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教案模板錦集9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蘭亭集序》教案9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蘭亭集序》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敢于沖破時俗,否定當時流行的莊子“一死生,齊彭殤”觀點。
2.體味本文敘議結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積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實詞。
《學習重點》
仔細揣摩本文景與情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研讀步驟
步驟一:課前預習。
1.,解決生、難字的讀音,能順利誦讀;
2.查注釋,疏通文意,掌握課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詞語;
3.了解與課文相關的背景資料。
步驟二:課文分析。
1.體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寫作風格;
2.體味本文回環曲折地抒發感情的特點。
(二)問題探究
1.作者寫蘭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與作者的情有何關系?
文章寫蘭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間水渚之間,綠樹成映,鮮花吐艷,但在作者筆下,所有濃艷之物皆不見蹤影,唯山、水、林、竹、天、風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繪竹,言其“修”而舍其綠;寫水,言其“清”而舍其碧;敘氣候,亦“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而已。一切盡顯淡雅,而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觀反照。東晉之時,玄學盛行,名士們對山水的欣賞,不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認真觀察思考,不只是怡情養性,還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樂也”句“樂”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從字面上看來,“樂”的具體內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環境幽雅,三是氣候宜人;但更深層次的“樂”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對大自然的一種領悟,“觀宇宙之大”,“察品類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賜,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兩忘達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豈不痛哉”是緣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極寫宴集之樂后引出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慨。蘭亭宴集,自然快樂,但終有期限,聚會難而短,分離易而長。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內”,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靜或動,“暫得于心”,但隨著時境的變化,心境也隨之而發生變化,“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樂”亦“痛”之中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情懷?
本文由“樂”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寫景、寫事、寫情,以一“樂”字作統領,然后寫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為核心。由“樂”而“悲”,看似突兀,但卻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頓生感慨;隨著時光流逝,生命也終有盡期,感慨之余,產生傷感,“悲”隨之而生。作者將目光上移至古人,從古人留下的文章來看,古人亦為人生的變化而興嘆,因此斥莊子“一死生,齊彭殤”為虛妄,再將目光移至未來、推想后人,未來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錄其所述”并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覽者”的`感慨與共鳴,能夠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觸,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與前文的“樂”遙相照應,形成一個整體。
5.本文的語言特色:
東晉文壇盛行駢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為主,駢散結合,樸素自然而又錯落有致。
(三)[能力訓練]
1.選出下列詞語中加橫線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組:()
A.癸(ku)丑修禊(al)流殤fallozls)游目騁(汕ellg)懷
B.激湍(tuAn)形骸(hi)嗟(仰)悼感慨系(if)之
C.蓬蒿(h則)管弦(d加)虛誕(dbo)趣()舍萬殊
D.悲夫(fo)鋒鏑(df)甕牖(…加)度長挈()大
2。選出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用法不同的一句:
(1)
A.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B.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
C.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軼麗
D.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2)
A.信可樂
B.煙濤微茫信難求
C.信義著于四海
D.謂為信然
(3)
A.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B.鑄以為金人十二
C.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D.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
(4)
A.所以游目聘懷,足以極視聽之娛
B.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C.所以動性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D.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3.閱讀下列文字,回答文后的問題。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所寄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變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
(1)選出有通假字的一項:()
A.晤言一室之內
B.雖趣舍萬殊
C.死生亦大矣
D.不能喻之于懷
(2)下列句中加橫線字解釋有誤的項是:()
A.夫人之相與與:結交
B.曾不知老之將至曾:曾經
C.向之所欣向:過去
D.未嘗不臨文嗟掉臨:面對
(3)“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翻譯“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一句。
《蘭亭集序》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生平及文學地位;
2.流暢地翻譯全文,并能背誦;
3.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把握文章的主旨;
4.指導學生探索生活的意義及生命的價值。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蘭亭蘭渚之亭則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蘭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紹
學生讀注釋(1)。教師補充:魏晉,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書圣的美稱。他不僅長書法,也長詩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風格瀟灑放脫。書法作品《蘭》最為有名,它被后世評論者譽為行書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樣的面貌呢請看插圖。古人評價:飄如游云,矯如驚龍。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只可惜,我們看到的只是臨摹本,其真跡已經失傳。據說被李世民帶到地下了。王羲之的詩文以《蘭》最出色。從注釋我們已經知道,它是詩歌集子的序。《蘭亭集》的內容又是什么呢請看93頁的補白。集子中的詩文藝術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卻膾炙人口,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它吧。
三、課文誦讀
配樂朗讀(教師范讀)。讀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然后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字音。最后學生齊讀。
四、疏通字詞
1.重要詞語;
2.練習三,并補充:所以(所以游目騁懷,所以興懷)、一(俯仰一世,固知一死生為虛誕,其情一也);
3、成語及常用語
五、布置作業
1.反復朗讀課文,力求背誦;2.練習一;3.如何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二、朗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體裁特點
序是一種文體,有兩種。一是贈序,一是書序。后者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內容多是介紹書的內容和特色、成書經過,寫書目的等。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由樂而生痛,由痛而生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3.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第一部分:點敘宴集盛況(樂)
第二部分:抒發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四、課文分析
1.逐句請學生試講,教師訂正、補充。
2.重點語句賞析
(1)作者寫蘭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與作者的情有何關系?
文章寫蘭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間水渚之間,綠樹成映,鮮花吐艷,但在作者筆下,所有濃艷之物皆不見蹤影,唯山、水、林、竹、天、風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繪竹,言其修而舍其綠;寫水,言其清而舍其碧;敘氣候,亦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而已。一切盡顯淡雅,而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觀反照。東晉之時,玄學盛行,名士們對山水的欣賞,不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認真觀察思考,不只是怡情養性,還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樂也句樂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從字面上看來,樂的具體內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環境幽雅,三是氣候宜人;但更深層次的樂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對大自然的一種領悟,觀宇宙之大,察品類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賜,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兩忘達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豈不痛哉是緣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極寫宴集之樂后引出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慨。蘭亭宴集,自然快樂,但終有期限,聚會難而短,分離易而長。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內,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靜或動,暫得于心,但隨著時境的變化,心境也隨之而發生變化,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樂亦痛之中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情懷?
本文由樂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寫景、寫事、寫情,以一樂字作統領,然后寫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為核心。由樂而悲,看似突兀,但卻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頓生感慨;隨著時光流逝,生命也終有盡期,感慨之余,產生傷感,悲隨之而生。作者將目光上移至古人,從古人留下的文章來看,古人亦為人生的變化而興嘆,因此斥莊子一死生,齊彭殤為虛妄,再將目光移至未來、推想后人,未來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錄其所述并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覽者的感慨與共鳴,能夠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觸,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與前文的樂遙相照應,形成一個整體。
3.本文的語言特色:
東晉文壇盛行駢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為主,駢散結合,樸素自然而又錯落有致。
五、小結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著的努力。
《蘭亭集序》教案 篇3
教學設想
教學重點
理清課文線索,了解文章內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了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學習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教學難點
啟發學生聯系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生死的人生態度。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導入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并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寫的好,又善書法,有書圣之稱,于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帖卷》,
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
朗讀
配樂朗讀(教師范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字音。
學生齊讀。(教師訂正)
(1)朗讀語調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2)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分之現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
了解序的題材特點
明確:
序是一種文體,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
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明確:
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走進蘭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
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發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賞析課文
1、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時間: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風景: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氣氣清
惠風和暢
人物:群賢少長
列坐其次
一觴一詠
暢敘幽情
感受:信可樂也
寫法:寫景抒情
敘議結合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于是詩興大發,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我們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2、學生嘗試背誦第一段。
理清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地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請學生摘錄寫景句。
3、學習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明確:
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無成,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死生之大,豈不痛哉?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讀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
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總結全文。作者的悲,與他的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系,從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看佛教、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自己的抱負。可這種生活觀在我(王羲之)看來是何等的虛偽可笑。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覽昔者興感之由,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作者詢問古今,發出悲嘆。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5、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6、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小結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著的努力。
相關資料
1。《蘭亭集序》真偽大辯論
《蘭亭集序》(又稱《蘭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齡編撰的《晉書》,而此前收錄晉文最完備的《文選》竟未見此文,這與《蘭》文的歷史地位很不相稱。同時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梁代劉孝標注引的王羲之《臨河序》與《蘭亭集序》文字上有出入。于是就此引發了一場《蘭亭集序》真偽大辯論。
(1)
文章作者之真偽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這一觀點,并闡述了幾點理由。郭沫若也贊同此說,并就夫人之相與之增段補充論據,然后進一步考證說,《蘭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孫、陳代永興寺僧人智永所為。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引用證據反駁郭沫若的觀點,章士釗也引用資料來證明《蘭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書法作者之真偽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質疑,李文田則從書體上否定定武本《蘭亭》為王羲之筆跡,郭沫若更是斬釘截鐵地斷定是假的,并進一步推斷,這個墨跡本應該就是智永所寫的稿本。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等人著文反駁,認為郭沫若以兩塊剛出土的石碑而斷定東晉只有隸書一種字體,是孤證不立,偏難概全。
詳情請看《語文學習》20xx年第8期陸精康先生的《〈蘭亭序〉疑案錄》。
2。《晉書·王羲之傳》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曠之子,王敦、王導之侄,東晉初太興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歲,少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復授護國將軍,又推遷不拜。揚州刺史殷浩遺書,勸使應命,乃拜護軍。又苦求宣城郡,不許,以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羲之素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初度浙江,便有終老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謝安未仕時也住那里。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引自《漢魏六朝散文選》,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3。《古文觀止》評《蘭亭集序》
清人吳楚材、吳調侯選注的《古文觀止》如此評《蘭亭集序》: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4。王羲之《蘭亭詩》(其三)及前人評點
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仰望碧天際,俯磐淥水濱。寥朗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矣造化工,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譚元春:寓目理自陳,適我無非新二語,真是通識所發,非一意孤高絕俗之流。(《古詩歸》)
鐘惺:七賢胸中恐遜此原委。(《古詩歸》)
陳祚明:曠達之旨,射洪古詩中多此等語,易流宋人。(《采菽堂古詩選》)
沈德潛:不獨序佳,詩亦清超越俗,寓目理自陳,適我無非新,非學道有得者,不能言也。(《古詩源》)
牟愿相:王逸少傳詩不多,其《蘭亭》一篇,如蘇仙高屋,翹視群兒小澥(《草堂雜論詩》
(摘自《魏晉南北朝詩精品》,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版)
前人
張玉谷讀了上面的《蘭亭詩》(其三)后這樣與《蘭亭集序》作比較閱讀:即序中仰觀宇宙數句意。寓目理陳,貼視說,群籟、適我貼聽說。只淥水濱,略帶蘭亭,絕不粘滯,詩境清越。
【延伸閱讀】
將王素之《蘭亭詩》和《蘭亭集序》對比閱讀,《蘭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詩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對應的,這些自然之景是純粹客觀的自然之物嗎?
《蘭亭詩》其一
仰視碧天際,俯瞰原水濱。
寂闊無涯觀,寓目理自陳。
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詩中的仰視碧天際對應《序》中仰現宇宙之大天朗氣清。詩中俯瞰泳水濱對應《序》中俯察品類之盛清流激湍。詩中無涯觀萬殊群籟對應《序》中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風暖日這些景物并非客觀存在之景,而是貫注了詩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從詩中最后一句來看,宇宙萬物雖有差別,但它們給作者的感受都是嶄新的、可愛的。
《蘭亭集序》教案 篇4
※學習導航
【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抓住感情這根線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進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2.科學地指導學生認識作者對人生悲歡無常.終歸于盡的深沉感慨,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3.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4.積累文中的名句。掌握“修.期.致.臨.次,一”等詞的多義性。
【學法建議】
1.采用師生互動,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
A.主要采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師適當點撥。
B.第一段本文語言精練.樸素.優美,教學時把重點放在體味語言特色上,由語言美去體悟自然美,體會作者樂山樂水的心情。要多讀,讀到情隨聲出。
【課前預習】
1.作者簡介
王羲之(321-379)世稱王右軍,東晉著名書法家。《晉書》說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如游云,矯如驚龍”“天機流布,挺然秀出”。由于他在書法上的成就和貢獻,被后世譽為“書圣”。其書法作品《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2.資料鏈接
(1)文章背景
蘭亭,是東晉時期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這里山清水秀.風景幽雅,是當時名流雅士時常集會的地方。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歲的王羲之(當時任會稽內史)邀請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蘭亭聚會,他們做曲水流觴之飲,當時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詩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將諸名家及詩作一一記錄集結成集,是為《蘭亭集》,并為此集作序一篇,這就是《蘭亭集序》。
王羲之寫這篇序時,已經喝醉了酒,下筆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驚異;他日更書數十本,比起原來的這一稿本,終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為太宗所得,尊為“天下第一行書”,并命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臨寫了幾本。被呼為“行書之龍”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在古代書跡里,像一盞燦爛的明燈,照耀著東晉以來我國書體的前進道路。
(2)文化知識:
修禊:中國古代民間的一種風俗,古人視暮春三月是萬物萌生的時節,早在周代,人們在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到河邊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詩經》.《周禮》中都有記載。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談論志向時,當問到曾皙時,他答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曾皙的春風沂水.民生和樂大得孔子贊賞。(《論語先進》)南北朝丘遲在《與陳伯之書》中也說:“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國之思激發屈膝事敵的陳伯之幡然悔悟。可見暮春三月是人間一段最美的時光。又因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這一天舉行祈福消災的儀式,這是一個吉祥美好的日子!
(3)文體知識
序,也叫“敘”或“引”,是說明作品的寫作目的或作者情況,也有對作品的評論和相關問題的闡發。“序”一般寫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
《蘭亭集序》教案 篇5
【復習目標】
1、 復習本課的重點文言基礎知識及翻譯重點句子。
2、 記誦全文。
【復習流程】
一注音(5分)
癸(ɡuǐ)丑 會(kuài)稽 修楔(xì) 激湍(tuān)流觴(shāng) 管弦(xián)
游目騁(chěng)懷 齊彭殤(shāng) 晤(wù)言一室之內 趣(qū)舍萬殊
一死生為虛誕(dàn) 曾(cēng)不知老之將至 若合一契(qì) 放浪形骸(hái)
嗟(jiē)悼(dào) 感慨系(xì)之
二、解釋下列加橫線的字(10分)
1、群賢畢至(全) 2、少長咸集(都)
3、清流激湍(流勢很急的水) 4、亦足以暢敘幽情(深藏的感情)
5、是日也,天朗氣清(代詞,這) 6、信可樂也(誠,確實)
7、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交好)(低頭仰頭,比喻很短的時間)
8、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依,隨著) 9、雖趣舍萬殊(進取與退讓)(不同)
10、感既系之矣(附著) 11、不能喻之于懷(曉,懂得)
12、每覽昔人興感之由(原因)
13、列坐其次(排列) 14、列敘時人(一個個地)
15、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通“故”所以,因此)(看作一樣)(是)
16、齊彭殤為妄作(看作相等) 17、或取諸懷抱(之于)
18、晤言一室之內(對面談話) 19、曾不知老之將至(乃,竟)
20、向之所欣(向來) 21、未嘗不臨文嗟悼 (面對著)
三、一詞多義 (15分)
次:(1)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旁邊水邊) (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次一等)
(3)陳勝、吳廣皆次當行 ( 有序的排列) (4)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駐扎)
(5)余船以次俱進 (次序)
致:(1)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到達,最后所達到的結果)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達到)
(3)家貧,無從致書以觀(得到)
(4)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5)肅宣權旨,致殷勤之意。(表示、表達 )
(6)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 用盡)
修:(1)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高 )
(2)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壽命長)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學習 進步)
(4)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辦好)
(5)乃重修岳陽樓 (修建)
(6)修守戰之具(整治、治辦)
盛:(1)雖無絲足管弦之盛(多,這里是“熱鬧”的意思)
(2)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繁多)
(3)勝地不常,盛宴難再(盛大)
(4)今又盛寒,馬無稿草(程度深,極,非常)
期:(1)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期限)
(2)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期望、要求)
(3)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時間期限)
(4)期年之后(一周年)
(5)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約定)
(6)外無期功強近之親(服喪一年)
于:(1)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介詞,在)
(2)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對于)
(3)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至,及,到)
(4)不能喻之于懷(在)
(5)亦將有感于斯文(對)
所以:(1)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的原因 )
(2)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用來……)
(3)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方法 )
之:(1)曾不知老之將至(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
(2)及其所之既倦(動詞 往 達到 )
(3)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助詞表定語后置 )
(4)每覽昔人興感之由(助詞 的)
(5)猶不能不以之興懷(代詞,指代“向之所欣。。。。已為陳跡”)
(6)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晤言一室之內(助詞 的)
以:
(1)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因,介詞)
(2)引以為流觴曲水(介詞,把)
(3)足以極視聽之娛(用來)
(4)舟遙遙以輕飏(連詞 相當于“而”,修飾)
(5)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介詞 把、拿 )
(6)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動詞 用,任用)
(7)日以盡矣,荊軻豈無意哉( 副詞 通“已”,已經 )
(8)不賂者以賂者喪(因為)
(9)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用)
(10)君臣固守以窺周室(連詞,目的)
三 、翻譯句子(6分)
1、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譯文)
2、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譯文)
3、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譯文)
4、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譯文)
四、名句默寫(7分)
1、(20xx福建卷10年天津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
2、(20xx重慶卷)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________________ 。
3、(20xx山東卷20xx重慶卷20xx安徽卷)仰觀宇宙之大,________,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4、(20xx安徽卷)__________________ ,少長咸集。
5、(10年江西卷北京卷)或取諸懷抱,______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________。
6、(20xx山東卷)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_______________,俯察品類之盛。
7、(20xx四川卷)_______________,齊彭殤為妄作。
五、翻譯劃橫線的句子(7分)
申屠敦之鼎
洛陽布衣申屠敦①有漢鼎②一,得于長安深川之下。云螭斜錯③,其文爛如④也。西鄰魯生見而悅焉,呼金工象而鑄之。淬⑤以奇藥,穴地藏之者三年。土與藥交蝕,銅質已化,與敦所有者略類。一旦,持獻權貴人,貴人寶之,饗賓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為魯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不知孰為真耳。”權貴人請觀之,良久曰:“非真也。”眾賓次第咸曰:“是誠非真也。”敦不平,辨數⑥不已。眾共折辱⑦之,敦噤不敢言,歸而嘆曰:“吾今然后知勢之足以變易是非也。”龍門子聞而笑日:“敦何見之晚哉?士之于文亦然。” (選自明?宋濂《宋學士文集》)
[注釋]①申屠敦:復姓申屠。這是作者虛構的人物。②鼎:古代的炊具,三足兩耳。后演變為工藝品。⑧云螭(chī)斜錯:云與螭(獸名,外形像龍而無角)互相掩映交錯。④其文爛如:它的花紋斑斕。⑤淬(cuì):金屬燒熱后浸在水中或油中。⑥辨數:多次爭辯。辨,通“辯”。⑦折辱:挖苦。
1、 (2分)譯文:
2、 (3分)譯文:
3、 (2分)譯文:
譯文:洛陽有個平民叫申屠敦的有一個漢朝的鼎,是在長安的一個深深的山谷底下得到的。(這個鼎外形)云和螭互相掩映交錯,花紋斑斕。西邊有個姓魯的人看見了這個鼎非常喜歡,找了鑄金的工匠仿照它的樣子鑄一個鼎。鑄的時候浸泡在稀奇的藥水中冷卻,還在地下挖了個洞埋了三年。泥土和藥水都腐蝕著鼎,銅的本質已經產生了變化,和申屠敦的'大體相似了。一天,魯生把鼎獻給了一個有權勢的貴人,貴人很珍視這個鼎,宴請賓客并賞玩這個鼎。申屠敦恰巧也在宴席上,心里知道這是魯生的東西,于是就說:“我也有一個鼎,它的外形跟這個很像,只是不知道哪個是真的。”權貴的人請他把鼎拿來讓他辨別,(權貴人)看了很久說:“不是真的。”那些賓客一個接一個地都說:“確實不是真的。”申屠敦忿忿不平,爭辯個不停。大家都挖苦嘲笑申屠敦,敦就不敢說話了,回去感慨地說:“我經歷這事之后才知道權勢足夠用來改變是非了。”龍門子聽了笑著說:“申屠敦怎么這么晚才明白這個道理啊?讀書人評價文章也是這樣啊。”
《蘭亭集序》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
1、 學習本文,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及曠達胸懷;
2、 通過朗讀訓練,體會本文清麗流暢、駢散結合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 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
2、 本文寫景、抒情、敘事和議論相結合的特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設計】
[導語 設計]:
在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魏晉時期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漢隸發展至魏晉,基本奠定了漢字形態;另一方面,真、行、草書又得到長足發展。就在這一時期,誕生了一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書法家,被后世譽為“書圣”,他書寫的《樂毅論》、《黃庭經》等楷書作品世稱“書之圣”,他的行草書被尊為“草之圣”,他寫的行草《蘭亭集序》被后世書家譽為“行書第一”,他就是王羲之。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就是以書法藝術名揚百世的[《蘭亭集序》]
《蘭亭集》中的詩,到了現在,除了搞專門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這篇序卻聲名遠播,流傳千古,除了它書法上的極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內容上的原因。我們今天不妨就來一起學習王羲之這篇文質俱佳的《蘭亭集序》
[背景簡介]
王羲之有“書圣”之美稱,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眾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出示圖片)。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記下了他們的千古風流,王羲之為這些詩作的書序《蘭亭集序》,更以其文采書藝雙絕而膾炙人口。
今天我們不僅欣賞到其書法美,還要跟大家一起來欣賞其文章的美。
[課文學習三步法]:
第一步:學生朗讀,圈點、勾畫疑難點。
第二步:老師答疑解難。
第三步:強調重點知識:
1、基礎知識點: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2、內容分析:
[板書設計 ]
全文共3個自然段,分為三部分:
第1自然段為第一部分,介紹時地,美景及活動。——樂
第2自然段為第二部分,抒發人生的思考。——痛
第3自然段為第三部分,簡述寫作緣由。——悲
⑴、講讀課文第一段,分析:
這一段作者記敘了蘭亭盛會,同學們找找看,這一段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交代了集會的時間、地點、與會者等。并有寫景、敘事和抒情
進一步明確寫景、敘事和抒情的語句: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的自然風光:
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
在如此充滿詩情畫意的美景面前,文人雅士們能不飲酒賦詩嗎: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
酒,是感情的催化劑。詩,是情感的產品。他流觴曲水,于是詩興大發,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
接下來,乘著快意,信步登上蘭亭的最高處。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闊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視,大自然萬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機盎然。王羲之,縱展 目力,開暢胸懷,要把大自然的美景盡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盡享人生的快樂: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仰……俯……
作者發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總結第一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樂
⑵、講讀課文第二段,分析:
學生歸納第二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痛
問:作者為什么感到“痛”?(要求用原文中的話回答: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問:作者提出了一個什么樣的觀點?(死生亦大矣)
師點評:在享受了難得的聚會和快樂后,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再圓滿的團聚終要離散,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再堅強的生命終要走向滅亡。面對這鐵一般冰冷的自然規律,作者不由得感嘆“死生亦大矣”
⑶、講讀第三段,分析:
學生歸納第三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悲
問:作者為什么感到“悲”?
生討論,師歸納(承上文“死生亦大矣”之“痛”而來,古人、今人、后者三者都對這同一話題有同樣的感慨,都逃避不了生命終將殞滅這一規律,所以王羲之感到悲,這也反映了魏晉時代由于玄學盛行,士大夫們多崇尚老莊思想,很多人都篤信“死生一”“彭殤齊”,意志消沉,不求進取。這種思想對王羲之不能沒有影響。
但王羲之還說出了一句話,它是整篇文章的亮點所在——“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作者認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齊觀,其中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點實事,不宜空談玄理。這也反映了王羲之的.曠達性格。)
⑷、分析本文特色:
本文是一篇書序,卻這樣借題發揮,闡明了自己的生死觀,書序能這樣寫嗎?
明確:序,一般寫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自己寫的,多說明寫書的的緣由、目的和經過。也有別人寫的,多介紹或評論本書的內容,也作敘文。)
本文中也有一些語句反映了書序的特點:
作詩緣由——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成書經過——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編集目的——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明徐師曾《文體明辯》《爾雅》云 : “序,緒也。” 字亦作“敘”,言其善敘事理,次第有序,若絲之緒也。其為體有二,一曰議論,二曰敘事。
明確:這段話表明書序也可以議論,也可敘事,即可以借題發揮。
小結:本文的妙處正在這借題發揮上,因而顯得立意高遠,王羲之用324字,既寫出了蘭亭盛會之樂,又由此生發議論,談到“死生之大”,進而談到了自己的人生態度:
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痛: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悲:后之視今,亦由古之視今。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著的努力。
說到這兒,我們不由得想起了作家王瑤的一句話“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于是就設法增加它的密度”。這句話說的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讓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我們今天讀他的文章,是“后之賢者”,應該有許多新的感悟。結合歷史人物,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你對人生有什么新的體驗?
《蘭亭集序》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蘭亭──蘭渚之亭則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下面讓我們共同欣賞《蘭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紹
學生讀注釋①。
教師補充:
1、魏晉,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書圣的美稱。他不僅長書法,也長詩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風格瀟灑放脫。
書法作品《蘭亭集序》最為有名,它被后世評論者譽為行書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樣的面貌呢──請看插圖。古人評價:飄如游云,矯如驚龍。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只可惜,我們看到的只是臨摹本,其真跡已經失傳。據說被李世民帶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詩文以《蘭亭集序》最出色。從注釋我們已經知道,它是詩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詩文藝術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卻膾炙人口,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它吧。
2、了解序的體裁特點:
明確:序是一種文體,有兩種。一是贈序,一是書序。后者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內容多是介紹書的內容和特色、成書經過,寫書目的等。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三、聽課文朗讀錄音,讀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多媒體顯示:
癸丑修禊流觴會稽 游目騁懷趣舍萬殊齊彭殤感慨系之 若合一契曾不知老
學生自由朗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字音。)
四、疏通字詞
1、重要詞語:
⑴ 實虛詞:群賢畢至 少長咸集 信可樂也 取諸懷抱
或因寄所托 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以之興懷 修短隨化
喻之于懷 故列敘時人
⑵ 通假字:雖趣舍萬殊
⑶ 活用詞:一死生為虛誕 齊彭殤為妄作
2、多義詞:
⑴ 乃重修岳陽樓 鄒忌修八尺有余 內修政理 茂林修竹 修禊事也
⑵ 終期于盡 度已失期 不期修古 行有期年
⑶ 其致一也 齊心一力以致臣節 致市民 聚萬貨頗有野致
⑷ 臨文嗟悼 把酒臨風 曹公已臨其境 哀臨三日
⑸ 列坐其次 引次江北 破軍次之 賢能不待次而舉
⑹ 所以游目騁懷 所以興懷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吾知所以拒子矣
⑺ 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3、成語及常用語:
⑴ 游目騁懷:開懷。
⑵ 放浪形骸:行為放縱,不受世俗禮法束縛。
⑶ 情隨事遷:思想感情隨著情況變遷而發生變化。
4、常識:
⑴ 紀年法:歲在癸丑(干支紀年)
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帝王年號)
趙惠文王16年(王公紀年)
順治二年乙酉四月(年號干支并用)
⑵ 暮春:孟春、仲春、季春。
⑶ 修禊:在風俗,臨水為祭,消除不祥,選在三月三日。
五、再讀課文
六、布置作業
1、反復朗讀課文,力求背誦。
2、如何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朗讀課文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2、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3、總結文章的意思。
三、賞析課文
1、第一段:
⑴ 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時間:永和九年,暮春。
地點:蘭亭。
風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人物:群賢,少長。
盛況:流觴曲水。
感受:信可樂也。
⑵ 嘗試背誦第一段,理清背誦思路。
2、學習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3、朗讀并分析第三自然段,理清背誦思路。
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4、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四、小結
五、全文小結
【考考你】
1、為下列句中加粗的字選出正確的義項
⑴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
A、全部 B、畢竟 C、完結 D、畢備
⑵ 曾不知老之將至( )
A、竟然 B、曾經 C、通增 D、從前
⑶ 或取諸懷抱( )
A、有的人 B、有的時候 C、或者 D、間或
⑷ 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
A、陳列 B、陳述 C、陳舊 D、通陣
2、下列各句加粗詞古今義相同的一項是( )
A、歲在癸丑,暮春之初
B、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C、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D、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E、何不委心任去留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聘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抬頭觀覽浩渺的天地,低頭審視繁多的物類,借憑它們縱目瀏覽,舒展胸懷,足以盡情地享受著和聽的樂趣,確實很愉快啊。
B、俯仰一世──很快地就度過一生。
C、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虛假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等到他對所向往的事物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轉移,感慨就隨之而生了。
4、閱讀全文把握文意,請找出不正確的一項( )
A、王羲之他們在風景幽絕的蘭亭宴飲,是含有這么一個游戲:把酒杯盛酒放在溪水之中,讓它隨水飄流。杯子停下來時,坐在近處的人就應取觴飲酒。
B、全文前半部分敘蘭亭宴集情景,是實寫,以樂字為基調;后半部分抒發宴集之后的感觸,是虛寫,以一個悲字為基調。
C、文中作者批判了莊子死生一體的虛幻世界觀,認為生是生,死是死,不能等同看待。
D、作者談對人生的感觸,從宴集發端,由今人及于古人,再及于后人。在深沉的慨嘆之中,暗含著對人生的厭倦和冷漠。
5、創新能力訓練閱讀李白的《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完成下題: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李之芳國,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速。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⑴ 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萬物之逆旅也逆 旅:旅店。
B、古人秉燭夜游 秉:持,拿。
C、群季俊秀 季:兄弟中排行第四或最小的,此指弟弟。
D、而浮生若夢浮 生:輕生。
⑵ 下列對文章的`解釋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這一篇同《蘭亭集序》一樣,也屬于宴集序。標題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內容:回答了什么人(作者與從弟)什么時候(春夜)、什么地方(桃李園)、干什么(宴飲)等問題。
B、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以,緣故。意為:古人(嫌人生太短)夜里拿著燭光游玩,實在是有緣故(有道理)啊。
C、大塊假我以文章,大塊指天地;文章,絢爛的文采。即廣闊的天地給我提供了如此絢麗燦爛的大好春光。豈能辜負!表現了作者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
D、惠連是人名,很有才華,十歲就能寫詩作文;康樂指謝靈運,南朝詩人。作者用此贊揚諸位堂弟人才俊秀,謙稱自己不如謝靈運。表現作者與弟弟們暢敘天倫之樂的喜悅之情。
【學科滲透訓練】
迎著將要落山的太陽,小李看見對面過來一輛兩匹馬拉的大車,只見車上坐著兩個人:一個手拿漁桿,一個挎著大弓。覺得很有趣,于是跑過去問。
您二位姓什么?只見拿漁桿的人隨手抓起一條大魚,站起身,對著夕陽高高舉起說:我就姓這個!接著拿大弓的人把肩上的大弓使勁兒拉開后回答:看,這就是我的姓!駕車的老漢一看這二位,樂著說:您責問了,我的姓嘛。一指前面的兩匹馬。
小李一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本想和這幾位搭訕,沒想到會這樣。
請你幫助小李想一想,這三位各姓什么?
【延伸閱讀】
將王素之《蘭亭詩》和《蘭亭集序》對比閱讀,《蘭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詩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對應的,這些自然之景是純粹客觀的自然之物嗎?
《蘭亭詩》其一:仰視碧天際,俯瞰原水濱。寂闊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資料補充】
⑴ 《晉書·王羲之傳》: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曠之子,王敦、王導之侄,東晉初太興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歲,少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復授護國將軍,又推遷不拜。揚州刺史殷浩遺書,勸使應命,乃拜護軍。又苦求宣城郡,不許,以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羲之素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初度浙江,便有終老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謝安未仕時也住那里。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并筑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⑵ 《古文觀止》評《蘭亭集序》:
清人吳楚材、吳調侯選注的《古文觀止》如此評《蘭亭集序》:通篇著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嘆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蘭亭集序》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1.領會本文的思想內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2.學習本文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的協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線索,了解文章內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學習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教學難點
啟發學生聯系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生死的人生態度。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課文導入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并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寫的好,又善書法,有書圣之稱,于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帖卷》,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
二.朗讀課文
配樂朗讀(教師范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字音。
學生齊讀。(教師訂正)
(1)朗讀語調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2)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分之現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題材特點
明確:
序是一種文體,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明確:
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走進蘭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敘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發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四.賞析課文
1、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時間: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風景: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朗氣清 惠風和暢
人物:群賢少長 列坐其次 一觴一詠 暢敘幽情
感受:信可樂也
寫法:寫景抒情 敘議結合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于是詩興大發,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我們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2、學生嘗試背誦第一段。
理清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地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請學生摘錄寫景句。
3、學習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明確:
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無成,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死生之大,豈不痛哉?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讀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
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總結全文。作者的悲,與他的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系,從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看佛教、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自己的抱負。可這種生活觀在我(王羲之)看來是何等的虛偽可笑。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覽昔者興感之由,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作者詢問古今,發出悲嘆。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5、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6、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五.課堂小結
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著的努力。
六.課后練習
1.完成練習一、二。
2.背誦全文。
《蘭亭集序》教案 篇9
教學目的
1、領會本文的思想內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2、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情感思路,了解文章內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和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教學難點
啟發學生聯系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生死的人生態度。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里種過蘭花。盡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于有了書圣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并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蘭渚之亭,即蘭亭,因此成為了流芳萬古的文人圣地,多少文人墨客紛紛來到這里,吟詩作畫,抒情遣懷。現在便成了紹興一處極具的旅游名勝。
(伴著音樂,展示蘭亭美景)
二、隨著音樂,教師朗讀全文。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字音。
剛才老師讀的就是傳唱至今的《蘭亭集序》,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這篇美文。
三、文體簡介(有關“序跋”)
序也寫著“敘”或稱“引”,猶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有對作者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寫在文章前面,列于書后稱為“跋”或“后序”。這類文章,按內容分別書屬于說明文或議論文;以敘事為主、夾敘夾議的,不多見;抒情成分較多的序,多半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投影內容)
四、作者介紹
王羲之:東晉書法家、文學家。字逸少。官至右軍參軍,世稱王右軍。因與揚州刺史不和稱病離郡,放情山水,弋釣自娛,以壽終,后人輯有《王右軍集》2卷。
相傳王羲之7歲學書,12歲讀前人筆論。少時曾學衛鑠,自以為學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見李斯、鍾繇等名家書法,又在洛陽看到蔡邕寫的石經及張昶《華岳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學眾碑,從此書藝大進。創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風格,把草書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書最能體現雄逸流動的藝術美。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后世譽之為書圣。
(投影欣賞王羲之“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書法作品)
五、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欣賞配樂朗讀,在課前預習的前提下,熟悉抑揚頓挫的朗讀,并嘗試體察《蘭亭集序》的寫作思路與詩人的情感變化。從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的情感變化的幾個詞。
明確:“樂”、“痛”、“悲”。(學生可能很難找出這三個詞)
2、請一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要求同學們摘錄其中寫景句 ,用文中的語句概括作者心境
明確:寫景句: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作者心境:信可樂也
3、集體默讀,細細研讀,品味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地勝: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
事趣:流觴曲水,一觴一詠
時美: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興雅:仰觀俯察,游目騁懷
補充:寫法上注重寫景抒情,敘議結合。
4、有一小組齊聲朗讀第二段,思考作者的心境變遷,為何有如此變遷?
明確:有“信可樂也”,轉而“豈不痛哉”,原因在于“死生亦大矣”。
補充提示: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無成,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死生之大,豈不痛哉?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5、聯系文章內容,積極思考作者如何得出“死生亦大矣”這一觀點?
明確: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都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接著筆鋒一轉,由生說到死“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提出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多讓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觀點是水到渠成。
6、請一同學朗讀第三段,體會作者心境的變化?(齊聲回答)
明確:悲夫!
7、深入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為何而悲?
明確:為此而悲:1、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若合一契 (死生亦大矣); 2、士大夫們大多意志消沉,不求進取 ,崇尚虛無(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所以作者悲為古人、為時人、亦為后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補充提示: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作者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情真意切。這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
8、小結
明確:王羲之在文中表現出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對人生充滿了執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著的努力。
9、組織學生齊聲朗讀三遍,一遍讀順,二遍讀熟,三遍讀情。
六、概括本文的句法特點
明確:駢散并行,以散為主。
七、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寫一段話,把“崇山峻嶺”“清流激湍”“游目騁懷”“情隨事遷”五個詞用進去,描寫恰當,內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八、延伸班閱讀
將王羲之《蘭亭詩》和《蘭亭集序》對讀,《蘭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詩中的自然之景詩如何對應的,這些自然之景是純粹客觀的自然之物嗎?《蘭亭詩》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寂闃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蘭亭集序》教案】相關文章:
《蘭亭集序》教案07-29
蘭亭集序教案08-09
《蘭亭集序》精選教案09-28
《蘭亭集序》教案07-20
蘭亭集序的教案10-09
蘭亭集序教案10-31
《蘭亭集序》教案06-21
蘭亭集序教案10-03
《蘭亭集序》優秀教案08-15
《蘭亭集序》教案【熱門】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