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讀書心得范文(精選5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心得呢?那么你會寫讀書心得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湖心亭看雪》讀書心得范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湖心亭看雪》讀書心得1
在教學中遇到名篇既興奮又惶恐,興奮于可以再次和學生一起分享那情那景,惶恐于通過教學不能使學生體味出文中的真味。又一次與《湖心亭看雪》相遇,這次和我一起相遇張岱的是一群零零后。帶著孩子賞賞西湖的奇景不難,和孩子一起談談白描的寫法也容易,怎樣讓青春活躍的他們領悟張岱的太倉稊米之感,領略張岱閱盡繁華后的堅守,在教學之前,我再次陷入了惶恐之中。
課間,一學生和我閑聊時講到了預習《湖心亭看雪》的困惑。他不明白,為何“問其姓氏,是金陵人”,也不理解舟子所說的“癡”是何意。學生的疑問一下擊中了我的內心,這兩個問題不就是解讀文本情感的突破口嗎?迷霧頓時撥開。
課堂教學中,在疏通文本之時當學生將這兩個問題拋出來時,大多數學生也稱此處存疑。
針對這兩個問題,我順勢組織了課堂討論。在探討第一個問題時,學生的想法各異,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是簡約說,這是張岱和兩個偶遇之人對話的一部分,為了文筆的簡潔,不必要交代他們的姓氏,這樣更省筆墨。
二是醉酒說,張岱當時“強飲三大白”,不勝酒力,只記住了這兩人的籍貫。
三是地域說,古人重視出生地,這兩位也許沒有告訴張岱他們的姓氏,只告訴了自己的籍貫。
當學生各執一詞之時,有一位學生提出來了另外一個問題,張岱為何要寫到他們“客此”呢?當學生的探討進行到這個時候,我告訴學生張岱是紹興人,寓居在杭州,“客此”的不僅是湖心亭邂逅之人,也有張岱本人。在湖心亭之上,萍水相逢之人,雖相見甚歡,但此后也將消失于茫茫人海,給對方留下的只是茫茫大雪之中的一串腳印。這時,相忘于江湖也許是最好的選擇。張岱不記對方姓氏,只記的他們是“客此”之人,實為傳遞出漂泊無依的孤寂之感。
為了解決文中“癡”的內涵,我請學生查閱了古漢語詞典。古漢語詞典對“癡”的解釋如下:
1、癡呆,引申意為癡迷。
2、停滯不前。
結合語境學生一致認為舟子口中的“癡”為癡迷山水之意,學生認為舟子被張岱雪夜看雪的雅興打動了。果真如此嗎?我引導學生再次細讀文本。
我引導學生從“喃喃”一詞入手,“喃喃”可見舟子是自言自語,他說這句話不是為了夸贊張岱,完全是抒發自己內心的感慨。大雪三日之后的西湖,寒冷徹骨,夜間乘舟看雪恐怕不是尋常人之舉,且張岱開篇就寫到“獨往湖心亭看雪”,去湖心亭的也許不是一個人,但“看雪”的'只有張岱一人,一個“獨”字寫出了張岱決然于世外之感。湖中偶遇相談甚歡之人尚且相忘于江湖,更何況舟子呢,看來舟子對張岱之“癡”是不解和疑惑,但在張岱聽來確是自得和感慨。筆墨極為儉省的張岱將舟子的這兩句話收入文中,恐怕大有深意。
在世人眼中張岱確為“癡”人,他出身仕宦家庭,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書以終。張岱曾經說過“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這里“癖”或許就是文中所說的“癡”吧,以有“癡”“癖”“疵”,為有深情,有真氣,為有與眾不同的個性,為有傲世刺世的鋒芒。這“癡”舟子怎能讀懂?何止舟子,蕓蕓眾生也未必能懂“客此”之人的“癡情”之舉。若不是看盡了繁華之后的蒼涼,若不是飽嘗了國破家亡之痛,張岱也許不會有這樣深刻的太倉稊米之感。
對于茫茫宇宙,誰不是“客此”之人,誰不是“兩三粒”之一?惟其不愿成為隨波逐流的過客,張岱選擇明亡后不仕,選擇落魄后隱居山林,選擇隱居時寄情詩文。癡迷山水是文人的孤寂,也是中國文人真情、真氣的堅守。
張岱游西湖,不在暖春,不在月下。張岱看西湖,不看朝煙,不看夕嵐。在“大雪三日,人鳥聲俱絕”的夜晚,張岱獨步西湖,是“癡”但更是孤獨之中的堅守,這是我和學生一起領略到的《湖心亭看雪》的滋味。
《湖心亭看雪》讀書心得2
不管是“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唯美,還是“燕山雪花大如席”的豪邁,這都說明雪一直是文人墨客的寵兒。這不,這兒也來了個寫雪的文人。可他是個另類,文筆清新淡雅不假,但是思想實在成問題。此人乃張岱,此文乃《湖心亭看雪》。
文章的開頭就很值得咱們說道說道。“崇禎五年十二月”充分體現了他對明朝的眷戀。我都恨不得敲著他的腦袋大喊:“哥兒們,醒醒吧。愛新覺羅早就坐擁天下了。”清朝后來的確沒干什么好事,閉關鎖國、簽訂不平等條約都是它的錯。可是社會總是要發展的,就像你不能因為原始社會天下為公就要求人類裹足不前一樣,你不能停在明朝不求上進啊。世道必進,后勝于今。連鄧小平爺爺都說“發展才是硬道理”。朝代更替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你總要學著面對現實。實在不行你就鼓搗著反清復明去,寫篇酸溜溜的.文章發發牢騷沒什么實際作用。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哥兒們,不能因為雪大就妄自菲薄啊,這一痕長堤,一點湖心亭,一芥小舟,兩三粒人算怎么回事啊?你要拿出巴爾扎克的“我將粉碎一切障礙”的氣勢,不就是一場大雪嗎?瞧把你嚇得。廣告詞說得好,“山高人為峰”,面對大自然要有勇氣,萬不能被嚇倒啊。
你還沒事晚上一個人跑到湖心亭看雪,乍一聽以為你是個孤芳自賞的清高雅士。仔細一想,那是因為你人緣不好嚴重自閉,就是個孤家寡人。人家蘇軾就能在晚上和張懷民一起在承天寺看月,你只能一個人去。看見亭中有兩人在飲酒,你連忙湊上去跟人家套近乎。不能喝就別裝李白,還上去“強”飲三大白,這不是明擺著想要蹭酒嗎?連撐船的都看不過去了,搖搖頭,說:“這個癡人。”
人們都說此文筆墨清新淡雅,體現了作者的清高自賞和對故國淡淡的眷戀。依我看,這就是個想念過去繁華生活想得晚上睡不著只好一個人在大冬天晚上跑出去看雪的孤芳自賞的狂人的自說自話。連那場雪都替他郁悶。
此文僅為個人意見,博您一笑,如有雷同,英雄所見略同。
《湖心亭看雪》讀書心得3
《湖心亭看雪》講完了,然而我卻久久不能平靜,那顆被張岱深深地孤寂與落寞所打動的心依然沉浸在他那篇僅160余字的小品文所帶給我的震撼之中。它如開放在深山石隙間的一叢幽蘭,疏花續蕊,迎風吐馨,雖無灼灼之艷,卻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風韻。
謝道韞在《詠雪》中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風起”以及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并且指出它們都是從視覺來寫雪,而張岱卻從聽覺上著眼,一個“絕”字,寫出了大雪后一片靜寂,湖山封凍,人鳥都瑟縮著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聲的'森然寒意。
霧凇沆碭”的景致,這句把大雪蓋地的靜穆與湖面上雪花、水氣茫宕一片的景致生動地表現了出來。另外作者連用三個“與”字,把天空、云層、湖水之間渾茫莫辨的壯闊雪景進行了總體描繪。
我們大家會發現在這樣一個時刻,天地之間一片白茫茫,作者所乘的小船在緩緩行進,船槳劃過水面,發出嘩嘩的響聲,一切都是那么靜謐,極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隱隱露出長堤的一道痕跡、湖心亭的一點輪廓,好像淡妝的西子在向我們悄然走來,這對于看慣了西湖平日里車水馬龍、游人如織的張岱而言,不就是一番奇景嗎?恍惚中,作者覺得自己好像已經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剛才坐得那一葉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覺得天地是那樣的廣大,而人又是那樣的渺校面對著這樣的奇景,怎能不讓張岱思緒萬千!
《湖心亭看雪》讀書心得4
張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他的小品文歷來受人推崇,《陶庵夢憶》與《西湖夢尋》是兩本非常受人歡迎的書,他的文字淡雅雋永,讀后叫人回味無窮,但也就是在這淡雅雋永的文字背后,隱藏一份悠悠的家國情懷,寄情于山水是中國文人歷來的一種自我解脫的方法,當個體生命面臨不可抗爭之命運時,便會把精神寄托于紛爭喧鬧以外的青山綠水家園,在山與水的調和中覓到一份安寧,以此再來尋求更高遠的超脫,張岱就是在這種心境下完成了他的《陶庵夢憶》的,里面的`這篇《湖心亭看雪》是全書中的精品,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散文的奧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現的淋漓盡致,這一篇文字更可以看作是描寫西湖雪景的千古絕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對于西湖,人們常說: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看來西湖雪景在人們眼中是何等美麗!這篇文字,開篇點明時間,其中暗含著對故朝的追念。“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我們都讀過柳宗元的那首著名的詩《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回過頭來我們不難發現這兩篇文字所營造的境界是多么的相似,筆下的山水正是他們孤清寂寥心境的真實寫照,作家沒有直接去寫他的心情,然而他此時此刻的心情早已經躍然紙上了。待到具體的湖中雪景描寫,張岱就只用“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樣一句描寫出,淡淡的筆觸,讀來是那般雋永。張岱是個“癡人”,這是舟子的.說法,然而還有比他更癡的人。誰呢?湖心亭上客居此地的金陵人。人生最難得的事是天涯遇知音,“國破山河在”,兩個漂泊天涯的人相遇,那種感慨真實一言難盡呀!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地地道道的美文,我們在迷戀那景物人情描寫的同時,它文字背后的東西卻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認真咀嚼的。
《湖心亭看雪》讀書心得5
自看到這篇文章的第一行,我便覺得很喜歡:大體是一個浪漫大氣的故事。
說它大氣,是從寫景狀物來講:“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寥寥數字便已勾勒出一派靜謐純凈的湖景。正如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也是一樣的意思,只是柳文多了一種孤寂與蒼涼。張文是絕不蒼涼的。又有“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這“一”字多么好。天地之間只一種純凈的白,這一字,倏忽地把人帶入明末的冬日西湖,含在嘴里像是千鈞重,承載了天地間的一片浩然。
又道:“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這可真是一副絕佳的山水畫了。這畫“上下一白”,只一痕、一點,并不需花鳥蟲魚的修飾,恰像太虛幻境中警幻仙子手中的冊子,“水墨滃染”,自是一副自然天成的佳作。語文老師極力推崇這“粒”字,說是寫出了人在天地間的渺小(這又扯到人與自然上去了)。我卻覺得"粒"字不好,有些兒生硬,雖然是真實的寫照,卻因太真實,而失卻了美感,放在句中反倒不夠自然。我獨愛那“痕”、“點”二字。意境上自然是好,音韻上倒也妙得很,靈動與沉靜融合在此句中,體現在這兩字里。所以有時也佩服極了古人,文字上,文字間,甚至文字后,有骨有風,竟能勾勒出一種韻,一種心靈上的潔凈。
說它浪漫,則只把它認作是一個人,懷著一顆至情至性的心,大雪天里去湖中看雪而有感。這是人間的美麗,天上沒有,地下沒有,是只屬于人間一切生靈的美麗,是大自然賦予的美麗。
想起那日傍晚,下雪了,在暗紅色的天空的`映襯下,不大的雪,紛紛揚揚地飛向大地。那雪落在一進黛色的屋頂上,耀眼的白色與紅墻交相輝映;落在養正園小小的園門里,落在園中未謝的茶花上。第二天,我踏著冰去看它們,望著它們雪下益發嬌艷的顏色,心里剎那間感知到一種觸動,那是為自然的美麗而感動。
這是癡人嗎,寒冷的冬夜,“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沒有功利的目的,只是率性而為,去尋找,去感知自然的美麗。懷著一顆純凈的心,去看西湖純凈的雪,喝上一杯純凈的酒,或遣懷,或相游,或者僅僅是為了玩,痛痛快快,無牽無掛。
這純凈的雪,紛紛揚揚地落在人間,造就了這樣好的文章,這樣好的湖心亭,這樣好的人。
【《湖心亭看雪》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湖心亭看雪》10-18
湖心亭看雪賞析09-25
解讀湖心亭看雪07-06
湖心亭看雪學案05-02
湖心亭看雪作者11-19
湖心亭看雪教案08-26
湖心亭看雪的體裁08-08
《湖心亭看雪》譯文08-25
《湖心亭看雪》注釋06-01
《湖心亭看雪》賞析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