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助人為樂的故事(精選10篇)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接下來由小編為大家整理出古代助人為樂的故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代助人為樂的故事 篇1
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天下聞名,但是他輕易不肯給人寫字。有一天,王羲之在路上遇見了一位貧苦的老婆婆,提著一籃竹扇在集市旁叫賣,卻沒有什么人去買。他看到后心里很感同情,于是就幫老婆婆在每把扇子上都題上字。
人們知道后紛紛圍攏來搶著購買,一籃子竹扇很快被搶購一空。等著買米下鍋的老婆婆非常高興,十分感謝樂于助人的大書法家。
古代助人為樂的故事 篇2
南朝梁天監年間,有位五經博士叫嚴植之,學識淵博,品格高尚。有一天,他在江邊偶然看見一個人躺在地上,衣服破爛,面目浮腫,詢問之后得知此人姓黃,是荊州人,因家貧外出幫工。近來身患重病,被急于趕路的船主拋在岸上。
嚴植之于是將此人接回家中,為他治病。一年之后,姓黃的病人康復了,為了感謝嚴植之,他雙膝跪地,懇切地表示,愿留在嚴植之府中終身充當奴仆,以報答救命大恩。嚴植之謝絕了,并取出錢和干糧,讓他回自己的家鄉。
古代助人為樂的故事 篇3
北朝魏齊時,有位叫李士謙的人,家庭非常富有,但人崇尚節儉,為人慷慨,常周濟老百姓。有一年春荒,許多人家都斷了糧,李士謙就拿出一萬石糧食給鄉里的缺糧戶。到了秋天又遇年成不好,莊稼欠收。借了糧的人都要求延期償還。李士謙說:我借糧給你們是為了幫大家度荒,不是為求利。既然年成不好,借的糧就不用還了。
于是他請來一些欠糧的人吃飯,在吃飯時當著大家的面燒毀了全部借據。第二年糧食豐收了,許多人挑糧來還,李士謙堅決不收,還糧的人只好又挑了回去。李士謙樂善好施30年,在隋文帝開皇八年去世。他所在的趙州一帶有1萬多人為他送葬,哭聲動地。
古代助人為樂的故事 篇4
隋朝人辛公義曾任岷州(今甘肅岷縣)刺史。當地的老百姓有一種陋習,凡是家里有人生了病,大家都害怕染上,誰都不肯照料病人往往得不到照顧和治療而病情加重,很快死去。辛公義到任后了解到這相情況,就下令將病人抬到衙門里來,自己和數百位病人住在一起,親自安排給他們看病服藥的事情。
經過細心照料,這些病人都恢復了健康。辛公義的行為不僅得到了人們的贊頌,也徹底改變了當地的陋習。
古代助人為樂的故事 篇5
據說,宋太宗貴為帝王,卻知道創業不易,因此生活很儉樸,也很能體恤百姓。
有年冬天很冷,太宗穿著狐貍皮外套,坐在溫暖的屋子里還覺得冷。他思慮道:“天氣這么冷,那些缺衣少柴的百姓肯定也很冷。”于是,他把開封府尹召進宮,對他說道:“現在這么冷,我們這些吃穿不愁的人都覺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沒有木炭的百姓肯定更冷。你現在就帶人拿著衣食和木炭去城里走走,幫幫那些無衣無柴的百姓。”開封府尹聽后,立刻帶人拿著衣食和木炭,去問候那些貧困的百姓。受到救助的.人們都很感激。于是,歷史上便留下了“雪中送炭”的佳話。
古代助人為樂的故事 篇6
梁國和楚國相鄰,這兩國都出產瓜。梁國人很勤奮地澆灌他們的瓜田,所以瓜都長得又大又甜。楚國人卻十分懶惰,很少去澆灌他們的瓜田,所以瓜都長得不好看也不好吃。
然而,楚國的人嫉妒梁國的瓜種得好,常在夜里去破壞梁國的瓜田,給對方造成了不少的損失。梁國人氣不過,請求當地的縣令宋準許他們也過去破壞對方的瓜田。
宋就說:“彼此結怨如何了得。何必心胸狹窄到這種程度呢?”他反而命令士兵每晚都偷偷地去澆灌楚國的瓜田。
楚國人十分驚訝有人澆灌他們的瓜田,加以追查,才知道是梁人所為。楚地的縣令把這事告訴了楚王。楚王一方面很慚愧國人的表現,一方面也很稱道梁人的做法。從此兩國結下了很好的邦誼。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宋就出人意料的“澆灌對方的瓜田”,感動了楚人,于是就收獲兩國很好的邦誼。試想如果當初宋就采納本地百姓的建議,也去破壞楚國的瓜田,兩國百姓只會因此結下深深的怨恨,冤冤相報無窮盡,甚至可能引發一場戰爭,到那時,老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悲劇將不可避免。宋就的轉念一想,結出了甘甜的外交之果。
在遭遇傷害時,如果我們不再針鋒相對地回擊,而是報以友善來澆灌對方的“瓜田”,雙方的感情必定可以得到融洽的溝通,矛盾亦能得到圓滿的解決,人世間也會因此少去很多很人為的災禍!
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在遇到糾葛時,學學古人宋就,為對方的瓜田澆澆水吧,澆下寬容,必將長出理解;澆下善良,必將長出友愛。
古代助人為樂的故事 篇7
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他年輕時曾與鮑叔牙交游。鮑叔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貧困。常常占鮑叔的便宜。但鮑叔始終對他很好。沒有怨言。后來鮑叔侍奉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等到小白立為齊桓公。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囚禁起來了。鮑叔于是向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執掌齊國的政事。齊桓公的霸業因此得以成功。九次會集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都是根據管仲的計謀。
管仲說:[我當初貧困的時候。曾經和鮑叔一起經商。分財利時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鮑叔并不認為我貪財。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貧困的緣故。我曾經為鮑叔辦事。結果使他更加窮困。但鮑叔并不認為我愚笨。知道這是由于時機有利和不利。我曾經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主免職。但鮑叔并不認為我沒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沒有遇到好時機。我曾三次作戰。三次都戰敗逃跑。但鮑叔并不認為我膽小。知道這是由于我還有老母的緣故。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來受屈辱。但鮑叔并不認為我不知羞恥。知道我不拘泥于小節。而以功名不顯揚于天下為羞恥。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卻是鮑叔啊!“
鮑叔在推薦管仲輔佐齊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鮑叔的子孫世代都在齊國享受俸祿。十幾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稱贊管仲的賢能。卻稱頌鮑叔能夠識別人才。
古代助人為樂的故事 篇8
葉桂(公元1666年~公元1745年),字天士,號香巖,別號南陽先生。山東有位姓劉的名醫擅長針術,葉桂想去學但沒人介紹。一天,那位名醫的外甥趙某因為舅舅治不好他的病,就來找葉桂。葉桂專心診治,幾帖藥就治好了。趙某很感激,同意介紹葉桂改名換姓去拜他舅舅為師。
葉桂在那里虛心謹慎地學習。一天,有人抬來一個神智昏迷的孕婦。劉醫生診脈后推辭不能治。葉桂仔細觀察,發現孕婦是胎兒不能轉胞,痛得不省人事的。就取針在孕婦臍下刺了一下,叫人馬上抬回家去。到家后胎兒果然產下。
劉醫生很驚奇,詳加詢問才知道這個徒弟原來是大名鼎鼎的葉桂,心中很感動,就把自己的針灸醫術全部傳授給了他。葉桂母親患病,他總治不好,又遍請城內外名醫,也不見效。他便問仆人:本城有無學問深而無名氣的醫生?仆人說:后街有個章醫生,常夸自己醫術比你高明,但請他看病的人寥寥無幾。
葉桂吃驚地說:出此大言,當有真才實學,快請來!仆人請章醫生時說:太夫人病勢日危,主人終夜彷徨,口中反復念著“黃連”。章醫生到葉天士家診視老太太后,細看過去的藥方,很久才說:藥、癥相合,理當奏效。但病由熱邪郁于心胃之間,藥中須加黃連。
葉桂一聽便說:我早就想用黃連,因母親年紀大,恐怕會滅真火。章醫生說:太夫人兩尺脈長而有神,本元堅固。對癥下藥,用黃連有何不可?葉桂很贊同,結果兩劑藥病就好了。以后葉桂便對人說:“章醫生醫術比我高明,可以請他看病。”
古代助人為樂的故事 篇9
蒲松齡屢考不中,回至家鄉蒲家莊除了教書之外,便是將滿腔的憂憤都傾注在《聊齋志異》上,從不與官場來往。
一日,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請帖,上面寫著,”請吃半魯”。蒲松齡對此類請帖,深惡痛絕,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當官的還只顧吃喝玩樂。于是,對送請帖的來者說:”我身體不佳,不能前往,請回復宰相諒解。”其妻在一旁聽到丈夫不去赴宴,認為不妥,對蒲松齡說:”這樣做不好,人家一是宰相,當了官沒忘舊友;二是您和宰相曾經同窗共讀,不管從哪方面說,都應該去。”蒲松齡沉思良久,最后還是決定赴宴。
來到宰相家里,席宴開始,只見兩位使女抬著一盆魚湯送上桌來。宰相說:”請包涵,小弟入官以來,一直默守清廉,此非是席宴,不過想請尊兄嘗試一下怎么混水摸魚而已,只有悟此奧妙,才可步入塵世。”蒲松齡聞此,很是不悅,認為人生就該著污泥而不染。于是想了個法子,來日回敬宰相。
事隔數日,果然,蒲松齡采用同樣的方式,宴請宰相。宰相接到”請吃半魯”的請柬之后,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心里不由產生一種憐憫感。想當年,同窗共讀,老兄的學識遠遠超過我幾倍,只因性情剛直,對世態炎涼懷有不滿,加之無錢打點各級考官,竟落到如此地步。欲取銀兩救助,蒲松齡堅決不收。只和宰相敘舊,卻不提赴宴一事。
宰相感覺腹中饑餓,不時地到屋外張望太陽,但直到太陽偏西,仍沒有入席的動靜。宰相餓得實在憋不住了,問蒲松齡:”尊兄何時置宴?”蒲松齡隨口答曰:”一日三餐已畢,您又吃足半魯,為何還要設宴?”宰相恍然大悟,魯的下面,明明是個”日”字,我叫他吃了上頭,他卻叫我吃下頭,這個含義可不一樣呀,這個下頭吃進去,不是滿肚里的太陽嗎?這不是明明勸我當個懷抱太陽的明官嗎?宰相雖挨了一天的餓,但領悟了做官的道理。
古代助人為樂的故事 篇10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常常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屬湖北)。他是唐朝著名大詩人,他的詩作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高峰,有“詩圣”之稱。
杜甫的家庭是書香世家。他的遠祖杜預是晉代著名學者,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代的著名詩人。在這樣的家庭中,杜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早在咿呀學語時,母親就教他背誦古代詩歌,從《詩經》到《楚辭》再到漢代樂府。他記憶力特別強,一天能背幾首詩。不幾年,胸中已裝了幾百篇詩文。
7歲那年的一天,父親教他背誦古代的賦,其中有“鳳凰”之名。杜甫早就聽說過有鳳凰鳥,但就是沒見過,于是抬起頭來問父親:“鳳凰鳥是什么樣的?”父親告訴他:“這鳥是古代傳說中的鳥王,雄為鳳,雌為凰。它頭像雞,頸如蛇,領似燕,背如龜,尾如魚。這種鳥不與其它凡鳥為群,是高潔的象征。”杜甫聽了深深地印在腦中,過了一會兒他對父親說:“有志的人也應該像鳳凰,對不對。”父親高興地撫摸著他的頭說:“對,對。”
“那我就作一首鳳凰詩吧。”杜甫說。父親驚喜地睜大眼睛:“好,念出來我聽聽。”于是杜甫吟誦起來。詩中把他理想中的鳳凰盡情謳歌了一番,最后抒發懷抱:做人一定要做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父親聽了非常高興,從此以后就更加用心培養他了。
到了9歲,杜甫已經能寫一般常用的字,他常常把自己的得意詩作寫給大人們看。到了十四五歲的時候,當地詩人聚會的時候就一定要有他在場,有時人們還是把他從樹上叫下來的呢!當時在長安有一個名人匯聚的中心,那就是歧王的家里,詩人、學者、藝術家常常是濟濟一堂。最使杜甫難忘的是,他承先輩們的介紹,到過歧王的王宮,在那里結識了許多名流,有幸欣賞了名噪一時的歌唱家李龜年的演出。
杜甫20歲離家漫游,他游吳越、登泰山、訪燕趙,增長了很多見識。他33歲這一年,在洛陽與另一個詩歌巨子相遇了,那就是李白。他40多歲時國家發生動亂,自己也離鄉背井,流離失所,生活無著,卻用血淚寫出千古傳誦的詩篇。
【古代助人為樂的故事】相關文章:
古代將相故事10-15
精選古代親情故事12-04
古代勵志故事07-06
古代思鄉詩句及故事11-25
古代寓言故事精選10-15
古代寓言故事【精選】12-08
古代經典寓言故事08-23
古代寓言故事11-30
古代寓言小故事精選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