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說課稿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記承天寺夜游》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記承天寺夜游》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0余字,卻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本文語言干凈利索而又極富表現力,可以說是寫景抒情的精品。對于學生陶冶情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來說,本文是學生學習的典范。
二、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經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于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能很容易接受這篇短文,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理解、背誦、創新的學習活動中來。
三、教學目標
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具有獨立閱讀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文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
反復誦讀,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品味樸素自然、意味雋永的語言。
2、能力訓練點
通過誦讀,培養語感。培養用樸素的語言表達感情的能力。
3、德育滲透點
學習作者曠達的心境,培養自己良好的個性。
4、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懷曠達之美。
四、重點與難點
重點: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寫并體味意境。
難點:體會作者曠達樂觀的心境。
五、教學方法
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問答討論法、創設情境法等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六、學法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學習方法,使學生自主的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七、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2、簡介背景,放課文范讀錄音,提示學生注意正音。聽后回答:用文中詞語簡述作者的思路。這樣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
3、學生朗讀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應反復進行,本課采用輪讀即一人一句,個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為樂,做到五分鐘內至少讀三次。
4、在反復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分組合作分析問題。將學生每6人分為一組共同分析以下問題進行交流:
①作者何以夜游?
②何以至承天寺?
③他為何不去找別的朋友?
④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見到何種景色?
⑤可見其怎樣的心情?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合作的學習。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動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巡視適當點播。每組推選一名發言人明確以上問題。這一個環節之后,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初步的把握,為了由淺入深體會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點,還需仔細品味課文,引導學生體會描寫的高超。
5、細讀寫景的句子,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一幅月夜圖,進行交流。這時教師深入學生當中,及時掌握情況。畫好后請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生對照圖畫結合想象描繪一下景色。組織全班同學評論。再與原文比照體會文中景色描寫的精練、生動。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該句比喻的妙處。找出句中的比喻關系,體會描繪了一種怎樣的景色。在這個環節中學生于緊張分析中精神得到緩解,興趣再一次被激起。結合他們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潔、恬靜并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點內容的分析。
6、當學生還沉浸在文章所描繪的美景中時,教師設疑,引起學生更深入的思考來突破本文的難點。在此設計一個討論題:文中“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顯然與實際不相符,因為并非每夜都能見到月色,每處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學生分組討論后會明白,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處”點明這一真諦。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緣由。在此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追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中的“閑”應怎樣理解?學生就很容易體會蘇軾樂觀豁達的心境了。
7、拓展練習
你贊同蘇軾的人生態度,處世之道嗎?自由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
8、作業
①搜集有關月亮的詩句。
②為蘇軾和張懷民在寺庭步月時設計一段對話。
③背誦全文。
9、板書
寺庭步月——事
庭中月景——景寧靜淡泊
樂觀豁達——情
八、說課綜述
總結以上幾個環節的設計,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與學生的認識規律相符,通過這一課學習,學生不僅感受到月夜美景,還感悟到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分析過程中,學生愉快的合作學習,多角度的展開思維活動,并且學會了辯證的看待問題,與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是利于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發展的。
《記承天寺夜游》說課稿2
一、分析教材
《記承天寺夜游》是長春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言文。
《語文課程標準》對7~9年級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這個單元選編四篇文言游記,是在學習第一單元現代文游記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一步學習游記,讓學生了解游記這種文章是古代就有的,寫法上古今也大致一樣,都是記錄游蹤、描寫景物、表達某種思想感情,只不過古代學者是用文言寫的。同時也讓學生走進古人的世界里,感受古人的博大情懷,培養一種樂觀向上的人生觀。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4個字,卻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本文語言干凈利索而又極富表現力,可以說是寫景抒情的精品。對于陶冶情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來說,本文是學生學習的典范。
二、分析學情
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詞語,掌握了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再加上本文淺顯易懂,因而可以適當引導學生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的幫助下,自主疏通課文。但學生學習意識不強,基礎知識薄弱,還不能達到深入賞析關鍵字詞的境界,因而需教師精心指導,進而使學生養成審美品讀習慣,提升語文素養。
三、教學目標
1、積累重要的文言詞匯,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順暢地翻譯課文。
2、分析文章的景物描寫,學習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3、結合寫作背景揣摩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曠達的'心境。
重點:1、積累戶、欣然、念、相與、空明、蓋等詞匯。
2、分析文章的景物描寫,并體味意境。
難點:理解“閑人”的含義,體會作者樂觀曠達的心境。
四、教法
朗讀法、問答討論法、創設情境法
五、學法
探究式,合作式相結合
六、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作業:1、了解蘇軾的基本信息2、了解寫作背景,思考在這樣的處境中,作者想要以此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學
播放歌曲《但愿人長久》。
導入:這優美動聽的樂曲,就像清泉緩緩流進我們的心田,我們的眼前仿佛升起了一片浮動的云煙。面對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門欣賞一番?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一篇文章,看看蘇軾在美麗的月色中會發出怎樣的人生感慨。(板書課題)
(二)、走進作者,了解背景
學生依據自己課后搜集到的資料,介紹作者作品的相關知識,教師提煉強調關鍵信息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初讀課文,培養語感
(1)、教師配樂泛讀,讓學生快速進入情境。在這個環節重點讓學生聽準字音、停頓,揣摩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這樣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可反復進行,本課采用指名讀、小組讀等多種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為樂。
2、細讀課文,疏通文意
(1)結合注釋獨立翻譯課文,學生在此過程中,會遇到疑難字詞,請勾畫圈出。
(2)小組交流,解決疑難,不能解決的存疑。
(3)集體質疑,班內交流遇到問題的句子。
(4)學生搶答,這一環節學生興趣極濃,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求知欲,表現欲。
(四)、整體感知,體會意境
1、作為一篇游記,文章都寫了哪些內容?本文的寫作思路是怎樣的?
(此問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抓住游記的文體特點,概括三個自然段的內容,這個環節對學生并不難。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敘事——寫景——抒情,這點學生也很容易做出正確的歸納。教師板書明確。)
2、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分組合作解決問題。
(1)作者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見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試加以分析這段景物描寫。
(學生通過討論可以明確作者夜游承天寺的原因,一是作者被貶,心情郁悶、孤獨;二是因為月色很美)
(五)、深入探究,走近蘇軾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面對如此的月色,作者卻發出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的感慨。請結合寫作背景,說一說你的理解。
(六)、創造閱讀,開闊思維
你贊同蘇軾的人生態度,處世之道嗎?自由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
(新課標提出“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是讓學生辯證地看待人和事。如果在教師點到蘇軾的樂觀豁達即收尾,就忽略了學生喜愛質疑,樂于探究的心理傾向,利用這個練習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提出不同的意見,可以用現代人的眼光向蘇軾提出建議,使課堂氣氛再次達到高潮。)
(七)、歸納總結,布置作業
1、讓學生談自己本堂課的收獲,教師小結
教師小結:蘇軾遭遇“文字獄”,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借游賞山水等自然美景來消解內心的郁悶,撫平心靈的創傷,表現了坦蕩、曠達、笑對人生的生活信條。學習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時,更感受到了他那從容應對苦難的人格魅力。
2、布置作業(多媒體課件顯示)
(1)以“蘇軾,我想對你說”為開頭寫一段話,字數100字以上。
(2)課后收集有關寫月的詩詞名句,寫在積累本上。
《記承天寺夜游》說課稿3
大家好,今天我執教的是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這是古文中和精品,更是小品文中的極品,其文質兼美、感情微妙、寫法多變、短短86字之中將賞月欣喜之情,漫步悠閑之狀,人生感慨之態,貶謫悲戚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86字之中融記敘、描寫、抒情為一體,情由景生,情將景現,情景交融,其寫法之高妙,實為我們驚嘆,加之本單元主題為:與古人對話,感受古人情懷。基于上述對于文本的解讀,我確立了本文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品味作者蘊含在“閑”字里和豐富感情,感悟作者的人格力量。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誦讀,體會融情于景的寫法,學習作者面對逆境達觀處事的從容心態。初二學生文言文雖有一定的積淀,但甚淺薄,方意疏通、文言積累仍是學習的必要前提。本文的重點是:品月色之美,體會意境之美。難點是:領悟“閑人”之意,體會作者情感。
一節好課,最難的就是確定目標及重難點,心中對教什么有數了,環節設計自然水到渠成,結合我校“自精合練”有效課堂教學,我在自學部分主要落實了積累與應用目標,主要設計了三步,1、初讀,正音、斷句。2、再讀,疏通文意,積累詞匯。3、檢測。精講提升與合作探究部分緊扣一個“閑”字,通過“閑游”“閑情”“閑置”三個環節探尋作者心態,感悟人格力量,體會融情于景寫法之妙,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予以滲透,得到落實,鞏固達標環節通過與古人對話,來感受古人情懷,回扣單元主題,內化和提升學生對文體的理解。這樣的環節設計,扣緊了文本,落實了目標。效果較好。
在難點的突破上,我緊抓了一個“閑”字,具體來說設置了“閑游”“閑情”“閑置”三個環節,“閑游”部分中通過析要素來明情節,抓關鍵詞來體會作者賞月的欣喜,對記敘要素的分析是品詞體會欣喜之情有基礎的`依托。“閑情”部分中通過對寫景絕句的賞讀,來體會二人賞月時的閑情逸致。而在“閑置”部分里結合文本對背景的穿插,體會人生的感慨,貶謫的悲涼。這樣一個“閑”字“牽一發而起千層波”使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人生的感慨、貶謫的悲涼等諸多情感串接,將敘事、描寫、議論三種表達方式交融。難點得以突破。
在重點的突破上,我突出了一個“換”字,一是“換詞,品修辭”,二是“換象,品人格”通過換,使原本抽象難懂的句子一下子就變得具體可感了,重點凸顯明顯。
在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選擇上,我體現了真語文教學的三個字“讀”“品”“悟”。文言文教學應特別注重對學生讀的訓練,本節課中,以讀為始,以讀為終,具體來說分為四個層面:第一層面,以讀正音,讀準每一個字音。第二層面,以讀斷句,在誦讀中來切分意群。第三層面,以讀達意,通過朗讀來理解內含。第四層面,以讀傳情,用讀來領悟作者寄寓在本文中的情感。在注重“讀”的同時,不能忽視一個“品”字,本節課,我在三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了品:一是品寫景名句,通過換詞、換象引導學生品味寫景之妙,意境之美。二是品文眼,引導學生品味“閑”字來體會作者所寄寓的多種情感。三是品中心句,引導學生品味“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兩人者耳。”來感受作者的人格力量。另外本節課我也特別注重學生的“悟”,通過悟事悟景來悟情,悟人生感慨,體會蘇軾的豁達與從容。
綜觀這節課,我覺得不足之處反思有四點:一是教學節奏較快,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跟不上學習的節奏。二是教學中強加于學生的多些,自然生成的還少些。三是教學中不能兼顧到每一位學生。四是自感專業素養和應變能力不足。這些不足,我相信自己將在以后的教學中得以很好的改進。
《記承天寺夜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記承天寺夜游》是語文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4個字,卻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本文語言簡練而又極富表現力,可以說是寫景抒情的精品。對于陶冶情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來說,本文是學生學習的典范。
(二)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兩年的學習,對于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但對文言文閱讀分析還不夠到位,特別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懷的文言文,在學法上還要加強指導。因而,這一課的教學既有學生自主探究的一面,又有教師具體指導的一面。
(三)教學目標
美國教育學家布盧說過:“科學地確定學習目標是教學的首要環節。”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創造是現代教學理論的基本觀點。以此來指導教學,課堂教學的目的和任務就必須是使學生從低效、沉重、苦悶的學習重負下解放出來,不但使他們學會,而且要使他們會學、樂學、善學。因此我根據教材、學情特點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識記常見的文言詞語。
2、欣賞文中清幽寧靜的意境,背誦全文。
3、結合文章的創作背景,品讀“閑人”含義,體會作者樂觀曠達的胸懷。
(四)、重點難點安排
重點:理解用比喻句描寫庭中月色的好處。
難點:體會作者自嘲自解達觀的人生態度。
二、說學法
從知識獲得的途徑來看,學習分為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學法上我引導學生以發現學習為主采用朗讀法、圈點勾畫法、質疑法、討論法以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自主學習。
1、朗讀法:漢朝學者董遇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讀者與文本的對話,是理解的基石、積累的捷徑、語感的源泉。學習文言文難就難在詞句古奧難懂,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朗讀。
2、圈點勾畫法:學生學習過程中難免遇到生字難詞,尤其是文言實詞和虛詞,需要圈點勾畫出來,反復誦讀、品味,才能深入地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
3、質疑法: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則誘發探究,通過探究,才能發現真理。讓學生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錄下來質疑問難,通過生生、師生交流得以解決。
4、討論法:討論法以學生自己的學習活動為中心,讓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得知識,在學習中真正處于主體地位并養成合作、探究的習慣。
三、說教法
教學方法是教法與學法的有機統一,教法與學法具有一定的對應關系,學法決定教法,教法制約、影響學法。因此我以啟發式教學為主,運用朗讀法、練習法、比較法、討論法,力求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氣氛中快樂地學習。本課使用教具為多媒體課件。
1、朗讀法:教學千法,朗讀為本。葉圣陶老先生談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時曾經說過,“習文言,必先熟讀若干篇,勉強記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誦才行。”也就是說,學生對文本的感知是通過讀來完成的。
2、練習法:對于字詞句的難點,我采用練習法來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培養學生使用圈點勾畫法與質疑法的習慣。
3、討論法:培根說:“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教師盡情地展現自我的教學機智,利用文中的一個詞語或一個句子,給學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層浪,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敏捷的思維能力和多向思維能力,還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5、教具使用目的:多媒體課件能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可以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習效率。其優點是審美效果比較直接,缺點是作用的效果缺乏深度。本課使用課件的目的在于渲染氣氛,補充相關信息,從而激發學生思考,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思維時間和空間,并將松散的教學片段連綴成整體展現出來。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列舉一些詠月的詩句
學生活動:舉出曾經學過的有關月亮的詩句
教師補充并導入:李白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些詩句表達了思鄉、傷己、念友之情。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去領略月夜美景,去感悟別樣的心境。
(二)、有關作者與寫作背景
出示幻燈片,簡介蘇軾資料。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時博通經史,21歲時中進士。因不滿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歷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
蘇軾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藝術家。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僅創作數量很大,而且以氣勢縱橫,變化多姿,暢達明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寫作背景
本文是蘇軾于元豐六年(1083年)黃州貶所所作,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并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閑人”。因貶得“閑”,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三)、整體感知。
教師活動:
1、播錄音范讀課文,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
a、朗讀的節奏
b、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以練習的方式,檢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
3、學生作示范性朗讀,然后讓學生互相點評。
4、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
5、以小組匯報的形式,把在討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無法理解的字、詞提出來,在堂上共同解決。
(四)、研讀及賞析。
教師活動:
1、根據文章中包含的要素,簡要概況全文的內容?
2、文章是如何描繪月色的?試把文章中寫月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并說說有何特色?
3、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認為文中的“閑人”包含了哪兩層意思?
4、這篇文章體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學生活動:討論上面問題并明確
(五)課堂小結:
1、學生談自己本節課的收獲。
2、教師小結:《記承天寺夜游》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六)、布置作業
月光,曾激發過無數詩人的才情,留下許多杰出的詩篇。請同學們收集一些描寫月亮或月色的詩句,摘抄到語文本上。
《記承天寺夜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本文是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的又一篇頌月佳作,文中表達了作者賞月時的閑適心情,也從字里行間透出他當時貶官黃州的失意和幽怨,同時也透出一種參禪向佛的寧靜心懷。文章起筆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緣由,中間寫所見美景,收尾抒內心感慨。寫景名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本句寫月光月影卻不見“月光月影”的字眼,非常形象生動,巧用比喻,化無形為有形,既寫出了月光月影的“形態”,交錯縱橫的樣子;也寫出了月光月影的“情態”,像積水那樣空靈。讀者初一看,還以為是寫水中景物,卒句顯志,令讀者倍覺妙不可言。結尾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兒。連用兩個疑問句,分別從時間和空間兩個角度來概括整個社會,從而強調閑人少這個中心。教學重點:理解“閑人”的含義;賞析本文優美的意蘊。教學難點:感受理解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本句中的“閑”字,是本文文眼,既表明自己有閑情雅致,又暗含自己被貶黃州,官職清閑之意,有一箭雙雕之巧。
二、說教法
三字教學法:讀、品、悟。讀分四個層面:第一層面,以聲正字,讀準每一個字的音;第二層面,以聲斷句,在朗讀的過程中,能夠很好地切分意群,把握一個句子的意思;第三層面,以聲達意,通過朗誦進入文章語境,理解文章內涵,走進作者,真正走進文本;第四層面,以聲傳情,在理解文章內涵的基礎上,領悟作者寄予文本中思想情感,用語音重現作者的思想情感,感染聽眾。品從以下方面開展,一、品文眼,如本文中“閑”字,通過理解這個字,可以把握作者在全文中寄予的'思想情感——悠閑、賦閑、失意。二、品寫景名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此句品析前文已述,不做贅述。三、品中心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兒。品修辭手法,品表達效果,品意義內涵,詳情如前文。
三、說學法
初二年級學生學過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基礎,針對于這種情況,采用以下策略開展教學活動。一、字詞交給學生,老師要充分相信學生,讓孩子學會自主探究,小組交流。二、語句共同賞析,句子理解難于字詞理解,讓學生找出自己在文章中的發現和閱讀體會,先由學生自評自解,老師側面幫扶,積極引導。三、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這是一項融歸納和領悟等能力在一起的工作,這對初二學生來說是個挑戰,老師設置一些情景,做些提示,引導學生自己歸納概括。四、學法明確指導,告訴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學會學習。
四、說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導入(2分鐘)創設情境:投影出示幾張月夜圖片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由古人頌月佳作說起,由復習導入。
(二)明確學習目標(1分鐘)
1、小組合作,結合課文注釋把握文意。
2、通過反復誦讀賞析本文優美的意蘊。
3、理解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學習他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
明確學習目標,是為了讓孩子們知道課堂上學什么,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三)初讀感知(7分鐘)
1、聽讀課文⑴注意朗讀節奏。⑵記住作家和體裁。
2、自由讀課文
3、指名讀課文師生點評
4、齊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自然,體會作者感情。
(四)再讀明義(9分鐘)
1、自主學習,組內交流。2、學生質疑,班級交流。
3、重點檢查,夯實基礎。4、對照譯文,再讀課文。
(五)品讀悟情(23分鐘)
1、欣賞閑景
2、理解閑人
3、體會閑情
(六)誦讀回味(2分鐘)要求體會并能模仿范本的妙處。聲音要達意傳情,能感染自己和他人。
(七)總結升華(1分鐘)
蘇軾以他卓越的才華、豁達的心胸、積極的人生態度,書寫了他令人景仰的一生。讓我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也做一個“閑人”,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去欣賞一路的美景。
(八)布置作業背誦《記承天寺夜游》
《記承天寺夜游》說課稿6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課題是《記承天寺夜游》作者蘇軾。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策略,教學過程三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解讀
《記承天寺夜游》是北宋偉大的文學家蘇軾的一篇散文。主要記錄了蘇軾一次月下漫步的經歷,雖只短短85個字,卻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空明澄澈,恍若仙境的美妙境界。抒發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喜悅心情,同時也表達出自己在政治操守上能堅持自我的自得,充分表現了蘇軾的曠達胸襟。
我認為文中有三處需重點解讀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蘇軾對月情有獨鐘,月總能勾起他的游性,讓他感受到人生的快樂,激發他的創作靈感。他的文作中有很多寫月的句子在此不一一贅述。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此句如果只是從修辭的角度表明月色的美妙未免膚淺,我覺得應該讀出作者的心情。應該這樣解讀:蘇軾與張懷民在月下的庭院中漫步,仿佛自己在賞水中美景,他沉醉其中,寧靜而愉悅,怡然自得。偶一回神,才感知月色的空明澄澈。文中的“蓋”不僅揭示“月”之真相,更是作者蘇軾一次情感體驗到理性升華的過程。正如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所說“蘇東坡主張在寫作上,內容決定形式的道理,也就是說一個人作品的風格只是他風格的流露,我們可以看出,若打算寫出寧靜欣悅,必須先由此寧靜欣悅的心境”。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而。這句話究竟傳達了蘇軾怎樣的心情?”“閑人”如何理解?要分析這個問題,還得從開頭的時間說起。“元豐六年”即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第4個年頭。他被貶黃州,官職微小,且不得“簽署公事“在經歷“烏臺詩案”死里逃生之后,蘇軾并沒有向生活低頭。在黃州,他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開始沉思自己的個性,考慮如何才能獲得心情的真正安寧,也就是找到內心與現實的平衡點。于是他把注意力轉向了宗教,他開始研究佛道。并練習瑜伽和煉丹術。此后他的文章都帶上了佛道的色彩。他從來不沉湎于苦難和挫折,而總是能以一種超脫的心態對待。或許在蘇軾看來這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安排。如果注定了不能如《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所向往的那樣“殺敵報國”,如果注定要來到黃州做一名“山野村夫”那么就盡情享受大自然的賜予吧。這種平和達觀的心態,我們在他很多詩文中都可見。比如《水調歌頭》中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比如《定風波》中的“莫聽穿林打葉聲,何防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如《前后赤壁賦》中不僅表現了人在浩瀚宇宙之中的渺小,還表明了人在這個紅塵生活里可以享受的大自然的豐厚賜予。這些作品都寫于《記承天寺夜游》之前,也就是說,他的心態已趨于平和,人生的苦痛和磨難他都能淡然待之,而隨遇而安。他就是詩,他就是音樂,他就是風景,總是以空靈,灑脫的姿態站立在樸素的,黑暗的,殘酷的現實之上。因此根據以上分析,““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而。“這句話傳達了蘇軾賞月的寧靜愉悅,為自己能堅守政治操守的一份自得,也或許還多了一份自嘲。那么“閑人”則理解清閑的人,具有閑情雅致的人。
1、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記承天寺夜游》位于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本單元主要編輯了我國古代幾篇優秀的山水詩文,歌詠了自然山水的美好。主題在于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的文化積累。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特確定如下教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整體把握文章內容,識記相關重點實詞,如:月色入戶的“戶”欣然起行的“行”;“念無與為樂者”的“念”;相與步于中庭的“相與”“步”,感受作者在景物描寫中所融入的性感
(2)能力目標:訓練學生誦讀出文言味,體會景物描寫的妙處,學習以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感受作者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3、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體會文中精妙的寫景,體會景物中滲透的情感。
(2)教學難點:體會“閑人”在文中含義,由此體會詩人的情感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學法)
課改以來,教育教學理念層出不窮,我們一直帶著思考在摸索,在前進。特此,我關注了一下幾個關鍵詞“主體”“健康”“高效”“創造力”。這四個概念既有相通的部分,也各有側重點。所謂“主體”大家都知道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知能力,給予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關于“健康”一說,來源于我們湖北省不久前提出的“健康課堂”這個課題,其中在教學活動環節中“以學生為本,依需施教”這個概念強調的是充分尊重學生的需要而進行教學,也就是圍繞本篇課文,學生所展示出來的疑問,他想知道什么,他想了解什么,這里用“他”是代表每一個學生。我對于“高效”的理解是不在于課堂上我們課堂節奏多么緊湊,不在于老師傳輸了多少知識,而在于學生是否充分的進行了聽說讀寫的訓練,解決了多少問題。關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我認為主要體現在“質疑訓練”上,課堂上應該有學生質疑這一環節,讓學生學會思考,懂得思考,我想這一點是最符合“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的。那么與之相應的就是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基于以上指導思想,在教法上我主要從誦讀,質疑,對比閱讀三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引導他們讀出文言味,引導他們學會質疑,學會思考,引導他們學會將所學的知識進行融會貫通。“質疑”由兩部分構成,淺層疑問用“是什么”的方式構架,深層疑問用“為什么”來構架。
而學生的“學”主要是小組合作探究,即小組內提出疑問,解決一部分淺顯易懂的,對小組內所提問題進行歸納整理,留下具有代表性的問題。
三、教學過程
教學以“學生想知道什么”和“老師該教授什么”為主,過程主要由四步構成
1激趣導入
2誦讀訓練
3質疑釋疑
4創造性表演,領悟作者情懷
1、導入我是這樣設計的
烏臺人獨坐,煙雨任平生。松崗明月夜,缺月掛疏桐。惜哉仕途窘,驚矣文路興。大道有行時,千載一唯此君!并請學生用一句話說說對蘇軾的認識。
2、朗讀訓練分三個部分一自由讀,畫出生字詞。二再讀,達到熟練流暢,三配樂示范讀,學生把握輕重緩急并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3、質疑釋義
按照教學策略中所要求的小組合作探究。教師準備
(1)詞語類
a、月色入戶:戶,門
欣然起行:欣然,高興的樣子
念無與為樂者:念,考慮
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
相與步于中庭:相與,共同,一起。于,在
b、欣然起行:行,快步走,表現蘇軾出門賞月的急切心情
相與步于中庭:步,漫步,表現蘇軾,張懷民陶醉于月夜,悠閑,怡然自得的心情。
(2)解讀類
蘇軾賞月為什么選張懷民同伴?出示張懷民相關信息:
張懷民,名夢得,一字偓佺。河北清河人,宋神宗元豐六年(西元一零八三)貶黃州,初時寓居承天寺(今湖北省黃岡縣南方)。曾筑亭於住所之旁,以縱攬江山之勝概,蘇軾名之為“快哉亭”。
可以說是同是天涯淪落人,言語自然投機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說說其中融入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用生動的語言描繪月下美景
此處是本課的重點,運用比較法來突破
蓋竹柏影也
蓋一癩蝦蟆
蓋以誘敵 “蓋”是“原來是”的意思。可是在三句話中有所區別,“蓋以誘敵”只表現揭示真相,但蓋竹柏影也,蓋一癩蝦蟆卻包含了豐厚的情緒,即由感性的出神到理性的恢復神智的狀態。要求學生在描繪月下美景中融入作者陶醉其中的心情。此處是讀與說的訓練。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而。這句話究竟傳達了蘇軾怎樣的心情?”“閑人”如何理解?
這是本文的難點,采用分析材料,討論的方式來突破。
《記承天寺夜游》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理論依據):
1、《語文課程標準》:“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2、《語文課程標準》:“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說教材內容:
《記承天寺夜游》是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的又一篇頌月佳作,寫于作者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4個字,卻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文章寫了蘇軾月夜邀請好友張懷民同游承天寺、賞月夜美景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和面對逆境的曠達胸懷。文章起筆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緣由,中間寫所見美景,收尾抒內心感慨。作者抓住夜色的特點,采用視覺上的錯覺,從反面上潑墨,形成文字的波瀾。寫景名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本句寫月光月影卻不見“月光月影”的字眼,非常形象生動,巧用比喻化無形為有形,既寫出了月光月影的“形態”,交錯縱橫的樣子;也寫出了月光月影的“情態”,像積水那樣空靈。讀者初一看,還以為是寫水中景物,卒句顯志,令讀者倍覺妙不可言: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兒,哲理地告訴人們:美是到處都有的,只是缺少發現。只是“閑人少”。本句中的“閑”字,是本文文眼,既表明自己有閑情雅致,又暗含自己被貶黃州,官職清閑之意,有一箭雙雕之巧。
二、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記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篇文章,這一個單元是在記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學會通過景物描寫來抒發情感,同時也走進古人的世界里,感受古人的博大情懷,培養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與閱讀能力,對于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能很容易接受這篇短文,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理解、背誦、創新的`學習活動中來。
三、教學目標:
1、結合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內容,識記常用詞語。
2、誦讀、品味文章描寫月色的語句,體會其清幽寧靜的意境。
3、結合文章的創作背景,品讀閑人含義,體會作者樂觀曠達的胸懷。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寫并體味其意境。
教學難點:理解閑人含義,體會作者樂觀曠達的心境。
四、教法:(四字教法:讀、品、悟、練)
1、讀的要求:初讀、再讀、品讀、背誦
2、品的內容:品寫景名句品文眼
3、悟的設計: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4、練的設計:課堂詞語練習,拓展練習
五、學法:
學法具體如下:
1、朗讀法: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品味精彩的句子,從而深刻地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思想情感。
2、圈點勾畫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勾畫相關內容,積極思考,教師強調文言實詞和虛詞像背英語單詞一樣記下來。
3、討論法:教師盡情的展現自我的教學機智,利用一個詞語或文中的一個句子,給學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勢必造成思辯的課堂氣氛,在討論中理解課文的中心,從而領悟作者的思想境界。
六、教學流程:
(搶答導入、初讀入趣、再讀翻譯、品讀研討、背誦感悟、練習鞏固)
1、搶答導入:
課前播放配樂圖片欣賞(含月亮的美圖)
請學生回憶所學過的古詩文,交流有關月亮的名句。
師:一輪輪明月牽動了無數古人的情腸,他們或借月抒發對大自然的贊美,或借月訴說對家鄉的懷念,或借月表達對親人的美好祝福。當蘇軾因“莫須有”的罪名被貶到黃州時,他會借月抒發什么樣情懷呢?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跟蘇軾同游承天寺,和他作一次心靈的交流吧!(板書:記承天寺夜游、作者)(這樣的導入自然流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過渡到新課。)
2、初讀入趣: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手段。默讀、小組推薦讀、學生按朗讀要求評價、學生齊讀課文,通過多種方式去讀課文,讓學生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在一遍遍的朗讀中感悟作者思想情感。
3、再讀翻譯:
小組為單位,找出并積累文中出現的難懂的文言字詞,同學互相討論解決,如仍有疑問,可向老師提出。在對重點詞積累的基礎上,同學們小組合作,翻譯這篇文章。
教師方法指導:翻譯古文緊記:留、刪、補、換、調五個字
翻譯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教師明確
(月色入戶。戶:門。(門→戶)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進一步明確重點詞語
戶,念,欣然,遂,亦,寢,想與,但,閑人,耳
4、品讀研討: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出示從學生的提問中篩選的有價值的問題:
1)、蘇軾為什么要游承天寺?
2)、為什么作者去找張懷民?
3)、哪句寫出了月色之美?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請賞析
4)、為什么作者自稱“閑人”?
5)、蘇軾被貶,成為一個“閑人”,為什么他還能欣賞到空明的月色美景呢?
6)、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這句話是否有問題?如何理解?
(小組合作探討,然后選派代表發言。)
(二)師出示本文寫作背景,知人論世看蘇軾
背景材料:元豐二年(1079),蘇軾被誣陷以詩誹謗朝廷,被捕入獄。即“烏臺詩案”。獲釋出獄后,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在城東買坡地耕種養家。
1、從這則材料中你發現哪些信息?
2、你認為蘇東坡有著怎樣的人生態度?
重點問題研討—品月色之美
用波浪線勾畫描寫庭中月色的句子,輕聲讀出來,說說讀后的感覺。
老師教方法:賞析要找好切入點,如有修辭,可從修辭入手,說出修辭作用則可;若無修辭,可從重點詞語入手進行。
重點問題研討—探“閑人”含義:結合全文,思考“閑人”的含義。
閑人:被閑置之人(“烏臺詩案”)
有閑情雅致之人
5、背誦感悟:
誦讀課文,比比誰先背下來。在誦讀中進一步感受蘇軾豁達的情懷
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請同學們以讀《記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為句式寫一句話作為自己學習本課的總結。
6、練習鞏固——解釋詞語
念遂尋寢蓋但耳欣然相與閑人
7、課后練習:為蘇軾和張懷民在寺庭步月時設計一段對話
七、總結:
以上幾個環節的設計,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與學生的認識規律相符,通過這一課學習,學生不僅感受到月夜美景,、領會到蘇軾寫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蘇軾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分析過程中,學生愉快的合作學習,多角度的展開思維活動,并且學會了辯證的看待問題,與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是利于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發展的。
(板書)
記承天寺夜游(蘇軾)
夜游承天寺敘述
繪庭中月色描寫
感美景常在閑人少有議論
《記承天寺夜游》說課稿8
【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記承天寺夜游》是語文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4個字,卻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讀完本文后最深的感受是四個字:景美、情閑。
景美,那人清麗淡雅的月夜,是通過比喻烘托、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等豐富的筆法描繪的。
"情閑",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經四年,過著流放的罪人生活。難得的是,蘇軾在美麗的大自然中寄托了一份難得的閑情,這份閑情,固然有悲涼、失意,也有灑脫、曠達!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的解讀。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借助注釋、工具書理解內容;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掌握字詞,理解大意。
2.品寫景句,學習寫法。
3.理解"閑人",體會"閑情".
三、重點與難點
1.重點:品寫景句,學習寫法。
2.難點:理解"閑人",體會"閑情".
【說教法】
主要運用朗讀教學法、啟發對話教學法、情境創設法。通過創設情境,賞、讀有機結合,突破重點。通過知人論世,緊扣文本,以讀促悟,突破難點。
【說學法】
指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法,知人論世學經典法(解讀文本的方法)。
【說程序】
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生主動探索,改進自己已有認識與,建構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因此我將教學過程設計為課前準備階段、課堂教學階段。
課前準備階段:
1.生字正音。
2.借助注釋、工具書翻譯課文,質疑。
3.搜集背景、作者資料。
(設計意圖:遵循課標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也遵循先學后教的教學規律,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課堂教學階段:
(一)導入:利用音、畫、語言創設"月夜"之情境。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二)初讀:感知文章內容,以讀促學。通過多種形式讀的訓練,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設計意圖:"教學千法讀為本".多重形式的初讀訓練中,熟悉了文章的內容,為譯讀做準備。)
(三)譯讀:師生共譯;譯讀結合;梳理文意。
(設計意圖:譯、讀結合,重視了文言文教學的特點為和字詞積累,也實現以讀促思。)
(四)賞讀
1.賞月景:第一步:情境賞讀;第二步:賞讀結合。
(設計意圖:賞、讀有機結合,突破教學重點。)
2.悟閑情:第一步:知人論事,緊扣文本探閑情;第二步:以讀促悟,結合自己對"閑人"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會和感悟。
(設計意圖:學生讀時不同的輕重、高低、急緩處理,表現不同的情感。實現以讀促悟。)
拓展遷移階段:
1.說——假如此刻,東坡大師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將對他說什么?
2.背——積累、體驗和培養語感。
學生在文章內容提示下,背誦全文。
3.讀——實現課內探究向課外探究的延升。
推薦閱讀:王水照的《蘇軾傳》,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
【說教學效果】
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了內容、品味了語言、體悟了情感。
因受到年齡、閱歷局限,難點"閑人"的理解難免膚淺、片面。但學生帶著思考、困惑走出課堂的同時,也帶著"一文三讀"、知人論世學經典等解讀文本的方法,帶著被激發的閱讀探究的興趣,在教師推薦的課后閱讀中進行新一輪的自主探究。
【《記承天寺夜游》說課稿】相關文章:
《記承天寺夜游》說課稿04-20
記承天寺夜游說課稿06-26
《記承天寺夜游》說課稿教案03-30
記承天寺夜游02-20
蘇軾 記承天寺夜游01-05
記承天寺夜游 反思01-05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03-24
記承天寺夜游教案06-11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