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關懷念母親課文解析
《懷念母親》一文是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回憶錄《留德十年》中的一篇。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是有關懷念母親課文解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留德十年》從1934年,青年季羨林大學畢業期待赴德留學終于成行寫起,一直寫到1946年歸國返鄉為止。數十篇文章,洋洋十數萬言,寫盡了十一年羈旅生涯中的跌宕起伏。《留德十年》中的文章,每一篇自成一體,各自獨立;連在一起則以時間為序,整體呈現了先生十多年的經歷。在這些文章中,《懷念母親》顯得有些特別,它沒有像其他的文章那樣以寫事或寫人為中心,而是在敘述文字中夾雜了相當比例的日記、文章片段,頭緒比較多。它的主要內容,對親生母親、祖國母親魂牽夢縈、刻骨銘心的懷念是年輕的季羨林歐洲十一年中不間斷的情感。
一、“淚”——抒發著無限的悔恨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說“人的嘴唇所能發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好的呼喚,就是‘媽媽’”;意大利詩人但丁說:“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母親,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親切的稱呼,我們曾無數次地呼喚母親,無數次沐浴著母親的愛。但季老在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就不可能聆聽那美麗的呼喚了。其實,在過去的16年里,他已經很少享受那美麗的呼喚。母親的去世給作者留下了無限的悲痛、悔恨、愧疚。“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淚”成了他表達思念母親最好的語言。
“我六歲離開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中間曾回故鄉兩次,都是奔喪,只在母親身邊待了幾天仍然回到城里。”離開家的日子里,季老便寄人籬下,不能依偎在母親懷里撒嬌,無法感受母親的撫慰;1933年初秋,在季老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傳來噩耗:“母親棄養,只活了四十多歲” 他從北京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兩天的旅途顛簸,他終于回到了8年未曾回過的故鄉,跌跌撞撞地進了家門,看見母親的棺材靜靜地躺在簡陋的屋子中央,他撫棺大哭,一直哭到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哭,離家8年,母親的面影都是迷離模糊的,沒有一個清晰的輪廓;但季老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自己的母親;雖然季老身不由己,但他暗暗下定決心,等他大學畢業,將立即迎養母親,養讓母親不在孤苦伶仃,不在缺衣少食。可是今天,母親走了,永遠永遠地走了,他的愿望沒能實現,怎能不使他悔恨萬分呢?于是他痛苦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 他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與地下。夜里他枕著母親枕過的枕頭,想到母親在這枕頭上想念兒子時不知流過了多少眼淚,想著,想著,那無可言狀的自責、無可挽回的遺憾,與日俱增的思念,怎能不是他悲痛萬分呢?“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
回到北平后,季老仍舊晝夜思念自己的母親,常常在夜里醒來,失聲痛哭,不能自己;1933年12月24日,他在日記里寫道:“晚上又想到母親,又大哭失聲,我真不解,上天何以單給我這樣的命運呢?我想到自殺”1934年5月3日的日記寫道:“因為想到王碼又想到自己的母親。我真不明了整整8年,在短短一生中占多長時間,為什么我竟一次也沒回家去看看母親呢?是她老人家含恨酒泉,不能瞑目!嗚呼,茫茫蒼天,此恨何極?我哭了半夜,夜里失眠。”1935年11月18日的日記中寫道:“好幾天以前,房東太太就對我說,她的兒子今天回家,從學校回來,她高興得不得了……但她的兒子一直沒有回來,她有點沮喪。她又說,晚上還有一趟車,說不定他會回來的。看著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長眠于故鄉地下的母親,真想哭!”他后悔,他真不該,他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這真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他只能抱終天之恨而片刻不得安寧。
二、“夢”——架起了思念之橋。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到德國留學后,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為什么,母親頻來入夢。日日有所思,才有了夜夜有所夢,白天不能復現的母親,在夢里來了,他多想留住這美麗的夢啊,留下母親清晰的形象,然而,他無法留住夢,留住母親,當他哭著醒來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么地方去了。”“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這是多么得失落與無奈呀!
沒有生身母親,我們就無法來到這個世界上;沒有養身之母沒有養身之母,我們就不能生活長大。遠離故土,置身異國,獲得最多的就是“孤寂”了。“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道為什么,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夜深人靜的時候,最是想家的時候。“我不開燈,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靜到不能再沉靜的時候,活動起來。我想到故鄉,故鄉的老朋友,心里有點酸酸的,有點凄涼。然而這凄涼并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在萬里之外的故國,那里有熟悉、親切的容顏,有生命有光彩的影像了,有散發著芬芳的泥土,“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雖是孤苦,對遠方的惦念,涌起弄弄的愛意,原來他心底里有非常寶貴的東西,那就是依靠,那是他將來歸屬的地方。那里的一切都在守望著他,守望這位遠離祖國、惦念祖國的游子。他的心里開始溫暖起來,思鄉的情感也更加濃烈,因為他深愛著故鄉、親人、老朋友。雖然自己與母親的距離遠了,與祖國的距離遠了,與親人的接觸少了,心中有憂愁、有思念,心里感到有點凄涼;但是在遠離家鄉的日子里,能時常懷念起在故國的生活情景,不斷回想起故國的親朋好友,感到他們無處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絲安慰、一些寬心、一點甜蜜,他們是那樣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記憶深處,在作者孤寂時陪伴著他。
時間就是情感的催化劑,有的可能漸漸淡忘,可是根植于靈魂深處的愛,與日俱增,“我有時想得簡直不能忍耐。”“我仰躺在沙發上,聽風路過窗外。風里夾著雨。天色陰得如黑夜。”自然本無意,但與此刻“我”的心境融合,它就帶著太多悲泣苦楚,“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國了。” 思念帶著溫暖,思念更是一種折磨,時時刻刻撕扯著他的身心。“留在國外的念頭連影兒都沒有了”祖國母親成了游子夢中一個重要的內容。身在海外十一年,作者遭遇過多少苦難與艱辛,挫折與委屈啊!祖國母親怎能不頻來入夢呢?二戰爆發后,他便同家里斷了聯系。飽受轟炸、饑餓、鄉愁的煎熬,有家不能歸,有苦無處訴。一個人孤懸海外,祖國的抗戰情況怎樣了,家里的情況怎樣了?甚至那條名叫“憨子”的小狗和院子里那兩顆海棠花都頻來入夢。難以排解的思鄉之愁,數不盡的不眠之夜,剪不斷的離愁別恨,使他的精神痛苦萬分。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離開哥廷根回國。
三、“文”——平平淡淡才是真
季老在《留德十年》的《楔子》中說,“我特別強調‘實事求是’四字。因為寫自傳不是搞文學創作,讓自己的幻想縱橫馳騁。我寫自傳,只寫事實。”為了遵從這樣一個寫作原則,寫《懷念母親》時,季老為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當時的感情”,幾次引用當年的日記和文章片斷來“保存自己當時的感情”。這樣一種組織語言材料的方式,是服從于整本書作為回憶錄的性質的。
《懷念母親》一文初讀平淡無奇,甚至感覺跳躍性比較大;讀過一些相關的作品,了解了寫作背景,慢慢走近作者的心靈,再回頭去讀,漸漸讀出了味道。季老學貫中西,文通古今,對如何寫散文有自己的獨有看法;他曾說,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真”就是真實,“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現在,為了自傳“只寫事實”,他在寫此文時盡力取“真”而去“情”,使文章讀來顯得平淡了。可是文章“平”和“淡”的背后,隱藏了更深的“情”。季老一生埋首躬耕于古文字這片堅硬的土地,開掘出一部部豐厚的典籍,他偶爾到散文這片田里散散步,便留下不少性靈文字。季老一生寧靜淡泊,從他的散文中,我們卻又讀出了一個善感而多情的季羨林。他曾為一莖古藤被砍斷而暗自垂淚(《幽徑悲劇》),他曾為身邊小動物病亡而“內心顫抖”(《老貓》),他曾為異國他鄉偶然相識的少年魂牽夢縈(《塔什干的一個男孩子》)……母親早逝使少小離家的他今生無法膝前盡孝,這成為他“永久的悔”;去國離鄉時親老、妻少、子幼,本以為兩年即可回國,卻因為戰亂被阻留異國他鄉──對生身母親、對祖國母親的懷念怎不是他異國十一年中內心深處熾烈的情感?
【懷念母親課文解析】相關文章:
懷念母親的課文11-21
我的母親課文解析08-26
懷念母親課文原文09-24
季羨林懷念母親課文09-10
課文懷念母親資料05-11
懷念母親史鐵生課文10-29
《懷念母親》課文原文10-16
懷念母親的課文概括09-25
我的母親老舍課文解析08-18
懷念母親課文全解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