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賀生平事跡
李賀(790年—816年),字長吉。河南府福昌縣昌谷鄉(今河南省宜陽縣)人,祖籍隴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義詩人,與詩仙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后世稱李昌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李賀生平事跡,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李賀生平事跡有哪些
他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鄭王李亮的后裔,因為武周時期對李唐子孫的屠殺,家道早已中落,不過他仍然對自己高貴的血統感到自豪。
李賀家境貧寒,小小年紀就外出謀生。李賀長相十分特別,纖細瘦弱,幾乎長到一起的眉毛,手指很長像雞爪。從小相貌奇特,他自幼也是聰慧非常,可以兩者成了正比。據說,李賀只有七歲的時候,有次當時著名的文學家韓愈和皇甫湜來訪,他拿起筆立馬就寫了一首詩,兩人看后大驚,李賀從此揚名。
有才華的李賀,后天也極為努力。他少時每日太陽剛出來就騎著驢子出門,背著一個錦囊,心有所感就把詩句寫下來投進錦囊里,到了晚上就可以合成一首詩。他的母親怪他太刻苦,說他要到嘔心瀝血才會停止。因此,李賀十八歲的時候他的詩才已經聲名遠播。
之后,雖然李賀一直受韓愈等人重視和提攜,可還是仕途失意。年齡可以參加科舉時,父親去世三年服喪;正式參加進士舉,又遭到嫉妒他的人的陷害,因父親名字里的“晉”與“進”相近,為了避諱不得舉進士。李賀深受打擊,寫下了不少抒發不滿和憤懣之情的詩歌。
811年,李賀得了一個從九品的奉禮郎一職,雖然如此但也升遷無望,功名不成。又因為妻子也早早病逝,李賀性情憂郁也患上重病。三年后,他辭去官職,輾轉做了三年的軍隊幕僚又無路可走,只好回到家鄉,不久病卒,享年27歲。
李賀的詩集全集
李賀的詩歌因為他獨特的風格而被后世稱之為“長吉體”,在詩壇中獨樹一幟,影響極大。李賀雖然英年早逝,但作品不少。據記載,晚唐時李賀的詩被整理成集,共233首,而宋朝以后流傳至今共四卷220首。
就內容和題材上來說,李賀的詩可以分為四種。一為借古諷今,他所處的中唐已經開始衰敗,藩鎮割據、百姓疾苦,這樣的國家和社會現狀,主要是李賀為官時所作,他看在眼中寫在詩里;二為發憤抒情,他一生懷才不遇、仕途失意因此內心憤懣不滿,李賀的這類詩歌既有積極豪邁的也有消極抑郁的;三為神仙鬼魅,這是他想象力和浪漫主義的體現,而李賀以此常常抒發神鬼的虛假和生老病死的必然,多寫鬼怪也是他不稱為“詩鬼”的原因之一;四為詠人或詠物,實則是抒發自己和反映現實。
李賀的詩受到了楚辭、漢樂府詩、李白杜甫詩等人之前詩歌的影響。這一方面,李賀大多寫古體詩,尤其是樂府詩,卻很少寫當時的近體詩,據說流傳至今他沒有一首七言的律詩。此外,他較少寫長篇,多寫短篇詩歌。另一方面,李賀的詩想象奇特,語言瑰麗。奇特體現在他對神怪的描寫以及比喻擬人方式的特別,而瑰麗則是因為他常常可以推敲熔鑄自己的語言。
李賀的代表詩有許多,出名的有《夢天》、《雁門太守行》、《李憑箜篌引》、《南園十三首》等。
李賀的馬詩賞析
《馬詩》是唐朝詩人李賀的一組五言絕句詩,共有23首。從詩名就可以看出與馬有關,李賀表面上是在或贊頌馬或嘆惜馬,其實是在抒發個人感情和想法,比如表達懷才不遇的感慨,這一表現方式屬于比體。
比如,其中被選入五年級語文教材的第五首。“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前兩句,把沙比作雪,把月比作鉤,這個“鉤”并非鉤子,而是一種彎刀。描繪的是邊疆戰場的情景,表達的是詩人有著投筆從戎、建功立業的抱負,而當時的唐朝藩鎮割據,為禍甚重。后兩句,其中“金絡腦”是一種貴重的馬鞍。詩人在問馬兒何時可以上戰場,其實是在問自己何時可以受到重用,一展才華。所以全詩是在表達詩人的實現抱負的渴望,也藏有報國無門的失意。
再比如,組詩的最后一首,“武帝愛神仙,燒金得紫煙。廄中皆肉馬,不解上青天。”前兩句,寫漢武帝想要長生不老,燒金銀來煉丹,卻只得到紫煙幾縷。后兩句說,原來武帝在馬廄里養的不是天馬,不過是凡馬,所以不可能讓他升天。一個“肉馬”不僅表明它們凡馬的身份,也寫它們被喂養得肥胖笨重,渾身是肉,這樣的馬跑都跑不動怎么帶人上天。詩人在這首詩中,是在借古諷今,既諷刺在位的皇帝昏庸迷信,大臣腐敗無能,也暗示有才有能力的人沒有被重用的現實。
李賀人物生平
宗室王孫
李賀于唐德宗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出生于福昌縣昌谷(今洛陽宜陽縣三鄉)一個破落貴族之家,遠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大鄭王),屬于唐宗室的遠支,武則天執政時大量殺戮高祖子孫,到李賀父親李晉肅時,早已世遠名微,家道中落,隱淪昌谷。李賀對自己有李唐宗室高貴血統這一點十分自豪,在他的降里一再提起:“唐諸王孫李長吉”、“宗孫不調為誰憐”、“為謁皇孫請曹植”。但實際上,他這個“宗室王孫”恐怕連大鄭王房的嫡脈也不是,至少是家道早就衰落了。
李賀自述家境時說:“我在山上舍,一畝嵩磽田。夜雨叫租吏,舂聲暗交關。”(《送韋仁實兄弟入關》)父親李晉肅,早年被雇為“邊上從事”。大歷三年(768)去蜀任職,曾與表兄杜甫相遇于公安,“漂泊”一生,到李賀出生的貞元年間,晉肅稍得升遷,任陜縣令,但不久老死。母親鄭氏,生一女二子,長守昌谷。大女出嫁后,家境愈貧寒。李賀兄弟二人外出謀生,欲飽肌腹。“欲將千里別,特此易斗粟”(《勉愛行二首送小季之廬山》),凄涼之狀,于此可見。
李賀自幼體形細瘦,通眉長爪,長相極有特征。他才思聰穎,七歲能詩,又擅長“疾書”。相傳貞元十二年(公元796)李賀正值七歲,韓愈、皇甫湜造訪,李賀援筆輒就寫就《高軒過》一詩,韓愈與皇甫湜大吃一驚,李賀從此名揚京洛[10-12] 。年紀稍長,李賀白日騎驢覓句,暮則探囊整理,焚膏繼晷,十分刻苦。李商隱作《小傳》云:“恒從小奚奴,騎巨驢,背一古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及暮歸,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見書多,輒曰:‘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耳!’”。貞元二十年(804年),十五歲的李賀就已經譽滿京華與李益齊名了。
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李賀十六歲,當年順宗帶病繼位(中風),任用王叔文、韋執誼等除弊革新,史稱永貞革新。八月宦官俱文珍勾結貴族官僚改元永貞,逼順宗稱病退位,新政遂敗。次年,順宗病亡。唐人(劉禹錫、柳宗元等)在詩文中有影射,指稱順宗并非病故,而是遇害而死。李賀成年后,得知此事,做《漢唐姬飲酒歌》諷刺。
仕途失意
唐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賀十八歲歲左右,即已詩名遠播,元和三、四年間(公元808~809年),李賀寫《雁門太守行》謁韓愈,又聞韓愈在洛陽,李賀往謁。據說,韓愈與皇甫湜曾一同回訪,賀寫了有名的《高軒過》詩。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聲,但“年未弱冠”,即遭父喪。當時,服喪“務必以三年全期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年)韓愈才與李賀書,勸其舉進士。該年初冬,二十一歲的李賀參加房式主持,韓愈參與組織的河南府試,作《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并閏月》,并一舉獲雋,年底即赴長安應進士舉。可是“闔扇未開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謂李賀父名“晉肅”、“晉”與“進”犯“嫌名”。盡管韓愈“質之于律”“稽之于典”為其辯解,終無可奈何,李賀不得不憤離試院。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春,十九歲的李賀離京返回昌谷,作《出城》,當年十月間,再次西入長安。經停洛陽,韓愈、皇甫湜到訪慰藉落第之人,李賀作《高軒過》答謝。十月十四日,李賀在洛陽仁和里坊的宅院中,與前輩話別,作《仁和里雜敘皇甫湜》。
元和五年(810年),這一年李賀二十一歲,韓愈調為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陽),有詩《燕河南府秀才》,詩中有“惟求文章寫,不敢妒與爭”。可能是感懷此前李賀的不幸遭遇,誡勉本屆考生。
未能參加進士考試,對李賀打擊甚重,他曾寫了不少抒憤之詩,當年回到昌谷。大約因其為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韓愈為之推獎,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賀又返回長安,經宗人推薦,考核后,父蔭得官,任奉禮郎,從九品。從此,“牢落長安”長達3年,為官3年間,李賀親身經歷,耳聞目睹了許多事情,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對當時社會狀況有了深刻的認識。個人生活雖不如意,卻創作了一系列反映現實、鞭撻黑暗的詩篇。雖然此間心情“瞧悴如芻狗”,但增長了生活閱歷,擴充了知識領域,在詩歌創作上大獲豐收。所謂賀詩“深刺當世之弊,切中當世之隱”(清姚文燮語),大多數作品就產生在這一時期。他在中唐詩壇乃至整個唐代文壇的杰出地位,應該說主要是這一時期寫下的近60首作品奠定的。
晚年漂泊
由于遷調無望,功名無成,哀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賀憂郁病篤,元和八年(813年)春告病回昌谷休養了一段時日。但他不甘沉淪,又舉足南游,希望在南楚或吳越一展才華。離長安時,他的友人無可和尚(青龍寺高僧)也曾寫過一首《送李長吉之任東井》的詩,預祝他南游成功,但結果大約也不妙。“九州人事皆如此”,他折回洛陽,告別長輩皇甫湜等親友,同年十月十四日又西進長安。元和九年(814年),他決然辭去奉禮郎之職,重回昌谷“歸臥”。然后取道宜陽、洛陽、經河陽,入太行,過長平、高平,于深秋到達潞州(今山西長治市)。此后在潞州張徹的薦舉下,做了3個年頭的幕僚,為昭義軍節度使郗士美的軍隊服務,幫辦公文。元和十一年(816年),因北方藩鎮跋扈,分裂勢力猖獗,郗士美討叛無功,告病到洛陽休養,友人張徹也抽身回長安。李賀無路可走,只得強撐病軀,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詩作,不久病卒,時年二十七歲。
【李賀生平事跡】相關文章:
李賀的詩集[經典]01-23
李賀的詩句12-08
李賀的詩10-25
李賀的資料04-23
李賀生平11-11
李賀詩集11-03
關于李賀04-05
李賀的詩詞10-28
李賀的詩集11-24