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范文(精選6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范文(精選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1
記住季羨林這個名字,是因為一次考試,寫教案《月是故鄉明》。本來是一次緊張的考試,卻成了我自覺品讀大師文章的開始,感動于他的經歷,他對人生的徹悟,感念與他對故鄉和親人的眷戀。從此,心中有了季羨林的文字,有了一個小小的月亮。但我總是以忙為借口,忽略著自己的閱讀,只到兩年后的,我費了一些周折,終于得到季羨林先生的《季羨林談人生》再一次真切地感受著大師的風范,樸實而真切的文字,又一次品讀中感懷。我是流著眼淚讀一些章節的,在對他對人生感悟中洗滌著內心的或蕪雜,或淺薄。我原諒自己太過感性,也許,這個正是我能沉浸書本,但又常常走不出書本的原因。然而今生恐怕也難改我這樣的性情了,不改也罷。
讀到季先生的《二月蘭》,已經能夠理解,這篇文章表達的是特殊年代給季先生帶來莫大安慰的親情,被他的描述感動,被其中流淌的真情感動。是親情,是真情,是對人性的徹悟,讓太在那艱難的重厄的年代,能有著點溫暖,有著堅韌,走過那段黑白顛倒的時光,走過人生最艱難的時光。
“二月蘭是一種常見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間。花形和顏色都沒有什么特異之處。”然而“年屆耄耋,”“在燕園已經住了四十多年”的季先生,卻將人生的悲歡離合,同二月蘭開花的大年小年,聯系在一起回憶對比,令人傷情動懷。
季先生幾次用類似語句,渲染二月蘭當今盛開的氣象,“紫氣直沖云霄,連宇宙都仿佛變成紫色的了。”只對浩劫期間特別表述為,“在磚瓦縫里二月蘭依然開放,怡然自得,笑對春風,好象是在嘲笑我。”所以說,二月蘭開花的大年小年,意味著時代或社會環境的變遷。“但是花們好象是沒有什么悲歡離合。”“人這個萬物之靈卻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歡。”季先生“‘淚眼向花花不語’……仍然把自己的悲歡掛到了二月蘭上。”
眼下正是二月蘭開花的時候,季先生也由歪風狂吹時的不可接觸者成為極可接觸者,然而,餐桌上已缺少嬸母“老祖”用二月蘭旁青草叢里搜挖的薺菜所包混沌的清香,二月蘭的紫霧與湖畔垂柳的綠煙間少了女兒“婉如”回家后匆忙走去的身影,花叢里再也看不到小貓虎子和咪咪格外顯眼的一黑一白。當年正是她們以“一點暖氣支撐著”季先生,“走過了人生最艱難的一段路,沒有墮入深淵,一直到今天。”可她們都不在了。季先生兩次用詩歌手法,間隔悲嘆道,“如今,天地雖寬,陽光雖照樣普照,我卻感到無邊的寂寥與凄涼。”“世界雖照樣朗朗,陽光雖照樣明媚,我卻感到異樣的寂寞與凄涼。”回過頭再看“老祖和婉如的走,把我的心都帶走了,”我們感到的是季先生失去親人那種雖生猶死、“極度深寒”的悲涼。
季先生在文章尾段還有意提出,什么叫悲?什么叫歡?是身為不可接觸者時悲呢?還是身為極可接觸者時歡?“如果沒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這問題本來是一清二楚的。現在卻是悲歡難以分辨了。”當問及“三十多年來親眼目睹我這些悲歡離合的二月蘭時,她也沉默不語,兀自萬朵怒放,笑對春風,紫氣直沖霄漢。”現在的外熱內冷,與以往“窗外盡管千里冰封,室內卻是暖氣融融”的兩種反差對比,將季先生對親情的依戀和失去親情是何等的孤寂神傷,揭示得淋漓盡致。正如賈誼《鵩鳥賦》中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憂喜聚門兮,吉兇同哉。”
年前在電視和網絡中,聞早已經年過耄耋的老人說,請摘去他頭上的國學大師等三頂帽子。如果不讀他,也許他的這個做法會和一個詞聯系起來,網絡媒體常說的“炒作”,但是,我知道,讀過他,悟過他的.人知道,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聲音,是他的智慧內斂人生的真實渴望。
常常在夜靜一個人孤獨伏案的時候,看寫字桌上那暗青色的封面,想起和他的文字度過的一段時光。也許,那正是我自我解愁卻又沒有方向的時候,如果說,有什么讓我能暫時平靜一些下來,那,季老的文字,或許正是其中重要的一個部分。感謝送我書的朋友,感謝在我心緒頗不寧靜的時候給我一如這書一樣真實和真情鼓勵和幫助的朋友。如果有機會,我將繼續走進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實,那份沒有過多修飾,卻洗練而能恒久的文字和人生。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2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是因為他的品格。季羨林先生是我國當代學界的泰斗、國學大師、國寶。而這位老者卻表示:“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之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季羨林談人生》一書歸集了季老對人生思考的文章,向我們展示了“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的善良老人。
什么是人生呢?開篇關于人生的探討,發人深思。季先生提出了“你為什么活著?活著難道就是為了恣睢的享受嗎?難道就是為了忍饑受寒嗎?”這些問題。我雖得不出些確切的東西,但的確會使人頭腦清醒一點,會減少一些糊涂,讓我也開始思考一些有關于人生,說的更小些,也就是思考一些有關于自己學習、生活、工作、家庭、朋友、社會的簡單問題。因為人生萬不可糊里糊涂地過,這一點讓我茅塞頓開。而之后的再談、三談人生,著重談到了人性。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本能賦予人類的優勢在于有思想、有良知良能。與我們最緊密相關的就是倫理道德問題。“能為國家、為人民、為他人著想而遏制自己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而對于我們來說應當先提升自身得到的水平,進而做一個有良知的人。
當我開始試圖了解季先生所謂的人生、人性、良知、道德……我想對我影響最大的是《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一篇。“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在于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責任感隨著我一步步從家庭走向學校、社會,慢慢由幼稚變為成熟,越來越覺得其重要性。我有責任去不斷的提升自己,不僅僅是為我這個個體,往實際說也是為了自己的父母,今后自己的家庭,而往大了說也是為了這個社會良好的運轉。每個人不一定能取得多大的成績,而這種責任感我覺得真的可以推動一切往好的方向發展。所以我是完全贊同季先生的觀點的,并努力肩負起屬于我的那一份責任。我想這種使命感對我是一種激勵吧,在成長的道路上的新社會人。
在我慢慢長大成人,作為新的成年人,新的社會人,在人生中存在著許多的迷惑與彷徨。而季先生的話讓我受益匪淺,讓我了解了一些事情,讓我豁然開朗。對待善良的人,一要真情實意,二要寬容忍耐。而容忍也是有度的,絕不能超過一道底線。容忍是一種美德,對于現實來說,這個民族需要更多寬容的人們。這些都是為人處事方面的感受。
在學習工作上,人們多談成功二字。天資+勤奮+機遇=成功。天資人各不相同,我們無能為力;機遇不可預期,我們也無能為力。這樣看來,勤奮是很重要的。所以,當一個人經歷過打磨,努力過甚至吃了虧,摔了較,在機遇來臨時才能很好的把握。
讀了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很多思考,經過思考后必定會有多少的提升。雖然有些道理是從小聽到大的,當靜下心來冷靜思考,那種細微的抵觸心理也將消失。用一種更成熟更廣闊的視野去看待所有的一切,人也會慢慢的平和。仿佛一目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于無形。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學問鑄成大地的風景,他把心匯入傳統,把心留給東方。季羨林,最難時也不丟掉良知。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長者,以及他的人生之道。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3
這本書是由季老的隨筆散文整理匯編而成,每一篇文字都在探討一個相對獨立的問題,而所有這些問題匯總在一起,就可以相對比較全面地了解季老對待人生的哲學和態度。當然,季老留給我們的思考是寶貴而豐富的,可這本書卻編得讓人不敢恭維,實在是有太多重復的東西了,看到后面,有些篇章感覺有湊數之嫌。話雖如此,編排的失誤依然擋不住季老的光輝,此書還是非常值得一讀的。不過大可不必像我這樣買書來讀,網上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讀到此書。
要說感想的話,個人認為書中有兩個話題特別值得談一談,一個是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的問題,一個是如何安身立命的問題。
關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季老明確告訴我們,他認為一個人存活于社會的意義在于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歷史責任。竊以為季老說的這個傳承應該包括生命的傳承(也就是繁衍)、文化的傳承、精神的傳承以及環境的傳承等所有這些需要或者是應當傳承的東西。這個觀念跟南師(南懷瑾)經常在自己書中提到的頗為互通,不過南師喜歡引用宋代張載的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這種崇高的使命感和歷史責任感是非常值得我們欽佩和學習的,在我國很多知識分子身上都有體現,它是中華民族的特產,在民間也有很多體現,譬如中國人重祖先就是一種“承上”。也許正是因為這種精神,華夏民族的文明歷程才得以一枝獨秀地延續五千年之久,而不像其它的文明曾經輝煌一時,卻無法延續。寫到這,我想起了以前有一個人曾跟我說過的話:“我現在車也有了,房也有了,人生還有什么好奮斗的啊”,相比之下,他的人生價值是否有點太少了呢?
關于安身立命的問題,季老分為三個方面,一是人與自然的問題,二是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三是個人的思想感情之矛盾與平衡的問題。對于人與自然的問題,季老一直都是憂心忡忡,他看到現今環境污染嚴重、臭氧層空洞、物種滅絕、淡水短缺、溫室效應嚴重、自然災害頻繁等等問題,反復強調東方“天人合一”的思想才是出路,不要老學習西方的“征服自然”,還引用恩格斯的話“人對自然的每一次征服或勝利,都會遭到自然的報復”,我想這些大家都有體會,可以自行判斷。對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季老只談了對待好人的二字箴言“真”、“忍”,這兩點我認為不必細說,大家自己玩味下會更有感觸,那么如何對待壞人呢?又如何區別人之好壞呢?都是很有意思的問題。第三個是個人的思想感情矛盾與平衡的問題,這點其實是季老在書中談得最多的,因為說白了,也就是如何自處的問題,書中探討的關于命運、福禍、禮儀、道德等等諸方面的問題,都是關于如何自處的,如果能保持一個良好的平衡心,這個問題也就解決了。
最后,我寫了這么多,其實都是受季老啟發而來,如果覺得對這些問題感興趣,就去看看季老是如何思考的吧。在這個思想混亂、價值觀缺失的末法年代,能夠通過向大師們學習而使思想得到一點滌蕩,會是非常有助益的一件事情。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4
很早看過藝術人生參訪季羨林老人的專題,明白他是位名人,但真正讓我關注他,對他產生敬佩的是在去年暑假期間,我才真正的明白了他的許多故事,接觸了他的一些文章,也拜讀了他的《季羨林談人生》一書,在文字不多的一節一節的小資料中,語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著人生的哲理。讓人讀后產生共鳴和欽佩之感。讀完之后讓思想得到洗理與升華。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寫道:天下有沒有傻瓜?有的,但卻不是被別人稱做“傻瓜”的人,而是認為別人是傻瓜的人,這樣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這說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的道理。他認為:不自作聰明,不把別人當傻瓜,從而自我也就不是傻瓜。哪一個時代、哪一個社會,只要能做到這一步,全社會就都是聰明人,沒有傻瓜,全社會也就會安定團結。
人生的真諦是什么?這是哲學永恒的話題。季先生強調,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捫心自問:你為什么活著?人無法選取生與死,但人不能總處在被動和糊涂之中,我們應有所作為。他對人生好處與價值的一句評價:“如果人生真有好處與價值的話,其好處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職責感”。“有所作為”“承擔職責”這類詞如果從一個普通人口里蹦出,實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聯系季老的學識與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認同。季老的文字初讀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無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誨。掩卷深思,頓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歸真;世間之真理,又何需華麗的辭藻來修飾呢?
讀季羨林的文章,只需要一盞不必太過亮的臺燈,或者來一杯茉莉花茶。和著燈光的寧靜與茶的清新便能夠深入文字的乾坤里獨享樂趣。你會發現你的童年、青年、壯年、中年、老年全在這本書里,書里的故事不僅僅僅是季先生的,還是每一個人的。修身、哲學、寄情、曠達。也許你不愛讀書,你不愛看故事、你不會輕易理解他人的歷史足跡、你不愿意相信那些用冠冕堂皇的書面語變現的文藝。但是你不能夠懷疑季老真誠的態度。
讀了《季羨林談人生》,感覺很是中的,一向渴望與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種與上上輩人的閑談,而是真正談談人生中的許多對我來說還很懵懂渾噩的東西。而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對人生的感悟分享出來,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潤心潤肺。有些東西,在這個紛亂的世界,我們來不及沉淀,在忙碌無為中忘記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會去思考了。但在我的內心深處一向留有一個位置,存放它們。是季先生幫我拂去了存放它們的箱子上的灰塵,重新將它開啟,并確認了它們的存在與正確。季先生樂觀地相信人類會到達大同之域,為此,我們每個人都有著為推動人類發展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作用,只要抱有這份職責感,那么個人存在的.價值和好處也就找到了。
很慶幸自我在年輕的時候能夠讀到這樣一本好書,讓自我能深入思考人生。剛剛步入社會,坦認我自我諸多不足之處,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環境中因素繁雜,倘若沒有自我的追求和看法,則容易隨波逐流。對自我人生目標的確定與分解離不開對自我的清楚認知和對環境的深入了解,堅韌是我的長處,多思則影響我前進,這點和季老有同感,思太多則會有必須的消極影響,容易在潛意識里產生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也可能是由于在環境中沒有獲得安全感的緣故。縱橫分析,結合各方面現狀,擺正態度后,該簡單上陣了。真正的人生不是談出來的,是走出來的。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5
無意中,看電視里一閃而過的新聞,得知季羨林老先生去世了。于是,立刻到網上搜索最新的消息,確定季老在這個潮濕的季節,確實已經安然地走了。聯系到這幾日陰霾、多雨的天氣,仿佛早已預示著這樣一位學術大師將要隨著潮濕的空氣一起飄飛。只是,驚聞季老離去的消息,我還是忍不住在心底悄悄地感傷著、緬懷著。
真正開始認識季老是《感動中國》里,清晰地記得頒獎典禮的時候,厚重的獎杯是記者特意送到季老病房的。季先生出身農家,早年是在清華大學念的西洋文學系,之后去德國留學,歸來后常年在北大任教。在語言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季老熟練掌握多國語言,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季老筆耕不輟,雖已耄耋之年,但是樂觀的生活態度,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做學問之外的另一種生命形態。
去年的這個時候,對我來說是個失意的夏天,偶然在圖書館讀到了季老的《季羨林談人生》,一個下午都沉浸在這位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之中。樸實的文字,純真的情感,這恰恰也是季老文字的精髓所在。記得鐘敬文先生有過如此評價:“浮花浪蕊豈真芳,語樸情醇是正行;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常。”而我在此刻卻無法對季老的文字做出任何評價,因為,我的年紀、我的閱歷即使運用再華美的語言,在季老的文字面前都將是蒼白無力的!
看季老談人生,論價值。看這位不平凡的老人寫出“不完滿才是人生”的感悟。生活中,多少人追求完美?又有多少人真正擁有了完美?現實就是如此殘酷,就像生活中諸多的不如意:家庭的.變故,學業的低谷,親人的離開,朋友的誤解……是那個下午,在季老的文字中,我讀懂了人生,懂得了:人生就像是一種角度的折射,學著去透過陽光的角度去看自己的人生,看自己擁有著的一切。我們不能盲目地陷入完美的誤區,從而成就一段并不完美的人生。其實不完美才是人生,不完美的人生才更易于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正如屈原,在流放的路途中寫出了驚嘆世人的《離騷》,正如很多的文人,都有著難得的曠達一樣。季老也同樣用自己樸實無華的文字,教會了我如何去看待一段屬于自己的人生,收獲一份屬于自己的幸福。
雖然季老走了,但我始終記得,那個盛夏,是他教會我如何看待人生。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6
最近仔細品讀了《季羨林談人生》,感慨頗多。面對人生,我也許還真能做到從容不迫,淡泊名利。
從小,我就習慣一種平凡,一種樸素。面對繁華,面對奢侈,我從沒有什么羨慕,即使穿著太過普通,我覺得只要潔凈,就可以了,從沒有想過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或是清麗可人。后來,我又終于擁有了一份我非常熱愛的職業,面對職業的苛求,我與伙伴們一起切磋,一起爭鳴,一起策劃,可謂得心應手。捧著浸著油墨清香的教科書品讀,就覺得是在與一位高尚的智者交流,常常忘了已是夜深人靜,滿天繁星。
人的一生,包括了各個年齡段,不同階段會遇到不同的人生課題。大師的話題可謂老少皆宜,如提出人生成功的定義:天資+勤奮+機遇。前者是天生的;后者有偶然性,可遇而不可求;只有勤奮,自己可以牢牢把握,以之創造不凡的業績與美好的未來。淺明的道理,即使學童也能理解。而大師自身的勤奮,更是最好的示范。
大師談人生,不落俗套,大處著眼,不局限于修身養性的小節。他說,人生的根本問題是解決好三個關系:一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二是人與人的關系;三是自身思想、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這三個關系處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他特別強調,對于生活在21世紀的'新一代來說,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尤為重要。自西方產業革命200多年來,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熱衷于‘征服自然’,破壞了生態平衡,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危及自身的生存。實踐證明,‘天人合一’與大自然共存共榮的東方道德觀念,是正確處理人和自然關系的根本準則,中國人在學習、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同時,必須打破妄自菲薄的崇洋媚外思想,大力奉行‘送去主義’,向西方輸送東方文化的精粹,讓‘天人合一’的世界觀,讓凝聚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漢語,傳播到全世界。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當然不能不注重自己的形象與價值。行為端莊,可遠觀不可褻玩焉。是周敦頤筆下的君子形象,也是我追求的人生境界。這樣才上不負父母的教誨,下不愧子女的法效。于己內心坦蕩蕩。記得有人說過,名利于我如浮云。也有人說過,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每讀此言,心里油然而生一種豁達,一種超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動,因物悲喜雖然是人之常情,但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對于圣賢,我們這些平凡人確乎相去甚遠,但見賢思齊,不斷地修身養性,實在是我們為人處世之本。年近不惑,再讀季老的人生感悟,更加覺得,一個人真應該好好的珍重人生。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相關文章:
季羨林談人生的意義09-06
季羨林談人生讀書筆記范文4篇06-06
《季羨林談人生》第三部分10-03
《季羨林談人生》第二部分08-31
讀《季羨林談人生》有感10-17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優秀05-23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精彩08-25
《季羨林談人生》第一部分08-09
《季羨林談人生》的讀后感6篇10-05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精選13篇)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