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匆匆》課文片斷賞析
《匆匆》是人教版第十二冊第四組的一篇課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作者把抽象、空靈的時間當作具體、形象的事物來描寫,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稍縱即逝的時間的留戀、無奈和痛苦之情,也表現了作者不甘虛度一生的強烈愿望。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匆匆》課文片斷賞析,歡迎閱讀。
《匆匆》課文片斷賞析
[片段一]
(課件出示燕子輕飛、垂柳依依、桃花盛開的畫面,配上輕柔的音樂。)
師(導語):同學們,微風輕撫,桃紅柳綠,燕子呢喃,好一派迷人的春色啊!年輕的朱自清先生望著這充滿生機的春景,感慨萬千,寫下了這樣富有詩意的句子——(字幕顯示: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師:請你們伴著優美的輕音樂,自由朗讀這兩句話,體會作者描寫的巧妙。
生(讀后):我覺得第一句寫得特別優美,作者抓住了燕子、楊柳和桃花這三樣景物寫出了春天的美麗與充滿生機,讓人不由地產生喜愛之情。
生:我還發現了這句話中用了三組反義詞,分別是“去——來”,“枯——青”,“謝——開”,可見作者遣詞造句十分講究。
師:作者為什么把春天的景物寫得這么美呢?
生:是為了拿燕子、楊柳和桃花這三樣景物與時間進行對比,體現時間的一去不復返。
師:你們能不能仿照第一句的寫法也寫一句話呢?
生小練筆。
師:誰來展示你寫的句子?
生:白天過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樹木被砍了,有再長的時候;東西用完了,有再買的時候。
師:你們覺得這句話寫得怎樣?
生:這三個分句用詞不夠講究,句子不夠優美,而且第二分句說到“樹木被砍了,有再長的時候”似乎在誘導我們可以隨意砍樹,思想不夠健康。
生:太陽西落了,有再次升起的時候;河水結冰了,有再次奔流的時候;碧草枯萎了,有再次青翠的時候;百花凋零了,有再次爭芳的時候。
生:太陽落了,有再升的時候;海水退了,有再漲的時候;月兒缺了,有再圓的時候。
師:這兩句寫得好多了,我們來欣賞欣賞。
生:江林的那句話抓住太陽、河水、碧草、百花來寫,富有詩情畫意,雖然幾組詞還構不成反義詞,但用得挺準確的。
生:葉嘉寫的句子可以跟朱自清先生寫的相媲美了。因為太陽、海水和月亮都是屬于大自然中比較永恒的景物,而且“落——升”,“退——漲”,“缺——圓”這三組反義詞也用得十分貼切、巧妙。
師:同學們,只要我們留心生活,多讀多練,也會寫出很美的句子的。現在,讓我們回到課文中來,結合自己對時間的感悟,把這兩句話有滋有味地讀出來。
[片段二]
(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師:作者從七個方面寫出了日子的來去匆匆。請同學們輕聲朗讀這幾句話,找出你認為寫得特別好的句子,談談你的理解和感受。
生:我覺得這句話寫得特別好。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作者從洗手、吃飯和默默這三個方面寫出了日子過得很快。
師:你這是從內容上體會日子的來去匆匆。能從語言表達上想想嗎?
生:這句話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句式十分整齊,但又樸實易懂,寫出了時光在每個平凡的瞬間,在不經意間悄然流逝。
師:是呀,日子總是在不經意間悄然流逝。二十四歲的朱自清先生覺得八千多個日子都是在洗手、吃飯、睡覺、嘆息等等中溜走。聰明的孩子們,你們也有四千多個日子從手中溜去,這些日子是怎樣溜走的呢?趕快拿起筆來,仿照作者的寫法,寫上一句你的日子是怎樣來去匆匆的。
生小練筆。
生1:看電視的時候,日子從眼邊過去;玩耍的時候,日子從身邊溜走;講話的時候,日子從嘴邊溜去。
師:你們覺得這句話寫得怎么樣?
生2:“眼邊”不太準確,可以改為“眼前”。還有,后面兩個分句都用“溜”,有點重復,可以把第一個“溜”改為“逃”。
生3:在玩耍的時候,從身邊滑過;在看電視的時候,從眼前飄過;在看書的時候,從腦海里逝去。
師:大家有沒有聽出來,吳天寫的句子漏了什么?
生4:每個分句都漏了“時間”二字。
師:這句話有沒有寫得好的地方?
生5:三個動詞“滑”、“飄”、“逝”不重復,而且寫出了時間的輕巧、靈活,消失得無影無蹤。
生6:在走路的時候,時間與我擦肩而過;看電視時,時間從我眼前溜過;做作業時,時間從我的筆尖下滑過。
師:請大家來評價一下,這句話寫得怎樣?
生7:“擦肩而過”和“滑”寫得特別好。
師:好在哪里?
生8:這兩個詞用得準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時間流逝的特點——稍縱即逝,無聲無息。
[評析]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本課出自大家之筆,語言生動形象,修辭豐富多樣,句子整散統一,節奏鮮明活潑,是學生語言積累和運用的極好范例。
為了充分利用文體,實現文本超越,我在學生多元解讀文本,感悟歲月匆匆的基礎上,努力創設讀寫結合的情境,給予學生兩次練筆的機會,盡情抒發內心感受和生活經驗,并通過點評、欣賞、激勵,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吸納有效的評改,得到積累、運用語言的有效訓練。
《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在千門萬戶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注釋
⑴確乎:的確。
⑵空虛:里面沒有什么實在的東西,不充實。
⑶涔涔(cén cén):形容汗、淚等不斷往下流的樣子。
⑷潸潸(shān shān):形容流淚不止的樣子。
⑸伶伶俐俐:聰明靈活。文中指時間輕快而靈活地從“我”身邊流走了。
⑹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走動。
⑺罷了:而已。
⑻游絲:蜘蛛所吐的絲,飄蕩于空中,故稱游絲。
創作背景
《匆匆》寫于1922年3月,恰逢“五四”運動落潮期。當時的“五四”知識青年忙于救國,忙于追求進步;他們備受當時政治環境的壓迫,卻沒有停止追求進步的腳步;他們苦惱、彷徨,卻在冷靜的沉思后,繼續追趕人生的路。“五四”運動落潮期的現實情況讓朱自清失望,但作者在彷徨中并不甘心于沉淪。朱自清站在他的“中和主義”立場上執著地探尋與追求。作者認為:“生活中的各種過程都有它獨立的意義和價值——每一剎那有它的意義與價值!每一剎那在持續的時間里,有它相當的位置。”(朱自清《給俞平伯的信》一文中的內容)朱自清依托春景激發內心情感,借助想象釋懷美好。
作品賞析:
主題
《匆匆》表現青年知識分子對未來的求索。作者身為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感受著時代跳動的脈搏。朱自清的內心充溢著苦于找不到出路的迷茫。
作者所流露的不僅是個人的無奈,也反映了當時一部分青年熱愛生活、追求進步,然而又不無惶惑、苦悶的時代情緒。但是朱自清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淪,作者站在他的“中和主義”立場上執著地追求著。盡管當時的社會是千孔百瘡,他經過思想的掙扎后仍堅持走自己的人生之路,也許前方不一定有光明,但是堅決不停留于現實的黑暗中。在當時的社會,有多少知識青年就如作者一樣堅持追求光明和希望,在人生的路上勇敢地趕路,留下匆匆的身影。
手法
1、多樣化形態體現節奏美
在緩急中體現節奏這里的緩急主要是從作者敘述的語調和語速而言的,急則如火山噴發,如飆風急雨、飛星走電,緩則如春風細雨,如山澗小溪。《匆匆》以一串排比開頭,接之以四個問句。形成一種急切之勢,表達出作者迷茫、困惑和苦惱的心理狀態。而第二段說“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以平靜甚至可以說是頹然的語調將第一段的快節奏降了下來,轉入一種自我心理的陳述。第三段則延續第二段的抒寫,繼續細致的刻畫筆者所感受到的時光易逝。第四段則又回到第一段的節奏上,以六個問句反映出作者心中的焦慮,向人生發出一種追問。而文章結尾一句“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同樣是問句,卻顯得憂傷、淡漠,像一片輕盈的葉子落在讀者的心頭,久久回味。正是這“急——緩——急——緩”的變化,使全文有了靈動的生命,使作者的情緒和感受更能引起共鳴。
《匆匆》中的起伏節奏,還鮮明地體現在其一連串遞進的問句之中。第一段和第六段都是如此。以第六段為例:“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在千門萬戶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每個問句之中都包含著對前一句追問的回答,而在這些回答稍稍安定下來時,作者又設計了下一個追問,也正是在這……問……答也就是一起一伏之中,作者詮釋了對于生命的理解,對于“匆匆”的體悟。
《匆匆》的風格是一種自敘式的,仿佛作者的自言自語,是很直白,素樸的。而其中穿插的一些比喻和擬人化的描寫就為文章增添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覺,形成內容上的節奏變化。如第三段中,“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作者將太陽擬人化,純粹的傷感之中又有那么一份幽默’與無可奈何,為文章那種憂郁茫然的調予注入了一些鮮活的生命的東西,而這種生命的東殛的消逝又更帶來凄然之傷。
2、散文語言蘊含節奏美
鮮明的對照《匆匆》中的對照借助矛盾中的統一或復雜中的單純兩相聯系,構成有機的整體。這種用法,寓矛盾于統一之中。可增強諧調感,使變幻組合的印象油然而生。如,“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借助“去來”這一對矛盾構成鮮明對照,使文章內容協調感增強,音節上也構成一種韻律的美感。
連貫的排比以它的氣勢給人一種強烈的力量,浸潤著人的心靈,讓人們在接連不斷的排比之中,引起語言的愉快,產生深刻的節奏美感。《匆匆》中第一句經典的排比,第三段“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都是用一種整齊的句式結構給人以節奏的變化與和諧之感。連綿的反復反復也是一種通過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同一語句,使語言具有鮮明的節奏感的藝術手段。這種節奏感既反映了強烈、深厚、激動的情緒,又有著連綿不斷、起伏不停的音律。因而,能產生強大的感染力量。
《匆匆》中“反復”的使用,如:“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日子從水盆里過去日子從飯碗里過去“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我能做些什么呢“又剩些什么呢”留著些什么痕跡呢”。在這些連綿的反復中。語言的節奏感,不僅是聲音的重復給人造成的感覺,而是把人們對文詞、思想、行動以及美的感受都鼓動起來了,因而也就產生了藝術的力量。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實秋,改名自清;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省東海縣(今連云港市東海縣平明鎮);現代杰出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梅雨潭的綠》《荷塘月色》。
【《匆匆》課文片斷賞析】相關文章:
課文《貓》的片斷賞析04-09
小學課文《翠鳥》片斷賞析11-08
《草船借箭》課文片斷賞析04-11
語文課文《菜園里》片斷賞析06-20
《桂林山水》課文片斷賞析優秀06-23
語文課文《少年閏土》的片斷賞析12-07
《爬山虎的腳》課文教學片斷賞析10-14
六年級課文《窮人》片斷賞析10-19
小學語文《觀潮》片斷賞析09-06
《匆匆》課文原文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