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1
前些年,社會上對季老炒得特別熱!一會有人說他是國學大師,一會有人說是國寶。后來季老自己出來將四頂帽子一起都摘掉了。說心里話,我由此特別特別地敬佩!在現在人們都在玩命地追求名利時他卻視名利如糞土!如此說的人特別多,真正做得到的人又有幾個?
當時人們如此地關注這位老人,說白了,其實就是奔著他的大名聲來的。說來,這不得不令人覺得世間很多事很可笑也很無奈!
我很早就有一本季老的《談人生》這本書,但是我翻了翻,最終還是沒有看。當時我覺得文字特別平實,平實得一如身先街坊的老大爺在對你語重心長地講道理,我覺得文字太老,語言也不是我平時所喜歡的那種特別有激情的那種,我想,大概是因為老人的文章都是如此。平淡、樸實,沒有華麗的裝飾點綴。而且觀點也很老人,像是將世間一切都看穿、看透了似的。我就不想看了,認為年輕人還得看一些沖勁足的文字!
但是,最近季老辭世,同期辭世的還有任繼愈,我和朋友一起緬懷季老和任老時,生出了不少感慨!季老一生是平實的知識分子形象,從來就不張揚,晚年竟如此地受社會關注,是社會上真的認識到他的非凡和成就了嗎?還有任老,他走了,很多人才知道中國還有一位任繼愈!作為學者,耐得住寂寞是學者的優秀品質,而社會如此功利,又是社會的悲哀呀!
回到家里,我又一次拿起季老的書,在小區的'花園木椅上靜靜地讀,非常安靜,沒有人打擾,我的心也很平靜,讀來竟如品甘露!里面多么平實的話竟有許多讓人回味的哲理。不用心去體會是不可能感知的!那么,為什么我以前看不進去呢?我想是因為我浮躁的緣故。就像是在大街上遇到一位老人,你不愿意認真去注視,去用心交流,你不會發現他竟是一位高人!
季老是一位高人,我曾經錯過了,現在,我追尋,還不晚。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2
季老在《成功》篇里說到,成功的公式:天資+勤奮+機遇=成功,這個道理作為成人都不難理解,但現實生活中如遇失敗,我們總是找出一大堆理由來,雖然這個話題說的很多,概括的經驗也是一大籮,可今天對于渾渾噩噩的我無疑是一鞭子,一個激靈覺得自己好像是一具行尸走肉,無聊的我把季老的話摘抄如下,如果你也很空虛,不妨看看下文。
什么叫成功?《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成功:獲得預期的結果”,言簡意賅,明白之至。他說,人與人的之間天資是不相同的,誰也否定不掉,對于自我的天資要客觀和實事求是,不要自命天才,畢竟這樣的人是少之又少。
如果不勤奮,則天資再高也毫無用處。囊螢、映雪、懸梁、刺股等故事流傳了千百年,家喻戶曉,事理至明,無待饒舌。
談到機遇,往往為人所忽視。它其實是存在的,而且有時候影響極大。就以他本人為例,如果清華不派自己到德國留學,就不會有它后來的樣子。
他把成功的三個條件拿來分析一下,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是不期而來,我們也無能為力。只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己決定的,我們必須在這項上狠下功夫。古人的教導很多,為大家熟悉的韓文公曾說過“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王靜安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靜安先生第一境寫的是預期,第二境寫的是勤奮,第三境寫的是成功。其中沒有寫天資和機遇,應該不是疏漏吧,而是寫的角度不同。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3
<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中闡述了一位望九之年的世紀老人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季羨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讀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卻像一目見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隱于無形。這本書字里行間流露著他的謙遜品格與平和心態。
對于寒窗苦讀十年后的我,人生閱歷很少,很難說清人生是什麼,人生的意義何在。季老告訴我們: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先啟后的責任感。是啊,只有擁有責任感的人,才能夠成為“社會的脊梁”。
對人生,季老懷著一種“要信命,但不能完全信命”的態度。中國古話說:“盡人事而聽天命”,我想,這句話是不無道理的,也很符合哲學主客觀辯證統一的原理。季老認為:首先必須“盡人事”,否則餡兒餅決不會自己從天上落到你嘴里來,但又必須“聽天命”,人世間波詭云譎,因果錯綜,只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情的.平衡。我想,不急功近利,也不怨天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尋求的就是一種平衡吧!
王靜安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地一境界:“衣帶漸寬中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季老認為大家能拿出“衣帶漸寬中不悔”的精神做學問或干事業,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他指出天資+勤奮+機遇=成功。
季老的長壽之道是:“走運時,想到倒霉,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霉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心態始終保持平衡。我想這可以用我以前看過的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得意時,淡然;失意時,坦然。”
在生命的進程中,我們需要用心去探索生命的價值和真諦。只要我們在這條探索的道路上揮灑過辛勞的汗水,就一定會擁有一個無悔的人生。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4
今天讀了《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書中《八十述懷》和《九十述懷》兩篇文章,給我很多感受。
文中說:“我在任何方面都是一個沒有雄心壯志的人,我不會說大話,不敢說大話,在年齡方面也是一樣。我的第一本帳只計劃活40歲到50歲。因為我的父母都只活了40多歲……”讀到這句話,我的心猛地一震:人的生命是多么短暫。在曾經艱苦的年代,人的壽命只有四、五十歲。而想想自己已經39歲,如果生活在曾經那個年代,我的壽命即將走到盡頭。可是,回想一下,至今一事無成,這38年的歲月中,自己不知做了什么?光陰怎么就如此飛快地閃過去了呢?
季羨林先生說:“在從80歲到90歲這個10年內,在我沖刺開始以后,頗有一些值得紀念的甜蜜的回憶……在撰寫我一生最長的一部長達80萬字的著作《糖史》的過程中,頗有一些值得記憶的情節。在長達兩年的時間內,我每天跑一趟大圖書館,風雨無阻,寒暑無礙……我心中想到的只是大圖書館中的盈室滿架的圖書,鼻子里聞到的只有那里的書香……”我非常羨慕季老能夠如此專注于一件事,即使到了耋耄之年,還有一件可以執著的`事情“任性地做著”。想想自己活了38年,我究竟應該做什么,到現在,還是不太清楚。有人說:“一生只認真做一件事。”想想真對,一輩子能夠堅持做好一件事,已經足夠了。我們的身邊,管建剛一直在研究作文教學;薛法根一直研究版塊教學;我的好朋友蘇文娟一直在研究她的茶文化。他們都過得充實而有意義。即使到了老年,退休了,他們依然有自己努力的方向,可以為人們留下一些寶貴的東西。而我,至今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今天,這里抓抓,明天那里撓撓,每天忙忙碌碌,卻不知干了什么。
我想:我也應該為自己定一個努力的方向,找到一件可以踏踏實實做一輩子的事情,為大家留下一些可貴的東西。這樣,我才沒有把我的生命白白浪費掉。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5
這是一本很好讀的書,不是很長,總共不過180多頁,用了不到兩個晚上就讀完了,老公都說我讀得快了(呵呵,因為我一向讀書不是很快的)。讀過這本書,我對國學大師,當代學界泰斗季羨林的思想觀點有了一些了解,也對季羨林本人認識更多了。此前知道季羨林還是在去年7月他去世時,在新聞上了解到的,還有就是開心辭典的“開心學國學”活動讓我知道了這位大師。《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收錄了他對于人生,對于道德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種種事物的態度的小文章。這些文章多是上世紀90年代到20xx年期間所作,也即季老在八九十歲寫的文章,他對于人生和社會的認識確實有更深的一個層次。讓我特別難忘的是季老認為人生的意義在于我們每個人都是歷史長鏈中的一環的'組成部份,人生的意義就在于做好這個環,推動歷史向前進步,我覺得這個人生的意義很有高度,很深刻。
另外,在多篇文章中,季老都提到了人要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二是人與人的關系,三是人與自身修養的關系。每次都特別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認為在當前這個關系的處理是最重要的一個,西方工業革命以后,他們所崇尚的“征服自然”確實讓人類的生活進步了不少,然而現在凸現的環境污染、物種減少、臭氧層遭破壞、溫室效應等等問題,都警示著人類不能再與大自然為敵,對立地去發展了,應該是弘揚東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時候了。季老在多篇文章中反復強調此點,說明了他對人類發展的擔憂,是深刻的、長遠的、應該引起重視的。
現在有“季羨林研究所”這么一個機構,專門做對季羨林作品及其本人的研究,我想既然有必要設立這樣的機構,說明應該還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從這位大師身上學習,以后可以再讀讀相關書籍,可以使自己的思想也更為深刻和長遠。讀罷此書,我還繞有興致地又查了一下與季羨林相關的資料,其中,他與小學文化的妻子相守一世情很是讓人感動。在這里就不再多說啦。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6
趁著十一小長假讀畢了《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感受頗多,現分享些許讀后感。
作者在第一輯人生漫談中提到:人世間,波詭云譎,因果錯綜,只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保持心情的平衡。所以,中庸不極端的態度應該是,既能腳踏實地去耕耘學業事業,又能仰望星空順其自然,而不是像我曾經那樣努力一段時間后渾渾噩噩,與不可更改的事實作無謂的斗爭。失之坦然,得之淡然,順其自然,大抵就是這個道理吧。
第二輯做人與處世中,兩篇印象較深。一則是引用冰心前輩為他人題的座右銘: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不必奢求太多,要有自知之明,知足常樂即可。做人也要有原則,各年齡段各角色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要有取舍。另一則涉及到的是出自《論語》的典故,“三思而后行”這是眾人熟悉的,多數人也認為反復權衡再抉擇是必要的,曾經我也是這樣認為的,然而,其后還有一句“再,斯可矣”,意思是做事誠然要小心謹慎,但過分猶豫則不可取。現在想想,昔日被教誨的所言極是。
再者就是,第三輯里我們面對的事實中《論恐懼》的'文篇,作者以蒙田的短文為引,折射出其對待恐懼的態度,簡而言之即是,遇事不要驚慌失措,而要處變不驚。這點于我是非常適用的,到了任何環境都應學會適應和融入,面對任何困難都應極力克服和解決。 以上是較能打動我的章節,給予了我思維上的轉變和行為上的指導,希望對于你們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總之是一次很愉悅的閱讀體驗了,收獲頗豐,我最希望的狀態是,從書中習得的智慧將伴隨著我,從容與自信地走完接下來的人生。希望你們也是這樣的,自信而從容,篤定且真實。 今日舉國同慶,趁此良機,寫下此文,與你們分享喜悅。祝你們平安喜樂,萬事勝意。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相關文章:
季羨林談人生的意義09-06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11-05
讀《季羨林談人生》有感11-12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精彩03-13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優秀05-23
《季羨林談人生》讀書心得范文03-22
《季羨林談人生》的讀后感6篇03-07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4篇11-06
季羨林談人生讀后感高中必讀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