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不平則鳴解析
不平則鳴,成語,作謂語、定語、分句。鳴:發出聲音,指有所抒發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壓迫就要發出不滿和反抗的呼聲。出自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韓愈不平則鳴,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試論韓愈的“不平則鳴”說
本文站在韓愈所在時代的角度,結合韓愈所提出的“文以明道”和“古文運動”,并配合文章,淺析“不平則鳴”所對應的兩種解釋。
“不平則鳴”出自韓愈所作《送孟東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其原文如下: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中心句在“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這后半段。
韓愈說“人唱歌是為了寄托情死,人們哭泣是為寄托情懷,凡是從口中發出而成為聲音的,都是因為其感覺到了不平!”
這里的不平,可以作兩種解釋,一種是不公平,一種是不平靜。
原文前半段的“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等所體現的是第二種,不平靜則鳴。而結合到這篇文章是寫給時運不齊,命途多舛的孟郊的,也體現了第一種,不公平則鳴。
而這里的“鳴”,除了唱歌,和哭泣,我們還可以用其他的方式“鳴”。畢竟人們所發出的聲音是短暫且微弱的,而可以寰球共享并流傳千古的“鳴”只有一種,那就是像韓愈那樣,寫文章。
一、因為不公平而寫文章
自古到今,都存在著各種不公平現象。孔子更是在《論語》中提到“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
表達這些不公平的文章也是數不勝數,如李白的《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杜甫的《登岳陽樓》“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又比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等。
而這么多表達社會不公平,自己偉大理想無法實現的文章符合韓愈“不平則鳴”的思想嗎?答案是否定的。
韓愈提倡“文以明道”他的“文以明道”與柳宗元的有所不同,韓愈重在提倡“古道”,以恢復自魏晉以后中斷了的儒家道統;柳宗元比較注重治世之道,從社會需要出發,重在經世致用,站在現在的角度上看,柳宗元比韓愈的道看似較有進步意義。
但他們的基本思想都是一樣的,是重在提倡“道”即所作文章有利于當前現實社會。
而上面舉例的文章雖然都強調了不公,卻只關乎其個人懷才不遇的憤懣,并沒有上升到社會層面。
接下來看韓愈的文章,同樣是表達懷才不遇的《馬說》。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在這篇文章中將有才能的人比作“千里馬”,朝廷比作“食馬者”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揭露“千里馬”美不外現即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使廣大人民產生共鳴。
在不公平的情況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想法,并且這個想法是符合社會道義,能使大多數人產生共識的。這便是韓愈的“不平則鳴”
二、因為不平靜而寫文章
矛盾產生靈感,內心不平靜所創作的作品往往能加精彩。
內心不平靜是人人都會有的體驗,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成為作家。張愛玲在其《論寫作》中給出過答案:
養成寫作習慣的人,往往沒有話找話說,而沒有寫作習慣的人,有話沒處說。我并不是說有許多天才沒沒無聞地餓死在閣樓上。比較天才更為要緊的是普通人。一般的說來,活過半輩子的人,大都有一點真切的生活經驗,一點獨到的見解。他們從來沒想到把它寫下來,事過境遷,就此湮沒了。也許是至理名言,也許僅僅是無足重輕的一句風趣的插渾,然而積少成多,究竟是我們文化遺產的一項損失。
簡單來說就是心想容易動筆難。但是韓愈所在的時代不同,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落筆成文的。所以韓愈提倡的更是基本,就是每當人們心中有所思所想,內心不平靜時,都應該用各種方式表達出來。
同時,韓愈提倡“古文運動”,他把六朝以來講求聲律及辭藻、 排偶的駢文視為是俗下文字。這樣一來,寫文章就簡單了很多,“不平則鳴”并付諸于文的可能性就大了很多。
韓愈的《答張十一功曹》就是一篇因為內心不平靜而寫的文章:
山凈江空水見沙,哀猿啼處兩三家。
筼筜競長纖纖筍,躑躅閑開艷艷花。
未報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詩罷看雙鬢,斗覺霜毛一半加。
全詩未提一個“愁”字,卻使人倍感凄涼,深深體會到了作者濃濃的憂愁。韓愈只是把哀傷時的所見所想原封不動地表現出來,卻足夠使人們有所體會。這也正是“不平則鳴”的又一表現。
所以,根據“不平則鳴”的觀點,當人們一旦有所思所想時,就應該及時表達,最好是寫下來。反過來也一樣,當一個唱歌,哭泣或是作出文藝作品,那么必然是有其特有的思想感情值得他人去揣摩的。
韓愈人物介紹
歷程
朱嘯宇稱韓昌黎,謚號文公,故世稱韓文公,是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蘇軾,蘇轍,蘇洵,歐陽修,王安石,曾鞏)之一。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郡望”一詞,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國范圍內的名門大族。而韓愈世居昌黎,故又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故與其并稱為“韓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載道”和“文道結合”的主張,反對六朝以來駢偶之風。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稱。與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合稱為三蘇)合稱為“唐宋八大家”。現在已經得到考證,韓愈祖籍河北昌黎縣。
生平
韓愈一生經歷大致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24歲以前。3歲喪父。受兄韓會撫育。后隨韓會貶官到廣東。兄死后,隨嫂鄭氏北歸河陽。后遷居宣城。7歲讀書,13歲能文,從獨孤及、梁肅之徒學習,究心古訓,并關心政治,自稱"前古之興亡,未嘗不經于心也,當世之得失,未嘗不留于意也"(《與鳳翔邢尚書書》),確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20歲赴長安應進士試,三試不第。
第二階段,25至35歲。先登進士第。然后三試博學鴻詞不入選,便先后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度使幕府任職,后至京師,官四門博士。這一階段重要詩文,有《原道》、《原性》、《答李翊書》、《師說》、《送李愿歸盤谷序》、《送孟東野序》、《此日足可惜贈張籍》、《山石》等。
第三階段,36至49歲。先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饑狀,請減免徭役賦稅,指斥朝政,被貶為山陽令。順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團進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對立場。憲宗即位,獲赦北還,為國子博士。改河南令,遷職方員外郎,歷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與宦官、權要相對抗,仕宦一直不得志。這一階段重要詩文,有《張中丞傳后敘》、《毛穎傳》、《送窮文》、《進學解》、《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赴江陵途中寄贈王二十補闕李十一拾遺李二十六員外翰林三學士》、《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南山詩》、《秋懷詩》11首、《陸渾山火和皇甫□用其韻》、《石鼓歌》等。
第四階段,50至57歲病故。先從裴度征討淮西吳元濟叛亂,任行軍司馬,貫徹了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的主張。淮西平定后,升任刑部侍郎。他一生排斥佛教。元和十四年(819年)憲宗迎佛骨入大內,他奮不顧身,上表力諫,為此被貶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官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顯職。為兵部侍郎時,鎮州王庭湊叛亂,他前往宣撫,成功而還。最后這一階段,政治上較有作為。重要詩文有《平淮西碑》、《論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銘》、《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瀧吏》等。
評價
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為“文起八代之衰”(指韓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風。),明人推崇他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杜牧把韓文與杜詩并列,稱為“杜詩韓筆”,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
后人對韓愈評價頗高,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韓文與杜詩并列,稱為“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開辟了唐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韓詩力求新奇,重氣勢,有獨創之功。韓愈以文為詩,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增強了詩的表達功能,擴大了詩的領域,糾正了大歷(766年~780年)以來的平庸詩風。
韓愈生平成就
文學創作
文學創作理論上: 他認為道(即仁義)是目的和內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為主。 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古文,并博取兼資莊周、屈原、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諸家作品。 主張學古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堅持詞必己出、陳言務去。 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提出養氣論,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書》)。 提出不平則鳴的論點。認為作者對現實的不平情緒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風格方面,他強調奇,以奇詭為善。
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將他與杜甫并提,有杜詩韓文之稱。
詩歌創作
他在詩歌創作上也有新的探索。所謂以文為詩,別開生面,用韻險怪,開創了說理詩派的詩風。當然,他的詩也存在著過分散文化、議論化的缺點,對后代有不良影響。
論說文
韓愈在論說文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為主要內容的中、長篇,有《原道》、《論佛骨表》、《原性》、《師說》等,它們大都格局嚴整,層次分明。嘲諷社會現狀的雜文,短篇如《雜說》、《獲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遠;長篇如《送窮文》、《進學解》,運用問答形式,筆觸幽默,構思奇特,鋒芒畢露。論述文學思想和寫作經驗的,體裁多樣,文筆多變,形象奇幻,理論精湛。敘事文在韓文中比重較大。學習儒家經書的,如《平淮西碑》,用《尚書》和《雅》、《頌》體裁,篇幅宏大,語句奇重,酣暢淋漓;《畫記》直敘眾多人物,寫法脫化于《尚書·顧命》、《周禮·考工記·梓人職》。繼承《史記》歷史散文傳統的,如名篇《張中丞傳后敘》,融敘事、議論、抒情于一爐。學《史記》、《漢書》,描繪人物生動奇特而不用議論的,如《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清河張君墓志銘》等。記文學摯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銘》、《南陽樊紹述墓志銘》、《貞曜先生墓志銘》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銘中,韓愈也有些諛墓(指為死者歌功頌德,在墓志銘中不論其功績如何,一概夸大其詞予以贊頌的行為)之作,當時已受譏斥。抒情文中的祭文,一類寫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韻常規,如《祭十二郎文》;一類寫朋友交誼和患難生活,四言押韻,如《祭河南張員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書信如《與孟東野書》、贈序如《送楊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韓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穎傳》、《石鼎聯句詩序》之類,完全出于虛構,接近傳奇小說。韓愈散文氣勢充沛,縱橫開合,奇偶交錯,巧譬善喻;或詭譎,或嚴正,藝術特色多樣化;掃蕩了六朝以來柔靡駢儷的文風。
他善于揚棄前人語言,提煉當時的口語,如蠅營狗茍(《送窮文》)、同工異曲、俱收并蓄(《進學解》)等新穎詞語,韓文中較多。他主張文從字順,創造了一種在口語基礎上提煉出來的書面散文語言,擴大了文言文體的表達功能。但他也有一種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謂不可時施,只以自嬉(《送窮文》),對后世有一定影響。韓愈也是詩歌名家,藝術特色以奇特雄偉、光怪陸離為主。如《陸渾山火和皇甫用其韻》、《月蝕詩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內容深刻;《南山詩》、《岳陽樓別竇司直》、《孟東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韓詩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語、押險韻。韓愈也有一類樸素無華、本色自然的詩。韓詩古體工而近體少,但律詩、絕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答張十一功曹》、《題驛梁》,七絕《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題楚昭王廟》等。韓集古本,以南宋魏懷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為最善;廖瑩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遺文》(明徐氏東雅堂翻刻)最為通行。清代顧嗣立、方世舉各有詩集單行注本。今人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另外,為韓集作校勘或補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陳景云、王元啟、沈欽韓、方成和今人徐震。年譜以宋洪興祖《韓子年譜》最為詳備。趙翼《甌北詩話》、方東樹《昭昧詹言》、林紓《韓柳文研究法》中有關部分,是評論其詩文的代表著作。《馬說》被選入初中課本。
散文作品
韓愈散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語言鮮明簡煉,新穎生動,為古文運動樹立了典范。韓文風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①論說文,可分為兩類,一是宣揚道統和儒家思想,如《原道》、《原性》、《原人》;另一類也或多或少存在著明道傾向,但重在反映現實,作不平之鳴,而且不少文章有一種反流俗、反傳統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夾雜著強烈的感情傾向,如最有代表性的《師說》、《馬說》。
②雜文,與論說文相比,雜文更為自由隨便,或長或短,或莊或諧,文隨事異,各當其用。如《進學解》通過設問設答的方式,反話正說,全文多用辭賦鋪陳的手法排比對偶,行文輕松活潑。雜文中最可矚目的是那些嘲諷現實、議論犀利的精悍短文,如《雜說》、《獲麟解》等,形式活潑,不拘一格,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③序文(即贈序),大都言簡意賅,別出心裁,表現對現實社會的.各種感慨,如《張中丞傳后敘》、《送李愿歸盤谷序》、 《送孟東野序》等。此外,韓愈還在傳記、碑志中表現出狀物敘事的杰出才能,如《毛穎傳》《柳子厚墓志銘》等。
④傳記、抒情散文,韓愈的傳記文繼承《史記》傳統,敘事中刻畫人物,議論、抒情妥帖巧妙。《張中丞傳后敘》是公認的名篇。他的抒情文中的
《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絕調,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
思想意義
韓愈是我國唐代著名的文學家,他領導了中唐時期的古文運動,在散文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被蘇軾譽為文起八代之衰;在詩歌創作方面,針對大歷以來詩人竊占青山白云,春風芳草以為己有(皎然《詩式》)的浮蕩習氣,往往涉于齊梁綺靡婉麗(高仲武《中興間氣集》)的詩風,自覺地繼承和發揚李白、杜甫在詩歌創作上的業績,力圖恢復盛唐氣象。因此,他在詩歌創作上勇于創造,大膽革新,另辟蹊徑,獨樹一幟,較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現實,成為中唐時期詩壇上一個影響較大的詩人。但是,一些文學史和有關韓愈研究的論著,以反映人民疾苦為評價韓愈詩歌的準則,也就是政治標準第一,因而認為韓愈反映現實的詩歌數量不多,沒有像白居易那樣繼承杜甫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意義不大。如游國恩諸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中有這樣的意見:從創作實踐來看,韓愈主要是繼承李白的自由豪放,和杜甫的體格變化、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藝術傳統,獨立開拓道路。和白居易著重繼承杜甫現實主義精神有所不同。詹锳先生《唐詩》也是這樣說的:在韓愈詩里也有些反映現實的。但這樣的詩數量不多,而且往往和個人的不幸交織在一起,認識不夠深刻。張燕瑾同志《唐詩選析》認為:韓愈的詩歌追求奇險,形成了宏偉奇崛和以文為詩的特色。但反映社會重大生活內容少,比較膚淺。類似的意見還有,這里不一一列舉。我以為上述諸先生的論斷值得進一步探討。韓愈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在數量上不及杜甫和白居易,但反映人民疾苦不是評價作家作品的唯一標準,就韓愈而論,他的詩歌既有深切同情人民苦難,揭露統治集團罪惡的篇章,也有不少是反對藩鎮割據,維護國家統一的佳什,更有猛烈抨擊佛、道二教危害之作,還有指斥當權者壓抑人才,抒發懷才不遇的作品。這些都從不同方面較為深刻地反映了中唐時期社會的重大生活,有強烈的戰斗性,應該說也是現實主義的優秀作品。
【韓愈不平則鳴解析】相關文章:
韓愈:不平則鳴10-06
韓愈的師說解析11-06
春雪韓愈解析08-16
春雪韓愈原文與解析11-13
韓愈《師說》散文解析11-09
《韓愈集》的原文及譯文解析12-26
韓愈晚春鑒賞習題及解析11-16
韓愈《進學解》詩文解析10-01
韓愈:調張籍詩歌解析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