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季羨林的作品《我的老師們》鑒賞
在深切懷念我的兩個不在眼前的母親的同時,在我眼前那一些德國老師們,就越發顯得親切可愛了。
在德國老師中同我關系最密切的當然是我的Doktor-Vater(博士父親)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我同他初次會面的情景,我在上面已經講了一點。他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他非常年輕。他的年齡確實不算太大,同我見面時,大概還不到四十歲吧。他穿一身厚厚的西裝,面孔是孩子似的面孔。我個人認為,他待人還是彬彬有禮的。德國教授多半都有點教授架子,這是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所決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后來聽說,在我以后的他的學生們都認為他很嚴厲。據說有一位女士把自己的博士論文遞給他,他翻看了一會兒,一下子把論文摔到地下,忿怒地說道:“DasistaberallesMist!(這全是垃圾,全是胡說八道!)”這位小姐從此耿耿于懷,最終離開了哥廷根。
我跟他學了十年,應該說,他從來沒有對我發過脾氣。他教學很有耐心,梵文語法摳得很細。不這樣是不行的,一個字多一個字母或少一個字母,意義方面往往差別很大。我以后自己教學生,也學他的榜樣,死摳語法。他的教學法是典型的德國式的。記得是德國十九世紀的偉大東方語言學家埃瓦爾德(Ewald)說過一句話:“教語言比如教游泳,把學生帶到游泳池旁,把他往水里一推,不是學會游泳,就是淹死,后者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瓦爾德施米特采用的就是這種教學法。第一二兩堂,念一念字母。從第三堂起,就讀練習,語法要自己去鉆。我最初非常不習慣,準備一堂課,往往要用一天的時間。但是,一個學期四十多堂課,就讀完了德國梵文學家施騰茨勒(Stenzler)的教科書,學習了全部異常復雜的梵文文法,還念了大量的從梵文原典中選出來的練習。這個方法是十分成功的。
瓦爾德施米特教授的家庭,最初應該說是十分美滿的。夫婦二人,一個上中學的十幾歲的兒子。有一段時間,我幫助他翻譯漢文佛典,常常到他家去,同他全家一同吃晚飯,然后工作到深夜。餐桌上沒有什么人多講話,安安靜靜。有一次他笑著對兒子說道:“家里來了一個中國客人,你明天大概要在學校里吹噓一番吧?”看來他家里的氣氛是嚴肅有余,活潑不足。他夫人也是一個不大愛說話的人。
后來,大戰一爆發,他自己被征從軍,是一個什么軍官。不久,他兒子也應征入伍。過了不太久,從1941年冬天起,東部戰線膠著不進,相持不下,但戰斗是異常激烈的。他們的兒子在北歐一個國家陣亡了。我現在已經忘記了,夫婦倆聽到這個噩耗時反應如何。按理說,一個獨生子幼年戰死,他們的傷心可以想見。但是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是一個十分剛強的人,他在我面前從未表現出傷心的樣子,他們夫婦也從未同我談到此事。然而活潑不足的家庭氣氛,從此更增添了寂寞冷清的成分,這是完全可以想像的了。
在瓦爾德施米特被征從軍后的第一個冬天,他預訂的大劇院的冬季演出票,沒有退掉。他自己不能觀看演出,于是就派我陪伴他夫人觀看,每周一次。我吃過晚飯,就去接師母,陪她到劇院。演出有歌劇,有音樂會,有鋼琴獨奏,有小提琴獨奏等等,演員都是外地或國外來的,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劇場里燈火輝煌,燦如白晝;男士們服裝筆挺,女士們珠光寶氣,一片升平祥和氣象。我不記得在演出時遇到空襲,因此不知道敵機飛臨上空時場內的情況。但是散場后一走出大門,外面是完完全全的另一個世界,頂天立地的黑暗,由于燈火管制,不見一縷光線。我要在這任何東西都看不到的黑暗中,送師母摸索著走很長的路到山下她的家中。一個人在深夜回家時,萬籟俱寂,走在寧靜的長街上,只聽到自己腳步的聲音,跫然而喜。但此時正是鄉愁最濃時。
我想到的第二位老師是西克(Sieg)教授。
他的家世,我并不清楚。到他家里,只見到老伴一人,是一個又瘦又小的慈祥的老人。子女或什么親眷,從來沒有見過。看來是一個非常孤寂清冷的家庭,盡管老夫婦情好極篤,相依為命。我見到他時,他已經早越過了古稀之年。他是我平生所遇到的中外各國的老師中對我最愛護、感情最深、期望最大的老師。一直到今天,只要一想到他,我的心立即劇烈地跳動,老淚立刻就流滿全臉。他對我傳授知識的情況,上面已經講了一點,下面還要講到。在這里我只講我們師徒二人相互間感情深厚的一些情況。為了存真起見,我仍然把我當時的一些日記,一字不改地抄在下面:
1940年10月13日
昨天買了一張Prof.Sieg的相片,放在桌子上,對著自己。這位老先生我真不知道應該怎樣感激他。他簡直有父親或者祖父一般的慈祥。我一看到他的相片,心里就生出無窮的勇氣,覺得自己對梵文應該拼命研究下去,不然簡直對不住他。
1941年2月1日
5點半出來,到Prof.Sieg家里去。他要替我交涉增薪,院長已答應。這真是意外的事。我真不知道應該怎樣感謝這位老人家,他對我好得真是無微不至,我永遠不會忘記!
原來他發現我生活太清苦,親自找文學院長,要求增加我的薪水。其實我的薪水是足夠用的,只因我枵腹買書,所以就顯得清苦了。
1941年,我一度想設法離開德國回國。我在10月29日的日記里寫道:
11點半,Prof.Sieg去上課。下了課后,我同他談到我要離開德國,他立刻興奮起來,臉也紅了,說話也有點震顫了。他說,他預備將來替我找一個固定的位置,好讓我繼續在德國住下去,萬沒想到我居然想走。他勸我無論如何不要走,他要替我設法同Rektor(大學校長)說,讓我得到津貼,好出去休養一下。他簡直要流淚的樣子。我本來心里還有點遲疑,現在又動搖起來了。一離開德國,誰知道哪一年再能回來,能不能回來?這位像自己父親一般替自己操心的老人十九是不能再見了。我本來容易動感情。現在更制不住自己,很想哭上一場。
拓展:
人物評價
季羨林在大陸被許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為中國大陸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曾五次看望季羨林。他稱:“您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生筆耕不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寫的作品,如行云流水,敘事真實,傳承精神,非常耐讀。”“您寫的幾本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難的時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說真話,直抒己見,這是值得人們學習的。”(評)[14]
賀劍城稱自己“為老搭檔的逝世感到悲痛”,賀劍城道:“季先生對待學術、工作非常嚴謹,對自己和別人要求都非常嚴格。他精力過人,每天到單位非常早,有時竟然會提前三個小時到。”賀老稱,季先生一生對待學問十分刻苦,提及他在德國同時學三門語言的情況,笑稱“簡直是自我折磨”。(賀劍城評)
【季羨林的作品《我的老師們》鑒賞】相關文章:
季羨林《我的老師們》原文賞讀10-22
季羨林的全部作品06-01
季羨林的主要作品09-09
季羨林的作品合集10-18
季羨林的作品《談成功》05-14
季羨林作品《黃昏》賞析05-21
季羨林作品欣賞-馬纓花06-01
季羨林的作品和名言03-29
季羨林作品欣賞-神奇的絲瓜05-12
季羨林的作品好段賞析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