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集合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按計劃進入第六單元“人間真情”20課古詩兩首的第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但一開始就很不順利,多媒體課件因觸控筆失去控制而無法操作,許多直觀的演示也無法進行。幸好課前就把自己準備好的一些擴充內容寫在了小黑板上,有唐崔顥的《黃鶴樓》、李白的《黃鶴樓打油詩》、李白的《和史郎中聽黃鶴樓上吹笛》,還有李白的《贈孟浩然》等詩詞。
我的計劃是在學生理解這一首比較簡單的送別詩和它的寫作背景后,把這些詩推薦給學生,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熱愛古詩詞的情感。
教學生字、讀背古詩后,進入“解詩題、知詩人”環節,圍繞詩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作者李白,讓學生明白“誰?在什么地方?為誰送行?他要到什么地方去?”學生很自然地理解了:李白在黃鶴樓(設宴)為老朋友孟浩然送行。他要去江蘇的廣陵去。老師問:“誰知道廣陵在什么地方?”白玢同學馬上舉手回答:“廣陵就是揚州。”“你怎么知道的?”“詩中說‘煙花三月下揚州’,所以廣陵就是揚州!”老師肯定了白玢能聯系上下文來理解詩題意思的好方法,讓大家學習她。
接著老師在這個地方介紹了李白和孟浩然兩名同時代的大詩人,他們都非常有名氣,而且人生經歷也很相似和相近。孟浩然比李白大11歲,我們學過他寫的有名詩歌,大家都會背誦的《春曉》,(一起背誦這首詩)。他們兩人的仕途都不順利,兩人都喜歡游歷名山川,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孟浩然年輕時遭遇仕途挫折后,便回歸田園,寫下了許多田園詩詞,是著名的田園詩人。李白就是孟浩然的粉絲,一直把孟浩然當作自己的人生偶像。這時給同學們引出李白的詩《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讓學生感受李白對孟浩然的崇敬之情,他是把李白當成了自己的老師啊。這樣的背景介紹只為讓學生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深情厚誼。為后面理解送別的依依不舍的深情奠定基礎。
然后抓“關鍵詞、字”來理解詩句意思。一二名抓住“故人”、“煙花三月”、“下”來理解。“故人”:注釋老朋友。說明什么?(兩人是老熟人。情誼很深!)
“煙花三月”告訴我們送行的時間是鮮花盛開的陽春三月。
哪為什么要用“下”?而不用“上”呢?老師簡單介紹一下中國的地形特點:西高東低。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孟浩然乘船由黃鶴樓去揚州,當然是順流而下。
“李白在黃鶴樓設宴給老朋友送行,吃完飯后送老師來到樓下碼頭邊,對老師說了些什么?老師的船走遠了,消失在天邊了,他還在干什么?從中看出什么?”設計這個情節,就是為了能夠入情入境地讓學生走入詩詞報要講述的故事,去體會詩人依依不舍的情感和朋友間的真情。然后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交流去體會李白對老友孟浩然深深的留戀。老友乘坐的船兒早就消失在了天邊,看不見蹤影了,李白依然站在江邊不忍離開,可見他對老友的深情。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意思后,話題一轉提到了黃鶴樓,問同學們知道這座江南名樓嗎?想了解李白和黃鶴樓的故事嗎?然后簡介黃鶴樓: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在湖北省武漢市。講李白游歷到黃鶴樓,在這里看到美麗的湖光山色,詩意大發,想寫一首詩。可來到黃鶴樓上一看,比他小三歲的詩人崔顥已經在黃鶴樓的墻壁上題寫下了著名的詩歌《黃鶴樓》,李白讀完這首詩,不得不放下了手中已經提起毛筆,感嘆道(引出李白關于黃鶴樓的打油詩):“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李白覺得崔顥的詩寫的太好了,自己再寫也不會超過崔顥的詩了,擱筆不寫了。你們想讀一讀崔顥的《黃鶴樓》嗎?在孩子們的期盼中,把板書好的《黃鶴樓》拿出來,讓大家去讀。“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去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州民。煙波江上使人愁。”然后讓學生去朗讀兩首詩。
最后再出示了一首李白寫的與黃鶴樓有關的詩推薦給大家《和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中吹笛》:“一同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里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盡管有些拖堂耽誤了一些時間,但我認為這樣推薦詩歌給孩子們還是很有趣的,既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又拓寬了課程資源,引發了孩子們對詩歌的熱愛。
當然,由于內容過多可能導致學生對課文重點的理解和體會不夠深刻,有些水過地皮濕的感覺,但我還是想這樣去試一試,改一改以往古詩教學的形式,看看孩子們對古詩的情趣。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2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闊大深遠的意境。這是唐代時期非常盛行的送別詩中的佳作,讀來很有韻味。
上這首詩歌前,我的本意既想教給學生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又希望學生能發散思維,大膽想象詩人與朋友分別時的畫面。于是,在在教學設計上,我從題目入手,抓住一個“送”字,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覺得就一個字來提問非常新奇,紛紛舉手想要發言,在熱鬧的發言中,我步步啟發,引導他們提出了“誰送誰”、“在哪送”、“送到哪”、“何時送”、“怎么送”、“為什么送”六個問題,讓學生圍繞這六個問題去反復讀詩,一一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引導學生理解整首詩發生的背景、體會煙花三月的美景、感受詩人李白的難過和對友情的珍重并進行感情朗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的高。
有人說:詩歌是無聲的音樂。因此在課堂中要讓學生享受古詩的韻律美,畫面美以及整體美,以達到情感熏陶的目的。“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龍》。要使學生披文以入情,教師就必須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披文入境,進而入情。在 “悟詩情”教學環節時我讓學生先朗讀古詩再觀察圖畫最后音樂渲染,通過移情,換位思考:“如果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你會對即將離開的孟浩然說些什么?”學生的情感體驗被調動起來,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課堂上流淌的是詩意的語言,涌動的是真實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維的火花。
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們積累背誦。同時指出: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的聚散離別,請你用幾句話,寫一寫與親人或好友離別時的場景或心情,并恰當運用學過的詩句來表達。這樣的教學,不僅增加誦讀積累的數量,也是一種初步的對比學習,激發并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最后的練筆意在讀寫結合,古為今用。
當然,這節課上也有不足之處。例如,課前學生收集的東西較少,一節課下來總覺得學生了解有關這首詩方面的信息還是太少,沒有拓寬學生視野。這也許需要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更應該注意這些,這樣一來既便于老師把握課堂教學,又利于學生的進步,拓寬學生視野。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3
在操作過程中,對各個環節的時間安排不夠好,在解釋字、詞、句上占用的時間過多,有點拖沓,導致在朗讀方面的用的時間較少,想象力這一環節因時間關系而不能盡情發揮,有點草草收場的感覺。在表揚學生方面做得比較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贊揚學生的用詞比較格式化,感覺與學生還是有點距離。
在準備的過程中我學到很多新的教學技巧,但同時有產生一種困惑:傳統的教學重基礎缺創造,新課程重創造而底蘊不足,精于思維而表達卻跟不上。究竟這兩種教學方式是否只取一瓢,還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良?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開闊大氣的意境。
這節課的目的,既想教給學生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又希望學生能發散思維,大膽想象。在教學設置上先讓學生逐步理解字、詞、句,再整體把握這首詩的內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感情朗讀。最后把靜態的畫面更具體化,讓李白對友人說話,活躍課堂,開闊想象。
在操作過程中,對各個環節的時間安排不夠好,在解釋字、詞、句上占用的時間過多,有點拖沓,導致在朗讀方面的用的時間較少,想象力這一環節因時間關系而不能盡情發揮,有點草草收場的感覺。在表揚學生方面做得比較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贊揚學生的用詞比較格式化,感覺與學生還是有點距離。
在準備的過程中我學到很多新的教學技巧,但同時有產生一種困惑:傳統的教學重基礎缺創造,新課程重創造而底蘊不足,精于思維而表達卻跟不上。究竟這兩種教學方式是否只取一瓢,還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良?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4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短短28個字表達了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通過組內交流課執教這一課,我的收獲還是不少的,有喜有憂:
在教學中注重體會一:煙花三月下揚州——三月的揚州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在這春光明媚的陽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時光,可好友即將遠行,分別時的戀戀不舍使人感到憂傷。陽春三月的美景與故人離別時的憂傷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為后面學生的想象做好鋪墊。在交流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抓住“煙花三月”的傳神,來引發學生對春天美景的遐想,聯想長江兩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遠”。借著一喜一憂讓學生說說、演演臨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會對孟浩然說些什么?讓學生通過感受、理解,再用言語、行動表達內心情感,融理解、感受、運用于一體。這是反思一。
老朋友乘船漸漸地遠去,“我”望不見老朋友了,只能望見滔滔江水向天邊奔流。作者心中“流”的僅是長江水嗎?這又是一個研讀點。在教學中,我巧設疑問下“金鉤”,通過情景描述,誦讀激情,啟發誘導,學生感悟充滿了靈性、洋溢著人情,教學也由此走向成功。
師:滾滾東流的僅僅是長江水嗎?
生:流的不僅是水,還有李白心中的那份情,一份依依惜別之情。
生:是呀,流的還有李白對孟浩然的思念之情。
生:還有李白的祝福之情。祝老朋友此去能一帆風順,萬事如意。
師:這一份份情誼,都像這滾滾長江水一樣,流向廣陵,流到孟浩然的心上……
一個“流”字,流露了真情,流出了真心。此時此刻,難道我們還能說作者心中流淌的僅是長江水嗎?通過這樣設問、點拔、交流,學生深深感悟到的是作者對老朋友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這是反思之二。
據史料記載,李白與孟浩然的關系非同尋常,相似的經歷和遭遇,致使兩人成為生死之交。他們一生中雖然相聚次數不多,但每次相聚后的離別是那么的依依不舍,《送孟浩然之廣陵》也不例外。春光明媚的三月,老朋友在黃鶴樓與“我”告別,坐船順長江水東流而下,越去越遠。長江上果真只有“孤帆”嗎?其實,陽春三月,長江上千帆競發,不會只有一條船。可作者為什么把孟浩然的船稱為“孤帆”?這是因為在作者看來,故人是只身而去,我不能陪伴,他是多么的孤單。這個“孤”不是客觀情景,而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正是這個“孤”顯出兩人情誼之深。所以,“為什么把孟浩然的船稱為孤帆?”是教學的研讀點之一,是引導學生挖掘、體驗詩句豐富的人文內涵,促成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的一個關節點。可當時我沒有發現、把握這一教學契機,引發學生深入感悟。致使教學索然無味,人文熏陶和感染不能潛移默化。這是反思之三。
語文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人文思想滲透在字里行間,對學生進行人文熏陶,他們的自悟是根本,但教師引導是關鍵。以上教學片段不正是有力的說明?教師巧妙的啟發、引導,融情感于詩句之中、讀者心中。所以教師須研讀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使自已擁有足夠的人文意識和人文積淀,在語文知識教學、能力訓練中有意識地貫徹人文精神,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5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七冊第六組課文的主題是“人間真情” ,精讀課文《古詩兩首》安排了兩首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其中的一首。
本詩是李白出蜀壯游期間的作品。開元盛世,陽春三月,文人知己,江南名樓,繁華都會——這樣的創作背景使盛唐詩人筆下的這次離別在感傷之外,更充滿了少年人青春昂揚的氣息,充滿蓬勃的生命活力,色彩明麗,體現了盛唐獨有的精神風貌。因此,在“送別詩”中獨放異彩,是歷來傳頌的名篇。
引導學生誦讀是經典詩詞教學之根本,誦讀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語言和精神的言語感知活動,“讀”是主線,要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讀準、讀通、讀出節奏、讀出詩韻、讀出詩情,層層遞進,顯象得意。隨著對古詩語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隨著放飛想象產生的多彩體驗,學生的古詩誦讀能力漸漸趨于個性化,成熟化。
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歸納、積累學習的方法,以培養學生今后獨立閱讀古詩的能力。各個步驟結束時及時總結并寫在黑板上,成為板書的一部分。
注重氛圍的創設,注重引導每一位學生主動參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6
古詩是中華文化的精粹,可以說詩中情濃,課中亦情濃。我整堂課的設計都力求圍繞一個情字。
首先是理解詩題整體把握情。開頭音樂的渲染,地理位置的版畫,李、孟關系的了解都使學生對時代背景、寫作背景有個比較全面的了解,為后面深悟詩情奠定基礎。其次是賞析詞句深入體驗情。這一環節以李白、孟浩然關系為鋪墊,將體驗情感的過程推向高潮。再次是反復的誦讀,最終悟詩情。這一環節“讀”占鰲頭。激情的引讀、個性化的練讀、充滿激勵的范讀、情緒高昂的賽讀等都使師生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
回顧上過的一節課,似乎總有遺憾,課上還有一些地方對學生估計不足,對教材吃得不透。有時表面看似“開放”,但學生的思維沒有真正放開;有時放得太開,收不回來;有時甚至還是老師領著學生的思維走。
曾老師曾對我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備課有多深,上課就能走多遠。”當時不太明白話中蘊含的道理,自上了這堂課后對這句話有了新的認識。上古詩前要做大量的準備,查閱相關資料,搜集圖片,制作課件,有時候一張圖片都要做再三的斟酌。教師教學能力的積淀會促進學生學習習慣的積淀,做一名新教師,應在生活中多積累,多觀察,多思考,用全部的精力、經驗、心血、時間來備好每一節課,使每一節課都成為精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7
六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能借助課文詞語注釋、工具書……初步理解詞意和詩句的意思,也積累了不少的古詩和掌握了一些學習古詩的方法,但他們對詩句所表達的意境和詩人所表達的感情還需要教師引領他們去體會和感悟。所以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節課上,我去除繁瑣的講解詞意、詩意;以“關鍵詞”入文,為體會詩境、感悟詩情的切入口;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看畫面、想畫面、角色體驗中,感悟詩情、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進一步理解詩意和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教師通過讓學生借助課文詞語注釋、工具書……,讓學生同桌交流預習的成果初步理解詞意和詩句的意思.?詩中“煙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別時間的長是學生學習此詩中的重、難點,通過讓學生聯系生活中的送別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別孟浩然的情景,讓學生體會到李白送別時間的長,朋友間無限依戀的情懷。整個教學流程就按照“一、故事導入、解讀課題,二、初讀詩文、感知詩韻,三、學生同桌交流預習情況嘗試讀懂詩意,四、創設情境、進入詩境,角色體驗、體會詩情,五、反復誦讀、體驗詩情,六、課外拓展”來進行。現將每個教學環節反思如下:
一)、故事導入、解讀課題
本課教學課始以“故事激情”為切入點,讓學生從故事中了解到李白與孟浩然的關系和這首詩的背景,對學習古詩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為學生理解課文體會詩情做好了鋪墊。
二)、初讀詩文、感知詩韻
本環節讓學生在一遍遍的自由誦讀、齊讀和在教師范讀中,將詩讀正確、讀通順和初步讀出詩的節奏與韻味。
三)、學生同桌交流預習情況嘗試讀懂詩意
本環節讓學生借助工具書、讀注釋、看插圖等已經掌握的學習古詩的方法,揣摩句意、理解文本,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和自學古詩的能力。在這一環節中,我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通過自學,讓學生與同桌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自學和口語表達能力,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困難,可先跟同桌進行探討,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創設情境、進入詩境,角色體驗、體會詩情
在賞析:“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兩句詩句時,理解“煙花三月”是這首詩的一個難點,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煙花三月”,并讓學生用積累的詞語形容春天的美景來引發學生對春天美景的遐想,使學生對其內涵有了廣度和深度的認識。在教學中就通過讓學生用優美的詞句來表現三月的美麗,不但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還訓練了語言,促使學生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時又輔以課件展示煙花三月的美麗,讓學生感到三月的`美麗,美得并不空洞,為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奠定了基礎。并創設情境對話:當與好友告別時,假如你是李白會跟“孟兄”說什么呢?讓學生通過對詩句的理解結合插圖,由學生生活體驗入手,展開想象李白與孟浩然分別的情景,讓學生在角色體驗中感悟到詩情。讓學生通過感受、理解,再用言語、行動表達內心情感,融理解、感受、運用于一體。通過這一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目的是開啟學生思維,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與詩人對話。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領悟,用自己的語言去溝通,去表達。最后讓學生通過朗讀把李白的戀戀不舍傳遞給遠方的孟浩然,讓他們的友情天長地久,引領學生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意境,與文章達到共鳴。
在賞析:“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兩句詩句時。老朋友走遠了,此時此刻李白在想什么,他的感受又是怎樣的呢?我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圖片感受送別的現場,通過“老朋友的船走遠了,看不見了,李白也該回去了吧”
“李白一直看著老朋友坐的船漸漸走遠了,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從這你體會到了什么?”“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黃鶴樓邊,心中會想什么?”這三個問題,讓學生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深情厚誼。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欣賞歌曲《煙花三月》,感受詩人與好友分別時的心情、感受,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引導學生對文本深入的理解,讓學生和詩人引起情感的共鳴,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體會詩情。在解決深層次的疑難后,我再引導學生個性化的朗讀最后兩句詩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用自己的聲音抒發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們與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反復誦讀、體驗詩情
語近情遙、含吐不露。是這首詩的特點,李白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古詩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體會詩中的意境,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進學生對古詩優美語言的感受、積累、內化。讓學生再三品讀,在朗誦中讓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詩人的心靈直接交流,更進一步整體的、深刻的體會詩情。使學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用自己的聲音抒發自己的情感,感悟到詩中所蘊含的濃濃的惜別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課外拓展
課中,我安排了李白在一年后所作的《江下行》“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做為拓展學習擴大閱讀面,加強了課內外的聯系,這樣課內外有機結合,加深學生對詩人的了解,更進一步體會詩人與好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誼和對朋友的離別依依不舍的感情,并延伸了教材內容,使學生的心靈也得到洗禮和啟發。既幫助學生感悟課文內容,又使詩歌中的所表現的情景、所抒發的情感在學生心中變得“充實”“厚實”起來,對調動激發學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總之,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大,加之學生對人物以及古詩的背景了解又淺,學生就很難與文中人物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如何讓學生正確理解,讓詩歌中的景象在學生心中豐盈起來,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生共鳴。我通過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和創設情境,盡力拉近文中人物與學生的心靈距離。在課堂上,我本著充分相信學生,努力給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給他們自讀自悟的機會,爭取使學生都“動”起來,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課堂上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8
四年級上冊《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內容,品味古詩的意境,體會朋友間的情誼。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系。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緊承首句,寫送行的時令與被送者要去的地方,這清麗明快的詩句,正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詩人,當友人揚帆遠去的時候,惜別之情油然而生。詩的第三、四句正是寫李白送別詩友時的惜別深情。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也嘗試運用“板塊教學”理論,在教學過程設置上設計了五大板塊:初讀詩文,整體感知——自主感悟,理解詩意——品讀詩句,體會詩境——賞讀全詩,背誦全詩——延伸拓展,積累詩歌。
在教學時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層次分明,循序漸進。
2、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在自主感悟,理解詩意這一環節,我讓學生通過自學與小組學習相結合,讓學生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自學和口語表達能力。
3、注意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如感悟煙花三月的美麗,體會作者對友人在這么美麗的三月到揚州去的喜悅和羨慕之情。再如創設情景,讓學生先朗讀古詩再觀察圖畫最后音樂渲染,想象詩人與友人分別時的情景: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會對即將離開的孟浩然說些什么?孟浩然又會說些什么呢?
4、加強了課內外的聯系,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閱讀的積累,感受古詩的悠遠流長。在“延伸拓展,積累詩歌”這一板塊時,我補充了《別董大》、《芙蓉樓送辛漸》、《送元二使安西》等幾首送別詩,擴大閱讀面。
存在問題:
1、在初讀環節,還應再多找幾個學生讀讀,擴大學生的朗讀面。
2、節奏顯得前松后緊,整體把握不夠好,造成學生賞讀全詩的時間不夠,背誦古詩的積極性不高。
3、雖然注意讓學生通過想象當時分別的情景,但還不夠深入,應進一步走進詩句,更深刻地體會詩人與友人分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4、教學語言不夠精煉,有時喜歡重復學生的話。
反思是為了提高。在這里寫下自己的反思,希望大家提出批評指正意見,使我在今后能做得更好。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9
今天我借班上課,上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感覺有很多的不足。
本來在備課的時候,我了解這首古詩和以往的送別詩不同,它沒有送別的傷感和凄苦,詩歌的意境是輕松愉快的,這樣的詩境也應該和李白的性格和他當時的處境有關。當然對于人物的分析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太高了,也是沒有必要的。所以我把品讀的重點放在感受詩歌意境,了解詩歌的情感上。為了讓學生明白他們是在輕松愉快中分別,我創設情境,引導他們感受揚州之美,知道孟浩然要去揚州,心情必然是愉快的,帶著這愉快的心情來讀詩句,感受人物心情;再讓學生換位思考,這樣美的揚州大家都想去,那詩人也一定很想去,體會詩人對揚州的向往,對朋友的祝福和羨慕之情。教學是這樣的構想,但實際上卻沒有收到這樣的教學效果。這部分的教學處理也都按我的計劃完成,但學生似乎游離詩歌以外,沒有把這些和詩的內容聯系起來,使這些學習沒有很好的為教學服務。因此,教學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回顧教學過程的同時,我也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覺得最主要的一個問題是由于好幾年沒有帶中年級的課,對學生的水平把握不住,所以在設計問題的時候有些拔高,使學生學習起來也感覺有難度。但學生的問題是思考不夠,總認為送別就是傷感的,沒有用心去品味文字,這是讀書不動腦的結果。
本課在人教課標版教材中是四年級上冊的內容,《古詩二首》選編了兩首古詩,第二首就是《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在北師大版的教材中是六年級下冊的內容,同是一首詩跨越了兩個年級,四年級和六年級的認知水平肯定有很多的差別,所以對于中年級的古詩教學應該怎樣上,我也要認真的思考和把握,以后不能再出現類似的問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0
“文包詩”把學生學習古詩的難度降下來,也能讓學生樂于學習古詩,因為是在敘述一定的故事,而就因這孩子喜歡的故事,就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有心去學,那就變得簡單了。課文用優美的語句,真摯的情感,精彩的對話向我們展示了李白送孟浩然的情景,文中文很美,圖也很有意境,真是圖文并茂,抓住這個特點,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這是很好的教材。
那如何處理這“文”和“詩”,孰重孰輕?這需要教師的引領。在上課伊始,導入非常重要,因為“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讓學生很快走進課堂,走進文本,并能對文本產生興趣,這在課堂的導入上要下一番功夫。用比賽激趣,我國有很多詩人,你知道誰?學生可能會談到李白,那你會背有關他的古詩嗎?看誰背得多?那今天我們又要來學一首李白的詩,自己來讀讀課題,你知道什么意思嗎?文中就有答案,就請學生翻開書大聲的讀讀課文,看自己弄否弄明白這題目?學生很高興的讀課文,這樣的激趣應該是有效的。
明白課題之后,看看這課的生字,本人認為在小學階段,扎扎實實學習識字寫字是非常有必要的,為學生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基礎。當然,在高年級的課堂教學中可以換種教學方式,但識字寫字教學是一定要有的。可以讓在課前預習,在課堂中抓住重點字詞,讓學生來理解新字新詞,比如你在什么時候就會這些字的說說看,對了,“生活處處都有語文”,只要細心觀察,就一定會有收獲的。
看看這些生詞,你發現了什么?能連起來說段話嗎?課文生字學完了,我們來讀課文,誰愿意齊讀課文的,那就站起來一起來讀,不愿意也沒關系,如果你想讀了,需要等大家讀完這段之后,你才能來讀。如果你讀累了,就可以坐下來休息,等想讀課文了在繼續。那下面的文本,我想當齊泯王了,一個一個來讀,誰愿意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書就要多讀幾遍。這么美的文章更要多讀。說說你都讀到了什么?說說看,那你知道本文主要寫了什么?你能根據課題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嗎?學生描紅練字。
在精讀課文時,讓學生默寫生字,這是很有必要的,扎扎實實的學語文。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嗎?這是讓學生對上節課內容的回顧,也為下面教學打下基礎。在體會古詩的含義時。我先從古詩入手,讓學生讀讀古詩。把詩句中不懂的地方標出來邊讀邊想,在帶到全文中去思考,靜心默讀,這樣一定有收獲。讓學生交流一下,自己是如何讓把原來不懂的內容讀懂的。(結合課文內容,利用工具書、、、)這些都是理解課文很好的方法。詩句的前兩句是寫餞行話別的情景,它與課文的哪幾節相對應?后兩句呢?小組交流,可以任意選擇一至三節或四五節為學習內容,并在小組中頭論討論1.你對文中內容印象最深刻?2.你還想提出什么問題供大家思考?全班交流,重點引導學生讀好李白與孟浩然的對話,體會他們的依依惜別之情。人是有請,景也有情,課文中描寫了哪些景色?從中你感受到什么?這叫“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因為心情不一樣,景色也在自己的心中就有不一樣的,你在以前有這樣的感受嗎?試著寫一寫。李白這是因情而動,因為離別的不舍和傷感,按耐不住內心的情感,于是寫下來這千古名詩。情動而辭發。很多文中都是內心所感所想,那就讓我們再一次來讀讀這課文,這古詩,感受那真摯的情感。
最后齊讀古詩,能背下來嗎?我們來朗誦比賽,看看誰朗誦的有感情。課堂伊始從比賽中來,這又在比賽中去,這去來的中間,是學生情感的放飛,思維的古今的碰撞和交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1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開闊大氣的意境。
這節課的目的,讓四年級學生在原有學習古詩知識的基礎上,既想教給學生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又希望學生能通過充分的自學預習,通過生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學習初步理解古詩內容,通過朗讀和交流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教學設置上先讓學生逐步理解字、詞、句,再整體把握這首詩的內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感情朗讀。
在操作過程中,對各個環節的時間安排不夠好,在解釋字、詞、句上占用的時間過多,有點拖沓,導致在朗讀方面的用的時間較少。在表揚學生方面做得比較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積極交流。同時注意了對個別學生方言的糾正。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2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小學語文S版六年級下冊課文,為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這首詩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的前兩行敘事,后兩行寫景。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學習這篇課文旨在使學生通過誦讀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同時繼續積累詩句、培養學生對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這首詩,我依然采用學習古詩的“四部曲”進行。所謂“四部曲”指的是“解詩題、知作者、明詩意、悟詩情”。圍繞這幾個環節對本節課進行了以下的設計。
先是導入新課。在這個環節,我采用的是談話導入,通過課前交流,師生成為平等的對話者,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以最佳的狀態進入到課堂學習中,自然導入本節課的學習。
第二個環節是“解詩題,知作者”。引導理解“之”、“廣陵”和題目的意思,并了解詩題中出現的“三名”——名樓黃鶴樓、名人孟浩然,名地廣陵。通過出示課件讓學生完成填空,交流查找到的李白及這首詩的背景資料,以便更好地理解這首詩。考慮到學生手上的資料匱乏,難以找到更多更好的資料,我還準備了李白與孟浩然的故事,巧妙地用導入古詩的方式講給學生聽,即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
接下來是初讀古詩。讓學生畫出詩的節奏,并用多種方式的朗讀,讀出詩的節奏與韻味。
第四個環節是“學古詩,明詩意”。主要引導學生運用之前學到的學習古詩的方法(如查找注釋、查閱資料等)理解古詩。并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對詩句的理解,進而全班交流,()達到理解詩意的目標。新課標在對古詩文閱讀的評價建議中指出:“考察他們能否憑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詞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放手讓學生憑借課文的注釋,聯系上下文進行學習,讓學生在說說詞語、詩句的大概意思的實踐中提高閱讀古詩的能力。
第五個環節是“齊探究,悟詩情”。首先引導學生感悟“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師導入:浩浩蕩蕩的長江水自西向東,順流而下,到達廣陵,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所以詩人說“故人西辭黃鶴樓”;孟浩然從黃鶴樓去揚州是順流而下,而且詩人辭別的時間在春意正濃的三月,所以詩人說“煙花三月下揚州”。詩句信手捏來,豪不雕琢。然后通過引導學生根據情境模仿句子寫詩。如:“故人辭別廣州城,煙花三月上(到)連南”“故人辭別小山城,煙花三月回廣州”等。既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及寫作能力,讓學生覺得寫詩并不是很困難的事,拉近了學生與詩歌的距離。接著讓學生通過“寒冬臘月”“炎炎六月”“陽春三月”與“煙花三月”作比較,體會“煙花三月”的意境美和語言美。最后出示課件創設情境,展示一組美麗的春天圖片,讓學生欣賞,增加感性認識,再讓學生用優美的詞來表現三月的美麗,再過渡到描寫春天的詩句,不但拓展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還訓練了語言,促使學生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并使之得以活化,豐厚了語文的積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理解后兩行詩時,抓住“孤帆”設疑:“長江是大唐盛世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每天都有很多帆船來來往往,可為什么李白卻只看見孟浩然的“孤帆”?引發學生思考,感受,理解,領悟。
有人說,詩歌是無聲的音樂。因此在課堂中要讓學生享受古詩的韻律美,畫面美以及整體美,以達到情感熏陶的目的。在“悟詩情”教學環節時我用音樂渲染,感情朗讀,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披文入境,涌動的是真實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維的火花。
除了在課堂上創設情境調動學生情感,我還收集了李白一年后再次為這次送別寫的一首詩《江下行》,通過拓展延伸,讓學生進一步感悟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厚誼,依依惜別之情也進一步得到升華。另外,這樣不僅增加誦讀積累的數量,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培養學生積累的意識,也是一種初步的對比學習,激發并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
本節課,按照本人的設想,已經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教學時間的安排也合理。能夠讓學生通過嘗試寫詩,并給詩歌換一個詞,讓學生去感悟詩歌的意境美和語言美,激發學生熱愛詩歌的情感,本人的教學風格得到體現。但是,這節課的不足之處也是很明顯的。
首先,在課堂上,我本著充分相信學生,努力給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給他們自讀自悟的機會,爭取使學生都“動”起來,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但是學生互動似乎不夠大膽,課堂有點沉悶,小組合作學習也不是很積極的交流,自己完成了就不理別人,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的習慣沒有落實到位。
其次,本人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提高。北京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指出:語言,是教師安身立命的根本。任何學科的教學,教師和學生之間溝通的紐帶都是有言語編織的。語文學科的教師更要規范、熟練、巧妙地駕馭語言。我們很多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由于不注意口頭語言的規范性和藝術性,養成了重復羅嗦的語言習慣。
語文教師要用語文的方式去表達,使自己的語言“語文化”。其實,跟我們要求學生寫作文要有文采,用上一些好詞佳句使文章變得生動具體等的道理是相通的。反思我的語言缺點,我是屬于寧可“寫”而不喜歡“說”的人,說話往往是前面一句還沒說,后一句已經蹦出來,說出來后才發現前一句還沒說,然后再去補充,因此讓人覺條理性不強,也不夠規范。此外,重復羅嗦、說話藝術性不強的毛病也是存在的。這是我以后需要加強訓練的。
此外,學法的指導、教學技巧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3
新課標明確指出:小學生要閱讀一定數量的古詩文。因此,教材中適當編排了一些古詩詞。怎樣進行古詩詞教學最有效呢?下面以我教《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說說如何把“讀”作為詩詞教學的主旋律。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體朗讀中,了解詩詞大意。教學伊始,我說同學們,誰能說出帶有“讀書”兩個字的名言或詩句呢?學生們紛紛說出:“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我問:你怎樣理解這些名言和故事中的“讀書”兩個字。同學們各抒己見,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時,我順勢點撥,今天我們就以“讀”為主來學習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請同學們打開書,先讀通順,再借助文中的插圖、注釋,想一想這首詩大概講的什么意思。學生初讀,自學。學習積極性空前高漲。因此,在開課伊始,我不是按慣例不讀課文就解釋詩題,而是讓學生先借助注釋和插圖自讀,了解大意,整體把握。這樣不僅做到解題不離文,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讀中了解詩題,了解背景,把握基調。
(1)、交流詩題意思,指導讀出節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樣讀題目,即讀出了節奏,又讀出了內容。學生清楚的知道誰送誰、送的地點、送的目的地。
(2)、了解背景,指導讀出味道。出示黃鶴樓的圖片,插入傳說。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文人墨客流連聚會之所,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升天之處。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選擇在此辭別,雖是惜別,但更富有詩意,因此在讀“黃鶴樓”時聲調可以稍上揚。
(3)揚州是個什么地方呢?揚州——美麗的江南城市,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尤其春天的揚州到處歌舞升平,到處柳絮如煙,繁華似錦。“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4)孟浩然此去揚州要做什么?心情怎樣?他要去游玩、散心。心情自然輕松、愉悅。
(5)想象你是孟浩然,帶著你即將下揚州的心情讀詩題呢?在這富有詩意的陽春三月,李白送別好友去那個令人神往的揚州,心情會怎樣?那肯定是即有惜別之情,又有羨慕之情。這個時候,假如你是李白,帶著送別好朋友的惜別之情、羨慕之情讀詩題。讓學生再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朗讀是對作品的再創造,在誦讀時要先把握作品基調。“人生自古傷離別”,許多人認為離別是傷感的,而本首詩中的孟浩然并非如元二出使荒僻的安西那般無奈。揚州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眾多才子佳人聚集于此,作為“風流天下聞”的大詩人孟浩然,此行的愉悅心情可想而知。而喜愛游山玩水的李白自然為好友高興,在情深意重的惜別之中,也流露出了一絲羨慕與向往。因此,了解背景,為“入情入境的誦讀”打下了基礎。正是:未成曲調先有情。學生自然學的有情趣。
讀中感悟詩情,進入詩境。
(1)品讀“故人西辭黃鶴樓”說說李白為什么要送別孟浩然?他們是什么關系?你了解他們之間的交情嗎?
(2)品讀“煙花三月下揚州”配樂想象“煙花三月”的揚州。融想象與誦讀中。
(3)品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讓學生再讀中知道,“孤帆”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另一方面: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刮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后終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屹立。此時,只看見那滾滾的江水向東流去……誦讀這兩句詩時既要有節奏又要音斷氣連,尤其是“流”字拖長音,有孤帆遠去之感。通過讀,感受詩人對好朋友的深情厚誼,體會詩人目駐神馳的情態和悵然若失的心情,此刻李白的心也早已隨友人一起去了。再次讓學生感情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教學到這里時我指出:流就是留,是不舍,是牽掛,是羨慕,是詩人對好友綿綿不絕的情誼。這時,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練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我覺得小學生沒有豐富的文學積淀,因此,教學不能枯燥的分析、機械的背誦,也不可“深挖”式地鑒賞。應當借助多媒體創設情景,放飛想象,品讀語言,做到有感情誦讀,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在讀中入境。并在讀中讓學生掌握朗讀技巧,從而使朗讀指導“虛”“實”并用。
拓展研讀,積累應用。同學們,古典詩詞中的送別之情感人至深,有悲傷,有樂觀,有勸慰,有歡快……下面同學們回憶一下,你們都讀過那些送別的佳句,我們來共同感受古人那濃郁得離別之情。同學們紛紛的說出了下面詩句:
蠟燭有淚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贈別》唐·杜牧)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唐·李白)
海內存知己,天涯熱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別離》唐·陸龜蒙)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唐·高適)
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們積累背誦。同時指出: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的聚散離別,請你用幾句話,寫一寫與親人或好友離別時的場景或心情,并恰當運用學過的詩句來表達。這樣的教學,不僅增加誦讀積累的數量,也是一種初步的對比學習,激發并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最后的練筆意在讀寫結合,古為今用。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4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所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短短的28個字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之情,同時又有一種開闊大氣的意境。
這節課的目的,既想教給同學一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又希望同學能發散思維,大膽想象。在教學設置上先讓同學逐步理解字、詞、句,再整體掌握這首詩的內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行感情朗讀。最后把靜態的畫面更具體化,讓李白對友人說話,活躍課堂,開闊想象。
在操作過程中,對各個環節的時間布置不夠好,在解釋字、詞、句上占用的時間過多,有點拖沓,導致在朗讀方面的用的時間較少,想象力這一環節因時間關系而不能盡情發揮,有點草草收場的感覺。在褒揚同學方面做得比較好,能充沛調動同學的積極性,但贊揚同學的用詞比較格式化,感覺與同學還是有點距離。
在準備的過程中我學到很多新的教學技巧,但同時有發生一種困惑:保守的教學重基礎缺發明,新課程重發明而底蘊缺乏,精于思維而表達卻跟不上。究竟這兩種教學方式是否只取一瓢,還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良?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5
a 這篇課文我自身沒有教學,是楊金枝老師開公開課時幫我上的。讀了課文,感覺到課文真的是寫得很美。一是搭石美。課文中寫到:搭石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人們會早早地將搭石擺放好。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著故鄉的小路。二是走搭石的美。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三是故鄉的人美。假如看到此處沒有搭石,或者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一定會有人來搭好。假如兩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總會在第一塊搭石前止步,讓對方先走。假如遇上老人來走,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著老人過去。在教學時,應當緊緊抓住這些美的地方,讓同學通過朗讀、想象來體會這種美。
b 我最近的講課在“讀”和“聽”的方面有了一些新的嘗試。
《搭石》這片課文的語言樸素而秀美,內容非常貼近實際生活,所以在上課時兩個班的課堂氣氛都比較活躍。但兩個班的特點不一樣,一班的同學管不住自身,熱愛表示,朗讀方面要加強練習;二班的同學沉不住氣,不夠自覺,無論在讀和聽方面都的加強練習。
讀的方式有多種的,先是默讀找出生字詞,解決生字詞的讀音后,自讀課文,為督促會偷懶得同學一定得親自巡視。然后自讀讀通順,再齊讀,分小組賽讀,抓錯字的字音。選擇喜歡的句子反復讀一讀,每次的要求都不同。而我在一旁調動氣氛,一節課下來,大家都頗有興致的。
而且,我最大的收獲是學會捕獲即使生成的教學機遇,抓住生成的教育資源,點燃同學的表示熱情,使課堂真正成為我和同學一起創作的舞臺。在課堂上,我即興讓同學把幾個走搭石的場景都演了一遍,加深了印象,感受也深刻多了,有時想想:備課太詳細了,反而局限了自身,有時拋開教學設計的束縛,自由的發揮還會有一想不到的收獲。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教學反思09-06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教學反思09-12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1-29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教學反思10-25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2-15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09-26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1-03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及反思09-02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教學反思范文10-27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