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的課堂實錄(通用10篇)
作為一名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蘭亭集序》的課堂實錄,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蘭亭集序》的課堂實錄 1
師:一提到王羲之,大家對他的首先印象是什么?
生:書法上的成就。
師:王羲之最具代表性的書法作品是什么?
生:《蘭亭集序》
師:那你知道這幅偉大書法作品背后的故事嗎?讓我們先來看一段視頻。(播視頻)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一起來分享當時文人雅士的幽雅情致。先讓我們近距離的欣賞這天下第一行書。其字被譽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鐵書銀鉤、冠絕古今”,我們從這副作品里感受到了中國書法的藝術美,也讀出了我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王羲之除了是一位偉大的書法家外,他還是一位文學家,其書寫的《蘭亭集序》以其書法和文才雙絕而膾炙人口。 我們今天就來感受一下這篇散文的優美。
在學習這篇優美的散文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什么是“序”。講到序,同學們并不陌生,但什么是序,序是一種什么樣的文體,恐怕很多同學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課件《說序》)
師:我們先用誦讀的方式來學習這篇文章,請大家先讀準字音,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讀出感情、讀出心得。讓我們先來看屏幕,這篇文章中有一些同學們較容易讀錯的字,請引起注意。
生:齊聲朗讀
師:好,剛才大家讀得很好,現在請全班同學齊讀全文,注意注音、句讀,并且邊讀邊拿著筆再次確定預習時的重要句子和字詞。
(生齊聲朗讀,師在屏幕上出示有關蘭亭的畫面)
師:整體朗讀得不錯,但注意幾個地方, 請再讀一遍
生:讀
師:請全班同學按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課文第一、第二段,要求:每個小組就針對第一、第二段出測試卷,內容為3個句子及翻譯,每個句子要至少有兩個考點;6字詞及翻譯(將要求出示在屏幕上)
生:小組討論3分鐘。
師:我們按照慣例,采用抽簽的方式來回答,要求每一位同學都明白你組的答案,由被叫的同學來匯報小組討論的結果。也可以進行個體的補充。
(抽簽)
師:35號同學,請你讓全班同學一起分享你組的勞動成果
生:(1)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介詞結構后置)
(2)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省略動詞賓語)
(3)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定語后置)
師:很好,請翻譯這些句子的意思
生1: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介詞結構“于會稽山陰之蘭亭”后置,翻譯為:大家在會稽山北面的蘭亭聚集。
師:哪個字解釋成北面
生1:陰
師:很好,陰和陽分別代表了山與水的不同方向,這是基本的文學常識,請大家注意。請繼續翻譯
生1: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引(清流激湍)作為漂流酒杯的環形水渠,(人們)排列坐在曲水旁邊。
生1: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抬頭看浩大的天空,低頭看地上繁多的萬物。
師:很好,翻譯地不錯,你自己還有什么個人補充嗎?
生1:沒有
師:請坐。(轉向黑板,給這組同學記分)
師:其他組同學對第一、二段的句子查找還有什么不同意見嗎?
(一生舉手)
師:好,請講
生2;“雖無絲竹管弦之盛”,這個“之”字是定語后置
師:那你認為還有一個考點在那里呢?
生2:絲竹管弦借指音樂
師:好,那請你將這句翻譯一遍。
生2:雖然沒有盛大的音樂
師: 那如果不按照定語后置來翻譯的話,你認為說得通嗎?
生2: 雖然沒有音樂的盛況,(沉默片刻)似乎也說得通
師:對,這樣的說法也通順,因此,“之”字在這里解釋成“的”字也是可以的。
師:還有同學有不同意見嗎?
生3: “雖”應翻譯為“雖然”還是 “即使”?
師: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哪位同學回答這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生4:我認為應翻譯為“雖然”,因為前面已經提到兩種情況,這里表示轉折。
師:很好,“雖”在古文中有兩種解釋:“雖然”、“即使”,表示兩種不同的關系,一種表示轉折,一種表示假設。要根據文意來判斷。師;好,現在我們理清字的解釋,請大家看屏幕,把你所找的和屏幕上的對照一下,看看有哪些不同。(出示屏幕)
師: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或還有什么疑問,請舉手。
生:沉默
師:現在聽老師朗讀第一、第二段,在我朗讀的過程中,試著按照你的理解,看看如何賞析這兩段。
師;配樂朗誦
師:有哪位同學來充當我們的`小老師,幫助我們賞析這兩段。
生:紛紛舉手
師:欣明,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你的預習和思考的成果。
生5:這兩段先寫了這次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景物,我很喜歡“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這是一段環境的描寫,很少幾個字就寫了山、水、竹、清泉,寫得很美。
師:很好,那這里還寫了其他的什么嗎?
生5:“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在這樣的環境里,詩人飲酒賦詩,暢敘幽情確實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詩人優雅的志趣。
師:不錯。還有嗎?那位同學再說?
生6:“仰觀宇宙之大,俯察晶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這幾句話對仗比較工整,語句整齊,而且展現出作者曠達的胸懷,還可以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
師:很好,哪位同學找出能體現作者情感的句子?
生7:暢敘幽情,信可樂也!
師;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樂趣?(板書)
生7:環境優美,朋友相聚,快樂的活動。
師:很好,但是否每個人若身處其境都能發出這樣的感慨呢?(板書)
生齊:不一定
師:對了,那要怎樣的人才會有如此感嘆呢?
生8:要有那份感悟的心!
師:對,作者在這里用心體會,感悟著這份自然。感受自然的闊大,感受萬物的生機,一切都富有生機和活力,作者盡情陶醉其中,縱展眼力,開暢胸懷,整個人感到一種極至的愉悅。請大家回去寫一寫你曾經有所感悟的人和事,在下節語文課上交流。
師:有誰能指導全班同學背誦這兩段?
生9:這兩段寫了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環境、活動,最后抒發了作者的感受
師:(板書),按照寫作的順序來背誦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來我們先齊聲朗讀2遍,后看板書試著背誦。
生:齊讀,并背誦。
師屏幕展示課后思考題
下課。
《蘭亭集序》的課堂實錄 2
師:同學們,我們中國有許多的傳統藝術,如篆刻、國畫、京劇、書法等等,這些傳統藝術是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我們今天所學的《蘭亭集序》就既是書法瑰寶,又是一篇優美的散文。
師:我們首先來欣賞一下這幅書法作品。
(放映幻燈片,局部放大)
同學們感覺怎么樣?
生1:我感覺這幅字畫總體上比較有氣勢,有勁有骨,給人感覺比較整齊。
師:說得不錯。問大家一個問題,這部書法作者是誰?
生齊:王羲之。
師:大家會寫嗎?找一學生板書作者,其他學生在本子上寫,注意“羲”字的寫法。
(一學生出錯,找另一學生糾錯。)
師:王羲之是什么時期的人物?我們除了可以叫他王羲之,還可以稱呼他什么?同學們知道嗎?
生2:王右軍。
師:為什么稱他為王右軍呢?
生2:因為他曾經官至王右丞將軍。
師:很好。還有呢?
生3:還可以稱他“書圣”。
師:為什么?
生3:因為他喜歡書法,并且書法的成就很高。
師:很好,以后提到書圣大家要知道是王羲之,還可以稱呼什么?
生4:逸少。
師:對,他字逸少,對于這些名人我們要多了解相關的信息。請把這些名字寫在課本教材中的作者簡介下面。
師:今天我們采用誦讀的方式來學習這篇文章,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沒有那么多時間讀百遍,這節課我們讀四遍,平時我們學習古文采用四步誦讀法:
(放映幻燈片)出示:
四步誦讀法:初讀,讀準字音;
再讀,讀懂句意;
三讀,讀出感情;
最后讀出心得。
讓每一遍讀書都有目的,每一遍讀書都有收獲。
師:我們開始誦讀《蘭亭集序》,第一遍誦讀,大家聽錄音,邊聽邊校正自己的讀音、句讀錯誤,劃出自己有疑問的字詞。
(聽錄音,學生跟讀)
師:好,聽完錄音,大家哪個地方有疑問,請舉手?
生1:老師,課文第一段第一行中,錄音把會稽(kuài jī)讀成(huì jī)。是怎么回事?
師:你聽得很仔細,剛才錄音讀了一個古音(guì jī),這里我們可以按照課本注解讀(kuài jī)。還有疑問嗎?請舉手?
生2:第一段最后一句“俯察”如何理解?
師:知道“俯”是什么意思嗎?
生2:不知道。
師:注意前邊有一句話:“仰觀宇宙之大”,知道“仰觀”是什么意思嘛?
生2:是“仰頭看”的意思。
師:文言文中講究前后對應,你根據“仰觀”的意思猜猜“俯察”是什么意思。
生2:“俯察”應該是“俯身觀察”的意思。
師:很好。大家還有疑問嗎?
生4:倒數第二段,“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中的“痛哉”如何理解?
師:你先根據上下文推斷一下。
生4:是“痛快”吧?
師:大家有不同意見嗎?
生5:我認為是“痛苦”,因為上文說的是人生苦短,不可能解釋成“痛快”。
師:不錯,要注意通過文章的上下文來推斷。還有其他疑問嗎?
生6:第二段中“雖趣舍萬殊”中 “雖”應翻譯為“雖然”還是“即使”?
師: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哪位同學回答這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生7:我認為應翻譯為“雖然”,因為前面已經提到兩種情況,這里表示轉折。
師:很好,“雖”在古文中有兩種解釋:“雖然”、“即使”,表示兩種不同的關系,一種表示轉折,一種表示假設。要根據文意來判斷。
師:還有別的疑問嗎?
生8:第一段“仰觀宇宙之大”中的“宙”是時間的意思,“時間”如何去“觀”?
師:好,這位同學鉆研得很仔細,把“宇宙”分開來解釋了,這種鉆研精神值得表揚。但是古文的理解有時候是無法做到這樣細的,這里應理解為“觀察大大的宇宙”。
師:好,大家提了很多問題了,我也提一個問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中的“俯仰”與“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中的“俯仰”,意思一樣嗎?
生9:我想是不一樣的。前者是“低頭抬頭”的意思,后者做了引申,“低頭抬頭之間”,是“時間短暫”的意思。
師:對,后者的意思是從前者抽象出來的,表示人生的短暫。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就提問到這兒,下面進行第二遍的誦讀。這一遍的任務是,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說說喜歡的理由。
(學生大聲誦讀)
師:好,讀完了,找一位同學說說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生1:我喜歡“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這是一段環境的描寫,很少幾個字就寫了山、水、竹、清泉,寫得很美。
師:好,分析得很好,還有嗎?
生2:“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在這樣蔥幽的環境里,詩人飲酒賦詩,暢敘幽情確實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詩人淡雅的志趣。
師:淡雅的志趣?改一改。
生2:優雅的志趣。
師:不錯。還有嗎?哪位同學再說?
生3:“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這幾句話對仗比較工整,語句整齊,而且展現出作者曠達的胸懷,還可以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
師:很好,這位同學說出了這篇文章語言的特點:整齊(板書)。我們知道王羲之時期駢文比較多,這篇文章整齊中又有變化,這是對駢文的突破。除了“整齊”,語言還有什么特點,比如剛才有同學說短短幾句話就寫出了山、水、林、清泉等等,這是語言的什么特點?
生齊說:簡潔、簡練。
師:對,這表現出了語言的簡潔。
板書:
簡潔
師:下面我們來誦讀第三遍。大家齊讀課文,每一段找出一個字概括作者的感情。
(學生齊讀)
師:好,找一個字概括作者的感情,誰說說?
生1:第一段是“樂”,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
板書:
樂──痛──悲
師:既然有這三段感情,我們在讀的時候能否將這種感情和文章結合起來,我們找同學再讀一遍,將這三種感情讀出來。老師也想讀,我喜歡讀“痛”的感情,再找兩位同學讀第一段和第三段,讀出那種“樂”與“悲”的情感。
(學生朗讀第一段)
(教師朗讀第二段,感情真摯到位)
(學生鼓掌)
(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第三段)
(比前一位同學朗誦得好,學生鼓掌)
師:大家把文章的感情讀了出來,我們一起看看第一段作者為何而樂,為何而痛,為何而悲?
生1:第一段中寫景色十分優美、許多賢人在一起集會飲酒作詩,所以作者十分高興。
師:好,我們一起總結一下作者歡樂的原因。剛才說到“美景樂事”(板書),還有別的嗎?
板書:
美景樂事
生2:聚會的人都很優秀。
師:能用兩個字概括一下嗎?
生2:可以說“人杰”。
師:不錯。
板書:
人杰
生3:還有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所以作者感到快樂。
師:這里是指天氣好,用一個詞概括一下。
生3:是“良辰”。
師:聯系前者所說,作者感到高興主要因素是:良辰美景、人杰事雅。那他感到痛苦的因素是?
生3:作者想到人生短短幾十年,人生易逝,不僅感到痛苦。
師:不錯,選幾個字就是人生苦短,好景不長。
板書:
人生易逝
師:為什么感到悲傷呢?
生4:作者看到古人死去,自己感到悲傷,想到自己死后,后來人也會感到悲傷,人類擺脫不了死的.命運,由此感到悲傷。
師:好,王羲之想到人生苦短,好景不長的痛苦,是一代一代人都會有的。人類的生死之嘆,永無休止,所以感到悲傷。
師:王羲之以哲人的眼光看人生,提出一個最樸素、最深刻的命題──人總是要死的。我們每生活一天,就向死亡邁進一步。老師有一個疑問,我們到底應不應該想這個問題,想到這個問題我們又該怎樣去面對?我感覺今天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必須對生命進行一次思考:王羲之面對美景,先是快樂,繼而悲痛,還想到了死亡。這是不是有些消極悲觀?怎么評價這種思想?
生1:這并不是一種消極的觀點,作者在良辰美景面前能夠有一種理性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說人生是短暫的,好景是易逝的。我們不能沉溺于樂事之中,要對自己的狀態做一下思考,要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掌聲)
師:這位同學很理性,在快樂面前我們要有些理性的思考。那位同學再談談自己的觀點?
生2:作者在感嘆人生苦短,是在告訴我們要珍惜現在的時光,表達對生活的熱愛。
師:剛才兩位同學的發言和老師不謀而合,于我心有戚戚焉。確實,王羲之的悲嘆不等于悲觀,歷史上留下嘆聲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業績,他們憑借自己的精神與成就獲得了永恒的生命。誰能舉個例子?
生3:蘇軾發出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悲嘆,但是他卻為人類留下了無數精美的篇章。
生4:李白留下了“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的悲嘆,但是他吞吐出盛唐華章。
師:很好,“吞吐”兩個字用的特別好,符合李白豪放的性情。還有嗎?
生2: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的悲嘆,卻留下了永垂青史的忠心。
師:找位同學評價一下,是否合適?
生3:不是很合適,文天祥表達的是“人生自古誰無死”,他不怕死,而作者悲嘆人生太短暫。
師:好,文天祥發出的不是悲嘆,而是豪言壯語。
師:同學們,在這樣一個清冷的上午,我們一起聆聽了王羲之關于人生的悲嘆,但悲嘆不等于悲觀。人類雖然無法改變死亡的命運,但是人類的精神卻可以永照千古。老師最喜歡第三段中的一句話:“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來的人看我們,就象我們看過去的人一樣。今天,我和同學們在這樣一個時刻,一起聆聽了王羲之面對生命的悲嘆。王羲之雖然死去了,但他的書法藝術卻永遠散發著魅力。他為我們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蘭亭集序》,我們,又該為我們的后人留下什么呢?這是這節課我留給大家思考的問題。
師:最后,讓我們再誦讀一遍課文,體味王羲之的人生態度。
(師生齊讀最后一段。)
(下課。)
《蘭亭集序》的課堂實錄 3
一、說明課題,介紹作者
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是《蘭亭集序》,作者王羲之是晉代人。他是個偉大的書法家,他的真跡現在已沒有了,但見過他真跡的唐人說是盡善盡美的。
蘭亭在紹興,風景很美。我記得去桂林,桂林的山水也很美,不會比杭州紹興的差。但桂林缺少杭紹一帶豐厚的人文氣息。對山水的景致,觀賞者的修養不同,得到的體驗也不盡相同。
王羲之所生活的晉代是一個比較紛亂的朝代。王氏家族的勢力在當時非常大,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王羲之的祖上有個叫王導的,司馬皇帝見到他都必恭必敬的。
現在在國外我們都稱自己是漢人、唐人,因為這兩個朝代是中國國力最強的朝代。
二、朗讀課文
點名兩位學生朗讀課文。
文言文里的詞語有些已經死去了,比如這篇文章里的“修禊”,現在已經不用了。還有一些現在變成了雙音詞了,如“暢”,現在說“暢快”。
同學們看看書,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詞來。
現在看黑板上的題目:
或因寄所托 相如因持璧卻立 這兩句中的“因”有什么不同?
故列敘時人 見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與客語 這兩句中的“故”有什么不同?
辨析詞義,總結:
看句位,辨詞性;析用法,比語意。
三、現在我們看看這篇文章的形式。
它是一篇駢文。駢文有什么特點呢?我們來看另外一個例子:庾信 《哀江南賦序》:
“孫策以天下問三分,眾才一旅;項籍用江東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豈有百萬義師,一朝卷甲,殳夷斬伐,如草木焉!江淮無涯岸之阻,亭岸無藩籬之固。頭會萁斂者,合縱締交;鋤耰棘矜者,因利乘便。將非江表王氣,終于三百年乎?”
四、了解文章的意思
我們看一篇文章,要能找到關鍵的句子,把握關鍵的意思。
第一段寫了什么意思?——樂
第二段寫了什么意思?——痛
第三段寫了什么意思?——思
這真是樂極生痛,痛定思痛!
面對這么優美的景致,為什么會悲傷呢?這是經歷使然,我們到一定的境界才能體會到的。
當時的統治非常嚴酷,而且朝代更替頻繁,朝不保夕。對生命常常有恐懼之感。而且因為朝代更迭,禮樂崩壞,文人們常常用一些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比如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常常獨自駕著牛車在野外亂走一氣,走到沒有路的時候就趴在地上大哭。有一個年輕的女子死了,素不相識的阮籍就跑到她家里大哭。
當時的文人就用這樣的極端的方式來宣泄心里的郁悶。
五、比較閱讀:曹操《龜雖壽》
神龜雖壽,猷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比較兩個人在相似的境遇中的不同的感情取向。
學生討論。
王羲之對生命的理解還是很執著的,不是像老莊那樣無視生死,麻木不仁。
問題是:是不是所有美好的事物都不可長久?是不是所有美好的事物都終會令人厭倦呢?
王羲之面對優美的山水,心里生發的是對生命的痛感,這就有了壯美。深切的`痛感帶來壯美。
和曹操的感情流露有什么不同呢?我認為曹操只是在表達自己的而已,而王羲之在第三段里的思考已經超出了自己了,那個時候作者已經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一個思考者,超越了痛與悲。
六、比較作品真實與審美意義上的差別:普希金《別離》
當幸福的最后一刻來到時,
當我面對深淵念淚驚醒,
顫抖著,已是最后一次
在你的手上輕輕一吻——
是的,我全記得,我的心在悸動,
但是我壓下了難以忍受的悲痛;
我說過:“并非永恒的別離,
如今把全部歡樂帶往遠方。
而痛苦將淹沒在夢幻里,
我們會忘憂,致命的苦悶和憂傷
不會來拜訪隱士棲息的幽居。
詩神將前來平息我的憂悒,
我會心寬——安詳的友誼的目光,
將驅散我心頭冰涼陰暗的郁結。”
可是我對愛情和心靈多么無知!
一時接著一時,一天跟著一天逝去,
但是并沒有給痛苦帶來安慰,
也沒有送來可以澆愁的忘憂之杯。
啊,親愛的,你到處和我在一起:
然而我憂郁,并暗暗地悲傷。
無論青山外的白日是否發光,
也無論夜晚的秋月是否升起——
我心愛的朋友,我總在尋找你,
在夢鄉里你使我浮想聯翩,
朦朧中唯有你出現在我的面前;
冥想中我不由得呼喚你的芳名,
我屏息凝神,便聽到你的聲音。
我失魂落魄地坐在朋友中間,
他們的高聲談話我卻聽不見。
我目不轉睛地看著他們,
冰冷的眼神竟無法將他們辨認!
啊,豎琴,你和我一起傷心,
我的痛苦靈魂的難得知音!
你琴弦的低沉聲調萬事俱備其凄愴,
唯有愛情的聲音你沒有遺忘!
啊,忠實的朋友,和我一起憂愁,
請用你隨意的低吟曼唱
傾訴我心中的憂郁,
讓那些郁寡歡的姑娘
在你錚錚的琴聲下嘆息。
《蘭亭集序》的課堂實錄 4
師:上課!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
師:同學們,同學們,你們知道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那幅書法作品嗎?
生:(齊回答)知道,《蘭亭集序》!
師:那你們以前欣賞過這幅書法作品嗎?
生:沒有!
師:(PPT出示《蘭亭集序》書法)那這里就是《蘭亭集序》的摹本。剛才也給們發了這幅書法作品摹本的圖片,你們來看一下,你覺得它怎么樣啊?
生:(齊回答)好、不錯!
師:既然是“天下第一”那肯定是相當的好,那好在哪里呢?
生:看著很舒服,很飄逸,而且還有點柔中帶剛的感覺。
師:好,請坐,你們覺得這個評價怎么樣?
生:(齊回答)好!
師:那她的這個評價跟名人的評價差不多了。說得優雅一點呢,也就是PPT上的字:“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生跟著老師一起念這句話)如果我們書法中的字的感覺重心點按照行進的軌跡連接起來,就會得到一條條優美的“S”形曲線,你們可以試著連一下。其狀如行云流水,優雅自然。那么,歷代對它的評價都特別的高。這是書法,那么它的文字內容呢?
生:好!
師:寫得也好!那這部書法作品《蘭亭集序》不僅是書中的極品,還是文中的上品。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書法藝術與文學藝術珠聯璧合、堪稱絕世之作的《蘭亭集序》。(板書:蘭亭集序王羲之)
師:那在欣賞這篇美文之前呢,老師需要檢測一下你們的預習情況。(出示PPT)這里有一些重點的字詞,請同學們舉手回答。茂林修竹的“修”是什么意思?
生:高高的。
師:對嗎?
生:(齊回答)對!
師:那下一個“修”呢?
生:舉行,做。
師:舉行,或者說是做,對嗎?
生:(齊回答)對!
師:很好,請坐。好,下一個。
生:酒杯。
師:第一個“觴”是酒杯,那第二個“觴”呢?
生:飲酒。
師:飲酒,那你們覺得對嗎?
生:(齊回答)對!
師:很好,請坐。好,還有一組,那個帥哥來回答下。“所以有目騁懷”的“所以”是什么意思。(兩名男生同時站起來,全堂哄笑)
生:用來。
師:那后面一個“所以”呢?
生:……的原因。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對嗎?
生:對!
師:還有兩個句子,這個要難一點,誰要來挑戰一下。好,那位女生。
生:抬頭看到廣闊的宇宙,低頭看到繁多的自然萬物。
師:你們覺得怎么樣?
生:很好!
師:很好,請坐。那這個句子大家要注意一下,她剛才翻譯得很好,她把“大”翻譯到了“宇宙”的前面,那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特殊句式?
生:(齊回答)定語后置句。
師:下面一個可能會更難些,誰來?這兩邊都很踴躍,那邊呢?好,有了,你來。
生:可以當他們對……
師:好,請看到黑板上的題目,你念到哪里去了?
生:我本來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看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的說法等同起來看待是妄造的。
師:這個對了沒?
生:(齊回答)對了。
師:很好,翻譯得很準確,尤其是“一”字和“齊”字。用作“動詞”他都翻譯出來了。從剛才的預習檢測來看,同學們下去呢都有認真的預習了,來,給自己一點掌聲表示鼓勵。
生:(鼓掌)
師:下面我們需要齊讀課文,來感知作者情感的變化。(板書:讀文知情),那在讀的時候,我們需要考慮一個問題,(出示PPT)找出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句子,并用文中的一個字加以概括。(播放配樂)
生:(齊讀課文)。
師:同學們讀得富有情感,但字里面有個讀音需要更正一下的。第三段的第一句話,這句話怎么讀?
生:夫(fū)人之相與。
師:那我們說,“夫”放在句首,應該讀幾聲?
生:(fú)
師:后面還有一個。“人之相與”中的“相”是xiàng還是xiāng呢?
生:(齊回答)xiāng
師:相,它的意思是相交往,所以讀成一聲。然后翻過來,還有一個地方是:“相之所欣,以為陳跡,鐘期于”什么?
生:盡。
師:是“盡”哈,有的同學好像讀錯了,這個地方要注意一下。其他的呢,沒有大的.問題。讀完了,那我們現在能不能找出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句子來呢?
生:我覺得是第二段的后面最后一句“信可樂也”。
師:嗯,信可樂也。那我們用一個字概括就是
生:(齊回答)樂。(師板書:樂)
師:那你們同意她的看法嗎?
生:同意。
師:那除了這個,還有嗎?
生:第三段后面這個“豈不痛哉”,“痛”。
師:“豈不痛哉”有個“痛”。是不是呢?
生:(齊回答)是。(師板書:痛)
師:那還有沒有呢?
生:沒有了。
師:好,請坐。那位女生。
生:還有最后一段的“悲夫”的“悲”。
師:你們同意她的觀點嗎?
生:(齊回答)同意(師板書:悲)
師:那從這里看出來,本篇文章是情感起伏,情真意切。那剛才呢,我們只是初步感知了文中情感的變化。接下來,我們需要進一步分析文本,明了產生這些情感的原因。(師板書:析文明情)。那我們首先來研究情感“樂”。
關于“樂”的情感,主要體現在哪些段落當中?
生:第一段,第二段。
師:好,下面有請全體的女生來朗讀這兩個自然段,全體同學一起思考:因何而“樂”?(出示PPT)
生:(全體女生朗讀)
師:讀得很整齊,那你們有沒有體會到那種快樂的情感呢?
生:(部分同學答有,一些同學沒有回答)
師:有的有,有的沒有。那沒關系,我們再來分析下文本,看作者因何而“樂”?作者從哪些地方感覺到快樂呢?因何而“樂”呢?這位男生,你先來。
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師:這個句子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表示前來聚會的人多。
師:前來聚會的人很多,那老師再問下,前來聚會的人都是什么人?
生:賢人。
師:樂的第一個方面,聚會的人很特殊,都是有才能的人。(師板書:賢人)那還有沒有呢?那位女生。
生: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激流激湍,映帶左右。
師:清流激湍(全生齊念)那這個講的又是什么呢?
生:聚會的地點,環境優美。
師:很好,我們聚會的時候不僅要有人,還要有景。那一樣的,我們說人是“賢人”,那景呢?
生:美景。(師板書:美景)
師:這位同學也找的非常不錯,請坐,還有沒有補充的呢?這位男生。
生:流觴曲水,暢敘幽情。這是聚會時的活動高雅有趣。
師:高雅有趣,那做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活動啊?
生:趣事。
師:那干了一件什么樣的趣事呢,能再具體一點嗎?
生:(齊回答)一邊喝酒,一邊作詩。
師:很好。所做之事非常高雅,不像現在,已經變成一邊喝酒,一邊打麻將。(師板書:趣事)。除了這個,還有沒有呢?
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表現了聚會的天氣是晴朗的。
師:天晴晴朗,表示天氣非常的好。那是什么時候的天氣啊?
生:春天。
師:再具體一點。
生:三月。
師:再具體一點。
生:三月三日。
師:很好,三月三日是普通的日子嗎?
生:(齊回答)不是,是過節。
師:嗯,是傳統的節日。在節日那一天,環境是那樣的好,天氣是那么的好。用一個來概括下可以說是?
生:(齊回答)良辰。(師板書:良辰)
師:那除了這個,還有嗎?再來補充一下。那位女生。
生: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表示來聚會的人,心情都特別的好。
師:心情都特別的好,這個句子你能翻譯下嗎?“足以極視聽之娛”?
生:也足以痛快的表達各種幽深內強的情感。
師:是這樣翻譯的嗎?“足以極視聽之娛”,“足”是什么意思?
生:(齊回答)滿足。
師:滿足嗎?
生:(齊回答)盡情。
師:盡情嗎?
生:(齊回答)能夠。
師:嗯,能夠。那“極”呢?
生:(齊回答)窮盡。
師:窮盡,那視聽呢?
生:(齊回答)視覺,聽覺。
師:能夠窮盡視覺和聽覺的樂趣。那你想想是不是盡情很愉快啊?
生:(齊回答)是。
師:很好,請坐。那我們也用一個詞來概括下。
生:(齊回答)高心,愉樂,賞心,開心。
師:好,老師也比較贊同“賞心”。那當然,開心,高興都是可以的。南朝詩人謝靈運曾經就說過一句話:“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蘭亭之會,四者并具,怎不可樂?所以,正正因為這樣,作者最后才總結道:信可樂也!那請同學來把“信可樂也”以一種愉快的心情來朗讀一下。
生:(一生起來朗讀)
師:大家感覺怎么樣?
生:(齊回答)不是很好。
師:感覺樂還沒出來。好,那誰再來試下。
生:(一生朗讀,讀完后,大家鼓掌)
師:這個怎么樣呢?
生:(齊回答)不錯。
師:不錯哈,那我們看,這句話,重音應該放在哪里?
生:(齊回答)樂。
師:那“信”呢,要不要重讀。
生:(齊回答)要。
師:(師生一起朗讀“信可樂也”)好,再找個人來示范一下。
生:(一生朗讀,讀得很好)
師:是不是很開心。
生:(鼓掌)
師:那這一個部分主要是記敘了蘭亭宴會的盛況,表達了那種高興的心情。俗話說:“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面對即將散去的宴會,王羲之發出了無限的感慨,心情一下子由樂轉為什么?
生:(齊回答)痛。
師:那“痛”的情感主要體現在哪個段落?
生:(齊回答)第三段。
師:第三段,下面有請全體的男生同學齊讀第三段,全體同學一起思考“痛”由何生?痛從哪里來。(出示PPT)
生:(生齊讀)
師:非常的好,剛才那種“痛”的情感我覺得我已經體會到了。那這有個題目,叫做:痛由何生。那這個題目有點抽象,老師給了些討論提示。也就是說,第一個文中“痛”是什么之痛?第二個是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表現了這種“痛”?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現在開始。
生:(分小組討論,師個別指導)
師:好,我看同學們之前都有預習,答案也都找到了,現在停止討論,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第一個問題:這種“痛”是什么之痛。那個帥哥。
生:死生之痛。
師:死生之痛。你們同意他的觀點嗎?
生:(齊回答)同意。
師:那在原文當中,它是怎么表述的啊?
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師:嗯,那你帶著那種“痛”的感情朗讀下這句話嗎?
生:(生讀)
師:聲音小了點,請坐,我們再換個同學來試一下。
生:(生讀)
師:怎么樣?
生:好!(鼓掌)
師:我們在抒發人生感慨的時候,語速要緩慢低沉一點。那這是“痛”的情感,那哪里應該重讀。
生:“痛”、“大”。
師:還有誰想試一下嗎?那位男生。
生:(一生讀)
師:怎么樣。
生:好,不錯。(鼓掌)
師:好,那下面一個問題是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表現了這種死生之“痛”?
生:人生短暫。
師:人生短暫,你能用原文來回答下,是哪句表達了這個意思嗎?
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師:好,其他同學找到了嗎?那這句“俯仰一世”,也就是一抬頭,一低頭,一生就過去了。這里的痛表示的是“人生短暫之痛”。(師板書:短暫),那除了這個,還有沒有呢?
生:人人都會衰老。
師: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呢?
生:當其欣與所遇,暫得于已,不知老之將至。
師:“不知老之將至”這句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為大家翻譯下嗎?
生:可是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竟不知道老年將要到來。
師:翻譯得很好,請坐。不知道老年將到到來,也就是說,你們會永遠年輕嗎?
生:(齊回答)不會。
師:我們每個人都會衰老。(師板書:衰老)除了這個,還有沒有。
生:仰俯之間,已為陳跡。這里表示的是光陰易逝。
師:我們說是俯仰之間,不是仰俯之間。那這里表示光陰變化太快了。光陰易逝,變化快。(師板書:變化)那除了這個,還有嗎?
生: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師:這個它想表達什么呢?
生:美好的事物容易消逝。
師:光陰易逝,那這個是不是也在說變化?
生:(齊回答)太快。
師:非常好,請坐,那還有沒有呢?
生: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師:能先翻譯下這個句子嗎?
生:它的意思是:何況生命的長短,聽憑造化,是后歸盡于消亡。
師:翻譯對了嗎?
生:(齊回答)對了。
師:那這里,作者想表達什么呢?
生:生命最后都會歸亡,走到盡頭。
師:生命最后都會歸結于消亡,走到盡頭。那換句話說,我們會長生不老嗎?
生:(齊回答)不會!
師:生命都要聽憑造化,那我們能決定我們生命的長度嗎?
生:(齊回答)不能!
師:非常的好,請坐,那這里痛的是人的生命都會走到盡頭。(師板書:命盡)不管世界它怎么變化,我們對生死的這個問題是繞不過去的。正如史鐵生所說的:“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那么作者的情感又如何由“痛”而“悲”了呢?下面有請全體的同學
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并一起思考悲從何來?(出示PPT)
生:(生齊讀)
師:好,讀完了,那我們需要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有點大,那這里也有幾個提示。第一個是作者在發出“悲夫”感嘆之前,寫了哪幾個時期的人?他們思考死生,有著怎樣的表現?他們的表現有相同之處嗎?第二個是“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體現了作者怎樣的生死觀?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現在開始。
生:(分小組討論,師個別指導)
師:停止討論,現在來看下第一個問題。寫了哪幾個時期的人?
生:三個。古人,今人,后人。(師板書:古人今人后人)
師:文章當中用什么詞?
生:昔人。
師:嗯,昔人,跟古人是一樣的。那他們對于生死又有著怎么樣的表現呢?小組推出代表來說下。
生:對生死發出了感慨。
師:那發出了什么樣的感慨?
生:(前生未回答出來)
師:好,請坐,誰來幫助下他。
生:文章當中說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
師:若合一契,那是跟誰的情感相同?
生:作者的。
師:跟作者的一樣,那對生死的感慨到底是怎么樣的,是開心的嗎?
生:不是,是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師:臨文嗟悼是什么意思?
生:面對文章感慨悲傷。
師:嗯,面對古人的文章感嘆悲傷,從這里可以得知古人對生死也是有點感嘆和悲傷的,對不對?
生:(齊回答)對!
師:嗯,好比如,我們看笑話書,就不會哭。很好,請坐。古人的找到了,那今人的呢?
生:一生死,齊彭殤。
師: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生:把生與死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正確的,長壽與短命等同起來的看法是不正確的。
師:好,那剛才這個有點出入,她是不是翻譯了這句話啊。
生:(齊回答)對!
師:一生死,齊彭殤其實也就是把生和死等同起來看待,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看待。這是今人的表現,那么作者對這種看法持什么態度?
生:(齊回答)批判態度。
師:嗯,是不贊同這種觀點的,因為他覺得是荒誕的,妄作的。那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生:作者認為,不管人以怎樣的方式活著,生命都在不知不覺中逝去,而壽命的長短只能聽憑造化,最終歸于結束。所以生就是生,活著能享受樂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無。活著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不可等量齊觀。
師:要把生和死分開。那言下之意是?
生:(齊回答)生就是生,死就是死。
師:還有補充的嗎?把生和死分開要干嘛呢?
生:它的意思就是說活著的時候,要對社會和國家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不要空談玄理的觀點。
師:很好,也就是說,把生和死分開之后要做一些實事。從這里看出,作者的態度是非常積極的。(師板書:作者(積極))那我們知道,王羲之這個人本身是非常積極的。比如我們從小就知道他“臨池學書”的故事,他的書法被稱為?
生:(齊回答)天下第一行書。
師:今天,我們從蘭亭聚會之樂,感受到了死亡之痛,進而悟出了千古同悲的感慨。那作者在這種深深的感慨當中呢,暗含著對生命的眷念與熱愛。作者呢,與其糾結于死不如坦然于生,那從作者這種“與其糾結于死,不如積極于生”的人生態度中,我們對生命有什么又有什么樣的感悟呢?(板書:論文悟生)下面請同學們將你們的感悟寫下來,也可以在腦子里過一遍。然后一起來分享,現在開始。(出示PPT)
生:(生寫,師個別指導)
師:下面我們來分享下。好,你先來說一下。
生: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人生在世,可奮斗終生,平淡無奇;可默默奉獻,造福一世;可努力進取,名耀四方。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雷鋒因為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才獲得了今天的不朽。司馬遷因為刻苦學習,獄中泣血著書,才有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學巨著。王羲之正是有了“臨池學書,池水盡墨”的艱苦經歷,才博得了“書圣”的千古美韻。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這是人生的最大價值。我們不求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只求拼搏一生,有所作為。
師:(全生鼓掌)非常好,請坐,他只是寫了幾個關鍵的句子,就能出口成章,而且觀點都很積極。好,誰再來分享一下。
生:花開花落,歲月匆匆流過,生命在不經意間逝去,我們雖沒的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未已的豪邁氣概,但我們也有追求不朽,有所作為的精神,我們雖然沒有雷鋒的“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但我們有“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的追求。所以,我們應該面對今天,也是倍加珍惜的,展望明天,也是信心百倍的。回首昨天,你們問心無愧的。
師:(全生鼓掌)我們要珍惜每一天,活在當下,好好的珍惜每一分鐘。因為時間的關系,最后一位同學,誰來再分享下。
生:孫子悲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曹操悲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李白悲嘆:“君不見,高臺明鏡悲白發”。正因為人生匆匆,我們應該珍惜。正因為人生苦短,我們對生命要珍惜,正因為痛死,我們才要樂生。古人云:“寧可站著死,不可跪著生。”
師:怎么樣?
生:(全生鼓掌)
師:我們要樂生,而且最后一句,用你們的詞來說,很霸氣。同學們,生命如花期,既美麗又短暫。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而我們一生的事業就是讓那里開滿鮮花。就讓我們,走過四季,留下燦爛與靜美,走過人生,留下夢想與奮斗!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蘭亭集序》的課堂實錄 5
教學步驟
師:現在是下午第二節課,同學們都有點累了,我們做一個簡單的熱身運動,先抬頭,再低頭,抬頭為仰,低頭為俯。
生做。
師:在低頭抬頭之間,我們看到了什么?
生齊:天花板。
師:同學們很實在,在抬頭的時候,我們確實就看到了天花板。那么,我們的 王羲之先生在“抬頭低頭”之間看到了什么呢?
師:請大家自由朗誦全文,要求:讀準字音,讀準句讀,劃出關于“俯仰”的句子。
生齊讀。
師:同學們讀得很認真,但老師還是要考考大家。
出示ppt2
一、 字音
(1)歲在癸丑
(2)臨文嗟悼
(3)流觴曲水
(4)趣舍萬殊
二、句讀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
生回答,師確定,生齊讀。
師:關于俯仰的句子。
生: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出示ppt3
一、“俯仰”之間,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1)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師:請一位同學翻譯一下。
生: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
師:聲音可以大一點,同桌,你接著來。
生:抬頭望宇宙的廣大。
師:換一下語序會更合理。
生:抬頭望廣大的宇宙。
師:這里主要是這個“之”字的用法,如果翻譯成“的”,就是這位同學的翻譯,我們學過一個句子,叫“蚓無爪牙之利”,這個“之”應該是定語后置的標志。“游”是什么意思?
生:舒展
師:“游”和“騁“應該都是使動用法。“信”是什么意思?
生:實在。
師:在這一次活動中,王羲之“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如此廣袤的宇宙,如此繁多的物種,俯仰之間,王羲之“確實”感到了快樂,讓我們來分享一下,王羲之在這次宴會上有哪些“可樂”的地方好不好?
生:第一段里面吧,雖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師:怎么看出來?
生:雖然沒有熱鬧的音樂,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藏的感情了。
師:流觴曲水,他們是怎么喝酒的?
生:圍坐著喝。
師:把酒喝掉后,還要吟詩,以前的文人雅士在一起,都要吟詩。這樣的事情是比較有情趣的,這是一件可樂的事——“事雅”
生: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他們在一起可以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
師:和自己志同道全的人在一起比較快樂。這次聚會蘭亭,雖然是為了“修禊事也”,但也是一次快樂的聚會。來的都是什么人?
生:文人雅士,一共有41人。
師:從哪句話看出來他們比較雅。
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師:這場盛會真是名士濟濟,知己相逢,有老人,還有小孩子,最小的孩子是王羲之的小兒子王獻之,當時才9歲,所以,“人賢”為二樂也。還有呢?
生:還有景美,這是第三個“可樂”。“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景色很美。
師:很美嗎?有山有水就是很美,我們這里也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山環水繞,境界應該比較清幽。
生:是景幽。
生:作者的心情也很快樂,“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
師:老師也很喜歡這種感覺,“游目騁懷”,視線沒有被阻礙,人就進入冥想狀態。看山,是“崇”“峻”;看竹,是“修”;水是“清”的;風是“和”的,天是“明朗”的,空氣是“清新”的,好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景由心生,是經過作者心靈洗滌的自然。作者在這樣的環境里,俯仰天地,不由地樂由心生。我們推薦一位女同學朗讀第一段,有個要求,讀到“是日也”的時候,大家和上來。
生按要求朗讀。
師:讀出快樂的情景了嗎?“信可樂也”的“信”要拉長一點,多一點。
生齊讀,讀出樂的感覺。
師:這種快樂的情感是不是貫穿全文。
生:不是。
師:從哪里看出來?
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出示ppt4
一、“俯仰”之間,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師:人生在俯仰之間,作者感慨什么?
生:韶光易逝,是世事無常,人生短暫。
師:小沈陽怎么說的“眼睛一閉,一睜,一天就過去了,眼睛一閉,不睜,一輩子就過去了。”話很俗,卻很有道理,下面哪句話和它很像。
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出示ppt4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生翻譯。
師:第一個“之”是結構助詞,翻譯成“的”,第二個“之”是代詞,翻譯成“它”,代前面的內容。
師:死生亦大矣,誰說的?
生:孔子說的。
師:莊子也引過。你讀出了什么?
生:很悲傷。
師:這位同學深深地嘆了一口氣。“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赤壁賦中》中蘇軾提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文章中,作者也感慨人生苦短,“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師:這種痛緣何而起?
生:快樂的事情很快就會過去。
師: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請你翻譯一下。
生譯
師:對,這里的“之”是音節助詞和結構助詞“的”的意思。快樂只是一時的,歲月流逝,青春不再,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
生:事過境遷,會對自己喜歡的東西變得不喜歡。
師:是“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請你來翻譯這一句。
生:等到對得到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
師: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第一個是動詞,是“到、往”的意思,第二個是代詞,代上文中的事。有句話叫“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語淚先流。”這是盛景不再,世事滄桑的感慨,還有什么?
生: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師:什么意思?王羲之看以前的人是“今人”還是“古人”?他也是感慨人生苦短,這是人千百年來共同的悲傷。文章中怎么說的?
生: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師:上面還有一句話怎么說的?“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
生:
師:注意它的位置放在什么地方。
生:取獨。
師:主謂之間的“之”是取消句子獨立性。請一位同學翻譯整個句子。
生:但當他們對遇到的事物感到高興時,暫時得到自己的快樂,感到滿足,不知道衰老悄然而至。
師:《蘭亭集序》里,20個 “之”字。各具情態,絕不雷同,令人嘆為觀止。而且“之”的意思也各不相同,“王羲之”的“之”又什么意思?他的子子孫孫名字里都有“之”
生:是個代詞吧。
師:代什么?
出示ppt5
謝安曾對他說 : “中年以來,多傷于哀樂。”
王羲之深有同感地說 :“年在桑榆,自然至此。”
師:桑榆是什么意思?
生:晚年。
師:開頭提到“永和九年,歲在癸丑”,作者當時51歲,謝安曾對他說 : “中年以來,多傷于哀樂。”王羲之深有同感地說:“年在桑榆,自然 至此 。”“所之既倦”的中年王羲之的感喟,他的“幽情”,便是面對宇宙人生所體會到的 “至深的無名的哀感 ”,以王羲之為代表的“魏晉名士”對時間和死亡的恐懼,催化了精神的解放和自由,魏晉風流更是文學史上人性的第一次覺醒。
師:請同學們再推薦一名同學朗讀,男同學好嗎?
生朗讀
師:與“信可樂也”感情有什么不同?
生:是悲痛的情感。
師:注意“豈……哉”,反問的語氣表示強調,“哉”要讀長一點,強調出來。我們齊讀第二段,感受一下“痛感”。
生齊讀第二段。
師:俯仰自我,痛從心起。這里的痛包含三層意思。一是由于個人內心變化.致使情隨事遷,物是人非。二是樂景不常,盛事難再。“向之所欣”,轉眼之間灰飛煙滅,觸目傷懷。三是對生命流逝、感到無奈和憂懼,“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心頭始終郁結著一股揮之不去的生命悲感。
師:那么,在接下來的這一段里,作者的情感有沒有發生變化呢?
生:悲。
師:第三段中情感由“痛”轉化為“悲”。
出示Ppt5
當代學者郭沫若先生曾經認為:《蘭亭集序》“高高興興地在飲酒賦詩,悲得太沒有道理”,你是怎樣看待這一問題的?
生:我覺得郭沫若說得很有道理,人生就是一聲旅途,就是要學會欣賞沿途風景,過程本身就是美的,沒有必要悲傷。
師:你很有自己的看法,但我們在文本閱讀時還要緊扣文章。
生: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此景當然美好,可以說充滿詩情畫意。高高興興地在此飲酒賦詩,可以看出當時的快樂,轉向悲,很可惜。
師:也就是說“悲得沒道理”。其他同學是不是贊同?
生:第一段說“信可樂也”,但是這種快樂是不會長久的,會很快過去的,人生不會永遠都快樂,所以我覺得悲得有道理。
師:會樂極生悲。當時有一群人和王羲之一樣。
出示ppt5
魏晉之際,為我國歷史上又一動蕩黑暗時期,當時很多有名的士人,紛紛丟棄了自西漢以來篤信的'儒家學說,信仰道家思想,縱情山水,有很多人都選擇世外桃源隱居避世。至少,本文中蘭亭集會上的人都有此舉動。如謝安曾長期隱居東山,不問世情。
他們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虛無。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意志消沉,不求進取,認為人生無常,生死等同。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謂“一死生,齊彭殤”。
師: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一”是什么意思?
生:把……看作一樣。
師:“齊”就是“把……看作相等”。這是意動用法。你是怎么看待這種思想的?
生:有點消極。
師:僅僅是消極的嗎?“固”是什么意思?
生:本來。本來就會死的。所以是消極的。
師: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妄作”什么意思?
生:妄造,胡說。
師: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看”的做法是虛妄的,作者對這種態度是否定的。作者有沒有流露過這種思想呢?
生:也有流露。
師:作者也流露過“把生和死同等看待 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的思想,但又有另一個自我,不斷地否定他。
出示ppt7 王羲之書法
師:余秋雨說過,筆墨是一個人才情、氣質、性格的自然流露。我們欣賞一下他的書法,是不是“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可惜,唐太宗太過喜歡,彌留之際,死抓真跡不放,把他帶入昭陵殉葬,我們今天所見的只是摹本。
筆墨是一個人才情、氣質、性格的自然流露,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著的努力。從“飄若浮云”中,我們也許可以讀到他的“消極其表”,從“矯若驚龍”中,我們也許可以讀到他的“執著其里”。
出示ppt8
他們對時間和死亡的恐懼,并沒有必然導致消極悲觀,反而激發起更強烈的創造沖動,以扎實的現實努力來抗拒人生的虛無。雖然王羲之慨嘆了人生的無常,但是他的這種慨嘆不是消沉的,而是一種奮起和抗爭。
生齊讀。
師: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在他的詩中曾經寫道 “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建功立業,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
這也印證了王羲之寫《蘭亭集序》的目的: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師:有人說,《蘭亭集序》40歲才能讀懂,我也不知道十七八歲的同學們你們能讀懂多少。老師希望:當我們再次仰望頭上的星空,俯瞰腳下的大地時,能于俯仰之間,思考生存的意義,做一棵“會思想的葦草”,活多久就要思想多久。
師:閱讀:周國平的《思考死:有意義的徒勞》,寫一段你關于生命的思考。
《蘭亭集序》的課堂實錄 6
師:上課!
生(眾):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下。課前我們已經布置預習課文了,我們就直接進入文本吧。今天我們上的是《蘭亭集序》(板書題目)。我們已經預習過了,我想知道,“序”在這兒是怎么來解讀的。“序”我們學過沒有?
生(眾):學過。
師:那我們誰能說說看,我們過去學的“序“是什么?說一說我們所知道的關于“序”的知識。
生(王斌):“序”大概說的是古人在寫一部書的時候所加的一個“序”,交代這部書主要記載了什么東西。
師:現在有沒有這么用的?
生(王斌):現在也有這么用的,比如說前面要寫一些……(學生有些答不出來,師提示:交代這本書的寫作緣由或主要內容的。)我們學過哪些序?
生(周哲):《送東陽馬生序》
師:(拿學生自制的桌牌看剛才回答問題的學生姓名)你這個字我看起來真費周折。(生笑)
《送東陽馬生序》的“序”和這個“序”一樣不一樣?
生(周哲):不一樣。那個是記事的,這個是書序。
師:噢,那個是記事的,叫什么?
生(周哲):贈序。
師:好,請坐。同學們,讀了這篇文章后,我們覺得是贈序呢,還是書序呢,還是既不是贈序,也不是書序呢?
生:……
師:課前讀過嗎?
師:那他跟我們學的書序一樣嗎?
生(周哲):不一樣。
師:那他跟《送東陽馬生序》一樣不一樣?
生(周哲):不一樣。
師:區別在哪里?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生:……
師:沒想過沒關系,那我們一起聽一下這篇課文的朗讀。
(播放《蘭亭集序》音視頻材料。)
師:我想請大家帶著我剛才的問題——它是不是書序,或者它是不是如《送東陽馬生序》的贈序,帶著個問題,把這篇課文自己朗讀一遍。讀出聲音。
(師視學生閱讀情況與個別學生交流,了解學生閱讀感受)
師:我們來討論一下,他像我們所熟悉的書序嗎?
生(王斌):我覺得王羲之所寫的《蘭亭集序》不像我們平常所寫的書序。王羲之不只對《蘭亭集》中的內容做了簡述,還對這次會稽山“修禊事”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加進了自己的感情,總結了一些自己的人生感悟。內容更加深一些。
師:你的這個回答內容已經很豐富了,信息量很大。雖然沒有用我們老師平時講的術語,其實這個就是我想問的。除了文體,在內容表達方面,在寫作的方式上,你的回答已經兼顧到這方面的問題了。同學們覺得王斌同學對這篇文章的判斷有沒有問題?你們覺得這篇《序》像不像一般的“書序”?
生(王斌):不大像。
師:不大像,既像又不像,一般的書序是介紹這部書的成因,這個“序”不僅對《蘭亭集》怎么來的做了“敘”(板書:敘),除了這,還寫了他的思想感情。(板書:情)那下面就轉入我想問的第二個問題。除了敘事,抒情,這篇序文還有沒有其它的表達方式?
生(劉高源):這篇序當中他敘事的時候寫了景,將作者的感情寫到了景中,然后寓情于景。
師:噢,還寫了景。同學們贊成不贊成?(生:贊成),那你能不能找一找這篇序中最具代表性的寫景的句子?(師板書:景 情)
生(劉高源):在文章的第一段第二行“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師:這是不是寫景,同學們?
生(劉高源):是。
師:如果我們想在寫景句子中找出最具景物特征的,在原文中可以找出怎樣的句子?(引導)就你讀的這個句子,我如果讓你找兩句,讓你把整篇當中最能代表當時聚會景象的句子的話,你找哪句?大家可以討論一下,大家可以找找。你先請坐。
生:(找句子)
師: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我們能不能共同商量一下,如果老師要板書一下,最能代表當時聚會氣氛的句子的話,我們應該找出怎樣句子?
生(郭映彤):我覺得應該是“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師:我首先要表揚你一下,你在發言的時候,自我意識很強——“我覺得”,我希望同學們在發言的時候,都要有這種強烈的自我意識,就是“我覺得”,它體現了你的自信。好,你坐下,其它同學?贊成的,不贊成的?我剛才講了,我要求的就是如果要找兩個短句的話,要怎么找?
生(張鴻程):老師,我覺得應該是“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師:噢,你覺得應該是“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好!
生(徐皓東):我覺得應該是它下面那句“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師:幾句了?
生(徐皓東):信可樂也。
師: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劉高源):我覺得還應該補充一句“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然后再加上“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
師:你現在已經幾句了?
生(劉高源):四句。
師:有沒有不同意見?還有。
生(黃譯加):我認為應該是“素流激湍,映帶左右”。
師:好,我想請剛才發言的同學講一下你選這幾句的理由。你先來。
生(黃譯加):因為我覺得他們當時坐在蘭亭上,那里當時的環境就是那樣。
師:那時就那樣的環境,那現在這樣的環境我們還見得到見不到?見不到了。如果我們見到這樣的環境,我們的心情會怎么樣,假如我們也到類似這樣一個景觀的地方去,想找到這樣一個景觀,如果找不到,我們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生(黃譯加):應該是失望吧。
師:找到了呢?
生(黃譯加):找到了就開心。
師:找到了就開心,也就是說:“一切景語皆情語。”
師:(詢問第一生)你為什么找這句?
生(徐皓東):首先這句話的意思是……(師打斷)
師:你找的是哪句?
生(徐皓東):“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我覺得這句就是寫他們到了蘭亭以后,他們通過這些東西開暢胸懷,極盡視聽的樂趣,就是他們通過這些景,得到一些感受,我覺得這個是主要的。
師:他們這次的聚會是一件很開心、很溫暖的事。請坐。這邊這位同學,你說。
生(郭映彤):我覺得這個“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它是對這里景色的高度概括。
師:你覺得是這句,你為什么覺得是這句,它僅僅是寫實嗎?
生(郭映彤):還有一點表達了個人的心情感。
師:嗯,一切景語皆情語。其實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我很贊同他選的這個句子。為什么?心情、心境,它不一定要通過直抒胸臆的句子,筆下景物就融入了作者情感。后面那位女同學,你說說你的意見。
生(郭映彤):我覺得他前面寫景象,他寫景的原因就是為了引出他后面那件事兒。
師:后面什么事兒?
生(郭映彤):他們一起去集會、喝酒。一起去“修禊事也”這件事兒。然后由這件事引發他下面那些議論,然后……
師:還有議論,什么議論?
生:……
師:有沒有議論,同學們?
生:有。
師:有。(板書:議)
生(郭映彤):就是他議論一些人生的態度。
師:如果讓你選最能表達作者人生態度的句子,你選哪句?
生(郭映彤):“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師:你覺得是這句嗎?確認嗎?
生:……
師:沒關系,我們一個個來。我們思維的跳躍性比較大,我是順著這個同學的思路來的,這個問題我們留著,如果我們確認了它有議論,那么就要確定最能表達作者的觀點的應該是哪個句子。我們現在再回到原來的問題上來。這個景致如果要我們概括的話,我們要選哪什么句子?我們把剛才發表的意見集合起來,我們在一起對話,要形成一個共識的話,我們四位同學的發言,我們覺得哪個可成為一個共識,當然,我剛才已經表明了我的態度,你們贊成不贊成我的態度?
生(眾):贊成。
師:為什么贊成?因為我是老師?
生(眾):(笑)
師:是不是因為我是老師,我贊成這個,你們就贊成這個?
生(眾):不是的`。
師:那你們為什么也贊成剛才這位同學的觀點,如果沒有我的觀點,你們贊成不贊成?
生:……
師:不敢說。其實這里就牽扯一個寫作技法的問題,我們寫文章,往往就喜歡抒情,直抒胸臆。是不是所有的直抒胸臆都能把你真摯的感情抒發出來呢?不一定。其實我們的感情是通過文字,通過言語,通過,杜甫的詩有一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不是看到所有的景致,優美的景致,你的心情一定是好的?
生(眾):不是的。
師:不是的,因為景致是跟人的心情一致的,所以,一切景語皆情語。我們寫在這兒。(板書: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師:剛才同學講了,它(文章)是敘事,敘了件什么事?
生(眾):修禊事。
師:修禊事?是什么意思?
生(眾):做禊事。
師:可以這么說,但還可以用另外一個句子,就是很簡單很直白的一句,在哪里聚會?
生(眾):會稽山的蘭亭。
師:那是哪個句子?
生(眾):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師:那如果要選擇,是這句,還是下面那句?
生(一部分):下面那句(修禊事也)。
生(一部分):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師:看標題。
生(眾):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師:所以我們閱讀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解題,同時要弄清楚作者是如何扣題的,也是我們寫作中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尤其是古文。古文講究入題,扣題,這是與我們現代人寫文章的一個區別。好,那么,聚會的心情我們已經知道了,(示意板書:“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一句),本來是怎么樣啊,很高興的一件事對不對?
生(眾):是。
師:但整個文章讀下來是不是很高興呢?
生(眾):不是。
師:為什么說不是?這其實就涉及到我讓大家思考的問題了。如果說我們要找出他議論的句子,要找出核心的句子,應該是哪個句子?
生:……
師:沒關系,我們再把課文讀一遍,是我放錄音,還是自己讀?
生:自己讀。
師:好,大家再讀課文。(學生讀課文,教師與個別學生交流)
師:有沒有找到?
生(徐皓東):我覺得是第三段第二行“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師:如果讓你從中選最精確的句子,你選哪一句?你自己再讀一遍。(提示:)我們閱讀的時候要抓“關鍵詞”或“中心句”。如果要找關鍵詞、中心句的話,在你讀的這么多當中,你選哪個?或者大家替他選擇。
生(徐皓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師:請坐。
生(梁媛媛):我感覺是第三段最后一句“死生亦大矣”。因為找中心句一般不都在段子的前面或后面嗎,這段前面是分著寫的,后面是總寫。
師:你從行文的結構來說,認為這是一個總結句。請坐。
生(邢乃中):我覺得是第四段“雖事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因為他從前面不高興了,到后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一句有些悲傷的意思,但是他沒有一直悲傷下去,因為悲傷到一個點上,痛定思痛,會有一些感悟,所以他思考到這個地方,他思考出一個……他可能拐到一個死胡同里,他只能把這次寫的詩記錄下來,流傳下去,讓后世人也和他一起思考,可能會“悟”出一點,他說“每覽古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一懷”,也就是說,他和古人一樣是有相同的思想情致的,但是并不能揣摩出古人的意思,于是他覺得每個人的思考是不一樣的,所以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讓后人看一看他們怎么想的,然后“亦將有感于斯文”。
師:看邢乃中同學真厲害,滔滔不絕。三個同學的意見,如果我們要選擇一個最準確的,你們選誰的?
生:……
師:有點難度,沒關系。在這里我想說,剛才邢乃中同學教給了我們一種閱讀的方法。什么方法?其實這種閱讀方法,我們老師一定會反復強凋過,是什么方法?
生(孫銘):帶著問題去讀。
師:邢乃中同學,你是帶著問題去讀的嗎?如果讓你來概括一下你的閱讀方法,你想給同學什么閱讀啟示?
生(邢乃中):從文章大意開始,然后順清脈絡,聯系上下文。
師:很好,你的閱讀敏感性很強。整體把握,尋找文章的脈絡,前后勾連——這是一種很重要的閱讀方法。我們再回到剛才的問題上,你覺得他的議論最終要表達一種什么意思?
生(邢乃中):我覺得雖然他思考人生何其短,時不我待之類(的問題),但是他到后來,他想通了,雖然他不能活很久很久,但他的文章可以活很久很久,所以他把他的文章留下來,讓后人一塊去想。
師:就是讓后人通過他的文字了解他的心境?
生(邢乃中):嗯,就像他理解他的前人一樣。
師:他前人是一種怎樣的心境呢,他怎么理解的?
生(邢乃中):他覺得他讀文章時是“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以懷”,他覺得他前人也會有一種天地蒼涼的感覺。
師:好,請坐。我們到現在好像還不能形成一種共識,那我想問同學們,邢乃宗同學給我們的這種閱讀方法我們應該不應該掌握?
生(眾):應該。
師:那我們再把這篇課文讀一遍。(有同學舉手。師:不要急,把課文讀一遍之后再來談)
師:剛才我看兩位同學討論的很熱烈,你們誰做代表?
生(王斌):我認為老師的問題依我來看,應該是第四段第一行末“固知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我覺得這一段真實表達了作者的觀點。因為在這段中表達了作者否認“把生與死看作同等,把長壽和短壽等同”的觀念,特別在第三段“死生亦大矣”表達的是古人的觀點,作者在這里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師:他自己什么觀點?
生(王斌):并不是生與死是一樣的,長壽與短壽是一樣。是有差異的。
師:就是說同樣的生,同樣的死是有區別的,是不是這個意思?
生(徐皓東):我是從第四段與上段末尾來看的,上一段末尾是古人怎么想的,后面是提出自己的觀點,再后面是把這篇文章寫下來,讓后人看。就是說,一個是古人,現代、后人,一個順敘的結構,里面有他的觀點。
師:哪個是他的觀點?
生(徐皓東):就是“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師:同學們贊成不贊成?
生(眾):贊成。
師:其實,教材上已經給了我們暗示。看教材后面作業的第三題,我要給大家提醒的是我們在閱讀教材時,要關注教材本身;文言文尤其要要關注注釋;第三個,這些練習題也是我們閱讀時要關注的,這些練習題往往提供給我們的是難點與重點。明白嗎?
生(眾):明白。
師:那我們來看,就整個行文而言,(示意板書內容)作者的情感是不是一致的?
生(眾):不是。
師:有什么變化?
生(劉高源):開始時作者看到蘭亭周圍美麗的景色,感到非常快樂,后來由于快樂到了極點,就產生了一點悲傷,感慨人生為何如此短暫,然后再后來,作者就看破了,看懂了,看透了。
師:看透了什么?
生(劉高源):看透了生死。其實(面對生死)這個問題可以不必那么困擾,可以把自己的思想以文章的方式流傳下去,讓后人繼續思考,只要享受有生之樂就可以。
師:你們同意他的意見嗎?
生:……
師:我們先來解決這個問題。這篇文章的情感脈絡先是喜,然后是悲,同學說的那個我閱讀的時候還真沒有想到,他說“看透了”(邊說,邊板書“喜、悲、透”),我還沒有看透,說明這個同學比我厲害。那我們來看看,這個思想情感是否這樣發生變化的?
生(眾):是。
師:那我想問一個問題:那么多文人騷客、志同道合的人在這里相聚,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因為一邊喝酒,一邊寫詩,然后這些詩形成了一個集子,很開心的事。那為什么很開心的事情為什么突然轉入了“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的悲痛中了,是“痛”呀,不是一般的“悲”,還有我們同學說的“看透了”,我想知道,為什么開心的事情,一下子變得很悲傷了呢?
生:……
師:(有同學猶豫要不要發言,師提示)抓著話筒。要養成這個習慣(主動發言)啊,我建議同學們,機會是自己搶來的,機會是均等的,我發現我們同學有一個習慣不好——總是把機會讓給別人,顯得自己姿態高,這不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好,你來說。
生(徐皓東):我的想法是,當作者在賦詩時感到很快樂,他不想錯過,所以想把時光保留下來,不想錯過這段美好的時光,他就想到生的時候是非常快樂的,但死了就享受不到這種快樂了,所以就把它寫下來,就會感到一些悲傷。
師:(疑惑的表情)后面這位同學。
生(邢乃中):我覺得是“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意思),既然人生有樂趣,我們就要即時享樂,這與“人生得意須盡歡”的意境有些相似,曲水流觴是一件快樂的事,但是樂極會生悲,所以,他在非常快樂的時候就想人生何其短,為什么不把快樂都享盡,然后就從這兒開始悲傷,然后就“仰觀宇宙之在,俯察品類之盛”,然后想到又像《赤壁賦》里面“長江東流水”之類……
師:你談到《赤壁賦》,你為什么想到《赤壁賦》?
生(邢乃中):因為《赤壁賦》里面那個也是“與客曰……客曰……”(學生記不清《赤壁賦》里面的句子》)
師:《赤壁賦》大家學過嗎?
生(眾):學過。
師:那他里面的行文變化與本文一樣嗎?
生(邢乃中):有些相似。
師:對,有些相似。我覺得邢乃中同學真了不得,她不僅明白從文章的脈絡、前后勾連,她其實又教了我們一招,我們在閱讀時,要把過去學過的類似的文章聯系起來,這樣我們對文章的解讀就豐厚了。古人不是說:把書讀厚,然后再把它——
生(眾):讀薄。
師:這也是一種讀書的方式。邢乃宗,你有沒有說完?
生(邢乃中):沒有說完。
師:繼續。
生(邢乃中):然后從這兒想到了人生短暫的悲苦,從人生短暫的悲苦又聯想到自己,“每覽古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就是看到古人的文章,后人又看到他的文章,想到即使他的人生短暫,那他文章的“章生”不會短暫,那他即使……(此處不太會表達)
師:我知道你想表達的是什么,我也有一句古文來表達,就你后面要表達的這個,其實叫“心乖于內,口拙于外”,就是說,內心是明白的,但你不知如何表達,我替你表達一下好不好?就是說,他其實就是這種感受不希望他的后人也如此感傷……,其實這里有的,你先前已經談了,我其實也想問這么個問題的,我們讀一下——“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我想問的問題是——那個方面“合契”?
生(邢乃中):我覺得是“昔人”和他感悟的那個同樣的問題。
師:同樣的什么問題?
生(邢乃中):人生苦短。
師:對,也就是“死生亦大矣”。還有后面的“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那么這個“昔“是前面的古人,還是我們這幫人?
生(邢乃中):前面的古人。
師:是前面的人,還是王羲之他們這幫人,還是包括王羲之前面的人以及王羲之他們這樣的人?
生(邢乃中):王羲之前面的人以及王羲之他們這樣的人。
師:贊成不贊成?
生(眾):贊成。
師:還有“后人感之,亦將有感于斯文”。他這個邏輯關系是一環一環相當嚴密的,盡管是散文。邢乃中,你有沒有說完?
生(邢乃中):我再說兩句,(輕松幽默了一下)平時上課抓不著話筒。
師:(笑)繼續。
生(邢乃中):然后從一開始的悲,到后來的傷悲又有點樂,其實他不是悲,他是看透了,然后就是覺得人生短暫又有什么呢,思想流傳下去就行了,然后就上升到一種博大的情懷,不像我們一樣活在物質里,他上升到了精神層面,認為如是精神是不滅的話,那人的靈魂可以跟精神一樣永遠流傳下去,那就沒有什么人生短暫不短暫的事情了。
師:大家贊成不贊成?
生(眾):贊成。
師:我覺得你今天的發言,質量高,頻率也高。我們給她一點鼓勵。
生:(掌聲)
師:其實邢乃宗同學提到的《赤壁賦》的作者還有一首詞也是這樣的,就是《念奴嬌-赤壁懷古》,大家能不能把這首詩一起讀一下?
生:(找書)
師:沒學過?那我們看發的講義《滕王閣序》,用我們剛才讀《蘭亭集序》的方法來讀它,沒有注釋,大家放聲讀,讀完后我們體味一下它怎么寫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在寫作方法上與《蘭亭集序》有什么共通之處。我們今天不談不同之處,只談共通之處。好,大家放聲去讀。
師:(了解閱讀情況后)其實,這個情況下我們要用“不求甚解”的讀書法去讀,在時間很短的情況下,人們要用這種方法先整體感知,然后帶著我給你的問題“這篇文章與《蘭亭集序》有沒有相通之處”去讀,至于詞語理解不理解沒有問題。
生:(繼續讀)
師:有沒有讀好?
生(王靜):我認為相同之處是都是先寫景,然后再抒情議論。
師:也是寫景、議論、抒情。那它表達的感情變化一樣不一樣?
生(王靜):一樣,都是興盡悲來。
師:好。我其實就是要讓大家明白這樣一個問題。大家課后還可以讀蘇軾的《赤壁懷古》、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陸游的《示兒》、李白的《將進酒》,其實這一類的作品,他的脈絡、思路、情感變化基本是一樣的,這是古代文人共同的生活境遇、特定的文化背景,使我們古代的文化分子缺乏一種安全感——他們動不動就被貶了,動不動就被發配了,“人生得意須盡歡”,失意是常常會發生的,所以他們這種情感的變化也就會在作品中得到反映,我們以后再讀這樣的作品時,我們就可以找到相通的地方,考試時我們擔心不擔心?
生(眾):不擔心。
師:好下課。
生(眾):老師再見。
師:謝謝同學們,再見!
《蘭亭集序》的課堂實錄 7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探討的問題跟生與死有關。生死問題,歷來是中國文學和哲學關注的重要話題。“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這是哈姆雷特的心語;“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這是司馬遷的思考;“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是李清照的心志。一代書圣王羲之也為我們留下了他對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蘭亭集序》。(投影有關詩句)
誰來為我們介紹有關王羲之以及《蘭亭集序》的有關知識?
生:序也寫作“敘”或稱“引”,猶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有對作者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寫在文章前面,列于書后稱為“跋”或“后序”。
生:我介紹作者。王羲之,東晉書法家、文學家。字逸少。官至右軍參軍,世稱王右軍。因與揚州刺史不和稱病離郡,放情山水,弋釣自娛。他創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風格,把草書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書最能體現雄逸流動的藝術美。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后世譽之為“書圣”。我還帶來了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請大家欣賞一下。(眾生鼓掌)
師:同學們介紹得非常好,說明大家自主學習的能力很強。下面老師還想檢測一下這一課的文言知識,看看同學們課前預習是否全面。(投影重點實詞、虛詞)
生:“修禊事也”中“修”是“從事”;“茂林修竹”中“修”是“高”;“況修短隨化”中“修”是“長”。
生:“所以游目騁懷”中“所以”是“用來”;“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所以”是“……的原因”。
生:“夫人之相與”中“與”是“交往”。
生:“悟言一室之內”中“悟”通“晤”,會面;“雖趣舍萬殊”中“趣”通“取”。
生:“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中“臨”是面對;“喻”是明白。
生:“固知一死生為虛誕”中“固”是“本來”;“一”是“動詞,看作一樣”。
師:非常好!如此美文,誦讀至關重要。老師準備了古箏曲《高山流水》配樂誦讀。請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喜愛的方式,自由誦讀本文!
誦讀要求:①語速的快慢②語調的輕重③情感的變化(投影顯示)(眾生自由誦讀)
小組推薦代表有感情誦讀。(可選擇其中一段,三生分別誦讀文章)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誦讀這篇書文雙絕的美文,并思考情感的起伏變化。
生:(齊讀)
師:接下來借大家的慧眼來找一找作者的情感在文中是如何起伏變化的?請分別用一個字概括。
生:第一段是“樂”,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
生:我認為第三段是“感”,因為作者的情感并沒有僅停留在對死亡的悲嘆上,而是由此引發了思考。
生:我也同意。但用“悲”概括也行,只是“悲”的內涵與“痛”的內涵不同。
師:大家說得很好!(板書:樂——痛——悲)
那么第一段中哪些方面言“樂”呢?找出文中的相關語句作答。
生:“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以及“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都說明這里的風景很美,讓人賞心悅目。
生:“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寫他們到這里是飲酒作詩的,很高雅,有情趣。
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是寫來的人很多,且是俊杰之人。
師:同學們說得非常好!如此良辰美景,賢人相聚在一起飲酒作詩,真乃人生一大樂事也。(板書:景美——人賢——事雅)我記得丘遲的《與陳伯之書》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兩人同寫暮春江南,景物特點有什么不同?
生:丘遲筆下的江南春景很有生機,有活力;而王羲之筆下的江南春景很幽靜。
生:丘遲筆下的春景是活潑的、熱烈的,而王羲之筆下的春景沒有這樣的色彩。
生:我認為王羲之筆下的江南春景清俊高雅,有超凡脫俗之韻。
師:非常好!一個是活潑,富有生機,另一個是超凡脫俗,美景配賢人真是“信可樂也”。那第二段中作者又“痛”在何處?請先找出文中詞句,再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生:“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感嘆人生短暫,世事變遷。
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感嘆宇宙永恒,生命易逝。
師:(板書:宇宙永恒,生命易逝)宇宙的浩渺永恒常引發古人的諸多感慨,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詩句?
生:《論語·子罕》中: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生:王勃《滕王閣序》中: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生: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中: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生:蘇軾《前赤壁賦》中: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師:同學們的古典詩詞功底大有長進了,非常好!確實這樣,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面對須臾人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態度。文中也寫到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態度,請找一找。
生: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
生: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師:這兩種生活態度讓我想起了魏晉時期著名的“竹林七賢”,特別是“七賢”中阮籍和嵇康堪為代表。請看有關兩人的材料:“今但愿守陋巷,教養子孫,時與親舊敘闊,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愿畢矣。”這是嵇康,是第一種生活態度的寫照。“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反。”這是阮籍,是第二種生活態度的寫照。大家認為這兩種人生態度可取嗎?這樣的人生態度與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有沒有區別?
生:東晉士人的態度是較為消極、頹廢的,而范仲淹的是較為積極的,因為范仲淹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
生:范仲淹確是較為積極的,《岳陽樓記》中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可為佐證。
師:引用非常精當。那么在那樣的社會里,他們能否有更積極的人生態度,比如,憑著自己的才華,到社會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負?
生:不能,因為那時的社會現實太殘酷,太黑暗了!
[點評:由文內而文外,從具體到抽象,顯學生知識面之廣。此為群體三次亮相。
師:那到底是個怎樣的社會呢?(投影顯示)
王羲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急劇動蕩的年代,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的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在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無成,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如曹操在《短歌行》中吟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鮑照在《擬行路難》:“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貴賤付皇天。”也因為此,有人說本文流露出了作者某些消極的情緒,如文中有“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豈不痛哉”等為證。那么作者對人生的態度到底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呢?請結合最后一段分析。(生分組討論交流)
生:我認為作者對人生的態度是積極的。因為第三段中寫道:“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可見,作者并沒有一味的消沉,而是想為后世留下點什么。
生:肯定不是消極的。因為第三段中還寫道:“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把死與生看作一樣,把長壽與短壽看作一樣,這是“老莊”的觀點。“老莊”主張“無為”,一切順其自然,作者對這種觀點是否定的。況且王羲之本身書法上的成就證明他是有所作為的。(眾生鼓掌)
師:太棒了!是啊!無論放浪形骸,還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對“人生苦短”的無奈,魏晉人在表面看似頹廢、消極、悲觀的死亡感慨中,深藏著他們對人生、生命強烈執著的追求和留戀,可以說是一種源自于死亡意識的“悲愴的美麗”。
(板書:否定老莊——肯定人生)
生:原來如此!
師: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我們今天讀他的文章,是“后之賢者”,應該有許多新的感悟。結合歷史人物,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你對人生有什么新的體驗?
生:人生是短暫的,我們更應該抓住有限的時間來多做一些事情,不斷拓展生命的寬度與廣度。
生:生命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為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命運,我想就是因為選擇生活的方式不一樣吧!我們青年人就應該積極進取,做陽光的、朝氣蓬勃的新一代!
師:有沒有那位同學能結合歷史人物來談一談?
生:曹操曾經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他最終成為了亂世的英雄。
生:李白也曾經嘆過:“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最終成為了一代詩仙。
師:是啊!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在表面看似頹廢、消極的死亡感慨中,深藏著他們對人生執著的追求和留戀。可謂是“消極其表,執著其里”。(板書:消極其表,執著其里)
課后請就文中最觸動你心弦的一句話談談你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悟,寫一則300字左右的隨筆。
下課!
[總評]
如何營造一堂語文課的焦點和亮點,怎樣打造一堂語文課的看點和賣點,楊瑩老師此節課作了較好的回答。讓學生在課堂上多次群體亮相,充分展示自己的魅力,而教師只充當組織者和指導者的角色。此為一。二是打破今天一些教師傾向于人文性而輕忽工具性的藩籬,將工具性與人文性很好地和諧地統一起來,使學生在掌握文言文基礎知識的同時,還在對文本的探幽發微的進行中受到理的啟迪和情的熏染。三是將讀、說、寫有機結合,既突破語文教學的傳統,又把文、情、理較好地結合為一爐,體現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新課改理念,促進了學生不斷進步與發展。
《蘭亭集序》的課堂實錄 8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布置預習任務:
1、了解作者以及創造背景。
2、利用早讀時間聽朗讀并熟讀全文。
師:(課件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帖卷》。)
師:大家請看大屏幕。這就是文采與書藝雙絕的《蘭亭集序》。
生:神情專注。
師:這幅書法瀟灑俊逸,高雅清新,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只可惜,唐太宗生前十分喜愛,死時把它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從此真跡永絕于世。我們只能從摹本中領會其神采了。
學生嘆息。
師:請同學們齊讀全篇。
生:齊讀全篇,聲音洪亮。
師:(出示幻燈1:王羲之蘭亭集序)請同學們解釋這3個名詞。
生1:王羲之:東晉書法家、文學家。字逸少。為官至右
軍參軍,世稱王右軍。因與揚州刺史不和稱病離郡,放情山水,弋釣自娛,以壽終,后人輯有《王右軍集》2卷。相傳王羲之7歲學書,12歲讀前人筆論。少時曾學衛鑠,自以為學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見李斯、鍾繇等名家書法,又在洛陽看到蔡邕寫的石經及張昶《華岳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學眾碑,從此書藝大進。創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風格,把草書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書最能體現雄逸流動的藝術美。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后世譽之為書圣。
生2:蘭亭:東晉時期會kuài稽jī郡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蘭亭地處紹興城西南12.5公里的蘭渚山下,相傳越王勾踐曾在這一帶種過蘭花,漢代為驛亭所在,因名蘭亭。幾經反復,于1980年全面修復如初。
蘭亭集序:古人每年三月初三,為求消災除兇,到水邊嬉游,稱為修禊(xì)。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當時名士謝安、孫綽、許詢、支遁等41人來到這里修禊,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詩歌會。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之中,眾皆列坐曲水兩側,將酒觴(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飄流,停在誰的前面,誰就即興賦詩,否則罰酒。據記載,當時參與其會的41人中,12人各賦詩二首。九歲的王獻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罰酒三觴。王羲之將37首詩匯集起來,編成一本集子,并借酒興寫了一篇324字的序文,這就是著名的《蘭亭集序》。
生3:書序,“序言”簡稱“序”,也叫前言,屬實用文體,同“跋”是一類。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薦介紹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說明寫作過程、寫作目的、主要內容或說明一些同書本有關的事情,幫助讀者更好地去閱讀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請他人寫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紹著作外,往往還有一些評價的內容。贈序,是一種與序有密切關系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種散文,它是專門為了送別親友而寫的以述友誼、敘交游、道惜別為主的文辭。就起源而言,贈序是由詩文之序演化而來的,古人餞別時,飲酒賦詩,詩篇多了,就由在場的人作序,敘其緣起。唐代贈序最為興盛。對廣大的中學同學來說,最熟悉的贈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東陽馬生序》。
師:大家說的非常好,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更好的學習這篇文章啦。這節課我們的任務是對照課下注解,翻譯全文,將譯文寫在作業本上。(PPT展示目標任務)并且將翻譯有困難的句子提交上來。
生:獨立完成作業。
第二課時
師:上節課大家對照課下注解,翻譯了全文,并且將翻譯有困難的句子提交上來,大家提出的問題如下(出示幻燈1):
幻燈1:(數字代表提出問題的小組)
1、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2、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及其所之既倦,豈不痛哉!
生:認真觀看,
師:那位同學愿意幫助提問的同學解釋上面的某一句話。下面開始搶答。
生:短暫思考,積極搶答。(過程略)
師:(刪掉學生解決了的問題。)經過前面同學的搶答,還有幾句話未得到解決,我們得出以下自探提綱
1、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2、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師:下面為形成提綱做出貢獻的小組加分。(將所加分數填到黑板上的分數欄里:1組5分2組10分3組10分4組10分
6組10分7組10分8組5分)
生:熱烈鼓掌。
師:好,下面請同學們認真自探,翻譯兩句話。
(PPT展示自探要求)
生:認真自探(過程略)
師:請起立進行小組內討論。(合探)
生:起立,合圍,進行小組討論。
師:出示展示小組分別是:1組3組
1組3組學生:開始在后黑板展示翻譯
其他同學繼續討論。
2分鐘后出示評價小組分別是:5組8組
展示小組完成展示任務,其他同學討論基本結束回到了座位上。
師:下面請5組選派代表對1組翻譯的句子進行評價
生(5組代表):(走上講臺)我們組給1組展示打9分,因為我們組認為“猶不能不以之興懷”的“猶”翻譯成“尚且”比翻譯成“仍然”更好。大家還有什么問題?
7組同學提問:我想問一下,這句話中的3個“之”都是什么意思?
5組同學回答了”俯仰之間”、“不以之興懷”。中“之”的意思。通過提問解決了“向之所欣”中“之”的作用。
師:為評價小組加上9分,提問小組加10分。
(實物投影)總結了“之”的常用意義:
之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于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之:我)(《廉頗藺相如列傳》)
2、指示代詞,這,此。
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助詞。
1、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志。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后面,湊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三)動詞,到……去。
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
師:下面請8組選派代表對3組翻譯的句子進行評價
生(8組代表):(走上講臺)我們組給3組展示打10分(滿分)。大家還有什么問題?
生(4組)提問:(“所以游目騁懷”“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中的“所以”意思一樣么?
生(8組):“所以游目騁懷”中的“所以”是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于“是用來……的”";“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中的“所以”.表示原因。相當于“……的原因(緣故)”。,二者不同。
師:問題提的很有總結性,我們給4組加上10分,8組同學總結的也特別到位,我們給他們也加上10分。
生:熱烈鼓掌。
師:請科代表作總結。
課代表:對本節課進行總結。(略)
師:謝謝大家,下課!
生:(起立)謝謝老師!老師再見!
第三課時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完成了這篇文章的翻譯,下面請大家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前提下有感情的朗讀全文。
生:齊讀。
師:大家讀的'很好。同學們,我們這節課的任務是對著篇文章的進行思想藝術鑒賞。請大家找出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三個字,進而概括出本文的感情線索。
生1:信可樂也的“樂”
生2:還有“豈不痛哉”的“痛”
生3:“感慨系之”的“感慨”
師:大家同意他們說的么?
生:眾說紛紜
生4:我覺得應該是“悲”
師:為什么?
生:從作者的感情變化看應該是逐層遞進的。樂到痛到悲
師:說的非常棒!出示幻燈
生:很感興趣的樣子
師:(幻燈出示自探提綱)請大家獨立完成這幾個問題。
生:認真自探(過程略)
師:請起立進行小組內討論。(合探)
生:起立,合圍,進行小組討論。(過程略)
師:出示展示小組分別是:2組4組
2組4組學生:開始在后黑板展示
其他同學繼續討論。
2分鐘后出示評價小組分別是6組7組
展示小組完成展示任務,其他同學討論基本結束回到了座位上。
師:下面請6組選派代表對2組進行評價
生(6組代表):(走上講臺)我們組給2組展示打7分,因為我們組認為他們字跡不夠工整。其次我們認為“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能看出來得好朋友都是志同道合的人也挺重要的,大家還有什么問題?
生(其他):提出并且討論了概括角度的問題(略)
師:大家說的都很好,概括一定要簡明扼要,當然得在全面的前提下,
為評價小組加上9分,提問小組加10分。
(幻燈)總結問題答案
師:下面請7組選派代表對4組翻譯的句子進行評價師:
生(7組代表):(走上講臺)我們組給4組展示打10分(滿分)。大家還有什么問題?
生:沒有。熱烈鼓掌。
師:看來大家都理解了作者王羲之在本文中的基本情感,出示幻燈
幻燈:作者認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可等量齊觀。生命有限,應當珍惜,去做些事情,而不是空談玄學。
師:知人論世,了解了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我們就更加覺得他能有如此的見識是多么的難能可貴啦!
幻燈如下:
師:請科代表作總結。
課代表:對本節課進行總結。(略)
師:謝謝大家,下課!
生:(起立)謝謝老師!老師再見!
《蘭亭集序》的課堂實錄 9
課題:蘭亭集序
課時:一
教師:“蘭亭集序”既是書,又是文。當時的人對這個書帖的評價非常之高,說它是“天下行書第一”。時人謂之八個字, “飄若浮云,矯若驚龍”。28列,325字,其中有20余“之”字,每一 “之”字寫法不一。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說過, “筆墨是一個人的氣質、性格和才情的自然流露”。先儒孟子言曰,“讀其書,誦其詩,想見其人”。后來我們經常把它作為文言文教學的指導思想之一,即“知人論世” 。(縱向板書)那么,也就是說,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們一起來感受這篇文章背后那個獨特的人,一個獨特的內心世界,一份對人生的獨特感悟。(縱向繁體板書課題:蘭亭集序)
教師:現在檢查同學們的預習情況。在此之前,我們先來“破題”。此一步,在古典文學教學中頗為常見。請看題目,我們需知兩個問題:(1)集,即蘭亭集,(2)序,既蘭亭集序。抓住這兩點,這篇文章就可迎刃而解。不過,要說“蘭亭集序”的由來,我們先看注解①,請一位同學來讀,大家仔細聽。
學生:朗讀(略)。
教師:注意,“集”字二解,一集會,二詩集。現請大家齊讀本文,訂音正字。
學生:齊讀(略)。
教師:很整齊,聲音很洪亮。請聽老師范讀。
教師:范讀(略)。
教師:老師范讀跟大家相比,有何不同?
學生:有感情,注意停頓。
教師:文言文的誦讀講究四字,所謂“抑揚頓挫”。文言文的味道自在其中。現在,請大家仿讀原文。
教師:好,請停下來。我想請一位同學讀一下,找找剛才的感覺。
學生:讀(略)。
教師:劉勰《文心雕龍》中有一段話,“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豈成篇之足深,患識照之自淺耳”。 (縱向繁體板書)說的是,作文者情動而感發,寫成文章,讀文章的人反復誦讀,仔細品味,就會把握行文思路,進而把握其主旨。這也就是讓大家反復誦讀的緣故。
教師: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誰能說一下誦讀本文后的原初感受呢?
學生:蘭亭周圍的環境非常秀麗,古人在此一觴一詠非常盡興,古人今人對生死的感受是一樣的。
教師:很好。用課文中的原句來說,就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等。剛才那位同學也提到古今之人對生死有同感,那么,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本文的情與志,如何?
教師:閱讀第一段。
古人云,“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乃人生之至樂!本文也說 “信可樂也”,那么,樂從何來?
學生:美景,剛才已經說過。良辰,就是“暮春之初”。我們學過《論語侍坐》,其中有關于“暮春”的一段描寫,使人讀后很有逍遙之感,跟本文所寫有相似處,所以,曲水流觴,飲酒賦詩,肯定很快樂!
教師:說的不錯!當王羲之與謝安、支遁、許循等四十余人,“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得人生知己,忘情山水,豈能不樂?信可樂也!
教師:在這一段中,我最欣賞四個字,或者說一個四字語,誰能猜想到?
(一學生小聲嘀咕“游目騁懷”)
教師:你怎么知道?請談一談感受,如何?
學生:因為這四個字表現了作者在集會之后高興的心情。
教師:還有嗎?給大家點一下。目何以游?懷何以騁?
學生:這是使動用法。使目游,使懷騁。
教師:那么,不從語法去理解,你作何感想?
學生:很有意境。
教師:對。古人造語一向極為簡省、形象。試想一下,在會稽之蘭亭,賞自然之美景,這“目”之“游”,不正是文中之“仰觀、俯察”嗎? “騁”字偏旁為馬。在俯仰之間,體認“宇宙之大、品類之盛”,其心定亦當如縱馬奔攬,心胸豈不為之開闊?想來,古人寄情山水的情致即在此吧。而古文的語言質感想必大家也一定有所認識吧。
教師:閱讀第二段。本文前面說“信可樂也”,后面又說“豈不痛哉”“悲夫”,那么,文章由“樂”至“悲”,突兀否?
學生:不突兀。前面寫山水之樂,而后提及 “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由此引出了“悲”,最后闡發生死之感,樂極而悲,人之常情嘛。
教師:好一個“人之常情”!常情常態,言之有理。但請大家注意“情隨事遷”。情因何事而遷,是本文關鍵。我們隨后再談。現在,請教大家,從原文看,“悲”從何來?
學生:我覺得是,人生很短暫,所以,有時候很高興,但一想到人生苦短,就有些悲哀。
教師:用原文說呢?
學生:“人之相與,俯仰一世”,還有“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就像曹操的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教師:的確啊。“人之相與,俯仰一世”嘛。古人的筆下,常常出現對人生的至感,就像他們說的,“人生如白駒過隙”,我們也不過是“光陰之逆旅,百代之過客”嘛。所以,作者在段末引古人言曰,怎么說?
學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教師:人生之美好短暫,享樂之永不滿足,生命之終歸于寂,信夫!
教師:前面我們談到,情隨何事而遷,是解讀本文之關鍵。現在,我們通過第三段中最難理解的兩句話來加以探討。這兩句話是“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同學們作何感想?
學生:讀課文注解。
教師:難以理解吧。有兩點需要搞清楚:(1)“一死生,齊彭殤”的由來,(2)“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由來。
我嘗試著給大家解讀一下:
莊子《齊物論》中談到,“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意思是,沒有誰比殤子更長壽,而活了八百歲的彭祖是短命的。這就是“一死生,齊彭殤”的由來。莊子目睹時代戰亂,人若芻狗,而天道恒常,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故此,消弭了生與死的界限。用他的話說,“以道觀之,則萬物莫不為一”(《莊子秋水》)。
而魏晉之際,為我國歷史上又一動蕩黑暗時期,士人們感受到人生的無常是極為普遍的事實。當時的很多有名的.士人,都紛紛丟棄了自西漢以來篤信的儒家學說,而信仰道家思想,縱情山水,有很多人都選擇世外桃源隱居避世。至少,本文中的蘭亭集會上的人都有此舉動。如謝安曾長期隱居東山,不問世情。(淝水之戰時的謝安是后來出山的)所以,時人持“一死生,齊彭殤”的生死觀是不足為奇的。
但問題是,道義上的持守,與具體的人生感受總不是全然相符。所以,人生是矛盾而痛苦的。依憑道家學說,固然可以使人逍遙避世,忘情山水之間,但實在地說,生與死又怎能夠是一樣的呢?王羲之就領悟到了這個切實的矛盾。他從人生的實際感受方面對道家學說提出了質疑,所以才會有““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兩句話。也許正如歌德所說,“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人生誰又能說清楚呢?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怪不得,王羲之在隨后寫到,寫什么呢?大家一起讀。
學生:“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教師:那么,“情隨事遷”中的這個“事”說白了就是指本文之時代背景,諸位以為然否?
(下課鈴響)
教師:很遺憾,還沒完,下課時間到了,謝謝大家。
《蘭亭集序》的課堂實錄 10
(師請生朗讀文章第一段,并讓其他同學評價朗讀情況)
師:朗讀首先要把握好朗讀基調,如果說第一部分的基調是清新明朗、“信可樂也”的話,那么第二部分應是怎樣的基調?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關鍵詞語。
生1:在第二段中有一個關鍵詞──“痛”。
生2:在第三段中有一個關鍵詞──“悲”。
(師請學生推薦朗讀第二、三兩段)
師:如果我們在朗讀全文時配上背景音樂,應該選擇什么樣的主樂器?什么基調的曲子?
生1:最好選用二胡演奏的比較深沉的曲子。
生2:最好選用洞簫演奏的意境悠遠的曲子。
生3:我想選用古箏演奏的曲子,幽靜而富于變化。
師:大家的創意都很好,展示了你們的藝術素養。其實,藝術是相通的,我們探討音樂的過程也就是把握作品思想情感、風格基調的過程。
(教師節選古箏曲《漁舟唱晚》作為背景音樂,飽含感情地朗讀全文)
師:請同學們描繪一下你想象中“會稽蘭亭”“暮春之初”的江南景色。
生1:山清水秀,紅花欲燃,充滿著生機與活力。
生2:雜花盛開,色彩絢麗,像一道五彩的屏障一樣。
生3:山花爛漫,鳥語花香,一片艷麗的色彩。
師:我們看王羲之筆下江南春色又是怎樣的景象呢?
生:“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教師讓學生熟讀背誦以上語句)
師: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江南三月的山水之間就像剛才同學們描述的那樣──百花盛開,山花爛漫,鳥語花香,而這些濃艷的東西在《蘭亭集序》中卻不見蹤影,那么王羲之是在著意追求一種什么風格和境界呢?
生1:他是在追求一種清新淡雅的境界。
生2:王羲之是在追求一種自然的文風。
師:在這篇文章中,一切過于濃郁的色彩,作者都不用,而是清新淡雅,自然為文,這是色調的淡雅;蘭亭盛會中,“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美齊備,但作者喜悅有度,從容沉穩,這是心境的淡雅。常言道:“文如其人”,作品格調的淡雅也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藝術體現。
(讓學生把握好文章基調,齊讀第一段)
(教師重點指導最后一句的朗讀)
板書:
游目騁懷、信可樂也。
師:為了便于大家理解作者在文中情緒的變化,我們一塊兒來疏通一下文章后半部分的一些語句。請同學們互相提出問題并嘗試著解答。
生:我對“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一句理解得不透徹。
生:我想應該是這樣的意思:好靜的人喜歡在室內清談,好動的人喜歡在山林遨游。
生:“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意思我不明白。
師:“一”和“齊”都是用作動詞,全句的意思是,把死和生等同起來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是妄造的。
(學生分組討論其他問題)
師:作者在自然中得到愉悅,又從自然中感受到悲哀,作者正當心情舒暢的.時候,卻說出了非常消極的話,“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大家對作者情緒的變化是如何理解的呢?
(學生分組討論)
生:我認為這種情緒變化符合一般人的心理規律。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這種聚散難常的感觸定會使人情緒低落,讓人感到人生短促、生命無常。
師:這位同學分析得很到位,除此之外,出現這種情緒的變化還有它的歷史淵源。在這里略述幾例:
當年漢武帝行幸河東,中流與群臣歡飲,曾作詩《秋風辭》:“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奈老何!”魏文帝與詩人吳質宴后寫道:“樂往哀來,愴然傷懷。”
西晉的石崇在與眾人宴飲后說:“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
可見自漢魏以來,人們因歡聚由樂生悲的感慨是比較普遍的,王羲之在歡宴之后也不能擺脫這種傳統氛圍的影響。
(教師在補充以上內容時,以課件形式展示提及的詩句)
(教師讓學生齊讀二、三段文字,以體悟作者情緒的變化)
【《蘭亭集序》的課堂實錄】相關文章:
蘭亭集序課堂實錄07-11
《蘭亭集序》課堂實錄08-12
[熱門]《蘭亭集序》課堂實錄10-09
語文課《蘭亭集序》課堂實錄10-23
蘭亭集序10-04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 蘭亭集序說課稿02-10
《蘭亭集序》教案07-29
《蘭亭集序》鑒賞10-06
蘭亭集序說課稿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