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白《上留田》全詩翻譯賞析
上留田
李白
行至上留田,孤墳何崢嶸。
積此萬古恨,春草不復生。
悲風四邊來,腸斷白楊聲。
借問誰家地,埋沒蒿里塋。
古老向余言,言是上留田,蓬科馬鬣今已平。
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于此舉銘旌。
一鳥死,百鳥鳴;
一獸死,百獸驚。
桓山之禽別離苦,欲去回翔不能征。
田氏倉卒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荊。
交柯之木本同形,東枝憔悴西枝榮。
無心之物尚如此,參商胡乃尋天兵。
孤竹延陵,讓國揚名;高風緬邈,頹波激清。
尺布之謠,塞耳不能聽。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漢族,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出生于碎葉城(當時屬唐朝領土,今屬吉爾吉斯斯坦),4歲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二十五歲時只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東至越州(會稽郡),寓居在安陸、應山。直到天寶元年(742),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見容于權貴,在京僅兩年半,就賜金放還而去,然后由高天師如貴道士授錄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的道觀紫極宮。成為一個真正的道士,過著飄蕩四方的漫游生活。
李白和杜甫并稱“李杜”.他的詩歌總體風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作品介紹】
《上留田行》的作者是李白,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62卷第14首。關于這首詩的主旨,普遍認為,此詩為刺肅宗兄弟而作。此詩到底有沒有寄托?寄托是什么?我們對一首詩詩意的探尋既不能求之過深,也不能失之過淺。求之過深,未免穿鑿附會。
古詩名句“一鳥死,百鳥鳴。”就是出自《上留田行》這首詩。
【詩詞注釋】
①崢嶸:高峻的樣子。
②蓬科:同“蓬顆”,土墳上長滿的荒草。
③銘旌:古時豎在靈柩前標有死者官銜和姓名的旗幡。
④桓山:在今江蘇省銅山縣東北。《孔子家語》載,孔子在衛,昧旦晨興,顏回侍側,聞哭者之聲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對曰:“回以此哭聲非但為死者而已,又有生離別者也。”子曰:“何以知之?”對曰:“回聞桓山之鳥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將分于四海,其母悲鳴而送之,哀聲有似于此,為其往而不返也。回竊以音類知之。”后以桓山之泣比喻家人離散的悲痛。
⑤紫荊:《續齊諧記》中記載,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議分財,生資皆平分,唯堂前一株紫荊樹,共議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樹即枯死,狀如火燃。真往見之大驚,謂諸弟曰:“樹本同株,聞將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勝,不復解樹,樹應聲榮茂。兄弟相感,更合財寶,遂為孝門。
⑥交讓:《述異記》中記載,黃金山有楠樹,一年東邊榮,西邊枯;后年西邊榮,東邊枯,年年如此。
⑦參商:參星與商星。《左傳·昭公元年》:相傳黃帝有兩個兒子,大的叫閼伯,小的叫實沉,住在荒山野林里,不能和睦相處,每天動武,互相討伐。后來黃帝為避免兩人爭斗,把閼伯遷到商丘,去管心宿,也就是商星;把實沉遷到大夏,主管西方的參星。參宿在西,心宿在東,彼出此沒,永不相見。后比喻兄弟不和睦,彼此對立。
⑧孤竹:是指商末孤竹國君墨胎氏二子伯夷和叔齊。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及父卒,叔齊讓位于伯夷。伯夷以為逆父命,于是放棄君位,流亡國外。而叔齊亦不肯立,也逃到孤竹國外,和他的長兄一起過流亡生活。
⑨延陵:季札,春秋時期吳王壽夢的小兒子。吳王壽夢一心想把君主之位傳給他,于是吳王的其他幾個兒子都主動放棄了繼承權。但是季札辭讓了。于是他的哥哥諸樊、余祭、余昧弟兄幾個商議,以兄終弟及的方式,最終傳給季札,可是季札最終還是沒有繼位。于是,三哥余昧死后,由余昧的兒子繼承了王位。季札封于延陵,所以稱其為“延陵季子”.
⑩高風:美善的風教、政績。緬邈:久遠、遙遠。頹波:向下流的水勢。比喻衰頹的世風。尺布之謠:《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載,淮南王劉長謀反被漢文帝流放,劉長途中絕食而死,民間作歌歌淮南厲王:“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詩詞譯文】
漫游來到上留田,田中孤墳高大又崢嶸
墓中人你有多大的冤屈?千萬年了墳上依然寸草都不生
有的只是四邊悲風,只有白楊樹和風唱著令人斷腸的歌
借問:這是誰家的墳地?荒棄的是何人的墓穴
村里的老人告訴我:這就是有名的上留田,馬頸樣的土堆堆已經被歲月撫平
從前有孤兒兩兄弟,弟死而兄不收葬,是同村人為小弟安葬并樹起指引他歸西的旌旗
一鳥死后,眾鳥都會哀鳴示悲,一獸亡后,群獸也知驚恐憐惜,那老哥真是鳥人!
死別苦,生離更悲,你聽聽恒山眾鳥離別時的哀鳴就知道了,臨行前總是回旋飛翔不停
田氏三兄弟要分家時,庭中的紫荊樹立即枯死,而當他們決定不分家時,樹應聲繁榮如初
傳說中黃金山有一種樹木,朝東的枝條憔悴而西面的枝條榮潤,樹猶如此啊!
古有兄弟兩人,日夜操戈戰不停,后帝把他們分封在不能相見的地域,免得他們相斗,煩
孤竹君的兒子伯夷與叔齊都知道互相彼此讓出國君之位。延陵的季子也是讓出帝位給兄弟
他們的高風亮節足以使人耳目一新
相反,漢武帝對待淮南王可就不客氣了,當時的民謠唱到: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使人不忍聽啊!
【賞析】
從《上留田行》看李白對永王璘事件的態度
關于李白《上留田行》之主旨,普遍認為,此詩為刺肅宗兄弟而作。元代的蕭士赟云:“此篇主意全在‘孤主、延陵,讓國揚名,尺布之謠,塞耳不能聽’數句,非泛然之作,蓋當時有所諷刺。以唐史至德間事考之,其為啖廷瑤、李成式、黃甫侁輩受肅宗風旨,以謀激永王璘之反而執殺之,太白目擊其時事,故作是詩。” 明代胡震亨云:“白詩有‘尋天兵,尺布謠’等語,似指肅宗之不容永王璘而作。”《唐宋詩醇》云:“蕭士赟說得之,白之從璘,雖曰迫脅,亦其倜儻自負,欲籍以就功名故也。詞氣激切,若有不平之感……桓山之禽,蓋白自比也。”今人多同意以上觀點。唯陳沆認為此詩刺太子瑛被賜死事件。
此詩到底有沒有寄托?寄托是什么?我們對一首詩詩意的探尋既不能求之過深,也不能失之過淺。求之過深,未免穿鑿附會。正如薛天緯在《論李白詩研究中的泛政治化傾向》中所說:“論者在探求作品的政治寓意時,往往自覺不自覺地求之過深,言之過濫,遂出現一種泛政治化傾向。這種傾向會把人們對詩意的理解引入歧途。”而過淺又探尋不出其中的深意。所以,在考證此詩之前,我們有必要探討一下李白樂府詩的一些相關特征。
胡震亨在《唐音癸鑒》中說:“太白于樂府最深,古題無一弗擬,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離,離而實合,曲盡擬古之妙。”考李白之所有樂府詩,其 “從古題本辭本義妙用奪換而出,離合變化,顯有源流”.也就是說,李白的樂府首先是與古題本事有關的,他“沿用舊題,這些詩篇在內容、氣氛方面都與舊題本事、本辭及前人作品有密切聯系,樂府詩在思想內容上或多或少受原題古辭的制約”. 其次,李白的樂府又不似東晉之單純敘述本事者,而是“奪換而出,離合變化”.因此,以李白之天才,承其意而已,又何必如王琦所認為的“太白所謂弟死不葬,他人舉銘旌之事,與《古今注》所說不同,豈別有異詞之傳聞?”,宜乎安旗譏“王說太泥”。
【李白《上留田》全詩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李白《少年子》全詩翻譯賞析03-21
杜甫《夢李白》全詩賞析及翻譯08-02
李白《怨情》全詩翻譯及賞析08-04
李白《靜夜思》全詩翻譯賞析11-24
李白《清溪行》全詩翻譯與賞析11-15
《秋下荊門》李白全詩翻譯及賞析10-12
李白《橫江詞》全詩翻譯賞析08-22
李白《關山月》全詩翻譯賞析09-22
李白《贈汪倫》全詩翻譯賞析11-11
李白《蜀道難》全詩翻譯與賞析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