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宣城見杜鵑花》全詩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李白《宣城見杜鵑花》賞析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那么你有真正了解過古詩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李白《宣城見杜鵑花》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李白《宣城見杜鵑花》賞析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李白56歲,他夜郎遇赦歸來后,由從華山南下第五次來宣城,寫有《經亂后將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等詩,敘述避亂的痛苦。此時他正流落江南,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慘。老來思鄉,人之常情,何況詩人老邁患病,于是,濃重的鄉情就襲上了詩人心頭。 敬亭山,高健、雄渾,豪放而固守, 以它博大的胸杯收藏著冬天所有的雨雪,也迎來顛簸、疲憊的大詩人李白。此時他寫下這首七絕《宣城見杜鵑花》。
首句“蜀國曾聞子規鳥”,在蜀中,每逢杜鵑花開的時候,子規鳥就開始啼鳴了。子規鳥,又名杜鵑,花與鳥李白《宣城見杜鵑花》賞析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詩人聯想的一個原因。這鳥,相傳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號稱望帝,他自以為德薄,于是禪讓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為杜鵑鳥。暮春時節,它就悲鳴起來,鳴聲仿佛是呼叫著:“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晝夜不止 ,一直啼叫得嘴邊淌出血來。此刻,詩人耳邊似乎響起了子規鳥的啼叫聲,一聲聲地呼喚他歸去。詩由感物而起的。為什么詩人想到了子規鳥呢?第二句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第二句“宣城還見杜鵑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覺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紅色,仔細瞧,原來是杜鵑花開了。這杜鵑不是故鄉的花嗎?詩人的鄉惜因此被觸動了。杜鵑花,又名映山紅,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在所有觀賞花木術之中,稱得上花、葉兼美,而敬亭山每年三月杜鵑花開得最盛,滿山遍野皆是。敬亭山杜的杜鵑花開得璨然、艷麗、撩眼、徹底、輝徨、動人,多姿多彩,想給鐘情敬亭山的李白一個驚喜。然而他忽然看到這““鮮紅滴滴映霞明”,“霞紅凝艷數千枝” 的杜鵑花,反倒激起了他的心思。李白青年時代,“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到廣闊天地中去實現宏偉抱負和遠大志向。本想功成名就后榮歸故里,誰料今日功業無成,險遭殺頭的危險,“一聲杜宇啼春風,明朝緋掛千山叢”他有何面目見蜀中父老呢?他想起在蜀中,每逢杜鵑花開的時節,他是多么的歡欣,自已躊躇滿志。今天,看到了杜鵑花開,子規鳥就開始啼了。他“仗劍去國”,的理想成了泡影,多么的傷感啊。 詩的一、二兩句,形成自然的對仗,從地理和時間兩個方面的對比和聯結中,真實地再現了觸動鄉思的過程。這兩句的語序倒置,本來是先看見宣城的杜鵑花,才聯想到蜀國的子規鳥,詩人卻將它倒了過來,先寫回憶中的虛景,后寫眼前的實景。這樣,就把故國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這故國之思原本就郁積于心,今日一旦勾起,大為凄苦強烈。
第三句“ 一叫一回腸一斷 ”,用了三個疊詞“ 一”,進一步渲染濃重的鄉思之情。“ 一叫”,是指子規鳥那凄慘的叫聲;“ 一回”,叫一次,就使人寸腸肝斷,而子規鳥它會不停地叫,詩人的悲痛到何等程度?“ 一斷 ”,愁腸也斷成一寸寸了。這句真切如聞,傷心不已。此句也承接第一句“蜀國曾聞子規鳥”,交叉來寫,著重敘述,讓人心痛不已。
第四句“ 三春三月憶三巴 ”,仍用了三個疊詞“ 三”,與上句“ 一”相對,而且平仄音律優美,進一步肯定自已思鄉情結。“ 三春”,本是指孟春、仲春、季春,這是一個大概念。“ 三月”,這里具體指春天的第三個月,即“ 三月”,三月正是花草繁茂的時候。“ 三巴”,舊指巴東,巴群,巴西的總稱,也泛指四川。因為四川是李白的故鄉。隋朝末年,李白家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誕生于此。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游中度過。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二十歲時只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游,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并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人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言,于天寶三、四年間(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這里用“三春三月”四字,補敘第二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三春三月憶三巴,末句點明時令 ,“憶三巴”三字,則突現了思鄉的主題,把杜鵑花開、子規悲啼和詩人的斷腸之痛融于一體,以一片蒼茫無涯的愁思將全詩籠罩了起來。詩的三、四句看似對仗,其實對得又不甚工。詩句把“一 ”“三”兩個字各自串連起來,紆結縈回,使人感到鄉思之情襲來,此時無比的悲切傷痛。
這首詩貫注著一種對大自然的欣喜之情,但又透著自已的悲涼及濃重的思鄉之情,巧妙地運用了一字三疊與承接吟詠的手法,讓人覺得婉轉含蓄,一波三折。寫景、抒情,句句色彩鮮明,聲聲悠揚悲嗚,讀起來搖曳跌宕,又沉重深沉。
【原詩】:
宣城見杜鵑花
唐.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注釋】:
蜀國:舊指四川。
子歸鳥:又叫杜鵑鳥,他棲息于植被稠密的地方,膽怯,常聞其聲而不見其形。相傳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號稱望帝,他自以為德薄,于是禪讓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為杜鵑鳥。暮春時節,它就悲鳴起來,鳴聲仿佛是呼叫著:“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晝夜不止 ,一直啼叫得嘴邊淌出血來。
杜鵑花 :杜鵑花,又名映山紅。是中國十大名花之一。在所有觀賞花木術之中,稱得上花、葉兼美,地栽、盆栽皆宜,用途最為廣泛的。而敬亭山每年三月杜鵑花開得最盆,滿山遍野皆是。
三巴:東漢末益州牧劉璋分巴郡為永寧、固陵、巴三郡,后又改為巴、巴東、巴西三郡,稱為三巴。相當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東的大部。南朝宋泰始五年(公元469)年,分益州之巴郡、巴西、梓潼,荊州之巴東、建平五郡置三巴校尉,領巴東太守。
李白簡介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生于碎葉城,成長于綿州昌隆縣,號青蓮居士,唐朝著名詩人,今存990多首詩歌,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李白在唐代已經享有盛名。他的詩作「集無定卷,家家有之」。為中華詩壇第一人。
李白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中國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有“詩仙”之稱。李白和杜甫合稱“李杜”。
生平
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
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
二十五歲起 “辭親遠游”,仗劍出蜀。
天寶初供奉翰林,因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
安史之亂中,曾為永王璘幕僚,因璘敗系潯陽獄,遠謫夜郎,中途遇赦東還。
晚年投奔其族叔當涂令李陽冰,后卒于當涂,葬龍山。
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愿,將其墓遷至青山。
詩歌特色:
1、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詩,充分表現了詩人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陽奮發的典型音調。
2、李白的詩歌在藝術手法方面的顯著特點是﹕想象神奇,變化無端,結構縱橫跳躍,句式長短錯落,形成了雄奇飄逸的風格。
3、李白的詩歌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他的七言古詩、五言古詩、漢魏六朝樂府民歌風味詩歌、七言絕句都享有盛名。
拓展
子規原文翻譯賞析
原文: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譯文
曾經在蜀國見到過杜鵑鳥,在宣城又見到了杜鵑花。杜鵑叫一回,我的淚流一次,傷心欲絕。明媚的三月春光啊,我時時念叨著家鄉三巴。
注釋
①蜀國:四川。
②子規鳥:又名杜鵑,因鳴聲凄厲,動人鄉思,故俗稱斷腸鳥,蜀地最多;傳說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
③宣城:今安徽宣城。
④杜鵑花:即映山紅,每年春末盛開,正是杜鵑鳥啼之時,故名杜鵑花。
⑤三春:指春季。
⑥三巴:巴郡、巴東、巴西三郡,即指蜀國,今四川。
賞析:
寫這首詩的時候,李白已是遲暮之年。他被朝廷判流夜郎,遇赦歸來后,此時正流落江南,寄人籬下。不久又染了病,晚景凄慘。老來思鄉,本是人之常情,何況詩人老邁患病。于是,濃重的鄉思就襲上了詩人心頭。
詩是感物而起興的。“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覺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紅色,仔細瞧,原來是杜鵑花開了。這杜鵑好像就是故鄉的花。詩人的鄉思因此被觸動了。
在蜀中,每逢杜鵑花開的時候,子規鳥就開始啼鳴了。子規鳥,又名杜鵑,花與鳥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詩人聯想的一個原因。這鳥,相傳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號稱望帝,他自以為德薄,于是禪讓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為杜鵑鳥。暮春時節,它就悲鳴起來,鳴聲仿佛是呼叫著:“不如歸去!不如歸去!”晝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邊淌出血來。此刻,詩人耳邊似乎響起了子規鳥的蹄叫聲,一聲聲地呼喚他歸去。
詩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對仗,從地理和時間兩個方面的對比和聯結中,真實地再現了觸動鄉思的過程。這兩句的語序倒置:本來是先看見宣城的杜鵑花,才聯想到蜀國的子規鳥,詩人卻將它倒了過來,先寫回憶中的虛景,后寫眼前的實景。這樣,就把故國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這故國之思原本就郁積于心,此時一旦勾起,大為凄苦強烈。然而,被鄉思苦苦折磨著的詩人,眼下不能回到故鄉去。青年時代,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要到故鄉之外的廣闊天地中去實現宏偉抱負。本想功成名退再榮歸故里。不料功業無成,老來竟落到這步田地,他覺得沒有面目見蜀中父老。何況,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著老邁的病體,也無法踏上旅途。飄泊終生的詩人,到頭來不但政治與事業上沒有歸宿,就連此身也無所寄托,遙望著千里之外的故鄉,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別承接一、二句,進一步渲染濃重的鄉思。首句說“曾聞”,第三句則強調了真切如聞:子規鳥的俗名,就叫斷腸鳥,“一叫一回腸一斷”,它啼叫起來,沒完沒了,詩人的愁腸也斷成一寸寸了。末句點明時令,用“三春三月”四字,補敘第二句;“憶三巴”三字,則突現了思鄉的主題,把杜鵑花開、子規悲啼和詩人的斷腸之痛融于一體,以一片蒼茫無涯的愁思將全詩籠罩了起來。詩的三、四句看似對仗,其實對得又不甚工。詩句把“一”“三”兩個字各自串連起來,紆結縈回,使人感到鄉思襲來時無比的悲切傷痛。
【李白《宣城見杜鵑花》賞析】相關文章:
李白《宣城見杜鵑花》全詩賞析06-09
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全詩翻譯賞析07-31
李白《東魯見狄博通》譯文及賞析07-31
李白的詩及賞析09-01
李白《塞下曲》賞析09-22
塞下曲李白賞析08-28
李白的詩和賞析08-29
李白《塞下曲》古詩賞析10-18
《將進酒》李白賞析05-25
將進酒 李白賞析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