田恐是遙遙無期,憂慮無限,無形中也對應思婦在高樓遙望邊疆而無眠,隱含了思婦傷心地牽掛,企盼早日相聚。這樣一種構思巧妙地突出:對戰爭的怨恨;對夫妻別離思念之同情;對圓月美景卻帶來了更多離愁的怨傷。
再次,語言應用簡潔圓潤,善用詞語增強意蘊。八句四十字,簡明清晰,用“高樓”更見望眼欲穿,“云陣”和“戰氣”更見戰事形勢緊張,氣氛逼人,“映”更見城樓軍旗飄蕩,殺氣迷彌。“復”更突出歸期遙遙。這也顯露詩人純熟的詩歌語言和平時的功底。
全詩通過將士征戰四方的歷程,影射出思念之情,期盼戰爭盡快結束,表達了詩人反對戰爭,向往和平的心情。
古詩詞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7
原文: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
宋代: 蘇軾
南村諸楊北村盧,白華青葉冬不枯。
垂黃綴紫煙雨里,特與荔枝為先驅。
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
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
不知天公有意無,遣此尤物生海隅。
云山得伴松檜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先生洗盞酌桂醑,冰盤薦此赪虬珠。
似聞江鰩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我生涉世本為口,一官久已輕莼鱸。
人間何者非夢幻,南來萬里真良圖。
譯文:
南村諸楊北村盧,白華青葉冬不枯。
南有楊梅北有盧橘,白色的花朵青青的葉子冬天也不落敗。
垂黃綴紫煙雨里,特與荔枝為先驅。
煙雨蒙蒙的春天,它們的果實開始成熟,堪稱荔枝的先驅。
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
荔枝的外殼好似海上仙女的大紅襖,荔枝的內皮便是仙女紅紗的內衣。
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
根本無須美人楊貴妃賞鑒,荔枝本身自有動人的資質、絕世的姿容。
不知天公有意無,遣此尤物生海隅。
天公遺留這仙品在凡塵,不知是有意為之,還是無意使然。
云山得伴松檜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這荔枝與松樹一同生長,不像山楂、梨子那樣,會因霜雪變得果質粗糙。
先生洗盞酌桂醑,冰盤薦此赪虬珠。
主人清洗杯盞,斟滿了美酒,用潔白的盤子端來了這紅色龍珠般的荔枝。
似聞江鰩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我聽說荔枝的美味好似烹制好的江鰩柱,又像鮮美的河豚腹。
我生涉世本為口,一官久已輕莼鱸。
我一生做官不過是為了糊口養家,為求得一官半職,早把鄉土之念看輕了。
人間何者非夢幻,南來萬里真良圖。
哪里知道人生變幻無常,居然能在異鄉品嘗到如此佳果,貶謫到這遙遠的南方也是一件好事啊。
注釋:
南村諸楊北村盧,白華青葉冬不枯。
南村諸楊北村盧:作者自注“謂楊梅盧橘也。”
垂黃綴(zhuì)紫煙雨里,特與荔枝為先驅。
先驅:楊梅、盧橘開花結果都比荔枝早,果味又不及荔枝美,故稱“先驅”。
海山仙人絳羅襦(rú),紅紗中單白玉膚。
海山仙人:指荔枝,因它產于南海濱。絳羅襦:形容荔枝外表如大紅羅襖。紅紗中單:形容荔支的內皮如同紅紗的內衣;中單:貼身內衣。白玉膚:形容荔枝的瓤肉瑩白如玉。
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
妃子笑: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之句,李肇《唐國史補》說,楊貴妃生于蜀,愛吃荔枝。
傾城妹:漂亮的少女。
不知天公有意無,遣此尤物生海隅(yú)。
尤物:指特殊美的女子或特別名責的'物。這里指荔枝。
云山得伴松檜(huì)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先生洗盞酌(zhuó)桂醑(xǔ),冰盤薦此赪(chēng)虬(qiú)珠。
桂醑:新釀的桂酒。赪虬珠:赤龍珠,指荔枝。
似聞江鰩(yáo)斫(zhuó)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斫:用刀切開。江鰩柱:蛤蜊一類的名貴海味。腹腴:魚腹下的肥肉。
我生涉世本為口,一官久已輕莼(chún)鱸(lú)。
涉世:猶言渡世。莼鱸:蔬羹,鱸魚膾。莼:莼萊,葉可做湯。
人間何者非夢幻,南來萬里真良圖。
良圖:最好的計劃,謀略,更帶諷刺意味。
賞析:
紹圣二年(公元1095年)四月,蘇軾第一次吃到了因博得過楊貴妃的一笑而聞名的荔枝。經他的品賞,荔枝本身就被比作了穿著絳羅襦和紅紗內衫的海山仙人、傾城美女,不是給“妃子笑”作陪襯的物品了。相反在詩里,妃子倒過來只成了荔枝的陪襯,一起作為陪襯的還有山楂和梨,都被荔枝比下去了。與荔枝同享贊美的是作為荔枝伴侶的松、檜和品味相像的江鰩柱、河豚魚,而楊梅和盧橘則因為比荔枝稍為早熟,許其為“先驅”。東坡先生一邊喝著桂花酒,一邊饒有興致地作著點評,令人感到情趣盎然,而細讀之下,卻又寓意良深。荔支的“厚味”和“高格”原是東坡先生的人格像喻,“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寓含著不需要皇家的賞鑒,其自身的美便具有價值的意思。
與黃州時期詠海棠的詩相比,雖然都是以物自比,借物抒懷,但含義很不相同。海棠詩是一片凄清寂寞的氛圍,詩人與海棠孤獨相對,同病相憐;此詩卻顯得熱鬧,為荔枝找了許多先驅、陪襯和伴侶,仿佛并不孤獨。海棠是那種流落異邦、得不到欣賞的美,荔枝則是自具風姿、遠處南方的云山之上與松檜同老、不必等待欣賞的美。所以,寫海棠詩的蘇軾心懷孤傲不平之氣,寫荔枝詩的蘇軾則找到了自己的歸宿,頗為放達自適。所謂“南來萬里真良圖”,這遠離朝廷、沒有霜雪打擊的南方,才是適宜于荔枝生長之地,回顧北方的霜雪之下被困的山楂和梨,真是粗俗之物了。
因此,作此詩的次年,蘇軾再次吃到荔枝的時候,就更明快地表示: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古詩詞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8
原文:
入朝洛堤步月
唐代:上官儀
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
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
譯文:
脈脈廣川流,驅馬歷長洲。
洛水悠遠綿綿不息地流向遠方,我氣定神閑地驅馬走在洛河長堤。
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
曙光微明,月掛西山,鵲鳥出林,寒蟬在初秋的野外晨風中嘶聲噪鳴。
注釋:
脈(mò)脈廣川流,驅(qū)馬歷長洲。
洛堤:東都洛陽皇城外百官候朝處,因臨洛水而名。脈脈:原意指凝視的樣子,此處用以形容水流的悠遠綿長狀。廣川:洛水。歷:經過。長洲:指洛堤。
鵲飛山月曙(shǔ),蟬噪野風秋。
曙:明亮。
賞析:
此詩通過描寫作者經過洛水河堤時的見聞觀感,充分表現了作者的顯揚得意之情。全詩精于籌劃,巧于抉擇,各種自然景觀巧妙組合,氣度從容,藝術上極見功力。
這首詩是寫他在東都洛陽皇城外等候入宮朝見時的`情懷。唐初,百官上早朝沒有待漏院可供休息,必須在破曉前趕到皇城外等候。東都洛陽的皇城,傍洛水,城門外是天津橋。唐代宮禁森嚴,天津橋入夜鎖閉,斷絕交通,到天明才開鎖放行。因此上早朝的百官都在橋下洛堤上隔水等候放行入宮,宰相也須如此。不過宰相畢竟是百官之首,雖然一例等候洛堤,但氣派自非他官可比。
詩的前二句寫驅馬沿洛堤來到皇城外等候。“廣川”指洛水,“長洲”指洛堤。洛堤是官道,路面鋪沙,以便車馬通行,故喻稱“長洲”。首句不僅以洛水即景起頭,寫洛水含情不語地流淌著;更是化用《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以男女喻君臣,透露皇帝對自己的信任,傳達承恩得意的神氣。因而接著寫驅馬洛堤,以一個“歷”字,表現出一種心意悠然、鎮定自若的風度。
后二句是即景抒懷。這是秋天的一個清晨,曙光微明,月掛西山,宿鳥出林,寒蟬嘶鳴,野外晨風吹來,秋意更盛。第三句寫凌晨,化用了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原意是借夜景以憂慮天下士人不安,要禮賢下士以攬人心。
這里取其意而謂曙光已見,鵲飛報喜,表現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著自己執政治世的氣魄。末句寫秋意,用了陳朝張正見《賦得寒樹晚蟬疏》:“寒蟬噪楊柳,朔吹犯梧桐。……還因搖落處,寂寞盡秋風。”原意諷喻寒士失意不平,這里借以暗示在野失意者的不平之鳴,為這太平盛世帶來噪音,而令這位宰相略有不安,稍露不悅。
這首詩字里行間充溢著顯揚之氣,流露出作者春風得意,倨傲、自榮的情態,真實地為這類得勢當權的宮廷文人留下一幅生動寫照。從藝術上看,這寥寥二十字,不只是“音韻清亮”,諧律上口,而且巧于構思,善于用事,精心修辭,使得意洋洋的神情畢現。
古詩詞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9
原文:
萬里瞿唐月,春來六上弦。
時時開暗室,故故滿青天。
爽合風襟靜,高當淚臉懸。
南飛有烏鵲,夜久落江邊。
譯文
運行萬里而來的瞿塘峽的月亮,今春以來已經是第六次月現上弦月了。
月光常常照亮我幽暗的居室,灑滿無垠的藍天。
月光靜靜灑下,涼爽透過衣襟,格外宜人;月亮高高地懸掛天空,空自對著我掛滿淚痕的臉,竟無動于衷。
有一只南亮的烏鵲,在月下盤旋良久,無枝可依,只好落在江邊。
注釋
萬里:言月運行萬里而來,又暗喻漂泊萬里的詩人。
瞿唐:瞿塘峽,位于長江三峽奉節至巫山段,安史之亂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春來:今春以來。
上弦:上弦月,農歷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時時:常常。與“故故”變文同義。
開:指照亮。滿:指月光灑滿。
青天:藍天。
爽:清爽,涼爽。
合:環繞,充滿。
風襟:衣襟。宋玉《風賦》:“有風颯然而至,王乃披襟而當之。”
當:對著。
懸:懸掛天空。
烏鵲:烏鴉。
夜久:夜深。
賞析:
“萬里瞿唐月,春來六上弦”:“萬里”,作者先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一個大的背景,然后現一輪孤月。使人感到,天地之中,作為個體的詩人孤獨寂寞之情。“六上弦”從時間的角度寫時間之久,與“夜久”相呼應,表明長期在外漂泊的厭倦。
“時時開暗室,故故滿青天”:主體仍然是月,有情開室,但滿眼望去仍然是漫天的清輝。獨處陋室,浴漫天清輝,那是一種什么樣的凄清孤獨啊!疊詞的運用還構成了節奏的美。
“爽合風襟靜,高當淚臉懸”:“爽”該是“清朗”之意,“合”當是“匹配”之意;清朗的月色加細風,可以很美妙,可以很凄涼;“高”句語序該是“(月)高懸對淚臉”化被動為主動,既是題目的需求,也是詩歌新奇的需要。也有人說“風襟”是“外衣”的'意思,本人認為有點太實,好像詞典也沒有這一詞語(或許太過孤陋)。
“南飛有烏鵲,夜久落江邊”:這一句寫南飛的鳥急于回歸,疲倦的落在江邊棲息。可以看做詩人的自況。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漂泊不定,經常遠離故鄉遠離親人。對于自己的家鄉、親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銘心。全詩以明月興思情,同一輪明月寄寓著兩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遠綿長與月夜的孤獨寂寞,相織相融,形成一種清麗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圍,使讀者不覺之間與之同悲共泣。一生顛沛流離,漂泊不定,經常遠離故鄉遠離親人。對于自己的家鄉、親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銘心。全詩以明月興思情,同一輪明月寄寓著兩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遠綿長與月夜的孤獨寂寞,相織相融,形成一種清麗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圍,使讀者不覺之間與之同悲共泣。
古詩詞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0
作品原文
新涼①
徐璣
水滿田疇②稻葉齊,日光穿樹曉煙低。
黃鶯也愛新涼好,飛過青山影里啼。
作品注釋
①新涼:指初秋涼爽的天氣。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時秋積雨霽,新涼入郊墟。”
②田疇:耕熟的田地。泛指田地。
作品譯文
一望無際的稻田里,水波微漾,整齊的稻子如刀削一般。清晨的陽光穿過樹葉,投影在地上,晨霧在樹間繚繞。黃鶯也喜歡早晨的清涼時光,在青山的影子里歡快的啼鳴。
作品鑒賞
這首詩前兩句全用白描手法。詩題是新涼,寫的是初秋時分,水灌滿了稻田,稻正當秀穗的時候,葉子挺拔似箭,整整齊齊;清晨,大地籠罩著靄靄輕煙,日光穿透了林木。這一幅初秋清晨的風景圖,使人仿佛置身其中,呼吸著濃重的鄉村氣息。《紅樓夢》第四十八回寫香菱學詩,有香菱說的一段話:“詩的`好處,有口里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是無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又說:“‘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這‘余’字合‘上’字,難為他怎么想來!我們那年上京來,那日下晚便挽住船,岸上又沒有人,只有幾棵樹,遠遠的幾家人家做晚飯,那個煙竟是青碧連云。誰知我昨兒晚上看了這兩句,倒像我又到了那個地方去了。”確實,好詩就有那么股勾魂攝魄的能力,見詩能引起你對往事的回憶;同樣,如果你親臨詩中所述的境界,又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那首詩來。徐璣這兩句詩,就具有這等魅力,每個有農村生活經歷的人讀了都會浮現自己所見過的這一場景。前兩句寫新涼,通聯沒有正面說天氣怎么涼,而是通過景色,讓你感受到新涼。三、四句仍不直接寫,而是忽然從翩飛的黃鶯上發出奇想:那黃鶯是不是因為新涼而高興,所以飛到了青山影里,歡快地啼鳴。詩把自己對新涼的感受移到黃鶯身上,使新涼的境地更加深化,融合進一切生物中去,詩便由景而生情,透出了無邊的靈氣來。“涼”是一種“心境”,很不好表現,所以,必須采用以“物境”來表達“心境”的手法,通俗一點說,就是化無形為有形,構成詩中的“圖畫”,以渲染氣氛。詩人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三幅小畫面,第一幅是稻田,從它灌滿了水和長得綠油油、齊整整的稻葉中透出涼意。第二幅是樹叢,“曉”字自含涼意,低壓的霧氣也自含涼意,“日”本有熱意,因其初升,故也“滄滄涼涼”,何況其穿樹而來。第三幅是飛鶯,黃鶯兒越過田野,飛向晨霧迷蒙的山陰,納涼去了,詩人的心中仿佛也頓生涼意。把這三幅小畫面合起來,便構成了一幅清新、明快的田園山水大圖畫。由此,“新涼”這一心境,也就從這大圖畫中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里滲透出來。而那黃鶯的啼鳴,又為這幅大圖畫添上畫外音,呼喚詩人投身其中,共納新涼。詩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一吟即出。寫景詩貴在景中含情,纖巧與渾融相結合,這首詩前兩句工筆繪景,后兩句寄情于景,所以很有感染力。詩中雖然沒有人,但讀后覺得人無所不在。
作者簡介
徐璣(1162—1214),字致中,又字文淵,號靈淵,晉江今屬福建人。父徐定,娶永嘉(今浙江溫州)鮑氏,遂定居永嘉。歷官建安主簿、永州司理、龍溪丞、武當令,改長泰令,未至官即去世。徐璣與趙師秀、翁卷、徐照并稱“永嘉四靈”,其詩題材狹窄,標榜野逸清瘦的詩風。有《泉山集》,已佚,今傳《二薇亭詩》一卷。
古詩詞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1
月夜 / 夜月
朝代:唐代
作者:劉方平
原文: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譯文
夜靜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隱藏在黑夜里。北斗星傾斜了,南斗星也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來臨,因為你聽那被樹葉映綠的窗紗外,唧唧的蟲鳴,頭一遭兒傳到了屋子里來了。
注釋
⑴更深:古時計算時間,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
⑵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隱藏在黑暗里。
⑶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顆亮星。
⑷闌干:這里指橫斜的樣子。
⑸南斗:有星六顆。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稱“南斗”。
⑹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⑺新:初。新透:第一次透過。
鑒賞
唐詩中,以春和月為題的不少。或詠春景而感懷,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詩寫春,不唯不從柳綠桃紅之類的事物著筆,反借夜幕將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點的事物遮掩起來,寫月,也不細描其光影,不感嘆其圓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調進半片月色,這樣,夜色不至太濃,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種蒙朧而和諧的`旋律。
此詩首揭“更深”二字,為以下景色的描繪確定了基調,也給全詩籠罩一種特殊氛圍。“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體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闌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兩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靜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為月輪西斜,詩以星斗闌干為映襯,這就構成兩句之間的內在關聯。
恬謐的春夜,萬物的生息遷化在潛行。“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正是詩人全身心地去體察大自然的契機而得到的佳句。從蟲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說明詩人有著深厚的鄉村生活的根柢。因此。這兩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沒有長期鄉村生活經驗的人固然說不出;便是生活在鄉村,也并非人人都說得出來。今夜蟲鳴,究竟是第一回還是第幾回,誰去注意它,這須得有心人,還應該有一顆詩心。一個“新”字,飽含對鄉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說清新,又有欣悅之意。
詩中說“春氣暖”自“今夜”始,表明對節候變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語洋溢著自得之情。寫隔窗聽到蟲聲,用“透”。給人以生機勃發的力度感。窗紗的綠色,夜晚是看不出的。這綠意來自詩人內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們就可以明白:詩人之所以不描寫作為春天表征的鮮明的外在景觀。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氣氛來烘托詩的意境,就是因為這詩得之于詩人的內心。詩人是以一顆純凈的心靈體察自然界的細微變化的。詩的前二句寫景物,不著一絲春的色彩.卻暗中關合春意,頗具蘊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氣暖”。結句的“蟲聲”,“綠窗紗”互為映發。于是春意俱足。但這聲與色,仍從“意”(感覺)中來。詩人并非唯從“蟲聲”才知道春氣已暖,“春氣暖”是詩人對“今夜”的細微感覺,而“蟲聲”只是與其感覺冥合的一個物候。因此,詩的意蘊是深厚的。構思的新穎別致,決定于感受的獨特。唐代田園詩成為一個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詩一二者并不多見。象本詩這樣深得陶體真趣的。就更為寥寥。至于說本詩有無隱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無證,不好去穿鑿。
古詩詞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2
原文:
點絳唇·詠梅月
宋代:陳亮
一夜相思,水邊清淺橫枝瘦。小窗如晝,情共香俱透。
清入夢魂,千里人長久。君知否?雨僝云僽,格調還依舊。
譯文:
一夜相思,水邊清淺橫枝瘦。小窗如晝,情共香俱透。
整夜思念著遠方的知音,在清澈的池水邊,橫斜著清瘦稀疏的梅花影子。小窗外被月光照得如同白晝一樣,那一縷縷情思、一陣陣暗香,都透出在這幽靜的夜晚。
清入夢魂,千里人長久。君知否?雨僝云僽,格調還依舊。
那清淡的月光,那疏梅的幽芳,將伴人進入夢鄉,夢中很可能見到遠在千里外的長久思念的知音。你知道不,縱然屢遭風吹雨打的摧殘,梅的品格還是依然如故。
注釋:
一夜相思,水邊清淺橫(héng)枝瘦。小窗如晝,情共香俱透。
水邊清淺橫枝瘦:橫枝,指橫向生出的梅枝。瘦,指梅的枝條稀疏。小窗如晝:形容月光明亮,照得窗前如同白晝。晝:白天。共:和。俱:一起。透:透出,透過。
清入夢魂,千里人長久。君知否?雨僝(chán)云僽(zhòu),格調還依舊。
清入夢魂:即“魂入清夢"的倒裝,指梅和月的靈魂品質進入了我清幽的夢境。千里人長久:意為祝愿千里外的知音天長地久。雨僝云僽:梅月經受雨和云的折磨。僝僽:折磨。格調:品格和情調,此處專指品格。依舊:像以前一樣,指品格不變。
賞析:
“一夜相思”一句用擬人手法寫梅花,“相思”竟至于“一夜”,體現了詞人孤獨寂寞之狀。“水邊清淺橫枝瘦”一句化用“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詩意,既寫梅花的形象,亦暗寫月。“水邊清淺”是梅生長的環境;“橫枝瘦”形容梅花的風韻姿態;“瘦”字照應上句,是“相思”的結果。“相思”是此詞意脈。“相思”不得,故夢;夢不得,故千里尋人,遙致情懷;尋人致語仍難遺繾綣孤寂之情,遂有問;由問而突出梅花在凄雨寒云之下傲然挺立的清標風神,從而也就抒寫出詞人堅持正義不怕打擊不屈不撓的人格,完成了意境創造。
“小窗如晝,情共香俱透。”這兩句詠月與梅。上句寫月,暗及窗內之人,“如晝”二字描繪了皓潔的`月色,月照“小窗”,體現出室內人的難眠之意;下句“情”因“相思”而生,“香”從嗅覺上寫梅花,“透”字自月光轉出,而用“共”、“俱”二字將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情景交融。
“清入夢魂,千里人長久。”兩句意蘊豐富。這里的“清”既指月亮的清輝,亦指梅花的清香;清輝幽芳伴人入夢,體現了夢境的和諧、溫馨。“千里人長久”化用蘇軾《水調歌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詞意,寫詞人對遠方友人的祝愿,既含有相思之情,又暗中關合一個“月”字,意境綿邈,含蓄委婉。
“雨僝云僽倦,格調還依舊。”這兩句詠梅言志,先以疑問句突出詞情,繼而寫梅花遭受風雨摧殘而格調還依舊”,表現了梅花在風雨中傲然挺立的清標風神。梅花的“格調”,正是詞人高潔品質和堅持正義、不怕打擊、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征。
這首月下詠梅詞,托梅言志,借月抒懷。詞人把梅、月、人有機地結合成一個整體來寫,寥寥數筆,點染出梅花的幽姿清韻、暗香芳魂,也描繪出月亮的清輝,創造了一個清幽溫馨而又朦朧飄渺的境界。通篇寫梅月,卻不道出半個“梅”字“月”字,而能盡得其象外之物,環中之旨,脈絡井井可尋,是一首“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佳作。這首詞把梅的品格和詞人的心境表達得曲折盡意,饒有余味。
古詩詞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3
原文:
喜遷鶯·月波疑滴
宋代:史達祖
月波疑滴,望玉壺天近,了無塵隔。翠眼圈花,冰絲織練,黃道寶光相直。自憐詩酒瘦,難應接許多春色。最無賴,是隨香趁燭,曾伴狂客。
蹤跡,漫記憶,老了杜郎,忍聽東風笛。柳院燈疏,梅廳雪在,誰與細傾春碧?舊情拘未定,猶自學當年游歷。怕萬一,誤玉人寒夜,窗際簾隙。
譯文:
月波涓涓真擔心它會下滴,望玉壺般的明月銀天近在眼前,澄澈如鏡沒有一絲灰塵阻隔。各式彩燈五光十色花團錦簇,都是用透明的絲絹織就,月光和燈光交相映射。可憐我因詩酒而消瘦,難以接受這太多迷人春色。感到最可喜的還是,拿著燭帶著香,去陪伴那些風流狂客。
舊日游蹤隱約還能記得,歲月催老了杜郎,怎忍心去聽東風中的幽笛。楊柳院中燈火疏落,寒梅廳堂還留有殘雪,誰和我一起細品新酒春碧?舊日的風情難以拘束,還要去學當年那樣游歷。怕的是萬一,誤了寒夜里美人在窗邊簾縫的約期。
注釋:
月波疑滴,望玉壺天近,了無塵隔。翠眼圈花,冰絲織練,黃道寶光相直。自憐詩酒瘦,難應接許多春色。最無賴(lài),是隨香趁燭(zhú),曾伴狂客。
喜遷鶯:詞牌名。有小令、長調兩體。小令起于唐,長調起于宋。月波:指月光。月光似水,故稱。玉壺:比喻月亮。塵隔:塵埃。翠眼圈花:指各式花燈。冰絲:指冰蠶所吐的絲。常用作蠶絲的美稱。黃道寶光相直:指燈光與月光交相輝映。黃道:原指太陽在天空周年運行的軌道。
蹤跡,漫記憶,老了杜郎,忍聽東風笛。柳院燈疏(shū),梅廳雪在,誰與細傾春碧?舊情拘未定,猶自學當年游歷。怕萬一,誤玉人寒夜,窗際簾隙(xì)。
杜郎:杜牧,此用于自指。春碧:酒名。玉人:容貌美麗的人。
賞析:
在詠元宵節詞中、此篇頗具特色。上闋前幾句,突出正月十五月夜的清明,與詞人情緒和諧一致。“最無賴”轉為憶舊,追想往事但用筆極為概括。下闋開頭“蹤跡”緊承上闋后兩句。“忍聽”又回到眼前。“舊情”句翻出一意,“猶自學當年”,作者又煥發出青春朝氣。詞中極細致地表述了人對青春少年的浪漫行徑回憶時發生的心理動蕩,將人的心理活動描寫得委婉而真實。
上片先寫元夜花燈與月交相輝映的景觀,后寫自己沉迷詩酒、愈加消瘦,無心賞景的寂寞心境。前三句寫滿月,詞人以“月波”,“玉壺”等詞眼,寫出元宵夜月之美,讓人為之動容;“翠眼”三句寫花燈,將讀者帶入一個五光十色的世界,渲染了一派溫馨歡樂的`節日氣氛;“自憐”三句陡然轉到自身,寫自己因沉浸詩酒而消瘦憔悴,沒有興致賞春色,抒發了自傷孤獨的心情。上片以世俗的熱鬧反襯詞人的寂寞,極具藝術特色。
下片思昔撫今,先追憶少時游歷的豪興,再寫此刻的消瘦憔悴、無心賞景,兩相對照,抒發了凄驚苦悶的心情。“蹤跡,漫記憶”由上片后兩句而來,引出“柳院燈疏”后三句,寫自己獨尋舊日蹤跡,看到柳院依然是燈火稀疏,梅廳積存的殘雪仍在,但能與誰一起“細傾春碧”?詞人運用反問句式,增強了抒情色彩。“老了杜郎”兩句寫眼前景:如今杜郎已老,再不敢聽東風笛,因為柳院梅廳仍在,可情人已去,庭院空空。此情此景令詞人油然而生物是人非之感。“舊情”四句寫自己為何尋訪昔日蹤跡,原來是舊情難忘,想學當年的狂蕩,恐怕誤了寒夜與情人簾隙的約會。全詞情景交融,感情真摯。
古詩詞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4
惠(huì)崇(chóng)春江曉景
——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作者背景
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惠崇:北宋早期僧人,蘇軾的朋友。能詩善畫,尤其喜畫鵝、雁等禽鳥與河湖等水景,《春江曉景》是他的名作。
曉:一作“晚”。
蔞蒿:一種野草,多生在河灘,春天開白色小花,莖可以吃。
蘆芽:蘆葦嫩芽。
河豚:一種味道鮮美而有毒的魚,加工處理后可食用。
古詩今譯:竹林外桃花剛剛綻放了兩三枝,江水暖鴨子最先感受春天氣息。蔞蒿已滿地而蘆葦剛長出嫩芽,這正是河豚要沿潮水而上之時。
名句賞析——“春江水暖鴨先知。”這是一首著名的題畫詩。作者因為懂畫、會畫,所以他能緊緊抓住惠崇這幅《春江曉景》的畫題畫意,僅用桃花初放、江暖鴨嬉、蘆芽短嫩等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優美畫境。尤其令人叫絕的是“春江水暖鴨先知”這一句,他把畫家沒法畫出來的水溫冷暖,描繪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傳神!此外,他的高妙還表現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畫外,以畫上并沒有的“河豚欲上”,來點染初春的氣息,深化畫中的意境。如果說惠崇的畫是“畫中有詩”的話,那么這首詩便是“詩中有畫”了。難怪它能作為一首人人喜愛的名詩而傳誦至今!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作者背景
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西林:即廬山乾明寺。
廬山:又名匡山,匡廬,在今江西省,我國名山之一。
橫看:從正面看。
識:知道。
緣:由于,因為。
古詩今譯
橫看是蜿蜒山嶺側看是險峻高峰,遠近高低看過去千姿百態不相同。之所以不能認識廬山的真實面目,只因為身處在這層巒疊嶂深山中。
名句賞析——“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元豐七年(1084)春末夏初,蘇軾暢游廬山十余日,被廬山雄奇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揮毫寫下十余首贊美廬山的詩,這是其中的一首。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郁郁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云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中不相同。后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這兩句充滿了意味深長的哲理,并成為人們廣為傳誦的警句。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作者背景
李清照(1084-約1151),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在今山東)人。早期詞風清麗婉約。后期避難江南,國破家亡,詞風轉向凄苦,但她的詩卻充滿慷慨悲憤之情。
注詞釋義
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shāng)》:“身既死兮神似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項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后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古詩今譯
活著應該做人中的豪杰,死后應該做鬼中的英雄,人們為什么至今還思念項羽,就因為他不茍且偷生回江東。
名句賞析——“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kuì)的作用。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旗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后自刎。詩人用項羽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讀來句有余味,篇有余意,使人與之共振。
示兒
——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作者背景:陸游(1125-1210),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他的詩風格多樣,內容豐富。最受人們推崇贊賞的,是他表現殺敵報國志愿、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詩篇。
注詞釋義
示兒:寫給兒子們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
九州:指中國。古代中國分為九州。
同:統一。
王師:指南宋軍隊。
定:平定,收復。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區。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乃翁:你的父親。
古詩今譯:我知道人死后萬事皆空,只悲嘆看不到九州統一。大宋軍隊收復中原之日,家祭時別忘了告我亡靈。
名句賞析——“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是南宋寧宗嘉定二年(1210)除夕前夜,作者臨終前留下來的最后一首絕筆詩。從他兩歲時北宋滅亡,到他85歲即將去世,北方大好山河始終沒能收復。他原本知道死去之后,萬事皆空,個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惟一悲憤的就是山河破碎,念念不忘的仍是國家統一。80多年來,驅除敵虜、統一河山的強烈愿望,在他心里始終沒有動搖過。所以在他臨終前,仍然叮囑孩子們,將來這一天到來時,一定不要忘記祭祀他的亡靈,把這勝利的喜訊告訴他。全詩文字質樸自然,情感沉痛真摯,催人淚下,表現了作者相信恢復中原大好河山的壯志一定能夠實現。
古詩詞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5
寒食
——韓翃(lí)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作者背景
韓翃(生卒年不詳),字君平,唐代詩人。南陽(今河南南陽)人。一直在軍隊里做文書工作,擅長寫送別題材的詩歌,與錢起等詩人齊名,時稱“大歷十才子”。后來皇帝選拔他擔任起草詔令的中書舍人,當時有兩個韓翃,大臣問選誰,皇帝說要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那個韓翃,可見這首詩在當時是多么有名。
注詞釋義
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御柳:皇城中的柳樹。
斜:為了押韻,此處可以按古音讀作xi。
漢宮:這里指唐朝皇官。
傳:賜給。
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極、王逢時五人為侯,受到特別的恩寵。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古詩今譯
暮春的長安城里漫天舞著楊花,寒食節東風吹斜了官中的柳樹。黃昏開始宮里頌賜新蠟燭,輕煙先升起在皇帝貴戚家。
名句賞析——“春城無處不飛花。”
這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諷刺詩。在唐代以前,漢朝最為強大,所以唐人做詩都喜歡借漢來比唐,這里也是借漢代的故事來諷刺本朝。寒食三天焚火,本應第四天才可用火。但皇宮里在第三天的黃昏就將傳火種的蠟燭賜給了皇帝貴戚。這件小事說明皇帝對貴戚近臣的特別恩寵,但詩人寫得很委婉,而且用春城飛花的奇麗景致開頭,用東風拂柳的描寫自然引出皇官,好像是在稱頌皇上的恩典,所以連皇帝都很喜歡。像這樣不用一字指斥,就達到諷刺效果的寫法,就叫含蓄。我們仔細一琢磨,就能品味到里面暗含的諷刺意味。
七步詩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二(后人縮略版)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作者背景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著名詩人。少年時就很有才華,得到曹操的喜愛,因此受到他的哥哥曹丕的猜忌,后來郁郁而死。他的詩語言精練,詞采優美,是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
注詞釋義
釜:古代的炊具,相當于現在的鍋。
萁:豆稈。
漉:過濾。
豉:豆豉。用煮熟的大豆發酵后制成,有咸、淡兩種,供調味用。
古詩今譯
煮豆子燃燒的是豆稈,過濾豆豉做成了豆漿。豆稈在灶下焚燒,豆子在鍋里哭泣。本是生在同一根上,煎熬我何必這么著急!
名句賞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和曹植本是親兄弟,曹植少年時就很聰明,能出口成章,下筆千言。曹丕當了皇帝以后,怕曹植威脅自己的地位,想迫害曹植,有一次讓曹植在七步之內做成一首詩,否則就把他處死。曹植應聲而起,沒走到七步就做好了這首詩。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鍋里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鍋下面的豆稈。豆子和豆稈本來是生長在同一根上,現在豆稈卻在鍋下面燃燒,煎熬鍋里的豆子,而鍋里的豆子無力反抗。曹植用這個比喻,暗指曹丕我與你是親生兄弟,應該是骨肉情深,真誠相至,但現在卻是骨肉相殘,表達了內心的悲憤。相傳曹丕聽了面有慚色。這首詩比喻貼切,用語巧妙,通俗易懂而又含義深長。
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作者背景
韋應物(737-792),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貴族出身,曾為唐玄宗侍衛,后來發奮讀書,成為有名的詩人。其詩多寫田園風物,以古風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風格古淡雋永,后人將他與柳宗元并稱為“韋柳”。
注詞釋義
滁州:今安徽滁縣,詩人曾任州刺史。
西澗:滁州城西郊的一條小溪,有人稱上馬河。
獨憐:最愛,只愛。
春潮:春雨。
野渡:荒郊野外無人管理的渡口。
橫:指隨意飄浮。
古詩今譯
澗邊叢生的幽草特別讓人喜愛,密林中還有黃鸝鳥在婉轉啼鳴。帶雨的春潮在傍晚來勢更湍急,荒郊野渡寂無人影只有船空橫。
名句賞析——“野渡無人舟自橫。”
詩人在滁州做官時,最喜愛西澗清幽的景色,經常一個人到澗邊散步。岸邊的綠草、樹叢中的黃鸝,所聞所見都賞心悅目,讓人流連忘返。一場突如其來的急雨,使春天原來就高漲的澗水更加湍急,渡口的艄公已去避雨,小船被水流沖得橫在岸邊。一船來說,船渡往對岸的方向是縱,水流的方向是橫。船是被拴住的,水流一沖就橫在水中了。詩人所用的字句都很平常,但因捕捉到一個特殊的情景,描繪出小船橫在水流中的畫面。所以格外生動。從前兩句的描寫來看,詩人的心情很悠閑,但后兩句的風景又有點寂寥的感覺。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③,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作者背景
相傳這是北齊人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這首歌原為卑語,后被翻譯成漢語。敕勒是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居住在今山西北部和內蒙古南部一帶。
注詞釋義
川:指平原。敕勒川,大概因敕勒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陰山:陰山山脈,起于河套西北。橫貫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偏西一帶。
穹廬:游牧民族所住的圓頂帳篷。即今蒙古包。
野:為了押韻,此處也可以按古音讀作yǎ。
見:同“現”,這里不讀jiàn。。
古詩今譯
遼闊的敕勒川在陰山腳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帳篷,籠蓋了整個原野。蒼天遼遠空曠,草原一望無際,微風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名句賞析——“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是一首北齊所唱的民唱,它唱出了草原的遼闊和牛羊的繁盛,唱出了大草原的壯美景色。前兩句,寫敕勒川的位置。把天比作穹廬,非常貼切,同時又讓我們想起游牧民族的圓頂帳篷和他們的生活;后兩句,用“天蒼蒼”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見,給人以無限遼闊的感受。而“風吹草低”一句,寫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壯,又把整個畫面變成了一幅天人和諧的人文圖景,生動異常。語言簡練質樸,音調雄壯,風格明朗豪放,雄渾天成,是描寫草原風光的千古絕唱。
塞下曲
——盧綸
月黑雁飛高,
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
大雪滿弓刀。
作者背景
盧綸(748-800),唐代詩人。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濟)人。“大歷十才子”之一,他的送別詩、寫景詩很有特色。
注詞釋義
引弓:拉弓,開弓。
平明:清早。
白羽:本指箭稈上的羽毛,這里借指箭。
沒:陷入。指箭射入很深。
古詩今譯
黑暗的林中風吹草動,將軍深夜拉動了強弓。黎明時尋找射出的箭,發現它深陷在巨石中。
名句賞析——“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這是盧綸反映軍士生活最有名一首詩。塑造了一位將軍的勇猛形象,篇幅極為簡短,卻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前兩句寫黑暗的夜晚,林深草密,驚風陣陣。詩中通過這樣的環境描寫,為將軍拉弓射箭的壯舉作了鋪墊。傳說漢代名將李廣出獵時,遠遠看到草叢中的一塊大石,以為是一只猛虎,急忙拉弓射去,箭頭居然穩穩地扎入石頭之中。這里借用李廣的故事,來形容將軍的勇猛和神力,的確是非常恰當的。全詩語言精練準確,描寫生動傳神。
詠鵝
——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作者背景
駱賓王(約640-684),唐代詩人,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人小受過良好的教育,少年時就有詩名,擅長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詩,是“初唐四杰”之一。
注詞釋義
詠鵝:用詩詞來贊美鵝。
項:頸的后部。這里代指脖子。
撥:劃。
古詩今譯
鵝,高昂著頭頸朝著天,唱著歌。白色的羽毛悠悠浮動在綠水上,紅色的鵝掌劃動著清清的水波。
名句賞析
據說這首小詩是駱賓王七歲時所作。頭一句三個鵝字,寫出了孩子們初見鵝時的驚喜。接下來的三句話,寫活了鵝的神態。那一群白鵝悠閑地游來,正昂著頸高叫著,像是在談天,像是在以唱,更像是在向天歌唱。它們在水中游來游去,潔白的身體浮在綠水中,紅紅的鵝掌向后輕輕撥動著清清的河水,蕩起一片漣漪。這是一幅多么輕松、快樂、自由,多么純真美麗的`畫面啊!這是孩子們眼中的世界,是他們認識生活的開始,尤如小鳥沖向大自然,多么歡暢。它讓我們體會到了童心的童趣,純潔了我們的心靈。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作者背景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時居蒿山,與韓愈是好朋友。一生窮困,近50歲時才中進士。孟郊寫詩以寒苦之音著稱,追求奇特的構思和瘦硬的語言風格,多表現下層民眾和自己的貧寒生活及遭遇,與賈島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
注詞釋義
游子:離家遠游的人。
意恐:擔心。
寸草:小草。寸草心:此處指游子的心。
三春暉:春天的陽光。這里比喻母愛。三春,初春、仲春、暮春,泛指整個春天。暉,陽光。
古詩今譯
慈愛的母親手中的針線,離家遠行人身上的衣服。要遠行時密密地縫呵縫,心中擔憂兒子遲遲才回。誰說幼小的青草的心意,能報答得了春天的光輝?
名句賞析——“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50歲才中進士,當上溧陽縣尉,這樣一個小官,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這首詩就寫于此時。詩以一個極為平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細節揭示了母愛的偉大:老母牽針引線為臨行的兒子縫補衣裳,由于擔心兒子長時間不回來,就把針腳縫得非常細密,希望它能結實一點,更結實一點。慈母對兒子的篤愛之情,就這樣一針一線地縫進衣服中,隨著兒子千里萬里。這一平常而充滿了骨肉親情的生活場景,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經歷過的,所以能引起每一個讀者的共鳴,引起我們對母親的種種回憶和依戀。母愛是不期望報答,也是兒女所報答不完的,因為它像三春的陽光對小草的哺育,是無窮無盡的。詩歌畫面簡潔,語言樸素,而內涵深厚,動人心弦,所以能膾炙人口,千古流傳。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未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作者背景
賀知章(659-744),唐代詩人。字季真,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年青時就因為詩文寫得好而聞名。為人狂歡,與李白、張旭等合稱“飲中八仙”。他的詩清新疏朗而富有機趣,以《回鄉偶書》、《詠柳》等傳誦最廣。
注詞釋義
偶書:偶然寫出來的。
鬢:耳邊的頭發。
衰:古音讀作cuī。指鬢發稀疏、斑白。
古詩今譯
小時候我離開了家鄉,到老年才回來,家鄉的口音沒有改變而鬢發卻已斑白。孩子們看見我卻沒有人認識我,笑著詢問我是從哪里來的。
名句賞析——“鄉音無改鬢毛衰”
這首詩看似平淡,卻內蘊豐富。前兩句寫游子重回故鄉,淡淡的敘述中含有不可言說的興奮和激動,詩人置身于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走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化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為富于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讓;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年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以如此簡短的語言寫出了所有游子的共同感受,這就是本詩千百年引起人們心靈震顫的重要原因。
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作者背景
見《回鄉偶書》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詠:歌唱,贊美。
碧玉:既指綠色的玉石,又指古代年輕貌美的少女。
妝:打扮。
絳:絲帶。。
古詩今譯
像碧玉一樣打扮成的高高柳樹,千條萬縷的柳枝都垂下了綠色的絲條。不知道這細細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恰似剪刀。
名句賞析——“二月春風似剪刀。”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深深地抓著了垂柳的特征,在詩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樹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風姿,下垂的柳條,就像她裙擺上的絲帶。在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兩者之間仿佛沒有什么截然的分別。而且“碧玉”也有雙關的意義。既在字面上與柳樹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輕貌美的少女,與下面的“二月春風”恰相呼應——這是早春的垂柳,還未到夏秋之際亭亭如蓋、樹蔭清圓的時候。然而,更妙的以下兩句:“不知細葉誰載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在賀知章之前,有誰想過春風像剪刀?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由無形化為有形,它顯示了春風的神奇靈巧,并使《詠柳》成為詠物詩的典范之作。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作者背景
王之渙(668-742),唐代詩人。字季陵,晉陽(今山西太原)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他的詩以描寫邊疆風光著稱,并多被當時樂工傳唱。代表作有《涼州詞》、《登鸛鵲樓》等。
注詞釋義
涼州詞:又名《涼州歌》,唐代傳唱于涼州的樂曲名。涼州,在今甘肅武威。
仞:長度單位。古時七尺或八尺為一仞。萬仞,形容極高。
羌笛:古時西北少數民族所吹的一種管樂器。
楊柳:指《折楊柳》曲調。
何須:何必。
度:經過。
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是唐時通往西域的要路關口。
古詩今譯
奔騰的黃河就來自云端,一座孤城外是萬仞高山。吹羌笛的就不要怨楊柳不綠,春風從來未到過玉門關。
名句賞析——“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首詩,描寫了壯闊蒼涼的邊塞景物,抒發了守衛邊疆的將士們凄怨而又悲壯的情感。詩的首句寫自下而上對黃河的遠眺,次句寫邊塞環境的險惡,兩句合在一起,用大筆寫意的手法,渲染刻畫了邊塞風光的雄奇蒼涼和邊防戰士們生活環境的艱苦惡劣。后兩句筆鋒一轉,引入羌笛之聲。折楊柳送別本是唐人風習,羌笛吹奏的《折楊柳》曲詞更能引起思鄉的離愁。可如今在這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想要折一枝楊柳聊寄別情也不可能,這怎能不讓人更感悲傷。全詩表現了盛唐詩人悲涼慷慨的精神風貌。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作者背景
見《涼州詞》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浦州(今山西永濟)西南的黃河邊上。
盡:落下。
欲:想。
窮:盡。
更:再。
古詩今譯
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名句賞析——“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那是一個日落的傍晚,詩人登上鸛雀樓,映入眼簾的首先是一輪落日,在連綿起伏的群山中漸漸西沉;而黃河自遠方奔騰而來,又滾滾地向大海奔去。詩的前兩句一寫天空,一寫河流,有靜有動,從大處寫起,筆筆入神,真是景象壯闊,氣勢不凡。詩寫到這里,雖只兩句,似乎筆力已盡。誰想作者卻又翻空出奇,把讀者帶入更高的境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人并不滿足于對眼前景物的流連,還想探究更遠的景色,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不斷進取的精神。
古詩詞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6
《春曉》原文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春曉》注釋
1、曉:早晨,天明,天剛亮的時候。
2、聞:聽見。啼鳥:鳥啼,鳥的啼叫聲。
3、夜來:昨夜。
4、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春曉》翻譯
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來只聽到到處有鳥兒啼叫。想起昨夜里風聲緊雨聲瀟瀟,花兒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
《春曉》賞析
孟浩然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他以清淡秀麗的詩句,著意描繪自己熟悉的田園和山水,自然明快,給唐代詩壇帶來一股清新的風。李白、杜甫等人對他毫不吝惜美譽之辭,李白稱其“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杜甫贊其“復憶襄陽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解悶十二首》)。孟浩然的山水詩往往從大處落筆,描繪大自然的廣闊圖景。如“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彭蠡湖中望廬山》),“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臨洞庭上張丞相》),“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等等。但他更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詩意感受,不過是寫一種閑適自得的情趣,并無十分厚重的思想內容,然而各種感覺寫得細膩入微,詩意盎然。
文字如行云流水,層遞自然,由境及意渾然一體,極富韻味。
以五言擅長的孟浩然的這首《春曉》,正是這樣的一首詩。雖只是短短的五言絕句,沒有華麗的辭藻,也不用任何奇絕的手法,只是淡淡地說來、靜靜地描述,從全詩的字句無須注釋就可見詩句是何等的平易與質樸,卻最能體現孟浩然詩“其淡如水,其味彌長”的`藝術特色,也最為歷代人們津津樂道而至今盛傳天下。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喜愛它、贊美它,從初讀似乎的平淡無奇,越讀越覺得詩中別有天地,越讀越覺得韻味無窮。
詩人描寫的是春天。春天萬物萌生,百花齊放,是人們最喜愛的季節。描寫春天的詩不計其數,如“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唐·賀知章《詠柳》),“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宋·葉紹翁《游園不值》),“山青花欲燃”(唐·杜甫《絕句二首》),“萬紫千紅總是春”(宋·朱熹《春日》)等等。但孟浩然在這里既沒有描寫春天那姹紫嫣紅的色彩,也沒有去描寫那迷人、醉人的芬芳,擷取的是自己早晨剛剛蘇醒時那一刻的感受,而且僅僅是從聽覺去感受。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春晨,平和而安詳,悅耳動聽的鳥啼聲聲入耳,而且是“處處”,即遠處近處,此起彼伏,此唱彼和,讓人應接不暇。不禁又回憶起依然縈繞腦際的昨夜那瀟瀟沙沙、淅淅瀝瀝的春風春雨,那滋潤萬物也打落了繁花的“風雨聲”。詩人只寫這一點,點到即止。這似乎是不經意的寥寥數字,已讓人感覺到那盎然的春意,仿佛是在如夢似幻、春雨紛紛的夜晚,又仿佛是在春風拂面、陽光初照的清晨,春色無邊,萬物萌生,百花綻放,寓意著一個充滿活力、生機勃勃的世界。詩人只是拈出春天里典型特征的鳥啼和雨聲,沒費哪怕是多一點的筆墨,旨在讓讀者自己去感悟、去想象。結尾句“花落知多少?”則清晰地透露出詩人熱愛生活、崇尚美好的情懷,少了后來的李商隱式的“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傷感,也沒有宋代女詞人李清照那“綠肥紅瘦”式的傷春和懷春,卻多了幾分的從容與淡定。
從首句的春睡的香甜到喚醒詩人那悅耳的鳥啼,從依然回響耳際那昨夜的風雨到清晨詩人對春花的惜愛與惦記,詩人信守拈來,自然流露,沒有半點雕琢。但春曉句說春夜,啼鳥句說春晨,風雨句又說春夜,花落句又說春晨;首聯表現的是詩人的恬靜與安寧,下聯又寫出詩人內心的不平靜……時間的起伏跳躍,陰晴的自然交替,情感的微妙變化,都凝聚在這短短的二十個字之中。
詩人愛春惜春、熱愛生活、崇尚自然的情愫從心靈深處涓涓流出,從而讓讀詩的人也與詩人一道陶醉在無邊的春色之中,領悟大自然的真趣與神奇。宋代大詩人陸游曾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人們稱贊《春曉》是最自然的詩篇,是天籟之聲。
《春曉》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襄陽(今屬湖北)人。盛唐田園山水詩的代表人物,與王維齊名,并稱“王孟”。他的詩當時就極負盛名,李白、杜甫等均對其十分推崇。詩風平淡自然,意境清新,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
古詩詞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7
原文:
瘞旅文
維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來者,不知其名氏,攜一子一仆,將之任,過龍場,投宿土苗家。
予從籬落間望見之,陰雨昏黑,欲就問訊北來事,不果。
明早,遣人覘之,已行矣。
薄午,有人自蜈蚣坡來,云:“一老人死坡下,傍兩人哭之哀。
”予曰:“此必吏目死矣。
傷哉!
”薄暮,復有人來,云:“坡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哭。
”詢其狀,則其子又死矣。
明日,復有人來,云:“見坡下積尸三焉。
”則其仆又死矣。
嗚呼傷哉!
念其暴骨無主,將二童子持畚、鍤往瘞之,二童子有難色然。
予曰:“嘻!
吾與爾猶彼也!
”二童閔然涕下,請往。
就其傍山麓為三坎,埋之。
又以只雞、飯三盂,嗟吁涕洟而告之,曰:嗚呼傷哉!
繄何人?
繄何人?
吾龍場驛丞余姚王守仁也。
吾與爾皆中土之產,吾不知爾郡邑,爾烏為乎來為茲山之鬼乎?
古者重去其鄉,游宦不逾千里。
吾以竄逐而來此,宜也。
爾亦何辜乎?
聞爾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爾率妻子躬耕可有也。
烏為乎以五斗而易爾七尺之軀?
又不足,而益以爾子與仆乎?
嗚呼傷哉!
爾誠戀茲五斗而來,則宜欣然就道,胡為乎吾昨望見爾容蹙然,蓋不任其憂者?
夫沖冒霧露,扳援崖壁,行萬峰之頂,饑渴勞頓,筋骨疲憊,而又瘴疬侵其外,憂郁攻其中,其能以無死乎?
吾固知爾之必死,然不謂若是其速,又不謂爾子爾仆亦遽然奄忽也!
皆爾自取,謂之何哉!
吾念爾三骨之無依而來瘞爾,乃使吾有無窮之愴也。
嗚呼傷哉!
縱不爾瘞,幽崖之狐成群,陰壑之虺如車輪,亦必能葬爾于腹,不致久暴露爾。
爾既已無知,然吾何能違心乎?
自吾去父母鄉國而來此,三年矣,歷瘴毒而茍能自全,以吾未嘗一日之戚戚也。
今悲傷若此,是吾為爾者重,而自為者輕也。
吾不宜復為爾悲矣。
吾為爾歌,爾聽之。
歌曰: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
游子懷鄉兮,莫知西東。
莫知西東兮,維天則同。
異域殊方兮,環海之中。
達觀隨寓兮,奚必予宮。
魂兮魂兮,無悲以恫。
又歌以慰之曰:與爾皆鄉土之離兮,蠻之人言語不相知兮。
性命不可期,吾茍死于茲兮,率爾子仆,來從予兮。
吾與爾遨以嬉兮,驂紫彪而乘文螭兮,登望故鄉而噓唏兮。
吾茍獲生歸兮,爾子爾仆,尚爾隨兮,無以無侶為悲兮!
道旁之冢累累兮,多中土之流離兮,相與呼嘯而徘徊兮。
餐風飲露,無爾饑兮。
朝友麋鹿,暮猿與棲兮。
爾安爾居兮,無為厲于茲墟兮!
譯文:
在大明正德四年秋季某月初三日,有一名吏目從北京來到這里,不知他姓甚名誰。身邊帶著一個兒子、一個仆人,將要上任,路過龍場,投宿在一戶苗族人家。我從籬笆中間望見他,當時陰雨昏黑,想靠近他打聽北方的情況,沒有實現。第二天早晨,派人去探視,他已經走了。
近午時刻,有人從蜈蚣坡那邊來,說:“有一個老人死于坡下,旁邊兩人哭得很傷心。”我說:“這一定是吏目死了。可悲啊!”傍晚,又有人來說:“坡下死了兩個人,旁邊一人坐著嘆息。”問明他們的情狀,方知他的兒子又死了。第二天,又有人來說:“看到坡下堆了三具尸體。”那么,他的仆人又死了。唉,令人傷心啊!
想到他們的尸骨暴露在荒野,無人認領,于是我就帶著兩個童仆,拿著畚箕和鐵鍬,前去埋葬他們。兩名童仆臉上流露出為難的情緒。我說:“唉,我和你們,本像他們一樣啊。”兩名童仆憐憫地淌下眼淚,要求一起去。于是在旁邊的山腳下挖了三個坑,把他們埋了。隨即供上一只雞、三碗飯,一面嘆息,一面流著眼淚,向死者祭告說:
唉,悲傷啊!你是什么人,什么人啊?我是此地龍場驛的驛丞、余姚王守仁呀。我和你都生長在中原地區,我不知你的家鄉是何郡何縣,你為什么要來做這座山上的鬼魂啊?古人不會輕率地離開故鄉,外出做官也不超過千里。我是因為流放而來此地,理所應當。你又有什么罪過而非來不可呢?聽說你的官職,僅是一個小小的吏目而已。薪俸不過五斗米,你領著老婆孩子親自種田就會有了。為什么竟用這五斗米換去你堂堂七尺之軀?又為什么還覺得不夠,再加上你的兒子和仆人啊?哎呀,太悲傷了!你如真正是為留戀這五斗米而來,那就應該歡歡喜喜地上路,為什么我昨天望見你皺著額頭、面有愁容,似乎承受不起那深重的憂慮呢?
一路上常冒著霧氣露水,攀援懸崖峭壁,走過萬山的峰頂,饑渴勞累,筋骨疲憊,又加上瘴疬侵其外,憂郁攻其中,難道能免于一死嗎?我固然知道你會必死,可是沒有想到會如此之快,更沒有想到你的兒子、你的仆人也會很快地死去啊。都是你自己找來的呀,還說它什么呢?我不過是憐念你們三具尸骨無所歸依才來埋葬罷了,卻使我引起無窮的感愴。唉,悲痛啊!縱然不葬你們,那幽暗的山崖上狐貍成群,陰深山谷中粗如車輪的毒蛇,也一定能夠把你們葬在腹中,不致長久的`暴露。你已經沒有一點知覺,但我又怎能安心呢?自從我離開父母之鄉來到此地,已經三個年頭。歷盡瘴毒而能勉強保全自己的生命,主要是因為我沒有一天懷有憂戚的情緒啊。今天忽然如此悲傷,乃是我為你想得太重,而為自身想得很輕啊。我不應該再為你悲傷了!
我來為你唱歌,你請聽著。我唱道:連綿的山峰高接云天啊,飛鳥不通。懷念家鄉的游子啊,不知西東。不知西東啊,頂上的蒼天卻一般相同。地方縱然相隔甚遠啊,都在四海的環繞之中。想得開的人兒到處為家,又何必守住那舊居一棟?魂靈啊,魂靈啊,不要悲傷,不要驚恐!
再唱一只歌來安慰你:我與你都是離鄉背井的苦命人啊,蠻人的語言誰也聽不懂,性命沒指望啊,前程一場空。假使我也死在這地方啊,請帶著你子你仆緊相從。我們一起遨游同嬉戲,其樂也無窮。駕馭紫色虎啊,乘坐五彩龍;登高望故鄉啊,放聲嘆息長悲慟。假使我有幸能生還啊,你尚有兒子仆人在身后隨從;不要以為無伴侶啊,就悲悲切切常哀痛。道旁累累多枯冢啊,中原的游魂臥其中,與他們一起呼嘯,一起散步從容。餐清風,飲甘露啊,莫愁饑餓腹中空。麋鹿朝為友啊,到晚間再與猿猴棲一洞。安心守分居墓中啊,可不要變成厲鬼村村寨寨亂逞兇!
注釋:
(1)正德四年:1509年。正德為明武宗年號(1506—1521)。
(2)吏目:明代散州或直隸州均設有吏目一人,掌助理刑獄之事,并管官署內部事務。
(3)龍場:龍場驛,在今貴州修文縣。
(4)土苗:土著苗族。
(5)籬落:籬笆。
(6)覘(chān):窺視
(7)薄午:近午。
(8)將:攜。畚(běn):用草繩或竹篾編織成的盛物器具。鍤(chā):鐵鍬。
(9)坎:坑。
(10)涕洟:目出為涕,鼻出為洟,即指眼淚鼻涕。這里謂哭泣。
(11)繄(yī):發語詞,表語氣。
(12)胡為乎:為了什么。
(13)竄逐:放逐,這里謂貶斥。
(14)蹙然:皺眉憂愁的樣子。
(15)庵忽:疾速,這里喻死亡。
賞析:
這篇文章選自《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五,作于1509年(正德四年),這時作者被貶于龍場驛已是第三個年頭了。瘞(yì)就是埋葬。該文是作者埋葬三個客死在外的異鄉人以后所作的一篇哀祭文。這三個異鄉人,僅為了微薄的薪俸而萬里奔走,終于暴死異鄉。他們與作者素昧平生,但祭文的感情卻寫得相當深切,其關鍵是作者被貶龍場驛,其景況略如客死之人,悲客死之人也是作者借以抒發自己被貶異域的凄苦哀傷之情。但作者能“達觀隨寓”,終于生活下來了。這既是實情,也是作者的自寬自解。
古詩詞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8
作品簡介
《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是東漢時期的詩歌。該篇詩歌突出表現了細致的心理描寫手法,而關于該詩的主題,歷來有兩種解讀:一說該詩通過皎皎明月刻劃了一個久客異鄉、愁思輾轉、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一說該詩刻畫了一個獨守空閨、愁思難寐、徘徊輾轉的閨中女子形象。
作品原文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①。
憂愁不能寐②,攬衣③起徘徊。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④。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⑤還入房,淚下沾裳衣⑥。
作品注釋
①羅床幃:羅帳。
②寐:入睡。
③攬衣:猶言“披衣”,“穿衣”。攬,取。
④旋歸;回歸,歸家。旋,轉。
⑤引領:伸頸,“抬頭遠望”的意思。
⑥裳衣:一作“衣裳”。
作品譯文
明月如此皎潔,照亮了我的床幃;
我憂愁得無法入睡,披衣而起屋內徘徊;
客居在外雖然有趣,但是還是不如早日回家;
一個人出門憂愁彷徨,滿心愁苦應該告訴誰呢?
伸頸遠望還是只能回到房間,眼淚沾濕了衣裳。
作品鑒賞
關于此詩主題,歷來有兩種說法:
一說為游子他鄉思故之情。
這首詩是寫游子離愁的,詩中刻畫了一個久客異鄉、愁思輾轉、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他的鄉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靜,那千里與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羈旅人的思緒。謝莊《月賦》曰:“隔千里兮共明月。”李白《靜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對于這首無名氏古詩中的主人公來說同樣是這種情緒。“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當他開始看到明月如此皎潔時,也許是興奮的贊賞的。銀色的清輝透過輕薄透光的羅帳,照著這位擁衾而臥的人。可是,夜已深沉,他輾轉反側,尚未入眠。不是過于耀眼的月光打擾他的睡眠,是“憂愁不能寐”。他怎么也睡不著,便索性“攬衣”而“起”,在室內“徘徊”起來。清代朱筠評曰 “神情在‘徘徊’二字。”(《古詩十九首說》)的確,游子“看月”、“失眠”、“攬衣”、“起床”、“徘徊”這一連串的動作 說明他醒著的時間長,實在無法入睡;同時說明他心中憂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態,深刻地揭示了他內心痛苦的劇烈。
該詩寫出了“憂愁不能寐”的種種情狀,但究竟為什么“憂愁”:“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這是全詩的關鍵語,畫龍點睛,點明主題。這兩句雖是直說緣由,但語有余意,耐人尋味。“客行”既有“樂”,卻又說“不如早旋歸”,是因為實際上他鄉作客,無樂而言。正如《相如歌·飲馬長城窟行》所說:“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與相為言。”然而異鄉游子又欲歸不歸,這是和他們所處的客觀現實是密切聯系著的。即如此詩的作者,大概是東漢時一個無名文人吧,在他那個時代,往往為營求功名而旅食京師,卻又仕途阻滯,進退兩難 這兩句詩正刻劃出他想歸而不得歸無可奈何的心情,是十分真切的。清代陳祚明說得好:“客行有何樂?故言樂者,言雖樂亦不如歸,況不樂乎!”(《采菽堂古詩選》)朱筠也說:“把客中苦樂思想殆遍,把苦且不提,‘雖云樂’亦是‘客’,‘不如早旋歸’之為樂也”(《古詩十九說》)他們是道出了此中凄涼味的。
作者點出這種欲歸不得的處境后,下面四句又像開頭四句那樣,通過主人公的動作進一步表現他心靈最深層的痛苦。前面寫到“攬衣起徘徊”,尚是在室內走走,但感到還是無法排遣心中的`煩悶,于是他走出戶外了。然而 “出戶彷徨”,半夜三更,他像夢游似的,獨自在月下彷徨,更有一陣孤獨感襲上心頭。“愁思當告誰?”正是這種“獨”、這種“彷徨”的具體感受了。古樂府《悲歌》云:“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于是詩人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鄉云樹引領而望,可是又不可能獲得“可以當歸”的效果,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他實在受不了這種感情上的折磨了,他又回到室內去。從“出戶”到“入房”,這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騰的愁情推向頂點,以至再也禁不住“淚下沾裳衣”了。
全詩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寫的都是極其具體的行動,而這些行動是一個緊接著一個,是一層深似一層,細致地刻畫了游子欲歸不得的心理狀態,手法是很高明的。清代張庚分析詩中主人公的心理發展層次說 “因‘憂愁’而‘不寐’,因‘不寐’而‘起’,因‘起’而‘徘徊’,因‘徘徊’而‘出戶’,既‘出戶’而‘彷徨’,因彷徨無告而仍‘入房’,十句中層次井井,而一節緊一節,直有千回百折之勢,百讀不厭。”(《古詩解》)
一首短小的抒情詩,能夠細致地表現如此豐富復雜的心理活動,這在中國古詩中是不多見的。俄國有一位大作家屠格涅夫,是擅長于心理描寫的,但是他的心理描寫,大都是對人物心理的一些說明,有時不免使人感到沉悶和厭煩。而這首古詩,卻沒有這個毛病,它是通過人物的自己意識活動來表現的,通過由意識而誘發的行動來表現的,具有文學的形象形。而且更把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揉合在一起,富有抒情詩的特質,這種藝術經驗是值得注意的。
一說為女子閨中望夫之慨。
此詩寫閨怨離愁,詩中刻畫了一個獨守空閨、愁思難寐、徘徊輾轉的閨中女子形象。其愁由明月引起。“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夜深人靜,孤寂難耐的時候,月光皎潔照耀著床帳。原本“憂愁不能寐”,月光的照臨更勾起若許的情思,只好披衣而起,徘徊于閨室。開頭兩聯,就形象生動地把一個輾轉徘徊的孤閨女子亮相于明月清輝之中。第三聯:“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是女子心頭對“客行”在外游子的勸說,有抱怨,也有期許。這一聯是對全詩主題的揭示。但說歸說,怨歸怨,在此時此刻他能聽見?他能回來?這滿腹的愁思啊該告訴誰去?無可奈何,只好孤獨地到院子里去流連彷徨,去對月傾訴。古樂府《悲歌》:“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但月亮照我影,卻難慰我情,抬頭仰望愈久,而“憂愁”愈添,不得不回到房屋里去,止不住的淚水打濕了衣裳。后兩聯如泣如訴,感人至深。
作者考證
《古詩十九首》,最早見于《文選》,為南朝梁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編者把這些作者已經無法考證的五言詩匯集起來,冠以此名,列在“雜詩”類之首,后世遂作為組詩看待。
關于《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和時代有多種說法,《昭明文選·雜詩·古詩一十九首》題下注曾釋之甚明:“并云古詩,蓋不知作者”。
【古詩詞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相關文章:
勸學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0-24
《蝶戀花》的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6-16
浣溪沙的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5-15
《離騷》屈原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8-16
《飲酒》陶淵明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7-15
《詩經·氓》原文、翻譯、注釋與賞析08-02
《水調歌頭·游泳》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4-13
范仲淹《野色》原文、注釋翻譯及賞析04-15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