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精選1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
導入:
古有一人,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
他是宋代文化孕育出來的曠世奇才,他的文章隨物賦形,于情無所不暢,于景無所不取,創作了無數名篇佳作。留下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美好希翼;也揮灑了“大江東去,浪淘盡”的無限豪情;也有“十年生死兩茫茫”的凄婉悲愴。他是誰?
明確:——多才多藝的蘇東坡(蘇軾)。
教師語言: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他在黃州寫的一篇游記小品《記承天寺夜游》。
教師語言:反復誦讀《記承天寺夜游》,從句式、用字用詞、韻律節奏等方面說說這篇文章的與《答謝中書》的不同之處。
學生活動:
1.一讀字正腔圓,讀準字音。
2.二讀通順流暢,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把語句讀通暢。
3.反復誦讀《記承天寺夜游》,發現其在句式、用字用詞、韻律節奏等方面與《答謝中書》的不同之處。
《答謝中書書》
(1)句式特點:句式整齊,多是四字一句,多用對偶。
(2)用字用詞:文章用詞精美,描寫生動。
(3)韻律節奏:音韻具節奏感,讀來朗朗上口。
《記承天寺夜游》
(1)句式特點:長短句結合,富有節奏變化
(2)用字用詞:語言樸素自然。
(3)韻律節奏:音韻和諧,節奏富于變化。
4.三讀節奏分明,在把握《記承天寺夜游》,二者在句式、用字用詞、韻律節奏等方面的特點的基礎上,劃分文章節奏,讀出文章的層次感。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把握景物特點
教師語言:細讀《記承天寺夜游》,看看這兩篇寫景小品文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
學生活動:
1.細讀課文,圈畫《記承天寺夜游》描寫的景物。
《記承天寺夜游》描寫了:月色、竹柏影
2.圈畫描寫景物的語句,分析語句概括景物特點。
《記承天寺夜游》描寫了:月色(空明)、竹柏影(搖曳)。
3.四讀抑揚頓挫,在把握景物特點的基礎上,讀出景物之美。
探析寫作技法
教師語言:《記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作者怎樣為我們描摹出此夜月色之空明?
小組合作探究:
1.本文記敘了一件什么事?除了記敘的表達方式之外,作者還用了什么表達方式,請在文中圈畫出相對應的文字。
預設:本文記敘與張懷民庭中夜游的事。
描寫: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議論: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文章雖短,要點卻全,思路清晰,重點突出。
2.小組品讀探究:描寫月色一句妙在何處。
【明確】: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揮想象: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游蕩,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于,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靜謐。更體現出了月光清涼明凈的特點,襯托出作者閑適的心境。
3.五讀朗朗上口,讀出文章結構美。
聯系背景悟情感
教師語言:請從文中找到能表達《記承天寺夜游》情感一個字。
明確:作者的情感盡在一個“閑”字上。
學生活動:結合助讀資料,揣摩“閑”的意味。
課件出示: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詩句,斷章取義,說他以詩訕謗新法,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差一點被殺。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此時的蘇軾近乎被流放,但是,蘇軾仍然有進取之心,仍是豁達之人,《記承天寺夜游》便是此時所作。
1.小組合作:揣摩“閑”字意味。
“閑”字意味:漫步的悠閑,貶謫的悲涼,賞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
教師語言:本文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篇幅雖短卻極具獨到藝術魅力。寥寥數筆,寫景如繪,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個“閑”字更是創造了一個豁達超脫的淡遠境界,揭示了極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極品。
2.六讀讀出情感,在了解作者創作背景的基礎上,讀出情感美。
歸納小結
教師語言:
《記承天寺夜游》可稱之為有人超我之境。以兩人夜游之閑,襯其因貶憂郁之情。蘇軾雖仍有進取之心,但于政治漩渦中難以把握,借月夜朦朧之景尋求解脫,更顯其內心豁達,超脫于塵世之外。
學生活動:七讀誦出意境,在六次朗讀和分析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誦出意境。
課后活動
教師語言:學習兩篇寫景小文的技法,寫一篇短小的游記,不超過500字。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朗讀并背誦課文,領會凝練含蓄,饒有余味的語言。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3、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4、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畫面、音樂欣賞突破重難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品味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2、反復朗讀,體會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記者采訪放牛娃,問:“你為什么放牛?”“賺錢。”“賺錢干啥?”“娶老婆。”“娶老婆干嗎?”“生娃娃。”“為什么生娃娃?”“讓他放牛。”初聽很可笑,可是仔細一想,我們很多人,他的一生不是這樣過的嗎?
一個普通現代人的一生據說是這樣度過的:努力讀書——拼命工作——攢錢買房——結婚生子——供子讀書。看來人生很無趣啊,是不是?
我們現在來看一個人,讓這個人告訴我們人生是否無趣。
(邊說邊出示引號中文字)
師:今有一人,此人跟我們一樣讀書——“閉門書史叢,少有凌云志”。讀書非常努力。 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饑”。
師:可憐啊,連肚子也填不飽。我們接著看,他也買了房,“只影自憐,命寄江湖之上”。 飄零江湖。好不容易買了房了,他又“驚魂未定,夢游縲紲之中”。縲紲,是捆人的繩索,象征著牢房。這個人好象連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寧啊。他當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歲的時候,他妻子就過逝了,多年以后,他寫下這樣的句子紀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這個人的一生很凄涼。
師:我們來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樣?
(出示文字,念):他頻遭貶謫, 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丑態卻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師:這個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個作家仔細地研究了這個人的一生,然后為他寫了一本傳記,在傳記中,這個作家給這個人下了如下結論。(出示文字)
(念):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的。
師:這個人就是蘇軾。
二、初讀
1、生介紹蘇東坡。
師:蘇東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應該說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樂,而我們很多人平平常常的過日子,卻說人生無趣。看來我們真的該好好的學一學蘇東坡,問問他為什么能過得如此快樂。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課的時候大家能從東坡這里取到快樂人生的真諦
2、學生自讀2分鐘,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
3、學生朗讀
4、 聽錄音朗讀,比較不足在哪里。再齊讀。
5、 讀懂了嗎?請針對文中不懂的字詞句提問。
三、尋“樂”
1、 找原因:東坡為何深夜起行?(月色入戶)想找好友與他一起分享月色帶來的快樂。
2、 尋人物:他有很多朋友,為何獨尋張懷民?(無與為樂者)兩人都被貶但都不把貶放在心上,都愛“以山水怡情悅性”,志同道合。
(介紹張懷民:1083年被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決不掛壞與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賞月景:說到樂,人們想到的是“吃、喝、玩、樂”,
(1)他們兩人樂的是什么?欣賞美景。
(2)什么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衷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的分析。月,竹柏影。
(3)翻譯。
(4)齊讀,并背誦這句話。
四、“閑”的深究
1、發感慨:看著這樣的美景,東坡發了什么感慨?
(1)“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2)翻譯。
(3)竹柏、月只是一個象征——美景的象征。
(4)原句=哪里沒有美?只是缺少閑人罷了。
2、閑人為何意?
(1)了解“烏臺詩案”
(2)蘇軾以犯人身份貶黃州,無俸薪,故租50畝荒地經營。有詩曰:“不令寸土閑,饑寒未知免。”“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為口忙”之句。
(3)閑人:閑情逸致的人。(齊讀、背誦這句話。)
(4)再次齊讀,應讀出感情:樂、悠閑。
3、師:這樣看來,閑很難做到,怎樣才能“閑”?在文章中有無告訴我們?
生:各抒己見。
王國維:“一切景語皆情語”。東坡的景語透露了他怎樣的內心世界?
生:各抒己見。
明確:寧靜、心胸開闊、心無雜念。
師:常人有何雜念?
追名逐利
五、總結
現在回過頭來,回答上課前的問題,如何才能是自己的人生快樂呢?
(1)羅丹:美是到處都有的。
(2)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即是主人。
(3)胸中廓然無一物。
六、布置作業
1、月的詩句。
2、請同學們也來寫一段景色描寫。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簡短的文言文游記。文章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語句清新,描寫月色如詩如畫,語言凝練含蓄,饒有余味,言簡意賅,比喻精當,情景交融,內涵豐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學生好好體會其中的美麗之處。
教學設想:
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作一般性的'引導。在課堂上要通過朗讀的多種方式,理清文章內容,把握重難點。在理解語句的基礎上讓學生翻寫成優美的散文。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夜深人靜、皓月當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大地,一切都像籠著輕紗,若隱若現,連堅實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動的云煙。面對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門欣賞一番?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一篇文章《記成天寺夜游》,看看蘇軾在美麗的月色中會發出怎樣的人生感慨。
二、整體感知文段
1.給學生放范讀,根據范讀,糾正自己的讀音,確定朗讀節奏。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同桌之間互聽,交流。
3.請學生給大家讀一遍,師生一起點評,全班齊讀課文。
4.質疑: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同學解答,全班共同關注、探討。
戶:門;遂:于是;蓋:大概;但:只是;耳:語氣詞
5.放音樂《二泉映月》,請同學朗讀描寫月色的文段,其他同學品味月色描寫,試用自己的話復述出來。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為什么想著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戶外?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郁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去賞月
2.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去一去關鍵詞,品修辭)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橫把"如"、"蓋……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無改變?變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3.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潔、空靈、清麗、淡雅
在"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后加上"叢中蛙鳴起伏,空中流螢飛舞,寺中人語喧嘩,院外狗吠連綿。"一段話,好不好?不好。改變了原文明凈幽閑,清麗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5.文章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
四、小結:
《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五、能力擴展:
一切景語皆情語,看圖寫景抒情。
六、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4
[設計思想]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僅84字,但言簡意豐。初二的學生理解字面含義并不太困難,但要讀懂蘇軾的內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設計擬通過帶領學生反復地誦讀課文,以讀帶講,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通過品味寫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閑人”的意蘊引導學生認識蘇軾高潔、澄澈的心境和處逆境而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引入相關的資料,達成淺文深教的效果。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誦讀文章,熟讀成誦;
2、積累文言詞語,正確理解文意;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畫面、資料引入等突破重難點。
2、抓住關鍵詞句,引用相關資料,深入解讀文本;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這樣一個古人,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丑態卻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這個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個作家仔細地研究了這個人的一生,然后為他寫了一本傳記,在傳記中,這個作家給這個人下了如下結論: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的。這個人就是蘇軾。今天我們來學習蘇東坡的《記承天寺夜游》。
二、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準停頓:
1、學生自讀2分鐘,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
2、點名朗讀,糾錯、指導。
3、齊讀,讀出韻味。
三、借助注釋,合作疏通文意。
四、吟詠美文,理解意蘊,感悟作者情懷。
(一)、覓東坡知音。
1、生齊讀開頭到“相與步于中庭”,問:東坡為何在冬夜起行?
2、哪個詞能表現出東坡夜游的興致很高?
3、還有一些詞能體現蘇軾的心理活動,請你找出來并分析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為何獨尋張懷民?(介紹張懷民:1083年被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決不掛壞于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二)、與東坡賞月:現在,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一對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人看到的是怎樣的一幅月夜景色吧!
1、齊讀寫景句,問:有人說,全句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那么,請大家仔細地品讀這句話,看看月亮藏在哪里?
2、再讀,想象此句描繪的空明澄澈的意境,品味“蓋”字所逗露的作者的心理狀態,感悟作者迷醉于眼前美景的情態。
3、“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時的蘇軾,又有著怎樣的心境呢?你能否從中窺探到他的內心世界?
4、再讀,讀出月色的朦朧美和作者內心的寧靜、喜悅、空明、澄澈。
(三)聽東坡抒懷
1、承天寺的這幅月夜小景的確美妙絕倫。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像承天寺這樣的`美景到處都有,為何只有蘇軾才能領略到呢?
2、閑人為何意?(出示資料:“烏臺詩案”及被貶黃州的處境。)
3、是否清閑的人就都能欣賞到這樣的美景呢?那么“閑人”還應該怎樣理解呢?(蘇軾以犯人身份貶黃州,無俸薪,故租50畝荒地經營。有詩曰:“不令寸土閑,饑寒未知免。”“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為口忙”之句。感受東坡的艱難境遇,從而理解他的閑情逸致。)
4、的確,蘇軾的一生,歷典八州,身行萬里,走過無數窮山惡水,難得的是他始終隨緣自適、自得其樂。貶官杭州,他說“我本無家更安住,故鄉無此好湖山”;貶官黃州,他說“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貶官惠州,他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你從中看到了有著怎樣心境的蘇軾?
5、再次齊讀,感受作者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四)與蘇軾同行。出示20xx年法國《世界報》評論蘇軾的文字后,師生共讀課文,根據屏幕上出示的思路一起背誦課文。
五、生展示背誦成果。
六、作業布置。
1、請同學們也來寫一段景色描寫。
2、推薦閱讀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七、教學反思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僅84字,但言簡意豐。初二的學生理解字面含義并不太困難,但要讀懂蘇軾的內心世界并不容易。文言文教學又要做到“言”“文”并重,不但要積累文言詞句,還要“披文入情”“披文入境”,怎樣才能使學生理解本文優美的意境和豐富的意蘊呢?
我決定在帶領學生充分地理解字詞含義之后通過設置情境,按照“覓東坡知音”“與東坡賞月”“聽東坡心語”和“與東坡同行”的順序設置情境,幫助學生逐漸走進這篇文章的優美意境和深刻的意蘊之中,同時,又通過引入和穿插背景資料,使學生走進蘇軾的生活和心靈深處,更深入地體會他盡管身處逆境卻仍有閑情雅致欣賞生活中的美、熱愛生活,積極追求美好事物的樂觀、豁達的情懷。另外,為了使所設置的情境更有感染力,激起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的情感碰撞,我又引入了音樂,為學生的朗讀配《云水禪心》的音樂,優美、空靈,使學生更易走進古文所呈現的靜謐、清麗、澄澈的意境中,勾起他們朗讀的欲望;又用較為恢弘、深情的背景音樂《重返心靈花園》使學生在資料和音樂的雙重激發之下,心靈受到更強有力的沖擊,從而與資料所示的內容產生共鳴,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偉大人格和高邁的情懷。這樣的設計,使學生不但能獲得知識的積累,更能得到審美和智識的提升,從而達成淺文深教的效果。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仍有不少不足和遺憾之處。首先,我沒有完全放開,給學生以真正的自由空間,“教”的痕跡過重,沒有能夠通過開放性問題的設置真正調動學生的學和思。其次,沒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講析的過多,學生發表見解的機會太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發散思維,使整個課堂缺少了靈動和活力;最后,由于教師過于依賴課件又沉溺于自己的講析,沒有用板書將課堂總結加以呈現和整理、歸納,這也是本課的疏漏之處。
通過反思,我對自己的教學的得與失有了更明確的認識,對自己教學的水平有了更清醒的認識。我認為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仍要深入地鉆研新課標精神,繼續更新理念,時刻把學生的“學”放在首位,要樹立“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是為了不教”的觀念,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方面多下工夫,下大力氣突破自己教學的瓶頸,以期實現更大的飛躍。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文章韻味,把握文章內容。
2、積累:掌握重點詞句的含義,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3、感悟:抓住關鍵詞句,聯系寫作背景,領悟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誦讀、積累。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復雜的心境,領悟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引導學生朗讀,感知文章內容,體悟微妙復雜情感。
2、想象體驗法:想象體驗,用詩意的語言描繪月色之美。
3、知人論世法:結合作者身世和寫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情感。
【設計理念】
本著“長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游記散文的特點,讓學生在反復誦讀、想象體驗、知人論世的過程中深入領悟作者微妙復雜的情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走近作品
1、由國慶旅游的.話題導入。
2、走近作者,知人論世。
3、走近文題。
請同學們看文章的題目,你從題目中獲得了哪些信息?
二、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準課文。
⑴指名朗讀,檢查預習。
①讀準字音
②讀準節奏
⑵聆聽范讀。
⑶學生自由大聲朗讀。
⑷全班齊讀。
2、讀懂課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點字詞
②重點句子
⑵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再朗讀一遍課文,要讀得順暢、明白、有感情。
三、賞——同游承天寺,賞庭中月色
1、文章敘事部分敘述了什么事?作者為什么要去承天寺找張懷民一起賞月呢?
2、蘇軾與張懷民這對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點?
面對如此美景佳句,請同學們閉目想象當時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繪成的“畫面”,用你喜歡的方式或者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這樣的句式來描繪月景圖,品析文章寫景的妙處。
四、品——走進蘇軾,品月下情懷
1、面對此情此景,同為貶謫之人的蘇軾和懷民,他們發出了怎樣的感慨?找出課文原句,這句在句式上有何特點?
2、你覺得文中哪個詞最能表達蘇軾的感慨?怎樣理解這個詞語?
五、歸納小結,收束全文
1、根據板書,齊背全文,讓經典常駐心間。
2、結束語:
明月不老,經典永遠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面對生活的風雨坎坷,請經常讀一讀蘇軾,愿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凈,愿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樂觀。
六、作業設計
1、請練筆:
面對承天寺這輪空靈的明月,面對豁達的蘇東坡,你想說些什么?請寫一寫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2、請選讀:
①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
②林語堂:《蘇東坡傳》 ;
③東方龍吟:《萬古風流蘇東坡》。
附:板書設計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敘 事:尋友賞月 樂觀曠達
寫 景:庭中月色 閑人
抒 情:月下抒懷 傷感悲涼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6
【教學目的】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品析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月夜圖導入:
在夜深人靜、皓月當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大地,一切都像籠著輕紗,若隱若現,連堅實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動的云煙。面對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門欣賞一番?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一篇文章《記承天寺夜游》,看看蘇軾在美麗的月色中會發出怎樣的人生感慨。
二、整體感知文段
1.給生字正音、朗讀課文、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再次朗讀。
2.請一位同學范讀,大家評價。
3.質疑: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同學解答,全班共同關注、探討。
戶:門;
遂:于是;
蓋:大概、原來;
但:只是;
耳:語氣詞
4.聽音樂《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寫,用自己優美的語言復述描寫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5.小組商量,以各種方式(如:小品、詩歌、散文等)復述課文內容。
三、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作者為什么想著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戶外?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郁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去賞月
2.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去一去關鍵詞,品修辭)
繪景:月色——積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橫
把“如”、“蓋……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無改變?
變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3.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潔、空靈、清麗、淡雅
在“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后加上“叢中蛙鳴起伏,空中流螢飛舞,寺中人語喧嘩,院外狗吠連綿。”一段話,好不好?
不好。改變了原文明凈幽閑,清麗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5.文章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
6.小結:
《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四、能力擴展:一切景語皆情語
看圖寫景抒情。
五、作業
閱讀古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的情感。
水調歌頭[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闋,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六、板書: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敘事: 尋友賞月
寫景: 月色竹柏
抒情、議論: 曠達胸懷
王武警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7
—、導入新課: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妝扮著中華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為之傾倒,為之歌唱。我國北魏時期著名的地理學家,面對祖國的大好河山,為我們寫下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游記散文,《三峽》就是其中的一篇。去過三峽的同學,可能會因那兩岸倒江懸崖峭壁而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會因江面上飄浮著的白色垃圾而憂慮人類環境的污染,還可能會因新建的三峽工程而驚嘆科學技術改造大自然的偉力,你也許會讓思緒倒流,追溯三峽的過去,想—睹她在歷史上的真容:學習了酈道元的《三峽》之后,我們將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二、初讀課文:
對照注釋,小聲自由朗讀,初步理解文句。
正音:闕(quē) 疊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絕巘(yǎn) 長嘯(xiào) 屬(zhǔ)引 哀轉(zhuǎn)
三、研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間停頓。老師于疑難處點撥,或讓學生探討。
朗讀停頓訓練重點:
第1自然段
自/三峽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討論: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說明江面狹窄,兩岸群峰相連,峭壁對峙,山下只見一線天。)
第2自然段
至于/夏水礦襄陵 [襄陵:動補短語,漫上丘陵]
沿//溯/阻絕 [沿溯:并列短語,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
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討論:“沿溯阻絕”,朗讀的時候怎樣停頓,才能把意思傳達得更準確?
第3自然段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語,雪白的浪花)
[回清:動賓短語,回旋著清波]
絕巘/多生怪柏
清/榮/峻/茂 [清,指水清;榮,指樹榮;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討論:“清榮峻茂”,朗讀時該怎樣停頓才能準確傳達文意?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四、暢讀全篇。
想象文章所描繪的畫面,把握各段的寫景重點及景物特征,體會文章整體布局妙處。
討論:文中描繪的.三峽,與我們今天看到的三峽相比,有什么特點?
五、品讀課文,
體會文章“片言萬語”的精煉,音韻的和諧,思路的清晰。
討論:1.全篇只幾百字,卻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羅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請舉幾個具體的例子說明文章語言的精煉:
2.本文讀起來具有音韻美,瑯瑯上口。你能發現作者是怎樣營造這種效果的嗎?找出文章中的對偶句和韻腳。
3。第2自然段有一句話:“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無,實則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會怎么樣?
六,熟讀成誦:
記承天寺夜游
蘇 軾
教內容和步驟
—、解題激趣:
蘇軾是我國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大家之—,詩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記承天寺夜游》寫于他被貶官。謫居湖北黃州之時。被貶官意味著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從文章的標題來看,是記敘夜晚到—家寺院游玩的經歷:那么我們事先推測,這篇文章會不會描述他游玩時的心情?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下面我們來學習這篇課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與我們的推測是否相符。
二、讀以入文,
先對照注釋默讀,然后大聲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中停頓。
正音:藻( ) 荇( )
劃分朗讀停頓:
念/無與為樂者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文橫
蓋/竹柏影也
提示:要根據句子的意思劃分朗讀停頓,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讀破,領字后面需有一個小的停頓。
三、翻譯理解。
通過翻譯課文,深入理解文意。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譯:
欣然:高興地 逐:于是 蓋:原來是 但:只是 相與:一起
無與為樂者:沒有人與我同享快樂。
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的有閑人。
四、分析鑒賞。
全文廖廖84字,記敘的是一個細小的生活片斷。但仔細品味,并不平淡,樸素的語言中蘊含著豐富的內涵。
思考:作者為什么會想著夜里去寺廟游玩?(因為月色很美,去寺廟尋張懷民一起賞月。)
作者是怎樣描寫月色的?(發揮奇特的想象,用了兩個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積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橫。) ·
作者描繪的這幅月夜圖有什么特點?給人怎樣的感受?(月色皎潔,空靈。)
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月色人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文章的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這句話的理解要考慮到作者當時所處的環境,“閑”是相對“忙”來說的,由于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一個“閑”字包含著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有閑賞月的欣喜,這使我們看到作者瀟灑人生,達觀處世的人生哲學。正因如此,作者筆下的月夜才會那樣空靈,皎潔。作者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五、熟讀成誦。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8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了解背景(導入)
1、簡介作者: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1歲高中進士:“奮勵有當世志”、“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38歲任密州太守:抵抗蝗災;常山求雨;整肅流賊 。
40歲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災,力挽狂瀾。
43歲任湖州太守。
44歲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49歲任登州太守:教習水軍,加強海防建設。
53歲任杭州太守:筑蘇堤。
55歲被貶潁州太守:賑濟淮浙流民,治理潁州西湖。
56歲任揚州太守:改革稅務,識破道士巫術。
58歲被貶惠州:建議捐資修建鐵索橋。
61歲被貶儋州:打鑿東坡井,解決當地百姓飲水問題。
(引導學生了解蘇軾的政治生涯,人生坎坷,積極向上,政績裴然)
2、了解背景: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有人故意扭曲蘇軾的詩句,網羅其罪名,蘇軾因此被投入監獄,坐牢103天,幾次瀕臨砍頭之險,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但不得簽署公事,這個職位相當低微,形同流放。在黃州,他寫了四篇精品文章,前后《赤壁賦》,《赤壁懷古》以及《記承天寺夜游》。
二、走進作品,共賞月色
(一) 朗讀正音
1、讀準字音
2、讀對節奏
3、讀出情感
(二)自主探究
1、是什么引起蘇軾夜游的'興致?(理解“戶”“欣然”、“念”意思)
2、蘇軾與誰一起夜游呢?(了解張懷民、理解“遂”“相與”的意思)
3、夜游中,蘇軾與朋友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呢(原句回答,說說大意)?(翻譯、賞析)
4、看到蘇軾筆下的夜景,你還能想到哪些寫“月”的詩句?
三、放飛想象,感悟蘇軾
1、夜游中,蘇軾與朋友會談些什么呢?說說你的根據。
2、理解“閑人”的含義,體會作者曠達樂觀的心境。
四、飛躍升華,與蘇軾同行
看到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蘇軾,你有什么感悟呢?
五、背誦全文,小結課堂
1、根據提示背誦全文
2、小結課堂,推薦作品
(1)蘇軾作品推薦:《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
(2)林語堂《蘇東坡傳》、余秋雨《蘇東坡突圍》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9
教材分析:
本文選自《東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貶官黃州所作。本文篇幅雖小,寫景抒懷卻有獨到之處。一切都像信手拈來,卻創造了一個明凈悠閑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寫景,運用比喻手法,將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描繪的充滿詩情畫意,充分顯示了作者的藝術才思和豁達寬廣的胸襟。
學習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本課的文言實詞、虛詞。
2、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4、領悟作者簡潔精妙的寫景抒情的寫法。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朗讀以至成誦,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味文章的感情基調。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時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學習重點
1、朗讀,把握文意。
2、體會寫景的妙處,領略作者情懷。
教學過程
導入:古人無論是在得意還是失意時都喜歡以風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懷,蘇軾也不例外,在他被貶黃州抑郁不得志時就借用月光將自己的感情釋放了出來。
出示課題(幻燈片1)
——為了大家在學習時有跡可尋,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給大家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總體要求。
出示學習目標(幻燈片2)
——在大家明確了這一節課的目標后,我要向大家發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大家敢于應戰嗎?
挑戰第一關——蘇軾知多少(幻燈片3)
(自查資料,將有關蘇軾的資料展示給我們,以達到資源共享。)
——好,同學們查找資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請看
挑戰第二關——看誰讀得好(幻燈片4)
配樂朗讀(幻燈片5)
自學指導(古文閱讀方法幻燈片6)
古文閱讀三字經讀一遍,找生字。讀兩遍,斷句子。
讀三遍,看注解。讀四遍,握文意。
教材分析:
本文選自《東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貶官黃州所作。本文篇幅雖小,寫景抒懷卻有獨到之處。一切都像信手拈來,卻創造了一個明凈悠閑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寫景,運用比喻手法,將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描繪的充滿詩情畫意,充分顯示了作者的藝術才思和豁達寬廣的胸襟。
學習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本課的文言實詞、虛詞。
2、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4、領悟作者簡潔精妙的寫景抒情的寫法。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朗讀以至成誦,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體味文章的感情基調。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時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學習重點
1、朗讀,把握文意。
2、體會寫景的妙處,領略作者情懷。
教學過程
導入:古人無論是在得意還是失意時都喜歡以風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懷,蘇軾也不例外,在他被貶黃州抑郁不得志時就借用月光將自己的感情釋放了出來。
出示課題(幻燈片1)
——為了大家在學習時有跡可尋,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給大家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總體要求。
出示學習目標(幻燈片2)
——在大家明確了這一節課的目標后,我要向大家發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大家敢于應戰嗎?
挑戰第一關——蘇軾知多少(幻燈片3)
(自查資料,將有關蘇軾的資料展示給我們,以達到資源共享。)
——好,同學們查找資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請看
挑戰第二關——看誰讀得好(幻燈片4)
配樂朗讀(幻燈片5)
自學指導(古文閱讀方法幻燈片6)
古文閱讀三字經讀一遍,找生字。讀兩遍,斷句子。
讀三遍,看注解。讀四遍,握文意。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誦讀:誦讀吟唱,品出文章韻味。
2、積累: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誦讀、積累
教學難點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一)導入新課:
古有一人:
他一生擔任過30個官職,遭貶17次,坐過130天監牢。
他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傳世佳作。
面對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邁奔放的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面對青春的一去不復返,他積極樂觀的說:“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同學們,你知道他是誰嗎?(蘇軾)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詞作代表蘇軾。讓我們共同學習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
(設計意圖:開頭導語對蘇軾的生平作簡單的介紹,同時也交代了本文的寫作背景,讓同學們更容易和作者的心靈碰撞。)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古文味道。
1.學生自由放聲課文,自己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2.指名學生讀,師生共評價。
3.聽范讀。
4.學生齊讀,力求讀出古文的味道來。
(設計意圖:文言文的朗讀首先是讀準字音,讀清句讀,所以設計了幾種形式的朗讀,以便同學們解決朗讀中的`問題,讓學生在讀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讀課文,疏通文意
要求學生結合課文下注釋翻譯課文,同桌二人合作,古今對譯。不懂的可以劃出來,小組交流,小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問,共同解決。
(設計意圖:本環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小組合作交流能力,同時讓同學們疏通文意,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鋪墊。)
四、精讀課文,賞析寫景佳句體味情感。
設計問題:
1、這篇課文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找出相關句子。
2、敘述部分交代了哪些因素?
3、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試著賞析。
4、從文中你讀出了什么情感?
附:資料補充
(4)出示張懷民簡介,張懷民:1083年被貶謫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絕不掛懷貶謫之事,公務之余,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寫作背景鏈接: 元豐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有關于對王安石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謗新法,并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烏臺詩案”。長時間的審問、折磨,蘇軾差點丟了腦袋。后由于范鎮、張方平等的營救,案件驚動兩宮,十二月蘇軾獲救出獄,被貶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精讀課文,結合背景資料,賞析寫景佳句體味情感。讓同學們真正體會到作者當時復雜的心境。)
五、自編曲調,神思飛揚
聽曲唱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配樂吟唱,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文章的韻律美,進一步感受作者情懷。)
六、總結
七、送給大家:
明月不老,經典永遠不朽,
明月不老,精神永遠年輕,
面對生活,風雨坎坷常在,
常讀蘇軾,
愿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凈,
唱讀經典,
愿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
板書: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讀出韻味。
2.通過品讀,理解并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體悟作者情感。
3.學習作者曠達的心境,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體悟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
欣賞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悠閑、超逸的心境。
【教學過程】
一.猜字,激趣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記承天寺夜游》,請打開課本第195頁。上課前,我們一起做個游戲,放松放松:
屏顯:猜字
這是一個繁體字,是個什么字?
學生自由競猜
2.它就藏在課文中,并且文中有一句話描繪了它的構造方式。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把它們找出來。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提示:描繪“”的構造方式的句子是:“月色入戶”;這個字是:“閑”(板書)。
3.古人造字是有講究的。月亮照進門了,晚上到了,不用工作了,空閑――人身無事。月亮照進門里,這番景色,看了很愜意,悠閑――情緒安適。
板書:
閑
身 情
無事安適
這是“閑”的兩個境界。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領略“閑”的最高境界。
二.朗讀,整體感知。
1.剛才,我發現同學們讀得有滋有味兒。現在,哪位同學,給我們展示一下?
生朗讀畢,引導學生評價,主要從音準和停頓兩個方面來評價。
重點指導學生讀好下面兩句的停頓。
屏顯: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2.學生齊讀課文。
3.學生結合注解,疏通文意。遇到不理解的詞句,可以提出來和同學交流,或詢問老師。
4.這篇文章雖然只有短短84字,卻融敘事、寫景、抒情為一體。誰能用簡短的一句話概括它的主要內容。
提示:一個晚上,作者和張懷民一起到承天寺散步、賞月。(提示學生要從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四要素來回答。)
三.品讀,體悟“閑”字。
1.面對此情此景,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嘆?
提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屏顯: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2.誰來說說這個句子的意思?
提示: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3.作者把自己和張懷民自稱為什么?
預測,明確:閑人
4.此處,作者自稱“閑人”。他的“閑”體現在何處?請從文中找出依據。
屏顯:此處,作者自稱“閑人”。他的“閑”體現在何處?請從文中找出依據。
提示:1.行為往往是心境的流露,請關注描寫作者行為的詞句。
2.“一切景語皆情語”,請關注作者筆下的景物。
學生自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
5.學生交流,教師引導、點撥。
(1)行為描寫部分分析:
屏顯: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A.抓住以下幾個重要詞語進行品析:
解衣欲睡――無事可做只有睡覺,空閑。
欣然起行――看見美麗的月色,立刻打消睡意,起身看月,很有閑情逸致。
遂至――于是,就。說明做事不假思索,隨心所欲,想走就走。
相與步――肩并肩,手拉手散步。說明兩人是同病相憐、志同道合的好友,悠閑。
B.小結:在這個美麗的月夜,蘇軾“閑”而早睡,“閑”而看月,“閑”而尋友,“閑”而賞月。他行事自由,無所拖累,他已經到達了“閑”的第一個境界。(畫△將“身-無事”框起)
C.但他在“閑”字里,心情卻是起伏變化的。哪位同學能把他心理活動的變化的過程讀出來?
指導朗讀:要讀出作者當時復雜變化的心情:解衣欲睡(無聊)――月色入戶,欣然起行(高興)――念無與為樂者(郁悶)――懷民亦未寢(欣慰)――相與步于中庭(閑適)。
(2)景物描寫部分分析:
屏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A.指名翻譯這個句子。
提示:庭院里好像有一汪澄澈的積水,水里的藻、荇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可結合“如”、“蓋”引導。
B.這個句子描寫的是什么景物?
提示:月光。
C.作者把月光比作水,他又是用什么詞語形容水的特點的?
提示:空明。
D.注解中對“空明”的解釋只有“澄澈”,我覺得還遠遠不能表達“空明”的豐富內涵。你還能從“空明”讀出水的什么特點?(或怎么樣的.水才能清澈見底?)
提示:純潔、寧靜。
E.“空明”寫出了月光的純潔、寧靜。你覺的“空明”還是在寫什么?
提示:作者的心情――可引導:心如止水(沒有雜念,拋棄了煩惱和個人得失)。
F.小結:這就是“閑”的第二個境界。(畫△將“情――安適”框起)
G.讓我們一起讀這個句子,讀出作者寧靜、純潔的心情。
學生朗讀,并作指導:語速緩慢、平和;“蓋”字要讀出“恍然大悟”的感覺。
四.遷移,感受曠達。
1.蘇軾從月光中感受到了“空明”。其他詩人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我們來看一些詩句。
屏顯:(寫月光詩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生齊讀后,師結:別人感受到的大多是“寒、愁”。
2.為什么,蘇軾能獲得和別人不一樣的感受?
提示:作者的心情和別人不一樣。
3.知人論世,體悟作者心情。
屏顯:(1)蘇軾其人:蘇軾出身世族地主,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歲知書,十多歲傳文,一生文采風流。蘇軾在家庭氣氛熏陶下,受儒家經時濟世思想的影響,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許國。
(2)寫作背景: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被羅織罪名,投入監獄,險些丟了性命。四個多月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官銜上還加了“本州安置”字樣,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實際上跟流放差不多。《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在被貶黃州的困苦境遇中寫的。
蘇軾此時的心情應該也會是苦悶、孤獨的,從前面行為中就能看出他的無聊。那他怎么還能有這樣的心情?
屏顯:蘇軾,你真是個________的人啊!
預測,明確:豁達樂觀、閑適灑脫,等等。
4.引用林語堂《蘇東坡傳》評價語及蘇軾貶官詩,補充說明蘇軾豁達樂觀的心境。
屏顯:
(1)他有遠大抱負,卻五次遭貶。
他一生坎坷,卻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
他心智卓絕,身上元氣淋漓,朗然剛正,悠游坦蕩自在。他身居要職卻從來激情飛揚,憂患來臨,一笑置之。他享受人間盛宴,一生載歌載舞,深得人間快樂。(林語堂《蘇東坡傳》)
(2)貶官杭州:我本無家更安住,故鄉無此好湖山。
貶官黃州: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貶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
五.總結,提升感受。
1.最后,讓我們再次齊聲朗讀課文,讀出蘇軾的豁達樂觀。
2.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讓我們感受到了“閑”的最高境界,感受到了蘇軾豁達樂觀的心境。讓我們再次走近蘇軾,感受他的精神、他的心境吧……
屏顯:(在《平湖秋月》樂曲聲中字幕徐徐升起)
蘇軾從承天寺夜游中收獲了許多歡樂,這是他的悠閑賜予他的。
他恬淡閑適之心地并沒有虧待他,不但讓他享受了山水之樂,自然之情,也給他的藝術創作帶來了靈感和靈氣。
于是,人生失意,身處困境時,他留下了:“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于是,中秋之夜,骨肉分離時,他卻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懷一顆閑適恬淡悠遠之心,一草一木一花一泉一鳥,皆美之化身,自得其樂。
去功名利祿遠點,則利欲不熏我心,清貧能守,則博愛及物。
清風明月在懷
功名利祿看透
六、鞏固,布置作業:(略)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2
[設計思想]
本文是蘇軾被貶黃州之時寫的一篇小品文,僅84字,言短而意蘊豐富。初二的學生學習它并沒有字面上的困難,但要讀懂蘇軾的內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設計擬從文中的一個“閑”字入手,以一字“撬開”整篇文本的閱讀,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引導學生認識蘇軾處逆境而廓然豁達的人生態度。引入相關的資料,達成淺文深教的效果。
[教學目標]
1、正確誦讀文章,熟讀成誦;
2、抓住關鍵詞句,引用相關資料,深入解讀文本;
3、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廓然豁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同學們看文章題目,你從題目中獲得哪些信息?(時間、地點、事件、體裁)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直切文章題目,沒有主題先行的導語,沒有嘩眾取寵的煽情,樸素無華中直指課文內容,贏取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與文本親密接觸。)
二、疏通與誦讀
(大屏幕打出沒有斷句標點的原文)
1、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給文章斷句,朗讀。
2、打開書本,對照書本進行朗讀。
3、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章意思。
解衣欲睡 欣然起行 念元與為樂者
相與步于中庭 蓋竹柏影也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設計意圖:文章短小且文字淺顯,宜于初二學生進行斷句訓練。學生在斷句過程中,理解了文意,掌握了朗讀節奏,強化了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一舉多得。疏通文意,為下面的賞讀張本。)
三、賞讀
文章記敘了作者與友人一次月夜游賞的經過,如果從文章中提煉出一個關鍵詞,大家會選擇哪個?
預設準備:“閑”。
2、找找他們的“閑”,從哪些細節可以看出他們的“閑”?
預設準備:
入夜即睡,閑也;見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閑也;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細,閑也。賞月的只有兩人,別人都是忙人,用別人的忙來反襯兩人的閑。唯其閑,才夜游,才賞月夜之景。
3、那么,這里的“閑”到底是什么意思?課文下的解釋是“清閑的”,你有何看法?
預設準備:
①清閑的:蘇軾當時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閑官。張懷民也是被貶謫到黃州,掛了一個閑職。他們“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所以清閑。
②有閑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閑的人,都會有如此雅興。現代生活中有很多閑人,他們寧愿把時間擲在搓麻將、玩游戲之上,是想不到安靜喜悅地賞月的。可見,這里的閑還是“閑適”的'閑、“閑情雅致”的閑。
(學生可以自由發表意見,只要言之有理。但更多的要學生理解到閑情雅致的閑。)
4、有參考書說這個“閑”除了上面說到的兩層意思外,還有對自己被貶謫的牢騷不平,有憤激,有悲慨。你的看法如何?可以結合文中的語句或蘇軾的身世來分析。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3
最近,在閑暇之余,我觀看了一些列《記承天寺夜游》的課例,感觸頗深。對于新課程改革,雖是處處可見,時時可聞,聆聽大師們的講座,觀看優秀教師的示范課,但新課程教學應如何具體操作,我可謂茫然,心中無數。尤其是文言文教學的現狀,讓人非常的不滿。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毫無生機,毫無樂趣。更為可惡的是每次期末考試,學生文言文的得分率不到70%,尤其是課外文言文閱讀,大多數學生的得分率竟然達不到30%,文言文教學效果之差可想而知,學生運用文言文知識和遷移能力可謂空白。
《語文新課程標準》,其中對文言文教學是作如下描述的:
1、文言文教學目標::
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2、在閱讀評價中規定;
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
3、在閱讀教學中的建議:
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
無疑,這些理論不僅在思想上幫助我們進一步成熟,而且在行動上給我們指明了方向。聽完幾節同樣的《記承天寺夜游》的課,就像讀完一篇篇文質俱佳的文章,又似聽完一曲曲悠揚悅耳的樂曲,或如欣賞完一部部精彩紛呈的影視劇……令聽課者回味無窮。這些課應該說執教者本人和聽課者都擁有了良好的“課感”。在“導語”效果的期盼,對教學環節起承轉合的“預設”,對教學高潮設置的展望,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期待都達到了預設的目標。蘇軾的詩詞輔以優美的音樂和古典的畫面,這樣良好的蓄勢開頭,極好地調動了學生興趣,使學生沉浸在蘇軾的魅力世界中。教師積極參與到文章的背誦中,極大的激起學生的背誦欲望。如鼓勵學生向老師挑戰,即師生朗讀比賽。該環節設計新穎,完全出乎學生的意料,更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學生的斗志昂揚,熱情空前高漲,把朗讀推向了高潮。兩分鐘準備時,學生一個個搖頭晃腦、抑揚頓挫的朗讀,挺有感情的。學生準備后,男女生各選派一名代表挑戰老師。比賽開始,男生雖有點緊張、拘謹,但不一會兒,便漸入佳境,朗讀不僅流暢,而且蠻有感情。女生的朗讀可謂是長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不僅聲音婉轉悅耳,流暢自然,而且聲情并茂,教室頓時想起了熱烈的掌聲。輪到教師出場了,開始誦讀:“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為與樂者……”有點拗口,頓時掐住了。學生們高興地笑了,說道:“老師,您背錯了!”教師故意頓了頓嗓音,笑著說:“老師可以再來一次嗎?”得到默許后,教師又重新融入文本,開始聲情并茂的誦讀課文。課堂再次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點評開始,學生的朗讀水平超過了老師,老師將一份特殊的禮物送給了學生。接下來的課堂學生則顯得忘我,完全忘記了聽課的老師們,學生的表現可謂異彩紛呈。
精彩之一: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如竹柏影也。(叢中蛙鳴不斷,空中流熒飛舞,村中狗吠雞鳴,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
你認為添上這些語句好不好,為什么?
此時的教學竟能如此水到渠成,將問題拋出后,思維敏捷的同學馬上說:“老師,我認為添上這些語句不好,因為,它寫得是夏天的景觀,季節不對。”接著有的同學補充說:“我也認為添上這些句子不好,因為原文以積水空明的月光和藻荇交橫的竹柏影來描寫月色之美,不僅創設了一個幽靜淡雅的意境,而且也寫出了月色的空靈之美,而加上這些語句,則破壞了這種清幽淡雅的意境。”
難道這不是語文課堂的奇葩嗎?有這樣的理解和品味,難道不比單方面的解讀更好嗎?
精彩之二:刪一刪,品修辭:
A、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B、庭下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
你認為刪去原文中的“如”、“蓋竹柏影也”,可以嗎?
學生在亢奮的狀態中朗讀著、思考著,感覺句子有點別扭。,不一會兒有同學說:“老師,我覺得此處不可刪,因為刪去之后,完全改變了原意,變成庭院中積水空明,積水中藻荇交橫,與原文不符。”
教師不失時機的'提示:從修辭的角度上看,你覺得可以嗎?她略一思考,說;“不行,因為作者運用比喻,將整座庭子注滿了水,水本是無色之物,實有其物,看似卻無,月光不正是如此嗎?而且“空明”一詞,更是妙絕,用“空”去修飾一種色調,可謂新穎之極。”。有的同學搶著說:“我覺得作者把庭中當作水中來寫,說水中藻荇交橫,給我一種如臨水池之感,但在“蓋竹柏影也”中,卻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是作者把庭院想象成一湖池水,實在出人意料,很有新意,是一種空明的意境。”
教學的至高境界是無言,此時無聲勝有聲。此刻的我們就是這種享受吧!
無論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還是對文本主題理解和作者的情感的感悟;無論是課堂氛圍的營造,還是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這些課都是值得稱道的,是一種和諧的、享受性的學習。對于經典,教師不僅僅只要求學生瑯瑯上口,自己也作好了表率,執教者很好的起到了示范的作用。課堂上,我們看到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躍躍欲試,每個學生臉上都洋溢著競爭的活力,很是難得。一堂課若能讓大部分的學生覺得學習是很有意思的活動,那我們能有什么理由否定這是一堂好課呢?
在古今中外的眾多文學家里,蘇軾是那么與眾不同的一個。再苦澀的遭遇,再難言的辛酸,再激憤的心境……在他這里,都能奇妙地變做美的化身,以最美的姿態永遠留于青史之中。哪怕是最平淡無味的地方,在內心芬芳的他那兒,都有風景。《記承天寺夜游》就是這樣一篇“妙手偶得之”的佳作。區區84個字,有情節,有懸念,有美景,有情思……個中滋味,頗有深意。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通過多形式的分層朗讀,把握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能夠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遭貶謫后復雜的幽微難言的思想感情和曠達的心境。
教學方法:
(層次性)朗讀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課前熱身:
蘇軾印象
師:有關蘇軾,你對他有哪些了解?
生答。
多媒體出示:蘇軾相關常識及本課寫作背景。
師:今天老師就與大家一起,共同欣賞大文豪蘇軾筆下這篇精美的散文《記承天寺夜游》。
解題:
信息:時間、地點、事件、體裁(通過變題明確游記)
師:通過題目我們明確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事件,那么,夜游人物是誰?他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在承天寺他欣賞到了怎樣的美景?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本。
讀悟全文: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名讀文,正音。齊讀課文,讀準。
2、選讀文句,強調節奏。再讀課文,讀準節奏。
3、自讀課文,讀熟。 同桌熟讀比賽。
4、去標點小組競讀。
思考:結合標題概括文章內容。(蘇軾和張懷民在承天寺夜游)
師:在初步把握文章內容之后,讓我們繼續走進文本。
(二)譯讀課文,理解文意
1、結合課下注釋翻譯文本,勾畫自己有疑問的詞句。
2、置疑釋疑。
3、明確重點句翻譯,詞語解釋。
4、譯讀全文
5、結合詞義指導朗讀。
6、填空背誦
師:課文結尾作者自稱為“閑人”,其實,在本文當中,一個閑字,作為文眼,統攝全篇。那么,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這份“閑適”?
(三)品讀課文,領悟閑情
1、默讀課文
思考: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這份“閑適”?
2、小組交流
答案提示:(1)入夜即解衣欲睡。
(2)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賞月的欣喜
(3)與張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細。——漫步的悠閑
(4)結尾自稱“閑人”。——人生的感慨 貶謫的悲哀 自我排遣的達觀
3、師生對讀
4、賞美景
(1)指名讀。
(2)同桌交流賞析。
(3)班內交流。
引導生答: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積水,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寫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和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表現了作者的賞月的欣喜之情。(寫景句的賞析指導:修辭+內容+情感)
縱深點撥:
A、換一換,賞修辭
師:如果老師把原句換做為“庭下如積水空明,竹柏影像藻,荇交橫”好不好,為什么?(比喻以隱喻先聲奪人,造成一種庭院有水的錯覺,原文有錯覺頓釋后恍然大悟的感覺。同時也達到了一種以實寫虛,已有襯無的效果)
b、選一選,品意境(聽讀)
聽背景音樂,讓學生選擇更合適的。你認為選擇哪一首較好?
(生答)
師:哦,后一首更適合這篇文章的意境,為什么?
(生答)
師: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清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渲染出了一種清幽寧靜的'氛圍。
c、寫一寫,悟感情.(寫讀)
發揮自己的想象,改寫成幾句散文化的語言。
d、比一比,
師:同學們,你知道哪些寫月景的詩句?
小組競賽。(拓展讀)
師:哦,自古以來,月亮,是人們心中圣潔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詠的對象。同學們剛才說到了那么多寫月景的詩句,但是大家發現了沒有,剛才我們所說的句子都含有月字,而這篇課文當中的“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一句卻不含一個月字,正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師:空有滿腔抱負,卻不得重用。但他卻能拋開世俗的煩惱,忘卻自己被貶的不幸遭遇,直面人生的困境。眼前,只有這片美妙空靈的世界,可見他的內心是多么地平靜,纖塵不染。
“江山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這份閑適又何嘗不是他樂觀曠達胸襟的寫照呢?
課堂拓展:(拓展讀)
他頻遭貶謫,一生歷典八州,他身行萬里路,過無數窮山惡水,卻都如處天堂。他說:“此心安處是吾家。”
他被無數小人中傷下獄,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見識了人間萬千丑態,說:“眼前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林語堂《蘇東坡傳》
“他俯仰無愧于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閑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傳世杰作。” 法國《世界報》對“影響世界十大名人”的評說
師:《記承天寺夜游》僅僅84字,閑人蘇軾踏著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經典。接下來讓我們再次走進文本,跟他們一起閑庭信步,感受那一份從容,接近那一份超脫。
配樂朗讀。
課堂反饋:
同學們,學了本文你對蘇軾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結語:愿我們的心靈也能永遠澄澈明凈,愿我們的人生能夠更加豁達從容!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反復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匯。
2、品味文中寫景的優美語句,了解借景抒情的方法。
方法與過程
1、誦讀,培養古文閱讀的語感。
2、品味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豐富情感,體會寫景與抒情的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學習他面對逆境豁達樂觀的從容心態。
教學重難點
重點:品味月色之美。理解的意境。
難點:領悟“閑人”之意,體會并運用借景抒情的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
1、品讀法,多形式,高頻率的品讀課文。
2、合作探究法
3、創設情境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明月幾時有》,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簡介作者及相關資料
(設計意圖:營造氛圍,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
二、初讀,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2、教師指定學生朗讀課文并進行指導。
3、全班齊讀。
4、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同桌合作,分類積累文言詞匯并翻譯課文。局部
疑難問題全班共同解決。
5、多媒體出示重點字詞句,當堂檢測,學生可搶答。
(設計意圖:采用搶答方式掌握重點字詞釋義,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加深學
生對字詞的理解。)
三、再讀,析“夜游”
學生分組合作,分析交流以下問題
1、作者何以夜游?
2、何以至承天寺?
3、他為何不去找別的'朋友?
4、用原句回答寺亭賞月,見到何種景色?
5、可見其怎樣的心情?
教師鼓勵并引導明確,其中穿插背景介紹。
預設:喜悅、郁悶、悲涼、寂寞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的學習,再緊扣文本讓學生品讀從而培養學生探究文本的能力。)
四、細讀、品“月色”
1、細讀寫景的句子,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一幅月夜圖。
2、選一名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生對照圖畫結合想象描繪一下景色,組織全班同學評論。
3、比照文本,體會文中景色描寫的精練、生動,教師引導分析該比喻句的妙用。
4、再讀這個句子,把自己融入到這個月的境界中,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
預設:心胸開闊、寧靜、輕松、擺脫被貶的煩惱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想象及語言表達的能力,讓他們在領略月色之美和寫景
的妙處,體會作者內心世界的同時突破重點。
五、深讀,悟“閑”情
1、過渡:讓我們再次走進幽雅、寂靜的承天寺,在美麗的月色下,蘇軾、
張懷民或許正以一種寧靜、喜悅的心境交談取樂……那么,他們可能會說些什么
呢? 學生自由回答
2、討論:文中“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相符,你如何理
解這句話的含義?
3、提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閑”應怎樣理解?請默讀課文,
看能不能再課文中找到一點“閑人”的身影?
教師鼓勵學生所答,然后引導集體歸納。
明確:閑情雅致之人 樂觀豁達之人
(設計意圖:討論交流中讓學生理解“閑人”一詞的深刻含義,進而領悟作者在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從而突破學習難點。)
六、拓展延伸
你贊同蘇軾的人生態度,處世之道嗎?
學生自由發言,暢談感受。
(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暢談感悟中學會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加深對的理解,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七、課堂總結及作業
1、搜集有關月亮的詩句。
2、為蘇軾和張懷民“步與中庭”時設計一段對話。
板書設計:
月:空明澄澈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閑人:清閑之人 悠閑之人
閑情雅致之人
樂觀豁達之人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精選]《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07-07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09-29
《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設計07-21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04-08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10-27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熱門】09-19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熱】09-21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精華】07-06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實用)07-10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優選)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