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通用15篇)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十里湖光載酒游,青簾低映白蘋洲。
西風聽徹采菱謳。
沙岸有時雙袖擁,畫船何處一竿收。
歸來無語晚妝樓。
譯文
湖光山色,倒映如畫,坐在船上,載酒而游,是多么的逍遙自在。遠景是的中的沙灘,伴著采菱人所唱的歌曲泛舟湖上,欣賞著自然的美是多么的愉悅啊。
近處的岸邊有熱鬧的街市,美麗的女子。天色漸晚,畫船上收起釣竿。夜晚歸來,獨自于妝樓尋婉。
注釋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時期人西施浣紗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此調有平仄兩體。全詞分上下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于上口,為婉約派與豪放派多數詞人所常用。
青簾:舊時酒店門口掛的幌子,多用青布制成。
白洲:泛指長滿白色花的沙洲。唐李益《柳楊送客》詩:處“青楓江畔白洲,楚客傷離不待秋。”
徹:完結,指樂曲的終結。
采菱謳(ōu):樂府清商曲名,又稱《采菱歌》、處《采菱曲》。
沙岸:用沙石等筑成的堤岸。雙袖:借指美女。
畫船:裝飾華麗的游船。
一竿(gān):宋時京師買妾,一妾需五千錢,每五千錢名為“一竿”。李煜《漁父》:處“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身,世上如儂有幾人。”故此處之“一竿”亦可指漁人。
賞析:
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容若扈駕南巡,目睹了江南的湖光山色,盡享自然情趣,感慨之下作下此詞。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2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風吹斷馬嘶聲,深秋遠塞若為情!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城。
古今幽恨幾時平!——清代·納蘭性德《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向著北方邊疆一路前行,凜冽的北風吹散了駿馬的.嘶鳴。在遙遠的邊塞,蕭瑟的深秋季節,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落日時分,一抹晚煙荒涼蕭瑟的營壘上,半竿紅日斜掛在舊時關城,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來金戈鐵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注釋
浣溪沙: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五平韻。
那畔:那邊。
若為:怎為。
荒戍壘:荒涼蕭瑟的營壘。戍:保衛。
賞析
該詞上片“身向”句說明行程遼遠。“北風”句片寒風吹來,滿耳盡是馬嘶之聲。然后作一小結。下片“一抹”二句寫眼前景色,末句畫龍點睛,指出了這首詞傾主旨在于“境今幽恨”。全詞情景交融,結尾處更是點明主旨,風強語意,抒發情感。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點明此行之目傾地,很容易聯想起同是納蘭傾“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北風吹斷馬嘶聲。”“北風”言明時節為秋,亦稱“秋聲”。唐蘇颋《汾上驚秋》有:“北風吹白云,萬里渡河汾。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邊地北風,從來都音聲肅殺,聽了這肅殺之聲,只會使人愁緒紛亂,心情悲傷。而納蘭在此處云“北風吹斷馬嘶聲”。聽聞如此強勁,如此凜冽傾北風,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難依他會感慨“深秋遠塞若為情”。
“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城”以簡境疏墨之筆勾勒了一幅充滿蕭索之氣傾戰地風光側面。晚煙一抹,裊然升起,飄蕩于天際,營壘荒涼而蕭瑟;時至黃昏,落日半斜,沒于旗桿,而關城依舊。詞中傾寥廓傾意境不禁讓人想起王維傾“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以及范仲淹傾“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故而張草紉在《納蘭詞箋注》前言中言,納蘭傾邊塞詞“寫得精勁深雄,可以說是填補了詞作品上傾一個空白點”。然而平心而論,無論是“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城”、“萬帳穹廬人醉,星影要搖欲墜”,還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納蘭都不過是邊塞所見所歷傾白描,作者本身并沒有傾注深刻傾生命體驗,這類作品傾張力無法與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同日而語。不過,納蘭傾邊塞詞當中那種漂泊傾詩意傾自我放逐感傾確是其獨擅。比如該篇傾結尾“境今幽恨幾時平”,極寫出塞遠行傾清苦和境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關外傾流人凄楚哀苦傾呻吟,又不是衛邊士卒萬里懷鄉之浩嘆,而是納蘭對浩渺傾宇宙,紛繁傾人生以及無常傾世事傾獨特感悟,雖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勝真誠,其感不勝拳摯。
歷史原因與環境原因以及詞人自身傾性格交織在一起,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這一曲邊塞蒼歌。全詞除結句外,均以寫景為主,景中含情,納蘭傾一草一木皆有靈性:雖然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發要表達傾情感,但人們從字里行間揣摩出作者傾感受。“吹斷”二字寫盡了北國秋冬之險惡,“若為情”傾發問中帶出了作者對到任傾迷茫與不安。環境險惡,前途未卜,納蘭胸中風起云涌:懷境之心,戀鄉之情,憂慮之思,紛紛擾擾難以平靜。此時邊關傾云煙、堡壘、落日均染上了情緒傾色彩。整個邊關不再是唐人筆下傾雄渾、蒼涼、悲壯,取而代之傾是滿目蕭瑟傾冷清與破敗。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浣溪沙·春情
宋代: 蘇軾
道字嬌訛語未成。未應春閣夢多情。朝來何事綠鬟傾。
彩索身輕長趁燕,紅窗睡重不聞鶯。困人天氣近清明。
譯文:
道字嬌訛語未成。未應春閣夢多情。朝來何事綠鬟傾。
睡夢中柔聲細語吐字不清, 莫非是情郎來到她的夢中? 假如不是跟他夢中歡會呀, 為何見她早起時發髻斜傾?
彩索身輕長趁燕,紅窗睡重不聞鶯。困人天氣近清明。
秋千上她象燕子身體輕盈, 紅窗內她睡得甜不聞鶯聲。那使人困意濃濃的天氣呀, 已不知不覺地快要到清明。
注釋:
道字嬌訛(é)語未成。未應春閣夢多情。朝來何事綠鬟(huán)傾。
“道字”二句:意謂少女說話時咬字不準,還不應在閨房中做多情的春夢。 朝來句:謂低頭沉思不知何故。
彩索身輕長趁燕,紅窗睡重不聞鶯(yīng)。困人天氣近清明。
趁燕:追上飛燕。這句寫蕩秋千。 睡重不聞鶯:睡得很濃連鶯啼聲也聽不見。因人天氣:指使人困倦的暮春天氣。
賞析:
這首詞體現了作者對婉約詞的一個極好的開拓與創新。詞中以含蓄蘊藉、輕松幽默的語言,描寫一位富裕家庭懷春少女的天真活潑形象。整首詞新穎工巧,清綺細致,雅麗自然,表現人物形象不僅能曲盡其形,且能曲盡其神,曲盡其理,顯示出非凡的藝術功力。
上片寫少女朝慵初起的嬌態。首句寫少女夢囈中吐字不清,言不成句,意表現少女懷春時特有的羞澀心理。接下來二句語含諧趣,故設疑云:如此嬌小憨稚的姑娘是不會被那些兒女情事牽扯的吧,那為什么早晨遲遲不起云鬟半偏呢?以上幾句將少女的春情寫得若有若無,巧妙地表現了情竇初開的少女的心理特點。
詞的下片通過少女蕩秋千和晝眠這兩個生活側面的描寫,寫她貪玩好睡的.憨態。姑娘白天秋千上飛來蕩去,輕捷靈巧的身子有如春燕。可是,晚上躺下來以后,她就一覺睡到紅日當窗,鶯啼戶外,仍是深眠不醒。少女白晝酣眠,是為排遣煩憂,作者卻說是因為快要到清明了,正是困人的季節。
這首詞傳神地描寫了少女春天的慵困意態,寫出了少女懷春時玫瑰色的夢境。寫作上,它撮筆生新,不落陳套,始終圍繞少女春日貪睡這一側面,用饒有情致的筆調加以渲染,使一位懷春少女的神思躍然紙上,呼之欲出。詞以上下問答的形式寫出,這種結構造成了一種意深筆曲的效果,而無一眼見底的單調淺薄之感。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4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斗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秋千。
古詩簡介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此詞以白描手法寫了熏香、花鈿、斗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時代的事物,借以抒發作者愛春惜春的心情。上片寫春光駘蕩,屋內香爐裊煙,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幾筆,勾勒寒食節的初春景色與民間習俗,情韻全出。全詞都是景語,仔細體味又都是情語,沒有雕飾斧鑿痕跡,雋秀自然,清新淡雅,充分表現了作者高雅的情趣和高超的寫作技巧。
翻譯/譯文
寒食清明時節,萬物復蘇,蕩漾著明媚的春光。玉爐中名香將盡,殘煙依舊飄出醉人的清香。午睡醒來,頭戴的花鈿落在枕邊床上。
海燕還未歸來,鄰家兒女們搶先玩起了斗草游戲。江邊的梅子已落,綿綿的柳絮隨風蕩漾。零星的雨點打濕了院子里的秋千,更增添了黃昏的清涼。
注釋
⑴浣溪沙:詞牌名。
⑵淡蕩:舒緩蕩漾之意。多用以形容春天的景物。寒食:節令名。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介之推輔佐晉文公回國后,隱于山中,晉文公燒山逼他出來,之推抱樹焚死。為悼念他,遂定于是日禁火寒食。《荊楚歲時記》:“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
⑶玉爐:香爐之美稱。沉水:沉水香,一種名貴的香料。
⑷夢回:從夢中醒來。山枕:兩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花鈿:用金片鑲嵌成花形的首飾。
⑸海燕:燕子的一種,冬天到南方過冬,春天回北方筑巢,又名越燕。斗草:一種競采百草、比賽優勝的游戲,參加者多為青年婦女與兒童。一名斗百草。
⑹江梅:梅的一種優良品種,非專指生于江邊或水邊之梅。柳綿:即柳絮。柳樹的`種子帶有白色絨毛,故稱。
⑺秋千:相傳春秋時齊桓公由北方山戎引入。在木架上懸掛兩繩,下拴橫板。玩者在板上或坐或站,兩手握繩,使前后擺動。技高膽大者可騰空而起,并可雙人并戲。一說秋千起于漢武帝時,武帝愿千秋萬壽,宮中因作千秋之戲,后倒讀為秋千。參見《事物紀原》卷八。
賞析/鑒賞
此詞通過寒食時節景物形象探尋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從而表達作者愛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寫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敘,頭兩句是第三句睡醒后的所見所感。“淡蕩”猶蕩漾,形容春光融和遍滿。寒食節當夏歷三月初,正是春光極盛之時。熏爐中燃點著沉水香,輕煙裊繞,暗寫閨室的幽靜溫馨。這兩句先寫出春光的宜人,春閨的美好。第三句寫閨中之人,詞中沒有去寫她的容貌、言語、動作,只從花鈿寫她睡醒時的姿態。“山枕”謂枕形如山。“夢回山枕隱花鈿”是少女自己察覺到的,不是別人看出來的。暮春三月,春困逼人,她和衣而臥,不覺沉沉入睡,一覺醒來,才覺察自己凝妝睡去,自己也覺詫異。熏香已殘,說明入睡時間已久,見出她睡得那樣沉酣香甜。她夢回猶倚山枕,出神地望著室外的蕩漾春光,室內的沉香煙裊,一種潛藏的春思隱約如見。這幾句不事修飾,淡淡道來,卻別有一番情致。
下片寫少女的心曲。“海燕未來人斗草,江海已過柳生綿”。古人以為燕子產于南方,春末夏初渡海飛來,故稱海燕。“斗草”是用花草賭賽勝負的一種游戲。時節已到寒食,為什么不見燕子飛來呢?女伴們斗草嬉戲,情懷是多么歡暢。江梅花期已過了,楊柳又正飛花。這里寫的是少女眼中所見,心中所感種種景致說明春事已經過半,當此時少女的春閨寂寞、情懷繚亂,含有作者的惜春心情。這兩句對仗工整,既有動態,更有細微的心理活動,極盡工巧之妙。
“黃昏疏雨濕秋千”,寫的是另一種境界。秋千本是少女喜歡的游戲,尤其是當寒食時節更是無此不歡。這一句寫的是黃昏時忽然飄起細雨,把秋千灑濕了,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的外現,同上兩句所寫的有精神上的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寫照。此句寫春愁卻不用“春愁”二句,只言雨中秋千,卻道出愁緒萬縷。
這首詞以物寫人,以景寫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態和內心世界寫得活靈活現,有“無我之境”的妙趣。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5
浣溪沙·漁父
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鱖魚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翻譯
西塞山江邊白鷺在飛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輕輕地飄動。桃花水汛期鱖魚長得肥胖。
自有遮護全身的青竹殼斗笠,與斗笠相伴的還有綠蓑衣。斜風夾雜著細雨,過著樂而忘歸的漁翁生活。
注釋
西塞山:又名道士磯,今湖北省黃石市轄區之山名。
散花州:鄂東長江一帶有三個散花洲,一在黃梅縣江中,早已塌沒。一在浠水縣江濱,今成一村。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島,當地人稱之為“吳王散花灘”。
庇:遮蓋。
箬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蘇軾離開黃州赴汝州途中,沿長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漁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聯想,作該詞描寫漁父的生活。
賞析
上片寫黃州、黃石一帶山光水色和田園風味。三幅畫面組綴成色彩斑斕的鄉村長卷。“西塞山”配上“白鷺飛”,“桃花流水”配上“鱖魚肥”,“散花洲”配上“片帆微”。這就是從船行的角度自右至左依次排列為山—水—洲的畫卷。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青、藍、綠配上白、白、白,即青山、藍水、綠洲配上白鷺、白魚、白帆,構成一種素雅恬淡的田園生活圖,這是長江中游黃州、黃石一帶特有的田園春光。
下片寫效法張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漁樵雜處”(《答李端叔書》)的超然自由的隱士生活。“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勾畫出了一個典型的漁翁形象。“斜風細雨不須歸”,描繪著“一蓑煙雨任平生”樂而忘歸的田園生活情調。下片還是采用“青”(箬笠)、“綠”(蓑衣)與白(雨)的色調相配,烘托出了蘇軾此時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全詞雖屬隱括詞,但寫出了新意。所表現的不是一般自然景物,而是黃州、黃石特有的自然風光。所表現的不是一般的隱士生活情調,而是屬于蘇軾此時此地特有的幽居生活樂趣。全詞的辭句與韻律十分和諧,演唱起來,聲情并茂,富有音樂感。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6
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勝
朝代:清代
作者:納蘭性德
原文:
伏雨朝寒愁不勝,那能還傍杏花行。去年高摘斗輕盈。
漫惹爐煙雙袖紫,空將酒暈一衫青。人間何處問多情。
翻譯:
①伏雨:連綿不斷的雨。唐杜甫《秋雨嘆》:“闌風伏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云。”②去年句:意謂去年還曾經在一起攀上枝頭摘取花枝,比賽誰最輕盈利落。斗輕盈,謂比賽行動迅捷輕快。輕盈,多用以形容女子體態之纖柔、輕快。李白《相逢行》:“下車何輕盈,飄然似落梅。”③漫惹二句:爐煙,熏爐中的煙。南朝梁簡文帝《曉思詩》:“爐煙入斗帳,屏風隱鏡臺。”酒暈,飲酒后臉上泛起的.紅暈。此二句極寫無聊賴之情狀。謂爐煙輕輕地縈繞,雙袖在爐火映照中泛著紫紅的顏色,身著青衫而臉上脹紅了酒暈。
賞析:
此篇描繪了一種多情無奈的闌珊意緒。詞中上下片之結句點出其情傷的底蘊,倘恍迷離,空靈清麗。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五里灘頭風欲平,張帆舉棹覺船輕。柔櫓不施停卻棹,是船行。
滿眼風波多閃灼,看山卻似走來迎。子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
譯文
船行至五里灘時風勢將要平息,馬上舉棹揚帆,船行瞬間輕松了許多。輕輕地搖著櫓不用劃槳,船兒都行走的飛快。
放眼望去,只見微風吹來,水面上波光蕩漾。看著眼前的山,就好像是來迎接你似的,但當你仔細一看,山并沒有動,而是船在前行。
注釋
五里灘:河上的一個地名。
櫓:使船前進的工具,比槳長而大,安在船尾或船旁,用人搖。
賞析:
這是一首反映船夫水上生活的抒情小詞,它寫的是狂風過后船夫們駕駛帆船前進的情景和心情。
詞一開頭就說”五里灘頭風欲平,張帆舉棹覺船輕”。五里灘,是這條河上的一個地名,“頭”是方位詞,它說明船已開到五里灘上了。帆船是需要借助風力的,乘風破浪,船走得更快。但這種風必須是順風。如果吹來的風是旋風,或逆風,那就不但不能幫助帆船前進,而且還會帶來危險,所以是不能張帆的。在五里灘以前,船夫們遇到的顯然不是順風。他們經過一場和狂風惡浪的搏斗以后,觀察到風勢將要平息,也就是“風欲平”了,就馬上扯起帆來。在這個當兒,大家雖然還在繼續舉棹搖般,卻產生了“覺船輕”的感覺。“棹[zhào]”,槳板,舉棹就是打槳板。既然風力可以代替人力,何必還要打槳搖櫓呢,于是,便“柔櫓不施停卻棹”吧。在文學作品中常把櫓稱為柔櫓,以形容櫓的得心應手。櫓的外形有點兒象槳,安在船梢或船旁,用人搖動,它會象魚的尾和鰭[qí]一樣,通過撥水,產主推動力。“施”,使用。寫到這里,船夫們的輕松愉快的感情,一下就傳達出來了。
在緊張的勞動過程中,是沒有空閑時間來欣賞船外的`美景的,但在勞動之余,船夫們不僅輕松,而且歡快,詞的下片就是通過看山看水反映了他們的心情。“滿眼風波多閃灼,看山卻似走來迎。”“閃灼[zhuó]”,形容水光閃動的樣子。狂風過后,烏云也散開了,上文說“風欲平”,是還有些風,所以河里的波浪涌起,波光粼粼[lín]。這時兩岸的山吶,看上去挺有趣過的,它們似乎很好客,正在急急忙忙地迎面走過來歡迎大家。但是,山是不會走動的。子細(仔細)看看,山確實沒有動啊。那么,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哦,那不過是因為船走得快,使得坐在船上的人產生一種“走來迎”的感覺罷了。
詞的上片和下片的末尾都用“是船行”作結束,它不僅起一個敘述作用,而且還象船夫的勞動號子的和聲一樣,余音裊裊[niǎo],久久回蕩在青山綠水之間。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8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風吹斷馬嘶聲,深秋遠塞若為情!
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城。古今幽恨幾時平!
創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納蘭受命與副都統郎談等出使覘梭龍打虎山,十二月還京,此篇大約作于此行中,抒發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譯文及注釋
譯文向著北方邊疆一路前行,凜冽的北風吹散了駿馬的嘶鳴。在遙遠的邊塞,蕭瑟的深秋季節,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落日時分,一抹晚煙荒涼蕭瑟的營壘上,半竿紅日斜掛在遠時關城,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來金戈鐵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注釋浣溪沙: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五平韻。
那畔:那邊。
若為:怎為。
荒戍壘:荒涼蕭瑟的營壘。戍:保衛。
賞析
該詞上片“身向”句說明行程遼遠。“北風”句謂寒風吹來,滿耳盡是馬嘶之聲。然后作一小結。下片“一抹”二句寫眼前景色,末句畫龍點睛,指出了這首詞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全詞情景交融,結尾處更是點明主旨,加強語意,抒發情感。
“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點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聯想起同是納蘭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北風吹斷馬嘶聲。”“北風”言明時節為秋,亦稱“秋聲”。唐蘇颋《汾上驚秋》有:“北風吹白云,萬里渡河汾。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邊地北風,從來都音聲肅殺,聽了這肅殺之聲,只會使人愁緒紛亂,心情悲傷。而納蘭在此處云“北風吹斷馬嘶聲”。聽聞如此強勁,如此凜冽的北風,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難怪他會感慨“深秋遠塞若為情”。
“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遠關城”以簡古疏墨之筆勾勒了一幅充滿蕭索之氣的戰地風光側面。晚煙一抹,裊然升起,飄蕩于天際,營壘荒涼而蕭瑟;時至黃昏,落日半斜,沒于旗桿,而關城依遠。詞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讓人想起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故而張草紉在《納蘭詞箋注》前言中言,納蘭的邊塞詞“寫得精勁深雄,可以說是填補了詞作品上的一個空白點”。然而平心而論,無論是“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遠關城”、“萬帳穹廬人醉,星影要搖欲墜”,還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納蘭都不過是邊塞所見所歷的白描,作者本身并沒有傾注深刻的生命體驗,這類作品的張力無法與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同日而語。不過,納蘭的邊塞詞當中那種漂泊的詩意的自我放逐感的確是其獨擅。比如該篇的結尾“古今幽恨幾時平”,極寫出塞遠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關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衛邊士卒萬里懷鄉之浩嘆,而是納蘭對浩渺的宇宙,紛繁的人生以及無常的'世事的獨特感悟,雖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勝真誠,其感不勝拳摯。
歷史原因與環境原因以及詞人自身的性格交織在一起,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這一曲邊塞蒼歌。全詞除結句外,均以寫景為主,景中含情,納蘭的一草一木皆有靈性:雖然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發要表達的情感,但人們從字里行間揣摩出作者的感受。“吹斷”二字寫盡了北國秋冬之險惡,“若為情”的發問中帶出了作者對到任的迷茫與不安。環境險惡,前途未卜,納蘭胸中風起云涌:懷古之心,戀鄉之情,憂慮之思,紛紛擾擾難以平靜。此時邊關的云煙、堡壘、落日均染上了情緒的色彩。整個邊關不再是唐人筆下的雄渾、蒼涼、悲壯,取而代之的是滿目蕭瑟的冷清與破敗。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9
浣溪沙·宿醉離愁慢髻鬟原文:
宿醉離愁慢髻鬟,六銖衣薄惹輕寒,慵紅悶翠掩青鸞。
羅襪況兼金菡萏,雪肌仍是玉瑯玕,骨香腰細更沈檀。
浣溪沙·宿醉離愁慢髻鬟譯文及注釋
譯文
晚唐女子宿醉初醒帶著離別的愁緒慢慢整理環形發髻,輕如蟬翼的衣服讓身子有一點點寒冷,慵懶地照著鏡子涂口紅穿翠衣。
裝著蠶絲襪和裝飾金蓮花頭飾,如雪肌膚在薄薄的紗衣下仿佛是玉石般潤澤,在沉香與檀香的氛圍下露出楊柳小纖腰婀娜的身姿。
注釋
1、浣溪沙:唐教坊曲,用作詞調。又名《小庭花》、《減字浣溪沙》、《東風寒》、《和清風》等。
2、宿醉:隔夜猶存的余醉。
3、慢:胡亂,隨便。
4、髻鬟(jìhuán):環形發髻。古代中國婦女發式。
5、六銖衣:中國古代計量以二十四銖為一兩,六銖極言其輕。也指仙人之衣。
6、青鸞:青鳥。古代創說中能幫人傳遞信息的.仙鳥。這里指青銅鸞鏡。
7、菡萏(hàndàn):指蓮花。
8、玉瑯玕(lánggān):玉石。
9、沈檀:沉香與檀香。“沈”通“沉”。
浣溪沙·宿醉離愁慢髻鬟賞析
該詞為典型的“香奩體”詞,為最早的《浣溪沙》,題材為“艷情”題材,抒情風格細膩深曲,文辭麗美。
上片主要描寫宿醉初醒女子面部神態、發髻、衣服、面容等內容。“愁”字寫出女子的情緒,“慢”寫出了女子的動作,“寒”烘托了環境冷暖,“紅”和“翠”也出了顏色。
下片主要描寫女子體態、身姿、腰身、肌膚、和腿部。“羅襪”、“雪肌”、“玉瑯玕”突出了女子體態、肌膚的質感,“骨香”和“沈檀”突出了嗅覺感受。
全詞共六句,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全方位描寫了女性,以雕琢的文辭表現了女子的形態美和裝飾美,但更重的是她的“離愁”,因離愁而醉酒、慵懶,失了生活的趣味卻又止不住“更沉檀”即重涂脂粉,看似享受卻掩飾著內心的苦澀。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0
浣溪沙·消息誰傳到拒霜
消息誰傳到拒霜?兩行斜雁碧天長。晚秋風景倍凄涼。
銀蒜押簾人寂寂,玉釵敲竹信茫茫。黃花開也近重陽。
古詩簡介
《浣溪沙·消息誰傳到拒霜》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創作的一首詞。該詞運用了渲染法和點染法。詞的上片描寫深秋遠眺之景,下片寫女子在屋內百無聊賴,俱表現了盼望情人歸來的心情。全詞亦情亦景,交織渾融,表達了詞人對昔日情人的思念之情。
翻譯/譯文
究竟是誰傳來消息說木芙蓉花開的時候那人就會歸來?長天一色,兩行大雁緩緩斜向南飛去,晚秋的景致益發凄涼。
蒜頭形的銀制簾墜壓著簾子,有人寂寞地獨坐閨中,玉釵輕輕敲著竹,而心中的人蹤跡杳無,菊花又盛開了,眼看重陽就要近了。
注釋
⑴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時期人西施浣紗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詞牌名,又名“浣溪紗”“小庭花”等。此調有平仄兩體。全詞分上下兩片,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于上口,為婉約派與豪放派多數詞人所常用。
⑵拒霜:木芙蓉花,俗稱芙蓉或芙蓉花,仲秋開花,耐寒不落,故名。
⑶銀蒜:銀制的蒜形簾押。蘇軾《哨遍·春詞》:“睡起畫堂,銀蒜押簾,珠幕云垂地。”
⑷玉釵敲竹:用玉釵輕輕敲竹,表示心事難耐,借以排遣愁懷。唐高適《聽張立本女吟》:“自把玉答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一作“玉釵敲燭”。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康熙年間。詞人在重陽節到來之時,為了抒發對往日情人的思念之情,故作下此詞。
賞析/鑒賞
文學鑒賞
從詞的內容來看,這是寫重陽節到來,詩人又深切地懷念起往日的情人來了,他彷徨不安,躊躇難耐,遂賦此以排遣孤寂無聊的幽情。值得注意的是詞全從對方落筆,這就加倍地表現出他那強烈而深摯的懷念之情。
這首詞上片寫室外秋景及心境:拒霜花開,斜燕南飛,而征人消息杳然,無人傳遞,倍感秋色凄涼。此處秋景其實清爽:拒紅霜,晴空碧,雁斜飛,并無黯淡之狀。元代白珽《西湖賦》云:“秋榮不淡,拒霜已紅。”然而木芙蓉性頗耐寒,且能“千株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蘇軾《和陳述古拒霜花》),雖時至晚秋而紅艷如故。唐李群玉《九日》詩云:“半嶺殘陽銜樹落,一行斜雁向人來。”黃昏殘陽,斜雁向人,色彩昏暗,氛圍悲涼;而此處則是碧空如洗,天闊氣清,斜雁南飛,氛圍開朗。思婦眼中之秋景乃“有我之境”:或許征人有約中秋返家團聚,此時拒霜已開,不見人歸,雖花紅而難令伊人心暖;常言鴻雁傳書,如今雁群斜飛未傳征人消息,雖天碧亦是傷心碧,只能令伊人心傷。因此,凄涼的并非秋色,實乃思婦心境。
下片寫室內情形及愁緒:簾幕低垂,因以銀蒜相壓而紋絲不動,伊人寂寞難熬,只能以玉釵敲竹派遣煩愁。敲竹的細節刻畫乃詞人獨創,此處伊人以玉釵敲竹,其聲極不堪,其情更愁慘,確是奇絕之筆。結局寫菊花盛開,時近重陽,征人歸期乃“信茫茫”,既與首句意象呼應,又啟人聯想:伊人獨守閨房,心境凄涼,愁思如縷,已是“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九日》)全詞景情俱到,亦情亦景,交織渾融,讀起來凄涼孤苦,使人惆悵不歡。
這首詞在意象使用上主要采用了渲染法,尤其是對“秋”的渲染。不知何時,思念的人在遠方傳來消息說秋天會回到她的身邊,于是秋就超出本身作為季節的含義,成為了相見的時間,成為期盼的季節。這詞中首先是“拒霜”花開,然后“兩行秋雁”,后更直接說“晚秋風景”、“黃花開”以及“近重陽”,這些都在刻意點染季節。可以說這首詞是通過渲染秋來突出愁,要表達的正是期待落空的愁思。
除用渲染法表達情感外,詞中還恰如其分地運用了點染法,對“閑”進行了很好的點染。下片三句中人寂寞凄涼,萬事無心,百無聊賴,無盡空虛,尤其是“玉釵敲燭”一句,表現的何等空虛。詞中通過渲染和點染的結合,表現出客觀世界的“秋”以及淺層內心世界的“閑”,從而將深層次的“凄涼”表達出來。
名家點評
著名漢學家、紅學家吳世昌《詞林新話》:“此必有相知名菊者為此詞所屬意,惜其本事已不可考。”
清代文學家顧貞觀:“容若詞一種凄婉處,令人不忍卒讀。”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原文:
浣溪沙·庚申除夜
清代:納蘭性德
收取閑心冷處濃,舞裙猶憶柘枝紅。誰家刻燭待春風。
竹葉樽空翻采燕,九枝燈灺顫金蟲。風流端合倚天公。
譯文:
收取閑心冷處濃,舞裙猶憶柘枝紅。誰家刻燭待春風。
在寒冷的除夕夜里把心里濃烈的思念收起,且看眼前那柘枝舞女的紅裙,還像往年一樣絢爛嗎?想起自家當年在除夕夜里在蠟燭上刻出痕跡采等待新春的到來。
竹葉樽空翻采燕,九枝燈灺顫金蟲。風流端合倚天公。
竹葉酒已經喝盡了,大家都在頭上戴著彩綢做成的燕子來歡慶新年的到來。燈燭已經熄滅了,剩下的燈花仿佛一條條金蟲在微微顫抖,如此風流快樂,全仗著天公的庇護啊。
注釋:
收取閑心冷處濃,舞裙猶憶柘(zhè)枝紅。誰家刻燭待春風。
柘枝:即柘枝舞。此舞唐代由西域傳入內地,初為獨舞,后演化為雙人舞,宋時發展為多人舞。誰家:哪一家,此處指自家。刻燭:在蠟燭上刻度數,點燃時以計時間。
竹葉樽(zūn)空翻采燕,九枝燈灺(xiè)顫金蟲。風流端合倚天公。
竹葉:指竹葉酒。采燕:舊俗于立春時剪彩綢為燕子形,飾于頭上。九枝燈:一干九枝的燭燈。灺,熄滅。金蟲:比喻燈花。端:真。合:應該,應當。
賞析:
上片寫年末歲尾,各家皆翹首以待新春第一個黎明的到來。“收取閑心冷處濃”,開篇第一句話就奠定了本詞的感情基調:在寒冷的除夕夜里本應該拋開所有,放下一切,靜心等待,但濃郁的閑情卻是冷處偏濃。在一片本應該繁花著錦的情境中,納蘭卻似有一種無言的憂傷。“舞裙猶憶柘枝紅”,此情此景讓納蘭回憶起了當年觀看柘枝舞的情景,氣氛熱烈,婀娜婉轉。“誰家刻燭待春風”,想起自家當年在除夕夜里在蠟燭上刻出痕跡采等待新春的到來,在文人墨客的眼中,這就是十分風雅的事情了。這兩句看似是回憶,卻也道出了納蘭在除夕夜的一種懷念往昔生活的心情。
下片寫守歲時的場景。富貴人家的除夕夜別有一派富貴景象:“竹葉樽空翻采燕,九枝燈灺顫金蟲”,竹葉酒喝盡了,頭戴采燕裝飾的人們歡歌笑語,興高采烈。九枝燈即將燃盡,余光之中貴婦們頭上的金蟲頭飾與搖曳的燭光交相輝映,熠熠生輝。這兩句用酒杯、彩燕和燈幾種意象來襯托除夕夜的'熱鬧,反映出整個除夕夜的歡騰的情景。這兩句還是對仗句。“竹葉樽”對“九枝燈”,“空”對“灺”,“翻彩燕”對“顫金蟲”,很是工整,這些豐滿的意象烘托出了除夕的喜慶氣氛。在這樣風流快活的場景中,納蘭是沉默的,冷峻的,“風流端合倚天公”,要成為與前賢比肩的“風流人物”,去建功立業,卻只能賴天公庇佑,非人力所能強求,這句也表明了納蘭對當年逍遙自在生活的無限回憶。
通篇來看,這首詞寫的是納蘭對往年除夕的回憶,詞中著力描寫了柘枝舞和舞女的美妙風流,也深隱地表達了自己對往昔生活的懷念之情。全詞情寓于景,清空而靈動。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2
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勝
伏雨朝寒悉不勝,那能還傍杏花行。去年高摘斗輕盈。
漫惹爐煙雙袖紫,空將酒暈一衫青。人間何處問多情。
古詩簡介
《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勝》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作品,本詩是一首相思之作,描繪了一種多情無奈的闌珊意緒,表達了詩人對伴侶的思念。
翻譯/譯文
這連綿不斷的雨如同剪不斷的哀愁,依稀記得去年我們到杏花園游玩,還一起攀上枝頭摘取花枝,比賽誰最輕盈利落。
香爐中的熏煙輕輕地縈繞,雙袖在爐火映照中泛著紫紅的顏色,身著青衫而臉上脹紅了酒暈。人間何其廣大,竟然還是無處尋覓、亦無處寄托那一份多情。
注釋
①伏雨:指連綿不斷的雨。杜甫《秋雨嘆》詩:“闌風伏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云。”
②高摘:攀高折花。
③斗輕盈:與同伴比賽看誰的動作更迅捷輕快。輕盈,多用以形容女子體態的.輕快、靈活。
④爐煙:香爐中的熏煙。
⑤酒暈:喝完酒后臉上泛起的紅暈。陸游《宴西樓》詩:“燭光低映珠帳麗,酒暈徐添玉頰紅。”
創作背景
在這一年,納蘭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位女子離開了人間。她是納蘭的第一位結發妻子,也有人說她是他遇到的第二個女人。無論如何,她都是納蘭懷想一生的知音和伴侶:盧氏。史書載,他們夫妻二人恩愛有加,感情篤深。新婚燕爾的浪漫與納蘭詞人的特質融合,成就了牽魂引魄、游夢天方的醉人生活。然而短暫的快樂也許就是為了讓納蘭El后的回憶更為酸楚。就在三年之后的康熙十六年四月,盧氏產下一子海亮。約月余,盧氏因為產后患病,于五月三十日撒手人寰。突如其來的打擊使納蘭太傷心。在以后的悼亡詩詞中,他浸著淚水的墨筆一再流露出哀婉凄楚的不盡相思之情和悵然若失的懷念心緒。他在一首《沁園春》中寫道: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月,觸緒還傷。
賞析/鑒賞
原文賞析
這是一首相思之作,卻不同于那種甜蜜憧憬的懷想,亦不是刻骨銘心的感念。如果一定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首小令,那么非此二字莫可當得:闌珊。
所謂“那能還傍杏花行。去年高摘斗輕盈”,正是“春花秋月,觸緒還傷”的另一番寫照。當年他曾和她一起攀上杏樹枝頭摘取花枝,比賽誰最輕盈利落,而今的杏花春雨一如往昔,而佳人已逝,以至于唯恐再見到杏花,觸動自己的傷心事。睹物傷情,算是中國詩歌由來已久的傳統。
轉到下片,出現一組精工的對句:“漫惹爐煙雙袖紫,空將酒暈一衫青。”這兩句解釋出來,就是熏爐上的煙氣輕輕縈繞,雙袖在爐火中映出紫紅的顏色,身著青衫而臉上泛出了酒暈。句中一個“漫惹”,一個“空將”,極寫無聊之態。這里納蘭仿佛是說,我現在多么無趣啊,恍恍惚惚,呆呆地烤著爐火,飲著乏味的酒,忽忽悠悠就醉了,我也不知是為了什么,我也不知要做什么。
尾句,作者舍棄了一切描寫與對仗,平平呵出:人間何處問多情。以人間之廣大,竟然還是無處尋覓、亦無處寄托那一份多情。看似平淡的一句話,卻實已把天地逼仄到了極處。這正是“誰念西風獨自涼”的境界,西風遍吹,而獨有我感到了深深的涼意。天地廣大,而唯有我心懷迂曲,無處排遣,無處寄托。
名家點評
現代作家聶小晴評論此詩云:此詩描繪了一種多情無奈的闌珊意緒。詞中上下片之結句點出其情傷的底蘊,倘恍迷離,空靈清麗。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原文:
浣溪沙·桃杏風香簾幕閑
桃杏風香簾幕閑,謝家門戶約花關,畫梁幽語燕初還。
繡閣數行題了壁,曉屏一枕酒醒山,卻疑身是夢魂間!
注釋:
⑴閑——悠閑。
⑵約花關——將花關閉于門內。約:收束。
⑶幽語——私語。
⑷繡閣二句——意思是:在繡閣的壁上已題下數行詞句,清晨,屏風掩遮,在山枕上,醉后已醒來了。題了:題罷了。山:山枕。
賞析:
這首詞寫在妓家醉酒之樂。上片寫在女子家所見:桃杏風香,梁燕呢嘯,都是美好生活的陪襯,點染了歡快環境。下片寫在繡閣上所為:即興題詩,酌酒言歡,酒后沉睡。以至一覺醒來,天色將曉。但他還朦朧不清,疑身尚在夢境中,文筆疏朗,意境清奇。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4
作品原文
漠漠輕寒上小樓②,曉陰無賴似窮秋③。淡煙流水畫屏幽④。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⑤。寶簾閑掛小銀鉤⑥。[1]
字詞注釋
①《浣溪沙》原唐教坊曲名,本為舞曲。“沙”又寫作“紗”。又稱《小庭花》、《滿院春》。另有一體五十六字。
②漠漠:像清寒一樣的冷漠。輕寒:薄寒,有別于嚴寒和科峭春寒。[2]
③曉陰:早晨天陰著。無賴:詞人厭惡之語。窮秋:秋天走到了盡頭。
④淡煙流水:畫屏上輕煙淡淡,流水潺潺。幽:意境悠遠。
⑤絲雨:細雨。
⑥寶簾:綴著珠寶的簾子,指華麗的簾幕。閑掛:很隨意地掛著。[3]
白話譯文
帶著一絲寒意,獨自登上小樓,清晨的陰涼,令人厭煩,仿佛已是深秋。回望畫屏,淡淡煙霧,潺潺流水,意境幽幽。
窗外,花兒自由自在地輕輕飛舞,恰似夢境,雨淅淅瀝瀝的下著,漫無邊際地飄灑著,就像愁緒飛揚。再看那綴著珠寶的簾子正隨意懸掛在小小銀鉤之上。[4]
作品鑒賞
這首詞以輕淺的色調、幽渺的意境,描繪一個女子在春陰的清晨里所生發的淡淡哀愁和輕輕寂寞。全詞意境悵靜悠閑,含蓄有味。[2]
每一次春來,就是一次傷春的體驗。詞人之心,很早就發出了“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的愁怨。然而他們的命運也往往是一年年地品嘗春愁。此詞抒寫的是淡淡的春愁。它以輕淡的色筆、白描的手法,十分熨貼地寫出了環境氛圍,即把那一腔淡淡的哀怨變為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滲透出來,表情深婉、幽緲。“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種心情”。索漠輕寒中裊裊而升的是主人公那輕輕的寂寞和百無聊賴的閑愁。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稱景,景也恰能傳情,這便是詞作的境界。
上片寫晨起之感和室內之景,語言幽婉而含意深邃。詞的起調很輕,很淡,而于輕淡中帶著作者極為纖細銳敏的一種心靈上的感受。漠漠輕寒,似霧如煙,以“漠漠”二字狀漫彌而上小樓的輕寒,一下子給春寒蕭索的清晨帶來寥廓冷落的氣氛。與“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意蘊相似,而情調之婉妙幽微過之。不說人愁,但云“漠漠輕寒上小樓”。回味“上”字,那淡淡愁思,不是正隨這薄薄春寒無聲無息地在人的心頭輕輕漾起?僅詞的首句,就為全詞烘托出一個色調凄清的景。緊接著加上“曉陰無賴似窮秋”,在凄清的背景上涂抹一層暗淡的色彩。無賴,令人討厭,無可奈何的憎語。時屆暮春,卻感到竟像深秋那樣的寒冷,原來這是一個春陰的早晨。春陰寒薄,不能不使人感到抑悶無聊。然而詞人不說心情之無聊,卻咒曉陰之無賴,進一層渲染了氣氛之寂寞凄寒。主人公也許剛剛從夢中醒來,睡眼惺忪,室內畫屏閑展:淡淡的煙靄,輕輕的流水。在周圍陰氛的罩籠下,幽迷淡遠。凝神恍惚中,他仿佛消失在清迷幽幽的畫景之中,又仿佛還依回于渺茫、流動的夢境之中。這種主觀幻覺,正是由于幽迷寧靜的氛圍與主人公此時此刻心境的渾然一體所致。是情與景融、意與境渾的佳句。
下片寫倚窗所見,轉入對春愁的正面描寫。不期然而然中,他的視線移向了窗外:飛花裊裊,飄忽不定,迷離惝恍;細雨如絲,迷迷蒙蒙,迷漫無際。見飛花之飄緲,不禁憶起殘夢之無憑,心中頓時悠起的是細雨蒙蒙般茫無邊際的愁緒。本寫春夢之無憑與愁緒之無際,卻透過窗戶攝景著筆于遠處的飛花細雨,將情感距離故意推遠,越發感生出一種飄緲朦朧、不即不離之美。亦景亦情而柔婉曲折,是“雖不識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語”(《人玉屑》卷二十一引晁無咎語)的佳例。詞人將“夢”與“愁”這種抽象的情感編織在“飛花”、“絲雨”交織的自然畫面之中。這種現象,約翰魯斯金稱為“感情誤置”,而這在中國詩詞中則為司空見慣。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詩人們心中存有一種感情,移情入景,便往往設想自然也帶著這份感情。“以我觀物,而物皆著我之色彩”。“自在飛花”,無情無思,格外惹人惱恨,而反襯夢之有情有思。最后,詞以“寶簾閑掛小銀鉤”作結,尤覺搖曳多姿。細推詞脈,此句應為過片之倒裝句。沉迷于一時之幻境,不經意中瞥向已經掛起的窗簾外面,飛花絲雨映入眼簾,這便引出“自在”二句之文。而在結構藝術上,詞人作如是倒裝,使得詞之上、下片對稱工整,顯得精巧別致,極富回環變化的結構之美。同時,也進一步喚醒全篇,使簾外的種種愁境,簾內的愁人更為分明,不言愁而愁自現。《續編草堂詩余》曰:“后疊精研,奪南唐席。”正是對此章法技巧的高度評贊。句中“閑”字,本是形容物態,而讀者返觀全篇,知此正是全詞感情基調──百無聊賴的情感意緒。作為紅線貫串打通全詞,一氣運轉,跌宕昭彰。張炎說:“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詞源》卷下)試觀此作,正是如此。
此詞以柔婉曲折之筆,寫一種淡淡的閑愁。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擁有自己的一份閑愁。不知何時何處,它即從你心底無端地升起,說不清也拂不去,令人寂寞難耐。詞人們又總是能更敏銳地感受到它,捕捉住它,并流諸筆底。而此時,又必然會滲透進他們對時世人生的獨特感受。馮延巳的《鵲踏枝》寫出了人人心中皆有的這般閑情,卻也包蘊著一種由時代氛圍所釀成的說不清、排不開的愁緒。“古之傷心人也”的秦觀,年少喪父,仕途抑塞,于新舊黨迭為消長之際,一再受到排抑,滿腹滿腔人生的遭際感慨,泛化為一種凄怨感傷的`心境意緒而彌漫于詞作之中,呈現出含蓄蘊藉、窈深幽約之美。此詞曲折傳情而凄清婉美,《詞則大雅集》卷二稱“宛轉幽怨,溫韋嫡派”。作為婉約派詞人,他正是遠祖溫韋,近承晏柳,融各家所長為一體,成其細膩含蓄而又凄怨感傷之風格,吟唱出較“花間”、“尊前”更為綢繆凄婉的角聲,別具一番魅力。[4]
就思想內容來說,秦觀的詞多寫艷情,與晏幾道、柳永相似,但卻能以語言的翻新、情致的幽趣歷來受人激賞。這首詞寫的是春愁,一種細微幽渺的、不容易捉摸的感情,但作者以他非凡的功力,借具體的景物描寫和形象的比喻,將它表現了出來。最具代表性的是它的“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它將細微的景物與幽渺的感情極為巧妙而和諧地結合在一起,使難以捕捉的抽象的夢與愁成為可以接觸的具體形象。沈祖棻《宋詞賞析》分析這兩句時,說:“它的奇,可以分兩層說。第一,‘飛花’和‘夢’,‘絲雨’和‘愁’,本來不相類似,無從類比。但詞人卻發現了它們之間有‘輕’和‘細’這兩個共同點,就將四樣原來毫不相干的東西聯成兩組,構成了既恰當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體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說,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難以捉摸的事物。但詞人在這里卻是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說夢似飛花,愁如絲雨,而說飛花似夢,絲雨如愁也同樣很新奇。”這兩句用語奇絕,特別具有一種音樂美、詩意美和畫境美。
在文學大家的筆下,對情、意表達的處理常見“舉重若輕”和“舉輕若重”兩種方式。它們都會有理想的表達效果,但秦觀在這里的幽情輕吐卻有如此的效果,依賴于其善于渲染、語言精美、比喻神奇,但更關鍵的是內中的那種情致。馮煦稱贊說:“他人之詞,詞才也;少游,詞心也。得之于內,不可以傳。”(《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秦觀的個人氣質與文體特征已經融而為一。這首詞沒有一處用重筆,沒有痛苦的吶喊,沒有深情的傾訴,沒有放縱自我的豪興,沒有沉湎往事的不堪。只有對自然界“漠漠輕寒”的細微感受,對“曉陰無賴”的敏銳體察,對“淡煙流水”之畫屏的無限感觸。這春愁,既沒有涉及政治,又沒有涉及愛情、友誼,或者其他什么。它其實只是寫了一種生活的空虛之感。在一個敏感文人的心里,這種空虛寂寞伴隨生命的全程,它和愿望、和理想、和對生命的珍視成正比,無邊無際,無計可除。[2]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原文:
浣溪沙·昨夜新看北固山
[近現代]王國維
昨夜新看北固山,今朝又上廣陵船。金焦在眼苦難攀。
勐雨自隨汀雁落,濕云常與暮鴉寒。人天相對作愁顏。
譯文
昨夜才游覽了壯麗的北固山,今朝又登上了去揚州的客船。最遺憾的是,金山、焦山入望不遠也無法攀登。
一陣暴雨隨著沙汀上的雁行降落,濃濕的云層下暮鴉歸飛,更覺荒寒。人和天,無言相對,彼此都充滿著愁緒。
注釋
浣溪沙: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此調分平仄兩體,字數以四十二字居多,最早采用此調的.是唐人韓偓,通常以其詞《浣溪沙·宿醉離愁慢髻鬟》為正體。正體雙調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韻,下片三句兩平韻。
北固山:在江蘇鎮江市東北江濱。北臨長江,山壁陡峭,形勢險固,因名北固。有甘露寺、清暉亭、凌云亭等古跡。
廣陵:揚州的別名。
金焦:金山和焦山。金山在鎮江西北。焦山在鎮江東北長江中,聳立于滾滾波濤中,氣勢雄偉,有定慧寺、吸江樓等古跡。
汀雁:雁常棲息于沙汀中,故云。
濕云:溫度很大的云。
人天:人與天。
賞析:
“昨夜新看北固山,今朝又上廣陵船。金焦在眼苦難攀”,三句接連天出了四個地名,而且都是旅游勝地,初看給人一種游玩山水的感覺,細看卻并非如此。首先到了京口北固山卻只能“看山”而不能登山,這是一層遺憾。其次,縱然看山未能在白天而是晚上,這又是一種遺憾。而離開鎮江的時候,有名的金山和焦山就近在眼前,卻無緣享受登山之樂,這是第三層遺憾。這三句,完全是敘事的“賦”筆卻又非單純敘事。
“勐雨自隨汀雁落,濕云常與暮鴉寒”,是在船中所聞所見。這兩句看似單純天景,其實是情景交融,浸透了作者的主觀感受。因為雁與鴉都是大自然中的生命,都有求生的需求,看著它們遭受大自然風雨的打擊。就使作者聯想到人在謀生的奔波勞苦所受的打擊。
“人天相對作愁顏”仍是天實:羈旅悲哀是人的愁顏,陰雨打開是天的悉顏。但在天實的同時,這種人天相對而愁的情景又給讀者以更多的聯想。
這實在是一種對人生很悲觀的態度,而這首詞就流露出作者的這種人生態度。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浣溪沙的原文翻譯及賞析10-26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07-22
浣溪沙的原文翻譯及賞析09-28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08-04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02-22
浣溪沙原文的翻譯及賞析11-03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熱門】03-05
[精選]蘇軾《浣溪沙》原文及翻譯賞析09-19
蘇軾《浣溪沙》原文及翻譯賞析10-09
晏殊《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