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重點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是選自《東坡志林》卷一,其中的復習與學習重點是哪些呢?
記承天寺夜游
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翻譯: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的年號。當時作者謫(zhé)居黃州已經四年),夜晚,(我)解開衣服想睡覺時,(看到)月光灑進房間,就愉快的起身行走。想到沒有與自己一起游樂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我們便)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和荇草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哪一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松柏樹?只是缺少了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理解性背誦:
1.《記承天寺夜游》中,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的語句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此情此景中,作者的感慨是“: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作者當時雖遭貶但仍樂觀,文中最能體現出作者曠達心境的語句是“: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2.《記承天寺夜游》中,點明事件起因的句子是“: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
3.文中表明張懷明與作者具有同樣的愁思的句子是“: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4.描寫月光美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5.表達作者微妙復雜的感情句子是(主旨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6.作者游天承寺的原因:月色入戶。
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前三句)記敘:首句點明夜游的時間,為美好的月色而心動,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寫:運用比喻的手法描繪庭院皎潔的月光。
第三部分(第五句)議論:兩個反問句引人深思。作者抒發面對月光產生的感觸,表達了作者安適的心情。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東坡志林》此文寫于作者貶官在黃州期間。承天寺,在現在湖北黃岡南。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蘇軾是著名的散文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學作品標志著北宋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蘇軾是著名詩人,他同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并稱為“蘇黃”;蘇軾為杰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他同杰出詞人辛棄疾并稱為“蘇辛”,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蘇軾是著名的書法家,他同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此外,在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藥、數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蘇軾是一位全才,在詩、詞、文、書、畫、方面都是開派的'人物,他與歐陽修并稱“歐蘇”。寫作背景: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是選自《東坡志林》卷一。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本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被貶低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被殺。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記承天寺夜游重點】相關文章:
《記承天寺夜游》的重點理解10-29
記承天寺夜游作文01-01
記承天寺夜游作文12-31
改寫《記承天寺夜游》07-10
《記承天寺夜游》學案11-11
記承天寺夜游講解11-07
翻譯記承天寺夜游11-05
古文記承天寺夜游09-04
記承天寺夜游評析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