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閱讀答案及賞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詩歌。此詩寫出了游子的思鄉懷親之情。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閱讀答案及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年代: 唐 作者: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1:
獨自在他鄉做他鄉的客人,每到歡慶佳節時,就更加思念家中的親人。我在遙遠的異鄉想象著,今天兄弟們登高的時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個人。
譯文2:
獨自一個人流落在外地,
每到節日的時候就十分的想念親人,
雖然很遠,但是兄弟早就爬上那經常爬的山了,
他們身帶茱萸,就是少了我。
【詞語解釋】
茱萸:香味植物。古風俗重陽節插茱萸避災疫。
⑴ 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又叫老人節。
[⑵ 憶:想念。
⑶ 山東:指華山以東(今山西),作者的家鄉山西祁縣就在這一帶。
⑷ 異鄉:他鄉、外鄉。
⑸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⑹ 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⑺ 茱萸(zhū yú):一種香草。古時重陽節人們插戴茱萸,據說可以避邪。
(8)山東兄弟: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而王維當時在華山西面的長安,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太平御覽》卷三十二引《風土記》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頭,言辟熱氣而御初寒。”
閱讀題:
一、我知道。(選出正確答案,只填序號)
1.農歷九月九日是( )節。
A.端午 B.清明 C.重陽 D.中秋
2.山東是指( )
A.山東省 B.華山以東C.山的東面
3.異鄉是指( )。
A.山東 B.他鄉,外鄉 C.不同的家鄉
二、咬文嚼字。(解釋下列字在詩中的意思)
1.倍:____________ 2.獨:____________ 3.遍:____________
4、逢:____________. 5.憶:____________ 6、遙:____________
三、登高望遠。(填空)
1.《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王維寫的一首廣為傳誦的詩篇,深切地表達了詩人對_______ 的思念之情。
2..本詩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達___________之情,曾打動多少游子離人之心。
四,找朋友。(連線)
1.端午節 A.菊花酒
2.中秋節 B 月餅
3.重陽節 C 湯圓
4. 元宵節 D 粽子
參考答案
一、1.C 2.B 3.B
二、1.更加 2.獨自 3.都 4.碰到 5.思念 6.在遠方
三、親人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游子思鄉
[注釋]
1.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
2.憶:想念。
3.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家鄉蒲州。
4.異鄉:他鄉、外鄉。
5.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9.茱萸(zhū yú ):一種香草。古時重陽節人們插戴茱萸,據說可以避邪。
賞析:
這是詩人十七歲時在長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實感,確實是深知作詩的竅門。詩人的家鄉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為“憶山東兄弟”。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陽節。寫節日的詩,最忌落入俗套,這首詩高明就高明在避開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兩個“異”字,似乎脫口而出,卻別有滋味地渲染出在異鄉作客的生疏不適的孤獨感。從“每逢”
二字來看,加倍的孤獨感不是這個節日才有,以前的諸多節日已有過。正是孤獨感久受壓抑,于今尤甚的情形下,詩人把凝聚在內心深處的佳節思親情結一吐為快。由于“每逢佳節倍思親”一語極其精警,為人人心中所有,又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來也就引起廣泛的共鳴。不過,前兩句畢竟是直賦心源,尚須曲折變化,才能余味無窮。于是本為詩人思念兄弟,卻以“遙知”二句翻轉一面,化出幻覺,寫兄弟為失落詩人而遺憾不已。晉朝周處《風土記》說:“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謂之登高會,又云茱萸會。”因為這個節日風俗,是采摘茱萸(zhūyú朱娛)花枝插頭,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齡有“茱萸插鬢花宜壽”,白居易有“舞鬟擺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將頭上發,學他年少插茱萸”之類的句子。洪邁《容齋隨筆》卷四摘錄此類詩句甚多。關鍵在于此詩把我思人的情緒,折射為人思我的幻覺,從中挑選出重陽登高和茱萸插頭兩個精心意象,展示一個頗有情趣的兄弟共樂的場面,從而把“共樂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寫得令人心顫而余味無窮了。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后來那些富于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藝術力量。這種藝術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樸質、深厚和高度的藝術概括。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游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里面。“異鄉為異客”,不過說他鄉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在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異鄉”、“異客”,正是樸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后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后勁不足。這首詩的后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采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蕩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茱萸,一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也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就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說,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好象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并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著力。
創作背景
此詩原注:“時年十七。”這說明此詩是王維十七歲時的作品,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太平御覽》卷三十二引《風土記》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氣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頭,言辟熱氣而御初寒。”
作者簡介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先世為太原祁(今屬山西)人,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后,降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中年后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游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閱讀答案及賞析】相關文章: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原文及賞析03-17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原文賞析06-27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原文及賞析03-30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翻譯及賞析10-24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賞析08-02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原文賞析09-26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翻譯賞析03-22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賞析12-15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賞析朗誦08-29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翻譯及賞析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